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直木獎和本屋大獎一直有個不成文的默契,不太把獎項頒給同一部作品。但恩田陸的《蜜蜂與遠雷》(後簡稱《蜂雷》)卻打破了這個慣例,同時擒獲這兩個獎項。該書於2016年9月出版,至2017年4月為止已經12刷,書腰上標示總銷量已突破57萬冊。
在書市低迷的狀態下,「57萬冊」無疑是個不可思議的數字。創造出這個天文銷售量的原因,除了恩田陸這塊吸金招牌和雙獎效應,題材應該不無關係。這次,恩田將目光對準古典樂,《蜂雷》寫的就是鋼琴比賽從初選、三次預賽到最終決賽的過程。
在《蜂雷》之前,以古典樂和鋼琴比賽為題材的作品已有不少,比如我們熟知的《交響情人夢》(後簡稱《交響》),和與其並稱「三大鋼琴漫畫」的《神童》、《琴之森》等等。它們都是暢銷甚至長銷的作品,在日本及海外都有很好的市場成績,並被讀者奉為經典,可說已替來者做好了前導工作。
細究這幾部作品,不難發現其中的共通點:這些作品彼此間的互文性;成為熱門IP之後,在不同媒體轉化與再生產過程中滾動出文化創意金脈;以及它們與古典樂的跨界合作,進而催生了古典樂的大眾化。
▉天才之間對抗與進化的套路
古典樂的世界是殘酷且折磨人的,家庭的金錢支援、持之以恆的練習鍛造出的技藝,都只是後天的基本配備,若無天分與才華,最多也只能成為「會演奏的人」,難以企及藝術巔峰。
然而在這個世界裡,被折磨的不只有先天不良卻又想登上殿堂的平凡人,即使是不世出的天才,在進入藝術殿堂之前,也必須接受冰與火的試煉。不管是《交響》、《神童》、《琴之森》或是《蜂雷》,都是在講述這些音樂天才們穿過這段冰火試煉的過程。
這些作品都描寫了古典樂世界中,頂尖天才與一般天才之間既對抗又共生的複雜關係。不管是《交響》中的野田妹、千秋和S管弦樂團、R★S管弦樂團,《神童》中的成瀨歌與菊明和音、《琴之森》中的一之瀨海與雨宮修平,或者《蜂雷》中的風間塵、榮傳亞夜、馬薩爾、高島明石等等,他們其實都是具備先天條件的奇才,就連最接近「凡人」的菊明與高島也並非一般庸眾:一個身懷絕對音感,另一個在被生活牽絆住前,也是得過一些鋼琴演奏獎的。
透過這些音樂天才在一次又一次的競賽和演奏中的相互撞擊,我們看到了他們對藝術世界的探尋和追求,對自我內心的深刻挖掘,激烈競爭的賽程與由中生出的惺惺相惜,以及互相競爭又彼此啟發的進化與共生關係。
這些最終引領我們面對一個終極的人生探問:夢想的追尋與藝術的悸動究竟是什麼?才華、技藝和世間的掌聲是否代表一切?藝術的極致究竟在哪裡?而站在極致上又會看到什麼樣的風景?
