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Openbook好書獎年度生活書決選評審,左起:陳涵郁、鍾尚樺、蔡珠兒、吳語涵、黃惠敏
本屆Openbook好書獎生活書的決選評審,網羅了來自不同領域的5位愛書閱聽人:擁有長年海外生活經驗,擅長將眼見的城市文化、時事議題等各地所聞,巧妙融入飲食書寫的作家蔡珠兒;人類學出身同時是台灣歷史大眾刊物《觀台灣》主編,以將歷史內容轉譯及圖像運用的編輯為志的陳涵郁;擔任城市資訊整合發展的重要推手,透過科技應用幫助市政規畫的黃惠敏;對於推廣居家潮流有著絕對熱忱,能精準掌握消費脈動,並透過企業推動公益活動的吳語涵;以及高雄書店經營者,近年協助台灣獨立書店推廣任務的鍾尚樺。
因為疫情影響甚大,這兩年社會整體的生活模式已經悄悄改變。不可否認,更多的閱聽行為已逐漸轉移到線上發展,大眾的生活空間大幅縮水,移動受到限制,人與人的互動也有所節制。當透過網路的各式媒體串流互動形成新的溝通模式,許多閱讀型態跟著改變,影響的不只是實體書店的經營模式,更改變了人們平時的購買習慣。
各種出版的推廣活動開始試著採用線上執行,更多書店利用網路販售書籍商品,消費者則透過網路書店或商城購買想看的書。這一切改變如此快速且巨大,購書的途徑也減少了,過去那種在實體空間悠哉漫步、隨手拈來就能翻閱的樂趣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在各種名目的線上優惠活動中,一本接一本放進購物車後,衝動地一口氣打包購買的快感。
出版生態的改變反映了大環境的影響,而讀者們閱讀的喜好,也反映在出版社選書出書的取向上。這可以從每年Openbook好書獎的入圍作品窺知一二。
跨界已成近年顯學,表現在對不同知識體系的調度,以及處理手法的多樣性,無論是台灣原創或譯介的作品,都一再跨越既有的疆界,越來越難絕對性的分類。
《曲盤開出一蕊花:戰前臺灣流行音樂讀本》是本次書單中不容忽視的一部作品,強烈的問題意識,以優美的文字展開精湛的論述,體裁兼有文化研究與社會學關注,內容飽滿,補足了台灣音樂史、生活史研究中缺少的重要一塊。《沙漠化為一口井:我所知的三毛的撒哈拉》則展現了作者的博學,有民族誌的筆觸也有行旅書的趣味,對喜歡三毛的讀者自是意義非凡,對於新世代或不熟悉三毛者,則補上了繁體中文出版裡,覆蓋於三毛式薩哈拉景色中,尚缺乏的人文樣貌。
《親愛的圖書館》以文學的筆法寫成調查報告,故事性強,文字極具畫面,在主線之外,更有書籍史知識、圖書館逸聞等豐富扎實的內容,在穿插迂迴的推進中,引人入勝。《追尋寧靜:一場顛覆聽覺體驗的田野踏查,探索聲音的未知領域》的每一章節,皆有如一場大型的文字策展,從生物演化機制到科學、宗教與商業等不同角度切入,重新賦予脈絡,處處可見新意。對寧靜/噪音的辨證,放在當代的社會現場,更突顯了本書原初問題意識的可貴與時代意義。《世界文字圖解簡史》是一本貼近現代讀者閱讀經驗的作品,作者將哲思轉化為圖像,展現他對全世界語文歷史的廣博知識,資訊含量極高,卻不乏幽默趣味。
不僅知識面的跨界,本屆評審也發現許多科普書籍不僅有學理上的闡釋,更具人文感性,展現科技與生活更深層的對話,使讀者看見貼近日常現場的參照,產生更有行動力的邏輯與思考。
