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54公里.訪問》各畫一半?比利時與台灣越洋共創,以漫畫紀錄文化遺產,訪迪米崔·皮尤、小莊

2024-03-28 11:07

比利時漫畫家Dimitri Piot(左)、台灣漫畫家小莊

最初是比利時漫畫家迪米崔・皮尤(Dimitri Piot)的瘋狂點子。得知將和台灣漫畫家小莊合作時,迪米崔的念頭是:「噢,我知道小莊,他的作品很好,希望我能做出能對應上他的作品。」但僅僅10頁的空間裡,該如何四手聯彈?相隔9554公里距離,兩個漫畫家在線上會議腦力激盪,迪米崔突發奇想:「不如,我們各畫一半吧?」這個各半,不是各5頁,是上下各半頁、等於各10個0.5頁,先請小莊一次畫完所有的上半頁,他則延續所有的下半頁。

在上月底甫落幕的台北國際書展中,台灣讀者第一次看到了這部奇妙的短篇漫畫〈9554KM〉,迪米崔・皮尤與小莊也在講座裡分享了這段故事。那確實是很有趣的閱讀體驗,10頁的短篇漫畫裡,我們看見兩種風格的創作,上半和下半拆開來都自成一段故事,合在一起看又另個故事了。在小莊的篇幅裡,鄉下的阿土伯像是起乩了,突然變得超會畫畫。迪米崔則是描繪了宮殿裡女神獨處的姿態,像是在平行時空,卻有著呼應的樂趣。

這則短漫出自於比利時奧特里克基金會(Maison Autrique)的漫畫刊物《KRONiKAS》,主編亞莉珊卓・羅蘭(Alexandra Rolland)說明,奧特里基金會以推廣新藝術建築為主要工作,所在的建築物就是比利時的新藝術建築。《KRONiKAS》則是基金會裡一個漫畫計畫,到去年九月已推出7本刊物,每期封面都是不同的主題,可能是有形文化(如布魯塞爾的Stockel古堡),也可能是無形文化(如藝術家Jean-Michel Folon的畫作)等,目標則是保存文化遺產。

以《KRONiKAS》第5期主題「室內花園」為例,在1900年代前後,歐洲貴族經常會在莊園裡規劃「市內花園」,因應奧特里克基金會在博物館內展出相關傳統畫作,因此該期《KRONiKAS》也以此為題。《KRONiKAS》嘗試用漫畫作為存續文化遺產的載體,以拓展到更多讀者面前。同時,他們也和比利時布魯塞爾、古巴哈瓦那、俄羅斯莫斯科、阿爾及利亞阿爾及爾等漫畫家跨國合作,同時也能呼應漫畫家所在城市的文化樣貌。

➤獻給各種形式的文化遺產

最近一期刊物就是小莊與迪米崔參與的第7期。這期刊物以「新藝術」為主題,再詮釋這股在19世紀末期席捲歐洲的創作風潮。在封面的主題圖像上,讀者可以看見由比利時漫畫家Étienne Schreder繪製的女神,畫作同樣擁有新藝術風格裡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充滿活力、波浪形和流動的線條」。刊物介紹裡也幽默描述,「作者們以華麗的姿態接受了這個挑戰,他們超越了我們熟悉的『麵條』,提出的作品有的是模仿這個風格,有的則是以此風格內涵為創作元素。」

於是,在這期刊物裡有了數則饒富興味的短漫。好比,有個吸血鬼接管了由維克多.荷爾塔(Victor Horta)所設計的、位在布魯塞爾的塔賽爾飯店裡豐富的植物們(他到底要怎麼管那些植物啊?)在哈瓦那漫畫家的筆下,則是一位攝影師被一尊雕像給迷住了,就此開始體驗一場神奇但又令人不安的經歷。而在小莊與迪米崔的故事裡,也像是兩個文化的交會,阿土伯從眾人保護下逃走的時候,在地上踩踏出成串的腳印,遠方的女神彷彿正跟隨著他,開啟了他靈性創作的時刻。

促成這場台比漫畫合作的關鍵人物則是比利時台北辦事處瓦隆尼亞暨布魯塞爾經貿組組長鄒宏平(Philippe Tzou)。鄒宏平從小就是重度漫畫迷,擁有比利時與台灣雙重國籍的他,在繁複的經貿工作推動謢之餘,近年也致力於推展台比兩地漫畫交流,也拉起台灣漫畫家小莊與比利時漫畫家迪米崔的合作,「我很喜歡奧特里克基金會的理念,尤其是《KRONiKAS》的刊物精神,『獻給各種形式的文化遺產』,透過漫畫形式,帶著讀者去發掘文化遺產與不同的城市樣貌」。