在《蜂雷》中,鋼琴大師霍夫曼為沒有任何音樂背景和師承關係的風間塵,寫了一封推薦信:
我將Zin Kazama(注:風間塵名字的日文讀音)送給大家。
如同字面上的意思,他是「禮物」。
恐怕是上天送給我們的禮物。
但是千萬別誤會,
要被測試的人不是他,而是我,還有大家。
只要「體驗」過他便能明白,他絕對不是甜美的恩寵。
他是烈藥。
一定有人會厭惡、憎恨、拒絕接受他吧。但這也是屬於他的一種真實,這真實存在於「體驗」過他的人心裡。
要將他視為「禮物」,還是「災厄」呢?端視眾人,不,我們而定。
霍夫曼的這封推薦信(或說「戰帖」),為這類作品下了一個共同的注腳。不管這些作品的表現手法、情節走向和角色設定如何,不管作者是二之宮知子、佐草晃、一色真人或是恩田陸,他們都是霍夫曼的分身,都如同霍夫曼一般,正在為讀者裝設「炸彈」、下「戰帖」。
而當我們收下戰帖、拉開這枚炸彈引信的同時,我們就與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接受這個人生的試煉。跟隨書中人物的追尋與脈動,我們得以重新探尋自身與自身所愛的關係,重新建立自身與世界的聯繫。
這樣的敘述模式,在運動競技、品酒、圍棋、花牌等題材的作品中,也反覆被複製使用,足見這種敘述模式在日本通俗大眾場域,已然被定性。不同作品之間往往顯示出強大的互文性,甚至已成為一種套路。
然而這種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似乎也無礙於人們對這類作品的接受。這類作品始終暢銷,始終牽動著讀者的心,成為人們荒漠中的甘泉,心靈的捕手。
即便如此,站在藝術實踐和美學追求的立場,我們還是必須精益求精地追問:除了這種習以為常的敘述套路之外,是否還有其他表現的可能?而這個稍嫌嚴厲的追問,恰恰是出自這些作品對我們的提示與啟迪。
▉結合人生故事的跳躍音符
雖然是套路,還是有讓人驚豔之處,那就是作者們試圖以文字或圖像再現樂曲音符的努力。
音樂只能用聽的,不容易以文字或圖像表現,這是創作者都了解的限制。再怎麼功力強大的作者,也不敢拍胸鋪保證自己能完美地再現樂曲。然而在這些作品中,我們看到了作者們試圖衝破藩籬的孤注一擲。
假若書中處理到的是既有的曲目,閱讀文字之餘,讀者還可以拿出CD、連上YouTube,邊聆聽邊閱讀,對照書中演奏者、聆聽者對樂曲的詮釋與感受,享受文字與音樂交會的瞬間。但若曲目是作者自創,就是想像力和寫作能力的考驗了。
恩田在《蜂雷》中,就替自己找了這樣的麻煩。第二次預賽時,指定曲之一是大賽委託作曲家創作的《春與修羅》。這首「取材自宮澤賢治同名詩作的現代風樂曲」實際上並不存在,因而讀者只能藉由書中文字去揣想。不過,這對從小就親炙音樂的恩田來說,似乎不是件難事,她給了我們多種詮釋版本。
高島以賢治悼亡妹的〈永訣之晨〉中的一句「請取雨雪來」,詮釋《春與修羅》中包羅萬象的世界觀──人世間的一切都是循環,都是回歸,我們的存在只是片刻;馬薩爾演奏該曲後,身後幻化出一片浩瀚無垠的星空;風間讀出了賢治對大自然的懼怕,在天災頻傳的東北大地,賢治體會到大自然是滋養萬物的母親,亦是翻臉無情的修羅;榮傳則透過此曲看到亡母的身影,詮釋出大地對人們的無限包容。
透過恩田的筆觸,我們得以感受到詮釋樂曲的多元可能,得知主角們的生命故事與世界觀。
相較於文學可仰仗較長的文字敘述,漫畫相對只能以有限的圖像和精簡的文字,傳達樂曲的精神。也因此《交響》、《神童》、《琴之森》多以樂曲的普世性解析,來比喻主角們的人物性格、遭遇的困境和突圍的可能。
