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補完計畫:考德懷納‧史密斯短篇小說選(上下冊)
The Rediscovery of Man: The Short Science Fiction of Cordwainer Smith
考德懷納.史密斯(Cordwainer Smith)著,黃彥霖譯,木馬文化,56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如果不是科幻小說核心迷群,想必對考德懷納.史密斯十分陌生。看見「人類補完計畫」這樣的字眼,會想到《新世紀福音戰士》的,或許也多半是30歲以上的讀者了吧。號稱「《新世紀福音戰士》靈感來源,21世紀科幻作品的啟蒙導師」,這部短篇小說選確實不容小覷,展現滿溢的奇思異想,實際上奠基於當代的科學文明與狂飆的人文思潮。而科學與人文二者其實缺一不可,否則絕無可能誕生這樣歷經超過半個世紀仍然令人深受衝擊、目眩神迷的科幻小說。
傳說中的經典終於獲得中譯,補完了台灣科幻閱讀的一塊重要拼圖。全書內容雖然多數完成於20世紀前半,卻有著今日仍令人讚嘆的巧思。精緻的世界觀與流暢的文筆,避去了本格派科幻硬塞入科學知識的生硬,更接近同世代創作者Ray Bradbury的人文筆觸,難怪能歷久彌新,啟發無數後進。在人工智能突飛猛進的今日,本書的諸多奇想或許是人類不久後的預言。
作者有個中文名字叫林白樂,是他的教父孫中山根據他的原名取的。這位和東方頗有淵源的科幻作家,筆下的世界也有那麼一點東方味。不像科幻三巨頭那麼man,而更接近菲利浦.狄克的零碎和柔軟。「人類補完機構 」影響了日後的《新世紀福音戰士》,殘酷天使一開始就確立了東西交融的行動綱領。【內容簡介➤】
●倫敦的生與死:一部關於移民者的大城悲歌
This is London: Life and Death in the World City
班.朱達(Ben Judah)著,陳瑄譯,八旗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批 議 樂 獨 益
倫敦這座城市是什麼氣味?什麼溫度?朱達可能沒想過這樣的問題,卻寫下這樣一本極有溫度有氣味的書,直直端出人類生存的樣貌應有的體溫與體臭。那是巴士的廢氣,公園的樹蔭,街道的石礫,地下道的水窪,那也是飯店的冷氣,洗衣房的清潔劑,是男女交媾,是鈔票翻動,是古柯鹼與海洛因鑽入人體。這本書的溫度冰冷可以凍人,熾熱叫人灼傷,氣味陰濕逼人流淚,甜美使人死亡。如果這是移民者與黑工的一支悲歌,也許尚未唱完,血已流乾。
這部實際走訪倫敦各個底層移民聚集之處的報導,沒有太多理論的論述,或對結構的檢討,只有一則又一則具體的生命故事,這反而是了解移民生活最好的進路。(某種意義上,將窮苦移民化為統計數字或註腳,只是把對他們的忽視從現實移植到文字的書寫。)書裡揭示著人們所不知道的「裡」倫敦,就像一則倒影,對比的不只是倫敦的光鮮亮麗,更是人性對他者的歧視和排擠。
這個屬於移民與遊民的底層倫敦,像是某種新世紀的《孤雛淚》,一個個異鄉人來此追求新生,卻墮入另一個永無天日的深淵,甚至看不到一絲光明,這樣的倫敦不警世,不勸世,更不淑世,作者也不多作解讀,只是要人直面灰慘慘的現實。【內容簡介➤】
●鹽淚:巴特羅醫生眼裡的難民血淚
Lacrime di sale
皮耶多.巴特羅(Pietro Bartolo)、 麗迪雅.提洛塔(Lidia Tilotta)著,羅惠珍譯,開學文化,320元
推薦原因: 議 獨 益
義大利小島上的醫生,因緣際會成了第一線接待潮湧難民的窗口。本書記錄他不尋常的日常,急救、接生、安撫、驗屍,以及按耐不住的憤怒與無助。每章都短短的,卻呈現出希臘悲劇的強度,在地中海的鹹風烈日下,重現人間所有的衝突與良善。
