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漫畫中心(Belgian Centre for Comic Strip Art,又稱布魯塞爾漫畫博物館)座落於布魯塞爾市中心靜謐的小巷子裡,不遠處立有藝術家弗朗坎(André Franquin)設計的反英雄角色Gaston Lagaffe雕像,門口擺著漫畫家佩悠(Peyo)創造的藍色小精靈立牌,博物館大廳也設有艾爾吉(Hergé)的丁丁登月火箭,天花板上更吊著一頂飯店門僮Spirou 的經典紅帽,讓參觀遊客一覽比利時製造的豐富角色。
說到歐洲漫畫,或許會直覺想到法國的盛況,事實上自二戰期間比利時Casterman出版社出版彩色版《丁丁歷險記》以來,直到法國新浪潮、日漫流行以前,比利時的消費性漫畫作品占據法國市場75%,也風靡全歐法語區,可說是名符其實的「漫畫王國」。
比利時建築師維克多.奧塔
容納比利時漫畫中心的沃奎茲布品百貨店,是由新藝術運動代表維克多.奧塔(Victor Horta)於20世紀初設計建成,後因城市規畫重整,於1960年代後逐漸沒落,淪為廢墟。
所幸到了1980年代,區域的復興搭上漫畫日漸受正視的潮流,1984年成立的民間非營利協會「比利時漫畫中心」,以保存漫畫文物、推廣活絡漫畫創作為目標,與官方大布魯塞爾文化法語委員會合作,選定該百貨店作為館址,由政府的公共工程部買下進行修整。
半數成員是漫畫作者的「比利時漫畫中心」民間協會,營運經費中來自政府的補助竟不到10%,大部分收入來源是仰賴每年約20萬名遊客的入場門票費,其中近半為法國遊客。
也因為主要收入都來自遊客,不幸地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而傳出人事裁撤,不過以「實體展覽」來吸引人潮的方針,仍是目前有限的開放下的經營主軸。受限於經費,館藏超過7000張的漫畫手稿,實際握有所有權的僅有五十多張,這也顯示該館掌握收藏家、作者資源的彈性,也能感受到漫畫界對博物館的信心。除了手稿以外,館內的圖書館也藏有6萬冊近20年的荷語、法語漫畫,及4000件期刊資料理論書,提供想深入探索漫畫思考的研究生、專家學者預約使用。
為了讓所有世代、不同背景的參觀者都能找到自己想看的展覽,該中心的常設展設有「漫畫的發明」展區,專責介紹漫畫的歷史與演變,讓不熟悉漫畫史的讀者可以更認識漫畫。另外也有「漫畫的藝術」區,介紹產製流程的各種細節,如劇本發想、完稿,到最後的發行舖貨、跨域周邊合作等,讓讀者更了解漫畫產業。這些展區都會不定期配合需要更換展示手稿,增加新意,以吸引遊客回顧。至於跨世代的親民漫畫展,也有國寶級漫畫角色丁丁、藍色小精靈的常設展,供遊客拍照紀念。
「漫畫的藝術」展區© Daniel Fouss/Musée de la BD
而季節性展出也有許多彈性,一年主要有4到5檔關於漫畫家、作品或主題式的展覽。今年較特別的是,集合27位年輕作家(如Léonie Bischoff)參展的「比利時聯合漫畫」(United Comics of Belgium)展,是為了回應2019年11月,由資深漫畫家François Schuiten等人對博物館提出的疑慮。
Schuiten等作家擔心博物館過於注重過去的作品,而忽略年輕作者及數位發展的規畫,他們指出漫畫中心當初成立的初衷不只在承擔典藏任務,還有活化漫畫創作的使命。館方推出這個展覽回應了這份需求,也展現了博物館的誠意與公民參與性,值得效尤。
「比利時聯合漫畫」展區© Daniel Fouss/Musée de la BD
此外,為了向大眾介紹漫畫界時事,活化中心形象,自2008年起,也設有「畫廊」展區,以單一作品原稿展示的模式,提供專家與一般民眾接近系列作品原稿,讓博物館時時具新意。這個展區曾展出來自台灣的作者,譬如2013年展出邱若龍的《漫畫.巴萊》歷史漫畫,2015年也有小莊的「我的80年代」展,表現了該館面向國際的視野與決心。
針對數位發展,該館無論是否握有手稿所有權,經手的展覽原稿皆會以A2掃描機做成數位典藏。大廳的展示也試圖融入媒體螢幕,展示博物館的展覽歷史,增加科技互動的可能。
這座由漫畫家與熱情的漫迷打造成的漫畫王國,在面對疫情的艱困下,雖有來自政府的急救補助,仍希望借助眾遊客的關心,持續豐富漫畫所帶來的圖文能量,讓這座王城永不墜落。●
2015年,比利時漫畫中心展出漫畫家小莊的「我的80年代」展覽
Tags:
比利時漫畫中心© Daniel Fouss/Musée de la BD
漫畫是載體、是傳播媒介,也屬於時代的光。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小隊接收了一批臺灣漫畫,每雙月發行《漫射報》。漫射計畫也將介紹世界各地的漫畫博物館,與讀者一同看見漫畫策展與典藏的案例與經驗。
比利時漫畫中心(Belgian Centre for Comic Strip Art,又稱布魯塞爾漫畫博物館)座落於布魯塞爾市中心靜謐的小巷子裡,不遠處立有藝術家弗朗坎(André Franquin)設計的反英雄角色Gaston Lagaffe雕像,門口擺著漫畫家佩悠(Peyo)創造的藍色小精靈立牌,博物館大廳也設有艾爾吉(Hergé)的丁丁登月火箭,天花板上更吊著一頂飯店門僮Spirou的經典紅帽,讓參觀遊客一覽比利時製造的豐富角色。