《交響》讓千秋和野田妹演奏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鋼琴協奏曲》,藉由拉氏因此曲發表而得以擺脫不順遂困境的經歷,比喻千秋和野田妹即將破繭重生。在《神童》中,菊明以貝多芬的《熱情》登場,展現他對音樂的熱情,成瀨則以美妙動人的孟德爾頌《無言歌》,征服了將菊明的練習琴音視為噪音的鄰居。《琴之森》中的阿字野老師,則用難度極高的蕭邦《小狗圓舞曲》,種下一之瀨對學習鋼琴的欲望。
日劇《交響情人夢》千秋和野田妹合奏拉赫曼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片段
不管是恩田對音樂的獨特解讀,或是二之宮等漫畫家運用樂曲的普世性解析,來推動劇情、比擬角色的內心活動,這幾部作品都讓我們看到了將音樂形諸文字的多樣可能。不過,若作者沒有足夠的音樂學養和寫作能力,或是篇幅過於冗長,就容易產生重複性的尷尬。這一點,連創作老手恩田都沒能倖免於難。
▉熱門IP與文創金脈
探問藝術與人生課題的這帖「烈藥」,因人們的熱愛與推崇,屢屢被視為熱門IP,成為各種媒體轉化和再生產的寵兒。
最好的範例就是史上最強IP──二之宮的漫畫《交響》。《交響》於2002年推出單行本,至2010年共出版25集。2006年推出電視劇,創下當時日本少見的高收視率,最後一集甚至高達21.7%,讓其他連續劇望塵莫及。
這股熱潮甚至蔓延至海外,韓國、台灣和香港的電視台相繼購買了播映權。一時間亞洲刮起交響旋風,不僅捧紅劇中一票年輕演員,也讓該劇有了後續的發行計畫。製作方富士電視台決定運用連續劇以外的形式,接力賽般地把故事說完。此後5年間,富士台陸續推出特別篇《交響情人夢 巴黎篇》(2008)、電影版《交響人情夢最終樂章 上》(2009)和《交響人情夢最終樂章 下》(2010)。從頭至尾,每一種形式的品質都有口皆碑,電影版更創下近80億日元的票房。
除了真人演出之外,在連續劇創下佳績的隔年(2007),腦筋動得快的富士台馬上推出《交響》電視動畫,首集就打破深夜動畫的收視記錄。
海外翻拍方面也有不錯的斬獲。2014年,被韓國翻拍為連續劇《明日如歌》。中國也確定跟進,預計改編成50至60集的連續劇《讓全世界都聽見》。
《明日如歌》預告片
《神童》預告片
《神童》於2007年搬上銀幕,編劇是曾寫過同為音樂題材《琳達琳達》電影腳本的向井康介。這部電影不算太成功,但擔綱演出的松山研一和成海璃子的演出令人印象深刻。《琴之森》動畫版電影在2007年上映,電視動畫則已在今年(2018)推出。
至於前年才出版的長篇小說《蜂雷》,在創下驚人的銷售量之後,已然成為目前最炙手可熱的IP,不斷傳出即將拍成電影或連續劇的消息。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這些作品成為熱門IP後,在漫畫、小說、連續劇、電影、動畫、海外翻拍等不同載體中,不斷地轉化與再生產。而且這個過程還在不停發展,尚未畫下休止符。
熱門IP的轉化與再生除了滾出無限商機和文化創意,還可能創造出對作品的新詮釋角度,產生新解讀。比如《琴之森》漫畫是由天才鋼琴家一之瀨的視角出發,到了電影動畫,敘事者則轉變成出身鋼琴世家而不得不繼承家業的雨宮。又如在日版《交響》中,野田妹和千秋相遇的曲目是貝多芬的《悲愴》,但遠渡重洋到了韓國後,卻改成了李斯特的《愛之夢》。
若暫且不論忠於原著與否,先去思考為什麼要做出這樣的改動,我們或許可以發現這種新詮釋的趣味與改動的理由,從而意識到「翻譯」與「轉譯」的問題,這或許可以給予這些作品另一種詮釋空間與生機。
▉跨界合作與古典樂大眾化
這類作品的不斷轉化與再生,最大贏家應該可說是古典樂本身。
二之宮在《交響》中透過主角們一次次的演奏和比賽,介紹了許多古典音樂家的生平事蹟、重要樂曲、創作背景和音樂賞析。在閱讀過程中,讀者除了關心主角的自我突圍,二之宮藉機滲入的古典樂知識、樂理解讀和樂曲解析,也成了閱讀時的重心。
