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作家白先勇集結海峽兩岸藝術界共同打造的崑曲大戲——青春版《牡丹亭》,2004年4月29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首演。那時的我只是全場1500位觀眾之一,抱著觀摩的心情欣賞這齣受到各界矚目的新製作。沒想到戲看完了,我和青春版的緣分才要開始,隔年加入團隊擔任燈光設計,一做就是19個年頭,不只參與這齣戲從青春到盛年,也見證海峽兩岸劇場的變遷與發展。
這個製作的龐大在於:幕前是大陸崑曲名家汪世瑜、張繼青一手調教的蘇州崑劇院小蘭花班青年演員,幕後則是台灣的製作團隊,因為白先勇老師的號召,不只集結劇場著名設計者,還有電影界(導演王童擔任美術總監暨服裝設計)、學界(華瑋、辛意雲、張淑香參與劇本修編)、書畫界(董陽孜題字、奚淞繪畫)各領域大咖一同加入,「眾星雲集」的陣容不遜於台前的明星。然而,如果沒有一個有決斷力的領航者,很容易淪為各說各話的紛雜局面。
因為有「白元帥」(白先勇)坐鎮,青春版不曾出現這樣的問題。過去參與過的劇場製作,設計者對應窗口通常只有導演,青春版則是團隊的行動,集體創作,所有想法攤在會議上討論,白老師只提出原則性大方向,遇到意見難以統合時才做裁斷,不會「會而不議,議而不決」,運作起來很有效率。
雖然是中途加入製作團隊,對我而言,第二版就是從零開始的全新創作。不過,還是得感謝首演版的實驗與碰撞,讓後繼者不必再重複同樣的問題。
光影,是很虛幻的存在,燈光的變化通常不會直接刺激到觀眾,設計的考量都是圍繞著劇本走,包括:一,場景:戶外或室內、白天或黑夜、春夏或秋冬……;二,戲劇的情緒:歡樂、纏綿、悲傷、孤獨……藉由燈光導引觀眾進入劇中人的情緒,同悲同喜。
《牡丹亭‧憶女》。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2007年10月。
《牡丹亭‧遊園》舞臺燈光,背景襯以宋畫。香港文化中心,2006年6月。
燈光設計不能只考慮自己的想法,必須因應布景的形式、顏色、舞台陳設、投影、服裝、演員走位各個面向,同步思考,通盤考量。傳統戲曲的演出,燈光通亮,台上一舉一動一覽無遺,演員永遠站在中間的C位,就是看戲、聽戲。隨著現代劇場的發展,戲曲開始導入新的表現手法,藉由燈光明暗將舞台收緊成不同的小區,創造出更多的表演空間及C位,戲的流動更加豐富而有變化。
燈光語彙必須因應劇種或是劇團特色做調整。我做過一些新編戲曲,演員一個亮相、音樂一個重拍、打架……燈光都要跟著變化,以「重口味」聲光營造舞台效果。崑曲是很優雅的,燈光如果變化得太快,對戲是一種干擾,必須知所節制。
2005年參與青春版時,海峽兩岸劇場燈光系統以傳統燈為主,電腦燈剛開始應用,還不普及。傳統燈是模仿太陽光的鹵素燈泡,以色紙來調色,色溫溫暖偏黃,缺點是必須經過精密的設計,燈具上了吊桿很難修改。電腦燈的光源則是高亮度金屬鹵化物燈泡,以色盤混光,燈光顏色偏白,較為亮麗。科技的日新月益,電腦燈可迅速轉換圖案、顏色,以及調光、聚焦、光斑水平、垂直移動的機械操作,工作起來更方便。
構思青春版時,曾想過是否採用電腦燈,後來考量到成本,以及崑曲更適合色溫溫暖的傳統燈,最後作罷。觀眾可能很難想像:傳統燈要製造滿台樹影效果,就需要4或6個燈具。台前演得精彩,舞台上方也熱鬧滾滾,懸吊系統不只吊布景,還有上百具的燈,雙方人馬不時上演搶桿大戰。
燈光設計不是做完設計就完事,每次演出要因應劇場條件、燈光廠牌的不同做調整。青春版《牡丹亭》分為上、中、下三本,每演一輪就是三齣戲的工作量,第一天的戲落幕了,得上緊發條做第二天的燈光,經常是大白天進場工作,忙到凌晨才走出劇院。
黃祖延在《牡丹亭‧遊園》舞臺現場調整燈控。深圳,2006年1月。
黃祖延(右)、王耀崇討論舞臺燈光。英國倫敦,2006年8月。
