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這座海島,四面都是進出的通道,許多人寄望透過學英文可以走出去。但真相是?
任職台灣科技大學應用外語學系的黃玟君,大學就讀台大中文系,畢業後出國留學,回台成為專業的英語教學者。同樣從台大中文所畢業,目前任職高中國文科教師的學弟「厭世哲學家 」,英文成績雖佳,對於英語學習卻仍有許多疑惑。當兩人相遇,他們在英語世界中遭遇的不同命運,以及各自對語言教學的思考,其實也投射出台灣語言與文化教育的衝突縮影。
▉「支離破碎的英語,對人生沒幫助!」
1990年7月號《Seventeen》(取自網路)
當國文課綱的變遷屢屢掀起社會爭議,英文教育界卻始終歲月靜好。厭世哲學家首先請教黃玟君:「英文的靈魂是什麼?」該怎麼觸摸一種語言的靈魂?黃玟君懂,她國中常跑舊光華商場,從舊書攤裡的青少女文化雜誌《Seventeen 》超前進度領略了。但當她大學畢業挾著幾乎滿分的托福成績,踏上美國的土地就讀研究所,跟美國室友看肥皂劇時卻聽不懂笑點。黃玟君為此還買了聽障人士專用的字幕機,「每個字我都看得懂,卻還是不懂他們在笑什麼,所以從頭到尾都不是聽力的問題,而是文化的問題。」
國、高中六年的英語教育,數十年的英語學習熱,我們始終漏接了英語的靈魂,問題出在哪裡?
「我還是要為台灣的英語教育澄清」,黃玟君說,台灣的英語教育決策者是希望以academic English(學術英語)為導向,培養出運用英語開會、寫作的能力,甚至是學術人才,「而不是希望你學會出國旅行訂機票、買東西殺價的everyday English(日常英語)」。所以,文法的正確性成為教育的「必要之惡」,從主詞、動詞、形容詞的分析辨異,到如同咒語般的句型操練,積字成句、綴段成章地爬著格子,慢慢鋪成通向英語能力的道路。
我們或多或少都記得形容詞子句、分詞構句等結構規則,卻連用英語開口問路都支支吾吾。所以厭世哲學家回顧中學時期的英語學習經驗,不免感到氣餒:「我覺得以前學的英文充滿了單字和文法,這種支離破碎的英語,對我的人生其實沒有什麼幫助。」我們都懂,因為這是台灣多數學生的心聲。
▉考試考到腦袋硬梆梆,語言怎麼教?
說到教學,最終目的在於剝開語言的盔甲,觸摸內在文化的肌理,黃玟君與厭世哲學家皆有所為,有所不為。通曉中文並不等於掌握了語文能力,兩人一致認為無論是語言或者文化的教學,目的都在思維的訓練,「但是台灣的教育太重視逐字逐句把課文教完,不像國外常常是把教科書當成學生自己閱讀的材料,老師只是引導者。」
黃玟君才說完,厭世哲學家連表贊同,補充說:「但由於台灣教育體制的限制,老師如果沒有把進度上完,很有可能會被學生或家長投訴,所以目前還不太可能像歐美的學校這麼做。」
如果課程是一盤料理,你下了什麼食材,結果可想而知。厭世哲學家說,語言的學習應該以思維建構為主,「假如考作文給學生一篇散文,底下設計兩個申論題,有時學生還是不習慣這種題型的思維方式,反而依照散文的主題寫出另外一篇作文,這時老師只能給零分。」當那種歌功頌德、抒發個人情感式的作文題型已經逐漸被淘汰時,學生的思考方式不能停留在上一個典範的慣性裡。
黃玟君連忙接了話,說這就像很多台灣學生覺得能用native speaker(母語者)的腔調說英語就是能力好的表現,「但這樣就像鸚鵡發出聲音,說出來的東西繞來繞去都沒內容。」語文教育的核心,還是在於精準地運用語言思考與表達,崇尚繁瑣的句法,堆疊冷僻的單字,則是中、英語文教育共同面對的弊病。
那麼,該怎麼做?黃玟君舉例,在大學課堂上她曾引導學生從911事件後,2003年美國攻打伊拉克的相關報導中挖掘不同觀點與立場:「我提醒學生注意《華盛頓郵報》的文章標題用的是defend democracy(捍衛民主),或者liberate Iraqis(解放伊拉克人),但是美國觀點用的動詞和半島電視台 的新聞很不一樣,他們用的是invade(入侵)、attack(攻擊),在那堂課我們就從動詞的使用談語言的政治性。」