《我們為何吃太多》圍繞著與書同名的當代人普遍焦慮,作者雖是一位做胃切除手術的醫師,卻處處流露了對體重控制的省思,不停留於減重,而是大量展示當代對於食慾的治理知識與文化建構,不僅實用,更具前瞻性和議題的迫切性。
由患有自閉症(ASD)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作者所撰寫的《人類使用說明書》,透過蛋白質、熱力學、平行時空、波長的科學語言試著認識人類,以極具創意的方式,交織理科知識和文科的感性,即使經過翻譯也能看到豐沛的語言活力,可謂精彩的跨界展現,具備多種讀法,且回歸對身心療癒的凝視。
《醫療不思議》是本土少見的科普散文,由台灣醫師執筆而成,有著許多醫學史上精彩的故事,篇幅各自獨立,解釋各種醫學名詞與迷思,並結合希臘神話典故、文學、音樂、運動等跨領域知識,兼具理性與感性,文筆動人,妙筆生花。《大腦韌性》文字深入淺出,善用譬喻,知識性強,處處破解迷思,不僅議題貼近當代社會的迫切需求,討論面向也相當完整,各年齡層的讀者都值得一讀。
本屆入圍決選書單中,可以看見各面向聚焦台灣文化的豐富書寫,透過文史資料的窗口,除了揭示過去甚少被提及的歷史樣貌,近年的作品也展現更貼近讀者生活的意圖。
關於台灣庶民生活的常民記憶,有不少好書在名單中,音樂史部分包含《曲盤開出一蕊花》,以及探索台語歌曲身世卓然有成的《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本書自日本民謠、演歌的台語挪移與翻唱中,掀開殖民統治下的自我探索,抒發愁苦情狀,從描寫社會底層的歌謠中,重新發現娛樂史中大眾深層的生命痕跡。
在飲食文化的部分,幾部作品除了簡介台灣歷史,也帶出跨國飲食影響,包括圖文並茂的《喔!臺味原來如此》、考據面令人信服的《吃的台灣史》,以及由小見大貼近生活的《小吃碗上外太空》,都能補充知識,觸發食慾,令讀者食指大開。
從史學界崛起的海洋史書籍,近年蔚為出版界的盛況,除了2020年Openbook年度翻譯書的獲獎作《公司與幕府》外,今年也有《海上傭兵》與《巴達維亞號之死》等作品,將台灣放置於世界的浪潮中,重新想像與爬梳台灣的歷史脈絡,透過研究格局的擴大,反身強調了台灣在全球諸多歷史上的文化連結,為台灣建立了航向全世界的論述基礎。可喜的是,這塊研究成果,已經與其他領域會合,激盪出更多打動讀者的文化樣貌和實踐方式。
創作時長跨越20年的《鯨豚記:台灣首位鯨豚攝影師水下20年的夢想與堅持》,從生態攝影出發,不僅有科學、保育與美學上的種種意義,其收集了大量稍縱即逝鯨豚現身的寶貴瞬間,完全是台灣豐富海洋文化的戰力展示。《造自己的船,環我們的島》則是大量台灣環島書中獨樹一格的存在,不僅有知識性的穿插,也有生活面的分享,透過水路回望島嶼,從帆船運動回應台灣海洋現場,具有難以忽視的前瞻意義。
《朝聖台灣:燒王船、迎媽祖,一位攝影記者的三十年祭典行腳》攝影作品深入在地文化,民俗景緻豐盛奪目,文字亦處處流露情致,圖文並茂,定格了台灣信仰與生活珍貴動人的歷史瞬間。
職人書寫在書市一向占有重要的位置,結合影視改編的職人劇深受讀者喜愛,寶瓶文化在此類型深耕多年,帶起對於不同行業的諸多關注。《百工職魂》是部亮眼的作品,雖有YouTube影像的珠玉在前,本書仍以豐富亮眼的照片,點到即止的文字,在出版面交出可貴的成果。尤其有不少草根性十足的職業別,如撿骨師、入珠師等,展現了過往相關書寫中較為少見的黑暗區塊。
