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過《偷天鋼索人》(Man on Wire)這部紀錄片嗎?1974年一位法國鋼索表演者Philippe Petit在朋友的掩護下,在紐約兩棟世貿大樓之間搭了一根鋼索,來回走動了將近一小時,一度臥躺鋼索上如臥躺在雲端,看起來如此愜意不費氣力。故事講到這個讓人嘩然的片段時,配樂正是Satie最著名的鋼琴曲Gymnopédies。在那疏離又清脆的琴鍵音中,最讓人動容的不僅是藝術家直視深淵、優雅無懼的身段,還有伴他冒險的朋友在數十年後回溯這一天,仍然眼中有淚。我不知道在多少的影片中聽過Satie的鋼琴曲,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這一段。
對我來說,Satie就像19世紀的Lo-Fi Boy。Satie的音樂調性其實相當類似於當下流行的Lo-Fi Hip Hop,沒有張狂的起伏,清寂中帶著奇異的安定人心之效,可以無限循環播放,每一段旋律都聽起來似曾相識,彷彿是日復一日被迫窩在小房間裡、疫情時期的主題曲。
我呢,這些日子如果沒有特別想聽什麼專輯的時候,偶爾也聽Satie,更常打開Youtube的Lo-Fi Hip Pop頻道,陪那位左撇子的女孩寫著無止盡的作業,從白日寫到黑夜。
這幾天重聽Bill Evans那張經典專輯《Waltz for Debby》,專輯的封面讓我想起女兒,女兒像Debby一樣有短短的捲髮,彎弧型的瀏海。聽這張專輯的時候,可以聽到現場錄音中杯盤交錯的叮叮響,還有每首曲目結束後人們溫暖的掌聲。我想念的那些。
Tags:
像是一場末世電影,空無一人的街道、等待每日下午二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直播、社群媒體上真偽不明的資訊⋯⋯每個人都像一張張溫床。然而疫病也有它的遊戲性,移動不宜、相見不宜、擁抱不宜,我們得保持靜物的姿態,一二三木頭人。
生活在疫病或者疫病在生活,我們丟失了什麼的同時,是不是也重拾了什麼?Openbook與九歌出版合作,邀請兩組作家交換週記:生活在部落的作家Apyang Imiq程廷和在都市裡定居的謝凱特、同樣視「走傱」為性命的作家鄭順聰與包子逸,在日子與日子的間隙裡神遊、書寫、紀錄疫病籠罩下的生活。
▇鄭順聰:以音樂滌清耳朵的時刻
承包子上篇的「悲願」,我當然希望「自由吃食」的生活,可以早日回歸。且包子更為辛苦,不僅被疫情,還被孩子「雙重包圍」。在此,我不僅要對醫護人員,也要向全天下的媽媽致敬!
雖說管束在家的背景音是太太不斷踅踅唸(se̍h-se̍h-liām)甚至破口大罵的爆裂音!
不是針對我,我很乖,乖得像一顆冰封的湯圓,能滾就滾到書房去。然而,孩子在家上課,太太軍事化管控作息,催促孩子按表視訊,煮飯、清掃、網購⋯⋯脾氣失控,屬自然現象。
怕我這顆沒用的湯圓礙事,乖乖躲在書房,用音樂維持彈性。
三級警戒初期,氣氛肅殺,動輒得咎,我就將頻道鎖定在古典音樂:貝多芬容易激動引發火氣,蕭邦太浪漫不合時宜,巴哈死寂乃空蕩蕩的台北城——這些我天天聽的標配,怎麼都很齷齪(ak-tsak,煩躁鬱悶)。
就在此時,竟想/響起了久久未碰的舒曼,尤其是鋼琴曲,不那麼浪漫,介於激動與死寂之間,壓抑中揚起輕盈,神經質之浮想聯翩,是精神的冷卻劑,助我渡過三級警戒的初期躁鬱。
但自肅時日一久,作息與心態進入穩定,我的音樂清單就如常了:點聽iTune的Match幫我挑的編輯精選,常是80年代的西洋流行歌,想夐遠些就New Age恩雅,偶而法式的Keren Ann,慵懶爵士我有Ella Fitzgerald,懷念澳洲團INXS,突然就蹦出臉友阿東整理「很潮的台語歌」,帶來耳朵的躍動生新。
每朝清晨甦醒,就以George Winston的美好來迎接憂喜未知的瘟疫之日。
以往的時光,忙於在外走踏覓食,現多出大把大把的時間,索性就來個歌手與樂團的歷史回顧,研究其風格內容之演變:從蘇打綠的首張同名專輯開始,加上演唱會版,可以串流整天;伍佰是必選,我會在〈牽掛〉與〈樓仔厝〉停留反覆播放數十次;The Corrs早就有大全集,點一次箭頭就可全聽。此外還有Camera Obscura,The Innocence Mission,Belle and Sebastian⋯⋯反正就是清新悠淡不要帶壓力就好。
警戒日成天聽音樂,比以往更易生倦,反而在此時,更懂得留白。
將音量轉至零,孩子與太太都睡著了,整座都市全世界盡皆無聲。在這耳朵的空白地帶,放下情緒,舒緩鬆弛,相對於喧囂躁動,足以讓身心靈為之滌清。
但對剛卸貨的包子媽妳來說,得不分日夜餵養甫出生的孩子,很難有耳根清淨的時刻吧⋯⋯湯圓大叔在此,以阿爆的金曲獎年度最佳歌曲〈Thank You〉向妳3Q:
Maljimalji,masalu!