厭世哲學家在國文教學的案例中,也曾提醒學生留意文字使用的細節,比如講到《論語》中「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一段時,「我問學生,窮只是貧窮的意思嗎?不是,他講的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感受,是指人生被逼到角落,沒有其他選擇,他走投無路了。」中文一字多義的特性,在文言文的表達中特別明顯,但置諸當代語文能力的訓練中,語意層次的辨析與反芻,同樣是一種必要的能力。
▉美好生活的意象=月亮、草皮、陳雷的歌
當概念跨越文化,從語言轉譯成另一種語言,不同語言的靈魂就顯現出不同的個性。黃玟君提到,中文那句「外國的月亮比較圓」,英語最貼近的說法是The grass i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對面人家裡的草皮比較綠)。對華人而言,月亮長久以來作為美好之意象,已經習以為常,而美國住宅區常見的前庭草皮雖然也象徵著美好生活,但對面人家的草皮比較綠,或許也悄悄暗示了清教徒立國的美國文化中,所埋藏的同儕/從眾壓力。
一枚月亮,一片草皮,其實透顯了不同文化將對美好的想像具象化的落差。若將焦點移到台語,又完全是另一種不同的光景,陳雷〈歡喜就好〉那首在厝邊街尾傳唱的歌曲是這麼說的:「歸工嫌車無夠叭/嫌厝無夠大/嫌菜煮了無好吃/嫌某尚歹看」,所謂的美好可以是天頂的月,可以是地上的草,甚至是生活的各種細節,車子、房屋、飲食與伴侶,都成了丈量或是比較的尺度。我們如何透過語句中的概念去學習文化,而不是急於找到對等替換的外國語句就死背起來,的確是語言教育現場的終極難題。
陳雷專輯《歡喜就好》封面圖片。(取自網路)
黃玟君撰寫的英文學習書編輯工作稿。
▉把英語變成官方語言,不保證靈魂灌得進去
非英語母語者的學英文焦慮,也反應在政治角力之中,近期有立委希望「推動英語作為第二官方語言」,而不是作為外國語言(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EFL)。鄰國確實也有成功的案例:李光耀主政下的新加坡,一舉將國境之內文化互異的語言,統統強拉進英語霸權的麾下,成就了許多媒體口中,亞洲國家率先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之「佳」話。然而一則故事美得過頭,往往是因為有無數的細節遭到忽略。黃玟君提到新加坡在全面英語化的浪潮之中,華語淪為次等語言,許多華校被迫關閉,華文教育嘎然而止,那些世代累積的文化記憶,頓時成為一群患上失語症的文化孤兒,身上最沈重且遙遠的鄉愁。
「這就像台灣早期推行國語運動時禁說台語,台語立馬被貼上次等文化的標籤啊。」厭世哲學家補充道。於是,我們不由得想問,彼時《新英文法》作者柯旗化中、英、日、台多語交雜的生命脈絡,如何在身陷囹圉成為政治犯之後,被四面絕望的白牆壓縮成無聲的提問?而那種語言與血氣斷裂的文化鄉愁,與今日的台灣社會竟是何其相似。國文課裡頭的注釋、修辭法與國學知識,這些脫離生活的語文教育,與英文學習書那種侷限於特定考試的實用偏好,透露著同樣的不合時宜。
不只英文,我們學習的國文可能也沒有靈魂。
歷史的弔詭在於,屢經不同文化複寫與疊合的台灣,始終沒能等到多語文化的開花結果。
如今台灣的真實景況,是我們在自家巷口就能吃到泰國菜和越南河粉,搭火車隨時可聽見香港口音或各式腔調英語。生活,越來越國際化了,但我們對於異國文化依舊半知半解。數十年來傳誦已久的「迪克森片語」與「幾千英語字彙輕鬆背」,好像也只能解決考試範圍內的問題。我們的語言環境何時才能以台灣文化的沃土命名?台灣何時才能迎來語言的眾聲喧嘩?這將是這一代的語文學習者必須共同思索的課題。●
黃玟君著作《英語簡報演說技巧 》內頁版型。(眾文圖書公司提供)
這個單字怎麼唸?:一次學會KK音標和自然發音(附MP3)
作者:黃玟君
出版:眾文圖書公司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
英語簡報演說技巧(附MP3)
作者:黃玟君
出版:眾文圖書公司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黃玟君
學歷