作為記錄地中海蘭佩杜薩小島醫生如何拯救偷渡難民、如何對抗官僚失能的紀實作品,乍看或許覺得這是本跟隨時事議題風向、政治正確的書籍。各篇篇幅短小,一次訴說一件事,隨手翻閱也像是社群網站的貼文吧。But,就算這本書是巴特羅醫生的臉書貼文集結成冊,也百分百無損它值得一讀的價值。一旦翻開書頁定心閱讀,一篇篇文章如一波一波海浪拍動,令人隨之起伏,方知世間苦難何等磨人,而偶然閃現的光芒又何等珍貴。
一個平凡人,過著平常的小島行醫生活,因為地理位置的巧合,被迫去面對苦痛的最前線。這有些不可思議的戲劇化情節,是人和歷史之間關係的常態。事件總在不經意間攪毀我們自以為平順的生活,在激烈動蕩的過程裡,平凡如你我總是被史籍記載忽略的一群。這本書可視為人們對抗巨浪的努力,試著在歷史上留下一絲屬於平凡人的聲響,無論醫生或難民,也許篇幅略顯單薄,但倘若能留下,逃過歲月的遮蓋和人性的忽視,即是成就。【內容簡介➤】
●解放的悲劇:中國革命史1945-1957(當代中國史學家馮客三部曲)
The Tragedy of Liberation: A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Revolution, 1945–1957
馮客(Frank Dikötter)著,蕭葉譯,聯經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馮客的著作總能引起各種爭議,這或許是他勇於挑戰各種權威與陳說。這本書援引了大量檔案資料,證成了新中國「解放」背後的殘酷,過程中種種的手段,也成為日後悲劇的原型,串起了三部曲的中心主旨。這三部曲在台灣皆有中譯(唯印刻版《毛澤東的大飢荒:1958-1962年的中國浩劫史》業已絕版),同時多數使用的檔案,現已無法開放查閱;對比於中華民國官方檔案多數皆公開令人查閱,類似這樣著作的上市出版,本身即是台灣珍貴的驕傲。
中國「解放」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迄今為止的中文資料,依然充斥著意識形態的扭曲,也因此更讓這本來自外界的歷史調查顯得彌足珍貴。本書寫於《毛澤東的大饑荒》和《文化大革命》之間,所處理的事件幅度卻牽連最廣;關於二十世紀中葉那段中國實驗的歷史,馮克已經證明自己是一個不可忽略的聲音。
當代台灣讀者即使不瞭解當代中國歷史,最少也聽過「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字眼,不過那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年以後的事情了。馮客著眼1945年到1957年間中國這塊大地上的人民怎麼樣活著,怎麼樣死去的真實數據,一針見血地點出這大躍進、文化大革命這樣的重大人禍並非悲劇的最初開端──悲劇實際是在中國共產黨建國以前,解放之初便開始了。《解放的悲劇》還原組織暴力與集體悲劇的現場,以報導文學式的歷史書寫描摹數據底下的人間煉獄,更揭示一個組織機器越大,悲劇規模越大。當代台灣讀者不能不讀這本書,並且由此正視今日的中國。本書是重重的一拳,會打中還有人性心跳的胸膛!【內容簡介➤】
●寫給每個人的基本收入讀本:
從基本收入出發,反思個人工作與生活的意義,以及如何讓社會邁向擁有實質正義、自由與安全感的未來
Basic Income: And How We Can Make It Happen
蓋伊.史坦丁(Guy Standing)著,陳儀譯,臉譜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獨 益
