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者與眾神:成吉思汗如何為蒙古帝國開創盛世
Genghis Khan and the Quest for God: How the World’s Greatest Conqueror Gave Us Religious Freedom
傑克.魏澤福(Jack Weatherford)著,黃中憲譯,時報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這本成吉思汗遊走於正史與野史、紀實與小說之間,讀來有走鋼索的驚險趣味,雖然不免有些歌功頌德的嫌疑,卻也不是空穴來風,一代天驕絕對撐得起這樣的添油加料。正是這樣的歷史書寫才能深入人心,而大部分的信史,看穿了也是這樣的書寫。
研究之路有句箴言: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可是你說12世紀的成吉思汗影響當代西方世界如美國的宗教自由精神?這是何等異想天開的連結!魏澤福是人類學者,也是歷史書寫的大家,將真實的歷史文獻與虛構的文學技巧鎔鑄一爐,《征服者與眾神》竟能完美自圓其說,令人讀之臣服。本書對西方世界當屬歷史翻案之作,翻蒙古「黃禍」之案;對東方世界而言卻是獵奇之書,獵蒙古帝國實質殖民中國大陸之奇。這本書談眾神,本身也很神。
作者蒙古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不如前面兩部來得驚豔,許多概念也或多或少已於前作提及,但與其說是作者的問題,不如說是史料的侷限。這也正是作者的長處,在有限的資料內,以不同的觀點呈現新意。本書談的宗教寬容即為一例,點出一般人很難想像的深遠影響。然而也必須提醒,這份寬容是與殘酷的殺戮同時並行,在閱讀時不應過度美化。【內容簡介➤】
●Life 3.0:人工智慧時代,人類的蛻變與重生
Life 3.0: Being Human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鐵馬克(Max Tegmark)著,陳以禮譯,天下文化,5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隨著人類親手打造並迎接全面AI時代的來臨,關於人工智慧的哲學議題也相應而生。時至今日,當人們真的意識到「Life3.0」——人類生命型態重大改變的時間點就在眼前,我們必須思考的就不只是如何面對人工智慧的便利及其風險,更深層的問題是人類從而面對「生命」之為物的哲學問題。本書是鐵馬克對人工智慧時代的諸多探問,看似思考AI,其實更是探索人類智慧之書。
2017年夏天的熱門書籍,馬上中譯上市,除了顯示AI議題的炙手可熱,也反應了出版社的用心與敏感度。Max Tegmark和Kevin Kelly是數位時代的預言家,不同於KK的「科技體」,本書由階段的角度去理解人工智慧的影響,兩人都一樣的樂觀,並都帶有形上的抽象意味。AI注定將影響人類的未來,值得每個人注意,但結果究竟和兩人推估的一樣?或者那份著名的《工業社會及其未來》才是正確的?我們也只能繼續看下去。
本書以虛擬的科幻情節破題,串起一系列的人工智慧大哉問,和之前的同類書籍相較之下,這部作品顯得更務實、更清晰,也更edgy。這自然也是因為AI大軍陣陣壓境,許多電影裡的惡夢和美夢,眼看都要成真了。【內容簡介➤】
●思考的演算:跟著電腦學思考,你也可以成為計算思考大師
The Power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 Games, Magic and Puzzles to Help You Become a Computational Thinker
保羅.科松(Paul Curzon)、彼得.馬克歐文(Peter William McOwan)著,謝雯伃譯,八旗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人設計電腦,這本書卻反過來,要人學著電腦思考:如果會問問題,只要跟著流程圖跑,幾個yes-or-no就可以逼出所有的答案。當然人的可貴之處還有情緒,還有直覺,但也容易感情用事,異想天開,所以用電腦式思考來平衡一下,絕對只會是好事。
演算法是當下顯學,但多半只從技術面切入,形成入門的門檻,忘卻了演算法的本質其實如同一套語言,而且是有一套嚴謹邏輯的語言。本書跳過技術的枝節,直接引人進入演算法背後的思維,指出這套思維方式的普世價值,即使一生不會寫一行程式,學著像電腦一樣思考,也能讓我們更為理性地應對生活中的大小難題。