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教育博士
美國休士頓大學英語教學碩士
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學士
現職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副教授
高職英文教科書主編
經歷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專任助理教授
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大學部講師
《自由時報》「KUSO英文小辭典」專欄作者
《聯合報》「笑談時事英語」專欄作者
《聯合報》「用英文遊台灣」專欄作者
《聯合報》「格言∕諺語學英文」專欄作者
《中國時報》「JOKE‧FUN ENGLISH解放英語」專欄作者
《EZ Talk美語會話誌》總編審
《EZ Basic基本美語誌》總編審
《BeautyEnglish漂亮美語》總編審
著作
著有《英語簡報演說技巧》、《英語聽力大翻轉:6技巧突破英聽困境》、《老師SOS,這句話英文怎麼說?240組最流行、最道地的熱門用語》、《看照片說英語:自問自答學好英文口語》、《黃玟君的觀念英文閱讀:從看懂句子開始》、《黃玟君的觀念英文閱讀2:如何快速看懂文章》、《黃玟君的觀念英文聽力:從聽出關鍵字開始》、《黃玟君教你一次學好英語發音和聽力》、《學測指考英文作文:黃玟君教你高分寫作技巧》、《國中會考英聽攻略》、《和英文系學生一起上英語聽說課》等十多本英語學習書。
Tags:
從小到大,台灣人永遠都在學英文,然而學英文是否僅是學習他國語言那麼簡單?語言的背後,究竟藏著哪些幽微的文化影響?2017年10月,Openbook閱讀誌從學習端、教材研發端、教學端出發,討論台灣人學英文的現象。第三篇報導,我們走進眾文圖書公司,專訪台灣科技大學應用外語學系副教授黃玟君,及高中國文科教師厭世哲學家,請兩人分享在教學端所經驗的語言學習現象。
台灣這座海島,四面都是進出的通道,許多人寄望透過學英文可以走出去。但真相是?
任職台灣科技大學應用外語學系的黃玟君,大學就讀台大中文系,畢業後出國留學,回台成為專業的英語教學者。同樣從台大中文所畢業,目前任職高中國文科教師的學弟「厭世哲學家」,英文成績雖佳,對於英語學習卻仍有許多疑惑。當兩人相遇,他們在英語世界中遭遇的不同命運,以及各自對語言教學的思考,其實也投射出台灣語言與文化教育的衝突縮影。
▉「支離破碎的英語,對人生沒幫助!」
當國文課綱的變遷屢屢掀起社會爭議,英文教育界卻始終歲月靜好。厭世哲學家首先請教黃玟君:「英文的靈魂是什麼?」該怎麼觸摸一種語言的靈魂?黃玟君懂,她國中常跑舊光華商場,從舊書攤裡的青少女文化雜誌《Seventeen》超前進度領略了。但當她大學畢業挾著幾乎滿分的托福成績,踏上美國的土地就讀研究所,跟美國室友看肥皂劇時卻聽不懂笑點。黃玟君為此還買了聽障人士專用的字幕機,「每個字我都看得懂,卻還是不懂他們在笑什麼,所以從頭到尾都不是聽力的問題,而是文化的問題。」
國、高中六年的英語教育,數十年的英語學習熱,我們始終漏接了英語的靈魂,問題出在哪裡?
「我還是要為台灣的英語教育澄清」,黃玟君說,台灣的英語教育決策者是希望以academic English(學術英語)為導向,培養出運用英語開會、寫作的能力,甚至是學術人才,「而不是希望你學會出國旅行訂機票、買東西殺價的everyday English(日常英語)」。所以,文法的正確性成為教育的「必要之惡」,從主詞、動詞、形容詞的分析辨異,到如同咒語般的句型操練,積字成句、綴段成章地爬著格子,慢慢鋪成通向英語能力的道路。
我們或多或少都記得形容詞子句、分詞構句等結構規則,卻連用英語開口問路都支支吾吾。所以厭世哲學家回顧中學時期的英語學習經驗,不免感到氣餒:「我覺得以前學的英文充滿了單字和文法,這種支離破碎的英語,對我的人生其實沒有什麼幫助。」我們都懂,因為這是台灣多數學生的心聲。
▉考試考到腦袋硬梆梆,語言怎麼教?