由政府買單,令所有公民雨露均霑的「無條件基本收入制」,是可行的嗎?無條件基本收入制怎麼可能帶來正義、自由與安全感?它的實施做得到公平、穩定與零風險嗎?只會讓公民不勞而獲,更造成國家經濟崩潰吧!要是有這款疑慮,請展書閱讀《寫給每個人的基本收入讀本》,史坦丁關心你的社會福利。
如果《基本收入》像是一本論文,那麼本書就是推動這概念的「小冊子」,證明這非抽象的學理,而是即刻可行的現實。當貧富的巨大差距已經剝奪了人們對未來所能擁有的期盼;當每一分出賣生命換來的收入,面對無窮無盡的開銷僅是可笑的徒勞,「基本收入」的理念和實踐值得島上每個人反覆省思,這或許才是屬於未來每個人的正義。
基本收入越來越像個趨勢,很可能成為下一波全球經改的主要動作。比起稍早出版的《基本收入》,這個讀本更像是Q&A的行動綱領,大有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態勢。基本收入一旦實現,資本主義賴以維持的貨幣制度,也差不多該壽終正寢了。【內容簡介➤】
●弄泡泡的人
陳柏煜著,九歌出版,2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陳柏煜是唱歌的人。歌手可以炫技,炫技太過則失去動人氣質,而最高端的歌手則總是明白如何操作技巧並知曉怎麼拿捏分寸,因而唱歌有獨到的聲腔,有舉重若輕舉輕若重的能耐,可以吟唱動人魂魄的曲調,充滿餘韻。陳柏煜就是最高端的那種歌手。
張亦絢在序言中那暗器與刀的譬喻,精準掌握了本書的得失和神韻。你可以出於主觀的喜愛或厭煩,也可以由客觀的角度出發給於誇讚或批評,但最終還是會在華美的文字中,找出某種放不下的迷戀。「流水滔滔斬不斷,情絲百結闖不過」,有時候暗器比大刀的耍弄,更能貼近愛情的真相。
這本愛戀情事像還沒編成詞條的闇黑版《戀人絮語》,囁囁嚅嚅,絮絮叨叨,想交代清楚,卻又囫圇不清,每個句子都像一道稍縱即逝的飛光,纖細得教人心驚。作者擅長的文體也許不是鋪陳敘事,而是某種散文詩,波特萊爾那樣的散文詩。【內容簡介➤】
●遠方之鏡:動盪不安的十四世紀
A Distant Mirror The Calamitous 14th Century
芭芭拉.塔克曼(BARBARA W. TUCHMAN)著,邵文實譯,廣場出版,80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看見這本鉅細靡遺的厚重大書,或許讀者不會有太好的胃口。塔克曼1912年生,本書在1980年獲得美國國家書卷獎,毫無疑問是這位歷史學家數十年的絕學凝練,但距離今天確實是很遙遠了。然而反過來說,關於14世紀歐洲大陸史的書寫,規模與深度能與《遠方之鏡》比肩的,能舉出哪部作品嗎?正因如此,2018年我們還讀塔克曼,還讀《遠方之鏡》,直到下一部佳構誕生。
本書成書於1978年,談的是14世紀,用的是對岸的譯本(沒有導讀,似乎也缺乏校訂)。但它終究是橫掃1980年美國大獎的巨著,透過一個家族來談人們讀世界史時最複雜、最難記頌的一百年。宛如真實版本的《冰與火之歌》,充滿精彩的片段,以及作者婉轉間接的當代關懷,值得讀者克服書的厚度,及對簡版用語的不適,慢慢品味。
14世紀是文藝復興前最深的黑暗時代,這本1978年的作品,則是一位14世紀迷獻給14世紀的深情之作。愛到深處難割捨,一股腦倒出來的史料雖然有些卷帙浩繁,不過聚焦一位貴族生命史的寫法,卻也頗為別出當年的心裁,讓人想起後來更簡練的史景遷。【內容簡介➤】
●抓狂邊緣
On Edge:A Journey Through Anxiety
安德莉亞.彼得森(Andrea Petersen)著,吳湘湄譯,晨星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獨 益
