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方言謎題、推理香港人起源、致敬名作:薛西斯訪《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莫理斯

作家莫理斯(遠流出版提供)

香港作家莫理斯近日在台推出推理小說《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改編眾人耳熟能詳的《福爾摩斯探案》,將時空背景搬移至晚清時期的香港,挪用原著若干情節,重新演繹成東亞版本,刻繪出當時香港社會文化與生活細節,擬塑出新的文本意趣。

本刊邀請同為推理創作者的薛西斯主筆提問,從人物設定與原作的異同,在時間與空間的遠近差異中如何看待香港,面對舊粉絲與新讀者的目標與挑戰,以至詭計的安排等等,逐一探問莫理斯創作的思路,問答間衝撞出精彩的火花,是為本文。

薛西斯:在落筆前我感到苦惱萬分,只因幾篇推薦序都寫得極好,將本作優點講得明明白白。而書末附錄的作者訪談,又已談及許多創作發想起源。我總不好老調重彈,叫作家同一個問題回答十遍!思前想後,決定從同為作家的角度,來為各位觀客敲打出一些關於小說創作本身的思路。

或許是符合人們對怪異天才的想像,福爾摩斯的「個性差」幾乎成為他的正字標記之一。即使非改編作品,也有不少神探加助手模式的推理小說愛用這種黃金組合。但本作福邇卻是位堪稱溫良恭儉讓的君子,甚至還會出於體恤之心,將破案功勞讓給幫辦,與總愛刻薄探長的福爾摩斯正相反。

您覺得福邇此人的本質,與原作福爾摩斯最大歧異處在哪裡?為什麼會有這些區別?而您又為什麼想做出這樣的塑造呢?


英國小說家柯南.道爾(取自wiki

莫理斯:現在很多人對福爾摩斯的印象可能都來自改編小說或電影,卻不知道這跟柯南.道爾原著裡神探的形象大有出入。一個常見的情況,是許多改編作品為了增強戲劇性(或甚至喜劇性)效果,會把福爾摩斯和華生刻畫成一對整天頂嘴的歡喜冤家,其實在原著故事裡,他們卻會保持典型英式上流社會人士彬彬有禮的做派,例如彼此都以姓氏相稱,從來不會使用對方前名——現代英國人看來也會覺得過分拘謹,但這反而跟中國傳統「君子之交淡若水」的概念十分相像。

《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以下簡稱香江神探)把兩位主角化身成晚清中國人福邇和華笙,為了配合改動了的文化背景,他們在書裡固然要以傳統士大夫那種謙和恭讓的方式相處,但這非但沒有歪曲原著的設定,反而可說是還原了正版福華關係的本質。

改編作品另一個常見的毛病,是很多時候會誇張了福爾摩斯某些性格特徵,把他塑造成好像有社交障礙症一般,但其實這亦跟原作者的設定不符。在原著裡,福爾摩斯探案時遇到任何階層的人,上至高官貴族、下至販夫走卒,都能夠跟對方交流自如。也正是因為他擁有這麽敏銳的社會觸覺,當他喬裝易容的時候才能夠維肖維妙地假扮成各式各樣的人物。

相反地,如果有讀者覺得《香江神探》裡的福邇不夠「怪異」的話,可能是因為用了現代人的眼光去看晚清社會之故。像福邇那樣在外國留過學、精通多種外語的中國人,在現代世界裡比比皆是,但放在光緒年間便絕對會被視為奇人異士。福邇跟西醫院裡的洋醫生學習解剖,我們不會覺得有什麽稀奇,但對那個時代的中國人來說,卻是駭人聽聞的「邪門」行徑。正是因為福邇的背景設定在當時華人社會裡已經夠「怪」,所以我便認為無需像上述那些改編作品般,在他的性格上再加添一些嘩衆取寵的元素。

