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期以閱讀的饗宴,勾動讀者的共鳴。
|
烏克蘭發生戰爭前夕,我在網路上看見有人在解釋烏克蘭和俄國之間的糾葛,標題是「烏樓夢」。一看作者,凌淑芬,我國中時熱愛的言情小說女神之一。一瞬間我感覺時空倒錯,彷彿去銀行辦房屋貸款,卻發現行員是20年前的初戀情人。
回想國中的我總是百無聊賴,愛情故事是生活中成本最低的致幻品,於是真的是每天,我除了應付課業就是在看言情小說。在學校時怕老師沒收,我和同學會把小說和漫畫藏在窗外的掃具櫃後方,為此我們還得在水藍色制服裙底下套上短褲,翻出窗外,像蜘蛛人一般貼住牆面,沿著可能害人摔死的狹窄簷廊來回藏書及取書,就彷彿那是我們此生最壯烈的冒險。等到回家之後,就是得熄燈裝睡,縮在床邊開盞小燈偷看。搞到最後父母憂心忡忡,深信我的視力和課業都會因為言情小說而毀傷難復。
「妳以後回想一定會覺得這些書很無聊,」他們發愁地說,想勸我別看這些沒營養的書。但青春跟人生一樣,就算總之要結束,也不會是你正感受的此時此刻。
那樣的凌淑芬,這樣的烏克蘭,過往的青澀時光跟此刻的國際局勢疊合,在我眼前幻化出這篇烏樓夢。她的文筆還是一樣精準老練,用老爺強搶婢女的套路故事三言兩語總結了複雜的兩國局勢。但那樣不是太簡化了嗎?一定會有人這樣說。但所有理解一開始都是簡化的,正如言情小說帶我理解的愛情。
雖然常有人把愛情比喻為一種情慾戰爭,但戰爭跟愛情絕對是不一樣的。愛情通常是極度、甚至過度主張個人的需求,戰爭卻是最大限度地殲滅每個人各自的需求。戰爭中的每個人都必須被化約為一個人力、一個數據,就算是真心為了理念而戰,你也必須非常努力,才能不被理念全然吞噬。
去年為了工作重讀海明威的《戰地鐘聲》時,書中主角有段獨白是這麼說的:「他在這場戰爭中服役,絕對忠誠己方,過程中毫無保留地拿出最佳表現。但沒有人能擁有他的心靈,也不能奪走他目睹及聆聽的能力,若真要批判也是之後的事。而足以用來下判斷的材料可多了,真的夠多了,有時真有點太多了。」
其實《戰地鐘聲》我大學時就讀過了,但當時對戰爭的理解始終停留在隱喻層面。畢竟能將隱喻落實的,永遠必須是流逝的光陰及現實的嚴峻。
我讀的國中是天主教女校,校風保守壓抑,但校門斜對面有間租書店,裡頭裝滿「好女孩」不該看的大量言情小說和漫畫。每次期中或期末考結束的下午,租書店彷彿故意跟我們的師長作對,總會歡天喜地舉辦起「店內閱讀免費」的活動。每到那樣的下午,我就會對家裡謊稱參加社團活動,但其實跟朋友一起去租書店從正午待到日落。
租書店內通道狹小,眾多白衣藍裙的女孩擠在雙層拉軌書櫃間,我們或蹲或坐或站,全在閱讀那些一點也不寫實的愛情故事。我們知不知道這些故事不寫實呢?當然知道。當時有位我們朋友之間戲稱為「寫實派」的言情小說名家叫作席絹,但其實我們所謂的寫實,只是因為她不常讓有情人終成眷屬。
當然,寫實和非寫實絕非靠結局幸福與否來決定,但我們既然做出這種分類,就是深知故事與現實存在差異,只是還摸不清其中紋理。於是那樣的午後特別魔幻,我們親暱地擠在租書店中,頭頂是白熾燈管,無論當下渴望愛情與否,都選擇沉浸在一個個明知虛構的愛情故事中。
或許比起愛情,我們更渴望的是那種「不得體」。所謂得體,就是要表現出適合自己身分的體態樣貌,而天主教女校學生的得體,就是要讓身體表現得絕對正確:正確的制服、正確的生活習慣、正確的運動,正確的缺乏情慾。
今年我翻譯了珍奈特.溫特森的早期小說《激情》。那是一個談論歷史、戰爭、同性情慾、宗教和虛構力量的魔幻故事,整體以童話故事為基調,比如有腳上長蹼的威尼斯船夫,或者有一隻眼睛可以看見千里之外軍情的男子。儘管是魔幻童話,其中探討的議題深度及殘暴濃度大概是兒童童話的百倍不只。但結果翻著翻著,在書中兩位主角失敗的愛情故事中,我恍恍然又看到了言情小說的影子。
