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林立青將自己多年的工地經驗化為文字,寫出《做工的人》,震動書市,並一舉獲得當年Openbook美好生活書獎,至今已超過40刷、銷量5萬本。《做工的人》是尚未經專業寫作訓練的林立青以其創作直覺寫就,不同篇章各有報導文學、散文、小說的況味,但共同的內核是真實的情感、直白卻生動的描寫,以及對人物的細膩觀察。
這把火不只震撼出版界,真實的情感與人物,更讓它有力地跨界到影視。製作人林昱伶和導演鄭芬芬不約而同受到吸引,動念想改編成影視作品,兩位「酒肉朋友」在杯觥交錯中,決定一同攜手改編。這命中注定的緣份,讓《做工的人》傳奇性再添一筆。
作為《我們與惡的距離》製作公司大慕影藝的第二部自製作品,《做工的人》同樣帶有社會議題色彩,卻採取了截然不同的呈現方式與影像風格。由於原作並非強調情節的小說,要改編成6集影片,改編過程花費的心力十分巨大。首播之前,Openbook閱讀誌訪問了導演鄭芬芬與編劇洪茲盈,以及一路帶著劇組田調工人生活與環境的原著作者林立青,一同分享這次的改編劇本、及最後在劇中呈現出來各個活靈活現的角色及細節,是如何誕生的。
■製作人、導演和編劇,都是「酒肉朋友」串起來的
身兼編劇與導演的鄭芬芬笑說:「其實我自己一半時間在大陸、一半時間在台灣,又是低度網路使用者,所以讀《做工的人》的時候,完全不知道它是暢銷書。我是純粹以欣賞角度去看,當下一口氣就看完,而且立刻覺得『好想拍』。」
她坦言:「但我也知道很難,畢竟這本書不是以故事性為主,更多是偏向報導文學。但書中人物的情感非常吸引我,當時我就非常喜歡〈走水路〉那篇。」
說起和製作人林昱伶「一拍即合」的過程,鄭芬芬回憶道:「一開始我只是起心動念,默默地請朋友探問版權,但也抱著隨遇而安的心情。沒想到在和我的酒肉朋友林昱伶吃飯時聊到這件事,她居然直接說版權在她手上!那時候我真的想起那句話:『當你真的想做一件事的時候,全世界都會來幫你。』」
這趟奇幻旅程就這麼展開,但從開始孵化故事、投入田調到最後劇本成形,整整花了一年半,前面很長一段時間花在田調與磨合。鄭芬芬說明道:「我自己在想像拍攝的時候已經有個大致的方向和調性,知道自己要什麼。但畢竟一個文本每個人看都會有不同想法,最後還是決定自己寫,並找來認識很久的前廣告公司同事茲盈來幫忙。」
除了與洪茲盈認識已久、有一定的信任度與默契外,鄭芬芬特別提到:「茲盈小說裡角色幽微的情感跟執念很打動我,我自己寫故事也是很在意角色的,角色好才會有好故事。」
於是洪茲盈在好友請託之下被臨危授命,從接下案子到完成劇本,只有兩個月的時間,甚至得邊寫劇本邊田調。鄭芬芬說道:「這次的合作很特別,她比較像我的精神伴侶,在我創作過程中會陪著我,我寫到卡關的時候只要給她一個情境,她就可以幫我找到突破口,超級棒。」
雖然劇本主要由長期思考改編並參與田調的鄭芬芬決定大綱與分場,但她大讚洪茲盈落本的速度與功力:「不但不拖稿,而且會提供不同的角度。」
出身台南的洪茲盈台語功力不俗,她在寫劇本時都是用台語思考對白。後來有熟稔台語的演員說,這是第一次看到這麼道地的台語對白,讓她十分開心。
回憶起兩位編劇歃血為盟的日子,洪茲盈笑道:「那天其實本來只是找她(鄭芬芬)來我家玩,我看完原著說很好看,她就問我要不要試試看,結果一決定就緊鑼密鼓開始工作。因為加入比較晚,一開始的田調我都沒跟到,我一邊寫一邊田調,有時一通電話就被叫出去看施工,纏著水電師傅問一堆問題。」洪茲盈前後跟著林立青到工地走了好幾次,以求在不長的時間內能最快進入狀況。
