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書房》加薩走廊情勢受關注,20年前圖文書《巴勒斯坦》熱銷再版,及其他藝文短訊

  • Sway(文字工作者)
  • Bambook(文字工作者)
2023-12-31 11:30

1990年代出版的非虛構圖文書《巴勒斯坦》,如今再受關注、熱銷。(圖片來源:HKW

【產業消息】

■自今年10月7日哈瑪斯對以色列發動突襲以來,加薩走廊的情勢引起全球關注,20年前備受讚譽的非虛構圖文書《巴勒斯坦》(Palestine)也重新熱銷再版。美國老牌漫畫出版社Fantagraphics表示,上千本庫存在2個月內銷售一空,目前緊急加印中。

《巴勒斯坦》作者喬.薩科(Joe Sacco)本業是記者,他在1990年代拜訪約旦河西岸和加薩走廊,將見聞和訪談畫成漫畫,以報導式的清晰條理爬梳占領和領土劃分的衝突、對巴勒斯坦人的影響等。這些漫畫起初以便宜的薄冊形式分9期刊出,後於2001年由Fantagraphics集結成書出版,並由文化評論家薩伊德(Edward Said)作推薦序。在漫畫還被視為大眾、野俗、誇張的1990年代,《巴勒斯坦》的嚴肅體裁以及結合報導與圖像的原創性幾乎前所未見,薩科也因此被視為圖像報導文學的先驅。

■為滿足讀者對漫畫和圖像小說的強勁需求,愈來愈多傳統出版社將目光投向網路漫畫平台或社群媒體,尋找下一本現象級暢銷作。這股趨勢主要源自Webtoon的成功:2004年發跡於韓國的Webtoon,號稱擁有目前全球最大網漫社群,並於去年成立「Webtoon Unscrolled」出版社,進軍英語漫畫的紙本市場。

Unscrolled並非第一個將網漫改編紙漫的出版社,企鵝藍登書屋正是在Webtoon上看見瑞秋・史邁司(Rachel Smythe)浪漫奇幻作品《奧林匹斯傳說》(Lore Olympus)的潛力,2019年起將還在連載的漫畫集結成冊出版實體書,明年甚至將推出以史邁司為名、由她主導的書系。


浪漫奇幻作品《奧林匹斯傳說》系列出版品。 (圖片來源:INKLORE

甫於12月初推出新集數的LGBT青春愛情漫畫《戀愛修課》(Heartstopper),也是艾莉絲・歐斯曼(Alice Oseman)自2016年起先在社群媒體Tumblr和網漫平台Tapas上連載,直到2019年才由樺榭童書出版集團(Hachette Children’s Group)集結成書。截至目前為止,《戀愛修課》單行本第1至5集在英國已賣出110萬冊。

傳統出版社與網路漫畫的結合,不僅為漫畫愛好者提供更多元的選擇,也為整個行業注入轉變的契機。對出版社來說,網路漫畫的忠實讀者群偏好一次大量追漫,渴求新故事,也願意掏錢支持喜愛的創作者,幾乎是紙本漫畫的銷售保證。而對網漫作者來說,出版紙本可觸及到網路以外的新讀者。不過,如何在紙本頁數限制下,將原先一頁滑到底或如報紙般全開大小的內容,重新編排得邏輯流暢、高潮迭起,又能吸引讀者購買下一集,才真正考驗編輯功力。另外網漫大多為彩色,從螢幕顯示(RGB三色)到彩色印刷(CMYK四色)的調整,也比黑白漫畫多一道工序。從數位載體到實體印刷,不只是單純將條漫分割成單頁或跨頁的問題,對作者和出版社都有更多挑戰。

【2023年度精選書單】

■回顧2023年,今年有哪些新書獲得最多媒體推薦,恨不得塞進每個讀者的聖誕襪呢?英美書房交叉比對7家重量級書評媒體()的年度書單,從700筆推薦書目中去除重複推薦後,共獲得506筆書目資訊。以下列出至少4家書評一致推薦的23本年度好書。

6家媒體驚呼讚嘆(共2本):

  • 《柏南特耕隊》(Birnam Wood,暫譯):以長篇小說《發光體》一舉打破布克獎史上「篇幅最長作品」、「最年輕得主」雙紀錄的伊蓮諾.卡頓(Eleanor Catton),睽違10年終於出版最新小說,再次以複雜細膩的角色群構建精密劇情,深刻描繪資本主義和理想主義間岌岌可危的平衡,以及人在追求理想時所做出的權衡與讓步。卡頓表示:「我想寫一本關於人們做出選擇、犯錯,並對自身與他者引發致命後果的書⋯⋯在這個全球面臨生存威脅的時代,點燃讀者探究未來下一步變化的好奇心。」更多報導請見:〈2023年3月號英美書房〉 
     
  • 《鷦鷯啊,鷦鷯》(The Wren, the Wren,暫譯):愛爾蘭國家書卷獎終身獎作家安妮.安瑞特(Anne Enright)出版最新小說,以晶瑩剔透的詩歌點綴銳利的散文敘述,巧妙織就一個關於渴望、背叛與希望纏繞的家庭故事。更多報導請見:〈2023年9月號英美書房〉

5家媒體讚不絕口(共4本):

