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台灣的礦業歷史及文化日益受到重視,各式各樣的敘事與紀錄紛紛出爐,除了政府設立的展示館,還有平面攝影、紀錄片、電影、繪本、文字書寫等文本,甚至還有老礦工自費設置文史館。社會學學者戴伯芬今年出版的《末代女礦工:海山煤礦,與一位社會學者對礦工阿嬤的生命考掘》一書,不僅爬梳了從殖民到戰後的台灣礦業史,以及1984年的3場嚴重礦災,更呈現大多數礦業相關敘事與紀錄中非常非常少見的女性礦工身影。本集節目邀請到戴老師分享書寫的緣起與轉折,節目精彩,請別錯過!
【精華摘要】
➤書寫的開始
主持人:《末代女礦工》這本書是怎麼樣的故事?為什麼您會開始寫這個故事?
戴伯芬:對我們1960前後出生的這個世代來說,距離礦業已經有點遙遠了。其實我的家人、我的祖父母都曾經在礦坑工作,但是我對礦業卻一無所知。礦業在大約苗栗以北的區域曾經是非常重要的產業,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都是礦工子弟,但是都沒有聽家人談起過礦場的事情。
小時候就知道我的阿嬤(張曾桂)是住在海山煤礦的工寮,但她在我們面前很少提到礦場的經驗。我媽媽偶爾會講一點,但也都點到為止。似乎對她們來說,這是沒有很想要提的往事,以前我們也沒想到要去追問。
無意間,有一天我看到「在場」的徵文,突然有點被打動,想起1984年台灣的三大礦災,我的家人們都是「在場」的。特別是在海山跟海一煤礦,都有家人在裡面工作。那時連續半年內發生三個礦災,有270位礦工過世,這曾經是台灣社會巨大的創傷。老一輩的人應該都有印象,救災過程當中,家屬呼天喊地、非常淒慘的狀況。
我覺得,好像不應該讓這件事情就被遺忘了,所以從我阿嬤的故事開始寫起。她從14歲就在坑外工作,一直工作到海山收坑之後還留下來一段時間,是一輩子都在海山礦場工作。而且,我寫這本書的時候,她已經高齡96歲了,我想她的生命故事應該很值得記錄。
➤書寫的困難
主持人:做為一名社會學者,您怎樣看待與書寫自己家族的故事?
戴伯芬:關於社會經濟結構對弱勢的壓迫,是社會學家比較容易理解跟論述的。在寫作的過程當中,政治經濟脈絡的部分其實我很熟悉,也知道在所謂的礦災現場、或者是在礦災之後,政府如何去處理礦災的善後。這些我都非常有意識、知道必須要去處理它。
一開始,我嘗試用我的社會學專業,做一個客觀的旁觀者,去看待與書寫我阿嬤個人與她的家庭故事,當然也包含我媽媽。但是寫到後來覺得很難,我沒有辦法只是做一個冷眼旁觀的社會學者。
我阿公也是因為礦災過世的,那時候阿嬤必須要撫養三個未成年的小孩,肚子裡有個遺腹子,還有一個有點難纏的婆婆。我的阿嬤要承擔喪夫的傷痛,還必須要扛起養活一家子的經濟重擔,是非常困難的事。
當時女性非常低薪,而且還是在礦業裡面工作的女性,礦場是男多女少的環境,對女性不是很友善,孤兒寡母是很容易被欺壓的。那樣環境下,要有多麼堅強的意志力才能夠存活下來?有的人或許會想要自殺。可是你可能又想到,之後你的小孩們要怎麼辦?
