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良恭(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兼教務長)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的《在一起孤獨》這本書,列舉卅年來兩項資訊科技的產物:機器人與網路,為人際溝通行為帶來的矛盾對立關係。前者孤獨但親密,後者親密但孤獨。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這句曾被琅琅上口的廣告詞,在這本書裡有著人性被科技扭轉的新詮釋。我是誰?你是誰?我們又是誰?這樣的自覺問題,不是只有具備生物實體、有著大腦的人類才會思考。不久的將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這本演化論著作,將要因AI人工智慧的展現,而重新被改寫了。
特克這本書與她另兩本談電腦革命與虛擬化身的作品,構成「資訊人三部曲」。本書雖仍保持中立的態度,敘述高科技應用的好處,然而副標題「為何我們對科技的期望高,卻對彼此間的期待變低」,終究還是透露出作者淡淡的惆悵心情,全書最後提及女兒的段落尤其可為例證。
書中常引用女兒從小在作者實驗用的資訊機器陪伴下成長的經驗。2009年,亭亭玉立的女兒遠渡重洋至愛爾蘭念書,母女間透過簡訊、透過Skype聯繫,不存在溝通的地理距離,但就是缺乏作者當年離家念大學時,與母親每星期寫信,那種文字間彼此溝通的分享空間。
這位傑出的社會心理學教授,如此的心境,就如同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說過的話:如果能以肌膚的感覺稍微感受到類似溫泉水的真實深度溫暖感,那樣的真實感就值得欣慰。年華流轉,如今資訊快速短捷,紙本信件緩慢情長,我們該如何看待人類的大未來?to be or not to be.
撰文: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翻譯:黃亦安
《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獲得2017年Openbook年度好書獎翻譯書,我樂不可支,也深深感激。
我寫下《在一起孤獨》這本書,是因為我看到了問題。人們傳簡訊但不說話,逃離面對面交談的機會,更普遍的是,許多和我談過的人都說,他們只有坐在螢幕前面、能夠全盤掌握跟他人的互動時,才能感到安全。
數位科技造成了無數意料之外的後果,其中之一就是帶來「零失和人生」的概念。這個概念成為了我們的審美標準——不只是經濟和商業業務往來可以變得更順利,如果我們的社交生活有越來越多面向可以透過螢幕完成,那社交生活也可以更加順暢。
讓我描述一個常常被拿出來講的近未來景象作為例子(現在已經有一個真正的app可以做到部分功能了):你在最愛的咖啡店點了一杯客製化的飲料。你在走去拿飲料的路上,手機上的app會告訴你該走什麼路線,才不會遇到前女友或老闆,而只會在路途中遇到你的朋友。但是,誰說一個沒有衝突、不會和討厭的人在路上巧遇的人生,是一個好的人生?科技向我們兜售效率,代價是讓我們將他人視為一種問題、擾亂者。
追求零失和人生導致了一種緊張的局面,這也是我在《在一起孤獨》中想探討的問題。人生教導我們一件事,但科技教導我們的是另外一件事。面對面交談讓我們知道,當我們舌頭打結、不知道該說什麼時,雖然心理不舒服,但那正是我們對彼此最坦誠相見的時候。面對螢幕的生活提供了一個新的連結,讓我們可以修改自己的想法,永遠不會被打斷,也可以隨自己高興表達意見。在網路上,我們能夠表現得更像理想中的自己,而非我們真實的自己。我們忙不迭地鼓吹與他人建立連結,但我們實際上在做的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策展」。
數位革命打著一個把過去一筆勾消的口號:「不同凡「想」!」當然了,想法與眾不同、標新立異是件好事。但還是有些屬於過去——甚至是古老的——關於人生的事情值得被記住。
