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我幾次以「逆媳」身分被媒體採訪,但我做了什麼?不過是決定孩子從母姓、自己留在家裡過年罷了,這些對男性來說都是理所當然的選擇,可見我們的社會仍深受父權文化主宰,太多習俗都是針對女性(尤其是媳婦這個身分)的打壓。正如《因為我是女性》作者所言,若是不把那些重男輕女的尖刺拔除,久了,連受傷的女性自己都無感,但唯有找到傷害的源頭,才有展現力量的可能。
這也是《因為我是女性》值得一讀的原因,作者以親身經歷及心理諮商個案的經歷,探討母親的養育方式如何左右女兒的生命發展,如何讓一名女性永久地被困住或活出自己。
「母親對孩子的人格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這句話勢必讓人皺眉,對女性來說是十分嚴厲的指責與壓力。但作者不是為了譴責母親,因為不分性別與身分,嬰幼兒的主要照顧者一定都會對其大腦神經系統的發育程度造成影響,作者所探討的是「人格特點和創傷」如何通過養育方式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拿起本書的讀者即便不是女性,或者是沒有生育過的人,也能從中找到相似經驗。
作者會選擇母嬰關係為主題,是因為見到太多遭受不公平對待的女性,為人母之後,讓自己的女兒遭受同樣經歷,她期盼能減少強迫性重複的苦難,也希望讀者能看見這些女性的生活環境及遭遇,可能是失去受教育的機會、分攤繁重家務、外出工作賺錢養活弟妹,最後結婚生子,她們從出生至最後一刻,都以某些男性為生命中心。
「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媽媽,我們可以把她叫作內在媽媽。在成長的過程裡,媽媽對待我們的方式會被我們內化到心裡,成為人格的一部分。」
作者提醒,要與糟糕的「內在媽媽」進行分離,才能帶來自我的成長、劃清心理邊界。這中間需要四個步驟:「覺察、反思、拒絕、表達」,這些正是我這幾年努力的方向。
過去我常困惑,「像媽媽」是一種讚美還是批評?從小到大我一直沒有答案,直到結婚後,某次與伴侶發生爭執時,他脫口說出:「你和你媽媽一模一樣!」我瞬間暴怒,心中同時點亮紅燈:像媽媽為什麼讓我憤怒?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到底是欣賞媽媽,還是討厭媽媽?我是渴望她的愛還是得不到她的愛?
經過了10年的反思與自省,我這兩年才明白,以「現代女性」模樣活著的我,看似過得灑脫自在,擺脫了童年和成長中因性別受到差別待遇的痛苦,但苦悶的記憶沒有被化解,那成了我生命裡的疙瘩,我只是刻意忽略了,冷冷淡淡地對待自己。
在我生下女兒後,我很快覺察媽媽與我的互動方式,已經影響了我對待小孩的型態。我重新思考與母親的關係,決定設下底線,退出家庭群組、不接媽媽電話、將互動降至最低,以實際行動表達內心的拒絕感。這段過程並不容易,有必要和媽媽鬧僵嗎?媽媽再過份也是生下自己的人,沒有她也沒有我啊?我的內心非常煎熬。一位同樣因母女關係受苦的朋友點醒我,要先承認得不到母愛,為自己哀悼,才能放下過去,活在當下。誠實也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
一旦開始檢視母女關係,就讓我有機會看清楚這個社會如何把「家庭內的重男輕女」擴大成「社會中的父權主義」,最顯而易見的實例,就是男性在社群網路握有更強的發言權,輕易就能冠上專家的身分,即便那份權力與現實不符。例如在台灣明明女性育兒時間更長、與子女更親密、負責更多家務管理, 甚至還能有不錯的職涯發展,但知名的育兒專家往往是「XX爸」、「XX奶爸」、或是各科別的男醫師突然都能指點媽媽怎麼帶孩子(就算是小兒科醫師,難道就比較懂育兒?),這種展現教導權慾望的「Mansplaining」,如今仍吸引許多媽媽粉絲,歡喜受教。
過去我常幫許多媒體、網路平台撰寫人物採訪文章,察覺了這個問題後,我開始在採訪現場坐立難安。我發現許多男性受訪者的能耐被過度讚美與誇大,忽略了他能專心經營事業與個人形象的原因,是背後有人(通常是女性)為他打理一切。而女性受訪者的過分努力與堅強,也讓我感到痛苦,她們甚至沒意識到,或是不願意提及,自己經歷了太多不公平,才能達到今日成就——那可能包括要同時兼顧完美母親的形象。