▇包子逸:無限循環的Lo-Fi日子
Dear湯圓大叔:
聽到您略為詳實地介紹一家之主的「爆裂音」……嗯,我只能說您勇氣可嘉。在此借花獻佛,也點播阿爆一曲〈Thank You〉獻給你們家三頭六臂、居功厥偉的偉大女性。值此非常時期,踅踅唸有理,爆裂無罪。
我在你新書裡〈夜半,我浸在黑潮中〉一文讀到你說自己聽的音樂很雜,對照一下你列出的音樂清單,還真的是廣納百川呀。文中寫你喜歡在黑潮咖啡館獨自廝混到深夜,聆聽老闆貼心替你播放的Satie音樂,文中蔓生都市生活的孤寂感。孤寂真的是相對性的啊,在那個時空裡,能夠那麼任性地走入擁抱自己的咖啡館,並且有人有那樣的心思,特地播放幾首屬於你的曲子,於今想起來是多麼奢華的派對。
你看過《偷天鋼索人》(Man on Wire)這部紀錄片嗎?1974年一位法國鋼索表演者Philippe Petit在朋友的掩護下,在紐約兩棟世貿大樓之間搭了一根鋼索,來回走動了將近一小時,一度臥躺鋼索上如臥躺在雲端,看起來如此愜意不費氣力。故事講到這個讓人嘩然的片段時,配樂正是Satie最著名的鋼琴曲Gymnopédies。在那疏離又清脆的琴鍵音中,最讓人動容的不僅是藝術家直視深淵、優雅無懼的身段,還有伴他冒險的朋友在數十年後回溯這一天,仍然眼中有淚。我不知道在多少的影片中聽過Satie的鋼琴曲,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這一段。
對我來說,Satie就像19世紀的Lo-Fi Boy。Satie的音樂調性其實相當類似於當下流行的Lo-Fi Hip Hop,沒有張狂的起伏,清寂中帶著奇異的安定人心之效,可以無限循環播放,每一段旋律都聽起來似曾相識,彷彿是日復一日被迫窩在小房間裡、疫情時期的主題曲。
我呢,這些日子如果沒有特別想聽什麼專輯的時候,偶爾也聽Satie,更常打開Youtube的Lo-Fi Hip Pop頻道,陪那位左撇子的女孩寫著無止盡的作業,從白日寫到黑夜。
這幾天重聽Bill Evans那張經典專輯《Waltz for Debby》,專輯的封面讓我想起女兒,女兒像Debby一樣有短短的捲髮,彎弧型的瀏海。聽這張專輯的時候,可以聽到現場錄音中杯盤交錯的叮叮響,還有每首曲目結束後人們溫暖的掌聲。我想念的那些。
在這個時代,VR都可以帶我們漫步月球了,似乎已經沒有出門的必要,然而人們還是希望真真實實地出門在外,旅行,聽現場。●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疫下交換週記】
Week 1 ➤➤
Week 2➤➤
小吃碗上外太空
作者:包子逸
出版:有鹿文化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包子逸
常寫散文、影評與報導。熱衷挖掘老東西與新鮮事。
喜歡自己做菜,珍惜使用餐櫃裡的老碗盤。
散文曾獲台北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譯文曾獲梁實秋文學獎首獎。作品收錄於九歌年度散文選。
《鄉間小路》雜誌專欄「文明野味」作者。
著有散文集《風滾草》(誠品、博客來選書)。
這是她的第二本書。
夜在路的盡頭挽髮
作者:鄭順聰
出版:九歌文化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鄭順聰
作家。嘉義民雄人,中山大學中文系,台師大國文研究所畢業。
新近出版散文集《夜在路的盡頭挽髮》。作品有《時刻表》,《家工廠》,《海邊有夠熱情》,《晃遊地》,《基隆的氣味》,《黑白片中要大笑》,《台語好日子》,《大士爺厚火氣》,《仙化伯的烏金人生》等。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疫下交換週記》Apyang Imiq X 謝凱特:聊聊地方空間
像是一場末世電影,空無一人的街道、等待每日下午二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直播、社群媒體上真偽不明的資訊⋯⋯每個人都像一張張溫床。然而疫病也有它的遊戲性,移動不宜... 閱讀更多
疫下交換週記》鄭順聰 X 包子逸:聊聊想念的吃食
像是一場末世電影,空無一人的街道、等待每日下午二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直播、社群媒體上真偽不明的資訊⋯⋯每個人都像一張張溫床。然而疫病也有它的遊戲性,移動不宜... 閱讀更多
疫下交換週記》Apyang Imiq X 謝凱特:聊聊日常運作
像是一場末世電影,空無一人的街道、等待每日下午二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直播、社群媒體上真偽不明的資訊⋯⋯每個人都像一張張溫床。然而疫病也有它的遊戲性,移動不宜...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