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專業語言學家謝承諭、蘇席瑤聯手合作,蒐羅超過70部影視作品與時事新聞,從多元主題探討社會上的各種語言學現象,出版新書《語言學家看劇時在想什麼?》。新書分享會上,兩人從校園生活及台灣各地語言使用習慣切入,帶領讀者看見社會背景、地域歷史、性別等如何影響我們的語言表達。
活動中,兩位作者也分享了書寫此書的甘苦談。作為學院裡的語言學家,他們在這本書中努力更貼近大眾,希望讀者能享受到語言學的有趣之處。
➤研究主題親近生活
「語言學」是什麼?許多人可能認為語言學離自己的生活很遠。在台灣,語言學相關課程與研究大多隱身在外語、文學系所裡,因此能見度不高。謝承諭苦笑說,他都告訴自己母親:「如果別人問我讀什麼,就說我在讀英文就好。」——不僅因大眾對語言學的陌生,更因為語言學研究的涵蓋範圍非常廣泛,難以一言概括。
蘇席瑤解釋,語言學是用「科學化、系統性的方式,研究語言及相關現象的學科。」研究可分為兩個方向:語言的「結構」與「使用」,前者包含聲音、語法構詞以及語義學等,後者則是研究性別、性向、心理、社會文化等如何影響語言的使用。
聽來好像很複雜,但實際上語言學的研究主題非常親近生活,例如「台中腔」、「晶晶體」都是研究主題之一,專家們會蒐集錄音樣本並進行分析與考察。有趣的是,語言不僅表達著字義本身,包括咬字、口音、使用的詞語等方面,也暗藏著許多訊息。
例如經典歌舞片《窈窕淑女》當中,展示了當時社會階層對語音變異的影響;台劇《俗女養成記》則表現出使用「台語」與「國語」,如何給人不同的認知與感受。實際上也有研究顯示,「台灣國語」給人的親切度最高。印度電影《救救菜英文》的主角即便事業跟家庭方面都能力俱佳,卻仍因不諳英語而受到家人的嘲笑。相比於「以貌取人」,我們「以聲取人」的狀況可能還要更多。
➤口音、口型、出身與刻板印象
蘇席瑤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語言學,她特別挑選美國電影《辣妹過招》,帶大家探討校園裡的社會語言學。《辣妹過招》有段劇情是,主角凱蒂的朋友們解說校園裡的交友生態,每個小圈圈的風格都不同。蘇席瑤以其中兩個族群,風雲人物與頹廢度日的學生兩者來對比,不僅穿著上有所差異,其語言使用習慣也不同。
風雲人物傾向使用標準語法,頹廢度日的學生則傾向用非標準語法,後者更在發音上有美國周邊城市常見的「母音推移現象」(例如將「bet」發得像「but」)。這些差異不只來自個性,家庭背景可能也是影響因素之一——多數風雲人物來自中產階級家庭,頹廢度日的學生則多來自勞工階級家庭。
台灣也有類似的電影與研究,例如電影《我的少女時代》中升學班的林真心與歐陽非凡,以及放牛班的徐太宇,在穿著打扮上便有顯著不同,徐太宇說話也較豪放不羈。而美國杜克大學英語系副教授多明妮卡.貝倫(Dominika Baran)曾針對新北市某綜合高中做了相關語言研究,比較不同科別在發捲舌音「ㄕ」、介音「ㄨ」的標準程度,發現一般高中科與文書處理科的發音會較電子科來得標準一些。
謝承諭帶來趣味的問答小活動,也讓大家有新奇發現:「口型」竟然也影響了我們判讀發音,耳朵聽見的並不是絕對。或從對滷肉飯、橡皮擦、春捲等食物的稱呼,就可能判斷出對方的出身。
這些討論也帶來思考,儘管我們能從語言判斷出某些資訊,但也可能因此落入陷阱——當我們遇到某種語言現象,很可能受到個人感受與刻板印象的影響,而產生誤解與偏見。但透過觀察與思辨,我們有機會更客觀地持平看待與理解,讓語言真正成為傳達彼此心意的橋樑。
➤降低學習門檻、期待引發更多共鳴
兩位作者也聊到成書背後的花絮。起初寫書的想法誕生,是因為謝承諭經常到校園演講推廣語言學。隨著108課綱的改變,他跟許多高中老師開始思考,語言學怎麼帶進課程。另一方面,蘇席瑤認為社會語言學與大眾生活很貼近,有時也成為公眾討論的議題,但實際會接觸語言學的卻僅有學校裡的學生,是很可惜的事。
兩人都希望讓大眾輕鬆理解語言學,因此選擇以大家熟悉的影劇作品、貼近本土的題材作為引子,嘗試降低學習門檻、引發更多共鳴。
寫書過程中不乏挑戰。蘇席瑤笑說原本以為能很快寫完,然而要流暢地融合影劇與研究內容兩端,同時確保自己對原作的理解沒有偏離,其實要花不少工夫。謝承諭最大的挑戰則是拖延症,他也發覺自己的文字有「自我感覺良好」的一面,但要面向大眾,必須更加顧及閱讀者的感受。
兩人皆表示,這次的書寫經驗使他們收穫甚多。蘇席瑤形容平常做研究就像關在象牙塔裡,直到出書後收到迴響,才知道有這麼多人也對語言學有興趣,感覺自己跟社會更有聯繫——呼應著謝承諭在書中所言:「語言學不是敝帚自珍的象牙塔,語言學活在每一句電影台詞裡,每一段故事情節中,每一個與人互動的日常片刻。」●
語言學家看劇時在想什麼?