小時候讀童話故事,我都不懂為何有那麼多殘暴:被丟棄的孩子、吃兒童的巫婆、受繼母虐待的少女……。一直到很後來,我才明白童話是現實黑暗面的預演,而言情小說是童話的變奏。童話當然不寫實,但其中的殘暴是寫實的,比如真的有家長恨自己的孩子,比如有些男人真的只把女人當成商品。
正如言情小說中的有情人即便終成眷屬,過程中的黑暗情節卻比我們當時想像的更真實。我以為那些故事中的虐戀、男人不懂尊重女人身體界線,或甚至自我奉獻到荒唐的種種情節都太誇張了,後來才發現其實一點也不。只是因為許多言情小說的結局是甜美的,好吧,至少我當時愛看甜美結局,所以就以為那些傷害只是情節鋪陳的必要之惡。
但要等隱喻落實為現實之後,我才會知道,傷害就是傷害、惡就是惡。善跟惡都可能造成傷害,傷害也絕對無從避免,但我也必須長出心智去理解:沒有任何的傷害及惡有其必要。你不能任由傷害否定、重組你的價值體系,戰爭當然也不行。
其實我很快就結束了對言情小說的沉迷,速度甚至比我自己想像的更快。我並沒有放棄什麼,純粹是人生走到了新階段。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我後來也開始貪看日本的純愛劇。好吧,或許這份沉迷還沒有真正結束。
真正結束的是租書店時代。我並不算特別念舊,但也沒有改到線上看類型小說和漫畫。不過我還是懷念曾經去過的那些租書店,懷念自己為了優惠每次存一千塊零用錢去儲值、將租書店卡片藏在身分證背後、放學後找盡藉口賴在租書店內的鮮豔假皮沙發上看書的歲月。
待在店內的我偶爾還是百無聊賴,忍不住會去摳那些沙發翹起且即將掉落的合成皮面,跟老闆混熟後還替他顧櫃台收錢,然後等我終於願意回家後,才會把外借的小說用衣服或考卷包好,塞在所有教科書中,帶回家藏進床墊下。那些不得體的片刻就像是細細的刺,一點一點為我的身體帶回尖銳的感覺。我甚至會跟朋友練習寫言情小說,在租書店祕密交換那些字跡拙劣的稿紙,為彼此認真批改。當然每篇故事到最後都不了了之,畢竟那時的我們還不急著為人生做下任何結論。
說回到那篇烏樓夢吧。
看到用言情小說套路描寫可能發生的戰爭時,我不只瞬間想起了過去,也有一種「不得體」的感受。戰爭可以這樣談嗎?我這篇文章可以這樣寫嗎?為什麼我會覺得不得體?戰爭應該是什麼?我讀過許多戰爭小說,看過許多戰爭電影,但當它接近時,我還是覺得自己一無所知。我感受到的不得體其實更像一種空無,一種「不知其體」。
文章寫著寫著,戰事也陸續開展,現代戰爭的資訊更新迅速,我無法不去關注,但也得想辦法護持日常的進行。手上剛結束的翻譯工作是英國作家的作品,主角是名事業成功的黑人女性,但無論她多成功,還是得面對無法真正融入主流白人社會的問題。然而在這樣的時局不管閱讀什麼,只要你還平安無虞,感覺起來總有那麼一點不得體,可我又感激著這種不得體。就跟國中時偷讀言情小說一樣,你的身體總能因此敏銳起來。無論現實怎麼轟炸你的感官,隱喻總能留住我們每個細密感受,拉拔我們在心靈上四肢強健,幫助我們得體地活下去。
就跟那些遠方的人一樣,只是想要得體地活下去。●
葉佳怡
臺北木柵人,曾為《聯合文學》雜誌主編,現為專職譯者。已出版小說集《溢出》、《染》、散文集《不安全的慾望》,譯作有《勸服》、《歡樂之家》、《恐怖老年性愛》、《她的身體與其它派對》、《消失的她們》、《西北》等十數種。
Tags: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期以閱讀的饗宴,勾動讀者的共鳴。
烏克蘭發生戰爭前夕,我在網路上看見有人在解釋烏克蘭和俄國之間的糾葛,標題是「烏樓夢」。一看作者,凌淑芬,我國中時熱愛的言情小說女神之一。一瞬間我感覺時空倒錯,彷彿去銀行辦房屋貸款,卻發現行員是20年前的初戀情人。
