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Openbook好書獎 導讀講座1》早期台灣歷史解密

資深文字工作者黃驗(左)與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章倩萍攝)

2017好書獎banner_01.jpg

  • 導讀書籍:
    《解碼台灣史1550~1720》(2017Openbook年度好書.中文創作)
  • 主講:
    黃驗(資深文字工作者)
    翁佳音(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

記錄整理/安靜

入冬微雨,帶點寒意的週六晚上,位於台北市羅斯福路的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敏隆講堂,開始有三三兩兩的讀者進入。「2017Openbook好書獎」全台巡迴導讀講座今晚首度開講,打頭陣的是《解碼臺灣史 1550-1720》作者翁佳音與黃驗。兩位作者抵達後,立即掀起一波排隊簽名熱潮。

20171209_16.jpg
翁佳音(左)為讀者簽書。(章倩萍攝)

演講開始,資深文字工作者黃驗透露,這本書的誕生,肇因於他近年編纂【台灣大百科】時,經常就教於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翁佳音。後來他發現,翁老師研究的1550至1720年代的台灣史不但有許多故事,而且一般大眾所知的並不盡正確,於是花了兩年時間,兩人合力完成這本著作,將翁老師珍貴的研究發現,轉為方便一般讀者閱讀的書籍。

這場講座就在黃驗主講,自詡為救援投手、被黃驗稱為台史所大谷翔平的翁佳音補充說明下,熱鬧展開。黃驗準備了許多豐富的歷史地圖,解說較不為人熟知的16至18世紀台灣歷史,其中包括翁佳音綜合史料繪製的熱蘭遮城戰役配置圖;明清荷鄭時期的「叛降榜」單,還依照叛降次數與嚴重程度,分別給一個叛、兩個叛、三個叛的註解,完全貼近現代讀者,活潑又生動。

黃驗首先敘明,他和翁佳音解碼1550至1720年間的台灣歷史,主要是「若一民族對其以往歷史無所了知,此必為無文化之民族。」(語出錢穆)《台灣通史》作者連橫也說:「汝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事。」——雖然《台灣通史》內「每一頁至少有一個錯誤」,且書中加入很多連橫個人的創作,但黃驗補充說明,能在一百年前寫出《台灣通史》是很不容易的事。

▉台灣歷史往前推自1550年

《解碼臺灣史 1550-1720》是本著胡適所說「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有七分證據,不能說八分話」的原則寫成。黃驗打開一張「台灣/中國歷史」400年關係圖,台下讀者紛紛拿起手機拍照,在他解說台灣與中國幾個階段的歷史對照後,翁佳音補充指出,這張投影片漏植了西班牙國旗圖,引來滿場笑聲,講題雖然嚴肅,氣氛卻是輕鬆的。

20171209_01.jpg
台灣/中國歷史關係圖(繪製:黃驗)

學術界一直將台灣歷史定在1624年這一點:在此之前是史前史,之後才是信史的開端。但是翁佳音與黃驗將信史往前推到1550年,這個年代已有很明確的台灣歷史的記載。1554年葡萄牙人的海圖上,首次出現「Fremosa」的地名與地圖,到1570年的地圖標示變成「Fermosa」,演變成今日的 「Formosa」。

西方人對於台灣地理的認識,是在揣測、模糊的情況下慢慢演化而來的。底島鏈,巷東亞群島,很多地名標示,在那個時代還是道聽途說。台灣最早被西方畫成單獨的島嶼,是1597年在菲律賓的西班牙人所畫。他們往來經過台灣海峽到日本,所以知道台灣這個島的存在,還有具體的淡水、基隆、澎湖幾個地名在上面。

▉北港圖:首次出現番薯形狀島圖

台灣第一次變成番薯形狀的島圖,則是1625年荷蘭人來之後。荷人派了北港號與新港號兩條船,環島一圈踏查探勘後,繪製出的名稱是「北港圖」,當時不論東西方都以「北港」稱呼台灣。那個時代的地圖抄來抄去,地圖是航海機密,地圖錯誤,有時可能是故意的,讓錯誤的版本流傳,故意讓人陷於錯誤。

當時東方的地圖「四海華夷總圖」,從中很難理解台灣在哪裡。裡面還有小人國、長腳國、穿心國,很多還是山海經裡的國家。至於為什麼台灣地圖是橫的?黃驗說,主要因爲從福建方向朝台灣看過來,就是橫的狀態。但航海人的方位是360度,溪流的出海口右邊就是東,左邊就是西。