人生教導我們「在場的重要性」。在我的研究過程中,我最常聽到的就是「我寧可打字,也不想說話」。只要有機會,人們就想把社交行為保留在螢幕上。為什麼?因為這樣比較沒那麼容易受傷。所以他們不只提到簡訊,還提到在工作時傳email給同事,而不直接去找他們講話;在通訊軟體中跟家人吵架,而非圍在廚房的桌旁;還有在臉書上追求彼此。他們找到方法避開某種特定的對話——那種對話是開放的、有點令人害怕的。
這種面對面的交談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發展親密關係和同理心。還能培養合作關係中的生產力、承諾和明確度。
我們得記住同理心和關注之間的關聯。人們會對承諾、支持和投入產生回饋。當你把手機收起來、和別人交談時,這個決定是重要的:人們在乎你給予的關注。同理心便是由此而生,從這種「你不知道別人要說什麼,但你想要知道」的表現中產生。讓我們想一想這個經典的研究:就算你把手機關機、螢幕朝下放在餐桌上,還是會對談話產生兩個影響。第一,讓談話內容轉向更為瑣碎的小事(沒人想在討論重要事務的時候有被打斷的可能);第二,一起吃飯的同伴會感覺沒那麼投入在彼此身上。就連一支關機的手機,都能讓我們失去連結。
大學生告訴我「三人法則」——當你把手機帶到餐廳時,如果你想要查看你的社交軟體通知,同時又想要參與對話時,你得遵守這個規矩:在對話中,要有三個人沒在看手機,你才能低頭滑手機。當大家像打循環賽一樣抬頭、低頭,就得付出一個代價:在針對2009年前30年的大學生研究中,僅僅以「在故事中,用別人的立場思考」這個標準來評測,便顯示大學生的同理心下滑了40%。
人生教導我們,為了培養同理心,你得付出時間。但是,科技提供了一個歌頌效率的世界。一位大四生向我解釋,宿舍生活教會她所謂的「7分鐘法則」。要搞清楚一個對話的發展方向,得花上7分鐘,因為就是得花這麼多時間,才能對得上別人的說話步調。我心想:「這女人是我的女神。」但她接著說,她幾乎從來沒等到這7分鐘過完。只要對話停頓、陷入沉默,她就會失去耐心、拿出手機。還不只這樣,她說她無法忍受所謂「無聊的部分」。
無聊的部分。說到這裡,我們就得談談人類對話中自然的節奏——猶豫和停頓。某種程度上,我們說話時會有猶豫跟停頓,是因為社交軟體提供我們別的選項:一連串毫不間斷的刺激。我們開始認為,這就是人生該有的面貌。但是讓我們放慢一下速度。對「無聊」的忍受度是孩童時期最重要的發展之一。神經科學告訴我們,我們在經歷「無聊」時,大腦會重新自我補給。我們能為「更穩定的自我」畫出路徑。當我們無聊時,我們學會怎麼進到自己裡面、發展我們的想像力。 當科技讓我們越來越無法忍受無聊,便產生了另一個傷害:無法忍受孤獨。在最近一個針對大學生的研究裡,研究人員問他們願不願意獨自坐著15分鐘,沒有書,也沒有手機。受試學生同意了,為了錢。當研究人員更進一步問道:「嗯,那在這段時間裡,你會想要電擊自己嗎?」學生回答:「才不會!」他們嚇壞了。但事實上,在獨處了6分鐘之後,沒有手機和書,只有一台電擊機器在手邊,不少學生真的開始用微量電力電擊自己,而不是靜靜地和腦中的思緒相處。
為什麼孤獨的能力那麼重要?孤獨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那不只能讓你發現自我,也對你與他人的關係至關重要。
如果你不能和自己獨處,當你面對他人時,你就無法看到他們真實的樣子。你會把他人變成你需要他們成為的樣子,好扶持你脆弱的自我。孤獨是同理心的支柱。如果學不會獨處,你就只會知道什麼是寂寞。
我並非反對科技,而是贊成對話。
當我在研究員工只想要用電話開會的公司時,我能理解他們的想法,因為我自己的學生也越來越不想在教師輔導時間(office hours)時出現。我不會認為那是針對我來的。研究顯示,學生想要避免面對面的教師輔導時間,是一種全國趨勢。我參加過這個議題的研討會。
我問我的學生,如果他們不想要教師輔導時間,那他們想要什麼?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們想用email問我一個完美的問題,然後他們要我用email回答一個完美的答案。
任何一位曾被創意的火光點亮的人——也就是現場所有的人——都知道,不是因為你提出了完美的點子,而是大多數時候,你提出的是不完美的點子,然後一位老師、教練或教授跟你說:「下次再過來,我們再一起討論。讓我們再一起討論這個。」「再一次」、「一起」。這就是導生關係的魔法咒語。