■從田調走入工人生活,再揉和生命經驗創造出角色群相
作為原著作者,林立青直言:「寫成文字的時候,很多對話不可能一五一十寫下來,會把工人的對話轉化成書寫的文字。但一走進工地,就能聽到他們實際講的白爛話,一些誇張語氣、假裝自己有能力、拿到錢就很開心等等這些真實狀況。」他認為:「書寫者不可能百分之百呈現真實,而且很多情狀我書寫時會迴避。最後劇集有很多部分是超越我的想像,例如『鱷魚』就是我在北部工地不會看到的。」
隨著田調過程與編劇的琢磨,劇集的角色愈來愈明確。原著書中〈走水路〉篇章的男主角本來是弟弟阿欽,「沒想到在劇集中,主角反而是哥哥阿祈。〈走水路〉原先只是單篇文章,不可能像劇集同時處理這麼多角色,而且讓角色這麼讓人喜歡,我看到畫面出來的時候,真的覺得很多細節太好了。」林立青說。
他舉第一集探病的場面為例:「阿祈在探病離開之前,跟躺在床上的工人朋友說『你不用擔心,我們的生意你也有股份,我們會分給你!』這個細節我就覺得真的太對了,真的把工人之間那種義氣相挺、想帶著大家一起發達的心情寫得活靈活現。」
林立青也坦言:「其實我在寫作時一直迴避的,就是不想去戳破他們的夢想,我覺得戳破夢想是件滿殘忍的事情。但劇集的處理卻是,夢想雖然被戳破,卻立刻又有新的夢想再生出來,那生命力就出來了,完全是打破原著想像的生命力。」
詢問鄭芬芬如何貼近工人樣貌,她回憶自己小時候常去家裡旁邊的工地玩,「我對工地的顏色、氣味、樣貌都很有印象,而且我覺得立青寫的工人情感不只屬於工人,而是很多小人物共通的情感。」也因此她說,劇中的女性角色更多是從自己的生命經驗中汲取出來的。
〈走水路〉確實是原著中故事性較強的一篇,但並沒有足夠多的角色和細節。對鄭芬芬來說,首先決定的關鍵就是鐵工、兄弟和毒品這幾個元素。她帶著興奮的表情說:「鐵工是最炫技的工作,畫面上拍起來一定會很好看。然後我非常喜歡男性情誼,這篇的兄弟情感很打動我。最後還有牽涉到毒品議題,這是非常值得探討的。所以我從一開始就非常Stick(黏著)在這一篇,後來跟昱伶聊,我們也很有共識,就著手改編。」
問及在田調過程中,林立青怎麼帶兩位女性編劇「混入」以男性為主的工人生活?林立青笑說:「因為有女生來,大家都很開心、很願意分享,而且他們還會不經意提到自己平常可能工作時薪多低,在這裡只要聊天還有錢領。」
然而編劇們並沒有直接去訪談原始故事裡的人物,而是挪用許多其他人的經驗來輔助,讓角色更去識別化。鄭芬芬語重心長地說:「我們不只是田調工地或工人、而是要田調『人』。我認為如果要寫一個警察,最好要訪過100個警察;工人也一樣,慢慢在這個過程中,就會捕捉到他們的真實感。當然,有時也加入身邊朋友或自己生命記憶中的經驗,最後形成了《做工的人》裡面的各個角色。」
■從原創到改編,導演/編劇如何看待其間差異
早期劇作都以原創劇本為主的鄭芬芬,近期的兩部作品開始採納改編劇本。她表示:「電影長片《快把我哥帶走》是條漫改編,保留了兄妹角色的原型,然後重新去做故事,形式跟《做工的人》很接近。兩部作品的改編幅度都比較大,模式也滿接近的。」
鄭芬芬說:「其實我早期很排斥改編,都是拍自己的原創劇本,因為覺得我幹嘛去拍別人的故事?我對改編這件事改觀,是因為看了李安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讀小說的時候,我其實沒辦法想像到底要怎麼去改編,看到李安拍出來之後,意識到他怎麼樣在作品裡面放進自己的儒家觀點,我才發現改編其實也是隱含自己創作觀點的。」