我們經常誤以為理科與文科的思考模式截然不同,實際上背後的思考邏輯多半殊途同歸。《思考的演算》揭開電腦語言的面紗,直探程式設計的核心觀點在於如何運用「計算思考」──換句話說是,如何透過系統性的思考模式,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並不只是學習「計算思考」的工具書,更指出為什麼我們需要學習「計算思考」的理由:因為,這將令我們找到優化生活品質與工作流程的訣竅。而這一點,不分理科文科出身,人人都很需要。【內容簡介➤】
●瞧,這個人:人如何成其所是
Ecce Homo: Wie man wird, was man ist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著,孫周興譯,大家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思 文 樂 獨
精而準的翻譯、恰到好處的註解、本地學者的導讀,再加上結實的裝幀,舊版的《瞧!這個人》終於可以功成身退了。
孫周興的譯本,大概是華文世界目前最信實的尼采譯本,繁中版的出版,也只能讓人向志文版象徵的青春含淚揮別。本書是由簡轉繁的出版,但十分用心,不僅在裝幀上下了功夫,擺脫嚴肅的學院氣,更重要的是,由專家進行的導讀,適度程度平衡了話語權上的失衡。出版者如此用心,是該放下手中的「超譯」版本,好好來瞧瞧尼采這個人了。
《瞧,這個人》是尼采兼具自傳性質的創作思索自述,是他對戰世間種種既有價值、主流觀點的思考紀錄。本書同時是尼采曲折地訴說試圖看透世界本質,卻無法為世人所理解的心聲,就此而言,這也可以視作尼采哲學生命的天路歷程。這是經典之作,在超譯之後,更該一讀。【內容簡介➤】
●速求共眠:我與生活的一段非虛構
閻連科著,印刻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閻連科在華文創作的地位無需多言,即使已成為大師級/中國禁書最多的作家,他的創作永遠求新求變,伴隨著他一貫的嘲謔和自省,成為他創作上鮮明的指紋。本書有著閻連科一貫的特徵,而在形式上的實驗與玩耍,更推到極致,分不清真假的界限。小說家玩得盡興,讀者一頭霧水,得想想後才赫然發現那形式所折射的,是再真實不過的人性。
這本小說有趣的是後設的形式,動人的是創作者的放手一搏與自嘲。小說寫到後來,繁華落盡,似乎也只能是人生散文了。
小說之為物,可以同時容納詩,容納散文,容納報導,十八般武藝都用以說一個好故事。而小說做為虛構文學,可以玩弄虛構技巧到什麼程度?閻連科是擺明了在戲耍,拆解小說,進出虛實,而這也是閻連科的文學論,探問小說在今日還可以是什麼樣面貌。至於這是不是一個好故事?且讓讀者來評斷吧。【內容簡介➤】
●經濟不成長時代的新生活提案
次の時代を、先に生きる。-まだ成長しなければ、ダメだと思っている君へ
高坂勝著,李璦祺譯,行人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益
人是為了生活而工作的──是嗎?對今日的都市人們而言,更貼切的說法應該是:人為了生存而工作。當生存與工作成為直線的連結關係,關於「生活」的一切,彷彿已經相當遙遠。確實,經濟不成長的時代,在資本主義社會裡的生存變得更加困難了,可反過來說,也是重新找回生活的契機。高坂勝再思生活方式的倡議,企圖帶領人們重新正視生活與工作的核心價值,並且提供可能的參考範本。
本書論點卑之無甚高論,已反覆被人提及,但對於習慣「經濟奇蹟」思維的台灣,還是值得一讀。更重要的,本書以日本人特有的認真,詳細提供了實踐的步驟,如同書名所示,讓理想變成具體可能的實作「提案」。我們也許無法如同作者那般自由地生活,但至少可以檢討我們的生活,試著在不同極端間找到平衡。
之所以推薦這本生活提案,用意比較像在呼口號:只要Re一下你的想法,大家都可以生活得更隨性,更剛好,更自然,更環保,更幸福,更健康,更知足常樂,更性靈充滿……【內容簡介➤】
●改變人類醫療史的海拉
The Immortal Life of Henrietta Lacks
芮貝卡.史克魯特(Rebecca Skloot)著,賴盈滿譯,衛城出版,44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樂 獨 益
2011年遠流版的《海拉細胞的不死傳奇》席捲了當年非文學類譯本的榜單,就像2010年原文問世時歐美書市的熱況。涉及種族、醫學和女性成長的三條軸線交織的紀實寫作,處處令人驚訝,特別是作者放棄了「旁觀者」的視角,記下自己和海拉後人的互動,讓這本書成為一本有血有淚的「故事」,而非《髒血》那樣一板一眼的紀錄。幾年經過,遠流版已絕版,但這則故事卻不曾也不該被遺忘,2017年HBO交出了Oprah擔綱演出的電視電影,然後衛城又將中文版重新上市。如此百轉千折,說明了海拉的故事不滅,就如同那不死的細胞。