台灣看似趨近性別平等,也有不少男性批評「女權至上」,但只要讀過行政院每年的「性平圖像」,就會知道「男權為尊」這道牆根本還未擊破,我們絕對不能就個人經驗去否定當前社會文化所塑造的「厭女環境」。
我很感謝,能在準備踏入與媽媽的和解階段前就先讀到這本書。我並不打算重建健康的母女關係,但我知道了一件事:放棄對媽媽的期待,憤怒、悲傷、絕望都是正常反應,無法原諒也是。因為我也是一名母親了,我不能容忍過去那些自己被忽視與傷害的時刻,但我還是願意去看見媽媽活在重男輕女家族裡的苦,而且我要為自己大力鼓掌,因為走過這段歷程,我終於能成為自己原本該有的模樣了。
我想每個人都可以在這本書裡,找到屬於自己的母女關鍵字——可能是「共生關係」,媽媽藉由各種愛的方式控制孩子的所有決定;有「分離創傷」的媽媽可能以拒絕、威脅的方式,讓孩子和自己產生強大的依賴關係;還有喜歡下指導棋的「自戀型媽媽」,表面為了孩子好,其實她只在乎自己的感受,沒有顧慮過孩子的狀況;「情感混亂」的媽媽既提供孩子生存的需要,也是讓他們恐懼的源頭。
當你讀完這本書,請嘗試從母親的身上看見自己,不管你們之間的關係好壞,都該仔細審視與母親的關係,或許是修復創傷,也可以阻止創傷的代際傳遞,更可能是感謝母親沒有將任何的傷害延續到你的身體和大腦所記憶。接下來,請相信,未來的生命經驗可以由你自己創造,你與孩子、伴侶間的關係,仍有機會獲得完全不同的展開機會,你絕對有力量,以自己想要的方式,好好生活。●
因為我是女性:即使受傷,也能溫柔對待世界
作者:侯玉珍
出版:好人出版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侯玉珍
中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學會註冊心理師,中國心理學會註冊督導師,中國艾利克森研究院註冊催眠師,精神動力學取向諮詢師。
從業12年,擁有6000+小時的臨床諮詢經驗和600+小時的團體帶領經驗。
致力於「女性」議題的發展和研究,專注於幫助女性實現從內在開始的成長。
|
Tags:
(圖片來源:Unsplash/Austin Wade、Timothy Eberly)
這幾年我幾次以「逆媳」身分被媒體採訪,但我做了什麼?不過是決定孩子從母姓、自己留在家裡過年罷了,這些對男性來說都是理所當然的選擇,可見我們的社會仍深受父權文化主宰,太多習俗都是針對女性(尤其是媳婦這個身分)的打壓。正如《因為我是女性》作者所言,若是不把那些重男輕女的尖刺拔除,久了,連受傷的女性自己都無感,但唯有找到傷害的源頭,才有展現力量的可能。
這也是《因為我是女性》值得一讀的原因,作者以親身經歷及心理諮商個案的經歷,探討母親的養育方式如何左右女兒的生命發展,如何讓一名女性永久地被困住或活出自己。
「母親對孩子的人格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這句話勢必讓人皺眉,對女性來說是十分嚴厲的指責與壓力。但作者不是為了譴責母親,因為不分性別與身分,嬰幼兒的主要照顧者一定都會對其大腦神經系統的發育程度造成影響,作者所探討的是「人格特點和創傷」如何通過養育方式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拿起本書的讀者即便不是女性,或者是沒有生育過的人,也能從中找到相似經驗。
作者會選擇母嬰關係為主題,是因為見到太多遭受不公平對待的女性,為人母之後,讓自己的女兒遭受同樣經歷,她期盼能減少強迫性重複的苦難,也希望讀者能看見這些女性的生活環境及遭遇,可能是失去受教育的機會、分攤繁重家務、外出工作賺錢養活弟妹,最後結婚生子,她們從出生至最後一刻,都以某些男性為生命中心。
「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媽媽,我們可以把她叫作內在媽媽。在成長的過程裡,媽媽對待我們的方式會被我們內化到心裡,成為人格的一部分。」
作者提醒,要與糟糕的「內在媽媽」進行分離,才能帶來自我的成長、劃清心理邊界。這中間需要四個步驟:「覺察、反思、拒絕、表達」,這些正是我這幾年努力的方向。
過去我常困惑,「像媽媽」是一種讚美還是批評?從小到大我一直沒有答案,直到結婚後,某次與伴侶發生爭執時,他脫口說出:「你和你媽媽一模一樣!」我瞬間暴怒,心中同時點亮紅燈:像媽媽為什麼讓我憤怒?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到底是欣賞媽媽,還是討厭媽媽?我是渴望她的愛還是得不到她的愛?