➤從書寫重構的同理
戴伯芬:後來我阿嬤認識了另外一個男人,是礦場裡的小包工工頭。其實他也是一個礦工,雖然逃過了礦災,但晚年也是過不了塵肺病這關,這大概是礦業裡的宿命,所以白頭偕老對於礦場裡面的女性,幾乎是很難實踐的感情願望。
雖然我阿嬤跟他感情很好,但是我阿嬤的婆婆不同意她改嫁,可能是怕媳婦改嫁之後,就沒有義務要養活她。我媽媽也不贊成,因為她跟她的爸爸、我的外公感情非常好。媽媽的觀點以前蠻影響我,小時候我真的覺得阿嬤可能不是一個好女人,竟然會有這種刻板印象。
以前我並不知道她的生命史,所以寫完這本書,我覺得對她很慚愧、很內疚。因為我不知道原來她是拚盡她一輩子的力量,來讓子孫都能夠活得下去。
➤礦災記憶
戴伯芬:因為台灣的煤礦不是像國外露天就可以開採,大家可能不知道,台灣的礦挖得有多深?海一煤礦是台灣最深的,大概到900多公尺。海山煤礦收坑的時候,已經到達地底700多公尺!大家想一想,象山才大約300公尺高,地底已經挖到700多公尺,是兩倍的象山高的深度,所以在海山煤礦是深層的爆炸,在裡面幾乎無路可逃,會粉身碎骨。
我阿嬤當時是在海山煤礦做澡堂的燒水工。那個年代燒水還是用煤礦,而且自己就有產礦,所以阿嬤是在礦坑口挑礦砂去燒水。她記得1984年礦災發生的時候,看到人被一個個抬出來,就如同我的外公當年也是,當然看了很心酸。
戴伯芬:我阿嬤說對海山最深刻的記憶是什麼呢?就是屍臭味。好幾個月,她去採那些礦砂來燒開水,那些骨肉都還在礦砂裡面,因為很難分開。那如果是礦工,還要繼續下去地下幾百公尺工作,不就是踩著同伴的屍塊,繼續在那邊挖礦嗎……
主持人:可是他們恐怕都沒有別的選擇了。
➤書寫完成後
主持人:阿嬤有看到這本書嗎?她的反應如何?
戴伯芬:我阿嬤的身體不好,我想讓她看到這本書的成品,所以一直在跟時間賽跑。從開始動筆,做田野、找資料,到交稿給出版社,大概兩年時間,比起我寫其他作品算是快的。出版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拿去給我阿嬤看。阿嬤從來沒有上過學,她不認識字。
她看到封面的照片,知道這本書是寫她,說怎麼這麼厲害!我們也讓她看裡面的照片,很多照片她都記得、也認得出來,但就只有一個人她不認識,但我們台灣人應該都會認得的!就是蔣經國先生。
表示她每天都非常拚命工作,根本沒空看電視,誰統治她、她都不知道。我才發現,原來我阿嬤看到的世界,跟我們看到的,是差異這麼大的。●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Tags:
近年台灣的礦業歷史及文化日益受到重視,各式各樣的敘事與紀錄紛紛出爐,除了政府設立的展示館,還有平面攝影、紀錄片、電影、繪本、文字書寫等文本,甚至還有老礦工自費設置文史館。社會學學者戴伯芬今年出版的《末代女礦工:海山煤礦,與一位社會學者對礦工阿嬤的生命考掘》一書,不僅爬梳了從殖民到戰後的台灣礦業史,以及1984年的3場嚴重礦災,更呈現大多數礦業相關敘事與紀錄中非常非常少見的女性礦工身影。本集節目邀請到戴老師分享書寫的緣起與轉折,節目精彩,請別錯過!
【精華摘要】
➤書寫的開始
主持人:《末代女礦工》這本書是怎麼樣的故事?為什麼您會開始寫這個故事?
戴伯芬:對我們1960前後出生的這個世代來說,距離礦業已經有點遙遠了。其實我的家人、我的祖父母都曾經在礦坑工作,但是我對礦業卻一無所知。礦業在大約苗栗以北的區域曾經是非常重要的產業,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都是礦工子弟,但是都沒有聽家人談起過礦場的事情。
小時候就知道我的阿嬤(張曾桂)是住在海山煤礦的工寮,但她在我們面前很少提到礦場的經驗。我媽媽偶爾會講一點,但也都點到為止。似乎對她們來說,這是沒有很想要提的往事,以前我們也沒想到要去追問。
無意間,有一天我看到「在場」的徵文,突然有點被打動,想起1984年台灣的三大礦災,我的家人們都是「在場」的。特別是在海山跟海一煤礦,都有家人在裡面工作。那時連續半年內發生三個礦災,有270位礦工過世,這曾經是台灣社會巨大的創傷。老一輩的人應該都有印象,救災過程當中,家屬呼天喊地、非常淒慘的狀況。
我覺得,好像不應該讓這件事情就被遺忘了,所以從我阿嬤的故事開始寫起。她從14歲就在坑外工作,一直工作到海山收坑之後還留下來一段時間,是一輩子都在海山礦場工作。而且,我寫這本書的時候,她已經高齡96歲了,我想她的生命故事應該很值得記錄。
➤書寫的困難
主持人:做為一名社會學者,您怎樣看待與書寫自己家族的故事?
