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臺南評審前,我為了兩件事在高雄多停留一天。一是為了高美館的特展《人類世-凝視.消逝中的地表》,二是為了一間名叫「無聲的所在voice-over」的酒吧,敏感一點的飲者,很快可以聯想到《少年吔,安啦!》的主題曲。酒吧氣氛穩重寧靜,酒名設計顯然有對話的客群(幻之光、重慶森林、漂流出口⋯⋯),一開始微擔憂「啊——會不會很文青」,但視覺、香氣、味覺的層次跟細膩度都掌握的很好,沒有任何「怕你覺得不好喝」的多餘添減。最後一杯酒點了「深淵」,方冰敷貼糯米紙噴印的眼睛圖騰,泥煤威士忌主調上噴綴玫瑰水,使人甘心被收服。深淵所謂「你看到什麼/你被什麼看」的暗示,其實延續到隔天看展時刻。《人類世》展覽裡,有多幅Edward Burtynsky的巨幅攝影作品,鏡頭對上智利阿卡塔馬沙漠的鋰礦區、俄羅斯烏拉爾卡利鉀礦區。誰都會被那細密的、異於日常距離的、陌生鮮豔的形色吸引,進而有了一些驚動與點化。
第一次參與金典獎的複審工作,因此在191本書寄達以後,我設下了非常嚴密的計畫:製作一份新的excel表格,標上閱讀日期、星級評等,事前進行至少三輪的自我預選。有些作品出乎意料,有些則是相見恨晚。奇異的是,大部分作品我都記得是在哪裡閱讀的:《零觸碰親密》是在國家音樂廳信義路小空地讀的(旁邊有女高中生在自拍),《舊日廚房》是在長春麥當勞讀的(旁邊有媽媽與友人在抱怨家族糾紛);在松菸的誠品咖啡廳讀《鱷眼晨曦》(可以看到大巨蛋的銀白反光),在南下的火車上讀《緣故地》(一定也經過了有幽魂的竹林地)。
這些抽象與現實層面會合的「場所」,也左右了我的閱讀體驗與評斷。《海風酒店》裡有一場饒富深意的「洞穴交換」,發生了類似的驚動與點化。奇景與內情交相掩護,契約與執念重新塑造世界內與外。這些新興感受也來自《沒口之河》、《魔以》、《廢線彼端的人造神明》、《以下證言將被全面否認》、《Tayal Balay真正的人》、《集合的掩體》⋯⋯它們有「換」與「幻」的開發與再議,推進了文學的想像能量。一如《緣故地》中的「幻」,是角色所操持的神祕技術,也構成多組肉身、歷史、帝國、現代性交會的景象。
在進入複審房間之前,是沾黏著這些感覺的。因此懷抱著這樣的感受,我運氣在虛構的掌心,準備柔中帶剛地,推送我所心愛——雖然好像失敗了(如果單單以「這30本,是不是我最先排出的30本」來判斷的話。)
這批作品中,想像力與細密、強壯的文學語言,也扶助了諸種痛苦經驗、歷史記憶的再活動(有《昨夜涉水》這種、《去你媽的世界》這種、《女二》這種,也有《弟弟》這種)。同感與留情之餘,也使人推想「換位」的意圖與必要:我想為讀者想,也想為作者想;為鍾愛的作品想,卻也得想想其他評審的場所與來處——一來一往,對話之密集,常常令我生出前所未有的燥熱,也有意外的滿足。
有時面對其他比較強的「我」(有沙力浪這樣的「我」,也有奕樵這樣的「我」),與其說是「跑票」,反而可能彰顯了「差異」在這個場合、或在臺灣文學的互動關係裡,可能扮演的積極作用。(我常常分心想起《魔以》裡那場民宿裡的同學會,最庸常的時間裡也有最敏銳的生機。)最終不是選出30本「無瑕」的作品,也並非缺點最少的最贏,而是一次再鑲嵌的結果(我的遺珠則是《命中註定誰是你:甲木薩與雲遊僧傳奇》)。身為讀者對單一作品的「不滿」、或對名單的「不滿」,其實也是回復寫作者野心(或守成)的珍貴回饋。
回到家好幾天了,我都還在掛記我是不是個好的讀書人,有沒有太積極或太消極,有沒有太嚴肅或太輕浮?但生活還是要過的,書還是要教的。我複習了吳爾芙《普通讀者》裡的〈我們應當怎樣讀書〉,近百年前她說:「我們所做的判斷,會悄然融入空氣中,變成作家寫作時呼吸的氛圍的一部分。」我回想起《殘骸書》、想起《紅房子》、《奔蜂志》、《移工怎麼都在直播》、《夜官巡場》……這30冊(以上)各自鑿洞起厝,喚生人也喚亡靈的書單,無論放在今年、放在臺灣、放在文學史,都是一組可以看出洞見、漸變、細心與火力的作品。●
Tags:
(國立臺灣文學館提供)