恩田則是將自己四度參加濱松國際鋼琴賽的經驗和觀察,雜揉入《蜂雷》中。透過虛構的芳江鋼琴音樂大賽,逐一帶出參賽者對曲目的挑選與詮釋、對對手演奏的解讀,以及評審、記者、參賽者家人、賽場調音師和觀眾的觀察體會等等,將鋼琴大賽由內而外、由外而內地寫透寫實了。當讀者的情緒隨著賽事的激烈程度而起起伏伏時,即使是門外漢也在不知不覺間與古典樂拉近了距離。
古典樂和大眾文化相輔相成的結果,除了讓作品本身更具有知識性和藝術性之外,也讓古典樂從嚴肅的高端藝術中解套,成為落入凡間的精靈。日漸大眾化的結果,讓古典樂得以邁開腳步,進行跨界合作和多角化的經營。
首先,製作方翻拍這些作品時,深知古典樂將是他們宣傳的主力之一,因此,與古典樂的跨界合作就成了一大重點。
日劇《交響》找來當年捷克愛樂樂團的首席指揮馬卡爾(Zdenek Macal),客串千秋的啟蒙指揮老師維也拉。事後,馬卡爾曾在訪談中幽默地表示,很長一段時間,亞洲樂迷不管在任何場合看到他,都會親切、興奮地喊他維也拉老師,讓他不知該哭還是該笑。此外,為該劇配樂的東京都交響樂團,部分團員也在劇中客串樂團的臨時演員。中國版則將由郎朗擔任男主角的幕後配樂。
電影《神童》找來了搖滾樂界的摩根.費雪(Morgan Fisher)和曾經參加過蕭邦鋼琴大賽的鋼琴家三浦友理枝客串演出。鋼琴家清塚信也、指揮家竹本泰蔵也在電影中露臉。清塚同時負責男主角菊明的鋼琴配樂,女主角成瀨的部分則由真正的「神童」──當時僅小學五年級的和久井冬麥擔綱。電影動畫《琴之森》是由捷克愛樂樂團擔任弦樂配樂,演奏劇中最重要的曲目。而主角的鋼琴演奏,更由鋼琴大師阿胥肯納吉親自操刀。
其次,是古典樂CD的發行。以《交響》為例,電視原聲帶開賣後,立即登上Oricon每周銷量排行榜第7名,打破了馬友友開賣即占居第8名的紀錄。此外,從《交響情人夢 Best100》、《交響情人夢 千秋篇》、《交響情人夢 野田妹篇》開始,陸續發行了13張相關的古典樂CD,張張都有不錯的銷售成績。
《神童》、《琴之森》的電影原聲帶亦頗受好評,替電影配樂的音樂家們也趁機推出個人CD,都有穩定的銷量。《蜂雷》一書的影視改編雖尚在保密階段,但古典樂CD倒是已經出了3張。其中,《蜜蜂與遠雷 它的音樂與世界》CD中特別收錄恩田陸的4首親選曲,並以別冊刊載她以這4首曲目為主題創作的短篇小說〈傳說與預感〉。
此外,音樂會的召開更是一大盛事。《交響》大受歡迎後,東京都交響樂團以《交響》為名,陸續舉辦了數場音樂會。台灣也曾在2007年,由台北愛樂管弦交響樂團推出「交響情人夢」音樂會;2009年高雄市文化局更邀來「維也拉老師」馬卡爾,舉辦「馬卡爾的交響情人夢」。而在《交響》上映10周年的2017年,高雄市管弦樂團推出紀念音樂會「交響情人夢」,演奏故事中的5首經典曲目;六藝樂集則特別規劃了「交響情人夢:雙鋼琴音樂會」。
漫畫家和小說家用圖像和文字表現古典樂,經過電影、電視、動畫的轉化之後,這些平面的古典樂描寫,始有影像,始有聲音,並從中滾動出眾多的文化創意和跨界合作。古典樂從此不再高不可攀,不再被鎖於至高無上的音樂廳。
透過這些大眾文化的出版與多元的媒體轉化,古典樂得以漸漸浸潤至一般民眾的生命中。從另一層意義來說,這也許就是《蜂雷》中的鋼琴大師霍夫曼所言的:「將音樂帶出去、解放音樂吧!」●
蜜蜂與遠雷
蜜蜂と遠雷
作者:恩田陸
譯者:楊明綺
出版:圓神
定價:499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恩田陸
出生於宮城縣仙台市,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有「懷舊的魔術師」「被故事之神眷顧的小女兒」等稱號,也是日本少數同時具備文學性與市場性的作家。
