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金貫以自由與國族間的詰問、辨證和糾纏為寫作關照,新作《放歌》將迴路安置在中國首席獨唱姚天身上,藝術畛域裡,自由與國家主義再次碰撞。這部長篇小說選在疫情高峰、烏俄領土煙硝未止的時刻問世,疫情與戰事下的醫病與生活,無不牽動自由、國家的多重關係,讓《放歌》讀來格外警醒。
➤從現實推衍出來的移民故事
《放歌》發表會上,遠在美國的哈金與位居台北書展的黃崇凱連線對談,端午佳節,跨世代、跨地域的華人作家團聚,談論著「從流亡到移民——自由不死」。會上由時報出版第四編輯部總編輯嘉世強開場,他提到哈金在《戰廢品》之後,「台灣」不曾缺席,《放歌》還首次出現民進黨,進而好奇小說以英文書寫,美國讀者可了解台灣藍綠對立?好比南加州長老教會的槍擊案,美國媒體或輿論能分辨周文偉的省籍情結?
哈金一開口呵呵呵笑出聲來,黑框眼鏡下一雙烏溜眼珠盯著視訊畫面而非鏡頭,先與十年未見的黃崇凱打招呼,隨之,顛倒問題順序,從後頭答起。
哈金認為美國人關注兩岸關係遠大於藍綠衝突,需要有人解釋作為移民社會的台灣,內部有各種歷史與人物背景,不是死板一塊。他筆下的人物姚天進入中國禁區,被政府交代不能與台獨分子攪和,與其說有實體原型,不如說是「從現實生活邏輯推導出來」。他憶起2001年第一次訪台,有聽眾詢問他對台獨的看法?「我說我是外來人,不該亂指點。但這和中共方針不同,從此再也不能回國,連父母葬禮也無法參加,」他說,「這些事情大陸人都明白,我的小說只是戲劇化一點。」
嘉世強繼而追問,這次選擇對政治天真的知名藝術家當小說主角,有何象徵意義?哈金說:「在另一文化環境生存是很艱難的。我看到很多人生存不下去,回到原來的圈子。」那些成為姚天的底氣,無論一個人過去有多輝煌,來到新環境都得重新起頭,變成普通人辛勤勞動。他重複了艱難二字:「那是艱難的過程,也是移民經驗。小說最後寫病痛、治療、革命的過程,過去文學沒有系統描述過。這是我為什麼寫這本書。」
➤國家和個人是寫作核心
畫面一轉,麥克風已在黃崇凱手裡,他侃侃訴說讀完哈金所有作品後的觀察,首先是小說始終討論「自由裡的不自由」,對讀《放歌》和近日再版的《自由生活》最為明顯。兩本書的主角選擇過真正自由的生活,試著一步步將身上的國族束縛移開,透過寫詩、唱歌來尋求心靈和語言上的自由,可現實殺刀般催逼,人不得不放下身段,賣體力掙錢,根本無法享用自由。黃崇凱覺得無論是《自由生活》裡的武男,或《放歌》裡的姚天,掙脫國族掌控後,必須自己摸索與選擇自己想要的。他想到哈金的寫作生活,「不用漢語寫作,必須靠自己摸索新語言去表達自己,反倒在英文世界寫出一片天。」
他也注意到哈金近十年小說幾乎「充滿國家和個體的矛盾和衝突」。細數《自由生活》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生存得仰賴體力活,居間還承受不同種族、文化壓力的交互夾擊。《背叛指南》講述擁有雙重祖國的人,若兩個國家都背叛你,怎麼選都枉然。《折騰到底》是哈金少數充滿諧謔與歡快的作品。黃崇凱拿起手機朗讀小說片段,最末一句「要幹一個國家很難,但國家好像隨時可以幹掉你」,藉由床笫之事諷刺國家,辛辣直率,「正是哈金在小說裡層層遞迴的思考」。
黃崇凱接著談小說時間。《自由生活》聚焦1989到98年,《放歌》則約莫2007至18年,兩者相隔10年,姚天經歷過歐巴馬主政時期。黃崇凱好奇若遇美國總統大選,武男和姚天各自會投票給誰?