身陷疾病漩渦的當事人及其家屬,或許感覺這將是漫長沒有止盡的暴風雨不斷來襲。彼得森自大學焦慮症發病,歷經人生無數階段,包括學業、工作、結婚、生子……這樣長年與疾病共存的自我記述,實則是一盞火光,令同樣在暴風雨裡困頓、跌倒、哭泣的人們得以相信,總有一條可能的道路得以令人前行。正因為是在心理疾病越來越受到正視的今天,我們更需要這樣的作品,不過分悲觀亦不過分樂觀,而是學習、探索與之共處的絕竅。
焦慮症之類的精神疾病,必須像某種慢性病一樣,當作一生的課題,學習和它共處、共生,這似乎已是共識,卻是知易行難。本書作者從學生時期即面對焦慮症,一路到出社會、結婚成家,本身即是與病共存的例子。但本書最吸引人的,還是在誠實,沒有什麼一勞永逸的解法,更沒有無關痛癢的漂亮空話,而是一次次失敗與妥協的摸索,反而最動人,也最具有實用的價值。
焦慮不是憂鬱,也還不到瘋狂,卻會讓人陷入不擇地皆可出的恐慌。這本手記有點像焦慮面面觀的小百科,細膩入微的心路歷程,就算沒有焦慮症的人也能起共鳴。關於各種療法和協助機構的資訊尤其可觀,很可以當成現代人的抓狂急救箱。【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Tags:
●人類補完計畫:考德懷納‧史密斯短篇小說選(上下冊)
The Rediscovery of Man: The Short Science Fiction of Cordwainer Smith
考德懷納.史密斯(Cordwainer Smith)著,黃彥霖譯,木馬文化,56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如果不是科幻小說核心迷群,想必對考德懷納.史密斯十分陌生。看見「人類補完計畫」這樣的字眼,會想到《新世紀福音戰士》的,或許也多半是30歲以上的讀者了吧。號稱「《新世紀福音戰士》靈感來源,21世紀科幻作品的啟蒙導師」,這部短篇小說選確實不容小覷,展現滿溢的奇思異想,實際上奠基於當代的科學文明與狂飆的人文思潮。而科學與人文二者其實缺一不可,否則絕無可能誕生這樣歷經超過半個世紀仍然令人深受衝擊、目眩神迷的科幻小說。
傳說中的經典終於獲得中譯,補完了台灣科幻閱讀的一塊重要拼圖。全書內容雖然多數完成於20世紀前半,卻有著今日仍令人讚嘆的巧思。精緻的世界觀與流暢的文筆,避去了本格派科幻硬塞入科學知識的生硬,更接近同世代創作者Ray Bradbury的人文筆觸,難怪能歷久彌新,啟發無數後進。在人工智能突飛猛進的今日,本書的諸多奇想或許是人類不久後的預言。
作者有個中文名字叫林白樂,是他的教父孫中山根據他的原名取的。這位和東方頗有淵源的科幻作家,筆下的世界也有那麼一點東方味。不像科幻三巨頭那麼man,而更接近菲利浦.狄克的零碎和柔軟。「人類補完機構 」影響了日後的《新世紀福音戰士》,殘酷天使一開始就確立了東西交融的行動綱領。【內容簡介➤】
●倫敦的生與死:一部關於移民者的大城悲歌
This is London: Life and Death in the World City
班.朱達(Ben Judah)著,陳瑄譯,八旗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批 議 樂 獨 益
倫敦這座城市是什麼氣味?什麼溫度?朱達可能沒想過這樣的問題,卻寫下這樣一本極有溫度有氣味的書,直直端出人類生存的樣貌應有的體溫與體臭。那是巴士的廢氣,公園的樹蔭,街道的石礫,地下道的水窪,那也是飯店的冷氣,洗衣房的清潔劑,是男女交媾,是鈔票翻動,是古柯鹼與海洛因鑽入人體。這本書的溫度冰冷可以凍人,熾熱叫人灼傷,氣味陰濕逼人流淚,甜美使人死亡。如果這是移民者與黑工的一支悲歌,也許尚未唱完,血已流乾。