寫作是一種自我掏出與觀看,是對自我生命的深層檢視,優秀的報導文學往往更是寫作者親臨文化碰撞現場的價值對決。就此而言,本書固然是對於當代人類醫病關係、醫病倫理的深刻爬梳,是受訪者家族的生命紀實佳構,同時也是作者史克魯特對自身處世定位的細緻反思。
一名黑人女子罹癌病逝,她的癌細胞卻未經本人同意被用於醫療研究,不斷繁殖,獲得永生。這個詭異的個案株連甚廣,種族、性別、家族、階級、醫病關係、科研倫理、身體所有權等等議題都牽扯其中。作者的調查與鋪陳皆屬上乘,是那種莫名其妙到令人不寒而慄的驚人作品。【內容簡介➤】
●台北故事
台北人著,鏡文學,330元
推薦原因: 樂
上世紀末成為虛構和紀實的回憶標的,似有逐漸漫延為書寫熱潮之勢。這本小說可以算拔得頭籌,在台北的低層恣意追逐的同志戀情,有著超現實的現實感,最終描繪的是邁向中年世代(想像?)的青春鄉愁。從白先勇到林曜德,再到《台北故事》,這座城市依舊還有更多時間、空間可供想像,就像骨肉皮總結的:「台北市成為一種心態。」
說書人自稱是台北人,說的是台北故事,實際說的卻是彼時到今日,每個都市都可能出現的夜幕裡煙火一瞬那樣的燦爛愛情。這個90年代的gay story寫得繪聲繪影,霓虹閃爍,勾勒台北圖像如彼時香港電影,讓人想起王家衛的《春光乍洩》,尤其是那種微觀性——兩個男生相愛,就只是兩個人之間的事,不干其他人或同志議題的事。台北人不知何許人也,但筆下男同志戀情纏綿悱惻,敘事聲腔肖似台灣本土BL言情小說,這確實是火侯圓滿的90年代城市愛情羅曼史。【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Tags:
●征服者與眾神:成吉思汗如何為蒙古帝國開創盛世
Genghis Khan and the Quest for God: How the World’s Greatest Conqueror Gave Us Religious Freedom
傑克.魏澤福(Jack Weatherford)著,黃中憲譯,時報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這本成吉思汗遊走於正史與野史、紀實與小說之間,讀來有走鋼索的驚險趣味,雖然不免有些歌功頌德的嫌疑,卻也不是空穴來風,一代天驕絕對撐得起這樣的添油加料。正是這樣的歷史書寫才能深入人心,而大部分的信史,看穿了也是這樣的書寫。
研究之路有句箴言: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可是你說12世紀的成吉思汗影響當代西方世界如美國的宗教自由精神?這是何等異想天開的連結!魏澤福是人類學者,也是歷史書寫的大家,將真實的歷史文獻與虛構的文學技巧鎔鑄一爐,《征服者與眾神》竟能完美自圓其說,令人讀之臣服。本書對西方世界當屬歷史翻案之作,翻蒙古「黃禍」之案;對東方世界而言卻是獵奇之書,獵蒙古帝國實質殖民中國大陸之奇。這本書談眾神,本身也很神。
作者蒙古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不如前面兩部來得驚豔,許多概念也或多或少已於前作提及,但與其說是作者的問題,不如說是史料的侷限。這也正是作者的長處,在有限的資料內,以不同的觀點呈現新意。本書談的宗教寬容即為一例,點出一般人很難想像的深遠影響。然而也必須提醒,這份寬容是與殘酷的殺戮同時並行,在閱讀時不應過度美化。【內容簡介➤】
●Life 3.0:人工智慧時代,人類的蛻變與重生
Life 3.0: Being Human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鐵馬克(Max Tegmark)著,陳以禮譯,天下文化,5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隨著人類親手打造並迎接全面AI時代的來臨,關於人工智慧的哲學議題也相應而生。時至今日,當人們真的意識到「Life3.0」——人類生命型態重大改變的時間點就在眼前,我們必須思考的就不只是如何面對人工智慧的便利及其風險,更深層的問題是人類從而面對「生命」之為物的哲學問題。本書是鐵馬克對人工智慧時代的諸多探問,看似思考AI,其實更是探索人類智慧之書。
2017年夏天的熱門書籍,馬上中譯上市,除了顯示AI議題的炙手可熱,也反應了出版社的用心與敏感度。Max Tegmark和Kevin Kelly是數位時代的預言家,不同於KK的「科技體」,本書由階段的角度去理解人工智慧的影響,兩人都一樣的樂觀,並都帶有形上的抽象意味。AI注定將影響人類的未來,值得每個人注意,但結果究竟和兩人推估的一樣?或者那份著名的《工業社會及其未來》才是正確的?我們也只能繼續看下去。
