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身聽S11EP8》大稻埕食家昌正浩/街頭小吃的起承轉合 ft.《大稻埕滋味——迪化街食家的早餐物語》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由資深編輯及電台主持人吳家恆擔綱主持,每集邀請不同作家、藝文工作者或編輯,以線上廣播的方式,分享彼此的工作與最近的閱讀。

飲食書寫是散文中常見的類型,觀看或閱讀美味的食物總是讓人感到愉快,而梳理飲食品項的變遷,往往能反映社會發展歷程的經濟、政治、文化與品味等各個面向。本集節目邀請到日前出版的《大稻埕滋味:迪化街食家的早餐物語》口述作者昌正浩先生。出身迪化街糧商的「昌哥」,除了介紹各種庶民美食的好滋味,更透露他對大稻埕地區人際、空間、產業的熟稔與深情。節目精彩,請別錯過!

 

【精華摘要】

➤美味匯集的來由

主持人:迪化街這一帶食物類型、風格形成的理由?它有哪幾股因素造成現在的面貌呢?

昌正浩(昌哥):現在大家看待大稻埕可能覺得充滿文青氛圍,但年輕一輩可能不知道,迪化街最主要是大宗物資、南北雜貨的集散地,所以一大早就會像菜市場一樣,有各種店家來買貨、補貨。商家要進貨也都是清晨到貨,所以必須要起床一大早來點收。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淡水河系是臺北盆地的重要交通孔道,大稻埕是當時最繁忙的河港。(圖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主持人:一大早是多早?

昌哥:最早大概凌晨1點,到清晨5點,陸陸續續都會有貨車到。這麼早的作息時間,加上忙了一陣子(而且是體力活)之後,當然就會想吃東西,所以自然而然的就形成大稻埕地區,尤其是臺北橋、延平北路這一帶,有夜生活、夜市。然後接著夜市收攤了,就開始做「晨食」,主要是要吃飽、快速把肚子填滿,接下來還要繼續工作。

另一方面,老闆們應酬喝酒回來,他也會想吃個什麼,是吃個「巧」不是吃飽,所以形成這些小攤位、小商家,可以一直經營下來。人家說一個地方要富100年才有好東西吃,迪化街就是這樣的寫照。

➤大稻埕食客的養成


郭雪湖1930年作品「南街殷賑」,呈現大稻埕的熱鬧繁華。(圖源:維基)

主持人:吃飽跟吃巧的不同需求,在飲食的內容上有什麼差異?

昌哥:我們家也是做生意、做大宗物資,以前請了很多夥計、工人。他們一大早要把肚子填飽,最主要就是米飯類或是麵類,而且要有油臊(iû-tsho)的!以前的人覺得油脂對體力有幫助,所以油飯、滷肉飯為大宗。

老闆們其實也要很早起來,跟夥計對好貨之後,出去吃個早餐。那他要求可能就不一樣了,吃鹹粥呢、配個炸蝦、炸蚵仔、炸個肉。頭家嘛!經費多一點,就可以吃好一點。因為迪化街就是大宗物資的集散地,所以這些老闆們對食材、香料等也很熟悉,是比較有要求的,這就是吃巧。

大稻埕的飲食店家受到這些內行的頭家客人影響,食材都會很講究。譬如油飯,光是米就很講究了,醬油也很講究。豬油的來源不是去買現成的,可能都是自己炸豬油。紅蔥頭也自己炸,雖然這些講出來可能都是很小的東西。

迪化街過去形成的、滿足吃飽為主的,現在已經很少了,演變成保留了傳統的美味。這些店家也是做了兩代、三代,以前他的祖父、爸爸教他們做的。

我個人覺得,光是油飯,臺北市我吃透透,還真的找不到在大稻埕的滋味,因為有照起工、照步來(台語)。這些食物的材料可能不複雜,也許就3、4種,但還是必須有人願意接班、願意傳承,我們才吃得到。

➤品味小吃的標準

主持人:您長期吃各種小吃下來,哪些是您會注意的準則?是什麼使得吃小吃成為一種滿足的體驗?