2005年12月,重製版的青春版《牡丹亭》回到首演地台北國家劇院發表,接著展開兩岸三地及歐亞美洲的長征之旅。50場、100場、200場、300場、400場……不斷累積的演出場次,標示著我和青春版走南闖北的印記。記不清參與了多少場青春版的燈光工作,中、港、台、新加坡、美國、英國、希臘……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劇場、不同的工作夥伴,數十年設計生涯很難碰上同一齣戲做了近20年,以至於燈具的位置、顏色及畫面都深深烙印在腦海中,那是由燈光譜寫出的《牡丹亭》。
青春版受到白老師百般呵護,演到哪盯到哪,深怕一個不注意就走了樣。尤其,這齣戲發表的頭10年演出非常密集,一年我總要出門十多趟。當製作團隊其他成員無法隨團時,不只要管燈光,服裝、布景、音響……舞台大小事有了狀況,都要應變處理。
早年,大陸老一輩劇場工作者對於現代劇場沒有太多認識,「燈光放上去就好了,還需要調整?」因為不理解,配合度不高。但吵架解決不了問題,需要耐心溝通,除非真的動不了,才會把白老師搬出來當令箭。
為了拉近崑曲與年輕人的距離,青春版走進兩岸校園。大學禮堂設備不足,要想辦法在有限的條件下做出劇場級的燈光效果。記得在安徽合肥大學演出時,吊桿不夠,臨時以竹竿綁繩子吊燈具。我為蘇崑小蘭花班設計燈光的第二齣戲《玉簪記》在大陸巡演時,裝台才發現部分景片黏在一起,十萬火急重做,幸好沒耽誤到演出。
青春版一演近20年,見證了兩岸,特別是大陸劇場的變遷與發展。大陸不只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新的劇場如雨後春筍建成,接受現代劇場訓練的年輕新血接棒加入,20年來有了長足的進步。2000年以後舞台燈光系統也緩慢起了變化,如今電腦燈、LED燈已成主流趨勢,兩岸劇場不論是人才或環境都已經世代交替,青春版的燈光設計也必須與時俱進,加入新的思考及工作模式。
《牡丹亭‧離魂》。希臘雅典音樂廳,2008年6月。
《牡丹亭‧圓駕》。上海東方藝術中心,20104月。
做為青春版一份子,最讓我感動的是:白老師鍥而不捨的毅力,這個龐大的製作才能走下去,而且一走就是20個年頭。復興崑曲的口號喊得再響,沒有堅強的意志力與執行力,一切都是空談。外界看來,以白老師在文學界的地位應該可以輕鬆成事,事實不然,第一筆贊助金容易談,數百場巡演每出一趟門就是「食指浩繁」的花費,都得從零開始。白老師舉著大旗從六十多歲領軍到八十多歲,永遠精神奕奕,從不喊累。身為後輩的我們怎麼能不提醒自己:「要跟上白老師的腳步,不能鬼混。」
COVID-19三年疫情難得停下忙碌的腳步,不免懷念起青春版《牡丹亭》在各地巡演的點點滴滴,有時因工作時間撞期而煩惱;有時因倦怠而心煩;有時因為工作理念不同發生爭執;有時完成不可能的任務而自嗨;有時拖著疲憊身體走出劇場,一頓可口的宵夜疲勞頓消。20年的情感交織著酸甜苦辣各種滋味,最終化為滿足與開心。
心裡明白:以後或許不會再有這種機會,但也慶幸:至少曾經青春。2024年,青春版《牡丹亭》即將迎來雙十年華,期許這場青春美夢還會繼續下去。●
牡丹花開二十年:青春版《牡丹亭》與崑曲復興
作者:白先勇
出版:聯合文學
定價:220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白先勇
民國二十六年生,廣西桂林人。臺大外文系畢業,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
白先勇為北伐抗戰名將白崇禧之子,幼年居住於南寧、桂林,民國三十三年逃難至重慶。抗戰勝利後曾移居南京、上海、漢口、廣州。三十八年遷居香港,四十一年來臺與父母團聚。五十二年赴美留學,五十四年獲碩士學位,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任教中國語言文學,八十三年退休,投入愛滋防治的公益活動和崑曲藝術的復興事業,製作青春版《牡丹亭》巡迴兩岸、美國、歐洲,獲得廣大迴響,從「現代文學傳燈人」,成為「傳統戲曲傳教士」。八十六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圖書館成立「白先勇資料特藏室」,收錄一生作品的各國譯本、相關資料與手稿。曾先後獲國家文藝獎、元智大學桂冠文學家獎、北京中國音樂學院太極傳統音樂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貢獻獎,二○二一年獲頒臺灣大學名譽博士、臺北文化獎。
