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故事之前,我得先誠實告訴大家一件事:雍.卡拉森(Jon Klassen)的繪本,不是每一本都能說服我。但是,他改寫自中歐提洛爾(Tirol)民間故事的長篇繪本《女孩與頭骨先生》,可以!
打從我翻開第一頁,就渴望知道故事會如何發展下去。雍・卡拉森一貫冷風颯颯、不禁讓人多打幾個寒顫的準確圖畫,不僅為這個古老的故事點火加溫,讓故事更添緊張懸疑感,他在故事結局的大幅度改寫上,添薪再加溫,給出了全然不同的民間故事新童話。
《女孩與頭骨先生》故事是這麼開始的:
某個晚上,在深夜時分,
當所有人都沉沉的睡著時,
歐提拉終於逃跑了!
歐提拉不停的往前跑,
她穿過樹林、爬過山丘,
她跑了好久,
整晚沒有停下腳步。
跑著跑著,歐提拉開始聽到
呼喚她名字的聲音,
她分不清到底是有人在叫她,
還是耳邊的風聲。
「歐提拉啊⋯⋯」
「歐提拉啊⋯⋯」
突然,歐提拉被掉落的樹枝絆倒,
歐提拉俯臥在雪地。
她沒有立刻爬起來。她再也跑不動了。
她試著想尋找那個呼喚她的聲音,
不過,沒有聽到任何聲音。
歐提拉俯臥在雪地,
黑暗中,靜默無聲,
她流下眼淚。
➤獨特的氛圍掌握
歐提拉是一位逃離原本生活的女孩,逃亡的過程中,她來到一棟巨大又古老的房子。房子的主人是一顆「雪白的頭骨」,頭骨沒有骨碌碌轉動的眼球,沒有故作和善的笑容,甚至沒有身體,但頭骨講話卻異常客氣。而女孩歐提拉的眼神沒有透露一絲絲恐懼,需要躲藏和休息的歐提拉請求頭骨讓她進入房子裡避難,頭骨爽快的答應了,並且帶著歐提拉參觀這棟看似廢墟的老房子。
他們陸續走向大廳、壁爐、溫室花園房,來到一個牆上掛滿面具的房間。然後,他們慢慢走向地牢、塔樓、塔頂、陽臺。他們在過去常舉辦舞會的宴會廳跳舞,頭骨告訴歐提拉,「這麼多年來,你是第一個發現這棟房子的人。」
歐提拉對所有未知的事物感到很好奇,她與頭骨間有問必答的互動,都讓歐提拉慢慢加深對頭骨的信任感。而頭骨對房子的一切叮嚀,歐提拉也都聽進了心裡。這份難得的信任,讓他們對彼此坦露心事:
「你說你是逃走的。」頭骨問。
「是的。」歐提拉說。
「你不希望他們找到你。」
「是的。」歐提拉說:「我不希望。」
「如果你想要的話,晚上可以待在這裡。」頭骨說。
「我非常希望。」歐提拉說。
「有一件事我必須告訴你。有一個枯乾的骨架會到這裡來,到這個房子裡。」頭骨說。
「它是一個沒有頭的枯骨架,它會在房子裡到處繞行尋找我。當它找到我,就會來抓我。」
歐提拉定睛看著頭骨。
「你不想讓它抓到,對吧!」
「是!」頭骨小聲的說:「我不想。」
夜晚,整棟房子又暗又安靜,頭骨提醒歐提拉把握時間入睡,因為不久,枯骨架就會來了。三更半夜,房門被推開後,有個聲音不停的哭喊著:
「給——我——那——顆——頭——骨!」
「我——要——那——顆——頭——骨!」
➤童話故事中善惡並不兩立
後來,雍.卡拉森版的《女孩與頭骨先生》發生了許多事,不僅讓讀者釋放了心底的恐懼,也改變了歐提拉的一生。故事中的歐提拉是否藉由對枯骨架展開的一系列行動,投射出自己內心積壓已久的陰影?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歐提拉身處在恐怖中仍有勇氣去行動,這行動本身就是她重獲新生的契機。
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在《孩子與惡》、《轉大人的辛苦》等書裡均提及,「所謂的兒童文學,不只是寫給兒童看的。兒童文學也適合大人閱讀,而且,它遠比凝聚了複雜寫作技巧的文藝作品,更能夠碰觸到『靈魂的真實』。就像古老的諺語『7歲以前是神的孩子』所說的,孩子接近神,也接近靈魂。」
在《孩子與惡》令人印象深刻的「惡與創造」篇章裡,河合隼雄認為,「在孩子能夠自立之前,必定會經過『反抗』的階段。創造性高的人,他們反抗的程度和其他人不同。而且不只是反抗,有時候甚至會有『惡』發生,而成為某種邁向自立的契機。」難怪故事中的歐提拉在行動時,她的眼神總是充滿了篤定的自信。