昌哥:若只講大稻埕,首先是原材料有一定的水準。不一定是很昂貴的食材,而是夠不夠新鮮。我自己滿愛煮的,也有在做餐飲業,對於食材的處理程序,一入嘴大概可以知道七、八成了。

講個最簡單的滷肉吧。大家都會滷肉啊,把應該有的醬油、糖、然後肉,通通丟到鍋子裡面,點火讓它滾,該有的香料通通丟進去,它味道會差到哪裡嗎?基本上不會。給一般人吃,夠甜、夠鹹、夠香、夠油,也算滿好吃的。

可是在我吃起來,這樣是沒有層次的,一口咬下去,肉不對,所有的味道都在外面。它要有個過程:要先汆燙、把腥羶味去掉;接著炒上色,必須在什麼溫度、下哪些香料。這就是食物的層次,這些是需要時間的。

主持人:吃得出食物層次的能力其實更令人羨慕,那要怎麼去鍛煉呢?

昌哥:請各位不要鍛煉!假如要經商、要開店,當然應該要花很多功夫去學。如果純粹做個消費者,只要是衛生、乾淨,你自己吃起來覺得適口、開心就好了。
 


大稻埕地區自19世紀下半葉開始發展,時至今日仍是北部大宗物資集散地。圖為日治時期的太平町,今延平北路一至三段一帶。(圖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隨著時代的改變與不變的

主持人:大稻埕過去有滿多非常內行的、而且非常有要求的顧客,所以這些商家當然不能做得不好,一做不好馬上就會被吃出來。但現在環境變化很大,可能有愈來愈多觀光客,那麼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昌哥:我認為觀光客跟店家兩邊可能都滿自以為是。觀光客是會拿自己的標準來衡量,而店家是做了一輩子,他會認為我老爸就是帶我這樣做,這就是最好的了!面對時代變遷,網路發達,外面的人居然非常好奇,老一派可能覺得:你越好奇我越麻煩;但換了新一輩的人經營,對於這樣的好奇,則可能覺得是新的機會。

主持人:有些熱門景點,一旦觀光客數量多了,店家可能覺得怎麼做都賣得出去,反而飲食水準下降。就您觀察,大稻埕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嗎?


美食散文《大稻埕滋味:迪化街食家的早餐物語》介紹大稻埕區域的傳統小吃與故事

昌哥:以麥當勞為例,他厲害的地方就是,我們到莫斯科吃的麥當勞,跟美國、台灣的麥當勞幾乎一樣好吃或難吃,沒有更好吃也沒有更難吃。這很了不起!

我們什麼時候會想吃麥當勞呢,或許就像什麼時候會想去吃黑白切。在喝了酒、唱了歌,半夜一兩點,絕不會有新鮮的黑白切了。那麼,蒜頭多一點、醬油辣椒多一點,吃到的人還是覺得好吃,這就是喝了酒會想吃的。也許賣得特別貴,那是因為店家犧牲夜晚休息時間、承擔安全顧慮,提供食物給需要的客人。

《大稻埕滋味》這本書開始企劃是3年前,3年過去,有一成的店家不見了。不是沒有生意,就是沒人接,只好結束,我覺得太可惜了!

時代總是往前走,現在的飲食文化非常多元,環境變數也很多,很多事情都可能會影響食物的品質,但大稻埕還保有一些店家,每天早上一、兩點就起來工作,百年如一日。我自己過去經常會買第一家的給第二家吃、買第二家的給第三家吃,想讓他們知道,是有人感激你的。

身為在小吃方面有很多品嘗經驗的人,出版這本書是想向店家致意,也拋磚引玉,希望讀者能夠欣賞這些食物,讓這些好的東西,能夠維持久一點。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