《手槍女王 HAND JOB QUEEN》以第一人稱方式分享性產業的勞動細節,從個人視角出發,帶讀者窺見性工作者的真實情感與勞動現場,補充性產業現場不為人知一面,是此議題中少見的佳作。《我拿青春換明天》以記者角度切入,融合報導、田野觀察,描寫八大產業的諸多眉角與人物群像,在議題上有所開創。
《萬能店員》從作者的碩論改寫而成,令人聯想到2010年的《血汗超商》。店員或超商都是諸多資本市場中最終端面對消費者的角色,論述上必須處理盤根錯節的企業文化和消費文化,雖可借重學術的理論高度達到對議題的整體關照,但維持一定的可讀性卻是此議題的內在所需,往往面臨諸多寫作上的挑戰。本書淺顯生動,領讀者反思台灣最自傲的便利性,實則奠基於對人權的剝削,更是低工資背後的重要成因,期待未來有更多人參與此類創作。
性別議題是近年熱議的話題,而婚姻平權法案更像認識性別或兩性議題的起點,仍需要更多專書,與牢不可破的男性中心與異性戀框架的社會進行對話。本屆入圍書單中,同樣有不少相關作品,值得提供給不同需求的讀者。
《女孩與性》是容易接觸的入門書,適合青少年女性閱讀,作者藉由大量採訪展現美國的青年成長現場,引導女性認識身體的自主性,可讀性高,也相當適合不知如何與孩子談性的父母閱讀。
台灣同志運動史若放在全球當代同志運動中,或許稱不上獨領風騷,但若放在亞洲與華人社會,則相當具指標意義與參考價值。《台灣同運三十》收納近年重要的同志議題,一一為傳編年,行文節制,頗有撰史留世的深意。
評審團在討論《親密關係暴力》時,一致認為本書是討論關係的重要著作,家暴訪談的難度非常高,作者不僅有訪談,也延伸出縝密的論證。關係暴力不只存在於婚姻現場,也出現在血緣的現場,各年齡層都有閱讀的必要,更可用以反思台灣傳統家庭關係,家長父兄的僵化思維所潛藏的危機。
生活書作為生活議題的鏡射,對於生命與社會的關照也最貼近真實,對於人生突破與自我探索的書籍,一直是書榜的常勝軍。《不一樣又怎樣》、《活出率真》面對差異性的包容,不再去分類「異」、「同」,翻轉過往「正常」的觀點,從教育的發展與簡易的科普,帶讀者輕鬆地思考新時代的成長,以及對於自我的肯定,擴張對於美好生活的觀點。
《跑出巔峰》透過解密衣索比亞長跑者稱霸全球的過程,以人類學的視角深入跑者的精神與文化,是少有的運動文化書籍,除了帶出衣索比亞的路跑風景,也反思「馬拉松」現象背後對於「突破」概念的追求。
邁向老年化的社會,議題也從早期的「樂活」轉向思考到生活的種種問題。人皆會面臨終老的一日,除了身體上的衰退,更包含心理層面的轉換。《年齡歧視》以平權的角度切入年齡的社會建構,述及社會變遷中對勞動力與年齡的綁定,檢視歧視成因,對「老」進行重新定義及認識。《房東阿嬤與我:從今以後》和《與希林攜手同行》,以輕鬆詼諧的方式,將「老」從平面的名詞,還原為人人都必須經歷的立體的生命過程。
《就算牠沒有臉》從動物倫理切入對生命的省思,過去台灣出版品中,所缺乏的在地案例與事件,在這本書上不僅有所補足,也得到了深入的探索,延伸性強,對台灣讀者而言,更別具意義。
