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微小瞬逝的永恆:讀《向晚的飛行》

  • 張卉君(作家,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
2023-09-18 19:30

當全球矚目的新聞播出「月船三號」成功登陸月球南極消息時,我手邊正翻到《向晚的飛行》書稿第14章。

那是作者海倫.麥克唐納(Helen Macdonald)描述自己與專攻火星研究的探險家、太空生物學兼行星地質學者娜塔莉.卡布羅(Natalie Cabrol),一同去到高海拔沙漠考察偵測火星生命方法的篇章,名為〈她的軌道〉。麥克唐納是極盡描述細微之物的觀察者,同時亦非常擅長推進故事:透過一趟科學調查的探險旅程,她聚焦於卡布羅與其研究工作嵌合相映的人生故事,讓讀者耽溺於她屢屢揭露隱藏之物的冒險裡。

廣袤無際的鹽沼、幾十億年的行星演化、浩瀚的宇宙、火星的溝谷和枯湖、鹽塊裡微生物的遺跡……麥克唐納鉅細靡遺地在所觸、所聞的當下環境抒寫,領著讀者身歷其境,參與那趟艱辛卻壯麗的旅行,同時也沉浸在火星研究者自身生命維度的層次思考之中。

麥克唐納寫道,卡布羅曾在著名天文學家奧杜因.多佛斯(Audouin Dollfus)教授的手掌中,見過小心翼翼存放於保險箱裡的月球土壤——當下她帶著興奮之情,卻發現月壤無異於世間已知物質的外觀,一時失望、直覺「並沒什麼特別」的心情,卻在那晚仰望月夜的瞬間,得到如天啓般的領略:「剛才看了覺得沒什麼的月壤,剎那間像是世間最寶貴的東西。珍貴的不是它本身,而是它來到這裡經歷的路程。」

彼時卡布羅年輕生命的頓悟,引導著她窮盡一生追尋土星生命。而這美麗繁複的星軌清晰顯化於麥克唐納的筆下,在日後因緣際會,在「月船三號登陸月球南極」新聞發生的此刻,跨越時間與空間尺度展開對話,讓仰望著同一個月球的讀者感到顫動,彷彿窺見了人類數千年來的祕密──始終好奇於地球之外宇宙的無盡探索,亦是「生命如何存在」的終極探問。


阿波羅17號帶回來的月球土壤(圖源:wikipedia)

➤哲理與愛的追尋

閱讀麥克唐納的文字,常令人不經意陷入悠長的沉思,像是愛麗絲尾隨著兔子掉入穿越時空的洞穴裡,經歷一趟趟大開眼界的神奇旅程。她常透過事件誘發讀者的好奇心,客觀描述與場景再現的筆觸栩栩如生,在細筆聚焦如顯微鏡下現形的微物鏡頭之下,又瞬間迤邐出壯闊遼遠、層次堆疊的繁複圖景。她鑽研極致的物外之趣、弦外之音,卻更能「深究人直覺感受到的神聖,以及這種直覺的本質」,進而引發哲學與靈性層次的共感,令人心旌搖曳。

麥克唐納清透精灼之筆,讓《鷹與心的追尋》(H is for Hawk)甫出版即刷亮英國書市排行榜,以破竹之勢獲2014年「山繆.強森獎」(Samuel Johnson Prize)傳記類最佳圖書及「柯斯塔圖書獎年度之書」(Costa Book of the Year)等獎項。這位劍橋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附屬研究學者,旋以詩人、插畫家、自然學者及作家等多重角色,在自然文學的寫作領域中嶄露頭角,後續並受邀撰寫《紐約時報雜誌》專欄。

《鷹與心的追尋》述寫因喪父而開始馴鷹,歷經7年心路,是結構縝密、層次遞進的長篇敘事。《向晚的飛行》這本散文集則由41篇長度不一、主題各異的短篇集結而成。

文章包含從蟲魚鳥類研究與日常觀察延伸而出的哲學思考;科學調查與其背後森羅棋布的政治、經濟、文化脈絡;人類圈養、飼育、育種、觀賞各式野生動物行為背後的情感分析與辯證;亦記敘作者人際網絡所接觸到的天文學者、生態科學研究者、保育組織、人權議題團體等,跨領域疊加、拓展出來的視野邊界與專業知識。

我特別喜歡其中略長的篇章,文字層疊遞進、鋪陳,呈現出作者多元豐盛的思路軌跡。每篇文章如同精彩獨立的單元劇,展讀時可以隨順心意次序,穿梭於書頁之間閃現的優美字句與故事情節中,如閱讀專欄隨筆般沒有負擔,卻又在一不留神之間,被作者優美的笛聲引領走入繁複的森林,沉浸在霧般詩意迷濛的心緒之中。

麥克唐納提到,書中多篇文章都在練習「向人類的種種歸因和假設提出質問」。她形容如同16世紀歐洲貴族蒐羅藏品的「珍奇櫃」(Wunderkammer),自然物和人造物相鄰排放,閱讀樂趣就像在觀看「性質迥異的物品相互映襯,突顯了外型的異同,輝映彼此的美及各自張揚的低調」。

若要用一個共通的主題標註於這個珍奇櫃上,那可能是「愛」——作者嘗試用不同的眼睛觀看周遭,因而辨識出對人以外周遭生命構成的,閃閃發光的世界之愛,重新體會事物紛亂複雜的美好。