白先勇是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戲劇家,著作極豐,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八千里路雲和月》、《白先勇的文藝復興》,舞臺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兩岸均已出版《白先勇作品集》。小說多篇曾改編為電影、電視、舞台劇,並翻譯成多國文字。關於白先勇文學創作的研究,兩岸均不斷有學者投入,人數眾多,面向多元,形成白先勇文學經典化現象。
民國一○○年起致力整理父親白崇禧傳記,出版《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與廖彥博合著)。一○三年在臺灣大學開設《紅樓夢》導讀通識課程,將畢生對《紅樓夢》的鑽研體會傾囊相授,並出版《白先勇細說紅樓夢》、策畫編纂《正本清源說紅樓》。
|
Tags:
《牡丹亭‧離魂》。希臘雅典音樂廳,2008年6月。(本文圖片由聯合文學提供)
2004年,白先勇集合兩岸三地文化菁英團隊悉心打造,歷時一年多規畫、製作排演的青春版《牡丹亭》在臺北國家戲劇院世界首演。如今迎接20周年的里程碑,聯合文學出版《牡丹花開二十年》紀錄青春版《牡丹亭》超過四百場演出的歷程。本書中白先勇特撰近四萬字長文,娓娓道來崑曲情緣,製作青春版《牡丹亭》的來龍去脈。也收錄主創團隊20年來的心得。
本文選自《牡丹花開二十年》:〈二十年青春夢──見證海峽兩岸劇場的變遷與發展〉,由青春版《牡丹亭》燈光設計黃祖延口述;李玉玲整理。Openbook閱讀誌搶先刊登,以饗讀者。
由作家白先勇集結海峽兩岸藝術界共同打造的崑曲大戲——青春版《牡丹亭》,2004年4月29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首演。那時的我只是全場1500位觀眾之一,抱著觀摩的心情欣賞這齣受到各界矚目的新製作。沒想到戲看完了,我和青春版的緣分才要開始,隔年加入團隊擔任燈光設計,一做就是19個年頭,不只參與這齣戲從青春到盛年,也見證海峽兩岸劇場的變遷與發展。
這個製作的龐大在於:幕前是大陸崑曲名家汪世瑜、張繼青一手調教的蘇州崑劇院小蘭花班青年演員,幕後則是台灣的製作團隊,因為白先勇老師的號召,不只集結劇場著名設計者,還有電影界(導演王童擔任美術總監暨服裝設計)、學界(華瑋、辛意雲、張淑香參與劇本修編)、書畫界(董陽孜題字、奚淞繪畫)各領域大咖一同加入,「眾星雲集」的陣容不遜於台前的明星。然而,如果沒有一個有決斷力的領航者,很容易淪為各說各話的紛雜局面。
因為有「白元帥」(白先勇)坐鎮,青春版不曾出現這樣的問題。過去參與過的劇場製作,設計者對應窗口通常只有導演,青春版則是團隊的行動,集體創作,所有想法攤在會議上討論,白老師只提出原則性大方向,遇到意見難以統合時才做裁斷,不會「會而不議,議而不決」,運作起來很有效率。
雖然是中途加入製作團隊,對我而言,第二版就是從零開始的全新創作。不過,還是得感謝首演版的實驗與碰撞,讓後繼者不必再重複同樣的問題。
光影,是很虛幻的存在,燈光的變化通常不會直接刺激到觀眾,設計的考量都是圍繞著劇本走,包括:一,場景:戶外或室內、白天或黑夜、春夏或秋冬……;二,戲劇的情緒:歡樂、纏綿、悲傷、孤獨……藉由燈光導引觀眾進入劇中人的情緒,同悲同喜。