回想國中的我總是百無聊賴,愛情故事是生活中成本最低的致幻品,於是真的是每天,我除了應付課業就是在看言情小說。在學校時怕老師沒收,我和同學會把小說和漫畫藏在窗外的掃具櫃後方,為此我們還得在水藍色制服裙底下套上短褲,翻出窗外,像蜘蛛人一般貼住牆面,沿著可能害人摔死的狹窄簷廊來回藏書及取書,就彷彿那是我們此生最壯烈的冒險。等到回家之後,就是得熄燈裝睡,縮在床邊開盞小燈偷看。搞到最後父母憂心忡忡,深信我的視力和課業都會因為言情小說而毀傷難復。
「妳以後回想一定會覺得這些書很無聊,」他們發愁地說,想勸我別看這些沒營養的書。但青春跟人生一樣,就算總之要結束,也不會是你正感受的此時此刻。
那樣的凌淑芬,這樣的烏克蘭,過往的青澀時光跟此刻的國際局勢疊合,在我眼前幻化出這篇烏樓夢。她的文筆還是一樣精準老練,用老爺強搶婢女的套路故事三言兩語總結了複雜的兩國局勢。但那樣不是太簡化了嗎?一定會有人這樣說。但所有理解一開始都是簡化的,正如言情小說帶我理解的愛情。
雖然常有人把愛情比喻為一種情慾戰爭,但戰爭跟愛情絕對是不一樣的。愛情通常是極度、甚至過度主張個人的需求,戰爭卻是最大限度地殲滅每個人各自的需求。戰爭中的每個人都必須被化約為一個人力、一個數據,就算是真心為了理念而戰,你也必須非常努力,才能不被理念全然吞噬。
去年為了工作重讀海明威的《戰地鐘聲》時,書中主角有段獨白是這麼說的:「他在這場戰爭中服役,絕對忠誠己方,過程中毫無保留地拿出最佳表現。但沒有人能擁有他的心靈,也不能奪走他目睹及聆聽的能力,若真要批判也是之後的事。而足以用來下判斷的材料可多了,真的夠多了,有時真有點太多了。」
其實《戰地鐘聲》我大學時就讀過了,但當時對戰爭的理解始終停留在隱喻層面。畢竟能將隱喻落實的,永遠必須是流逝的光陰及現實的嚴峻。
我讀的國中是天主教女校,校風保守壓抑,但校門斜對面有間租書店,裡頭裝滿「好女孩」不該看的大量言情小說和漫畫。每次期中或期末考結束的下午,租書店彷彿故意跟我們的師長作對,總會歡天喜地舉辦起「店內閱讀免費」的活動。每到那樣的下午,我就會對家裡謊稱參加社團活動,但其實跟朋友一起去租書店從正午待到日落。
租書店內通道狹小,眾多白衣藍裙的女孩擠在雙層拉軌書櫃間,我們或蹲或坐或站,全在閱讀那些一點也不寫實的愛情故事。我們知不知道這些故事不寫實呢?當然知道。當時有位我們朋友之間戲稱為「寫實派」的言情小說名家叫作席絹,但其實我們所謂的寫實,只是因為她不常讓有情人終成眷屬。
當然,寫實和非寫實絕非靠結局幸福與否來決定,但我們既然做出這種分類,就是深知故事與現實存在差異,只是還摸不清其中紋理。於是那樣的午後特別魔幻,我們親暱地擠在租書店中,頭頂是白熾燈管,無論當下渴望愛情與否,都選擇沉浸在一個個明知虛構的愛情故事中。
或許比起愛情,我們更渴望的是那種「不得體」。所謂得體,就是要表現出適合自己身分的體態樣貌,而天主教女校學生的得體,就是要讓身體表現得絕對正確:正確的制服、正確的生活習慣、正確的運動,正確的缺乏情慾。
今年我翻譯了珍奈特.溫特森的早期小說《激情》。那是一個談論歷史、戰爭、同性情慾、宗教和虛構力量的魔幻故事,整體以童話故事為基調,比如有腳上長蹼的威尼斯船夫,或者有一隻眼睛可以看見千里之外軍情的男子。儘管是魔幻童話,其中探討的議題深度及殘暴濃度大概是兒童童話的百倍不只。但結果翻著翻著,在書中兩位主角失敗的愛情故事中,我恍恍然又看到了言情小說的影子。
小時候讀童話故事,我都不懂為何有那麼多殘暴:被丟棄的孩子、吃兒童的巫婆、受繼母虐待的少女……。一直到很後來,我才明白童話是現實黑暗面的預演,而言情小說是童話的變奏。童話當然不寫實,但其中的殘暴是寫實的,比如真的有家長恨自己的孩子,比如有些男人真的只把女人當成商品。