不過話雖如此,《香江神探》主角的性格亦確實有跟原著明顯不同的地方。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固然充滿正義感,但他破案很大程度是為了挑戰自己的推理能力,炫耀自己高人一等的智慧。但我把他化身成一個同時代的中國人福邇,地理和文化的轉移使得角色的某些設定也必須改一改,才會更具可信性。為了配合晚清歷史,我把福邇塑造成一個期望「師夷長技以興華」的愛國志士,而他在香港成為偵探的動機,也變成是為了體驗當地洋為中用的法制。因此,人物的性格也脫離了原作裡以自我為中心,而變得較像傳統武俠小說或公案小說裡憂國憂民的儒俠形象。也許以「群體主義」作為主角的中心動機,便正是亞洲小說跟偏重個人主義的歐美小說的一大分別。


福爾摩斯(右)和華生為《香江神探》主要人物的原型(取自wiki

薛西斯:華生常從福爾摩斯那兒聽來一些關於菸蒂、土壤,或者演繹法的雜學知識。華笙大夫雖也從福邇身上習得不少新知,但那更經常是些文化差異知識——是初到香港的異鄉人,首次面對的、如同萬花筒般的文化衝擊。這使故事裡的香港描繪,不是單純的時代風情紀錄,更能感受到您想對讀者介紹與訴說。某種程度上,可說華笙是代替讀者發問的。

因此能否請您分享,為何選擇這樣一位對香港陌生的華笙大夫?透過華笙的雙眼,您想帶讀者觀覽一個怎樣的香港與大時代呢?

莫理斯:正如原著裡的故事敘述者是華生醫生,《香江神探》也利用華笙大夫做為第一敘事人稱。所不同的是,柯南.道爾在書中呈現的是一個維多利亞時代讀者熟識的世界,但拙作讓現代讀者透過華笙大夫雙眼看到的,卻是一個百多年前的陌生世界。把故事裡的主觀角色設定為一位剛來到香港的外省人,主要便是為了讓讀者更容易跟隨他一起,慢慢認識這個需要一點時間來適應的環境。所以您說得對,書裡很多關於19世紀香港風土人情的解說,正是由華笙代替讀者發問的。

順便可以一提的,是在故事發生的1880年代,「香港人」這個概念其實仍未形成。那時香港開埠才不過40年,城中絕大部分的居民仍像福邇和華笙那樣是新移民。書裡在香港土生土長的角色,便只有虛構的印度幫辦葛渣星(等同原著裡的葛里格森探長)、和真實歷史人物混血富商何東。在《香江神探》裡,我除了嘗試還原香港19世紀的風貌之外,其實也希望探討一下「香港人」這個身分的起源。

回到福邇和華笙兩位主角,我故意把他們設定為一滿一漢、一北一南的出身,在心理和思維方面更是一新一舊,便是想透過兩人的對比而刷出一點火花。特別是福邇,做為一個學貫中西、視野遠遠超越當時一般中國人的知識分子,他在書裡跟華笙的互動往往對後者產生一種啟蒙的作用;我便是希望透過這種情節,讓讀者從現代人的立場感到共鳴之外,亦會引發他們一些以古鑑今的思考。


19世紀香港中環海傍(遠流出版提供)

薛西斯:本作有許多香港地景的細緻描繪,我是外人,感覺就好像跟著福邇參加了一趟city tour。若是在地讀者,今昔對照,想必又有另一番趣味。

熟悉易生侮慢,距離帶來美感。美學理論中亦有「審美距離」的說法。您做為香港本地人,在查找資料與寫作時,是否也有遇上這種「距離產生美」的時刻呢?

「原來香港還有這一面呀!」,像這樣發現自己未曾注意過的家鄉嶄新魅力。如果有,能不能向我們分享一些呢?

莫理斯:我在書末的作者Q&A裡也提到,這部書是我做為香港人寫給福爾摩斯的情書,也是做為福爾摩斯迷寫給香港的情書。 對於書裡關於香港的部分,我在寫作的時候其實沒有細分過「這些東西是寫給本地讀者看的」、「那些東西是寫給外地讀者看的」。對於不認識這個城市的歷史和風土人情的讀者,我固然希望可以為他們描繪一幅有趣的香港風情畫,但因為書中提到的都是百多年前的景物,所以就算是本地讀者也很可能對之只有很模糊的概念,或甚至聞所未聞。寫歷史故事便有這個好處:相隔超過一個世紀的時間,作者其實不用刻意去追求您所說的「審美距離」,很多時也自然而然會出現。