哈金不假思索回答,武男投共和黨,姚天投民主黨,因為姚天位居的麻省是民主黨中心。「國家和個人,是我十幾年來思考的問題」,他講這句話時眉心一揪,「特別在國外,母國無所不在,左右人民生活,自由受到限制。但民主是國家、個人有個平台互相對話,特別美國,公民、國家可以講道理,甚至上法庭。」
哈金說他有個美國朋友,與政府打過幾回官司,全都勝訴。哈金當年隻身赴美,太太晚一年半才獲准出來,小孩等更久,竟要4年。那位朋友問他為什麼不起訴國家?哈金感到不可思議。在他心裡,國家始終強大、至高無上,根本不曾思考過人權、自由問題。而今他在小說中思索,「姚天是不情願地成為移民,他知道藝術比國家更長久,所以追求藝術。」
黃崇凱扣住時間軸接續問,《放歌》的主人翁姚天推算約二十多歲,應出生於1970年後,這時中國經濟蓬勃,他們移居美國,已晚哈金一個世代,兩個世代的移民經驗的差異為何?
哈金回應,由於美國政府不提供留學生獎學金,他任職的波士頓大學,中國留學生泰半家境優越,比他這個世代的人來得富有。這群學生畢業後幾乎都回中國,「我們這代人大部分回不去,所以什麼活都做,有人在小學校做清潔工,和現在年輕人的生活軌跡不同。」他說。
「在美國生活下來並不容易,自由可貴,可是對很多中國人來說是很陌生的狀態。」哈金對自由特別有感觸,想到上海封城,連女性衛生棉都有人控管,「自由是沒人管,生存與否屬於個人事情,」他頓了頓,「但那是很可怕的。」
➤疫情裡的自由
黃崇凱延續哈金提到的疫情實感,進一步問他關於國家、個體各種層次關係。好比前些日子中國政府為了清零,下令上海封城,擅自遷移北京小區,YouTube上流傳公安警察闖進民宅、押走人民的影片,顯現國家暴力。然而,在自由美國,大家瘋搶物資,社會失序,因而有人認為中國統治模式安穩,反而比民主國家好。
「《解放軍報》承認公安警察的行為不對,將責任推卸給底下的人,不檢討上層,顯然是國家意志,這個小細節很重要。」哈金覺得中國為了證明自己優越,強權高效率,但病毒不是靠人的意志就能轉移。美國有人不打疫苗,是自由選擇,甚至現在很少人出門戴口罩,主要是百姓對政府有基本信任。
黃崇凱提到川普稱Covid-19為Chinese virus,身為華裔,疫情裡是否更感受到種族仇恨和敵意?
「有敵意,」哈金坦率回答,「習近平耽誤疫情是事實,在國外,這需要付很大的法律責任。」
黃崇凱提及美國近年黑人槍擊案、警察過失殺害黑人等社會事件層出不窮。就哈金觀察,有色人種也因黑人社會活動受益不少。縱然種族氛圍未必友好,他仍肯定美國社會的包容度,以加州柏克萊大學出現首位台灣人校長田長霖為例,認為只要足夠優秀,就有機會站上位置。「美國比較理智,素質較高,不一定聽從政府宣傳、輿論。」
別於種族,宗教觸及信仰自由,亦在小說裡開出點線。黃崇凱提到《自由生活》裡武男返回中國東北老家,父母正在練新氣功;到了《放歌》,姚天參加「神韻」晚會,四處登台演出。他將小說對照現實,台灣與世界各地諸多景點常見法輪功信眾拉布條、靜坐,控訴中共迫害,哈金處理敏感議題時,尺度拿捏恐得費心一番。
哈金折返小說的人物心理。姚天的妹妹在東北,那裡是法輪功起源地,一家人加入了法輪功。後來妹妹遭捕,死在監獄,政府始終沒能給出合理解釋。姚天極為憤怒,透過宗教來悼念妹妹。「姚天不是信仰這個宗教,參加神韻晚會,是有個人私情在裡頭,」哈金解釋:「法輪功講求真善忍,滿有善良與抱負。對姚天,他尊敬宗教,那是一種生存方法。」
➤作品應該要冒犯
「我常覺得你是華文文學的美國叔叔,」黃崇凱語畢哈哈大笑,「在英文世界安家落戶,累積許多作品。」他指出哈金與同輩中國作家的差異,在於小說的時間斷限,中國作家多寫四九年以前,或者更遙遠的歷史古事,像《自由生活》裡的丹寧。但在美國的哈金似乎擁有偌大空間書寫當代中國,「在英文的邊緣空間書寫中國故事,慢慢抵達英文中心地帶,」黃崇凱說:「台灣讀者透過中譯本認識你,美國叔叔講的中文帶著翻譯腔、距離感,好像從另個方向打開寫作的可能性。」