由於父親喜歡古典音樂,家中收藏了許多唱片,又因童年時經常搬家,書和音樂便成了她的生活良伴,即使到現在,她仍說自己「最喜歡的就是欣賞鋼琴演奏」。在大學時期,還加入早稻田大學的High Society Orchestra,演奏中音薩克斯風。
大學畢業後雖然在一般公司上班,但後來因過勞而住院。出院後除了工作,也開始創作小說。出道作為1992年出版的《第六個小夜子》,並自1997年起成為專職作家。
擅長描寫鄉愁,作品類型也十分廣泛,涵蓋科幻、懸疑、冒險、恐怖、青春和音樂小說等範疇,目前已出版近60部作品,其中《夜間遠足》獲得第26屆吉川英治文學新人獎和第2屆本屋大賞第1名、《中庭發生的事》獲得第20屆山本周五郎獎,而《蜜蜂與遠雷》一書更在2017年同獲第156屆直木賞和第14屆本屋大賞第1名,是史上第一部同獲兩項文壇大獎的小說,而恩田陸也以本書成為史上第一位兩次奪下本屋大賞第1名的作家。
譯者簡介:楊明綺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曾赴日本上智大學新聞學研究所進修。
喜愛古典音樂,深信音樂是工作的良伴。
譯作包括《蜜蜂與遠雷》《就算明天將說再見,也要給今天的花澆水》《至高の音樂》《超譯尼采》《孤獨的價值》《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問題解決實驗室》等。
|
Tags:
日本直木獎和本屋大獎一直有個不成文的默契,不太把獎項頒給同一部作品。但恩田陸的《蜜蜂與遠雷》(後簡稱《蜂雷》)卻打破了這個慣例,同時擒獲這兩個獎項。該書於2016年9月出版,至2017年4月為止已經12刷,書腰上標示總銷量已突破57萬冊。
在書市低迷的狀態下,「57萬冊」無疑是個不可思議的數字。創造出這個天文銷售量的原因,除了恩田陸這塊吸金招牌和雙獎效應,題材應該不無關係。這次,恩田將目光對準古典樂,《蜂雷》寫的就是鋼琴比賽從初選、三次預賽到最終決賽的過程。
在《蜂雷》之前,以古典樂和鋼琴比賽為題材的作品已有不少,比如我們熟知的《交響情人夢》(後簡稱《交響》),和與其並稱「三大鋼琴漫畫」的《神童》、《琴之森》等等。它們都是暢銷甚至長銷的作品,在日本及海外都有很好的市場成績,並被讀者奉為經典,可說已替來者做好了前導工作。
細究這幾部作品,不難發現其中的共通點:這些作品彼此間的互文性;成為熱門IP之後,在不同媒體轉化與再生產過程中滾動出文化創意金脈;以及它們與古典樂的跨界合作,進而催生了古典樂的大眾化。
▉天才之間對抗與進化的套路
古典樂的世界是殘酷且折磨人的,家庭的金錢支援、持之以恆的練習鍛造出的技藝,都只是後天的基本配備,若無天分與才華,最多也只能成為「會演奏的人」,難以企及藝術巔峰。
然而在這個世界裡,被折磨的不只有先天不良卻又想登上殿堂的平凡人,即使是不世出的天才,在進入藝術殿堂之前,也必須接受冰與火的試煉。不管是《交響》、《神童》、《琴之森》或是《蜂雷》,都是在講述這些音樂天才們穿過這段冰火試煉的過程。
這些作品都描寫了古典樂世界中,頂尖天才與一般天才之間既對抗又共生的複雜關係。不管是《交響》中的野田妹、千秋和S管弦樂團、R★S管弦樂團,《神童》中的成瀨歌與菊明和音、《琴之森》中的一之瀨海與雨宮修平,或者《蜂雷》中的風間塵、榮傳亞夜、馬薩爾、高島明石等等,他們其實都是具備先天條件的奇才,就連最接近「凡人」的菊明與高島也並非一般庸眾:一個身懷絕對音感,另一個在被生活牽絆住前,也是得過一些鋼琴演奏獎的。
透過這些音樂天才在一次又一次的競賽和演奏中的相互撞擊,我們看到了他們對藝術世界的探尋和追求,對自我內心的深刻挖掘,激烈競爭的賽程與由中生出的惺惺相惜,以及互相競爭又彼此啟發的進化與共生關係。
這些最終引領我們面對一個終極的人生探問:夢想的追尋與藝術的悸動究竟是什麼?才華、技藝和世間的掌聲是否代表一切?藝術的極致究竟在哪裡?而站在極致上又會看到什麼樣的風景?
