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繪本大師》喬治和瑪莎的完美友誼:人類情感的敏銳觀察者詹姆斯.馬歇爾(James Marshall)

(圖片來源:wandervogeldiary

美國劇作家愛德華.阿爾比(Edward Albee)創作的《誰怕吳爾芙》(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於1962年10月首演,次年獲得了東尼獎最佳戲劇獎。阿爾比創作這齣三幕劇的靈感來自紐約的一間咖啡館,廁所牆上的塗鴉正是寫著:「誰怕維吉妮亞.吳爾芙?」。

其實這個劇名和寫《自己的房間》的吳爾芙並沒有關係,反而是劇作家借用了迪士尼動畫《三隻小豬》中的歌曲「Who’s afraid of big, bad wolf?」,而以Woolf和wolf為雙關語。

劇中描述一對婚姻已到盡頭的夫妻喬治與瑪莎,邀請另一對夫妻到家中作客,他們卻不斷的互相惡言攻訐,甚至酗酒和暴力相向。劇作家大膽呈現出生活的虛偽和生命的幻象。這個劇本在1966年改編成電影,由知名的演員李察.波頓和伊莉莎白.泰勒飾演喬治與瑪莎。影片得到奧斯卡金像獎13項提名,最後榮獲5座金獎。

1971年夏天的一個午後,還未出道的插畫家詹姆斯.馬歇爾(James Marshall),慵懶的躺在位於德州郊區小鎮媽媽家的吊床上。他信手在一張空白的紙上塗鴉,紙上先浮出兩個小黑點。他直覺這是一隻河馬的眼睛,於是開始用線條勾勒出具體的形象。

當時他的媽媽正在看電視播放的《誰怕吳爾芙》,馬歇爾聽著電視傳來的聲音,心想:「嗯!喬治和瑪莎這兩個名字挺不錯。」於是他借用阿爾比劇中主角的名字,為他創造的河馬角色命名。


《誰怕吳爾芙》又譯《靈慾春宵》劇照(圖片來源:金馬影展

隔年正式出版的《喬治與瑪莎》,開啟了馬歇爾童書創作事業的序幕。他是如何走向這條創藝之道呢?

詹姆斯.馬歇爾於1942年10月10日,出生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聖安東尼奧市(San Antonio)。他在距離市區20英哩外的農場長大,直到12歲時,小妹妹出生了,全家才搬進城裡。

他的父親在南太平洋鐵路公司上班,還組織了一個樂隊,母親則在當地教會的唱詩班唱歌。他的媽媽是個很愛讀書的人,也是忠實的影迷,收藏了很多舊電影雜誌。馬歇爾約莫6歲起,就開始讀大人的書,即使沒有讀懂,還是看得津津有味。

孤單的馬歇爾沒有童年玩伴,那座占地85英畝的農場,是他各種奇思異想的來源。因為小時候酷愛讀狄更斯小說和24卷的《寫給兒童的英國史》,他把農場周圍的荒地想像成英國的古戰場,或者世界上的其他地方。

小時候的馬歇爾跟許多孩子一樣,曾經狂熱的愛上畫畫。但是小學二年級的老師卻對他的畫嗤之以鼻,還對他說:你永遠不會成為畫家。這深深打擊了童稚的心靈,此後20年他不再畫畫,直到成年後,為了紓壓,才重拾畫筆塗鴉。


翻攝自《喬治與瑪莎:美好的一天》內頁

因父親職務調動,馬歇爾高中時,全家搬到德州南方的博蒙特(Beaumont),那裡是個低於海平面的沼澤地,環境陰鬱潮濕。身為轉學的插班生,馬歇爾沒有朋友。他討厭那裡,青春易感的心覺得若不離開,自己一定會就這樣死去。具有音樂天賦的馬歇爾,從11歲起學習音樂,於是更加努力的練習中提琴,終於得到波士頓新英格蘭音樂學院的獎學金,得以離家去上大學。

沒想到進入大學才一年,因為一個小事故,他的手受傷了。肌肉持續不斷發炎,無法再繼續練琴。這個一心想展翅高飛的年輕人,瞬時失去了未來的方向。他黯然回到博蒙特,心想自己永遠也走不出去了。幸好父親又調回聖安東尼奧市,他進入聖安東尼奧學院就讀,卻換了多次主修科目。後來轉學到南康乃狄克州立大學,最終獲得法語和歷史碩士學位。

雖然馬歇爾不會西班牙語,仍在波士頓一所天主教中學找到了教西語的教職。每天從早上8點到下午3點,面對一群很難管教的高中生,讓他筋疲力竭,亟思轉變。於是他又重拾畫筆,從塗鴉開始紓解心情。

這段期間,他開始接觸童書,桑達克(Maurice Sendak)的《野獸國》、Domenico Gnoli的《The Art of Smiling》令他讚嘆,高栗(Edward Gorey)和溫格爾(Tomi Ungerer)的作品讓他著迷,還有日本浮世繪大師不對稱的構圖、優雅和清晰的線條,以及扁平透視,都對他大有啟發。當他看到阿諾.羅北兒(Arnold Lobel)的《青蛙與蟾蜍》時,他想著:「我也能做這樣的書。」