在評選今年度生活類型書籍時,可以感受到和過去的某種差異。敏感的讀者應該也會發現,大家對於「生活」的想像已經有所轉移。雖然大型書店還是傾向以「生活風格」、「設計品味」等標誌來作為現代生活的描述,例如實用性高的「室內設計」、「手做DIY」等書籍還是占有很大的區域,但像「旅行」、「時尚」等民眾過去崇尚的生活話題,在疫情影響下略有退燒。市面上出現較多偏向素材、技巧類的專書,有些創作者甚至使用影像錄製的手法,將製作或料理過程直接在網路上呈現。
因為閱聽生態的轉變,讀者對於「什麼是自己要的生活」的解釋也逐漸擴大,生活是切切實實描述當下的日子,若說過去較注重外在美感的追求,現今則開始轉向自我認同與心靈層次的需求與滿足。
從本屆Openbook生活書入圍作品可以看出,心靈層面、醫療類型,談論年齡問題的專書所占比例相當高,關注的是生活的視野是否能更加開拓,對於生命與身體更深層的探索,從我們不曾關心的角落開始拼湊出「人類」的理性與感性。
其中人道關懷比例也越來越高,面對過度美化的人生範本,用更多元的生命樣貌將其的夢幻泡泡一一破除。帶有人文關懷的作品則更回到我們台灣這片土地,聚焦海洋的相關論述也活潑起來。而過往的生活類常見書籍,包含建築、美學、設計,這次反而沒有太多入選。
面對生活,我們所追求的不僅只是對未來的美好描述,更多的其實是我們當下的態度。所有進入Openbook好書獎決選的作品,其實映照出我們自身的模樣:我們正逐漸擺脫學習他國美學的生活方式,轉而認清自己的土地,找到屬於我們的台灣生活。●
閱讀更多
Tags:
2021Openbook好書獎年度生活書決選評審,左起:陳涵郁、鍾尚樺、蔡珠兒、吳語涵、黃惠敏
本屆Openbook好書獎生活書的決選評審,網羅了來自不同領域的5位愛書閱聽人:擁有長年海外生活經驗,擅長將眼見的城市文化、時事議題等各地所聞,巧妙融入飲食書寫的作家蔡珠兒;人類學出身同時是台灣歷史大眾刊物《觀台灣》主編,以將歷史內容轉譯及圖像運用的編輯為志的陳涵郁;擔任城市資訊整合發展的重要推手,透過科技應用幫助市政規畫的黃惠敏;對於推廣居家潮流有著絕對熱忱,能精準掌握消費脈動,並透過企業推動公益活動的吳語涵;以及高雄書店經營者,近年協助台灣獨立書店推廣任務的鍾尚樺。
因為疫情影響甚大,這兩年社會整體的生活模式已經悄悄改變。不可否認,更多的閱聽行為已逐漸轉移到線上發展,大眾的生活空間大幅縮水,移動受到限制,人與人的互動也有所節制。當透過網路的各式媒體串流互動形成新的溝通模式,許多閱讀型態跟著改變,影響的不只是實體書店的經營模式,更改變了人們平時的購買習慣。
各種出版的推廣活動開始試著採用線上執行,更多書店利用網路販售書籍商品,消費者則透過網路書店或商城購買想看的書。這一切改變如此快速且巨大,購書的途徑也減少了,過去那種在實體空間悠哉漫步、隨手拈來就能翻閱的樂趣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在各種名目的線上優惠活動中,一本接一本放進購物車後,衝動地一口氣打包購買的快感。
出版生態的改變反映了大環境的影響,而讀者們閱讀的喜好,也反映在出版社選書出書的取向上。這可以從每年Openbook好書獎的入圍作品窺知一二。
➤跨越學科,難以分類,跨界書寫的盛開
跨界已成近年顯學,表現在對不同知識體系的調度,以及處理手法的多樣性,無論是台灣原創或譯介的作品,都一再跨越既有的疆界,越來越難絕對性的分類。