在《蜂雷》中,鋼琴大師霍夫曼為沒有任何音樂背景和師承關係的風間塵,寫了一封推薦信:
霍夫曼的這封推薦信(或說「戰帖」),為這類作品下了一個共同的注腳。不管這些作品的表現手法、情節走向和角色設定如何,不管作者是二之宮知子、佐草晃、一色真人或是恩田陸,他們都是霍夫曼的分身,都如同霍夫曼一般,正在為讀者裝設「炸彈」、下「戰帖」。
而當我們收下戰帖、拉開這枚炸彈引信的同時,我們就與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接受這個人生的試煉。跟隨書中人物的追尋與脈動,我們得以重新探尋自身與自身所愛的關係,重新建立自身與世界的聯繫。
這樣的敘述模式,在運動競技、品酒、圍棋、花牌等題材的作品中,也反覆被複製使用,足見這種敘述模式在日本通俗大眾場域,已然被定性。不同作品之間往往顯示出強大的互文性,甚至已成為一種套路。
然而這種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似乎也無礙於人們對這類作品的接受。這類作品始終暢銷,始終牽動著讀者的心,成為人們荒漠中的甘泉,心靈的捕手。
即便如此,站在藝術實踐和美學追求的立場,我們還是必須精益求精地追問:除了這種習以為常的敘述套路之外,是否還有其他表現的可能?而這個稍嫌嚴厲的追問,恰恰是出自這些作品對我們的提示與啟迪。
▉結合人生故事的跳躍音符
雖然是套路,還是有讓人驚豔之處,那就是作者們試圖以文字或圖像再現樂曲音符的努力。
音樂只能用聽的,不容易以文字或圖像表現,這是創作者都了解的限制。再怎麼功力強大的作者,也不敢拍胸鋪保證自己能完美地再現樂曲。然而在這些作品中,我們看到了作者們試圖衝破藩籬的孤注一擲。
假若書中處理到的是既有的曲目,閱讀文字之餘,讀者還可以拿出CD、連上YouTube,邊聆聽邊閱讀,對照書中演奏者、聆聽者對樂曲的詮釋與感受,享受文字與音樂交會的瞬間。但若曲目是作者自創,就是想像力和寫作能力的考驗了。
恩田在《蜂雷》中,就替自己找了這樣的麻煩。第二次預賽時,指定曲之一是大賽委託作曲家創作的《春與修羅》。這首「取材自宮澤賢治同名詩作的現代風樂曲」實際上並不存在,因而讀者只能藉由書中文字去揣想。不過,這對從小就親炙音樂的恩田來說,似乎不是件難事,她給了我們多種詮釋版本。
高島以賢治悼亡妹的〈永訣之晨〉中的一句「請取雨雪來」,詮釋《春與修羅》中包羅萬象的世界觀──人世間的一切都是循環,都是回歸,我們的存在只是片刻;馬薩爾演奏該曲後,身後幻化出一片浩瀚無垠的星空;風間讀出了賢治對大自然的懼怕,在天災頻傳的東北大地,賢治體會到大自然是滋養萬物的母親,亦是翻臉無情的修羅;榮傳則透過此曲看到亡母的身影,詮釋出大地對人們的無限包容。
透過恩田的筆觸,我們得以感受到詮釋樂曲的多元可能,得知主角們的生命故事與世界觀。
相較於文學可仰仗較長的文字敘述,漫畫相對只能以有限的圖像和精簡的文字,傳達樂曲的精神。也因此《交響》、《神童》、《琴之森》多以樂曲的普世性解析,來比喻主角們的人物性格、遭遇的困境和突圍的可能。
《交響》讓千秋和野田妹演奏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鋼琴協奏曲》,藉由拉氏因此曲發表而得以擺脫不順遂困境的經歷,比喻千秋和野田妹即將破繭重生。在《神童》中,菊明以貝多芬的《熱情》登場,展現他對音樂的熱情,成瀨則以美妙動人的孟德爾頌《無言歌》,征服了將菊明的練習琴音視為噪音的鄰居。《琴之森》中的阿字野老師,則用難度極高的蕭邦《小狗圓舞曲》,種下一之瀨對學習鋼琴的欲望。
日劇《交響情人夢》千秋和野田妹合奏拉赫曼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片段
不管是恩田對音樂的獨特解讀,或是二之宮等漫畫家運用樂曲的普世性解析,來推動劇情、比擬角色的內心活動,這幾部作品都讓我們看到了將音樂形諸文字的多樣可能。不過,若作者沒有足夠的音樂學養和寫作能力,或是篇幅過於冗長,就容易產生重複性的尷尬。這一點,連創作老手恩田都沒能倖免於難。
▉熱門IP與文創金脈
探問藝術與人生課題的這帖「烈藥」,因人們的熱愛與推崇,屢屢被視為熱門IP,成為各種媒體轉化和再生產的寵兒。
