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讓生產回到最自然美好的狀態——諶淑婷、邱明秀談溫柔生產

諶淑婷(左)與助產師邱明秀(右)。

在台灣邁向少子化趨勢的現在,不止親子教育的概念持續更新,生產這件事也重新被定義,而溫柔生產就是讓產婦回歸到最自然、舒適且充滿信任的環境進行生產。編輯部特邀甫於家中生產第二胎的諶淑婷,與台灣第一位領有執業執照、助產字第000001號助產師邱明秀對談,請她們說說如何溫柔地面對生命的第一現場。

採訪:沈眠
攝影:黃世澤

 

▉相信專業不等於盲從權威

訪談當日早上,豔陽高照得教人心狂火熱,但一進入諶淑婷在新莊的住家,氣氛自然而然讓我平和下來。屋裡有著沉靜悠遠的意味,空間乾淨明亮。諶淑婷其實前天才居家生產了第二胎,但看起來並不衰弱,眼睛亮閃閃的,氣色也不錯。黃世澤也沒有我想像中丈夫焦頭爛額的感覺,篤定而且安穩。我的造訪似乎沒有造成他們太大的困擾。邱明秀更是氣定神閒,具備一股使人心靜的氣場,難怪諶淑婷會在書中稱她為「世上最迷人的助產師」。

HST_170805_TWN_101615.jpg
助產師高嘉黛。

說實話,我挺羨慕他們。我的妻子夢媧去年也生產,但經驗不太好,醫生強迫我們做各種必須自費的檢查,再加上後來一連串的強力介入行為,都讓我們疲憊不堪。我們很無奈,感覺在過程中被丟進一個工廠,完全照著製程走,沒有得到真正的關懷。那位對自身技術非常自豪的醫生,猶如技工,但卻沒有真正的專業。

而專業是什麼?專業不就是你能持續認識自己所在的領域,以及理解這個領域裡的各種人性需求?諶淑婷顯然也有此感,她選擇溫柔生產的理由就是:「在醫療體制,孕婦只要進去就會被當成病人,一頭栽入進行制度化、常規化的運轉,所有事都得照他們的規矩走。」但她希望醫生可以真的跟她對話、溝通,而不是幫她決定。她說:「並不是每個人都要一模一樣。」我大大點頭,是啊,人又不是罐頭。

我問她對於台灣現有怪奇現象——一方面不尊重專業,一方面又對醫生權威極端盲從——的看法?諶淑婷說:「這是因為醫療是無法被討論的。」她跟一群朋友建立「生產行動改革聯盟」,推動溫柔生產觀念,遭受許多阻力,反對是可以想見的,但對諶淑婷來說,真正感覺到困難的挑戰,反而是女性們施加的壓力,她們甚至會傳達「不要欺負我們的婦產科醫師」這樣的想法。

但實際上,溫柔生產是為了爭取母嬰作為主體,根本不是與醫生敵對。她感慨地說:「女人不幫助女人的話,有誰會幫助呢?」再者,連家人也不一定會考慮身為孕婦的感受,甚至周遭親友也有「為什麼不跟我們一樣就好呢?」的反應。

諶淑婷與夥伴們無意攻擊或奪佔醫護人員的資源。她也會站在醫療角度去想,台灣醫護人員的壓力確實很大,當然會想盡可能降低風險,避免醫療糾紛——這是很合理的自我保護。她強調:「如果能有完善的助產師共同照護制度進入,讓產婦選擇什麼方式更適合自己,彼此都能充分理解,多方互助互惠,不是更能減輕眼下醫療人員的負擔?」

HST_170805_TWN_210417.jpg

像她,一方面獲得產檢醫生的支持與理解,一方面有助產師來到她最適應與充滿安全感的家裡,協助生產。諶淑婷要做的絕非對抗,而是讓產婦、助產師與現行醫療系統產生新的、良好的合作模式。