燈光設計不能只考慮自己的想法,必須因應布景的形式、顏色、舞台陳設、投影、服裝、演員走位各個面向,同步思考,通盤考量。傳統戲曲的演出,燈光通亮,台上一舉一動一覽無遺,演員永遠站在中間的C位,就是看戲、聽戲。隨著現代劇場的發展,戲曲開始導入新的表現手法,藉由燈光明暗將舞台收緊成不同的小區,創造出更多的表演空間及C位,戲的流動更加豐富而有變化。
燈光語彙必須因應劇種或是劇團特色做調整。我做過一些新編戲曲,演員一個亮相、音樂一個重拍、打架……燈光都要跟著變化,以「重口味」聲光營造舞台效果。崑曲是很優雅的,燈光如果變化得太快,對戲是一種干擾,必須知所節制。
2005年參與青春版時,海峽兩岸劇場燈光系統以傳統燈為主,電腦燈剛開始應用,還不普及。傳統燈是模仿太陽光的鹵素燈泡,以色紙來調色,色溫溫暖偏黃,缺點是必須經過精密的設計,燈具上了吊桿很難修改。電腦燈的光源則是高亮度金屬鹵化物燈泡,以色盤混光,燈光顏色偏白,較為亮麗。科技的日新月益,電腦燈可迅速轉換圖案、顏色,以及調光、聚焦、光斑水平、垂直移動的機械操作,工作起來更方便。
構思青春版時,曾想過是否採用電腦燈,後來考量到成本,以及崑曲更適合色溫溫暖的傳統燈,最後作罷。觀眾可能很難想像:傳統燈要製造滿台樹影效果,就需要4或6個燈具。台前演得精彩,舞台上方也熱鬧滾滾,懸吊系統不只吊布景,還有上百具的燈,雙方人馬不時上演搶桿大戰。
燈光設計不是做完設計就完事,每次演出要因應劇場條件、燈光廠牌的不同做調整。青春版《牡丹亭》分為上、中、下三本,每演一輪就是三齣戲的工作量,第一天的戲落幕了,得上緊發條做第二天的燈光,經常是大白天進場工作,忙到凌晨才走出劇院。
2005年12月,重製版的青春版《牡丹亭》回到首演地台北國家劇院發表,接著展開兩岸三地及歐亞美洲的長征之旅。50場、100場、200場、300場、400場……不斷累積的演出場次,標示著我和青春版走南闖北的印記。記不清參與了多少場青春版的燈光工作,中、港、台、新加坡、美國、英國、希臘……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劇場、不同的工作夥伴,數十年設計生涯很難碰上同一齣戲做了近20年,以至於燈具的位置、顏色及畫面都深深烙印在腦海中,那是由燈光譜寫出的《牡丹亭》。
青春版受到白老師百般呵護,演到哪盯到哪,深怕一個不注意就走了樣。尤其,這齣戲發表的頭10年演出非常密集,一年我總要出門十多趟。當製作團隊其他成員無法隨團時,不只要管燈光,服裝、布景、音響……舞台大小事有了狀況,都要應變處理。
早年,大陸老一輩劇場工作者對於現代劇場沒有太多認識,「燈光放上去就好了,還需要調整?」因為不理解,配合度不高。但吵架解決不了問題,需要耐心溝通,除非真的動不了,才會把白老師搬出來當令箭。
為了拉近崑曲與年輕人的距離,青春版走進兩岸校園。大學禮堂設備不足,要想辦法在有限的條件下做出劇場級的燈光效果。記得在安徽合肥大學演出時,吊桿不夠,臨時以竹竿綁繩子吊燈具。我為蘇崑小蘭花班設計燈光的第二齣戲《玉簪記》在大陸巡演時,裝台才發現部分景片黏在一起,十萬火急重做,幸好沒耽誤到演出。
青春版一演近20年,見證了兩岸,特別是大陸劇場的變遷與發展。大陸不只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新的劇場如雨後春筍建成,接受現代劇場訓練的年輕新血接棒加入,20年來有了長足的進步。2000年以後舞台燈光系統也緩慢起了變化,如今電腦燈、LED燈已成主流趨勢,兩岸劇場不論是人才或環境都已經世代交替,青春版的燈光設計也必須與時俱進,加入新的思考及工作模式。
做為青春版一份子,最讓我感動的是:白老師鍥而不捨的毅力,這個龐大的製作才能走下去,而且一走就是20個年頭。復興崑曲的口號喊得再響,沒有堅強的意志力與執行力,一切都是空談。外界看來,以白老師在文學界的地位應該可以輕鬆成事,事實不然,第一筆贊助金容易談,數百場巡演每出一趟門就是「食指浩繁」的花費,都得從零開始。白老師舉著大旗從六十多歲領軍到八十多歲,永遠精神奕奕,從不喊累。身為後輩的我們怎麼能不提醒自己:「要跟上白老師的腳步,不能鬼混。」