這部實際走訪倫敦各個底層移民聚集之處的報導,沒有太多理論的論述,或對結構的檢討,只有一則又一則具體的生命故事,這反而是了解移民生活最好的進路。(某種意義上,將窮苦移民化為統計數字或註腳,只是把對他們的忽視從現實移植到文字的書寫。)書裡揭示著人們所不知道的「裡」倫敦,就像一則倒影,對比的不只是倫敦的光鮮亮麗,更是人性對他者的歧視和排擠。
這個屬於移民與遊民的底層倫敦,像是某種新世紀的《孤雛淚》,一個個異鄉人來此追求新生,卻墮入另一個永無天日的深淵,甚至看不到一絲光明,這樣的倫敦不警世,不勸世,更不淑世,作者也不多作解讀,只是要人直面灰慘慘的現實。【內容簡介➤】
●鹽淚:巴特羅醫生眼裡的難民血淚
Lacrime di sale
皮耶多.巴特羅(Pietro Bartolo)、 麗迪雅.提洛塔(Lidia Tilotta)著,羅惠珍譯,開學文化,320元
推薦原因: 議 獨 益
義大利小島上的醫生,因緣際會成了第一線接待潮湧難民的窗口。本書記錄他不尋常的日常,急救、接生、安撫、驗屍,以及按耐不住的憤怒與無助。每章都短短的,卻呈現出希臘悲劇的強度,在地中海的鹹風烈日下,重現人間所有的衝突與良善。
作為記錄地中海蘭佩杜薩小島醫生如何拯救偷渡難民、如何對抗官僚失能的紀實作品,乍看或許覺得這是本跟隨時事議題風向、政治正確的書籍。各篇篇幅短小,一次訴說一件事,隨手翻閱也像是社群網站的貼文吧。But,就算這本書是巴特羅醫生的臉書貼文集結成冊,也百分百無損它值得一讀的價值。一旦翻開書頁定心閱讀,一篇篇文章如一波一波海浪拍動,令人隨之起伏,方知世間苦難何等磨人,而偶然閃現的光芒又何等珍貴。
一個平凡人,過著平常的小島行醫生活,因為地理位置的巧合,被迫去面對苦痛的最前線。這有些不可思議的戲劇化情節,是人和歷史之間關係的常態。事件總在不經意間攪毀我們自以為平順的生活,在激烈動蕩的過程裡,平凡如你我總是被史籍記載忽略的一群。這本書可視為人們對抗巨浪的努力,試著在歷史上留下一絲屬於平凡人的聲響,無論醫生或難民,也許篇幅略顯單薄,但倘若能留下,逃過歲月的遮蓋和人性的忽視,即是成就。【內容簡介➤】
●解放的悲劇:中國革命史1945-1957(當代中國史學家馮客三部曲)
The Tragedy of Liberation: A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Revolution, 1945–1957
馮客(Frank Dikötter)著,蕭葉譯,聯經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馮客的著作總能引起各種爭議,這或許是他勇於挑戰各種權威與陳說。這本書援引了大量檔案資料,證成了新中國「解放」背後的殘酷,過程中種種的手段,也成為日後悲劇的原型,串起了三部曲的中心主旨。這三部曲在台灣皆有中譯(唯印刻版《毛澤東的大飢荒:1958-1962年的中國浩劫史》業已絕版),同時多數使用的檔案,現已無法開放查閱;對比於中華民國官方檔案多數皆公開令人查閱,類似這樣著作的上市出版,本身即是台灣珍貴的驕傲。
中國「解放」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迄今為止的中文資料,依然充斥著意識形態的扭曲,也因此更讓這本來自外界的歷史調查顯得彌足珍貴。本書寫於《毛澤東的大饑荒》和《文化大革命》之間,所處理的事件幅度卻牽連最廣;關於二十世紀中葉那段中國實驗的歷史,馮克已經證明自己是一個不可忽略的聲音。