  • 《壞蛋宣言》(Crook Manifesto,暫譯):以《地下鐵道》、《尼克男孩》(The Nickel Boys,暫譯)連續兩年獲得普立茲獎的美國作家科爾森.懷特黑德(Colson Whitehead),今夏推出「哈林三部曲」犯罪小說的第二篇章。懷特黑德巧妙融合黑色喜劇與突發而日常的犯罪暴力,從家庭題材中召喚出70年代紐約氛圍,造就一部令人目不暇給的社會諷刺小說。更多報導請見:〈2023年7月號英美書房〉
  • 《蜂之刺》(The Bee Sting,暫譯):13年前曾以《史基比掛了》(Skippy Dies,暫譯)入圍布克獎的愛爾蘭小說家保羅.莫瑞(Paul Murray),今年再度以悲喜交織的小說《The Bee Sting》打入布克獎決選。 《The Bee Sting》接二連三拋出種種事件,熱鬧非凡,同時也呈現愛爾蘭經濟崩潰後的社會剖面。當前途看似注定無望,人是否還會堅持良善?更多報導請見:〈2023年9月號英美書房〉
  • 《賭注號》(The Wager,暫譯):記者兼《紐約時報》暢銷作家大衛.格雷恩(David Grann),承襲愛倫坡獎前作《花月殺手》(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中懸疑與紀實交織的筆法,將這件後人稱為「賭注號叛變」的歷史事件寫成非虛構文學《賭注號》(The Wager),融合驚心動魄的海上冒險奇譚、《蒼蠅王》般無政府狀態的赤裸人性,以及緊湊的法庭推理攻防。本書目前由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和馬丁.史柯西斯改編,同一製作團隊也會將《花月殺手》搬上大螢幕。更多報導請見:〈2023年4月號英美書房〉
  • 《湯姆湖劇院》(Tom Lake,暫譯)柑橘文學獎得主安.派契特(Ann Patchett)出版最新小說,繼《倖存之家》後再度證明她身為家族敘事故事大師的功力。全書極其優美地交融兩條時間軸的情節,營造豐富層次,向讀者拋出一場關於愛、家庭與抉擇的沉思。當故事結局揭曉時,令人既備感驚訝,又不得不同意一切因果無可避免。更多報導請見:〈2023年8月號英美書房〉

4家媒體好評推薦(共17本):

  • After The Funeral》, Tessa Hadley 著。
  • Biography of X》, Catherine Lacey 著。更多報導請見:〈2023年3月號英美書房〉
  • Blackouts》, Justin Torres 著,美國國家書卷獎得獎作。更多報導請見:〈2023年11月號英美書房〉
  • Doppelganger》, Naomi Klein 著。
  • Fire Weather》, John Vaillant 著。
  • How to Say Babylon》, Safiya Sinclair 著。
  • Kairos》, Jenny Erpenbeck 著。
  • King》, Jonathan Eig 著。
  • Lone Women》, Victor LaValle 著。
  • Monsters》, Claire Dederer 著。
  • Same Bed Different Dreams》, Ed Park 著。
  • The 272》, Rachel L. Swarns 著。
  • The Best Minds》, Jonathan Rosen 著。
  • The Fraud》, Zadie Smith 著。更多報導請見:〈2023年3月號英美書房〉
  • The Talk》, Darrin Bell 著。
  • Victory City》, Salman Rushdie 著。更多報導請見:〈2023年2月號英美書房〉
  • 《等待在夜裡被捕》(Waiting to Be Arrested at Night), Tahir Hamut Izgil 著。更多報導請見:話題》願你有平安的火焰──《等待在夜裡被捕》推薦序

■2023年對漫畫和圖文書出版社又是收穫豐盛的一年,綜合5家媒體(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衛報》、《出版人週刊》、《華盛頓郵報》、《圖書館期刊》)的漫畫和圖像小說年度書單,可看到主題從飲食構築的家庭記憶、父子間的傳承、青春成長記事,到夢境與神燈精靈對日常的啟示。今年的英語圖文書帶來題材多元、令人目不暇給的視覺盛宴。

今年的圖像自傳和回憶錄尤其備受矚目,個人生命故事有如社會和歷史的一側切面。以時事漫畫獲普立茲獎的戴麟・貝爾(Darrin Bell),首度出版圖像回憶錄《談話》(The Talk)。他以自己在1980年代洛杉磯成長的經歷開始,思考作為黑白混血兒和黑人男性,在美國生存所面對的挑戰,忠實呈現黑人代代受種族主義影響的困境。

《合菜:來自越南的美國人的回憶》(Family Style: Memories of an American From Vietnam)的作者Thien Pham,則是透過食物這個媒介,記錄了他和家人作為越南難民的艱險經歷。從全家上下僅剩的一顆飯糰,總是充滿海風鹹味的西瓜,到加入其他移工收成草莓後吃到的第一包洋芋片,每樣食物對他來說都有不同意義,也是他逃離越南、進入泰國難民營、最後落腳美國的漂泊中,追尋歸屬感與幸福的印記。

駱茲・切斯特(Roz Chast)的非虛構圖文書《我一定是在做夢》(I Must be Dreaming)如同書名,是一本讀者看完可能會大喊「我到底看了什麼」的笑鬧隨筆。漫畫家嘗試為自己的夢境分門別類,例如「漫畫構想」、「恐怖身體」等,但也有更多無法分類的(例如「長著一字眉的愛爾蘭矮妖」),目的倒不是科學研究,而是要證明做夢這個最普世但又最私密的行為,是人人都可享受的免費娛樂。

茱莉亞・沃茲(Julia Wertz)《難搞的一群人:超級普通的勒戒故事》(Impossible People: A Completely Average Recovery Story)也同樣幽默。這本回憶錄從她獨自站在叢林間一輛撞爛的汽車旁開始——她是怎麼來到這的?沃茲以她一貫的慧黠和敏銳,用簡潔的黑白漫畫追溯成癮後通往清醒的漫漫長路,在微小的勝利和失敗間找到不放棄的動力,並且誠實地向親友、甚至自己揭露內心的脆弱。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