1636年大明兵部所畫的「皇明職方地圖」的總圖與福建分圖,一稱「雞籠」「澹水」,一稱「雞浪」「湛水」,明顯應該是指今天的基隆與淡水,但為何兩張同個時期的中國官方地圖會有這個差異?黃驗說,這是因爲藉漢字來標示漳、泉音,他們所認知的北港是台灣,台灣與澎湖是連成一個島,而且總圖與分圖應該是兩組人製作的,探訪的資訊來源不同。因此可見,當時中國官方對於台灣的認知還是非常模糊不清,但民間打漁、航海的人是非常清楚的,不會混淆。

▉台灣地名歷經多次演化

20171209_17.jpg
黃驗。(章倩萍攝)

黃驗指出,台灣地名的演化,從小琉球、Formosa、東番、北港、大員、大灣到台灣,第一次出現「台灣」這兩個字,是在明朝1629年,何喬遠所著《鏡山全集》裡。該書記載「台灣者其地在彭湖島外於夷人無所屬而我亦以為海外區脫不問也。」明朝末年還是不管台灣,將台灣稱為「海外別港」。

關於台灣的「灣」字,黃驗說,早期西方地圖都把台南這帶畫成很大的海灣,葡萄牙人甚至把台南畫成內海,日本人畫的也是。荷蘭人在其文獻裡,將台灣拼成Grote baai,意思就是great bay,「很大一個灣」的意思。至於清朝有人將台灣這個音解釋成「埋冤」,連橫也是這樣解釋,黃驗說:「這是一個創意的詮釋,應該不是這樣子。」

1570至1590年代,台灣開始以「東番」這個名字出現在東方文獻裡。東番這個名稱,在文獻記載裡多和原住民有關。例如海盜林鳳來台灣,和新港社、二林社的原住民對抗,都被原住民打退,所以原住民最早出現在台灣歷史舞台,都是和抵抗倭寇有關。

黃驗說,當時真正的倭寇其實不多,很多是漢人冒充或是漢人被抓後,被官方剃去頭髮、抹上油漆,把他們推到前方去當砲灰。因爲在東番時期,明朝官兵如果逮到幾個倭寇,是可以回去報功。翁佳音聞言補充說:「所以我們不要笑倭寇,因爲我們可能都是倭寇的後代喔。」

現在台灣知名的美食烏魚子,其實早在1617年已威名四傳。當時的《露書》記載,鹿筋、烏魚子、鰻魚月孚,最佳味。而海澄最多,皆來自北港番。當時漢人吃烏魚子,荷蘭人吃烏魚。月孚則是魚鰾。鹿筋、烏魚子、鰻魚鰾是台灣在東番時期的三大美食。

▉台灣島上住民群像

當時台灣島上的族群,有雞籠原住民、淡水原住民、海盜與倭寇、獵人、戴耳盤的原住民、逐鹿的福爾摩沙人、漁夫與苦力及「生理人」(生意人)。黃驗說,當時的荷蘭文獻記載,打狗地方是生理人的島嶼。翁佳音解釋,當時這些人覺得穿長棉布衣有派頭,撐雨傘,因爲以前拿雨傘是高貴的象徵,指甲很長,手拿摺扇而非中國當時流行的團扇,他還引句俗諺「三八仔三八仔撐雨傘,八珍的八珍的跑出來看。」

20171209_05.jpg
東番時期1550-1650 福爾摩沙族群(黃驗提供)

翁佳音與黃驗展示的東番時期台灣島上住民群像圖,都是彩色的。翁佳音國台語交雜著說,這一晚給大家看的都是彩色歷史,日本時代之前是黑白的,清代是沒有影像,「大家有沒有覺得值回票價?」引來滿場笑聲與掌聲。他還特別教大家看這幾張圖的門道,「爲什麼圖中基隆的原住民比較可愛?淡水的原住民看起來比較兇?」

原來西班牙和葡萄牙人每年7、8月要去日本,行經台灣時常碰到颱風,船上的布匹等財物都掉下來,被颱風吹到淡水河口,被淡水原住民撿拾走。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因爲船上財產被撿走,因此醜化淡水的男人和女人,形容他們非常兇猛,這也是西班牙一直要占領台灣北部的原因之一,想要懲罰淡水的原住民。

至於日本官方與台灣的第一次接觸,黃驗說,1593年日本的豐臣秀吉勸高山國投降的文書,帶到台灣卻不知道要交給誰,沒有名字、也沒有地址,又帶回去,「這是日本官方與台灣的第一次接觸。」1617年,商人李旦拿著日本國許可從事交易的「朱印狀」來台,這名商人壟斷了當時台日之間的貿易臍帶,也埋下日本人與荷蘭人衝突的伏筆。

