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評》穿梭虛實的冒險漫畫與迷失煙霧大地的硬漢:翁稷安讀《科多.馬提斯:在西伯利亞》

  • 翁稷安(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2022-07-28 19:30

(攝影:林鈺馨)

日本漫畫家尾田榮一郎的《ONE PIECE航海王》,可說是無人不曉的漫畫名作,1997年連載至今,全球已累積將近5億本的銷量。《ONE PIECE航海王》魅力何來有許多可能的解釋,比如「惡魔果實」所延伸出千變萬化的能力設定、傳說中Jump系王道漫畫三元素「友情、努力和勝利」發揮作用……又或是更根本的,漫畫中打造的世界觀,主角們穿梭在風土民情迥異的地域裡,追逐著終極的夢想。

那是一個充滿奇想的異質化世界,和我們所熟悉的日常大相逕庭,這當然是《ONE PIECE航海王》的特色,但也是所有「冒險」(adventure)故事共有的根本。

「冒險」作為創作類型,之所以吸引著人們,不只是血脈賁張的動作場面,更重要的反而是「背景」的打造。藉由主角的經歷,引領我們一窺遠超乎生活體驗的世界。藉由創作者的鋪陳,讓看似不可思議的一切,在想像力的作用下,成為斷開日常的逃逸。

這也正是「冒險」在真實世界的原始定義,虛構不過是對現實的參考和致意。《ONE PIECE航海王》故事的原型可以追溯回15至17世紀西方大航海時代的探險者們,他們不畏海象風險,在不確定目的地的情況下航行,最終將歐洲人的視野,從中世紀滿布神話圖像的地圖,拓展成今日我們所熟悉的樣貌。

地理上的「發現」只是起點,發現異世界只構成了一半的舞臺,如同真實世界,另一半則是人事的紛擾。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更何況是既有群體和外來勢力雙方的對峙和磨合。這也成為19至20世紀冒險創作的主題:從發現未知自然之域的「探險」,進展至在這片異域上人文之域的「歷險」,才是冒險概念的完全體。不管《ONE PIECE航海王》中的角色們能力再怎麼神奇,世界觀設定如何超乎尋常,主角一行人最終所面對的,還是人事紛陳的糾葛,那屬於真實或虛構世界的永恆挑戰。

漫畫大師雨果.帕特(Hugo Pratt)筆下的科多.馬提斯(Corto Maltese)正是一位遊走在20世紀前半的冒險者。不同於《ONE PIECE航海王》的純然奇想,帕特直接從歷史汲取養分,將真實的人物或事件引入故事中,打造了一個虛實交錯的世界,使得馬提斯看似真實存在的人物,成為在史書未曾記錄的暗角,默默見證甚或直接推動歷史巨輪轉動的關鍵。

馬堤斯系列的基調,在畫面的描繪和敘事上同樣屬於參照真實的虛構。帕特刻意避開商業漫畫常見的模式,尤其努力洗去漫畫和兒童讀物之間的等號。這點與時空背景設定相似、由另一位漫畫巨匠艾爾吉(Hergé)繪製的《丁丁歷險記》(Les Aventures de Tintin et Milou)對比,就可以感受到明顯的差異。

大辣出版社總編輯黃健和形容《丁丁歷險記》屬於歐洲人的童年,而馬堤斯則屬於青春。馬堤斯系列是「大人」的故事,運用看似隨意、灑落,卻又筆筆精準到位的線條,輔以墨色的堆疊與留白,營造出畫面的張力。分鏡則如電影一般,在人物的動作或對話間流暢的切換,不只推進劇情,並在節奏的快慢之間,打造出整個系列的獨特氛圍。與其說這是圖像的語法,其實更貼近某種近乎文學的調性。

帕特筆下的氛圍是雙方面的,一是舞臺,將每個不同地域的文化元素加入畫面中,打造出各地不同的神祕韻味。另一方面,則是主人翁馬堤斯的神韻,在率性的頹靡中,有著正義的堅持;在悵然的憂傷之中,又帶著某種世故的怡然自得。宛如1980年代玩世不恭的布魯斯.威利(Bruce Willis)和基努.李維(Keanu Reeves)一貫憂鬱的綜合體,散發著令人無法抗拒的魅力。

1918年,一次世界大戰尾聲,戰火從歐洲燒進了亞洲。地方勢力重新洗牌之際,在人稱「陸地上的公海」的西伯利亞,一輛載滿沙皇黃金的列車,即將駛過西伯利亞大鐵路。科多.馬提斯在香港迎來了老友哈斯普汀,以及全由女性組成的祕密組織「紅燈照」,邀他加入這場追逐「黃金列車」的大冒險……

《在西伯利亞》完成於1974至1975年之間,出版時間剛好是馬堤斯全系列十多冊的中段,可說是全系列臻於完熟的狀態。故事發生在1920年代初期,作為舞臺的西伯利亞,是剛剛革命後的俄羅斯蘇維埃政府、反蘇維埃的「白軍」勢力、東北軍閥張作霖,以及美、日等各大勢力的角力之處。滄茫的地形與複雜的權力,讓這片土地猶如冒險者的樂園。