正如言情小說中的有情人即便終成眷屬,過程中的黑暗情節卻比我們當時想像的更真實。我以為那些故事中的虐戀、男人不懂尊重女人身體界線,或甚至自我奉獻到荒唐的種種情節都太誇張了,後來才發現其實一點也不。只是因為許多言情小說的結局是甜美的,好吧,至少我當時愛看甜美結局,所以就以為那些傷害只是情節鋪陳的必要之惡。
但要等隱喻落實為現實之後,我才會知道,傷害就是傷害、惡就是惡。善跟惡都可能造成傷害,傷害也絕對無從避免,但我也必須長出心智去理解:沒有任何的傷害及惡有其必要。你不能任由傷害否定、重組你的價值體系,戰爭當然也不行。
其實我很快就結束了對言情小說的沉迷,速度甚至比我自己想像的更快。我並沒有放棄什麼,純粹是人生走到了新階段。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我後來也開始貪看日本的純愛劇。好吧,或許這份沉迷還沒有真正結束。
真正結束的是租書店時代。我並不算特別念舊,但也沒有改到線上看類型小說和漫畫。不過我還是懷念曾經去過的那些租書店,懷念自己為了優惠每次存一千塊零用錢去儲值、將租書店卡片藏在身分證背後、放學後找盡藉口賴在租書店內的鮮豔假皮沙發上看書的歲月。
待在店內的我偶爾還是百無聊賴,忍不住會去摳那些沙發翹起且即將掉落的合成皮面,跟老闆混熟後還替他顧櫃台收錢,然後等我終於願意回家後,才會把外借的小說用衣服或考卷包好,塞在所有教科書中,帶回家藏進床墊下。那些不得體的片刻就像是細細的刺,一點一點為我的身體帶回尖銳的感覺。我甚至會跟朋友練習寫言情小說,在租書店祕密交換那些字跡拙劣的稿紙,為彼此認真批改。當然每篇故事到最後都不了了之,畢竟那時的我們還不急著為人生做下任何結論。
說回到那篇烏樓夢吧。
看到用言情小說套路描寫可能發生的戰爭時,我不只瞬間想起了過去,也有一種「不得體」的感受。戰爭可以這樣談嗎?我這篇文章可以這樣寫嗎?為什麼我會覺得不得體?戰爭應該是什麼?我讀過許多戰爭小說,看過許多戰爭電影,但當它接近時,我還是覺得自己一無所知。我感受到的不得體其實更像一種空無,一種「不知其體」。
文章寫著寫著,戰事也陸續開展,現代戰爭的資訊更新迅速,我無法不去關注,但也得想辦法護持日常的進行。手上剛結束的翻譯工作是英國作家的作品,主角是名事業成功的黑人女性,但無論她多成功,還是得面對無法真正融入主流白人社會的問題。然而在這樣的時局不管閱讀什麼,只要你還平安無虞,感覺起來總有那麼一點不得體,可我又感激著這種不得體。就跟國中時偷讀言情小說一樣,你的身體總能因此敏銳起來。無論現實怎麼轟炸你的感官,隱喻總能留住我們每個細密感受,拉拔我們在心靈上四肢強健,幫助我們得體地活下去。
就跟那些遠方的人一樣,只是想要得體地活下去。●
葉佳怡
臺北木柵人,曾為《聯合文學》雜誌主編,現為專職譯者。已出版小說集《溢出》、《染》、散文集《不安全的慾望》,譯作有《勸服》、《歡樂之家》、《恐怖老年性愛》、《她的身體與其它派對》、《消失的她們》、《西北》等十數種。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延伸閱讀
書.人生.韓秀》日常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 閱讀更多
話題》以圖文鬆動真實界線、想像力馳騁:翁稷安讀《David Bowie:百變前衛的大衛.鮑伊》
閱讀更多
英美書房》奧爾嘉.朵卡萩《雅各之書》英版風靡各大媒體書評,及其他藝文短訊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