再過幾年,紅毛番東來。1604年沈有容諭退韋麻郎;1624年南居易逼退宋克;黃驗說,這兩個年代都很有意思,因爲1604年是鄭芝龍誕生、1624年是鄭成功誕生。當時明朝崇禎皇帝問:「紅毛番無因忽來。」其實1595年荷蘭第一艦隊往東方出發找尋香料時,曾說「我們來尋找沒有被航行過的新土地」,並非是無因忽來。

▉傲視一時的熱蘭遮城堡

之後,隨著各種類型的船隻發明,世界的距離縮小,東西方的距離縮小,台灣進入新的航海時代。1568年開始,荷蘭與西班牙展開80年戰爭,在海上船隻互搶,從歐洲本土打戰到台灣,展開台灣的荷西時期。

荷蘭人到台灣後,開始在目前台南安平地區興建熱蘭遮城,這是當時荷蘭在台的軍政中樞。目前安平古堡還保留當時的一堵牆。不少台灣民眾會抱怨中華國民萬萬稅,黃驗打趣說,台灣在荷西時期也是萬萬稅,課徵房屋稅、檳榔税、烏魚税、贌稅等,由於城堡以糖水和糯米汁搗和蚵殼灰和砂,疊磚而成,蚵殼珍貴,所以漢人採蚵也得繳稅。

當時一邊是熱蘭遮城、一邊是台灣市鎮,兩地中間以刑場相隔。翁佳音指出,興建熱蘭遮城與台灣市鎮的是東印度公司,遠在大西洋另一邊的美國紐約,則由西印度公司經營,兩相對照,可以發現許多歷史的巧妙異同。在台灣市鎮這邊,有條街名為Breedstraat,譯成英文就是Broadway百老匯,這條街就是今天台南市的效忠街,現在假日常有人在這裡街頭表演。當時的台灣市鎮沒有設置城牆,如果有的話,赤崁渡頭這邊,就會是Wallstreet華爾街。

翁佳音鼓勵讀者按圖索驥,很多歷史與地理就在我們眼前活靈活現。在荷西時期,有個叫「何斌」的人,獲得東印度公司特准商船在他的宅第過磅、繳稅,後來何斌暗通鄭成功,逃往鄭營。翁佳音說,他研究找尋時,發現當時何斌家所在地,後來被永豐餘紙業的何壽川買下來。「我一直想說,住在高雄的何壽川怎麼這麼會買,竟然買到何斌家的地基。」後來當地人告訴他,何壽川不是高雄人,何壽川的祖先當年就住在這裡。

翁佳音還說,當年日本人觀察到台灣女人很能幹、就是台語說的「ㄎㄧㄤˋ咖」,因爲通常在儒家教育,女孩子應該比較乖、待在家裡,不應該出門,台灣的女孩子都會拋頭露面。荷西時期的台灣市鎮,有位很有名的頭家娘、名為Injeywattingh,她在日本、廈門和東南亞都有公司,員工用台語說都是「若熊若虎」,是個連荷蘭東印度公司都怕的女人。她嫁給多任丈夫,子孫留在台南,她當時的家就在現在的安平教會。

「歷史太強調台灣的國際地位,」翁佳音感慨地說,列強爭奪台灣,但老百姓在歷史上很多時候都不見了。安平幾乎與紐約同時建成,城市佈置都差不多,「為什麼熱蘭遮城堡裡面只有女子監獄?為何沒有男子監獄?地點在哪裡?」他覺得,歷史要這樣讀,會比較有趣味。他透露,現在台南媽祖廟附近就是當年熱蘭遮城的女子監獄;台灣第一間教堂則在熱蘭遮城內。按圖索驥去體會一個國際級的城市三百多年來的歷史、地理,探索安平、台南,因爲政權會改變,但台灣人民一直生活在這裡。

20171209_15.jpg
(章倩萍攝)

▉《麻豆條約》影響三百年

黃驗說,荷蘭人來之後,開始產生台灣主權問題,這是在國際法概念下形成的。當時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認為他們發現航線,這個航線就是他們的,但國際法權威格勞秀斯(Hugo Grotius)提出公海概念,認為「發現航線不等於擁有主權。」到世界各地去航海去貿易是大家的權利,不是葡萄牙人獨有。這個觀念打破了葡萄牙、西班牙、英國人壟斷航海航權的概念,也才促使荷蘭人到東方來找殖民地。