不過就算是香港本地人直到現在依然十分熟識的東西,也是可以運用一些「去熟識化」(De-familiarization)的寫作技巧,來製造這種「距離產生美」的效果。前面也提過,利用華笙大夫這個晚清外省人的視覺,可以讓現代的讀者用不一樣的眼睛去看香港這個地方。另一個我在書裡嘗試使用的方法,便是把地道的香港元素直接嵌入案情裡面。例如百多年以來,怡和洋行每天正午都會在銅鑼灣海傍鳴炮一響報時,本地稱之為「午炮」。在本書的兩篇故事裡,我便把這個香港人共知的傳統,寫成兩種截然不同的破案關鍵,希望讓本地讀者對一件熟識的事物產生嶄新的感覺。


19世紀香港中環皇后大道(遠流出版提供)

西斯:本作要同時面對舊粉絲與新讀者,耗費的可說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心力。既要讓舊粉絲充分獲得彩蛋滿足,又不能讓新讀者覺得自己被拋棄。不知道您在面對這兩種讀者時,個別最重視的是什麼?最大的苦惱又是什麼?自問是否有達成您想要的目標呢?

莫理斯:陳浩基兄在他的推薦序裡說得好,要同時滿足舊粉絲與新讀者,必須做到「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才算得上成功。像《香江神探》這樣一部重撰經典名著的作品裡,讓讀者去找出一個個呼應原著的彩蛋當然是不可缺少的元素,但如果這些彩蛋都是只有内行粉絲才能找到的,便對不起未看過原著的讀者了。所以最低限度,起碼有一部分的彩蛋是必須要連「外行」讀者也能一眼看出來的。

「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這個書名,本身便是一隻彩蛋:沒有看過柯南.道爾原著的人,也必定聽過福爾摩斯的名字,一看到書名,便馬上可以意會到這本小說是把福爾摩斯脫胎換骨,改編成在香港探案、姓福名邇字摩斯的中國人。又如故事的敘述者姓華名笙,字「籥瀚」,也是一隻明顯的彩蛋:「籥」是一種古代樂器,對照「笙」,角色的名和字都是有意思的。但就算沒有看過原作的讀者見到這個中文名字,大概也能猜得到原典裡華生醫生的英文前名一定是John。

當然,還有許多彩蛋是只有看過原著的讀者才看得出來的,但縱使這樣,也不能讓新讀者覺得這只是福爾摩斯迷寫給其他福迷的東西。舉個例子:在原著福爾摩斯故事《血字的研究》裡,凶案現場牆上用死者的血寫了德文「RACHE」一字,本書的第一篇故事《血字究祕》裡便把血字直譯成中文的「仇」字。不同的是,在原著裡福爾摩斯一眼便看穿這個字只不過是凶手為了誤導警方而寫在牆上的紅鯡魚,但我卻把橋段翻新,改為受害人在斷氣前用自己鮮血寫下的線索。(柯南.道爾寫他的原作時,偵探文學仍未發明「死前留言」這種橋段。)


英國插畫家弗里斯頓(David Henry Friston)為《血字的研究》繪製的原始插圖,收錄於《比頓聖誕年刊》(取自wiki

雖然沒看過原著的讀者不會知道這個彩蛋背後的來龍去脈,但當福邇在破案時用完全原創的點子去解釋中文血字真正含義的時候,我希望無論是「內行」還是「外行」的讀者都會得到同樣的驚喜。

我在書裡隱藏的彩蛋都希望盡量能達到類似的效果,認得出處的福迷固然會心微笑,但不熟識原著的讀者亦會覺得有趣。寫作過程之中最大的苦惱——但同時也是最大的樂趣——大概便是思考如何對這些彩蛋作出適當的平衡,讓内行和外行的讀者都可以各得其樂。但至於我有沒有達成這個目標,還是留給讀者來判斷吧。

薛西斯:俗話說「畫虎畫皮難畫骨」,本作改編形式豐富,有改長篇、有改短篇、甚至有將幾篇併作一篇。每篇保留的要素也不盡相同,有巧妙「西體中用」的詭計新演繹,也有專注保留人物曲折情感的故事。

請問您在挑選篇章時,首先考慮的是什麼?又是如何抽出這頭大老虎的「骨」——也就是如何決定一個篇章中,哪些是最值得保留的「神韻」呢?