本書以虛擬的科幻情節破題,串起一系列的人工智慧大哉問,和之前的同類書籍相較之下,這部作品顯得更務實、更清晰,也更edgy。這自然也是因為AI大軍陣陣壓境,許多電影裡的惡夢和美夢,眼看都要成真了。【內容簡介➤】
●思考的演算:跟著電腦學思考,你也可以成為計算思考大師
The Power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 Games, Magic and Puzzles to Help You Become a Computational Thinker
保羅.科松(Paul Curzon)、彼得.馬克歐文(Peter William McOwan)著,謝雯伃譯,八旗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人設計電腦,這本書卻反過來,要人學著電腦思考:如果會問問題,只要跟著流程圖跑,幾個yes-or-no就可以逼出所有的答案。當然人的可貴之處還有情緒,還有直覺,但也容易感情用事,異想天開,所以用電腦式思考來平衡一下,絕對只會是好事。
演算法是當下顯學,但多半只從技術面切入,形成入門的門檻,忘卻了演算法的本質其實如同一套語言,而且是有一套嚴謹邏輯的語言。本書跳過技術的枝節,直接引人進入演算法背後的思維,指出這套思維方式的普世價值,即使一生不會寫一行程式,學著像電腦一樣思考,也能讓我們更為理性地應對生活中的大小難題。
我們經常誤以為理科與文科的思考模式截然不同,實際上背後的思考邏輯多半殊途同歸。《思考的演算》揭開電腦語言的面紗,直探程式設計的核心觀點在於如何運用「計算思考」──換句話說是,如何透過系統性的思考模式,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並不只是學習「計算思考」的工具書,更指出為什麼我們需要學習「計算思考」的理由:因為,這將令我們找到優化生活品質與工作流程的訣竅。而這一點,不分理科文科出身,人人都很需要。【內容簡介➤】
●瞧,這個人:人如何成其所是
Ecce Homo: Wie man wird, was man ist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著,孫周興譯,大家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思 文 樂 獨
精而準的翻譯、恰到好處的註解、本地學者的導讀,再加上結實的裝幀,舊版的《瞧!這個人》終於可以功成身退了。
孫周興的譯本,大概是華文世界目前最信實的尼采譯本,繁中版的出版,也只能讓人向志文版象徵的青春含淚揮別。本書是由簡轉繁的出版,但十分用心,不僅在裝幀上下了功夫,擺脫嚴肅的學院氣,更重要的是,由專家進行的導讀,適度程度平衡了話語權上的失衡。出版者如此用心,是該放下手中的「超譯」版本,好好來瞧瞧尼采這個人了。
《瞧,這個人》是尼采兼具自傳性質的創作思索自述,是他對戰世間種種既有價值、主流觀點的思考紀錄。本書同時是尼采曲折地訴說試圖看透世界本質,卻無法為世人所理解的心聲,就此而言,這也可以視作尼采哲學生命的天路歷程。這是經典之作,在超譯之後,更該一讀。【內容簡介➤】
●速求共眠:我與生活的一段非虛構
閻連科著,印刻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閻連科在華文創作的地位無需多言,即使已成為大師級/中國禁書最多的作家,他的創作永遠求新求變,伴隨著他一貫的嘲謔和自省,成為他創作上鮮明的指紋。本書有著閻連科一貫的特徵,而在形式上的實驗與玩耍,更推到極致,分不清真假的界限。小說家玩得盡興,讀者一頭霧水,得想想後才赫然發現那形式所折射的,是再真實不過的人性。
這本小說有趣的是後設的形式,動人的是創作者的放手一搏與自嘲。小說寫到後來,繁華落盡,似乎也只能是人生散文了。
小說之為物,可以同時容納詩,容納散文,容納報導,十八般武藝都用以說一個好故事。而小說做為虛構文學,可以玩弄虛構技巧到什麼程度?閻連科是擺明了在戲耍,拆解小說,進出虛實,而這也是閻連科的文學論,探問小說在今日還可以是什麼樣面貌。至於這是不是一個好故事?且讓讀者來評斷吧。【內容簡介➤】
●經濟不成長時代的新生活提案
次の時代を、先に生きる。-まだ成長しなければ、ダメだと思っている君へ
高坂勝著,李璦祺譯,行人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益