▉助產士如何變成被遺忘的專業,如何全面提升為助產師

助產士源於日治時期的培訓,但何以逐漸被遺忘,被醫生完全取代?我很好奇其中轉折,畢竟助產的風險並不高於醫院婦產科,怎麼會突如其來就淡出台灣人的認知?因之請教了邱明秀。

這位台灣第一位領有執業執照的助產師表示,比較大而具體的緣由有幾個,第一是戰後光復,中國有大量醫生隨著國民政府來台。然後到了1969年,政府規定必須大學醫學系畢業才能當醫生,換言之,這是一種認證與升格的大動作。

再來,1983年有一道行政命令:助產士在醫院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才能擔任接生工作。此就意味,助產士是沒有能力與資格單獨作業的。雖然這明顯抵觸助產人員法,可惜當時這個問題沒有被正視。另外,1991年教育部回覆助產學會,表示先進國家並無助產教育系云云,因此全面取消助產教育。

HST_170807_TWN_093602.jpg

於是,助產士始終處於未受正統訓練的疑慮。邱明秀淡定的口吻中有著難過:「我們一直被視為產婆,沒有集體升級的可能。」直到1994年,約200名助產士至衛生署抗爭,拿回工作權,開業助產所(midwifery clinic)得以與健保局簽約,進行健保給付,才有了變化。而1983年違法的行政命令,在1999年取消,停滯整整停8年之久的助產教育才重新開始——1999年輔英科技大學成立助產系,2000年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有護理助產研究所,去年又設了助產及婦女健康照護系。

邱明秀談到:「現在我們都必須通過高考,才能夠成為助產師。以前都是叫助產士,後來才有助產師,這其實就是一種升格。」

邱明秀說到這段經驗的時候,我腦中浮現了勒瑰恩(Ursula K. Le Guin)的經典小說《地海孤雛》,裡頭寫大法師與女巫的分際,前者是男性力量不斷被擴大,但終究禍害自己與世界,後者則是女性技藝持續被忽略、輕視,但真正能夠守護傷痛與破敗的,都是女人。

勒瑰恩說得再好不過了:「真正的力量,真正的自由,存於信任,而非蠻力。」

▉助產師幫我幫助我自己——生產可以是最美好的事

釐清為何助產師消失在大眾視聽的始末後,我請諶淑婷分享實際生產經驗。她表示,分娩時痛起來,還是會想自己幹嘛自討苦吃,去醫院打一針什麼都不知道,多麼輕鬆啊。但等到邱明秀趕到以後,一切都不一樣了,女性可以給女性的支持力量很大。「真的,她可以改變家中的氣氛,就像有魔法。對我來說,明秀姊是第二個媽媽。不管有多麼痛,我知道,她是來幫我幫助我自己。」我不由聯想起她書中寫的「覺得痛但不覺得無助」。

我跟邱明秀只短短相處一個小時多一點,但她確實有魔法師降臨似的氣場。邱明秀以為,氣場其實是互相的,是產婦給她力量,「因為她們,我才能勇敢走下去。如果真的有魔法,魔法一定源自於信,彼此的相信。」每個協助生產的時刻,都一定會有痛楚,但同時,她跟產婦都知道有一個願望就在眼前,只要堅持下去,孩子就會真的到來。她很滿足地笑著說:「迎接生命真的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由此延伸,邱明秀講到現今確實有對機構化的不信任。當個體活在絕對巨大的機構裡,人性就會被壓縮,這也是無可厚非。她說:「所有的醫護教育,都是在跟人員說,要溫柔啊,可是等你進入那個環境,就會明白,要維持溫柔有多麼難。」

她堅持在助產這條路上,除了要讓更多人明白助產師的使命感外,其實也是她相信所有的社會問題都可以從家庭解決,她說:「溫柔是從家庭裡開始的。我始終認為,只要家庭建構好,社會問題相對會減少。」

