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該是香港書展轉型的時候了

2017-08-01 21:52

這年的香港書展因颱風關係取消了半天營業時間,令書商生意大受影響。此外,亦有不少書商表示這一年書展沒有特別話題,加上愈來愈多人不再買書,難以吸引更多人流。書展已經結束一週,檢討聲浪四起,然而,書展、書商和書的未來究竟如何?

▉書商也填不滿的書展

今年的香港書展,號稱是最多參展商參與的一屆,但自報名時間起,主辦單位貿易發展局十分留意參展商的去留,服務態度也更勝從前,從中似乎可嗅到一絲緊張氣味。若業界人士心水清一點,會知道大型出版社和書店——如2016年底倒閉的Page One——都不再參展了,而小型出版社原本伺機進駐主場館 Hall 1,但Hall 1 的攤位最後卻要靠原來設在 3 樓的電子書商才能填滿。至於 3 樓的空缺便由第一屆「運動消閒博覽」來補完。

面對書商、書店的退潮,貿發局如何保住這個人流達 100 萬人次的「金雞蛋」?以今年的狀況來看,他們的因應對策或許是「空間利用的商場化」。

今年香港書展的主題是「旅遊」,不少評論人都批評這主題沒有香港特色,內容也空洞無比。細看貿發局此舉,其實揭示了其策展的新趨勢,以及其力求對抗網絡年代傳統書展消亡的決心。書商未來的生存之道,或許也可在此得到點啟示。貿發局把 3 樓一角闢為「日本館」,內裡有日本國家旅遊局等各地參展商,儼如小型旅遊展。此外再配合「運動展」、香港書展中的兒童館等,便能把數天的香港會展布置成商場,讓入場人士在這裡擁有美好而長久的體驗——那怕他們買不買書,下一年還是會慕名而來。

_DSC9444.JPG

▉轉型!自家攤位賣別人家的書?

主辦方將香港書展空間商場化,書商也開始轉型,不再視香港書展為衝銷量、散存貨的地方,而是加入展覽的意味,回歸書展的本質。就像以網絡出版聞名的「有種文化」,他們見讀者人數開始減少後,除了減少出書量,更慢慢在出版和策展兩端調節平衡。

有種文化今年以「香港日常」作為主題,在不同出版社搜羅該主題的書籍,攤位設計不像過往強化出版社的形象,而是走近似特色書店的路線,但又不像一般書店在書展的特賣場設計。總編輯 Ivan 指出,今年出版的書籍比較少,也把銷售重心拉離銷售層面。「倒不如藉書展作宣傳,與行內一些獨立書店、品牌合作,嘗試可否增加他們的曝光機會。當然未必十分幫得上忙,但可以加強彼此聯繫,也算是聯誼。」

_DSC9459.JPG
里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讓香港17間獨立出版社聯合在內設攤(圖左)。

_DSC9399.JPG
CUP媒體讓獨立出版社「格子盒作室」在內設攤(圖中平台)。

為何他們不太重銷售?答案在於其出版方向。

自從 2012 年《一路向西》爆紅後,網絡出版如雨後春筍之勢,由小說大賣發展至電影的不計其數。可是網絡出版實有賴 Facebook 的宣傳,但自從 Facebook 收緊演算法後,若不買廣告,所能接觸的群眾愈來愈少,而隨著Facebook的發展以及有會員另起爐灶,高登論壇亦日漸失去其領導地位,導致網絡出版物的盛況不再。

另一方面,同行競爭激烈也是問題之一。「市面上有這麼多出版社,競爭很大。我們找作者做網絡書,但其他公司亦然,我們又不是甚麼大公司,那憑甚麼一定要別人選擇你們的公司?」「創造館」的余兒身同感受。

「透過行業外的宣傳方式,我認為比較能有效增加人流。」有種文化的 Ivan 道。「今年我們找了更多不同的合作伙伴。以往我們出版,通常向書局作宣傳,其實是行業對內的一種宣傳方式。漸漸地大家開始習慣使用互聯網宣傳,所以現在我們會與不同業界合作。例如食譜書,我們會尋求與生產煮食器材公司、食品公司合作,以他們的網絡作宣傳。」也因此,書展攤位的露出,便是出版商對產品公司的承諾,能為其產品招徠或展覽,不一定只有賣書一條路。

同時他們亦會出版食譜、手工藝等類別的書籍,雖然這類書籍不會特別暢銷,但銷路較為穩定。

相較之下,以故事、小說作主導的「創造館」,像在走另一條路。他們主力推動買賣小說的版權,好讓其故事能翻拍成為電視劇或電影,繼而帶動銷量。他們最近的代表作《今晚打喪屍》已拍成電影,亦有故事賣出電視劇版權即將開拍。

上:《今晚打喪屍》​電影預告。(台灣已發行,華映娛樂發行)
下:《一路向西》作者「向西村上春樹」又一電影改編作品《西謊極落:太爆‧太子‧太空艙》預告。(台灣9/8上映,華映娛樂發行)

可是香港這條「小說→電影/電視劇/手遊」的供應鏈還未成熟——香港的電視台不多,太香港題材的故事也難以拍成電影進軍大陸市場,加上經理人制度、版權公司等等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創造館」的老闆余兒指出,由於作者的收入微薄,因為熱誠才會寫故事,他不想一本書便完結他們的故事,所以希望故事還能繼續延續下去。」

「你的貨品要有品質保證。只要不斷推下去,故事便能延續下去。」

▉除了紙本書,出版還有其他可能

撰寫這篇文章的同時,正值《壹周刊》賣盤和《飲食男女》雜誌版停刊,紙媒未來的生存空間如何,可見一斑。上述出版人的意見和體會,或許也帶給同業們一些刺激——出版社應該摒棄舊有對「一本書」的想法,不要被「形式」所左右,要站在更高的地方思考全局。

出版商並不只是出版商,而是資訊/內容提供者,紙本出版只是表現內容的一種形式。一個點子,要透過什麼方法,在網上、紙本、活動、書展、版權等面向一併推動?如果這一個點子不適合書展時發生,那麼我們如何在其他地方把它賣出去?未來的出版人,或許得思考如何花費心思為點子量身打造形式,並將其看成一個「大型活動」來推動。

「書展若淪為一個展銷場,就像工展會不賣新商品,只是將原有的商品促銷,也難怪會有『一元書』拍賣了。」Ivan 的說法可能誇張,但誰會想到《壹周刊》需要賣盤?是時候放棄舊有的想法,不只是對於一本書的想法,也該放下門戶之見。類同的出版商可否來點聯乘之作,以雙方的人氣來推書——一如李克勤和容祖兒一起辦演唱會那樣。出版商合作日久,了解雙方運作之後,又可否成立聯盟?

「有點像林夕和 Middle合著新書《閉起雙眼 你最掛念誰》。如果林夕有『我比你強為何要跟你合作我為何要幫你』的想法,那麼任何好點子都無法合作。」余兒道。

_DSC9420.JPG
別怕,是假手!書展內有出版社以每本10元價格促銷,平台上以萬聖節道具裝飾。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