COVID-19三年疫情難得停下忙碌的腳步,不免懷念起青春版《牡丹亭》在各地巡演的點點滴滴,有時因工作時間撞期而煩惱;有時因倦怠而心煩;有時因為工作理念不同發生爭執;有時完成不可能的任務而自嗨;有時拖著疲憊身體走出劇場,一頓可口的宵夜疲勞頓消。20年的情感交織著酸甜苦辣各種滋味,最終化為滿足與開心。
心裡明白:以後或許不會再有這種機會,但也慶幸:至少曾經青春。2024年,青春版《牡丹亭》即將迎來雙十年華,期許這場青春美夢還會繼續下去。●
牡丹花開二十年:青春版《牡丹亭》與崑曲復興
作者:白先勇
出版:聯合文學
定價:22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白先勇
民國二十六年生,廣西桂林人。臺大外文系畢業,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
白先勇為北伐抗戰名將白崇禧之子,幼年居住於南寧、桂林,民國三十三年逃難至重慶。抗戰勝利後曾移居南京、上海、漢口、廣州。三十八年遷居香港,四十一年來臺與父母團聚。五十二年赴美留學,五十四年獲碩士學位,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任教中國語言文學,八十三年退休,投入愛滋防治的公益活動和崑曲藝術的復興事業,製作青春版《牡丹亭》巡迴兩岸、美國、歐洲,獲得廣大迴響,從「現代文學傳燈人」,成為「傳統戲曲傳教士」。八十六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圖書館成立「白先勇資料特藏室」,收錄一生作品的各國譯本、相關資料與手稿。曾先後獲國家文藝獎、元智大學桂冠文學家獎、北京中國音樂學院太極傳統音樂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貢獻獎,二○二一年獲頒臺灣大學名譽博士、臺北文化獎。
白先勇是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戲劇家,著作極豐,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八千里路雲和月》、《白先勇的文藝復興》,舞臺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兩岸均已出版《白先勇作品集》。小說多篇曾改編為電影、電視、舞台劇,並翻譯成多國文字。關於白先勇文學創作的研究,兩岸均不斷有學者投入,人數眾多,面向多元,形成白先勇文學經典化現象。
民國一○○年起致力整理父親白崇禧傳記,出版《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與廖彥博合著)。一○三年在臺灣大學開設《紅樓夢》導讀通識課程,將畢生對《紅樓夢》的鑽研體會傾囊相授,並出版《白先勇細說紅樓夢》、策畫編纂《正本清源說紅樓》。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書.人生.白先勇》父親三部曲的尋龍之旅—《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
作家白先勇近十年致力整理父親白崇禧傳記,2012年照片集《父親與民國》、2014年《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皆在兩岸三地與歐美漢學界引起廣大迴響,今(2020... 閱讀更多
文訊40》你的青春,我的啟蒙:白先勇╳封德屏╳楊佳嫻從《現代文學》到《文訊》對談側記
閱讀更多
書.人生.白先勇》追憶我們的似水年華:記奚淞與我的文字因緣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