1975年,美國奇幻小說家勒瑰恩(Ursula K. Le Guin)曾發表一篇論文〈孩子與陰影〉(The Child and the Shadow),探討兒童內心的黑暗力量與此類奇幻故事的深層用意。勒瑰恩認為,「童話故事雖然沒有『對』或『錯』的分別,卻有判斷對錯的不同標準。或許,最好的說法是『恰當』(appropriateness)。」
勒瑰恩以古老的格林童話〈漢賽爾與葛麗特〉(Hansel & Gretel)為例,「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能說把一位老太太推進火爐裡,是道德正確的、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在童話故事的情境下,用原型的語言來說,我們可以確信這樣做可能是『恰當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女巫不單純是個老太太,葛麗特也不單純是個小女孩,兩者都是精神因素,是複雜靈魂的組成元素……在童話故事中,『惡』並不是與『善』截然相反的東西,而是與善密不可分,就像陽陰符號(yang-yin symbol),其中一者不會比另一者還要偉大,人類的理性和美德也不能將兩者分開,並在它們之間進行選擇。」
卡拉森在《女孩與頭骨先生》故事中,不忌諱真實呈現出歐提拉對枯骨架的「惡行」,因為那正是歐提拉反抗後邁向自立的契機,同時也是歐提拉對頭骨先生的「善舉」。或許,那也是卡拉森在後記寫下的,故事在他大腦中完成的自主變形,「一年多來,我的大腦改寫了這個故事卻沒有告訴我。我喜歡民間故事,因為這就是民間故事應該有的樣子,這些故事就是會改變成說故事的人想講的內容,你不會找到兩個完全相同的故事。」
闔上書,我的腦海中仍不停的冒出歐提拉和頭骨先生的對話:
「我不希望(被他們找到)。」
「我非常希望(待在這棟房子裡)。」
「我不想(讓枯骨架找到我、抓到我)。」
「我希望(你能留下來)!」
在有限的生命中,若你有某些內在的想望和渴求,你願意相信,黑夜過後,白天仍會到來,那麼,這個充滿人性考驗的童話故事,最終會為你帶來好些溫暖。●
女孩與頭骨先生
The Skull:A Tyrolean Folktale
作者: 雍.卡拉森(Jon Klassen)
譯者:張淑瓊
出版:親子天下
定價:50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雍.卡拉森
雍.卡拉森生於加拿大,現居美國加州洛杉磯市,曾為動畫長片、音樂錄影帶和雜誌書刊等繪圖,為一知名插畫家和設計師。
雍.卡拉森曾說,他最喜歡的工作就是講故事。他認為說好故事的最高境界,就是讓觀眾自然而然的被圖像帶著走,就像有股神祕力量讓讀者一開始就「入戲」,而不需要另外有人告訴他們該往哪裡走。這是卡拉森一直在創作上致力達到的目標。
他曾在夢工廠動畫製片公司做設計工作,並參與過萊卡動畫公司的《第十四道門》,以及《功夫熊貓2》等大型動畫電影。他為英國廣播公司BBC設計2010年在溫哥華舉辦的冬季奧運會廣告動畫,贏得英國最大動畫獎——影藝學院獎。
2010年,他以《Cats’Night Out》一書榮獲加拿大總督文學獎。2011年,《我要找回我的帽子》是他第一本自寫自畫的作品,獲得 2012年美國蘇斯博士獎銀牌獎,成為童書界最受矚目的閃亮新星。2013年更以《這不是我的帽子》榮獲美國凱迪克獎金牌獎和英國凱特格林威獎等共計 19 項獎項。同年,由他繪圖的《神奇的毛線》也拿下美國凱迪克獎銀牌獎。他成為自凱迪克獎創獎以來,1947年之後,唯一同時拿下金、銀牌雙料殊榮的作家。
|
Tags:
在進入故事之前,我得先誠實告訴大家一件事:雍.卡拉森(Jon Klassen)的繪本,不是每一本都能說服我。但是,他改寫自中歐提洛爾(Tirol)民間故事的長篇繪本《女孩與頭骨先生》,可以!