提出一個完美的問題和答案,這個概念將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轉變為一種交易性的接觸。這就是科技帶來的便利。但是,要投入在這種模式中,我們大多數人都必須忘記身為老師、學生、父母、朋友的人生經驗——因為這些經驗都並非跟完美有關,而是跟「完美的不完美」有關、跟同理心和在場有關。「一起」、「再一次」。
不過,在我的經驗中,大多數人從小就被訓練為要以完美的標準來衡量自己。
有個年輕人告訴我,為何他認為只在網路上跟人交流讓他最為安全:「讓我告訴你『交談』有什麼問題。交談在現實中發生,你無法控制你要說的話。」
這個評語連結起那些科技鼓勵我們忘卻的人生的事物——真實對話的重要性、沒有經過修正的生活的重要性、完美的不完美。
今時今日,我們需要能夠跟那些意見不同的人對話——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還需要。這需要的技巧不是那些我們在螢幕前面練習的。當我們要跟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對話時,我們得遠離「辯論」,而是向「對話」、「傾聽」、「同理心」靠攏——都是你不會在螢幕前學到的事。
我盼望《在一起孤獨》可以讓你朝這樣的夢想前進。有些人夢想為iPhone設計同情心app。我們察覺科技為我們帶來麻煩,而我們想用科技幫我們解決麻煩。設計一個app永遠都比真實與人交談來得容易許多。
但是,我在這裡想向各位提倡的是:我們自己就是同理心app。要修復破損的關係,我們不需要讓過程更加順暢的app,而是粗糙、跌跌撞撞的真實對話。對話,才是治療這個數位世界裡破損連結的藥方。●
在一起孤獨 Alone Together: 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 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著,洪世民譯,時報出版公司,450元【內容簡介➤】
【2017Openbook好書獎】
➤專題目錄 ➤評審報告;評審名單 ➤年度好書.中文創作 ➤年度好書.翻譯書 ➤美好生活書 ➤最佳童書與青少年圖書 ➤抽獎活動辦法 ➤9場巡迴講座
來看看讀者版本的年度好書!
得獎好書,各大網路與實體書店熱烈推廣中:
閱讀更多
▇評審推薦語
⊙林良恭(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兼教務長)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的《在一起孤獨》這本書,列舉卅年來兩項資訊科技的產物:機器人與網路,為人際溝通行為帶來的矛盾對立關係。前者孤獨但親密,後者親密但孤獨。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這句曾被琅琅上口的廣告詞,在這本書裡有著人性被科技扭轉的新詮釋。我是誰?你是誰?我們又是誰?這樣的自覺問題,不是只有具備生物實體、有著大腦的人類才會思考。不久的將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這本演化論著作,將要因AI人工智慧的展現,而重新被改寫了。
特克這本書與她另兩本談電腦革命與虛擬化身的作品,構成「資訊人三部曲」。本書雖仍保持中立的態度,敘述高科技應用的好處,然而副標題「為何我們對科技的期望高,卻對彼此間的期待變低」,終究還是透露出作者淡淡的惆悵心情,全書最後提及女兒的段落尤其可為例證。
書中常引用女兒從小在作者實驗用的資訊機器陪伴下成長的經驗。2009年,亭亭玉立的女兒遠渡重洋至愛爾蘭念書,母女間透過簡訊、透過Skype聯繫,不存在溝通的地理距離,但就是缺乏作者當年離家念大學時,與母親每星期寫信,那種文字間彼此溝通的分享空間。
這位傑出的社會心理學教授,如此的心境,就如同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說過的話:如果能以肌膚的感覺稍微感受到類似溫泉水的真實深度溫暖感,那樣的真實感就值得欣慰。年華流轉,如今資訊快速短捷,紙本信件緩慢情長,我們該如何看待人類的大未來?to be or not to be.