戴伯芬:關於社會經濟結構對弱勢的壓迫,是社會學家比較容易理解跟論述的。在寫作的過程當中,政治經濟脈絡的部分其實我很熟悉,也知道在所謂的礦災現場、或者是在礦災之後,政府如何去處理礦災的善後。這些我都非常有意識、知道必須要去處理它。
一開始,我嘗試用我的社會學專業,做一個客觀的旁觀者,去看待與書寫我阿嬤個人與她的家庭故事,當然也包含我媽媽。但是寫到後來覺得很難,我沒有辦法只是做一個冷眼旁觀的社會學者。
我阿公也是因為礦災過世的,那時候阿嬤必須要撫養三個未成年的小孩,肚子裡有個遺腹子,還有一個有點難纏的婆婆。我的阿嬤要承擔喪夫的傷痛,還必須要扛起養活一家子的經濟重擔,是非常困難的事。
當時女性非常低薪,而且還是在礦業裡面工作的女性,礦場是男多女少的環境,對女性不是很友善,孤兒寡母是很容易被欺壓的。那樣環境下,要有多麼堅強的意志力才能夠存活下來?有的人或許會想要自殺。可是你可能又想到,之後你的小孩們要怎麼辦?
➤從書寫重構的同理
戴伯芬:後來我阿嬤認識了另外一個男人,是礦場裡的小包工工頭。其實他也是一個礦工,雖然逃過了礦災,但晚年也是過不了塵肺病這關,這大概是礦業裡的宿命,所以白頭偕老對於礦場裡面的女性,幾乎是很難實踐的感情願望。
雖然我阿嬤跟他感情很好,但是我阿嬤的婆婆不同意她改嫁,可能是怕媳婦改嫁之後,就沒有義務要養活她。我媽媽也不贊成,因為她跟她的爸爸、我的外公感情非常好。媽媽的觀點以前蠻影響我,小時候我真的覺得阿嬤可能不是一個好女人,竟然會有這種刻板印象。
以前我並不知道她的生命史,所以寫完這本書,我覺得對她很慚愧、很內疚。因為我不知道原來她是拚盡她一輩子的力量,來讓子孫都能夠活得下去。
➤礦災記憶
戴伯芬:因為台灣的煤礦不是像國外露天就可以開採,大家可能不知道,台灣的礦挖得有多深?海一煤礦是台灣最深的,大概到900多公尺。海山煤礦收坑的時候,已經到達地底700多公尺!大家想一想,象山才大約300公尺高,地底已經挖到700多公尺,是兩倍的象山高的深度,所以在海山煤礦是深層的爆炸,在裡面幾乎無路可逃,會粉身碎骨。
我阿嬤當時是在海山煤礦做澡堂的燒水工。那個年代燒水還是用煤礦,而且自己就有產礦,所以阿嬤是在礦坑口挑礦砂去燒水。她記得1984年礦災發生的時候,看到人被一個個抬出來,就如同我的外公當年也是,當然看了很心酸。
戴伯芬:我阿嬤說對海山最深刻的記憶是什麼呢?就是屍臭味。好幾個月,她去採那些礦砂來燒開水,那些骨肉都還在礦砂裡面,因為很難分開。那如果是礦工,還要繼續下去地下幾百公尺工作,不就是踩著同伴的屍塊,繼續在那邊挖礦嗎……
主持人:可是他們恐怕都沒有別的選擇了。
➤書寫完成後
主持人:阿嬤有看到這本書嗎?她的反應如何?
戴伯芬:我阿嬤的身體不好,我想讓她看到這本書的成品,所以一直在跟時間賽跑。從開始動筆,做田野、找資料,到交稿給出版社,大概兩年時間,比起我寫其他作品算是快的。出版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拿去給我阿嬤看。阿嬤從來沒有上過學,她不認識字。
她看到封面的照片,知道這本書是寫她,說怎麼這麼厲害!我們也讓她看裡面的照片,很多照片她都記得、也認得出來,但就只有一個人她不認識,但我們台灣人應該都會認得的!就是蔣經國先生。
表示她每天都非常拚命工作,根本沒空看電視,誰統治她、她都不知道。我才發現,原來我阿嬤看到的世界,跟我們看到的,是差異這麼大的。●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隨身聽,聆聽導引:
➤線上聆聽
延伸閱讀
閱讀隨身聽S11EP8》大稻埕食家昌正浩/街頭小吃的起承轉合 ft.《大稻埕滋味——迪化街食家的早餐物語》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 閱讀更多
閱讀隨身聽S11EP7》山岳探險作家崔祖錫、雪羊(下)/與自然融合,追尋未知的遠方,沒有極限!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 閱讀更多
閱讀隨身聽S11EP6》山岳探險作家崔祖錫、雪羊(上)/從荒野裡尋找祕境,到世界高峰踏勘冒險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