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危殆生活:無家者的社會世界與幫助網絡

▉評審推薦語

郭文華(決選評審,陽明交通大學圖書館副館長/博雅書苑副書苑長)

無家者是都會的弔詭,也是再平常不過的日常。這群面目模糊的人彷彿芥塵,但與我們同在,走一樣的路,呼吸一樣的空氣。他們是都會生活的一部分,在上下班途中,在辦公大樓外,在小憩的公園一隅,在熱鬧街巷的轉角,人們感知無家者的存在,但大多視而不見,彷如活在平行世界。

《危殆生活》正是以台北人熟悉的艋舺公園為場域,邀請讀者正視與共感無家者的社會世界。不同於打著「關懷貧民」或「探究底層」口號的窺探論述,作者以細緻的民族誌手法,一方面撕下過往人們恣意加諸於無家者的標籤,一方面在重建他們的社會世界同時,巧妙帶入人情澆薄的現代都會中,對社會連帶的再思考。

作者清楚知道無家者的汙名來自於他們對公共性的挑戰。他們游移,遷徙,歇腳,一舉一動看似與常人無異,但處處錯置默許的規範,比方說「夜深了,平安回家最好」的警語。

於是,本書的第一部分展現看似已被「現代愚人船」放逐的無家者,在都市裡形構的另類秩序與多樣性。他們不是人人衣衫襤褸,也非無家可歸,只是翻轉既定的生活腳本,自己找機會謀生、摸索人際互動,找尋親密關係,逸脫原生家庭的羈絆。

第二部分以「幫助網路」為名,但凸顯的不是宗教或社福團體如何試圖將無家者「拉回正軌」,而是點出這些來自福利慈善機構甚或是善心人士等,是無家者世界的外來者。他們與無家者的互動與期待,標示都會多重宇宙之間的模糊現實,也反省以幫助為名的介入,究竟是改善社會朝向共存共好,還是藉著無家者肯認自己。

透過作者的社會學之眼,讀者到了本書最後才會看到書名「危殆生活」的意涵。我們被教導生活不容易,生命要活出意義,但我們也被主流社會框架薰染,認定不管喜不喜歡,按著規矩走才安全安心,生命價值由此定義。對此,作者沒有踏入類似「愚人船」或「文明的野蠻人」的窠臼,浪漫想像這些社會邊緣人。相反的,透過各種連帶的拆解(比方對無家者的汙名)與重構(比方無家者間的互助與較勁),作者打破有家與無家的刻板區隔,點出在新自由主義產業變遷與國家發展下,危殆生活是大家可能的生命處遇。

《危殆生活》的深刻處正在於此。透過無家者,作者示現社會學的基本關懷不只是靜觀他人痛苦,而是共感群體,提出有意義,貼近社會脈絡的改變方略。人們或許嘲笑某些政權對宗教群聚的過激反應,疫情期間指責某些「熱區」看似匪夷所思的人際連接,但捫心自問,在不受國際承認,政治地位未定下,我們是否有時也有「無家者」之感,有苦難言,在他人刻意的無視中建構自己的社會連帶與生活世界呢?

▉獲獎作家:黃克先


黃克先(攝影:陳宥中)

▉作家得獎感言

危殆生活:無家者的社會世界與幫助網絡
Precarious Living: Homeless People and the Helping Networks in Taiwan
作者:黃克先
出版:春山出版公司
定價:490元
 

作者簡介:黃克先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美國西北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研究議題涵蓋無家者、華人社會的宗教發展、政教關係、基督宗教,研究專長包括宗教社會學、都市底層研究、質性方法、微觀社會學。曾發表於多篇期刊論文於《臺灣社會學》、《臺灣社會學刊》、《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Social Compass》。曾翻譯社會學名著包括《人行道》(與劉思潔合譯)、《泰利的街角》、《真實烏托邦》、《自由之夏》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