出道以來,洪茲盈的兩部劇本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與《做工的人》,恰巧都是改編自小說、散文。雖然都是因緣巧合,但她身兼小說家與編劇,確實對這件事有過深入的思索。「很久以前我曾經試著改編自己的短篇小說,但發現改編自己的作品其實很困難,因為寫完的當下生命就已經結束了,自己一定沒辦法再開發新的觀點。」
洪茲盈道出和鄭芬芬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心路歷程:「其實《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也是只有把人物拿出來重新塑造,才能成為新故事。小說在寫的時候是往個人內在挖掘,寫劇本的時候則是要想:怎麼往外演,這是最困難的事情。對我來說,很多IP作為小說和演出來,一定是兩個不同的生命。」
洪茲盈提到:「前陣子有個朋友談IP改編,他覺得某些小說或故事在改編成劇本之後,有些東西不見了。但我認為這是改編時必然的狀況,我覺得原作者其實可以盡量放手,讓編劇有空間去發揮,因為在小說裡會發光的細節,在戲劇上則未必。」
鄭芬芬補充道:「這一點,立青也很支持,一開始他就表明不會干涉我們的改編內容。我認為IP改編是要延展出另一種生命,如果只是要看原本的作者觀點,其實去看原著就好。在改編的時候,應該要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就是我遵循同樣的精神,但用不同的觀點或故事,來衍生出新的創作生命。」
林立青相當認同這樣的看法:「就像剛才說的,譬如劇中的『夢想破滅』是原本我寫作時想迴避的,但在劇本中隨著夢想破滅後又出現,隨著一次、兩次、三次的開發,反而顯得更真實,這也證明創作者真的要彼此尊重。」
他進一步笑道:「寫作的人可以霸道,因為我不用考慮到其他,直接下筆就可以了。但在變成戲劇的時候,很多意象和畫面的細節會更聚焦、更完整。」他特別大讚曾珮瑜飾演的美鳳一角:「像我超愛戲裡曾珮瑜的角色和演出,超解放的,但跟我的原著完全沒關係!」
鄭芬芬坦言:「《做工的人》原著幾乎沒有女性角色,劇中的女性角色倒不是田調而來,更多是我們生命經驗的書寫。因為這些工人最在意的是夢想與生存,但他們的生存不只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家人和子女,所以不可能只寫他們,而不去寫身邊的人,我們就慢慢延展出這些角色的面貌。」
既然改編最重要的是放進自己的創作觀點,主筆改編劇本的鄭芬芬最想傳達的是什麼呢?鄭芬芬像唸詩般優雅從容地說道:「這世上大部分的人都把悲劇當喜劇在過,因為沒有人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只能這樣。而有時候,身邊人的一點點善意,可能就能拯救你。透過這個故事,我想說的是,即使你只是小人物,也可以試著成為別人的英雄。」
原著作者林立青則這樣形容電視劇《做工的人》:「這是一部我真的會迫不及待想看下去的戲,而且看完一次還會想看第二次、第三次。我本來寫這些內容,就是希望喚醒更多的同理跟感動,讓這屬於台灣社會、應該被看見的風貌被呈現出來,我相信戲劇會把這件事推得更遠。」●
Tags:
同名書籍改編戲劇《做工的人》,左起薛仕凌飾怪手司機阿全、游安順飾板模包商阿昌、李銘順飾鐵工阿祈,上29層鋼骨高樓挑戰工人故事(大慕影藝提供)