人是為了生活而工作的──是嗎?對今日的都市人們而言,更貼切的說法應該是:人為了生存而工作。當生存與工作成為直線的連結關係,關於「生活」的一切,彷彿已經相當遙遠。確實,經濟不成長的時代,在資本主義社會裡的生存變得更加困難了,可反過來說,也是重新找回生活的契機。高坂勝再思生活方式的倡議,企圖帶領人們重新正視生活與工作的核心價值,並且提供可能的參考範本。
本書論點卑之無甚高論,已反覆被人提及,但對於習慣「經濟奇蹟」思維的台灣,還是值得一讀。更重要的,本書以日本人特有的認真,詳細提供了實踐的步驟,如同書名所示,讓理想變成具體可能的實作「提案」。我們也許無法如同作者那般自由地生活,但至少可以檢討我們的生活,試著在不同極端間找到平衡。
之所以推薦這本生活提案,用意比較像在呼口號:只要Re一下你的想法,大家都可以生活得更隨性,更剛好,更自然,更環保,更幸福,更健康,更知足常樂,更性靈充滿……【內容簡介➤】
●改變人類醫療史的海拉
The Immortal Life of Henrietta Lacks
芮貝卡.史克魯特(Rebecca Skloot)著,賴盈滿譯,衛城出版,44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樂 獨 益
2011年遠流版的《海拉細胞的不死傳奇》席捲了當年非文學類譯本的榜單,就像2010年原文問世時歐美書市的熱況。涉及種族、醫學和女性成長的三條軸線交織的紀實寫作,處處令人驚訝,特別是作者放棄了「旁觀者」的視角,記下自己和海拉後人的互動,讓這本書成為一本有血有淚的「故事」,而非《髒血》那樣一板一眼的紀錄。幾年經過,遠流版已絕版,但這則故事卻不曾也不該被遺忘,2017年HBO交出了Oprah擔綱演出的電視電影,然後衛城又將中文版重新上市。如此百轉千折,說明了海拉的故事不滅,就如同那不死的細胞。
寫作是一種自我掏出與觀看,是對自我生命的深層檢視,優秀的報導文學往往更是寫作者親臨文化碰撞現場的價值對決。就此而言,本書固然是對於當代人類醫病關係、醫病倫理的深刻爬梳,是受訪者家族的生命紀實佳構,同時也是作者史克魯特對自身處世定位的細緻反思。
一名黑人女子罹癌病逝,她的癌細胞卻未經本人同意被用於醫療研究,不斷繁殖,獲得永生。這個詭異的個案株連甚廣,種族、性別、家族、階級、醫病關係、科研倫理、身體所有權等等議題都牽扯其中。作者的調查與鋪陳皆屬上乘,是那種莫名其妙到令人不寒而慄的驚人作品。【內容簡介➤】
●台北故事
台北人著,鏡文學,330元
推薦原因: 樂
上世紀末成為虛構和紀實的回憶標的,似有逐漸漫延為書寫熱潮之勢。這本小說可以算拔得頭籌,在台北的低層恣意追逐的同志戀情,有著超現實的現實感,最終描繪的是邁向中年世代(想像?)的青春鄉愁。從白先勇到林曜德,再到《台北故事》,這座城市依舊還有更多時間、空間可供想像,就像骨肉皮總結的:「台北市成為一種心態。」
說書人自稱是台北人,說的是台北故事,實際說的卻是彼時到今日,每個都市都可能出現的夜幕裡煙火一瞬那樣的燦爛愛情。這個90年代的gay story寫得繪聲繪影,霓虹閃爍,勾勒台北圖像如彼時香港電影,讓人想起王家衛的《春光乍洩》,尤其是那種微觀性——兩個男生相愛,就只是兩個人之間的事,不干其他人或同志議題的事。台北人不知何許人也,但筆下男同志戀情纏綿悱惻,敘事聲腔肖似台灣本土BL言情小說,這確實是火侯圓滿的90年代城市愛情羅曼史。【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世界閱讀日 完整專題
全國20個縣市圖書館、100多家獨立書店進行了大串聯,每個地方都有專屬的在地活動串聯:
點選這張圖片,搜尋離家最近的世界閱讀日活動:
指導單位:
點選合作夥伴Logo,更多閱讀冒險正在進行:
閱讀通信 vol.302》愛黏媽媽的幼鷹算不算是一種媽寶小鷹?
延伸閱讀
OB短評》#95 突破艱難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Openbook「選書小組」每週研讀各出版社已出版或即將出版的新書,逐本討論後,為讀者評選出優質好書,誠心推薦給您。 閱讀更多
OB短評》#94 讓書架完滿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Openbook「選書小組」每週研讀各出版社已出版或即將出版的新書,逐本討論後,為讀者評選出優質好書,誠心推薦給您。 閱讀更多
OB短評》#93 大腦要你讀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Openbook「選書小組」每週研讀各出版社已出版或即將出版的新書,逐本討論後,為讀者評選出優質好書,誠心推薦給您。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