打從我翻開第一頁,就渴望知道故事會如何發展下去。雍・卡拉森一貫冷風颯颯、不禁讓人多打幾個寒顫的準確圖畫,不僅為這個古老的故事點火加溫,讓故事更添緊張懸疑感,他在故事結局的大幅度改寫上,添薪再加溫,給出了全然不同的民間故事新童話。
《女孩與頭骨先生》故事是這麼開始的:
➤獨特的氛圍掌握
歐提拉是一位逃離原本生活的女孩,逃亡的過程中,她來到一棟巨大又古老的房子。房子的主人是一顆「雪白的頭骨」,頭骨沒有骨碌碌轉動的眼球,沒有故作和善的笑容,甚至沒有身體,但頭骨講話卻異常客氣。而女孩歐提拉的眼神沒有透露一絲絲恐懼,需要躲藏和休息的歐提拉請求頭骨讓她進入房子裡避難,頭骨爽快的答應了,並且帶著歐提拉參觀這棟看似廢墟的老房子。
他們陸續走向大廳、壁爐、溫室花園房,來到一個牆上掛滿面具的房間。然後,他們慢慢走向地牢、塔樓、塔頂、陽臺。他們在過去常舉辦舞會的宴會廳跳舞,頭骨告訴歐提拉,「這麼多年來,你是第一個發現這棟房子的人。」
歐提拉對所有未知的事物感到很好奇,她與頭骨間有問必答的互動,都讓歐提拉慢慢加深對頭骨的信任感。而頭骨對房子的一切叮嚀,歐提拉也都聽進了心裡。這份難得的信任,讓他們對彼此坦露心事:
夜晚,整棟房子又暗又安靜,頭骨提醒歐提拉把握時間入睡,因為不久,枯骨架就會來了。三更半夜,房門被推開後,有個聲音不停的哭喊著:
「給——我——那——顆——頭——骨!」
「我——要——那——顆——頭——骨!」
➤童話故事中善惡並不兩立
後來,雍.卡拉森版的《女孩與頭骨先生》發生了許多事,不僅讓讀者釋放了心底的恐懼,也改變了歐提拉的一生。故事中的歐提拉是否藉由對枯骨架展開的一系列行動,投射出自己內心積壓已久的陰影?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歐提拉身處在恐怖中仍有勇氣去行動,這行動本身就是她重獲新生的契機。
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在《孩子與惡》、《轉大人的辛苦》等書裡均提及,「所謂的兒童文學,不只是寫給兒童看的。兒童文學也適合大人閱讀,而且,它遠比凝聚了複雜寫作技巧的文藝作品,更能夠碰觸到『靈魂的真實』。就像古老的諺語『7歲以前是神的孩子』所說的,孩子接近神,也接近靈魂。」
在《孩子與惡》令人印象深刻的「惡與創造」篇章裡,河合隼雄認為,「在孩子能夠自立之前,必定會經過『反抗』的階段。創造性高的人,他們反抗的程度和其他人不同。而且不只是反抗,有時候甚至會有『惡』發生,而成為某種邁向自立的契機。」難怪故事中的歐提拉在行動時,她的眼神總是充滿了篤定的自信。
1975年,美國奇幻小說家勒瑰恩(Ursula K. Le Guin)曾發表一篇論文〈孩子與陰影〉(The Child and the Shadow),探討兒童內心的黑暗力量與此類奇幻故事的深層用意。勒瑰恩認為,「童話故事雖然沒有『對』或『錯』的分別,卻有判斷對錯的不同標準。或許,最好的說法是『恰當』(appropriateness)。」