2017年,林立青將自己多年的工地經驗化為文字,寫出《做工的人》,震動書市,並一舉獲得當年Openbook美好生活書獎,至今已超過40刷、銷量5萬本。《做工的人》是尚未經專業寫作訓練的林立青以其創作直覺寫就,不同篇章各有報導文學、散文、小說的況味,但共同的內核是真實的情感、直白卻生動的描寫,以及對人物的細膩觀察。
這把火不只震撼出版界,真實的情感與人物,更讓它有力地跨界到影視。製作人林昱伶和導演鄭芬芬不約而同受到吸引,動念想改編成影視作品,兩位「酒肉朋友」在杯觥交錯中,決定一同攜手改編。這命中注定的緣份,讓《做工的人》傳奇性再添一筆。
作為《我們與惡的距離》製作公司大慕影藝的第二部自製作品,《做工的人》同樣帶有社會議題色彩,卻採取了截然不同的呈現方式與影像風格。由於原作並非強調情節的小說,要改編成6集影片,改編過程花費的心力十分巨大。首播之前,Openbook閱讀誌訪問了導演鄭芬芬與編劇洪茲盈,以及一路帶著劇組田調工人生活與環境的原著作者林立青,一同分享這次的改編劇本、及最後在劇中呈現出來各個活靈活現的角色及細節,是如何誕生的。
■製作人、導演和編劇,都是「酒肉朋友」串起來的
身兼編劇與導演的鄭芬芬笑說:「其實我自己一半時間在大陸、一半時間在台灣,又是低度網路使用者,所以讀《做工的人》的時候,完全不知道它是暢銷書。我是純粹以欣賞角度去看,當下一口氣就看完,而且立刻覺得『好想拍』。」
她坦言:「但我也知道很難,畢竟這本書不是以故事性為主,更多是偏向報導文學。但書中人物的情感非常吸引我,當時我就非常喜歡〈走水路〉那篇。」
說起和製作人林昱伶「一拍即合」的過程,鄭芬芬回憶道:「一開始我只是起心動念,默默地請朋友探問版權,但也抱著隨遇而安的心情。沒想到在和我的酒肉朋友林昱伶吃飯時聊到這件事,她居然直接說版權在她手上!那時候我真的想起那句話:『當你真的想做一件事的時候,全世界都會來幫你。』」
這趟奇幻旅程就這麼展開,但從開始孵化故事、投入田調到最後劇本成形,整整花了一年半,前面很長一段時間花在田調與磨合。鄭芬芬說明道:「我自己在想像拍攝的時候已經有個大致的方向和調性,知道自己要什麼。但畢竟一個文本每個人看都會有不同想法,最後還是決定自己寫,並找來認識很久的前廣告公司同事茲盈來幫忙。」
除了與洪茲盈認識已久、有一定的信任度與默契外,鄭芬芬特別提到:「茲盈小說裡角色幽微的情感跟執念很打動我,我自己寫故事也是很在意角色的,角色好才會有好故事。」
於是洪茲盈在好友請託之下被臨危授命,從接下案子到完成劇本,只有兩個月的時間,甚至得邊寫劇本邊田調。鄭芬芬說道:「這次的合作很特別,她比較像我的精神伴侶,在我創作過程中會陪著我,我寫到卡關的時候只要給她一個情境,她就可以幫我找到突破口,超級棒。」
雖然劇本主要由長期思考改編並參與田調的鄭芬芬決定大綱與分場,但她大讚洪茲盈落本的速度與功力:「不但不拖稿,而且會提供不同的角度。」
出身台南的洪茲盈台語功力不俗,她在寫劇本時都是用台語思考對白。後來有熟稔台語的演員說,這是第一次看到這麼道地的台語對白,讓她十分開心。
回憶起兩位編劇歃血為盟的日子,洪茲盈笑道:「那天其實本來只是找她(鄭芬芬)來我家玩,我看完原著說很好看,她就問我要不要試試看,結果一決定就緊鑼密鼓開始工作。因為加入比較晚,一開始的田調我都沒跟到,我一邊寫一邊田調,有時一通電話就被叫出去看施工,纏著水電師傅問一堆問題。」洪茲盈前後跟著林立青到工地走了好幾次,以求在不長的時間內能最快進入狀況。
■從田調走入工人生活,再揉和生命經驗創造出角色群相