最好的範例就是史上最強IP──二之宮的漫畫《交響》。《交響》於2002年推出單行本,至2010年共出版25集。2006年推出電視劇,創下當時日本少見的高收視率,最後一集甚至高達21.7%,讓其他連續劇望塵莫及。
這股熱潮甚至蔓延至海外,韓國、台灣和香港的電視台相繼購買了播映權。一時間亞洲刮起交響旋風,不僅捧紅劇中一票年輕演員,也讓該劇有了後續的發行計畫。製作方富士電視台決定運用連續劇以外的形式,接力賽般地把故事說完。此後5年間,富士台陸續推出特別篇《交響情人夢 巴黎篇》(2008)、電影版《交響人情夢最終樂章 上》(2009)和《交響人情夢最終樂章 下》(2010)。從頭至尾,每一種形式的品質都有口皆碑,電影版更創下近80億日元的票房。
除了真人演出之外,在連續劇創下佳績的隔年(2007),腦筋動得快的富士台馬上推出《交響》電視動畫,首集就打破深夜動畫的收視記錄。
海外翻拍方面也有不錯的斬獲。2014年,被韓國翻拍為連續劇《明日如歌》。中國也確定跟進,預計改編成50至60集的連續劇《讓全世界都聽見》。
《明日如歌》預告片
《神童》預告片
《神童》於2007年搬上銀幕,編劇是曾寫過同為音樂題材《琳達琳達》電影腳本的向井康介。這部電影不算太成功,但擔綱演出的松山研一和成海璃子的演出令人印象深刻。《琴之森》動畫版電影在2007年上映,電視動畫則已在今年(2018)推出。
至於前年才出版的長篇小說《蜂雷》,在創下驚人的銷售量之後,已然成為目前最炙手可熱的IP,不斷傳出即將拍成電影或連續劇的消息。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這些作品成為熱門IP後,在漫畫、小說、連續劇、電影、動畫、海外翻拍等不同載體中,不斷地轉化與再生產。而且這個過程還在不停發展,尚未畫下休止符。
熱門IP的轉化與再生除了滾出無限商機和文化創意,還可能創造出對作品的新詮釋角度,產生新解讀。比如《琴之森》漫畫是由天才鋼琴家一之瀨的視角出發,到了電影動畫,敘事者則轉變成出身鋼琴世家而不得不繼承家業的雨宮。又如在日版《交響》中,野田妹和千秋相遇的曲目是貝多芬的《悲愴》,但遠渡重洋到了韓國後,卻改成了李斯特的《愛之夢》。
若暫且不論忠於原著與否,先去思考為什麼要做出這樣的改動,我們或許可以發現這種新詮釋的趣味與改動的理由,從而意識到「翻譯」與「轉譯」的問題,這或許可以給予這些作品另一種詮釋空間與生機。
▉跨界合作與古典樂大眾化
這類作品的不斷轉化與再生,最大贏家應該可說是古典樂本身。
二之宮在《交響》中透過主角們一次次的演奏和比賽,介紹了許多古典音樂家的生平事蹟、重要樂曲、創作背景和音樂賞析。在閱讀過程中,讀者除了關心主角的自我突圍,二之宮藉機滲入的古典樂知識、樂理解讀和樂曲解析,也成了閱讀時的重心。
恩田則是將自己四度參加濱松國際鋼琴賽的經驗和觀察,雜揉入《蜂雷》中。透過虛構的芳江鋼琴音樂大賽,逐一帶出參賽者對曲目的挑選與詮釋、對對手演奏的解讀,以及評審、記者、參賽者家人、賽場調音師和觀眾的觀察體會等等,將鋼琴大賽由內而外、由外而內地寫透寫實了。當讀者的情緒隨著賽事的激烈程度而起起伏伏時,即使是門外漢也在不知不覺間與古典樂拉近了距離。
古典樂和大眾文化相輔相成的結果,除了讓作品本身更具有知識性和藝術性之外,也讓古典樂從嚴肅的高端藝術中解套,成為落入凡間的精靈。日漸大眾化的結果,讓古典樂得以邁開腳步,進行跨界合作和多角化的經營。
首先,製作方翻拍這些作品時,深知古典樂將是他們宣傳的主力之一,因此,與古典樂的跨界合作就成了一大重點。
日劇《交響》找來當年捷克愛樂樂團的首席指揮馬卡爾(Zdenek Macal),客串千秋的啟蒙指揮老師維也拉。事後,馬卡爾曾在訪談中幽默地表示,很長一段時間,亞洲樂迷不管在任何場合看到他,都會親切、興奮地喊他維也拉老師,讓他不知該哭還是該笑。此外,為該劇配樂的東京都交響樂團,部分團員也在劇中客串樂團的臨時演員。中國版則將由郎朗擔任男主角的幕後配樂。
電影《神童》找來了搖滾樂界的摩根.費雪(Morgan Fisher)和曾經參加過蕭邦鋼琴大賽的鋼琴家三浦友理枝客串演出。鋼琴家清塚信也、指揮家竹本泰蔵也在電影中露臉。清塚同時負責男主角菊明的鋼琴配樂,女主角成瀨的部分則由真正的「神童」──當時僅小學五年級的和久井冬麥擔綱。電影動畫《琴之森》是由捷克愛樂樂團擔任弦樂配樂,演奏劇中最重要的曲目。而主角的鋼琴演奏,更由鋼琴大師阿胥肯納吉親自操刀。
