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身聽S4EP7》音樂藝術家王榆鈞/用聲音與詩歌對話 ft.「不朽的青春」展覽音樂

2021-05-24 16:46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由金鐘獎節目製作人邱顯忠擔綱主持,每集邀請不同作家、藝文工作者或編輯,以線上廣播的方式,分享彼此的工作與最近的閱讀。

音樂藝術家王榆鈞的作品中,經常與現代詩歌對話,她曾遠赴法國拜訪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Adonis),是台灣少數專注於詩歌演唱的音樂人。不僅如此,去年(2020)她也參與了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特展的語音導覽製作,為每一件參展作品設計音樂。她如何藉音樂和藝術激盪出更多創作的火花?詩歌又為何令她著迷不已呢?請別錯過本集精彩節目。

▇特別來賓:王榆鈞

王榆鈞,高雄人,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現為音樂創作者,歌者。持續走在邊界,喜歡觀察存在於生活周遭的事物,讓日常的片刻轉化成音樂裡各種表情。熱愛劇場與眾人一起在黑盒子呈現難以言喻的情感,也享受獨自一人創作的寂靜,與樂隊在無盡時間裡細究每個音符。期待未來能在世界不同角落創作,記錄音樂當下空氣裡的感覺,以及生活的滋味;在詩與歌的脈絡裡找到一種文化對話的方式。已出版的音樂作品有《凹》EP、《沙灘上的腳印》概念專輯、王榆鈞與時間樂隊《頹圮花園》雙CD專輯、《原始的嚮往》與《不朽的青春》等。

▇本集精彩內容

  • 曾經在台北詩歌節時,有機會看到西班牙詩歌歌手Paco Ibáñez的現場演出,他是策展人鴻鴻邀請的。他唱了非常多的詩歌作品,一個人、一把古典吉他,不插電,只有用麥克風收音,他就站著彈,唱了很多不管是聶魯達、羅卡,還有更多那時候我還比較不認識的西班牙詩人或各個不同詩人的作品。那時候我非常驚嘆,原來詩歌是可以這樣子被詮釋,那之後,我更有興趣去認識世界各國不同的,不管是創作歌手或作曲家,他們所做的詩歌作品。
     
  • 我在專輯《頹圮花園》裡,演唱了辛波絲卡〈在一顆小星星底下〉。這本辛波絲卡同名詩集我真的非常喜歡,不單是這首詩,很多詩我都很喜歡,讀著那些句子時,我非常的觸動。〈在一顆小星星底下〉前幾句如此寫到:

我為稱之為必然向巧合致歉
倘若有任何誤謬之處,我向必然致歉
但願快樂不會因我視其為己有而生氣
但願死者耐心包容我逐漸衰退的記憶
我為自己分分秒秒疏漏萬物向時間致歉
我為將新歡視為初戀向舊愛致歉
遠方的戰爭啊,原諒我帶花回家
裂開的傷口啊,原諒我扎到手指
我為我的小步舞曲唱片向在深淵吶喊的人致歉
我為清晨五點仍熟睡向在火車站候車的人致歉

  • 這首詩具備工整的文字樣貌,誘發我內在油然而生,希望入樂的想法。觸動我很大原因是文字的本身,像顧城的〈許多時間,像煙〉也是,我不知道為何,我讀著讀著,腦中有我說不上來的、很抽象的畫面,我感覺到紅色的火海跟光,或是一些一直攀延、長得很巨大的花,或像星火燎原,在戰爭之後有點點火光散落在一整個海平面之上,會有一些很片段的想像。當我在這些文字之間的縫隙,可以用音樂去跟它對話,用音樂去建立文字的空間感時,我就會很有興趣把它入樂。
     
  • 當我閱讀不同國家的詩人所寫下的作品,比如來自波蘭的辛波絲卡,又如谷川俊太郎、顧城、海子、周夢蝶、商禽、佩索亞、羅卡、聶魯達……我唸這些名字時,也回想他們寫字句的方式。詩是如此精練的文體,通過詩人的眼光,感受到這些地方——他所處的環境、生長的背景。
    詩歌的所有主題,不外乎關於時間、愛、生命與童年,這幾個大主題,無論是哪一國的詩人、什麼樣的音樂、電影,也都在討論這些東西。但我總覺得詩,也可以用來認識一個地方的文化。
     
  • 詩,是有力量的,可以給人一些信念與希望。譬如我很喜歡的智利歌手Victor Jara,他寫了非常多的歌,在智利政變時,他被政府槍殺了,Netflix有一部關於他的紀錄片。我2008年在韓國駐村時知道了這位歌手,從此非常喜歡,某一種詩歌的社會使命……說使命或許太重,我覺得詩歌是可以帶有某種社會意識與關注,這是我覺得很重要的。
     
  • 在〈紀念童年〉裡,阿多尼斯講到:「愛與夢是括弧的兩端, 我把我的身體置於中間, 以此,我認識世界。」我問他說:「你是怎麼感覺才寫出這樣美好的句子?」我舉這樣一個短短的例子,但阿多尼斯總是有數不清這樣的句子,我可以正著看、倒著看、左轉看、右轉看,都覺得怎麼會有人的腦中,可以如此思考,如此理解世界。他就笑著回我,他也不知道,他說,如果當下他知道他在做什麼、他感覺到什麼,或許就不會成為一位詩人。

    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攝影:Mariusz Kubik

  • 北師美術館的特展「不朽的青春 臺灣美術再發現」分了6大主題,原本預計為每個主題做一小段音樂,目的僅是聽語音導覽時不會感到乾燥,襯一些音樂在背後。做完第一首後,第一個單元「破曉的覺醒」的第一件作品是黃土水的《少女胸像》,接到第二件鹽月桃甫的《萌芽》時,我感覺這兩個是完全不同的,我自己心裡面沒有辦法接受讓同一段音樂與這麼不同的作品相對應。下一件是陳進的《山地門社之女》,那又是與前面完全不同的膠彩畫。
    所以我後來讀了每件作品的介紹,做音樂時,看完圖錄裡所有的介紹文、相關田野調查和研究資料,理解了藝術家的創作方式和創作觀。但做音樂時,我的著眼點可能是針對藝術家,也可能針對畫作本身,有時候我則在想像觀眾在美術館觀看畫作的狀態,包含許多不同面向。

  • 以《少女胸像》為例,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品,我看了好久好久,為了《少女胸像》我創作了兩段音樂,一段是在修復師的紀錄片裡,著重回應他的年代,所以彈奏了一段彷彿少女出遊,比較俏皮,又帶有點復古音質的音樂,回應這不朽青春的年代。
    但《少女胸像》的語音導覽,作為展覽的開端,我想像大家剛剛走進展場,懷抱著期待看展的心情,作品又在北師美術館這樣敞亮的空間,陽光灑進來,我於是用了吉他、口琴。它其實是很素樸的音樂,但是我覺得很像一個明亮、有點風、心情好的陽光的午後,帶著這樣的心情,做了《少女胸像》的音樂。

主持人(第1到4季):邱顯忠
政大新聞系、美國 Temple University 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經歷:曾任公共電視台節目部製作人暨編導。2003年以《台灣百年人物誌》獲金鐘獎,2007年《以藝術之名》入選「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視覺藝術」。另曾製作《誰來晚餐》、《文學風景》、《公視藝文大道》等節目。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