▇得獎感言
撰文: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翻譯:黃亦安
《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獲得2017年Openbook年度好書獎翻譯書,我樂不可支,也深深感激。
我寫下《在一起孤獨》這本書,是因為我看到了問題。人們傳簡訊但不說話,逃離面對面交談的機會,更普遍的是,許多和我談過的人都說,他們只有坐在螢幕前面、能夠全盤掌握跟他人的互動時,才能感到安全。
數位科技造成了無數意料之外的後果,其中之一就是帶來「零失和人生」的概念。這個概念成為了我們的審美標準——不只是經濟和商業業務往來可以變得更順利,如果我們的社交生活有越來越多面向可以透過螢幕完成,那社交生活也可以更加順暢。
讓我描述一個常常被拿出來講的近未來景象作為例子(現在已經有一個真正的app可以做到部分功能了):你在最愛的咖啡店點了一杯客製化的飲料。你在走去拿飲料的路上,手機上的app會告訴你該走什麼路線,才不會遇到前女友或老闆,而只會在路途中遇到你的朋友。但是,誰說一個沒有衝突、不會和討厭的人在路上巧遇的人生,是一個好的人生?科技向我們兜售效率,代價是讓我們將他人視為一種問題、擾亂者。
追求零失和人生導致了一種緊張的局面,這也是我在《在一起孤獨》中想探討的問題。人生教導我們一件事,但科技教導我們的是另外一件事。面對面交談讓我們知道,當我們舌頭打結、不知道該說什麼時,雖然心理不舒服,但那正是我們對彼此最坦誠相見的時候。面對螢幕的生活提供了一個新的連結,讓我們可以修改自己的想法,永遠不會被打斷,也可以隨自己高興表達意見。在網路上,我們能夠表現得更像理想中的自己,而非我們真實的自己。我們忙不迭地鼓吹與他人建立連結,但我們實際上在做的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策展」。
數位革命打著一個把過去一筆勾消的口號:「不同凡「想」!」當然了,想法與眾不同、標新立異是件好事。但還是有些屬於過去——甚至是古老的——關於人生的事情值得被記住。
人生教導我們「在場的重要性」。在我的研究過程中,我最常聽到的就是「我寧可打字,也不想說話」。只要有機會,人們就想把社交行為保留在螢幕上。為什麼?因為這樣比較沒那麼容易受傷。所以他們不只提到簡訊,還提到在工作時傳email給同事,而不直接去找他們講話;在通訊軟體中跟家人吵架,而非圍在廚房的桌旁;還有在臉書上追求彼此。他們找到方法避開某種特定的對話——那種對話是開放的、有點令人害怕的。
這種面對面的交談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發展親密關係和同理心。還能培養合作關係中的生產力、承諾和明確度。
我們得記住同理心和關注之間的關聯。人們會對承諾、支持和投入產生回饋。當你把手機收起來、和別人交談時,這個決定是重要的:人們在乎你給予的關注。同理心便是由此而生,從這種「你不知道別人要說什麼,但你想要知道」的表現中產生。讓我們想一想這個經典的研究:就算你把手機關機、螢幕朝下放在餐桌上,還是會對談話產生兩個影響。第一,讓談話內容轉向更為瑣碎的小事(沒人想在討論重要事務的時候有被打斷的可能);第二,一起吃飯的同伴會感覺沒那麼投入在彼此身上。就連一支關機的手機,都能讓我們失去連結。
大學生告訴我「三人法則」——當你把手機帶到餐廳時,如果你想要查看你的社交軟體通知,同時又想要參與對話時,你得遵守這個規矩:在對話中,要有三個人沒在看手機,你才能低頭滑手機。當大家像打循環賽一樣抬頭、低頭,就得付出一個代價:在針對2009年前30年的大學生研究中,僅僅以「在故事中,用別人的立場思考」這個標準來評測,便顯示大學生的同理心下滑了40%。
人生教導我們,為了培養同理心,你得付出時間。但是,科技提供了一個歌頌效率的世界。一位大四生向我解釋,宿舍生活教會她所謂的「7分鐘法則」。要搞清楚一個對話的發展方向,得花上7分鐘,因為就是得花這麼多時間,才能對得上別人的說話步調。我心想:「這女人是我的女神。」但她接著說,她幾乎從來沒等到這7分鐘過完。只要對話停頓、陷入沉默,她就會失去耐心、拿出手機。還不只這樣,她說她無法忍受所謂「無聊的部分」。
無聊的部分。說到這裡,我們就得談談人類對話中自然的節奏——猶豫和停頓。某種程度上,我們說話時會有猶豫跟停頓,是因為社交軟體提供我們別的選項:一連串毫不間斷的刺激。我們開始認為,這就是人生該有的面貌。但是讓我們放慢一下速度。對「無聊」的忍受度是孩童時期最重要的發展之一。神經科學告訴我們,我們在經歷「無聊」時,大腦會重新自我補給。我們能為「更穩定的自我」畫出路徑。當我們無聊時,我們學會怎麼進到自己裡面、發展我們的想像力。