《野獸國》內頁(圖片來源:amazon

馬歇爾覺得做童書很好玩,卻不知道其實並不容易。他的朋友Laurette Murdock當時在Houghton Mifflin出版公司的版權部任職,建議他應該和童書出版部門的負責人羅倫(Walter Lorraine)見面。於是馬歇爾帶著還未成書的草稿「What’s the Matter with Carruthers?」和「George and Martha」去見羅倫。

羅倫對天才有著傳奇的洞察力,大衛.麥考利(David Macaulay)、Lois Lowry、Chris Van Allsburg等知名圖畫書作家的第一本書,都是由他簽下出版。馬歇爾畫在紙巾和素描本上的草圖雖然粗糙,但卻充滿了想像和創造力,讓羅倫眼睛為之一亮。

馬歇爾需要工作,也需要有更充足的時間來完善自己的作品。於是羅倫先將Byrd Baylor所寫的《Plink, Plink, Plink》交給他配插畫。

1972年,馬歇爾出版了讓他一舉成名的《喬治與瑪莎》。這本書進入當年「紐約時報十大童書」行列,並在1973年的童書展上獲得「美國圖書館協會優良圖書獎」。後來此書又譯成日文、中文、韓文、瑞典文、挪威文、德文、西班牙文、以色列文等語言版本。1999年,喬治和瑪莎成為同名動畫電視節目的明星,在HBO Family播出。

《喬治與瑪莎》動畫

馬歇爾的概念非常出色,但技術並不熟練。開始學習圖畫書創作這門藝術以來,過程中他常遇到各種困難,而羅倫就是一路陪伴他的教練。到了1988年,《喬治與瑪莎》系列出版了7冊,共35則短篇故事。除了最後一冊,每一本都是採用四色加疊製程印刷,這意味著馬歇爾必須用手工完成後來的插畫家依靠相機就能完成的工作。書中的每一頁,他都需要依色彩畫4張不同的畫,一本48頁的書就必須繪製192幅圖。

他創作的所有故事都是從白日夢和塗鴉開始,在素描過程中,會萌生一些非常有趣且出乎意料的人物,故事就根據角色的性格來發展。作為插畫家,馬歇爾不會刻意在書中製造好笑的事件,而是先在視覺上發現有趣的東西。譬如《喬治與瑪莎》的第一則故事「分裂豆子湯」中,因為先有了喬治把湯倒進樂福鞋裡的畫面,才漸次形成完整的文本。

喬治和瑪莎這兩隻看不出是孩子還是大人的河馬,混合了不協調的幼稚與成人的行為。他們身處於玩具屋般的環境,避開了既有的人、事、物的分類,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他們機智雋永的話語和溫暖幽默的情境,因而能同時觸動孩子和成人的心,成為童書史上令人難忘的經典角色。

馬歇爾充滿神韻的線條和微妙自制的敘事,看起來似乎非常輕鬆,其實是騙人的,每一頁都是經過精心設計和反覆修改。誠如他的摯友桑達克的評價,馬歇爾是個「出了名的完美主義者」,不斷不斷的重新繪製那些看似簡單的圖畫,並精煉台詞,讓它們變得更有趣。

在他的筆下,擁有不可思議重量的巨大河馬,卻有如同芭蕾舞演員和騎士般的優雅和輕盈,精緻的情感和明顯的噸位,形成鮮明的對比。

馬歇爾曾說:「喜劇是非常棘手的。你不能表現出你有多努力,你不能引起別人的注意,你不能表現出車輪在轉動。它必須像氣球一樣飄到空中,而不會讓讀者或觀眾意識到故事以外的其它事物。」

就像所有最要好的朋友一樣,喬治和瑪莎一起做很多事情。他們有時調皮、有時犯錯,也常出現意見分歧的時刻。但好朋友就是沒辦法生對方的氣太久,彼此之間要永遠說真話。他們分享生命中美好的事物,也能尊重彼此的差異。瑪莎說:「親愛的喬治,我有你這樣一個朋友,比擁有全世界的花園都要好。」馬歇爾為讀者展示了完美友誼的樣貌。


翻攝自《喬治與瑪莎:安可》內頁

《喬治與瑪莎》之後,馬歇爾又創作了另一個獨特且具吸引力的角色「Viola Swamp」。1977年出版的《Miss Nelson is Missing!》,由馬歇爾與好友艾拉德(Harry Allard)合作。

這個故事緣起於某天凌晨三點,艾拉德打電話把馬歇爾吵醒,沒頭沒腦的只說了一句:「Miss Nelson is Missing!」就掛斷了電話。從被吵醒的那一刻起,馬歇爾就一直苦思:尼爾森老師是誰?她為什麼會不見了呢?