HST_170807_TWN_095529_0.jpg

▉陪伴是最明亮的溫柔

溫柔生產不單單指涉在自己的家屋生產,更是一種長遠合作的觀念,從一家人對生產這件事的認知開始,到一起合力完成生產,而不僅僅是產婦自己的分娩記憶。

就像諶淑婷說的:「生產是我們一家人一起很認真地共同去完成一件事,不是我一個人在那裡孤獨地疼痛。」且不止是她和黃世澤,她陣痛時,4歲兒子也會過來握住她的手,陪諶淑婷聊天。家裡的貓跟狗也全程參與,等到孩子出生後,也就自然地包容,睡在小孩旁邊。諶淑婷講著:「大家是彼此的生活伴侶。」

也因此,這無形之中就會型塑出獨特的家庭經驗,那種被完整的照顧,那種不可分的共同感,會造成緊密親密的家庭關係。

此外,她也說道:「居家生產是一個溫和的過程,沒有介入與催促,我們就是等嬰兒自己準備好了。」也因此,產婦身體恢復得比較快,她星期六生產,隔日就可以自己走動,洗澡洗頭。環境對人的影響顯然是很大的。

最後,請教了黃世澤——他直接向公司請假一個月,在家幫諶淑婷坐月子。「當然,這一定是會遇到阻力。可是對我來說,真正重要的究竟是什麼,必須確立清楚。如果是自己認為對的,就應該全力去做。」

至於如何做產後調理餐?他從容回答:「一般人對月子有既定刻板的想像,好像非得怎麼樣不可。我反倒覺得,人休養時,就盡可能按照原來喜歡、習慣的方式進行,當然是可以加一些調理的東西。我是以恢復原來生活步調的方法去做。」

我想,有信任的伴侶,信任的助產師,以及自己信任的環境,是諶淑婷覺得溫柔生產跟下午茶一樣美好的最大因由吧。

HST_170807_TWN_111111.jpg

▉相信,是你得用眼睛真誠的凝視、真誠的言語去溝通、建立關係

如今回想,採訪當下小嬰兒哭鬧起來,他們的兒子也有自己的主張與發聲,我卻一點不覺得有被打斷的感覺。諶淑婷當場哺乳,我也沒有尷尬,甚至沒有特別注意。那個居家生產的空間有種讓人不自覺放鬆的奇異魔力,一切都是自自然然的。我好像短暫地嵌入那個家,短暫地成為他們的一份子,沒有被排除。

而將人排除在外,正是現在醫療機構化最教人無從信任的因由。

生產是一場戰爭嗎?也許不。制式化的觀點才是最可怕的。

如果能一起理解,直接進入懷孕、生產的現場,跟所有痛苦直接面對、對話,彼此支撐,沒有閃躲,信任就會自然來到。相信從來就不是一種固定制式的單向關係。相信是有目有言,換言之,你得用眼睛與言語去跟人溝通,才能產生相信。

看著這一家人,他們貼在牆上的各種合照,及嬰兒的超音波照片,感覺他們密不可分。在結束訪談後,手拙的我幫他們一家人和邱明秀拍合照。當時,我的心中滿滿的都是溫柔的魔法啊——如果當時我知道有這樣的選擇,如果我的妻子也能體驗到這樣美好動人的情境,不知道有多好。

溫柔生產支路cover-立體300dpi.jpg迎向溫柔生產之路:
母嬰合力,伴侶陪同,一起跳首慢舞​

作者:諶淑婷
攝影:黃世澤
審定:高美玲
出版:本事出版公司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文字/諶淑婷
曾任報社記者,現為「半媽半X」自由文字工作者,偶爾在從小長大的社區賣菜。育有二子一狗三貓,關心兒童與動物的權益與未來生活環境。個人網站「喵的打字房」:cclitier.blogspot.com/

攝影/黃世澤
曾任報社、雜誌攝影記者,曾獲第25屆吳舜文新聞獎專題新聞攝影獎、第16屆兩岸新聞獎平面新聞攝影報導獎,入圍第36屆金鼎獎雜誌類個人獎最佳攝影獎,以報導攝影為其職業與志業。

審定/高美玲
美國 University of Maryland at Baltimore 博士,專長產科護理、母乳哺育、護理研究及靈性照護等,現為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助產研究所教授。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