當代台灣讀者即使不瞭解當代中國歷史,最少也聽過「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字眼,不過那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年以後的事情了。馮客著眼1945年到1957年間中國這塊大地上的人民怎麼樣活著,怎麼樣死去的真實數據,一針見血地點出這大躍進、文化大革命這樣的重大人禍並非悲劇的最初開端──悲劇實際是在中國共產黨建國以前,解放之初便開始了。《解放的悲劇》還原組織暴力與集體悲劇的現場,以報導文學式的歷史書寫描摹數據底下的人間煉獄,更揭示一個組織機器越大,悲劇規模越大。當代台灣讀者不能不讀這本書,並且由此正視今日的中國。本書是重重的一拳,會打中還有人性心跳的胸膛!【內容簡介➤】
●寫給每個人的基本收入讀本:
從基本收入出發,反思個人工作與生活的意義,以及如何讓社會邁向擁有實質正義、自由與安全感的未來
Basic Income: And How We Can Make It Happen
蓋伊.史坦丁(Guy Standing)著,陳儀譯,臉譜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獨 益
由政府買單,令所有公民雨露均霑的「無條件基本收入制」,是可行的嗎?無條件基本收入制怎麼可能帶來正義、自由與安全感?它的實施做得到公平、穩定與零風險嗎?只會讓公民不勞而獲,更造成國家經濟崩潰吧!要是有這款疑慮,請展書閱讀《寫給每個人的基本收入讀本》,史坦丁關心你的社會福利。
如果《基本收入》像是一本論文,那麼本書就是推動這概念的「小冊子」,證明這非抽象的學理,而是即刻可行的現實。當貧富的巨大差距已經剝奪了人們對未來所能擁有的期盼;當每一分出賣生命換來的收入,面對無窮無盡的開銷僅是可笑的徒勞,「基本收入」的理念和實踐值得島上每個人反覆省思,這或許才是屬於未來每個人的正義。
基本收入越來越像個趨勢,很可能成為下一波全球經改的主要動作。比起稍早出版的《基本收入》,這個讀本更像是Q&A的行動綱領,大有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態勢。基本收入一旦實現,資本主義賴以維持的貨幣制度,也差不多該壽終正寢了。【內容簡介➤】
●弄泡泡的人
陳柏煜著,九歌出版,2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陳柏煜是唱歌的人。歌手可以炫技,炫技太過則失去動人氣質,而最高端的歌手則總是明白如何操作技巧並知曉怎麼拿捏分寸,因而唱歌有獨到的聲腔,有舉重若輕舉輕若重的能耐,可以吟唱動人魂魄的曲調,充滿餘韻。陳柏煜就是最高端的那種歌手。
張亦絢在序言中那暗器與刀的譬喻,精準掌握了本書的得失和神韻。你可以出於主觀的喜愛或厭煩,也可以由客觀的角度出發給於誇讚或批評,但最終還是會在華美的文字中,找出某種放不下的迷戀。「流水滔滔斬不斷,情絲百結闖不過」,有時候暗器比大刀的耍弄,更能貼近愛情的真相。
這本愛戀情事像還沒編成詞條的闇黑版《戀人絮語》,囁囁嚅嚅,絮絮叨叨,想交代清楚,卻又囫圇不清,每個句子都像一道稍縱即逝的飛光,纖細得教人心驚。作者擅長的文體也許不是鋪陳敘事,而是某種散文詩,波特萊爾那樣的散文詩。【內容簡介➤】
●遠方之鏡:動盪不安的十四世紀
A Distant Mirror The Calamitous 14th Century
芭芭拉.塔克曼(BARBARA W. TUCHMAN)著,邵文實譯,廣場出版,80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看見這本鉅細靡遺的厚重大書,或許讀者不會有太好的胃口。塔克曼1912年生,本書在1980年獲得美國國家書卷獎,毫無疑問是這位歷史學家數十年的絕學凝練,但距離今天確實是很遙遠了。然而反過來說,關於14世紀歐洲大陸史的書寫,規模與深度能與《遠方之鏡》比肩的,能舉出哪部作品嗎?正因如此,2018年我們還讀塔克曼,還讀《遠方之鏡》,直到下一部佳構誕生。