右圖為尼爾森老師(圖片來源:scholastic

原來溫柔的尼爾森老師備受學生喜愛,但小朋友卻時常淘氣搗蛋,於是尼爾森老師制定了一個祕密的「消失」和「變身」計畫。取而代之的惡魔老師Viola Swamp,簡直像個暴君,讓孩子們乞求如天使般的尼爾森老師快快回來。

馬歇爾開始不停的在速寫本上寫寫畫畫,並針對文字、版式和人物形象不斷精雕細琢。而Viola Swamp老師的原型,正是小學二年級時打擊他的那位老師。

這個系列後來於1982、1985年分別又出版了《Miss Nelson is Back》和《Miss Nelson Has a Field Day》,特別適合為上學憂心的孩子閱讀。

馬歇爾和文字作者反覆討論好玩的情節,並構思完美的結局。他認為所謂「好的結局」,是在情理上不可避免的,卻又必須出乎意料之外。而他為這個系列繪製的有趣插圖,更賦予了故事令人捧腹大笑的氣質,令小讀者看過之後都過目難忘。

馬歇爾捕捉了人物的弱點和特質,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活力生動、誇張搞笑的角色。雖然其中隱含著生活的教訓,卻絕不是嚴厲的道德教誨。他和艾拉德再次合作的《The Stupids Step Out》、《The Stupids Have a Ball》、《The Stupids Die》、《The Stupids Take Off》,描繪一個不斷顛覆人們預期的傻瓜家族,諷刺20世紀50年代大眾媒體中,美國核心家庭的滑稽行為。

因為Houghton Mifflin出版公司不打算製作適合小學低年級閱讀的簡易讀本,馬歇爾就以自己的中間名Edward,化身為文字作者愛德華.馬歇爾,自寫自畫在Dial出版社發行了《Fox and His Friends》系列。

圍繞著狐狸和動物朋友們上演的生活小劇場,展示出小讀者同樣經歷過的冒險和普遍的問題,極易引起孩子的共鳴。馬歇爾富有表現力的插圖以及平易詼諧的對話,鼓勵孩子們自己朗讀,享受成為獨立閱讀者的美好滋味。
除了系列書籍創作,馬歇爾也憑藉著靈巧的圖畫書風格和魔術般的演繹,將人們熟悉的古老童話故事,賦予另類的轉折,注入新鮮的魅力和愉悅。

1988年出版的三隻小熊故事《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為馬歇爾贏得凱迪克銀獎。他繼續在許多傳統童話故事中留下顛覆和有趣的印記,包括:《Cinderella》、《Red Riding Hood》、《Hansel and Gretel》和《The Three Little Pigs》等等。

馬歇爾曾說:「很慶幸我從未上過藝術學校,因為這樣有助於自由發展自我獨特的繪畫風格。」他認為人們喜歡桑達克或羅北兒的書,是因為他們為自己的作品帶來特殊的、非常個人化的視野。馬歇爾欣賞的藝術家不是那些畫技高超的人,而是願意將願景與他人分享的創作者。

馬歇爾是個風趣開朗的人,對朋友極為慷慨熱情。多才多藝的他,喜歡身邊充滿各種美麗的事物,從歌劇、芭蕾舞、電影、卡通、繪畫和旅行帶來的能量,都傾注在他的作品中。他所畫的線條,如同他演奏的中提琴樂音,延展出情感的輪廓線,其書正如其人,書中總和了他的一切。

1992年10月13日,馬歇爾在50歲生日的3天後,因愛滋病過世。摯友桑達克懷著巨大的傷痛,在馬歇爾臨終前,畫下了他最後的形像。1999年,桑達克為好友留下的文稿繪製插畫。兩位圖畫書大師聯袂展演的《Swine Lake》,既顛覆了大野狼和小豬的經典故事模式,又戲仿了《天鵝湖》芭蕾舞劇。馬歇爾的喜劇精神溫柔的引導桑達克的畫筆,形成了巧妙絕倫的文圖合奏,也見證了超越生死的友誼。

馬歇爾看似簡單的風格和異想天開的故事,獲得小讀者的衷心喜愛。然而他創作的70多部作品,卻幾乎沒有得到什麼獎項。2007年,美國圖書館協會追授馬歇爾「蘿拉.英格斯.懷德獎章」,以表彰他對兒童文學實質和持久的貢獻。桑達克認為:這是因為馬歇爾不商業、不做作、不迎合成年人的結果,因而付出了被瘋狂低估的代價。

馬歇爾對孩子懷著深刻而持久的尊重,他從來不居高臨下對兒童讀者說話。他信任孩子,知道他們可以將自己的智慧融入故事,他賦予孩子自由想像的空間。這位富有洞察力的藝術家,是人類情感的敏銳觀察者。雖然他的生命像流星劃過夜空,但是他留下了如陽光般燦爛的作品,至今依然照拂、溫暖著讀者的心房。


(圖片來源:amazo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