作者:謝承諭、蘇席瑤
出版:麥田出版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謝承諭
現任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專任助理教授,曾任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專案助理教授、國家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學士,國立臺灣大學語言學碩、博士。研究興趣包含語用學、言談分析、認知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曾受邀至全國多個學校、單位演講,主題包含語言學、英語自學、專業英語課程設計、大學英語授課、人工智慧融入教學,心中最有愛的還是語言學(本書另一位作者就是大學時開啟這份愛的推手之一),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與喜歡這個領域。
(撰寫自序、第6章、第11到18章)
蘇席瑤
台大外文系學士,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語言學博士,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優聘教授。對於語言在人類的社會行為中扮演的角色十分著迷。研究領域主要為社會語言學、語言人類學、及語用學。對語言、認同、語言意識形態、和性別相關議題特別關注。
(撰寫第1到5章、第7到10章、後記)
|
Tags:
《語言學家看劇時在想什麼?》作者謝承諭(左)、蘇席瑤(麥田出版提供)
兩位專業語言學家謝承諭、蘇席瑤聯手合作,蒐羅超過70部影視作品與時事新聞,從多元主題探討社會上的各種語言學現象,出版新書《語言學家看劇時在想什麼?》。新書分享會上,兩人從校園生活及台灣各地語言使用習慣切入,帶領讀者看見社會背景、地域歷史、性別等如何影響我們的語言表達。
活動中,兩位作者也分享了書寫此書的甘苦談。作為學院裡的語言學家,他們在這本書中努力更貼近大眾,希望讀者能享受到語言學的有趣之處。
➤研究主題親近生活
「語言學」是什麼?許多人可能認為語言學離自己的生活很遠。在台灣,語言學相關課程與研究大多隱身在外語、文學系所裡,因此能見度不高。謝承諭苦笑說,他都告訴自己母親:「如果別人問我讀什麼,就說我在讀英文就好。」——不僅因大眾對語言學的陌生,更因為語言學研究的涵蓋範圍非常廣泛,難以一言概括。
蘇席瑤解釋,語言學是用「科學化、系統性的方式,研究語言及相關現象的學科。」研究可分為兩個方向:語言的「結構」與「使用」,前者包含聲音、語法構詞以及語義學等,後者則是研究性別、性向、心理、社會文化等如何影響語言的使用。
聽來好像很複雜,但實際上語言學的研究主題非常親近生活,例如「台中腔」、「晶晶體」都是研究主題之一,專家們會蒐集錄音樣本並進行分析與考察。有趣的是,語言不僅表達著字義本身,包括咬字、口音、使用的詞語等方面,也暗藏著許多訊息。
例如經典歌舞片《窈窕淑女》當中,展示了當時社會階層對語音變異的影響;台劇《俗女養成記》則表現出使用「台語」與「國語」,如何給人不同的認知與感受。實際上也有研究顯示,「台灣國語」給人的親切度最高。印度電影《救救菜英文》的主角即便事業跟家庭方面都能力俱佳,卻仍因不諳英語而受到家人的嘲笑。相比於「以貌取人」,我們「以聲取人」的狀況可能還要更多。
➤口音、口型、出身與刻板印象
蘇席瑤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語言學,她特別挑選美國電影《辣妹過招》,帶大家探討校園裡的社會語言學。《辣妹過招》有段劇情是,主角凱蒂的朋友們解說校園裡的交友生態,每個小圈圈的風格都不同。蘇席瑤以其中兩個族群,風雲人物與頹廢度日的學生兩者來對比,不僅穿著上有所差異,其語言使用習慣也不同。
風雲人物傾向使用標準語法,頹廢度日的學生則傾向用非標準語法,後者更在發音上有美國周邊城市常見的「母音推移現象」(例如將「bet」發得像「but」)。這些差異不只來自個性,家庭背景可能也是影響因素之一——多數風雲人物來自中產階級家庭,頹廢度日的學生則多來自勞工階級家庭。