說到歐洲漫畫,或許會直覺想到法國的盛況,事實上自二戰期間比利時Casterman出版社出版彩色版《丁丁歷險記》以來,直到法國新浪潮、日漫流行以前,比利時的消費性漫畫作品占據法國市場75%,也風靡全歐法語區,可說是名符其實的「漫畫王國」。
容納比利時漫畫中心的沃奎茲布品百貨店,是由新藝術運動代表維克多.奧塔(Victor Horta)於20世紀初設計建成,後因城市規畫重整,於1960年代後逐漸沒落,淪為廢墟。
所幸到了1980年代,區域的復興搭上漫畫日漸受正視的潮流,1984年成立的民間非營利協會「比利時漫畫中心」,以保存漫畫文物、推廣活絡漫畫創作為目標,與官方大布魯塞爾文化法語委員會合作,選定該百貨店作為館址,由政府的公共工程部買下進行修整。
半數成員是漫畫作者的「比利時漫畫中心」民間協會,營運經費中來自政府的補助竟不到10%,大部分收入來源是仰賴每年約20萬名遊客的入場門票費,其中近半為法國遊客。
也因為主要收入都來自遊客,不幸地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而傳出人事裁撤,不過以「實體展覽」來吸引人潮的方針,仍是目前有限的開放下的經營主軸。受限於經費,館藏超過7000張的漫畫手稿,實際握有所有權的僅有五十多張,這也顯示該館掌握收藏家、作者資源的彈性,也能感受到漫畫界對博物館的信心。除了手稿以外,館內的圖書館也藏有6萬冊近20年的荷語、法語漫畫,及4000件期刊資料理論書,提供想深入探索漫畫思考的研究生、專家學者預約使用。
為了讓所有世代、不同背景的參觀者都能找到自己想看的展覽,該中心的常設展設有「漫畫的發明」展區,專責介紹漫畫的歷史與演變,讓不熟悉漫畫史的讀者可以更認識漫畫。另外也有「漫畫的藝術」區,介紹產製流程的各種細節,如劇本發想、完稿,到最後的發行舖貨、跨域周邊合作等,讓讀者更了解漫畫產業。這些展區都會不定期配合需要更換展示手稿,增加新意,以吸引遊客回顧。至於跨世代的親民漫畫展,也有國寶級漫畫角色丁丁、藍色小精靈的常設展,供遊客拍照紀念。
而季節性展出也有許多彈性,一年主要有4到5檔關於漫畫家、作品或主題式的展覽。今年較特別的是,集合27位年輕作家(如Léonie Bischoff)參展的「比利時聯合漫畫」(United Comics of Belgium)展,是為了回應2019年11月,由資深漫畫家François Schuiten等人對博物館提出的疑慮。
Schuiten等作家擔心博物館過於注重過去的作品,而忽略年輕作者及數位發展的規畫,他們指出漫畫中心當初成立的初衷不只在承擔典藏任務,還有活化漫畫創作的使命。館方推出這個展覽回應了這份需求,也展現了博物館的誠意與公民參與性,值得效尤。
此外,為了向大眾介紹漫畫界時事,活化中心形象,自2008年起,也設有「畫廊」展區,以單一作品原稿展示的模式,提供專家與一般民眾接近系列作品原稿,讓博物館時時具新意。這個展區曾展出來自台灣的作者,譬如2013年展出邱若龍的《漫畫.巴萊》歷史漫畫,2015年也有小莊的「我的80年代」展,表現了該館面向國際的視野與決心。
針對數位發展,該館無論是否握有手稿所有權,經手的展覽原稿皆會以A2掃描機做成數位典藏。大廳的展示也試圖融入媒體螢幕,展示博物館的展覽歷史,增加科技互動的可能。
這座由漫畫家與熱情的漫迷打造成的漫畫王國,在面對疫情的艱困下,雖有來自政府的急救補助,仍希望借助眾遊客的關心,持續豐富漫畫所帶來的圖文能量,讓這座王城永不墜落。●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漫射報》第5期,全臺發放中!
索取地點詳情:請點我
延伸閱讀
漫射計畫》一座漫畫城市的興起:安古蘭漫畫博物館如何凝聚能量
漫畫是載體、是傳播媒介,也屬於時代的光。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小隊接收了一批臺灣漫畫,每雙月發行《漫射報》。漫射計畫也將介紹世界各地的漫畫博物館,... 閱讀更多
漫射計畫》小誌不死:世界最獨特的法國小誌圖書館(La Fanzinothèque)
漫畫是載體、是傳播媒介,也屬於時代的光,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小隊接收了一批臺灣漫畫,每雙月發行《漫射報》。漫射計畫也將介紹世界各地的漫畫博物館,... 閱讀更多
漫射計畫》過去的未來就是現在:屬於台灣的科幻漫畫,常勝與鐵柱對談
漫畫是載體、是傳播媒介,也屬於時代的光,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小隊接收了一批臺灣漫畫,每雙月發行《漫射報》專刊,邀請不同專家一起閱讀館藏,...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