說到教學,最終目的在於剝開語言的盔甲,觸摸內在文化的肌理,黃玟君與厭世哲學家皆有所為,有所不為。通曉中文並不等於掌握了語文能力,兩人一致認為無論是語言或者文化的教學,目的都在思維的訓練,「但是台灣的教育太重視逐字逐句把課文教完,不像國外常常是把教科書當成學生自己閱讀的材料,老師只是引導者。」
黃玟君才說完,厭世哲學家連表贊同,補充說:「但由於台灣教育體制的限制,老師如果沒有把進度上完,很有可能會被學生或家長投訴,所以目前還不太可能像歐美的學校這麼做。」
如果課程是一盤料理,你下了什麼食材,結果可想而知。厭世哲學家說,語言的學習應該以思維建構為主,「假如考作文給學生一篇散文,底下設計兩個申論題,有時學生還是不習慣這種題型的思維方式,反而依照散文的主題寫出另外一篇作文,這時老師只能給零分。」當那種歌功頌德、抒發個人情感式的作文題型已經逐漸被淘汰時,學生的思考方式不能停留在上一個典範的慣性裡。
黃玟君連忙接了話,說這就像很多台灣學生覺得能用native speaker(母語者)的腔調說英語就是能力好的表現,「但這樣就像鸚鵡發出聲音,說出來的東西繞來繞去都沒內容。」語文教育的核心,還是在於精準地運用語言思考與表達,崇尚繁瑣的句法,堆疊冷僻的單字,則是中、英語文教育共同面對的弊病。
那麼,該怎麼做?黃玟君舉例,在大學課堂上她曾引導學生從911事件後,2003年美國攻打伊拉克的相關報導中挖掘不同觀點與立場:「我提醒學生注意《華盛頓郵報》的文章標題用的是defend democracy(捍衛民主),或者liberate Iraqis(解放伊拉克人),但是美國觀點用的動詞和半島電視台的新聞很不一樣,他們用的是invade(入侵)、attack(攻擊),在那堂課我們就從動詞的使用談語言的政治性。」
厭世哲學家在國文教學的案例中,也曾提醒學生留意文字使用的細節,比如講到《論語》中「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一段時,「我問學生,窮只是貧窮的意思嗎?不是,他講的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感受,是指人生被逼到角落,沒有其他選擇,他走投無路了。」中文一字多義的特性,在文言文的表達中特別明顯,但置諸當代語文能力的訓練中,語意層次的辨析與反芻,同樣是一種必要的能力。
▉美好生活的意象=月亮、草皮、陳雷的歌
當概念跨越文化,從語言轉譯成另一種語言,不同語言的靈魂就顯現出不同的個性。黃玟君提到,中文那句「外國的月亮比較圓」,英語最貼近的說法是The grass i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對面人家裡的草皮比較綠)。對華人而言,月亮長久以來作為美好之意象,已經習以為常,而美國住宅區常見的前庭草皮雖然也象徵著美好生活,但對面人家的草皮比較綠,或許也悄悄暗示了清教徒立國的美國文化中,所埋藏的同儕/從眾壓力。
一枚月亮,一片草皮,其實透顯了不同文化將對美好的想像具象化的落差。若將焦點移到台語,又完全是另一種不同的光景,陳雷〈歡喜就好〉那首在厝邊街尾傳唱的歌曲是這麼說的:「歸工嫌車無夠叭/嫌厝無夠大/嫌菜煮了無好吃/嫌某尚歹看」,所謂的美好可以是天頂的月,可以是地上的草,甚至是生活的各種細節,車子、房屋、飲食與伴侶,都成了丈量或是比較的尺度。我們如何透過語句中的概念去學習文化,而不是急於找到對等替換的外國語句就死背起來,的確是語言教育現場的終極難題。
▉把英語變成官方語言,不保證靈魂灌得進去
非英語母語者的學英文焦慮,也反應在政治角力之中,近期有立委希望「推動英語作為第二官方語言」,而不是作為外國語言(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EFL)。鄰國確實也有成功的案例:李光耀主政下的新加坡,一舉將國境之內文化互異的語言,統統強拉進英語霸權的麾下,成就了許多媒體口中,亞洲國家率先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之「佳」話。然而一則故事美得過頭,往往是因為有無數的細節遭到忽略。黃玟君提到新加坡在全面英語化的浪潮之中,華語淪為次等語言,許多華校被迫關閉,華文教育嘎然而止,那些世代累積的文化記憶,頓時成為一群患上失語症的文化孤兒,身上最沈重且遙遠的鄉愁。