作為原著作者,林立青直言:「寫成文字的時候,很多對話不可能一五一十寫下來,會把工人的對話轉化成書寫的文字。但一走進工地,就能聽到他們實際講的白爛話,一些誇張語氣、假裝自己有能力、拿到錢就很開心等等這些真實狀況。」他認為:「書寫者不可能百分之百呈現真實,而且很多情狀我書寫時會迴避。最後劇集有很多部分是超越我的想像,例如『鱷魚』就是我在北部工地不會看到的。」
隨著田調過程與編劇的琢磨,劇集的角色愈來愈明確。原著書中〈走水路〉篇章的男主角本來是弟弟阿欽,「沒想到在劇集中,主角反而是哥哥阿祈。〈走水路〉原先只是單篇文章,不可能像劇集同時處理這麼多角色,而且讓角色這麼讓人喜歡,我看到畫面出來的時候,真的覺得很多細節太好了。」林立青說。
他舉第一集探病的場面為例:「阿祈在探病離開之前,跟躺在床上的工人朋友說『你不用擔心,我們的生意你也有股份,我們會分給你!』這個細節我就覺得真的太對了,真的把工人之間那種義氣相挺、想帶著大家一起發達的心情寫得活靈活現。」
林立青也坦言:「其實我在寫作時一直迴避的,就是不想去戳破他們的夢想,我覺得戳破夢想是件滿殘忍的事情。但劇集的處理卻是,夢想雖然被戳破,卻立刻又有新的夢想再生出來,那生命力就出來了,完全是打破原著想像的生命力。」
詢問鄭芬芬如何貼近工人樣貌,她回憶自己小時候常去家裡旁邊的工地玩,「我對工地的顏色、氣味、樣貌都很有印象,而且我覺得立青寫的工人情感不只屬於工人,而是很多小人物共通的情感。」也因此她說,劇中的女性角色更多是從自己的生命經驗中汲取出來的。
〈走水路〉確實是原著中故事性較強的一篇,但並沒有足夠多的角色和細節。對鄭芬芬來說,首先決定的關鍵就是鐵工、兄弟和毒品這幾個元素。她帶著興奮的表情說:「鐵工是最炫技的工作,畫面上拍起來一定會很好看。然後我非常喜歡男性情誼,這篇的兄弟情感很打動我。最後還有牽涉到毒品議題,這是非常值得探討的。所以我從一開始就非常Stick(黏著)在這一篇,後來跟昱伶聊,我們也很有共識,就著手改編。」
問及在田調過程中,林立青怎麼帶兩位女性編劇「混入」以男性為主的工人生活?林立青笑說:「因為有女生來,大家都很開心、很願意分享,而且他們還會不經意提到自己平常可能工作時薪多低,在這裡只要聊天還有錢領。」
然而編劇們並沒有直接去訪談原始故事裡的人物,而是挪用許多其他人的經驗來輔助,讓角色更去識別化。鄭芬芬語重心長地說:「我們不只是田調工地或工人、而是要田調『人』。我認為如果要寫一個警察,最好要訪過100個警察;工人也一樣,慢慢在這個過程中,就會捕捉到他們的真實感。當然,有時也加入身邊朋友或自己生命記憶中的經驗,最後形成了《做工的人》裡面的各個角色。」
■從原創到改編,導演/編劇如何看待其間差異
早期劇作都以原創劇本為主的鄭芬芬,近期的兩部作品開始採納改編劇本。她表示:「電影長片《快把我哥帶走》是條漫改編,保留了兄妹角色的原型,然後重新去做故事,形式跟《做工的人》很接近。兩部作品的改編幅度都比較大,模式也滿接近的。」
鄭芬芬說:「其實我早期很排斥改編,都是拍自己的原創劇本,因為覺得我幹嘛去拍別人的故事?我對改編這件事改觀,是因為看了李安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讀小說的時候,我其實沒辦法想像到底要怎麼去改編,看到李安拍出來之後,意識到他怎麼樣在作品裡面放進自己的儒家觀點,我才發現改編其實也是隱含自己創作觀點的。」