➤越洋共創,保持原漫畫家的母語

在〈9554KM〉短篇漫畫裡,阿土伯生活在我們熟悉的傳統台灣場景,有村莊、農田、廟宇,也有鄉村裡的教堂,小莊筆下靈活呈現仍然十分傳統的台灣農村,充滿著濃濃人情味,保留著道士驅魔、輪迴等民間信仰與社會習俗。迪米崔則善用新藝術風格裡充滿流動感的線條,以相對較不寫實的方式敘事。女神所在的世界極為平靜,但兩個時空場域彼此呼應著,女神看見了遙遠的東方,跟著阿土伯走過農村小徑,最後出現在彼此的壁畫裡。

但這樣上下各半的「半半漫畫」(恕我引用了韓式炸雞的銷售用詞,實在想不到更生動的形容了。)到底該怎麼開始?小莊還記得那場線上會議,「迪米崔說要一人畫一半時,當下我呆住,我不確定翻譯是不是有問題,哪有人一頁漫畫分成上半部跟下半部創作呢?那讀者要怎麼閱讀?」小莊反覆跟協助會議口譯的鄒宏平確認,「但沒有錯,翻譯正確。迪米崔一直說沒關係,要我就畫完上半部,我的故事先畫完,他會再接手處理。」

同樣是喜歡挑戰的個性,小莊也沒在怕,他興奮地接下這個任務,唯一思考的是該畫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小莊開始翻查資料,知道新藝術風格的背景年代後,從中挑了當時常見繪畫風格的女神圖,決定說一個「人與文化、但很台灣」的故事。全篇漫畫對話都是中文,但跌倒後醒來的阿土伯開始喃喃自語著眾人都聽不懂的語言,他到底在說什麼?小莊笑道:「他在說法文啦。」喔喔原來,這裡是第一個與比利時的連結。

眾人以為阿土伯中邪了,送到廟裡請道士收驚(失敗了),只見阿土伯又開始講外語,反正聽不懂的語言都是英文(吧),鄰居大哥趕緊找來功課很好、讀明星高中的女兒幫忙翻譯,再度失敗。接著灌浮水驅魔,當然也還是失敗了。束手無策的眾人只好先把阿土伯關進小房間,再想辦法搬救兵。整個故事充滿濃濃的台灣味,尤其是互相關心(有時又顯得多事)的鄉親們,都讓人忍不住會心一笑。

有趣的是,在這則短漫裡,所有的中文對話也都維持中文呈現,一如《KRONiKAS》過去所有刊物的原則,保留作者使用的語言,並不外加翻譯。因為語言與文字也是無形文化嗎?主編亞莉珊卓笑說,「當然!我們是刻意這麼做的。」她也補充說明,雖然漫畫本體維持作者使用的語言,但編輯會在每則漫畫加上英語、法語、荷語與俄語等四種語言(因比利時是多語言國家,主要的語種包括荷語與法語),說明本期主題與該則短漫的內容,協助讀者理解。

➤迪米崔:原來水墨真的來自山水,畫來自生活


比利時台北辦事處瓦隆尼亞暨布魯塞爾經貿組組長鄒宏平(左)與Dimitri Piot

迪米崔也記得這個合作的最初,他知道小莊曾在比利時漫畫中心開過個展,也曾在法國電視媒體中看過小莊的專訪報導,「我知道他是有一定水準的漫畫家,接到這個合作邀請時,我第一個想的是我要能達到跟小莊一樣的水準,做出可以互相承接對方的漫畫。」收到上半部的稿件後,他決定用隱性的方式,讓女神與阿土伯對話,特別是阿土伯在台灣土地上踩出的腳印,他也接續著讓女神也跟著腳印走,「那個對話是隱形的,看似沒有對話,但雙方確實在對話,也透過這個方式去呈現這次的數位性與遠端性的合作」。