《曲盤開出一蕊花:戰前臺灣流行音樂讀本》是本次書單中不容忽視的一部作品,強烈的問題意識,以優美的文字展開精湛的論述,體裁兼有文化研究與社會學關注,內容飽滿,補足了台灣音樂史、生活史研究中缺少的重要一塊。《沙漠化為一口井:我所知的三毛的撒哈拉》則展現了作者的博學,有民族誌的筆觸也有行旅書的趣味,對喜歡三毛的讀者自是意義非凡,對於新世代或不熟悉三毛者,則補上了繁體中文出版裡,覆蓋於三毛式薩哈拉景色中,尚缺乏的人文樣貌。
《親愛的圖書館》以文學的筆法寫成調查報告,故事性強,文字極具畫面,在主線之外,更有書籍史知識、圖書館逸聞等豐富扎實的內容,在穿插迂迴的推進中,引人入勝。《追尋寧靜:一場顛覆聽覺體驗的田野踏查,探索聲音的未知領域》的每一章節,皆有如一場大型的文字策展,從生物演化機制到科學、宗教與商業等不同角度切入,重新賦予脈絡,處處可見新意。對寧靜/噪音的辨證,放在當代的社會現場,更突顯了本書原初問題意識的可貴與時代意義。《世界文字圖解簡史》是一本貼近現代讀者閱讀經驗的作品,作者將哲思轉化為圖像,展現他對全世界語文歷史的廣博知識,資訊含量極高,卻不乏幽默趣味。
➤科普書寫的感性轉身
不僅知識面的跨界,本屆評審也發現許多科普書籍不僅有學理上的闡釋,更具人文感性,展現科技與生活更深層的對話,使讀者看見貼近日常現場的參照,產生更有行動力的邏輯與思考。
《我們為何吃太多》圍繞著與書同名的當代人普遍焦慮,作者雖是一位做胃切除手術的醫師,卻處處流露了對體重控制的省思,不停留於減重,而是大量展示當代對於食慾的治理知識與文化建構,不僅實用,更具前瞻性和議題的迫切性。
由患有自閉症(ASD)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作者所撰寫的《人類使用說明書》,透過蛋白質、熱力學、平行時空、波長的科學語言試著認識人類,以極具創意的方式,交織理科知識和文科的感性,即使經過翻譯也能看到豐沛的語言活力,可謂精彩的跨界展現,具備多種讀法,且回歸對身心療癒的凝視。
《醫療不思議》是本土少見的科普散文,由台灣醫師執筆而成,有著許多醫學史上精彩的故事,篇幅各自獨立,解釋各種醫學名詞與迷思,並結合希臘神話典故、文學、音樂、運動等跨領域知識,兼具理性與感性,文筆動人,妙筆生花。《大腦韌性》文字深入淺出,善用譬喻,知識性強,處處破解迷思,不僅議題貼近當代社會的迫切需求,討論面向也相當完整,各年齡層的讀者都值得一讀。
➤台灣論述的多元化:音樂、飲食、海洋文化
本屆入圍決選書單中,可以看見各面向聚焦台灣文化的豐富書寫,透過文史資料的窗口,除了揭示過去甚少被提及的歷史樣貌,近年的作品也展現更貼近讀者生活的意圖。
關於台灣庶民生活的常民記憶,有不少好書在名單中,音樂史部分包含《曲盤開出一蕊花》,以及探索台語歌曲身世卓然有成的《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本書自日本民謠、演歌的台語挪移與翻唱中,掀開殖民統治下的自我探索,抒發愁苦情狀,從描寫社會底層的歌謠中,重新發現娛樂史中大眾深層的生命痕跡。
在飲食文化的部分,幾部作品除了簡介台灣歷史,也帶出跨國飲食影響,包括圖文並茂的《喔!臺味原來如此》、考據面令人信服的《吃的台灣史》,以及由小見大貼近生活的《小吃碗上外太空》,都能補充知識,觸發食慾,令讀者食指大開。