出道以來,洪茲盈的兩部劇本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與《做工的人》,恰巧都是改編自小說、散文。雖然都是因緣巧合,但她身兼小說家與編劇,確實對這件事有過深入的思索。「很久以前我曾經試著改編自己的短篇小說,但發現改編自己的作品其實很困難,因為寫完的當下生命就已經結束了,自己一定沒辦法再開發新的觀點。」
洪茲盈道出和鄭芬芬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心路歷程:「其實《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也是只有把人物拿出來重新塑造,才能成為新故事。小說在寫的時候是往個人內在挖掘,寫劇本的時候則是要想:怎麼往外演,這是最困難的事情。對我來說,很多IP作為小說和演出來,一定是兩個不同的生命。」
洪茲盈提到:「前陣子有個朋友談IP改編,他覺得某些小說或故事在改編成劇本之後,有些東西不見了。但我認為這是改編時必然的狀況,我覺得原作者其實可以盡量放手,讓編劇有空間去發揮,因為在小說裡會發光的細節,在戲劇上則未必。」
鄭芬芬補充道:「這一點,立青也很支持,一開始他就表明不會干涉我們的改編內容。我認為IP改編是要延展出另一種生命,如果只是要看原本的作者觀點,其實去看原著就好。在改編的時候,應該要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就是我遵循同樣的精神,但用不同的觀點或故事,來衍生出新的創作生命。」
林立青相當認同這樣的看法:「就像剛才說的,譬如劇中的『夢想破滅』是原本我寫作時想迴避的,但在劇本中隨著夢想破滅後又出現,隨著一次、兩次、三次的開發,反而顯得更真實,這也證明創作者真的要彼此尊重。」
他進一步笑道:「寫作的人可以霸道,因為我不用考慮到其他,直接下筆就可以了。但在變成戲劇的時候,很多意象和畫面的細節會更聚焦、更完整。」他特別大讚曾珮瑜飾演的美鳳一角:「像我超愛戲裡曾珮瑜的角色和演出,超解放的,但跟我的原著完全沒關係!」
鄭芬芬坦言:「《做工的人》原著幾乎沒有女性角色,劇中的女性角色倒不是田調而來,更多是我們生命經驗的書寫。因為這些工人最在意的是夢想與生存,但他們的生存不只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家人和子女,所以不可能只寫他們,而不去寫身邊的人,我們就慢慢延展出這些角色的面貌。」
既然改編最重要的是放進自己的創作觀點,主筆改編劇本的鄭芬芬最想傳達的是什麼呢?鄭芬芬像唸詩般優雅從容地說道:「這世上大部分的人都把悲劇當喜劇在過,因為沒有人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只能這樣。而有時候,身邊人的一點點善意,可能就能拯救你。透過這個故事,我想說的是,即使你只是小人物,也可以試著成為別人的英雄。」
原著作者林立青則這樣形容電視劇《做工的人》:「這是一部我真的會迫不及待想看下去的戲,而且看完一次還會想看第二次、第三次。我本來寫這些內容,就是希望喚醒更多的同理跟感動,讓這屬於台灣社會、應該被看見的風貌被呈現出來,我相信戲劇會把這件事推得更遠。」●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人物》請你毋免同情我:林立青的工地人間
閱讀更多
專訪》小說家洪茲盈的孤獨、末日世界以及《墟行者》
閱讀更多
書.人生.林立青》我的書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