這是迪米崔第二次與《KRONiKAS》合作,對於奧特里克基金會的理念,他非常認同。他在創作前,從未設定想對世界說些什麼,而是呈現當下自己最想表達的東西,一切解讀則交給讀者。對他來說,文化資產並非只是有形的,也包括無形的,這次與小莊相隔9554公里的合作,各自也共同說了一個故事,但雙方透過這次合作,彼此也認識了對方的文化,「作為漫畫家,這就是一次很好的文化資產傳播,對嗎?」這也讓他決定把這則短漫裡的手稿全數捐給文化部與國家漫畫博物館。

迪米崔對日本浮世繪有高度興趣,過去的漫畫作品也嘗試以浮世繪風格創作漫畫,這次因著《KRONiKAS》的台比合作受邀來台,則是他首度造訪台灣,「台北很寧靜又很有能量,是很個強烈的存在,讓我感覺非常親切。」有一日,他跟夥伴一起去爬象山,但後來自己脫隊迷了路,卻看見很迷人的風景,「我看著那個山和雲,想起年輕時學水墨畫時,原來水墨真的來自山水,原來我們的畫真的來自生活,生活真的會帶來創作的靈感。」

迪米崔也不只是漫畫家,他同時也是編輯,也從事其他視覺藝術創作,同時也玩一點音樂。他認為,藝術沒有形式差異,也不會受到環境與媒材的限制。此行以漫畫家角色來到台灣,也認識了多位台灣漫畫家。在他眼中,漫畫沒有國界,是世界的共同語言。而台灣漫畫有很澎湃的養分,跟比利時漫畫圈很像,非常多元、充滿創意,「我很享受從台灣漫畫裡認識台灣,那是從台灣人的眼光看台灣,是一個很好的認識台灣的方式。」

➤《KRONiKAS》,以漫畫合集,促成豐富的跨國合作


奧特里克基金會出版社總編輯Alexandra Rolland

在《KRONiKAS》出版7期後,奧特里克基金會也正在籌備新的藝術計畫。主編亞莉珊卓於書展訪台時說,《KRONiKAS》最初的誕生與跨國漫畫工作坊有關,並從比利時的文化遺產出發,如今出版多期後,他們也開始思考新的可能。她也透露,基金會預計將開啟新的漫畫雜誌《CARTOGRAFiK(暫譯:地圖繪製者)》,希望向世界的創作者徵件,由作者繪製自己家鄉的世界遺產,或是具有戴寶性的建築遺跡,並鼓勵作者持續跨國合作。

對於自己的工作,亞莉珊卓顯得很投入,「我是藝術史背景,年輕時就是漫畫讀者,博士論文是談1910年到1990年的法語與比利時漫畫雜誌的變化。對我來說,漫畫始終是一個很好的媒介。」她笑說,自己在奧特里克基金會任職長達17年,基金會創辦人就是漫畫作者馮索瓦.史奇頓(Francois Schuiten),他與編劇搭檔貝涅.彼特(Benoit Peeters)所創作的《朦朧城市》,這是《朦朧城市》系列的其中一本,談的就是一個年輕繪圖員的故事,結合了獨特的建築空間與細膩的奇幻敘事。

「為什麼選擇用漫畫作為文化遺產的保存方式?我想《朦朧城市》」會是最初的解答。雖然沒有明說,但這個系列的作品有一個精神,就是在漫畫裡保存了重要的文化文物與遺產。」亞莉珊卓說,史奇頓不僅僅是漫畫家,也是著名的策展人、舞台設計師,「他始終在漫畫與真實世界之間穿梭,在作品裡建構虛擬建築與城市空間。我們的創辦人對文物保存相當執著,他又是一個漫畫家,這就是他的理想之一。」

此行因《KRONiKAS》受邀來台,她也在文策院協助下與李隆杰、簡嘉誠、吳識鴻、周見信等多位台灣漫畫家碰面,隨後又與韋蘺若明、陳沛珛、柳廣成等作者碰面,「看見各種不同的漫畫樣貌,收穫非常豐富!」對於《CARTOGRAFiK》可能會以什麼樣貌面世?亞莉珊卓則笑說,還需要保持一點神秘感,但不排除任何可能,或許是持續不同地域與文化背景的作者合作,也或許是五個作者的跨國接龍創作,當然也可能結合更多藝術表現形式。

➤線上閱讀:9554KM

經奧特里克基金會與兩位作者同意,比利時台北辦事處提供讀者線上閱讀,點擊圖片即可閱覽

➤ 9554公里.評論》平行宇宙,或深度交流,一次漫畫對話的嘗試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