從史學界崛起的海洋史書籍,近年蔚為出版界的盛況,除了2020年Openbook年度翻譯書的獲獎作《公司與幕府》外,今年也有《海上傭兵》與《巴達維亞號之死》等作品,將台灣放置於世界的浪潮中,重新想像與爬梳台灣的歷史脈絡,透過研究格局的擴大,反身強調了台灣在全球諸多歷史上的文化連結,為台灣建立了航向全世界的論述基礎。可喜的是,這塊研究成果,已經與其他領域會合,激盪出更多打動讀者的文化樣貌和實踐方式。
創作時長跨越20年的《鯨豚記:台灣首位鯨豚攝影師水下20年的夢想與堅持》,從生態攝影出發,不僅有科學、保育與美學上的種種意義,其收集了大量稍縱即逝鯨豚現身的寶貴瞬間,完全是台灣豐富海洋文化的戰力展示。《造自己的船,環我們的島》則是大量台灣環島書中獨樹一格的存在,不僅有知識性的穿插,也有生活面的分享,透過水路回望島嶼,從帆船運動回應台灣海洋現場,具有難以忽視的前瞻意義。
《朝聖台灣:燒王船、迎媽祖,一位攝影記者的三十年祭典行腳》攝影作品深入在地文化,民俗景緻豐盛奪目,文字亦處處流露情致,圖文並茂,定格了台灣信仰與生活珍貴動人的歷史瞬間。
➤職人發聲,各行各業的生命視角
職人書寫在書市一向占有重要的位置,結合影視改編的職人劇深受讀者喜愛,寶瓶文化在此類型深耕多年,帶起對於不同行業的諸多關注。《百工職魂》是部亮眼的作品,雖有YouTube影像的珠玉在前,本書仍以豐富亮眼的照片,點到即止的文字,在出版面交出可貴的成果。尤其有不少草根性十足的職業別,如撿骨師、入珠師等,展現了過往相關書寫中較為少見的黑暗區塊。
《手槍女王 HAND JOB QUEEN》以第一人稱方式分享性產業的勞動細節,從個人視角出發,帶讀者窺見性工作者的真實情感與勞動現場,補充性產業現場不為人知一面,是此議題中少見的佳作。《我拿青春換明天》以記者角度切入,融合報導、田野觀察,描寫八大產業的諸多眉角與人物群像,在議題上有所開創。
《萬能店員》從作者的碩論改寫而成,令人聯想到2010年的《血汗超商》。店員或超商都是諸多資本市場中最終端面對消費者的角色,論述上必須處理盤根錯節的企業文化和消費文化,雖可借重學術的理論高度達到對議題的整體關照,但維持一定的可讀性卻是此議題的內在所需,往往面臨諸多寫作上的挑戰。本書淺顯生動,領讀者反思台灣最自傲的便利性,實則奠基於對人權的剝削,更是低工資背後的重要成因,期待未來有更多人參與此類創作。
➤性別議題不單是兩性,也加入家庭、生命歷程
性別議題是近年熱議的話題,而婚姻平權法案更像認識性別或兩性議題的起點,仍需要更多專書,與牢不可破的男性中心與異性戀框架的社會進行對話。本屆入圍書單中,同樣有不少相關作品,值得提供給不同需求的讀者。
《女孩與性》是容易接觸的入門書,適合青少年女性閱讀,作者藉由大量採訪展現美國的青年成長現場,引導女性認識身體的自主性,可讀性高,也相當適合不知如何與孩子談性的父母閱讀。
台灣同志運動史若放在全球當代同志運動中,或許稱不上獨領風騷,但若放在亞洲與華人社會,則相當具指標意義與參考價值。《台灣同運三十》收納近年重要的同志議題,一一為傳編年,行文節制,頗有撰史留世的深意。
評審團在討論《親密關係暴力》時,一致認為本書是討論關係的重要著作,家暴訪談的難度非常高,作者不僅有訪談,也延伸出縝密的論證。關係暴力不只存在於婚姻現場,也出現在血緣的現場,各年齡層都有閱讀的必要,更可用以反思台灣傳統家庭關係,家長父兄的僵化思維所潛藏的危機。
➤生命經驗的心靈探索:何謂正常?巔峰、衰老又如何?