哈金注意到中、外對「作家」的理解有很大差異。在中國,寫出一本代表作,就能一輩子享受作家光環;但西方世界不然,但凡輟筆,便遭淘汰。「只能一步一步往前走,不斷思考怎麼寫出有意思、有趣,又必須嚴肅的作品,所以寫什麼很重要。」他說:「文革、西藏、新疆⋯⋯多少題材,目前都在文學中缺席,作品應該要冒犯,並且在世界文學中找到位置。」
黃崇凱最後以電影《媽的多重宇宙》為喻,重新詮釋哈金與作品。他覺得哈金的筆下人物彷彿是哈金本人在平行宇宙另外開啟的視窗,譬如《瘋狂》的萬堅是哈金留在中國的版本,《自由生活》的武男也許是他寫作不走運、在中餐館工作的版本,透過小說探索生命裡每個歧路世界。
哈金引述契訶夫的經典名言:生命是短的,只有一次,所以我們要盡最大努力活著,歡快地活著,美麗地活著,有意義地活著。他認為此話道出自由的本質,按自己的心意生活外,還有附帶條件,必須對生計、心靈各方面負責。
嘉世強末尾以《放歌》裡的金句作結:「我愛自由勝過一切,哪怕這個自由讓人膽怯或恐懼,哪怕我要花很長時間去習慣。」自由輕快歡愉,自由也肩挑重擔。那大概是「從流亡到移民」,終於明白自由的刻骨心情。●
放歌
A Song Everlasting
作者:哈金 (Ha Jin)
譯者:湯秋妍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46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哈金
本名金雪飛,1956年出生於中國遼寧省。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服役五年。在校主攻英美文學,1982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英語系,1984年獲山東大學英美文學碩士。1985年,赴美留學,並於1992年獲布蘭戴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博士學位。2014年獲選美國藝術與文學學院終身院士。現任教於美國波士頓大學。
著有三本詩集:《沉默之間》(Between Silence)、《面對陰影》(Facing Shadows)和《殘骸》(Wreckage)。論文集《在他鄉寫作》、《湖台夜話》。2011年起在臺灣陸續出版中文詩集包括《錯過的時光》、《另一個空間》、《路上的家園》。
另外有四本短篇小說集:《光天化日》、《新郎》、《好兵》,和《落地》。八部長篇小說:《池塘》、《等待》、《戰廢品》、《瘋狂》、《自由生活》、《南京安魂曲》、《背叛指南》、《折騰到底》。一部人物傳記《通天之路:李白》。
短篇小說集《好兵》獲得1997年「美國筆會/海明威獎」。《新郎》一書獲得兩獎項:亞裔美國文學獎,及The Townsend Prize小說獎。長篇小說《等待》獲得了1999年美國「國家圖書獎」和2000年「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為第一位同時獲此兩項美國文學獎的中國作家。並入圍了普立茲文學獎。該書迄今已譯成三十多國語言出版。《戰廢品》則入選2004年《紐約時報》十大好書、「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入圍2005年普立茲獎。
|
Tags:
哈金貫以自由與國族間的詰問、辨證和糾纏為寫作關照,新作《放歌》將迴路安置在中國首席獨唱姚天身上,藝術畛域裡,自由與國家主義再次碰撞。這部長篇小說選在疫情高峰、烏俄領土煙硝未止的時刻問世,疫情與戰事下的醫病與生活,無不牽動自由、國家的多重關係,讓《放歌》讀來格外警醒。
➤從現實推衍出來的移民故事
《放歌》發表會上,遠在美國的哈金與位居台北書展的黃崇凱連線對談,端午佳節,跨世代、跨地域的華人作家團聚,談論著「從流亡到移民——自由不死」。會上由時報出版第四編輯部總編輯嘉世強開場,他提到哈金在《戰廢品》之後,「台灣」不曾缺席,《放歌》還首次出現民進黨,進而好奇小說以英文書寫,美國讀者可了解台灣藍綠對立?好比南加州長老教會的槍擊案,美國媒體或輿論能分辨周文偉的省籍情結?