其次,是古典樂CD的發行。以《交響》為例,電視原聲帶開賣後,立即登上Oricon每周銷量排行榜第7名,打破了馬友友開賣即占居第8名的紀錄。此外,從《交響情人夢 Best100》、《交響情人夢 千秋篇》、《交響情人夢 野田妹篇》開始,陸續發行了13張相關的古典樂CD,張張都有不錯的銷售成績。
《神童》、《琴之森》的電影原聲帶亦頗受好評,替電影配樂的音樂家們也趁機推出個人CD,都有穩定的銷量。《蜂雷》一書的影視改編雖尚在保密階段,但古典樂CD倒是已經出了3張。其中,《蜜蜂與遠雷 它的音樂與世界》CD中特別收錄恩田陸的4首親選曲,並以別冊刊載她以這4首曲目為主題創作的短篇小說〈傳說與預感〉。
此外,音樂會的召開更是一大盛事。《交響》大受歡迎後,東京都交響樂團以《交響》為名,陸續舉辦了數場音樂會。台灣也曾在2007年,由台北愛樂管弦交響樂團推出「交響情人夢」音樂會;2009年高雄市文化局更邀來「維也拉老師」馬卡爾,舉辦「馬卡爾的交響情人夢」。而在《交響》上映10周年的2017年,高雄市管弦樂團推出紀念音樂會「交響情人夢」,演奏故事中的5首經典曲目;六藝樂集則特別規劃了「交響情人夢:雙鋼琴音樂會」。
漫畫家和小說家用圖像和文字表現古典樂,經過電影、電視、動畫的轉化之後,這些平面的古典樂描寫,始有影像,始有聲音,並從中滾動出眾多的文化創意和跨界合作。古典樂從此不再高不可攀,不再被鎖於至高無上的音樂廳。
透過這些大眾文化的出版與多元的媒體轉化,古典樂得以漸漸浸潤至一般民眾的生命中。從另一層意義來說,這也許就是《蜂雷》中的鋼琴大師霍夫曼所言的:「將音樂帶出去、解放音樂吧!」●
蜜蜂與遠雷
蜜蜂と遠雷
作者:恩田陸
譯者:楊明綺
出版:圓神
定價:499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恩田陸
出生於宮城縣仙台市,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有「懷舊的魔術師」「被故事之神眷顧的小女兒」等稱號,也是日本少數同時具備文學性與市場性的作家。
由於父親喜歡古典音樂,家中收藏了許多唱片,又因童年時經常搬家,書和音樂便成了她的生活良伴,即使到現在,她仍說自己「最喜歡的就是欣賞鋼琴演奏」。在大學時期,還加入早稻田大學的High Society Orchestra,演奏中音薩克斯風。
大學畢業後雖然在一般公司上班,但後來因過勞而住院。出院後除了工作,也開始創作小說。出道作為1992年出版的《第六個小夜子》,並自1997年起成為專職作家。
擅長描寫鄉愁,作品類型也十分廣泛,涵蓋科幻、懸疑、冒險、恐怖、青春和音樂小說等範疇,目前已出版近60部作品,其中《夜間遠足》獲得第26屆吉川英治文學新人獎和第2屆本屋大賞第1名、《中庭發生的事》獲得第20屆山本周五郎獎,而《蜜蜂與遠雷》一書更在2017年同獲第156屆直木賞和第14屆本屋大賞第1名,是史上第一部同獲兩項文壇大獎的小說,而恩田陸也以本書成為史上第一位兩次奪下本屋大賞第1名的作家。
譯者簡介:楊明綺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曾赴日本上智大學新聞學研究所進修。
喜愛古典音樂,深信音樂是工作的良伴。
譯作包括《蜜蜂與遠雷》《就算明天將說再見,也要給今天的花澆水》《至高の音樂》《超譯尼采》《孤獨的價值》《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問題解決實驗室》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文學撞IP 精彩追擊
➤PART1 焦點人物
➤PART2 作品力
➤PART3 他山之石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話題》從臉書到改編動畫,為《小兒子》留住最好的時光
閱讀更多
中國書房》IP時代的平台營利模式,網路文學的新「羊毛」從何而來?
閱讀更多
話題》她們為何如此饒舌?關於AV女優的自我言說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