生活書作為生活議題的鏡射,對於生命與社會的關照也最貼近真實,對於人生突破與自我探索的書籍,一直是書榜的常勝軍。《不一樣又怎樣》、《活出率真》面對差異性的包容,不再去分類「異」、「同」,翻轉過往「正常」的觀點,從教育的發展與簡易的科普,帶讀者輕鬆地思考新時代的成長,以及對於自我的肯定,擴張對於美好生活的觀點。
《跑出巔峰》透過解密衣索比亞長跑者稱霸全球的過程,以人類學的視角深入跑者的精神與文化,是少有的運動文化書籍,除了帶出衣索比亞的路跑風景,也反思「馬拉松」現象背後對於「突破」概念的追求。
邁向老年化的社會,議題也從早期的「樂活」轉向思考到生活的種種問題。人皆會面臨終老的一日,除了身體上的衰退,更包含心理層面的轉換。《年齡歧視》以平權的角度切入年齡的社會建構,述及社會變遷中對勞動力與年齡的綁定,檢視歧視成因,對「老」進行重新定義及認識。《房東阿嬤與我:從今以後》和《與希林攜手同行》,以輕鬆詼諧的方式,將「老」從平面的名詞,還原為人人都必須經歷的立體的生命過程。
《就算牠沒有臉》從動物倫理切入對生命的省思,過去台灣出版品中,所缺乏的在地案例與事件,在這本書上不僅有所補足,也得到了深入的探索,延伸性強,對台灣讀者而言,更別具意義。
➤無需美化,多元而獨特的生活樣貌值得理解探索
在評選今年度生活類型書籍時,可以感受到和過去的某種差異。敏感的讀者應該也會發現,大家對於「生活」的想像已經有所轉移。雖然大型書店還是傾向以「生活風格」、「設計品味」等標誌來作為現代生活的描述,例如實用性高的「室內設計」、「手做DIY」等書籍還是占有很大的區域,但像「旅行」、「時尚」等民眾過去崇尚的生活話題,在疫情影響下略有退燒。市面上出現較多偏向素材、技巧類的專書,有些創作者甚至使用影像錄製的手法,將製作或料理過程直接在網路上呈現。
因為閱聽生態的轉變,讀者對於「什麼是自己要的生活」的解釋也逐漸擴大,生活是切切實實描述當下的日子,若說過去較注重外在美感的追求,現今則開始轉向自我認同與心靈層次的需求與滿足。
從本屆Openbook生活書入圍作品可以看出,心靈層面、醫療類型,談論年齡問題的專書所占比例相當高,關注的是生活的視野是否能更加開拓,對於生命與身體更深層的探索,從我們不曾關心的角落開始拼湊出「人類」的理性與感性。
其中人道關懷比例也越來越高,面對過度美化的人生範本,用更多元的生命樣貌將其的夢幻泡泡一一破除。帶有人文關懷的作品則更回到我們台灣這片土地,聚焦海洋的相關論述也活潑起來。而過往的生活類常見書籍,包含建築、美學、設計,這次反而沒有太多入選。
面對生活,我們所追求的不僅只是對未來的美好描述,更多的其實是我們當下的態度。所有進入Openbook好書獎決選的作品,其實映照出我們自身的模樣:我們正逐漸擺脫學習他國美學的生活方式,轉而認清自己的土地,找到屬於我們的台灣生活。●
➤2021Openbook好書獎.年度生活書 得獎作品如下:
➤2021Openbook好書獎 年度生活書 決選評審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Openbook好書獎
▇來看看超過350位讀者的年度好書吧!
▇得獎好書,各大網路與實體書店熱烈推廣中
指導單位:
主辦單位:
贊助:
合作夥伴:
閱讀通信 vol.303》在這間酒吧看書,不會有人覺得你很奇怪
延伸閱讀
2021Openbook好書獎》年度童書/年度青少年圖書 評審報告
閱讀更多
2021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年度翻譯書.非文學類 評審報告
閱讀更多
2021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年度翻譯書.文學類評審報告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