閱讀隨身聽S5EP1》邱顯忠+吳家恆/畢業快樂(灑花),新舊主持人交棒典禮,正式開始……

2021-08-17 11:17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由金鐘獎節目製作人邱顯忠擔綱主持,每集邀請不同作家、藝文工作者或編輯,以線上廣播的方式,分享彼此的工作與最近的閱讀。

閱讀隨身聽一直以來的主持人邱顯忠,因為希望有更多時間照顧家人,因此選擇在第5季第1集畢業了(灑花和感謝)。本集邀請到繼任的主持人吳家恆與Openbook閱讀誌主編吳致良(aka閱讀隨身聽小編),一起來回憶過去4季節目的製播過程裡,有那些好玩、印象深刻的故事,也帶聽眾朋友一起認識新的主持人。想知道藝文節目製作者的大腦想些什麼,或是探聽(?)本節目製作背後的各種八卦(才不是),請別錯過本集精彩節目。

特別來賓:邱顯忠
政大新聞系、美國 Temple University 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經歷:曾任公共電視台節目部製作人暨編導。2003年以《台灣百年人物誌》獲金鐘獎,2007年《以藝術之名》入選「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視覺藝術」。另曾製作《誰來晚餐》、《文學風景》、《公視藝文大道》等節目。

吳家恆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台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精彩內容摘錄】

➤第1到4季,印象深刻的是……

邱顯忠:談到「聲音節目」的特性,我猜有聽過本節目第1季第1集的聽眾,大概會滿有印象,那集的特別來賓是小說家張亦絢,內容主要是介紹洪明道的小說《等路》,也延伸閱讀了另外2、3本書。張亦絢特別提到《無法送達的遺書》,內容是談白色恐怖時期的受難者寫給家屬的書信,她在節目中也朗讀一段,唸到後來,她的情緒完全通過「聲音」表達出來了……

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2223

第4季最後一集是訪問MC JJ,他是位劇場工作者,也主持全台語的Podcast節目。他在劇場的強項就是台語,能將莎士比亞透過翻譯改編成台語,我也花了些功夫,讓自己的台語可以更流利些,在節目裡有辦法用台語跟他對話。在第1季第1集,我也曾用台語朗讀《等路》中的片段,也算是首尾呼應,我覺得很有意思。

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4814

吳致良:我印象最深的一集,是訪問作家蔡珠兒那集。不知道為什麼,當時我筆電突然接觸不良,有些聲音沒錄到,我心中一直冒汗。蔡珠兒在她的訪綱上寫滿了筆記,內容紮實且生動,我很擔心沒有錄到,也擔心干擾她的情緒,但最後還是叫停了一次。不過印象最深的,其實是那集節目的層次設計。

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3853

一開頭,邱大哥先問候蔡珠兒:最近怎麼那麼久沒創作了,而後從身分談起,接著聊她對香港的思念,帶入一些政治議題和離散的哀愁,接著談回香港的食物,探討港台粵閩食物文化的不同,再深入飲食文化和文學,層次非常漂亮。蔡珠兒在錄製結束之後,也稱讚節目精彩的層次設計。


閱讀隨身聽第1至4季主持人邱顯忠

平常我們做平面的報導,一篇文章會不會「中」、流量會不會好,大概是可以預測的——跟標題和時事經常相關。可是Podcast不太一樣,Podcast真的是會養讀者,第一季開播時讀者並沒有很多,後來Podcast大爆發後,讀者真的是翻倍成長,多了非常多。大部分的讀者是直接透過app收聽,無論來賓是誰,收聽率都會有基本的數字,我才發現原來有這樣基本的聽眾在。

邱顯忠:點擊數特別高的集次,有沒有什麼特性?

吳致良:我自己歸納不太出來,一開始我們曾設定找名人或明星來幫忙帶流量,後來發現這個想法不太成立,可能Openbook的讀者就喜歡聽我們談一些比較深入的業內故事。不過可以跟大家分享,近期流量比較好的,是光磊版權的影視版權經紀人林珊珊那集,行人出版的總編周易正那集的收聽率表現也很好。

➤第5季主持人吳家恆,是編輯、譯者、廣播主持人,也是樂評人……


閱讀隨身聽第5季主持人吳家恆

吳家恆:我自己覺得我還是一個「編輯」,我在面對事物的看法、處理的方式,還是以編輯的角度看待。一位編輯手上會有好幾個素材,他得思考怎樣編排,讓素材彼此間發生關聯。這個關聯可能帶有某種意義的指向,比如我今天先放了莫札特,再放了胡麥爾的音樂,聽眾便會好奇:「胡麥爾是誰?」那就可以帶出他與莫札特的師生關係;若莫札特搭配海頓,可能是比較同輩或同一個時代,所以這兩種不同的搭配,就有編輯的概念了。

我最早其實是編音樂書籍。90年代的台灣出版業相當蓬勃,同時也被納入國際規範,盜版不再被允許了,出版量大增後,很多人都進到這個行業。那幾年,台灣出版社引進了不少音樂的翻譯書籍,事後來看,大概也就是那幾年,在數年耕耘後,也飽和了。

對我來說,最先是翻譯,接著是編輯,接下來的選擇變成,沒有音樂書可編了,那要去編什麼?剛好我本身是興趣比較雜的人,所以編人文、歷史,OK,可以嘗試。後來跑去《天下雜誌》,它是財經雜誌,我覺得沒關係,我也算法學院畢業的;後來去了《康健》,那時甫創刊,我覺得也OK,以前高中是自然組的,也摸得上邊。以這樣的路數,開展我的編輯生涯。不過,我覺得音樂書的出版,是特別容易出錯的類別。

邱顯忠:因為它專業嗎?

吳家恆:一方面是因為它專業,二方面是因為它的一般性,因為音樂書在很多的描述上,會傾向於抽象。如果是建築類的書,可能有不少具象的東西,可是音樂一方面較多抽象,二方面它碰觸到的類別有時候非常廣。很多音樂書的作者,知識通常非常廣博,行文旁徵博引,這都會讓譯者的困難度增加。

編輯和譯者的工作經驗是互相幫助的,但老實說現在的工作環境經常無法允許編輯去核對原文,除非你下班自動加班。但做為一個編輯,看看翻譯如何去處理、如何犯錯,都是有幫助的——原來譯者用這招來解決這個問題,那我把它學起來,下次也可用。


主持人(第1到4季):邱顯忠
政大新聞系、美國 Temple University 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經歷:曾任公共電視台節目部製作人暨編導。2003年以《台灣百年人物誌》獲金鐘獎,2007年《以藝術之名》入選「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視覺藝術」。另曾製作《誰來晚餐》、《文學風景》、《公視藝文大道》等節目。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