哈金一開口呵呵呵笑出聲來,黑框眼鏡下一雙烏溜眼珠盯著視訊畫面而非鏡頭,先與十年未見的黃崇凱打招呼,隨之,顛倒問題順序,從後頭答起。
哈金認為美國人關注兩岸關係遠大於藍綠衝突,需要有人解釋作為移民社會的台灣,內部有各種歷史與人物背景,不是死板一塊。他筆下的人物姚天進入中國禁區,被政府交代不能與台獨分子攪和,與其說有實體原型,不如說是「從現實生活邏輯推導出來」。他憶起2001年第一次訪台,有聽眾詢問他對台獨的看法?「我說我是外來人,不該亂指點。但這和中共方針不同,從此再也不能回國,連父母葬禮也無法參加,」他說,「這些事情大陸人都明白,我的小說只是戲劇化一點。」
嘉世強繼而追問,這次選擇對政治天真的知名藝術家當小說主角,有何象徵意義?哈金說:「在另一文化環境生存是很艱難的。我看到很多人生存不下去,回到原來的圈子。」那些成為姚天的底氣,無論一個人過去有多輝煌,來到新環境都得重新起頭,變成普通人辛勤勞動。他重複了艱難二字:「那是艱難的過程,也是移民經驗。小說最後寫病痛、治療、革命的過程,過去文學沒有系統描述過。這是我為什麼寫這本書。」
➤國家和個人是寫作核心
畫面一轉,麥克風已在黃崇凱手裡,他侃侃訴說讀完哈金所有作品後的觀察,首先是小說始終討論「自由裡的不自由」,對讀《放歌》和近日再版的《自由生活》最為明顯。兩本書的主角選擇過真正自由的生活,試著一步步將身上的國族束縛移開,透過寫詩、唱歌來尋求心靈和語言上的自由,可現實殺刀般催逼,人不得不放下身段,賣體力掙錢,根本無法享用自由。黃崇凱覺得無論是《自由生活》裡的武男,或《放歌》裡的姚天,掙脫國族掌控後,必須自己摸索與選擇自己想要的。他想到哈金的寫作生活,「不用漢語寫作,必須靠自己摸索新語言去表達自己,反倒在英文世界寫出一片天。」
他也注意到哈金近十年小說幾乎「充滿國家和個體的矛盾和衝突」。細數《自由生活》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生存得仰賴體力活,居間還承受不同種族、文化壓力的交互夾擊。《背叛指南》講述擁有雙重祖國的人,若兩個國家都背叛你,怎麼選都枉然。《折騰到底》是哈金少數充滿諧謔與歡快的作品。黃崇凱拿起手機朗讀小說片段,最末一句「要幹一個國家很難,但國家好像隨時可以幹掉你」,藉由床笫之事諷刺國家,辛辣直率,「正是哈金在小說裡層層遞迴的思考」。
黃崇凱接著談小說時間。《自由生活》聚焦1989到98年,《放歌》則約莫2007至18年,兩者相隔10年,姚天經歷過歐巴馬主政時期。黃崇凱好奇若遇美國總統大選,武男和姚天各自會投票給誰?