莫理斯:柯南.道爾的原著,除了第一篇《血字的研究》是講述福華兩人初相識及成為偵探二人組之外,往後的故事都是不依時序,在時間線上跳來跳去的,許多甚至沒有寫明年份,以至很多讀者的腦海中可能產生錯覺,以為福爾摩斯和華生在每個故事裡都是中年人。其實兩人約莫30歲時成為朋友,到了年份最晚的故事《最後的致敬》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已是花甲老翁了。但因為我的理念是把《香江神探》寫成一套四部曲形式的晚清歷史偵探小說,所以每一集的故事都會依循時序,把福邇和華笙的故事由1880年代中法戰爭前後,一直寫到1911年辛亥革命。因此,在每一集裡選哪些原著故事來進行改編,最首要的考慮便是如何配合當時的歷史背景。

本書是系列的第一集,除了第一篇故事《血字究祕》做為開首篇是必選之外,其餘5個故事都是這樣由原著選出來進行改編的。當時最大的歷史事件是中法戰爭,書中有兩個故事便直接與之有關。另外,我也盡量把那個時代一些地方性、國家性乃至國際性的事物融入故事裡面,如江湖黑幫、洋行買辦、大清皇室、美國排華等等,在原著的骨架上添加筋肉。


《香江神探》將當時代歷史事件、背景融入故事中。圖為中法戰爭,法軍砲轟福州馬尾造船廠(取自wiki

書中6個改寫故事,最簡單的是《血字究祕》、《清宮情怨》和《買辦文書》,都是一對一分別對應原著裡《血字的研究》、《波西米亞的醜聞》和《股票經紀的文員》。

《黃面駝子》和《越南譯員》則各自混合了兩篇原著故事,前者是《黃面人》和《駝背人》的合體,而後者則合併了《希臘翻譯員》和《工程師的拇指》。最複雜的是《紅毛嬌街》,除了篇名對應原著的《紅髮會》之外,故事内容也包含了《三個同姓人》、《穿戴面紗的房客》和《紅圈案》幾篇的元素。

「一對一」的幾篇故事算是最忠於原著,但當然並非照抄原來的橋段便了事,每一篇我都希望能在原著的框架以外為讀者帶來耳目一新的突破。《血字究祕》在本文別處有談論,《清宮情怨》改變了當事人的身分和動機,而《買辦文書》則在原案頗為簡單的詭計上再加上全新的「計中計」。至於另外三篇綜合不同原著案件的故事,更是近乎自由發揮的作品,我在這裡不多說,留待讀者慢慢細味品嘗吧。

薛西斯:問了許多創作思路,也讓推理迷來問點詭計題吧!本作有一處令我印象深刻,即是出現好幾次與中文讀音、字形、筆順有關的謎團。

除各地方言九腔十八調外,中文因其造字特性,常有一字多義、一字多音、多字一音、字形可拆裝等特性,又有直書、橫書之別……非常適合暗號遊戲事實上,故事裡最早展現中文這種狡獪之處的,恐怕從出現籥瀚.華笙這種音義兼顧的名字就開始了。

想請問您對於中文的文字、語音詭計有怎樣的想法?在故事中使用時,又有無什麼特別的考量呢?

莫理斯:我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書評,形容這本書為「中國第一部方言推理」,意思不只是指故事裡面有方言出現那麽簡單,而是指案件中的謎題涉及使用方言作梗。書中最顯著的例子,是在第一篇故事《血字究祕》裡,死者身上發現一封用北方江湖黑話寫成的信,福邇看出文中的筆誤源自發信人本身所操方言的發音跟官話和粵語發音有別,從而推理出關於案中人的種種細節。

另外,同一篇故事最後對牆上血字之謎的解答,雖然跟方言和發音沒有關係,但卻涉及中文的造字原理和書寫方法。我運用這些「語言梗」,並非是為了玩文字遊戲,最終目的其實是希望在魔改自西方的經典偵探故事裡,特顯一些絕不比原典遜色的中國式推理元素。