台灣也有類似的電影與研究,例如電影《我的少女時代》中升學班的林真心與歐陽非凡,以及放牛班的徐太宇,在穿著打扮上便有顯著不同,徐太宇說話也較豪放不羈。而美國杜克大學英語系副教授多明妮卡.貝倫(Dominika Baran)曾針對新北市某綜合高中做了相關語言研究,比較不同科別在發捲舌音「ㄕ」、介音「ㄨ」的標準程度,發現一般高中科與文書處理科的發音會較電子科來得標準一些。
謝承諭帶來趣味的問答小活動,也讓大家有新奇發現:「口型」竟然也影響了我們判讀發音,耳朵聽見的並不是絕對。或從對滷肉飯、橡皮擦、春捲等食物的稱呼,就可能判斷出對方的出身。
這些討論也帶來思考,儘管我們能從語言判斷出某些資訊,但也可能因此落入陷阱——當我們遇到某種語言現象,很可能受到個人感受與刻板印象的影響,而產生誤解與偏見。但透過觀察與思辨,我們有機會更客觀地持平看待與理解,讓語言真正成為傳達彼此心意的橋樑。
➤降低學習門檻、期待引發更多共鳴
兩位作者也聊到成書背後的花絮。起初寫書的想法誕生,是因為謝承諭經常到校園演講推廣語言學。隨著108課綱的改變,他跟許多高中老師開始思考,語言學怎麼帶進課程。另一方面,蘇席瑤認為社會語言學與大眾生活很貼近,有時也成為公眾討論的議題,但實際會接觸語言學的卻僅有學校裡的學生,是很可惜的事。
兩人都希望讓大眾輕鬆理解語言學,因此選擇以大家熟悉的影劇作品、貼近本土的題材作為引子,嘗試降低學習門檻、引發更多共鳴。
寫書過程中不乏挑戰。蘇席瑤笑說原本以為能很快寫完,然而要流暢地融合影劇與研究內容兩端,同時確保自己對原作的理解沒有偏離,其實要花不少工夫。謝承諭最大的挑戰則是拖延症,他也發覺自己的文字有「自我感覺良好」的一面,但要面向大眾,必須更加顧及閱讀者的感受。
兩人皆表示,這次的書寫經驗使他們收穫甚多。蘇席瑤形容平常做研究就像關在象牙塔裡,直到出書後收到迴響,才知道有這麼多人也對語言學有興趣,感覺自己跟社會更有聯繫——呼應著謝承諭在書中所言:「語言學不是敝帚自珍的象牙塔,語言學活在每一句電影台詞裡,每一段故事情節中,每一個與人互動的日常片刻。」●
語言學家看劇時在想什麼?
作者:謝承諭、蘇席瑤
出版:麥田出版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謝承諭
現任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專任助理教授,曾任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專案助理教授、國家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學士,國立臺灣大學語言學碩、博士。研究興趣包含語用學、言談分析、認知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曾受邀至全國多個學校、單位演講,主題包含語言學、英語自學、專業英語課程設計、大學英語授課、人工智慧融入教學,心中最有愛的還是語言學(本書另一位作者就是大學時開啟這份愛的推手之一),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與喜歡這個領域。
(撰寫自序、第6章、第11到18章)
蘇席瑤
台大外文系學士,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語言學博士,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優聘教授。對於語言在人類的社會行為中扮演的角色十分著迷。研究領域主要為社會語言學、語言人類學、及語用學。對語言、認同、語言意識形態、和性別相關議題特別關注。
(撰寫第1到5章、第7到10章、後記)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現場》語言是記憶,也是揭開帝國暗影的究極魔法:奇幻小說《巴別塔學院》新書分享會
閱讀更多
童書評》魔法瓶中的視覺語言:讀高京淑《中了魔法的瓶子》
閱讀更多
編劇書簡S2EP1》精妙超脫的改編:《喬瑟與虎與魚群》
由編劇的眼光領略故事的編織,從作品細節欣賞影視的魔法,在戲劇中蔓延閱讀的支線。「編劇書簡」專欄,由編劇、作家劉梓潔執筆,是觀影筆記,也是影視與文學的對話,每月刊登...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