勒瑰恩以古老的格林童話〈漢賽爾與葛麗特〉(Hansel & Gretel)為例,「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能說把一位老太太推進火爐裡,是道德正確的、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在童話故事的情境下,用原型的語言來說,我們可以確信這樣做可能是『恰當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女巫不單純是個老太太,葛麗特也不單純是個小女孩,兩者都是精神因素,是複雜靈魂的組成元素……在童話故事中,『惡』並不是與『善』截然相反的東西,而是與善密不可分,就像陽陰符號(yang-yin symbol),其中一者不會比另一者還要偉大,人類的理性和美德也不能將兩者分開,並在它們之間進行選擇。」
卡拉森在《女孩與頭骨先生》故事中,不忌諱真實呈現出歐提拉對枯骨架的「惡行」,因為那正是歐提拉反抗後邁向自立的契機,同時也是歐提拉對頭骨先生的「善舉」。或許,那也是卡拉森在後記寫下的,故事在他大腦中完成的自主變形,「一年多來,我的大腦改寫了這個故事卻沒有告訴我。我喜歡民間故事,因為這就是民間故事應該有的樣子,這些故事就是會改變成說故事的人想講的內容,你不會找到兩個完全相同的故事。」
闔上書,我的腦海中仍不停的冒出歐提拉和頭骨先生的對話:
「我不希望(被他們找到)。」
「我非常希望(待在這棟房子裡)。」
「我不想(讓枯骨架找到我、抓到我)。」
「我希望(你能留下來)!」
在有限的生命中,若你有某些內在的想望和渴求,你願意相信,黑夜過後,白天仍會到來,那麼,這個充滿人性考驗的童話故事,最終會為你帶來好些溫暖。●
女孩與頭骨先生
The Skull:A Tyrolean Folktale
作者: 雍.卡拉森(Jon Klassen)
譯者:張淑瓊
出版:親子天下
定價:5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雍.卡拉森
雍.卡拉森生於加拿大,現居美國加州洛杉磯市,曾為動畫長片、音樂錄影帶和雜誌書刊等繪圖,為一知名插畫家和設計師。
雍.卡拉森曾說,他最喜歡的工作就是講故事。他認為說好故事的最高境界,就是讓觀眾自然而然的被圖像帶著走,就像有股神祕力量讓讀者一開始就「入戲」,而不需要另外有人告訴他們該往哪裡走。這是卡拉森一直在創作上致力達到的目標。
他曾在夢工廠動畫製片公司做設計工作,並參與過萊卡動畫公司的《第十四道門》,以及《功夫熊貓2》等大型動畫電影。他為英國廣播公司BBC設計2010年在溫哥華舉辦的冬季奧運會廣告動畫,贏得英國最大動畫獎——影藝學院獎。
2010年,他以《Cats’Night Out》一書榮獲加拿大總督文學獎。2011年,《我要找回我的帽子》是他第一本自寫自畫的作品,獲得 2012年美國蘇斯博士獎銀牌獎,成為童書界最受矚目的閃亮新星。2013年更以《這不是我的帽子》榮獲美國凱迪克獎金牌獎和英國凱特格林威獎等共計 19 項獎項。同年,由他繪圖的《神奇的毛線》也拿下美國凱迪克獎銀牌獎。他成為自凱迪克獎創獎以來,1947年之後,唯一同時拿下金、銀牌雙料殊榮的作家。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話題》對帽子情有獨鍾的說故事高手:雍.卡拉森的帽子三部曲
知名繪本大師雍.卡拉森(Jon Klassen)的代表作《我要找回我的帽子》近日重新面市。這部經典是卡拉森第一本自寫自畫的作品,舊譯名《找回我的帽子》,... 閱讀更多
話題》天上掉下來的石頭砸中了誰?雍.卡拉森新作讓讀者驚呼快逃啊
閱讀更多
專訪》關於創作的6個關鍵字:日本新銳藝術家鬼頭祈談繪本《小小人的家》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