您的問題也提到暗號,世界文學史上第一篇暗號推理故事是愛倫坡的《金甲蟲》,示範了如何運用純邏輯破解用符號代替字母的密碼,福爾摩斯故事《跳舞的人》便是柯南.道爾對愛倫坡這篇名作的致敬。我忍不住在這裡預告一下,現已差不多寫好的《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第二集,其中一個故事便是改編自《跳舞的人》,除了把密碼的語言從英文改過來之外,用純邏輯來破譯密碼的推理方法亦在原典的基礎上有所發揮,希望讀者會覺得有趣。

薛西斯:推薦序裡有一句形容本作的話,我覺得說得很準確:兼顧全方位。

若用我自己的話來講,我會說「執行力很高」。不論是時代風情、古今觀照、改編演繹、謎題趣味……閱讀時,頗能感受到作家想在哪些方面「施力」,而且驚人的是,全都表現很到位。如此的執行力放在其他小說,一定也會有傑出表現。

因此我實在太好奇了,也代替廣大讀者問問:您未來會考慮寫一部獨創的長篇(或系列,因較易有明確世界觀)推理小說嗎?如果會,想寫怎樣的作品呢?有特別想在哪些方向「施力」嗎?

莫理斯:可能我天生便是喜歡做研究的性格,所以固然享受下筆寫作的過程,但在這之前為故事搜集資料的階段,對我來說也是充滿樂趣的。我認為寫小說其中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建立一個有真實感的書中世界。如果是以今時今日自己所處的現實世界為背景的作品,起碼也可以就地取材,但如果是像《香江神探》這樣以真實歷史作為背景的小說,準備功夫做得不足是絕對不行的。

偵探小說和武俠小說是我最喜歡的類型文學,《香江神探》雖然以偵探推理為主,但也滲入了一些武俠元素。寫完計畫好的四部曲之後,我最大的願望便是挑戰武俠小說,亦不排除在裡面加入偵探推理的橋段。我個人偏好有明確歷史背景的武俠作品,目前已想好幾個可能適用的朝代,開始深入研究。

說到純推理故事,我至今只寫過兩個短篇,收錄在我與陳浩基及幾位香港作家朋友在去年和今年推出的合集《偵探冰室.靈》和《偵探冰室.疫》裡面,都是以當今香港社會為背景,風格和寫法都跟《香江神探》截然不同。至於長篇小說,目前也有一個的腹稿,是個新本格推理故事,不過我對當中的核心詭計仍未完全滿意,要待構思好才能動筆。

薛西斯:最後,在書末附錄看到本作將是系列作,且第二集已在緊鑼密鼓準備中。第二集時間線將走到1894年,熟悉歷史的讀者,一定能猜到福邇與華笙接下來將要碰上什麼歷史大事了吧!

做為台灣讀者,我也感到雀躍不已,雖說黑水溝險難重重,但真希望福邇能把握時機來台灣逛逛,也為我們台灣人解決一些難題呀!

莫理斯:呵呵,我暫時只能透露,已為福邇去到台灣探案的故事開始搜集資料。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
作者:莫理斯
出版:遠流出版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莫理斯

1965年出生於香港,演員、歌手莫文蔚兄長。現為獨立影視創作人及監製,及於香港大學兼任法律系客席副教授。高中時榮獲《南華早報》1984年度最傑出學生獎,同年以優異成績考入英國劍橋大學攻讀法律。於1988及1989年攻讀博士期間,曾任香港基本法諮詢委員會研究員及翻譯之職。

畢業後在英國講學多年,2001年回港轉投影視幕後工作,先後參與製作多部在國家地理及發現頻道等平台播放的紀錄片,亦為第一部全香港創製3D電腦動畫《龍刀奇緣》(2005)編寫劇本及擔任監製。2008年受迪士尼片廠所聘,負責中美合拍電影事項。

曾於《文匯報》撰寫「東拉西扯」專欄,部分輯錄成書。《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是莫理斯第一部中文短篇小說集,目前正致力於撰寫系列續作。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