往臺南評審前,我為了兩件事在高雄多停留一天。一是為了高美館的特展《人類世-凝視.消逝中的地表》,二是為了一間名叫「無聲的所在voice-over」的酒吧,敏感一點的飲者,很快可以聯想到《少年吔,安啦!》的主題曲。酒吧氣氛穩重寧靜,酒名設計顯然有對話的客群(幻之光、重慶森林、漂流出口⋯⋯),一開始微擔憂「啊——會不會很文青」,但視覺、香氣、味覺的層次跟細膩度都掌握的很好,沒有任何「怕你覺得不好喝」的多餘添減。最後一杯酒點了「深淵」,方冰敷貼糯米紙噴印的眼睛圖騰,泥煤威士忌主調上噴綴玫瑰水,使人甘心被收服。深淵所謂「你看到什麼/你被什麼看」的暗示,其實延續到隔天看展時刻。《人類世》展覽裡,有多幅Edward Burtynsky的巨幅攝影作品,鏡頭對上智利阿卡塔馬沙漠的鋰礦區、俄羅斯烏拉爾卡利鉀礦區。誰都會被那細密的、異於日常距離的、陌生鮮豔的形色吸引,進而有了一些驚動與點化。
第一次參與金典獎的複審工作,因此在191本書寄達以後,我設下了非常嚴密的計畫:製作一份新的excel表格,標上閱讀日期、星級評等,事前進行至少三輪的自我預選。有些作品出乎意料,有些則是相見恨晚。奇異的是,大部分作品我都記得是在哪裡閱讀的:《零觸碰親密》是在國家音樂廳信義路小空地讀的(旁邊有女高中生在自拍),《舊日廚房》是在長春麥當勞讀的(旁邊有媽媽與友人在抱怨家族糾紛);在松菸的誠品咖啡廳讀《鱷眼晨曦》(可以看到大巨蛋的銀白反光),在南下的火車上讀《緣故地》(一定也經過了有幽魂的竹林地)。
這些抽象與現實層面會合的「場所」,也左右了我的閱讀體驗與評斷。《海風酒店》裡有一場饒富深意的「洞穴交換」,發生了類似的驚動與點化。奇景與內情交相掩護,契約與執念重新塑造世界內與外。這些新興感受也來自《沒口之河》、《魔以》、《廢線彼端的人造神明》、《以下證言將被全面否認》、《Tayal Balay真正的人》、《集合的掩體》⋯⋯它們有「換」與「幻」的開發與再議,推進了文學的想像能量。一如《緣故地》中的「幻」,是角色所操持的神祕技術,也構成多組肉身、歷史、帝國、現代性交會的景象。
在進入複審房間之前,是沾黏著這些感覺的。因此懷抱著這樣的感受,我運氣在虛構的掌心,準備柔中帶剛地,推送我所心愛——雖然好像失敗了(如果單單以「這30本,是不是我最先排出的30本」來判斷的話。)
這批作品中,想像力與細密、強壯的文學語言,也扶助了諸種痛苦經驗、歷史記憶的再活動(有《昨夜涉水》這種、《去你媽的世界》這種、《女二》這種,也有《弟弟》這種)。同感與留情之餘,也使人推想「換位」的意圖與必要:我想為讀者想,也想為作者想;為鍾愛的作品想,卻也得想想其他評審的場所與來處——一來一往,對話之密集,常常令我生出前所未有的燥熱,也有意外的滿足。
有時面對其他比較強的「我」(有沙力浪這樣的「我」,也有奕樵這樣的「我」),與其說是「跑票」,反而可能彰顯了「差異」在這個場合、或在臺灣文學的互動關係裡,可能扮演的積極作用。(我常常分心想起《魔以》裡那場民宿裡的同學會,最庸常的時間裡也有最敏銳的生機。)最終不是選出30本「無瑕」的作品,也並非缺點最少的最贏,而是一次再鑲嵌的結果(我的遺珠則是《命中註定誰是你:甲木薩與雲遊僧傳奇》)。身為讀者對單一作品的「不滿」、或對名單的「不滿」,其實也是回復寫作者野心(或守成)的珍貴回饋。
回到家好幾天了,我都還在掛記我是不是個好的讀書人,有沒有太積極或太消極,有沒有太嚴肅或太輕浮?但生活還是要過的,書還是要教的。我複習了吳爾芙《普通讀者》裡的〈我們應當怎樣讀書〉,近百年前她說:「我們所做的判斷,會悄然融入空氣中,變成作家寫作時呼吸的氛圍的一部分。」我回想起《殘骸書》、想起《紅房子》、《奔蜂志》、《移工怎麼都在直播》、《夜官巡場》……這30冊(以上)各自鑿洞起厝,喚生人也喚亡靈的書單,無論放在今年、放在臺灣、放在文學史,都是一組可以看出洞見、漸變、細心與火力的作品。●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臺灣文學獎金典獎
閱讀通信 vol.302》愛黏媽媽的幼鷹算不算是一種媽寶小鷹?
延伸閱讀
2023臺灣文學獎金典獎》入圍名單與評語
閱讀更多
2023臺灣文學獎金典獎.阿潑.複審側寫》語言文化交混,文化地域被打開
閱讀更多
2021臺灣文學獎金典獎.得獎評語》鍾文音《別送》獲年度大獎,程廷、陳宗暉、徐振輔獲蓓蕾獎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