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讀者》2024年抽中40本年度好書的他,以閱讀展開的旅行

(本文照片皆由李冠慶提供。)

每年好書獎揭曉前,Openbook邀請讀者們分享自己的10本年度好書,回顧這一年的閱讀軌跡,更重要的是,還有機會抽中當年度的「Openbook好書獎」全套40本得獎作品噢!一起看看抽中去年全套Openbook好書獎」的幸運讀者,在40本好書陪伴下開展的旅程。

收到包裹的當下,40本書竟出乎意料的龐大,一箱箱堆放起來,幾乎佔據房間內的空間。打開滿箱的書籍,宛如走進書店一般,被飄散的書香圍繞。

在受制於網路社群演算法的今天,失去了與不同書籍類型相遇的機會,加上生活庸碌,除了工作因素,已鮮少走訪實體書店,忘記那份漫步在陳列著無數的紙本書之間,信手翻閱,與好書不期而遇的喜悅。而這次開箱「2024 Openbook好書獎」的書籍,則再次打開了我的閱讀視野。

➤在古生館遇到被誤會的竊蛋龍

於是我從成堆的書山中,隨便抽出一本。是《好久・不見》。我平常並不會看科普書,更遑論談論古生物,不過本書卻意外地令人著迷。我雖然喜愛台灣史,但對遠古一無所知,更從未想像過這片土地上,曾經存在這些龐然大物,挖掘、研判過程還如此曲折。

看完雖然很想去參觀台南的左鎮化石園區,但就近去了台北的臺灣博物館古生物館,看到很可愛的竊蛋龍,因為牠被誤會是偷蛋小偷,真是有趣。


《好久・不見》中提及的古菱齒象化石,在臺灣博物館古生物館也有收藏。

➤我家住在「海山煤礦」附近

接著,因為住在捷運海山站附近的地緣關係,在追溯地方歷史時,得知當地曾有座「海山煤礦」,但並非在地土生土長的我,其實沒有特別的情感連結,直到看完《末代女礦工》。

作者結合礦坑變遷歷史,梳理了親人阿嬤的一生。即便面臨家庭劇變,迫於生計走進礦坑,見證多次礦災生離死別,遭受不合理對待,阿嬤仍堅韌地撐起生活,使得這段疏遠的歷史變得有血有肉。


建安福德宮,詢問在地耆老,為從前礦工們祈求平安的「寄命土地公」。

➤神明帶我再訪艋舺

日前因緣際會參加了由作家唐墨帶路的艋舺街道巡禮漫步,走訪了龍山寺、清水巖、青山宮等宮廟。活動講解了怎麼跟神明祈願、跋桮、求籤詩等宮廟文化活動的意義,以及分享周邊私心愛吃的店家。

在此之前,我並不知道《臺北男神榜》這本小說,也不認識這位作者。現在回過頭來閱讀著作,不只文字生動躍於紙上,形象活靈活現,更感受到人生與神明的牽引。


近期內兩次造訪青山宮,第二次終於如願吃到一旁的「涼粉伯」。

➤民主自由透視鏡

隨著國會擴權法案、憲法法庭癱瘓,社會上充斥著矛盾,我在期間接連閱讀了《圖博千年》、《香港不屈》、《監控國家》3本書。從大唐文成公主到九龍皇帝,從圖博(西藏)到香港,甚至於輝達晶片與新疆違反人權的監控,以歷史文化、商業科技等不同層面,探討中共無所不在的壓迫和控制,以及《夜遊》裡的戒嚴日常,深刻感受到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何其珍貴。


趁著「臺北古蹟日」參觀立法院議場,盼望引以為戒,臺灣不屈。

➤生命何以裁量?

在這40本書中,最令我衝擊、印象深刻的是《為了這個家,我殺了我自己》以及《今生好好愛動物》。後者引用動保處獸醫師簡稚澄的自殺遺書,除了為她以流浪動物安樂死的方式,結束自身生命而震撼之外,還與另一本《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產生連結。

這兩本非虛構寫作,描述大眾最陌生的公務員——動物管理員、戒護管理員。他們是掌握某種程度裁量權,牽動受刑人餘生時光與流浪動物的生命,卻靜默且可能身不由己的底層人員。

而《為了這個家,我殺了我自己》則是一本漫畫,原以為是講述受原生家庭困境,遍體麟傷,被迫成長的兒少青年,卻不僅是如此。隨著主人公結婚生子,驚覺兒時經驗帶來的種種失措,令成年讀者亦能從中回首過往,覺察自身的陰影。


參訪動物收容所,即便能感受到環境已改善,但我個人仍難以久待,更難想像從前的樣貌。(註:此圖並非書中所描寫的單位)

➤讓「多元議題」被更多人看見

我原本想將每一本都讀完,但以我的閱讀速度,截至收到書將滿一年的10月,期間不時有其他讀物插隊,最終仍有4本尚未看過。也並非對每本書都有感觸,不過能從中窺見評審們在呈現多元文化上的用心。可能有些人會覺得脫離主流,但「獎項」的本意或許就是為了讓這些優秀的著作,可以被傳播得更遠,被更多人看見,將各種「議題」得以被更多大眾關注。感謝Openbook帶給我如此獨特的體驗,也期望好書獎能持續舉辦,成為台灣文化圈重要的出版獎項。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