經過了10年的反思與自省,我這兩年才明白,以「現代女性」模樣活著的我,看似過得灑脫自在,擺脫了童年和成長中因性別受到差別待遇的痛苦,但苦悶的記憶沒有被化解,那成了我生命裡的疙瘩,我只是刻意忽略了,冷冷淡淡地對待自己。
在我生下女兒後,我很快覺察媽媽與我的互動方式,已經影響了我對待小孩的型態。我重新思考與母親的關係,決定設下底線,退出家庭群組、不接媽媽電話、將互動降至最低,以實際行動表達內心的拒絕感。這段過程並不容易,有必要和媽媽鬧僵嗎?媽媽再過份也是生下自己的人,沒有她也沒有我啊?我的內心非常煎熬。一位同樣因母女關係受苦的朋友點醒我,要先承認得不到母愛,為自己哀悼,才能放下過去,活在當下。誠實也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
一旦開始檢視母女關係,就讓我有機會看清楚這個社會如何把「家庭內的重男輕女」擴大成「社會中的父權主義」,最顯而易見的實例,就是男性在社群網路握有更強的發言權,輕易就能冠上專家的身分,即便那份權力與現實不符。例如在台灣明明女性育兒時間更長、與子女更親密、負責更多家務管理, 甚至還能有不錯的職涯發展,但知名的育兒專家往往是「XX爸」、「XX奶爸」、或是各科別的男醫師突然都能指點媽媽怎麼帶孩子(就算是小兒科醫師,難道就比較懂育兒?),這種展現教導權慾望的「Mansplaining」,如今仍吸引許多媽媽粉絲,歡喜受教。
過去我常幫許多媒體、網路平台撰寫人物採訪文章,察覺了這個問題後,我開始在採訪現場坐立難安。我發現許多男性受訪者的能耐被過度讚美與誇大,忽略了他能專心經營事業與個人形象的原因,是背後有人(通常是女性)為他打理一切。而女性受訪者的過分努力與堅強,也讓我感到痛苦,她們甚至沒意識到,或是不願意提及,自己經歷了太多不公平,才能達到今日成就——那可能包括要同時兼顧完美母親的形象。
台灣看似趨近性別平等,也有不少男性批評「女權至上」,但只要讀過行政院每年的「性平圖像」,就會知道「男權為尊」這道牆根本還未擊破,我們絕對不能就個人經驗去否定當前社會文化所塑造的「厭女環境」。
我很感謝,能在準備踏入與媽媽的和解階段前就先讀到這本書。我並不打算重建健康的母女關係,但我知道了一件事:放棄對媽媽的期待,憤怒、悲傷、絕望都是正常反應,無法原諒也是。因為我也是一名母親了,我不能容忍過去那些自己被忽視與傷害的時刻,但我還是願意去看見媽媽活在重男輕女家族裡的苦,而且我要為自己大力鼓掌,因為走過這段歷程,我終於能成為自己原本該有的模樣了。
我想每個人都可以在這本書裡,找到屬於自己的母女關鍵字——可能是「共生關係」,媽媽藉由各種愛的方式控制孩子的所有決定;有「分離創傷」的媽媽可能以拒絕、威脅的方式,讓孩子和自己產生強大的依賴關係;還有喜歡下指導棋的「自戀型媽媽」,表面為了孩子好,其實她只在乎自己的感受,沒有顧慮過孩子的狀況;「情感混亂」的媽媽既提供孩子生存的需要,也是讓他們恐懼的源頭。
當你讀完這本書,請嘗試從母親的身上看見自己,不管你們之間的關係好壞,都該仔細審視與母親的關係,或許是修復創傷,也可以阻止創傷的代際傳遞,更可能是感謝母親沒有將任何的傷害延續到你的身體和大腦所記憶。接下來,請相信,未來的生命經驗可以由你自己創造,你與孩子、伴侶間的關係,仍有機會獲得完全不同的展開機會,你絕對有力量,以自己想要的方式,好好生活。●
因為我是女性:即使受傷,也能溫柔對待世界
作者:侯玉珍
出版:好人出版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侯玉珍
中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學會註冊心理師,中國心理學會註冊督導師,中國艾利克森研究院註冊催眠師,精神動力學取向諮詢師。
從業12年,擁有6000+小時的臨床諮詢經驗和600+小時的團體帶領經驗。
致力於「女性」議題的發展和研究,專注於幫助女性實現從內在開始的成長。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線上對談》拉開轉身的餘裕,我把「自己」還給母親:謝凱特、吳曉樂雲端暢聊
編按:繼與家庭斷裂切割的《我的蟻人父親》、重建關係的《普通的戀愛》後,謝凱特推出散文新作《我媽媽做小姐的時陣是文藝少女》,以坦誠、細膩的文字刻畫母親,並於書中自白,... 閱讀更多
書評》華燈初上,鄉土歸返:評周梅春《大海借路》中的女性形象與生命寓意
閱讀更多
話題》從台灣女性文學研究到性別文學論述:跨世紀革命暗語《性別島讀》
編按:今(2021)年4月,國立臺灣文學館策劃了「可讀.性—臺灣性別文學變裝特展」展覽,並據此延伸推出新世紀的性別文學專書——《性別島讀:...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