哈金不假思索回答,武男投共和黨,姚天投民主黨,因為姚天位居的麻省是民主黨中心。「國家和個人,是我十幾年來思考的問題」,他講這句話時眉心一揪,「特別在國外,母國無所不在,左右人民生活,自由受到限制。但民主是國家、個人有個平台互相對話,特別美國,公民、國家可以講道理,甚至上法庭。」
哈金說他有個美國朋友,與政府打過幾回官司,全都勝訴。哈金當年隻身赴美,太太晚一年半才獲准出來,小孩等更久,竟要4年。那位朋友問他為什麼不起訴國家?哈金感到不可思議。在他心裡,國家始終強大、至高無上,根本不曾思考過人權、自由問題。而今他在小說中思索,「姚天是不情願地成為移民,他知道藝術比國家更長久,所以追求藝術。」
黃崇凱扣住時間軸接續問,《放歌》的主人翁姚天推算約二十多歲,應出生於1970年後,這時中國經濟蓬勃,他們移居美國,已晚哈金一個世代,兩個世代的移民經驗的差異為何?
哈金回應,由於美國政府不提供留學生獎學金,他任職的波士頓大學,中國留學生泰半家境優越,比他這個世代的人來得富有。這群學生畢業後幾乎都回中國,「我們這代人大部分回不去,所以什麼活都做,有人在小學校做清潔工,和現在年輕人的生活軌跡不同。」他說。
「在美國生活下來並不容易,自由可貴,可是對很多中國人來說是很陌生的狀態。」哈金對自由特別有感觸,想到上海封城,連女性衛生棉都有人控管,「自由是沒人管,生存與否屬於個人事情,」他頓了頓,「但那是很可怕的。」
➤疫情裡的自由
黃崇凱延續哈金提到的疫情實感,進一步問他關於國家、個體各種層次關係。好比前些日子中國政府為了清零,下令上海封城,擅自遷移北京小區,YouTube上流傳公安警察闖進民宅、押走人民的影片,顯現國家暴力。然而,在自由美國,大家瘋搶物資,社會失序,因而有人認為中國統治模式安穩,反而比民主國家好。
「《解放軍報》承認公安警察的行為不對,將責任推卸給底下的人,不檢討上層,顯然是國家意志,這個小細節很重要。」哈金覺得中國為了證明自己優越,強權高效率,但病毒不是靠人的意志就能轉移。美國有人不打疫苗,是自由選擇,甚至現在很少人出門戴口罩,主要是百姓對政府有基本信任。
黃崇凱提到川普稱Covid-19為Chinese virus,身為華裔,疫情裡是否更感受到種族仇恨和敵意?
「有敵意,」哈金坦率回答,「習近平耽誤疫情是事實,在國外,這需要付很大的法律責任。」
黃崇凱提及美國近年黑人槍擊案、警察過失殺害黑人等社會事件層出不窮。就哈金觀察,有色人種也因黑人社會活動受益不少。縱然種族氛圍未必友好,他仍肯定美國社會的包容度,以加州柏克萊大學出現首位台灣人校長田長霖為例,認為只要足夠優秀,就有機會站上位置。「美國比較理智,素質較高,不一定聽從政府宣傳、輿論。」
別於種族,宗教觸及信仰自由,亦在小說裡開出點線。黃崇凱提到《自由生活》裡武男返回中國東北老家,父母正在練新氣功;到了《放歌》,姚天參加「神韻」晚會,四處登台演出。他將小說對照現實,台灣與世界各地諸多景點常見法輪功信眾拉布條、靜坐,控訴中共迫害,哈金處理敏感議題時,尺度拿捏恐得費心一番。
哈金折返小說的人物心理。姚天的妹妹在東北,那裡是法輪功起源地,一家人加入了法輪功。後來妹妹遭捕,死在監獄,政府始終沒能給出合理解釋。姚天極為憤怒,透過宗教來悼念妹妹。「姚天不是信仰這個宗教,參加神韻晚會,是有個人私情在裡頭,」哈金解釋:「法輪功講求真善忍,滿有善良與抱負。對姚天,他尊敬宗教,那是一種生存方法。」
➤作品應該要冒犯
「我常覺得你是華文文學的美國叔叔,」黃崇凱語畢哈哈大笑,「在英文世界安家落戶,累積許多作品。」他指出哈金與同輩中國作家的差異,在於小說的時間斷限,中國作家多寫四九年以前,或者更遙遠的歷史古事,像《自由生活》裡的丹寧。但在美國的哈金似乎擁有偌大空間書寫當代中國,「在英文的邊緣空間書寫中國故事,慢慢抵達英文中心地帶,」黃崇凱說:「台灣讀者透過中譯本認識你,美國叔叔講的中文帶著翻譯腔、距離感,好像從另個方向打開寫作的可能性。」
哈金注意到中、外對「作家」的理解有很大差異。在中國,寫出一本代表作,就能一輩子享受作家光環;但西方世界不然,但凡輟筆,便遭淘汰。「只能一步一步往前走,不斷思考怎麼寫出有意思、有趣,又必須嚴肅的作品,所以寫什麼很重要。」他說:「文革、西藏、新疆⋯⋯多少題材,目前都在文學中缺席,作品應該要冒犯,並且在世界文學中找到位置。」