黃驗指出,在荷西時期,當時台灣長官向東印度總督巴達尾負責;巴達尾向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在阿姆斯特丹的董事會負責;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向荷蘭聯省共和國負責;荷蘭聯省共和國因此擁有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的不到1%的股份,象徵性的小小股權。

「台灣是荷蘭聯省共和國不可分割的領土,不容任何其他國家染指。」「我們命令您閣下,務必維護台灣的完整主權,不可退讓給任何人。」根據文獻記載,當時東印度總督多次向台灣總督提出前述的主權要求,「我們看歷史,不能喜歡從哪算起就算起,應該看完整的歷史。荷蘭人來,就不斷強調他們擁有台灣主權。」

台灣史上第一個條約,是1635年荷蘭人燒毀麻豆社後簽訂的《麻豆條約》。黃驗說,荷蘭人強調擁有台灣主權,台灣史上第一個條約,是事實主權與法理主權同時產生。1648至1650年間,荷蘭人畫了一張當時的台灣地方會議圖,圖片內容非常寫實:長官坐在赤崁大庭園,旁邊有一群侍衛圍繞,原住民頭目坐在四邊長椅上開會。長老每年來開會,長官就會頒個權杖給長老,隔年考核,再決定要不要繼續頒給權杖。

20171209_08.jpg
(黃驗提供)

翁佳音補充說,台灣特有的權杖,比東南亞的權杖還高、還長。這張圖,目前收藏在奇美博物館。

至於誰是17世紀的台灣王(king of Taiwan)?黃驗指出,當時最有名的是「大肚番王」,早期台灣學者譯成「柯達王」,翁佳音譯成大肚王、番仔王,比較接地氣。另外有個叫「根旺」的有趣人物,他在二林一帶稱王、自己製作權杖,發給十幾個村社,說荷蘭人是南部的王,他自稱是北部之王,沒過多久,他被荷蘭人抓去砍頭。不過真正的17世紀台灣王應該是鄭經,當時英國東印度公司認證的國王寫給台灣的條約,都稱鄭經為王,鄭經是英國認證的「台灣王」。

鄭芝龍在台灣的時間其實非常短。黃驗說,鄭芝龍1624年初到澎湖,一直當荷蘭人的通譯,1625年8月李旦過世,鄭芝龍展現海盜本性,接收船隊,到海上行搶,1626年活躍於福建沿海。其實沒有鄭芝龍大規模移民到台灣這回事,這是不可能的事。鄭芝龍自己在年譜中自述:「浪跡江湖時,髮猶披面。」他是個型男,像戒嚴時期在西門町被警察抓去剪頭髮的那種,荷蘭人對他又愛又恨,當時海船沒有鄭芝龍允許,不可以行駛在海上。

在宗教信仰方面,黃驗指出,荷西時期,天主教允許信徒可以祭拜祖先,可以拿香。基督教對原住民的管制則較為嚴格,衝突較多。牧師當時扮演多重功能角色,是開疆闢土的先鋒,打下江山就可以傳教。譬如當時的尤紐士牧師帶隊去打仗,他要收稅、經營漁場、照顧原住民,也在台灣宣教。公司和他結算4600里爾,因爲他有很多業務。從荷蘭人角度來看,宗教很成功,收穫也很多。以當時一頭豬一里爾折算,他的財富收入高達4600萬。

荷蘭人立下的台灣萬萬稅,之後「荷規鄭隨」、「鄭規清隨」,鄭成功和清朝都依《麻豆條約》執行。《麻豆條約》立下陋規,規定原住民要隨軍征伐、勞役派遣(包括傳遞書信、包裹等),這個條約害原住民害了兩三百年,直到清朝甚至日治時代,可能都還是如此。

史上知名的熱蘭遮城戰役,由知名畫家林布蘭所繪,目前收藏在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是鎮館之寶。黃驗說,這幅畫非常寫實。鄭成功的鐵人部隊,連荷蘭人對他士兵的精銳與勇敢都非常肯定。當時鄭荷交戰,裴德上尉在此役陣亡,鄭成功對裴德上尉這種勇將非常佩服,特地將他安葬在赤崁。不過當時的熱蘭遮城日記記載為:敵人把裴德上尉安葬在此,是為了擾亂軍心。

1661年5月25日,鄭成功的軍隊砲擊熱蘭遮城,打了250個窟窿,但沒有任何影響。9月16日海戰,荷蘭援兵到達,雖然荷人船堅炮利,但是仍抵不過鄭成功的部隊。次年1月26日鄭成功發動戰役,把烏特勒支堡夷為平地,荷蘭人投降,結束戰爭。