本書成書於1978年,談的是14世紀,用的是對岸的譯本(沒有導讀,似乎也缺乏校訂)。但它終究是橫掃1980年美國大獎的巨著,透過一個家族來談人們讀世界史時最複雜、最難記頌的一百年。宛如真實版本的《冰與火之歌》,充滿精彩的片段,以及作者婉轉間接的當代關懷,值得讀者克服書的厚度,及對簡版用語的不適,慢慢品味。
14世紀是文藝復興前最深的黑暗時代,這本1978年的作品,則是一位14世紀迷獻給14世紀的深情之作。愛到深處難割捨,一股腦倒出來的史料雖然有些卷帙浩繁,不過聚焦一位貴族生命史的寫法,卻也頗為別出當年的心裁,讓人想起後來更簡練的史景遷。【內容簡介➤】
●抓狂邊緣
On Edge:A Journey Through Anxiety
安德莉亞.彼得森(Andrea Petersen)著,吳湘湄譯,晨星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獨 益
身陷疾病漩渦的當事人及其家屬,或許感覺這將是漫長沒有止盡的暴風雨不斷來襲。彼得森自大學焦慮症發病,歷經人生無數階段,包括學業、工作、結婚、生子……這樣長年與疾病共存的自我記述,實則是一盞火光,令同樣在暴風雨裡困頓、跌倒、哭泣的人們得以相信,總有一條可能的道路得以令人前行。正因為是在心理疾病越來越受到正視的今天,我們更需要這樣的作品,不過分悲觀亦不過分樂觀,而是學習、探索與之共處的絕竅。
焦慮症之類的精神疾病,必須像某種慢性病一樣,當作一生的課題,學習和它共處、共生,這似乎已是共識,卻是知易行難。本書作者從學生時期即面對焦慮症,一路到出社會、結婚成家,本身即是與病共存的例子。但本書最吸引人的,還是在誠實,沒有什麼一勞永逸的解法,更沒有無關痛癢的漂亮空話,而是一次次失敗與妥協的摸索,反而最動人,也最具有實用的價值。
焦慮不是憂鬱,也還不到瘋狂,卻會讓人陷入不擇地皆可出的恐慌。這本手記有點像焦慮面面觀的小百科,細膩入微的心路歷程,就算沒有焦慮症的人也能起共鳴。關於各種療法和協助機構的資訊尤其可觀,很可以當成現代人的抓狂急救箱。【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世界閱讀日 完整專題
全國20個縣市圖書館、100多家獨立書店進行了大串聯,每個地方都有專屬的在地活動串聯:
點選這張圖片,搜尋離家最近的世界閱讀日活動:
指導單位:
點選合作夥伴Logo,更多閱讀冒險正在進行:
閱讀通信 vol.302》愛黏媽媽的幼鷹算不算是一種媽寶小鷹?
延伸閱讀
OB短評》#93 大腦要你讀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Openbook「選書小組」每週研讀各出版社已出版或即將出版的新書,逐本討論後,為讀者評選出優質好書,誠心推薦給您。 閱讀更多
OB短評》#92 探問日常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Openbook「選書小組」每週研讀各出版社已出版或即將出版的新書,逐本討論後,為讀者評選出優質好書,誠心推薦給您。 閱讀更多
OB短評》#91 自成宇宙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Openbook「選書小組」每週研讀各出版社已出版或即將出版的新書,逐本討論後,為讀者評選出優質好書,誠心推薦給您。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