「這就像台灣早期推行國語運動時禁說台語,台語立馬被貼上次等文化的標籤啊。」厭世哲學家補充道。於是,我們不由得想問,彼時《新英文法》作者柯旗化中、英、日、台多語交雜的生命脈絡,如何在身陷囹圉成為政治犯之後,被四面絕望的白牆壓縮成無聲的提問?而那種語言與血氣斷裂的文化鄉愁,與今日的台灣社會竟是何其相似。國文課裡頭的注釋、修辭法與國學知識,這些脫離生活的語文教育,與英文學習書那種侷限於特定考試的實用偏好,透露著同樣的不合時宜。
不只英文,我們學習的國文可能也沒有靈魂。
歷史的弔詭在於,屢經不同文化複寫與疊合的台灣,始終沒能等到多語文化的開花結果。
如今台灣的真實景況,是我們在自家巷口就能吃到泰國菜和越南河粉,搭火車隨時可聽見香港口音或各式腔調英語。生活,越來越國際化了,但我們對於異國文化依舊半知半解。數十年來傳誦已久的「迪克森片語」與「幾千英語字彙輕鬆背」,好像也只能解決考試範圍內的問題。我們的語言環境何時才能以台灣文化的沃土命名?台灣何時才能迎來語言的眾聲喧嘩?這將是這一代的語文學習者必須共同思索的課題。●
這個單字怎麼唸?:一次學會KK音標和自然發音(附MP3)
作者:黃玟君
出版:眾文圖書公司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英語簡報演說技巧(附MP3)
作者:黃玟君
出版:眾文圖書公司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黃玟君
學歷
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教育博士
美國休士頓大學英語教學碩士
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學士
現職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副教授
高職英文教科書主編
經歷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專任助理教授
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大學部講師
《自由時報》「KUSO英文小辭典」專欄作者
《聯合報》「笑談時事英語」專欄作者
《聯合報》「用英文遊台灣」專欄作者
《聯合報》「格言∕諺語學英文」專欄作者
《中國時報》「JOKE‧FUN ENGLISH解放英語」專欄作者
《EZ Talk美語會話誌》總編審
《EZ Basic基本美語誌》總編審
《BeautyEnglish漂亮美語》總編審
著作
著有《英語簡報演說技巧》、《英語聽力大翻轉:6技巧突破英聽困境》、《老師SOS,這句話英文怎麼說?240組最流行、最道地的熱門用語》、《看照片說英語:自問自答學好英文口語》、《黃玟君的觀念英文閱讀:從看懂句子開始》、《黃玟君的觀念英文閱讀2:如何快速看懂文章》、《黃玟君的觀念英文聽力:從聽出關鍵字開始》、《黃玟君教你一次學好英語發音和聽力》、《學測指考英文作文:黃玟君教你高分寫作技巧》、《國中會考英聽攻略》、《和英文系學生一起上英語聽說課》等十多本英語學習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10月伴讀 #English》大解密!英語學習書是怎樣煉成的——專訪書林出版有限公司編輯部
從小到大,台灣人永遠都在學英文,然而學英文是否僅是學習他國語言那麼簡單?語言的背後,究竟藏著哪些幽微的文化影響?2017年10月,Openbook閱讀誌從學習端、... 閱讀更多
10月伴讀 #English》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美國夢——黃崇凱、蔡振興對談《文藝春秋》之〈狄克森片語〉
從小到大,台灣人永遠都在學英文,然而學英文是否僅是學習他國語言那麼簡單?語言的背後,究竟藏著哪些幽微的文化影響?2017年10月,... 閱讀更多
文化觀察》偏見藏在地圖裡:相互抹黑或理解的雙面刃
「文化觀察」單元由文化研究學會與Openbook閱讀誌共同企畫,以台灣近期出版品為引,介紹學術的理論觀念,每月定期刊登。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