黃崇凱最後以電影《媽的多重宇宙》為喻,重新詮釋哈金與作品。他覺得哈金的筆下人物彷彿是哈金本人在平行宇宙另外開啟的視窗,譬如《瘋狂》的萬堅是哈金留在中國的版本,《自由生活》的武男也許是他寫作不走運、在中餐館工作的版本,透過小說探索生命裡每個歧路世界。
哈金引述契訶夫的經典名言:生命是短的,只有一次,所以我們要盡最大努力活著,歡快地活著,美麗地活著,有意義地活著。他認為此話道出自由的本質,按自己的心意生活外,還有附帶條件,必須對生計、心靈各方面負責。
嘉世強末尾以《放歌》裡的金句作結:「我愛自由勝過一切,哪怕這個自由讓人膽怯或恐懼,哪怕我要花很長時間去習慣。」自由輕快歡愉,自由也肩挑重擔。那大概是「從流亡到移民」,終於明白自由的刻骨心情。●
放歌
A Song Everlasting
作者:哈金 (Ha Jin)
譯者:湯秋妍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4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哈金
本名金雪飛,1956年出生於中國遼寧省。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服役五年。在校主攻英美文學,1982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英語系,1984年獲山東大學英美文學碩士。1985年,赴美留學,並於1992年獲布蘭戴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博士學位。2014年獲選美國藝術與文學學院終身院士。現任教於美國波士頓大學。
著有三本詩集:《沉默之間》(Between Silence)、《面對陰影》(Facing Shadows)和《殘骸》(Wreckage)。論文集《在他鄉寫作》、《湖台夜話》。2011年起在臺灣陸續出版中文詩集包括《錯過的時光》、《另一個空間》、《路上的家園》。
另外有四本短篇小說集:《光天化日》、《新郎》、《好兵》,和《落地》。八部長篇小說:《池塘》、《等待》、《戰廢品》、《瘋狂》、《自由生活》、《南京安魂曲》、《背叛指南》、《折騰到底》。一部人物傳記《通天之路:李白》。
短篇小說集《好兵》獲得1997年「美國筆會/海明威獎」。《新郎》一書獲得兩獎項:亞裔美國文學獎,及The Townsend Prize小說獎。長篇小說《等待》獲得了1999年美國「國家圖書獎」和2000年「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為第一位同時獲此兩項美國文學獎的中國作家。並入圍了普立茲文學獎。該書迄今已譯成三十多國語言出版。《戰廢品》則入選2004年《紐約時報》十大好書、「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入圍2005年普立茲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延伸閱讀
書.人生.哈金》寫作與生存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 閱讀更多
閱讀香港》自由與反抗的意義:《時代革命》電影訪談錄與13部香港議題著作
編按: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怵目驚心的烽火再度提醒我們自由與反抗的意義。以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為背景,展現運動的宏觀和參與者個人體驗的紀錄片《時代革命》,... 閱讀更多
英美書房》逾百名作家聯署撤除2023年中國世界科幻大會,抗議中國迫害維吾爾族人權,及其他藝文短訊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