翁佳音與黃驗認為,1662年到1683年之間的台灣,可以稱為「鄭氏時期」。當時使用的「招討大將軍印」,在1662年後位階相當於現在的「總統之印」,鄭經、鄭克塽都用這顆印。明朝在1662年已經結束,鄭成功來台時,計畫要繁衍一個龐大的人群社會。他將台灣劃分為10個領地:每個領地間的南北邊界距離約8小時路程、45公里,領地與領地間各設一個小的鄉鎮,這是鄭成功對台灣的國土規劃。

清朝於1683年打下澎湖後,對於要不要接收台灣,態度取決不定。施琅曾經問荷蘭有無意願買回台灣?但荷蘭人這時已經對台灣沒有興趣,商機、競爭態勢已不同當年。1684年康熙批准台灣劃入清朝版圖。不過黃驗說,外傳康熙認為台灣只是彈丸之地,不屑台灣,其實是誤解。他解釋,康熙打下台灣後,很多人要上一個尊號給康熙,康熙不想因此接受尊號,因此託辭「台灣僅彈丸之地,得知無所加,不得無所損。」

黃驗指出,談論清朝治台時,很多人忽略了「消極治台」的政策方針。當時嘉義縣長上報,指出台灣還有很多空曠的地方,有待墾闢,希望朝廷推廣。但康熙定調:「台灣地方多開田地,多聚人民,不過目前之計而已。將來福建無窮之患,俱由此生。」皇帝講了這麼重的話,所以清朝治台消極。在清朝治下,台灣的政治體制最高的是台廈道官署,接下來依序是台灣鎮官署、台灣府、台灣縣。

在文化部分,葡萄牙語是當時亞洲通用語,鄭成功派人與荷蘭人溝通都是用葡萄牙語。但當時閩南語也是亞洲的強勢語言,《新港文書》內借用很多閩南語。

20171209_14.jpg
(章倩萍攝)

▉讀者提問

講座結束後,有讀者提問:教科書與其他歷史教材上的台灣歷史各有不同,到底台灣歷史是從何時開始?此外,從地名學、語音聲音的連結,或依血緣檢查DNA,兩邊有無結論對照的可能性?

翁佳音回答,講台灣史,他最不喜歡與政治扯在一起。所謂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實是1945年才開始。台灣歷史是從荷蘭時代或隋朝開始?他覺得這些問題很無聊,而且每個問題都有陷阱。至於「兩岸一家親」,翁佳音說,他每次聽到這句話就覺得很恐怖,都會不由自主想到兄弟分家產,打起來真的很恐怖,而且旁邊的人不能介入。他說,國家是國家,不要和家事混在一起。

翁佳音表示,台灣的信史,目前比較保守、不一定是對的,比較可靠是從16世紀50年代以後比較有文字的歷史。他強調,歷史是我們的,非屬曾經統治過的國家所有;土地是歸住在這個土地上的人所有,而非統治者所有。

關於血統說,翁佳音回答,他研究歷史不喜講政治、也不喜歡講血統。二次大戰希特勒強調雅利安血統,但世上哪有可能是純血統?朋友嫁給外省人,變成江蘇人,這跟血統沒有關係,是統治者為了方便起見的措施。他強調,台灣就是多元,用台灣話講就是「仿仔」,免疫力會多一點。太強調pure一定會出問題,「活著做一個人比較好一點,不要再去抽血了。」

遠流_解碼臺灣史.jpg

解碼臺灣史1550-1720
翁佳音、黃驗著,遠流出版公司,450元。【內容簡介➤

【2017Openbook好書獎】

➤專題目錄
➤評審報告評審名單
➤年度好書.中文創作
➤年度好書.翻譯書
➤美好生活書
➤最佳童書與青少年圖書
➤抽獎活動辦法
➤9場巡迴講座

▇九場巡迴講座,讓我們陪你讀好書

24796249_327610050980566_1195811812057439489_n.jpg

facebook_line-01.jpg

來看看讀者版本的年度好書!

主辦: 2017logo_1.jpg

 

贊助: 2017logo_2.jpg

logo_2b_2_0.jpg

 

得獎好書,各大網路與實體書店熱烈推廣中: 

bookstore_1.jpg

bookstore_2a.jpg

bookstore_3.jpg

bookstore_4.jpg

誠品.jpg

bookstore_5.jpg

bookstore_6.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