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評》圖文共舞:以圖像小說訴說兒少成長經驗

  • 葛容均(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2023-09-09 15:00

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源自歐美連環漫畫(過往多刊登於報紙或漫畫雜誌內),於20世紀中葉後逐漸發展為以「書」的形式出版,這形式還多出自日漫衝擊歐美漫畫市場所帶來的影響和啟發呢。

暫不論受日漫影響的衝擊程度,為了吸引讀者,歐美漫畫亦求自身精進,不斷挑戰漫畫敘事形式,包括表現手法及畫風。此外也持續挖掘連環漫畫可訴說的故事題材,比如超級英雄雖深刻影響了美國文化精神,但美漫已不再局限於超級英雄等主題。總之,「圖像小說」是歐、美漫努力創新的成果,企圖打破「漫畫膚淺、小孩才看」的刻板印象。

然而「圖像小說」這個新興類型一開始難獲青睞,「美漫教父」威爾.艾斯納(Will Eisner)將其「以書成冊」的連環漫畫作品《神的契約與其他短篇故事》(A Contract with God and Other Tenement Stories,1978)宣稱為「圖像小說」,在當時真是大膽得聞所未聞!直到亞特.史皮格曼(Art Spiegelman)依據猶太大屠殺背景且具自傳色彩繪著的《鼠族:倖存者的故事》獲得普立茲獎殊榮,才成為「圖像小說」嶄露頭角、普受正視的里程碑。

2020年,非裔美籍漫畫作家傑瑞.克萊福(Jerry Craft)繪著《新來的同學》,成為「史上第一部榮獲紐伯瑞文學獎兒童文學金獎的圖像小說」,展現一則以圖像小說形式()刻劃兒少成長經驗的成功例子。


《新來的同學》內頁。(圖源:小麥田)

刻劃兒少成長經驗的文學類型,從圖畫書、兒少小說、青春散文乃至動漫等已然眾多,何需再有「圖像小說」這個新品種?

首先,圖像小說可滿足人類對圖像的視覺需求甚至喜好。再者,圖文共舞的圖像小說,可訓練兒少進行圖像敘事與散文故事敘事並肩而行的閱讀力。有些兒少經驗,例如因種族膚色深淺而形成的歧視或「微歧視」,若以圖像呈現,可節省文字敘事的抽象與繁瑣,透過角色人物的外觀色彩表現,即可達到讀者易於吸收和理解的效果。《新來的同學》和其續作《好朋友的約定》便展示了這項優點(當然,作品中所揭示的兒少成長議題,其深度及廣度不僅於此)。

又例如美籍漫畫家雷娜.塔吉麥爾(Raina Telgemeier)繪著《牙套微笑日記》及其姊妹作《妹妹與我:雷娜的成長記事#2》,以黃色頁面和畫格內容取代散文敘事的倒敘與插敘法,展現漫畫形式上時點的變化,兒少的成長乃過去與「每格」當下交織而成,具有前因後果且引人共感的積累體驗。


《牙套微笑日記》內頁(圖源:小麥田)

對於渴望飼養寵物,卻對有毛或羽毛類寵物誘發之兒少過敏現象,又如何以圖文書表現?小麥田翻譯引進的《哈啾!過敏的時候》書中,插畫家蜜雪兒.納特(Michelle Nutter)以誇飾畫風表現的圖像佐以「揉」、「抓」等文字填滿整個畫格,搭配色彩的使用,無需過多文字敘事,便足夠令家中的過敏兒及家長們共感過敏時的極度難受。


《哈啾!過敏的時候》(圖源:小麥田)

不論圖像小說以哪一種畫風表現形式(寫實主義、極簡主義乃至蒙太奇手法等),搭配什麼樣或多少文字敘事,筆者皆認同麥克勞德(Scott McCloud)諄諄倡導的:圖像小說能帶給大小讀者明確性與共同感,以及艾斯納頻頻提出的:連環漫畫及圖像小說不能背離人類普世的情緒和情感經驗。筆者建議,臺灣讀者不妨從以上圖像小說開啟體驗吧!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哈啾!過敏的時候
Allergic
作者:梅根.華格納.洛伊德(Megan Wagner Lloyd)
繪者:蜜雪兒.梅.納特(Michelle Mee Nutter)
譯者:李貞慧
出版:小麥田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梅根.華格納.洛伊德

美國人,現居美國華盛頓州。著有多本圖像小說與圖畫書。第一部圖像小說作品《哈啾!過敏的時候》來自成長經驗,曾獲得漫畫界的奧斯卡「艾斯納獎」提名及多項圖書館、書評媒體選書獎,第二部圖像小說《擠壓》(Squished)獲美國青少年圖書館協會「金選獎」。圖畫書作品包括《紙老鼠》(Paper Mice)、《蓋一本書》(Building Books)等。

繪者簡介:蜜雪兒.梅.納特

美國人,現居美國波士頓,畢業於馬薩諸塞藝術學院,主修藝術。作品美國曾獲插畫家協會、3x3 Illustration、Creative Quarterly等藝術協會與雜誌的肯定。兩部與梅根.華格納.洛伊德合作的作品包括《哈啾!過敏的時候》、《擠壓》皆獲多項大獎肯定,圖畫書作品有《建造海洋的女孩》(The Girl Who Built an Oce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