當科技讓我們越來越無法忍受無聊,便產生了另一個傷害:無法忍受孤獨。在最近一個針對大學生的研究裡,研究人員問他們願不願意獨自坐著15分鐘,沒有書,也沒有手機。受試學生同意了,為了錢。當研究人員更進一步問道:「嗯,那在這段時間裡,你會想要電擊自己嗎?」學生回答:「才不會!」他們嚇壞了。但事實上,在獨處了6分鐘之後,沒有手機和書,只有一台電擊機器在手邊,不少學生真的開始用微量電力電擊自己,而不是靜靜地和腦中的思緒相處。
為什麼孤獨的能力那麼重要?孤獨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那不只能讓你發現自我,也對你與他人的關係至關重要。
我並非反對科技,而是贊成對話。
當我在研究員工只想要用電話開會的公司時,我能理解他們的想法,因為我自己的學生也越來越不想在教師輔導時間(office hours)時出現。我不會認為那是針對我來的。研究顯示,學生想要避免面對面的教師輔導時間,是一種全國趨勢。我參加過這個議題的研討會。
我問我的學生,如果他們不想要教師輔導時間,那他們想要什麼?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們想用email問我一個完美的問題,然後他們要我用email回答一個完美的答案。
任何一位曾被創意的火光點亮的人——也就是現場所有的人——都知道,不是因為你提出了完美的點子,而是大多數時候,你提出的是不完美的點子,然後一位老師、教練或教授跟你說:「下次再過來,我們再一起討論。讓我們再一起討論這個。」「再一次」、「一起」。這就是導生關係的魔法咒語。
提出一個完美的問題和答案,這個概念將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轉變為一種交易性的接觸。這就是科技帶來的便利。但是,要投入在這種模式中,我們大多數人都必須忘記身為老師、學生、父母、朋友的人生經驗——因為這些經驗都並非跟完美有關,而是跟「完美的不完美」有關、跟同理心和在場有關。「一起」、「再一次」。
不過,在我的經驗中,大多數人從小就被訓練為要以完美的標準來衡量自己。
有個年輕人告訴我,為何他認為只在網路上跟人交流讓他最為安全:「讓我告訴你『交談』有什麼問題。交談在現實中發生,你無法控制你要說的話。」
這個評語連結起那些科技鼓勵我們忘卻的人生的事物——真實對話的重要性、沒有經過修正的生活的重要性、完美的不完美。
今時今日,我們需要能夠跟那些意見不同的人對話——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還需要。這需要的技巧不是那些我們在螢幕前面練習的。當我們要跟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對話時,我們得遠離「辯論」,而是向「對話」、「傾聽」、「同理心」靠攏——都是你不會在螢幕前學到的事。
我盼望《在一起孤獨》可以讓你朝這樣的夢想前進。有些人夢想為iPhone設計同情心app。我們察覺科技為我們帶來麻煩,而我們想用科技幫我們解決麻煩。設計一個app永遠都比真實與人交談來得容易許多。
但是,我在這裡想向各位提倡的是:我們自己就是同理心app。要修復破損的關係,我們不需要讓過程更加順暢的app,而是粗糙、跌跌撞撞的真實對話。對話,才是治療這個數位世界裡破損連結的藥方。●
在一起孤獨
Alone Together: 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
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著,洪世民譯,時報出版公司,450元【內容簡介➤】
【2017Openbook好書獎】
➤專題目錄
➤評審報告;評審名單
➤年度好書.中文創作
➤年度好書.翻譯書
➤美好生活書
➤最佳童書與青少年圖書
➤抽獎活動辦法
➤9場巡迴講座
來看看讀者版本的年度好書!
得獎好書,各大網路與實體書店熱烈推廣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2017Openbook好書獎》非文學類 評審報告
閱讀更多
2017Openbook好書獎》得獎書單與專題全文上線了!
閱讀更多
2017Openbook 年度好書.翻譯書》復仇與求生:一隻老虎的反擊一場人類的生存戰爭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