《在西伯利亞》不只涉及俄羅斯的變局,也牽動著中國1920年代後的命運。所以,雖然這是一則以西伯利亞為名的故事,但臺灣讀者讀來一定不會陌生,裡面有太多過去我們在課本上熟悉的事物,以及課本不會表明,但人們在閱讀歷史時最喜歡的,各式各樣在不見光的陰影處滋長蔓延的陰謀。

韓國作家李孝石(1907~1942)曾形容:「滿洲是一個複雜的洞穴,在這寬廣的空間中,你永遠不知道隱藏著怎樣的世界。」更有學者將中國東北這塊土地,視為希臘神話中由異種生物各部位混生而成的變種怪獸「奇美拉」,口吐烈焰,致使生靈塗炭。這些對於滿洲的描繪,置於《在西伯利亞》裡的東西伯利亞大陸依然成立,甚至在加入蘇聯革命後紅軍、白軍之間血腥的內戰後,情勢更加複雜,隱藏著更多歷史上難以盡述,更時常於日後被遺忘的混亂。

以一列黃金列車為契機,馬堤斯和這頭巨大異種怪獸綑綁在一起,透過他的所見所聞,為讀者描述這頭怪物的各部分軀體。各方勢力彼此心懷鬼胎,大我的使命與小我的私慾互相渲染,凝結成沒有是非對錯的灰色地帶。

故事中出現許多真實的歷史人物,俄國方面的高爾察克謝苗諾夫溫格爾-史登貝格、中國的張作霖……作者巧妙操控真實的重量,將人們帶入那個虛構的冒險之中,讓每個看似杜撰的場景,似乎都能在盤根錯節的歷史中,覓得存在的可能。虛實之間,不只刺激著讀者的腎上腺素,更引領讀者感受這頭怪獸肆意踐踏過後,留下的殘破荒原,以及馬堤斯那強作瀟灑的浪漫和惆悵。

有別於文字或影像,帕特以漫畫為訴說的媒介,也善用圖像獨有的特性,以線條和墨色將人拉入虛實交錯的過去。他在每一冊馬堤斯的冒險中,都進行不同的圖像實驗,在《在西伯利亞》一書,配合這寒霜大地的舞臺,他聚焦於「煙霧」的應用,每一頁的漫畫格裡不斷出現或輕或重的煙霧,來自香菸、槍炮、三溫暖、火車、祝禱、遭擊落的殘骸……不只呈現環境的冷例,借用書中巫師所言,帕特在這東北荒原上打造了一個「雲的國度」。各樣的煙霧形塑了這本書的質地,也在煙霧的引領下,讓讀者神入一場如夢似幻的歷史冒險之中。

《在西伯利亞》看似雲淡風輕,又處處是精巧的設計,深入其中才突然醒悟,這則冒險故事的真正指涉,是人心的叵測與世事的無常。馬堤斯絕非一般好萊塢電影裡的英雄,書中沒有陽剛的英雄敘事,更多的是陷入信任與背叛的矛盾與擺盪。

如故事開頭「歸妹卦」的卦辭:「征凶,無攸利。」(出征兇險,無所利)所暗示的,此卦的彖曰:「征凶,位不當也。無攸利,柔乘剛也。」在這權力紊亂的西伯利亞大陸,放任自己在柔情之中的馬堤斯,英雄注定只能氣短,這波譎雲詭的世界則是永遠的贏家。

也直到翻開了最後一頁,讀者才驚覺,在《在西伯利亞》冒險的表相下,實為一則愛情故事,也或許,這世間所有的愛情,才是人一生最大的冒險。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科多.馬提斯Corto Maltese:在西伯利亞
Corto Maltese in Siberia
作者:雨果.帕特, 馬蒂亞斯.艾那爾德(序)(Hugo Pratt, Mathias Enard)
譯者:賴亭卉
出版:積木文化
定價:5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雨果.帕特Hugo Pratt
1927年生於義大利里米尼(Rimini),童年在威尼斯度過。18歲開始投入漫畫創作,早期在義大利、阿根廷、英國的雜誌上都可看到其作品。1969年,他在法國漫畫雜誌《Pif Gadget》的主編喬治.里爾(Georges Rieu)的邀約下,落腳於巴黎。隨後,他決定以自己之前發表過的片段《鹹海敘事曲》裡次要的角色:科多.馬提斯(Corto Maltese)為核心,開拓出一系列故事,未料因此在法國聲名大噪,繼而聞名國際。帕特以「繪畫文學」來定義自己的作品,其漫畫、平面作品、水彩在世界諸多博物館展出,也經常被許多作家、藝術家所引用,諸如提姆.波頓(Tim Burton)、法蘭克.米勒(Frank Miller)、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等。2005年,獲選進入威爾.艾斯納名人堂(Will Eisner Award Hall of Fame)。

相關著作:《科多.馬提斯Corto Maltese:鹹海敘事曲》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