Cabinet of Curiosities, 1690s, Domenico Remps. 17世紀的義大利畫家Domenico Remps所畫下的珍奇櫃。

➤文學與科學的接近

閱讀《向晚的飛行》過程中,我確實體現到凝視、把玩「珍奇櫃」中各異物件,卻一一映現內在質地的奇妙經驗。作者如說書人一般,吸引你拾起一片羽毛、掂量一顆布滿岩藻的石頭、採摘一朵充滿寓意的蘑菇——接著,透過凝視手中之物,打通連結過往歷史的時光隧道,亦在巨量的科學知識鋪陳之下,瞥見鑲嵌其中駁雜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脈絡。聚焦愈久,便發現意義開展得愈發深遠,漸漸呈現出哲學的意味來。物件不再只是物件,而擴充了自我邊界的理解,映照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向來在自然文學的閱讀經驗中,我深受複雜之中的純粹所吸引,尤其是具有詩性的聯想、精確的譬喻,兼具科學理性與文學感性的風格,常同時帶給我思辨上的邏輯追求與文字美學、靈性共振上的感動。麥克唐納無疑是嫻熟於這類風格的出色作家。

我們往往把科學想成純粹、客觀的事實,但可以想見,科學對世界提出的問題,其實悄悄受歷史、文化、社會左右,而這些影響往往是看不見的。

—《向晚的飛行》

麥克唐納在《向晚的飛行》中,多次提到寫作方向上的自我探索,包括「科學」與「文學」在寫作中所擔配的角色:「科學所做的事,是我希望更多文學也能做的事。我希望文學也向我們指出,人其實活在一個縝密複雜的世界裡,這個世界不全然只與我們有關,也不單單只屬於我們。世界從來就不屬於我們。」

身為自然史研究者與熱中觀察的書寫者,麥克唐納反覆對比18世紀以前,過往人類在自然中所獲得的生命經驗,與近代整體環境受到氣候變遷、棲地喪失、物種滅絕瀕危的現況。多數都市居民早已習慣失去大樹、鳥鳴、蟬聲的人造環境,甚至在現代建築中,為了隔絕蟲鳥侵擾而改變屋簷設計,也讓棲居都市中的鳥類失去避雨築巢的空間。這些難以聯想其關聯性的改變,實則牽一髮而動全身,衝擊著野外生物的族群分布與存續。

她憂心地寫道:「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正在發生,我們既然來不及挽救,或許就該把現在還能寫的盡可能都寫下來,為過去做個盤點。」於此,書寫的動機除了科學數據的客觀陳述,亦帶著委婉的勸諫:「我們需要硬科學為衰退的速率和規模建立模型,研究發生的原因和可行的對策。但我們也需要文學;我們需要訴說這些消失代表的意義……文學能引領我們認識世界的質地,而我們正需要這麼做。」


渡渡鳥是全新世滅絕的代表之一。圖為船隻Gelderland的日記草圖,記錄了 1601 隻渡渡鳥,作者為Joris Laerle。(圖源:wikipedia)

在科學、文學與哲學之外,作為自然史的研究者,麥克唐納從未停止在時間與空間的軸線上著墨,擦亮讀者對於當下覺察的敏銳度,以及行動的可能性。

在〈先兆〉中,她以「偏頭痛」的經驗延伸譬喻,如同人類對於森林火災、永凍土層融化、地層下陷海水上升……等氣候變遷造成的極端氣候影響察而不覺:「我們知道它就在那裡,但同時也認定它不存在。」她進而呼籲人們應該盡快組織起來,在進程中策動齊心協力的大規模集體文化行動——「譯為末日的『Apocalypse』一詞,初始的意思是揭示,是顯現,是洞見,是揭曉本來未知之事。我祈禱眼前的末日所帶來的啟示,是我們能認知到自己有力量介入干預。」

正如同在〈向晚的飛行〉中,作者將雨燕視為共同體的寓言,以飛升至對流邊界層頂端的特殊自然行為「vesper flights」隱喻說明:「雨燕飛到超越的高度,讓自己明確判斷身處的位置,明白接下來該做什麼,安靜卻充分地為下一步指引方向。」

雨燕教導人類如何為全體的福祉和未來的繁盛做出最佳決定,而海倫.麥克唐納以其精銳之筆,在他者生命裡照見自我生命的領略,堅定訴說著——永恆藏匿於微小瞬逝的事物之中,閃現著神祕的平凡,就算我們不相信,奇蹟依然存在,而「奇蹟就在那裡等待我們揭曉」。


飛行的雨燕(圖源:Kentish Plumber/flickr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向晚的飛行
Vesper Flights
作者:海倫.麥克唐納(Helen MacDonald)
譯者:韓絜光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海倫.麥克唐納

作家、詩人、插畫家及自然學者,劍橋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附屬研究學者。著有暢銷書《鷹與心的追尋》,以及隼屬猛禽的文化史,書名就叫《隼》(Falcon)。另包含《沙勒的魚》(Shaler’s Fish)在內,出版有三本詩集。曾任劍橋大學耶穌學院研究員,也曾是專業養鷹人,並協助管理歐亞各地的猛禽研究及保育計畫。現為《紐約時報雜誌》撰稿作者。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