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得像春天的聖誕節前夕,「Openbook好書獎」巡迴導讀講座隨著「讀力時代」行動書車開拔到淡水捷運站。在花枝燒的香味與叫賣聲充斥的捷運廣場上,展開一場與隔壁賣唱阿伯30年老歌力拼的快閃演講。
講座一旁還有遊戲協會三頭身的聖誕老人來助拳,身掛《牠鄉何處》書籍分享會牌子,吆喝「平安夜來關心動物喔~」,與個頭嬌小的主講人黃宗潔形成反差萌,倒也吸引不少手裡拎著小孩、嘴裡嚼著食物的路人好奇駐足。
「淡水廣場上,聽老師分享動保觀念,有一種力抗渾沌世界的感覺。」一名專程前來聆聽的讀者這麼形容;「不愧是宗潔,身經百戰且論述直切核心與痛處,而且很優雅。」另一名淡江大學「不相關科系」教授也這麼說。
究竟在(後來阿伯改換阿桑唱的)黃梅小調歌聲中,突然手比蓮花指、口裡談的卻是猴子的黃宗潔,將如何化身「偽街頭藝人」,為動保出道?她又如何在兵荒馬亂的淡水老街旁,用「人類與動物的倫理難題」給群眾一記醒腦的當頭棒喝?且看以下演講摘要:
整理記錄/佐渡守 攝影/沈如瑩
「面對動物,你的道德選擇不一樣?」一開場,黃宗潔即帶來了知名的電車難題。
眾所周知的電車難題中,情境一和情境二的對比,意在凸顯多數人會同意的「最小犧牲原則」,在情境二中會突然失效。換言之,我們自以為符合邏輯的道德選擇,可能因為一個小小的變化,就帶來完全不同的答案。
但情境三和情境二的狀況完全相同,只是把人換成黑猩猩,此時更詭異的事卻發生了。情境二中因牽涉「意圖推人」而讓多數人卻步的情況,在情境三中突然又讓位給「最小犧牲原則」,多數人此時會同意「把黑猩猩推下去拯救更多猩猩」是合理的。
這個例子讓我們清楚看見人對待動物與人類採用的是完全不同的道德標準,另一方面,又因為許多道德選擇其實禁不起追問,用作家賀扎格(Hal Herzog)的話來形容,就是「一不小心就會踏進道德沼澤」裡,於是多數人便乾脆選擇規避思考。
但面對矛盾,其實正是開展動物倫理的第一步,因此,這場分享主要會用一些真實發生的新聞案例,來看我們面對動物時的雙重或多重標準,但目的不是譴責人們的道德不一致,而是意圖從每一個無論我們在不在意、覺得可接受與不可接受的道德界線的例子中,去重新思考我們和動物的關係。
***
這是很多人最近相當關注的新聞之一,Sea_Legacy團隊在加拿大北極圈的巴芬島拍攝了這段影片,消瘦的北極熊在垃圾桶翻找食物,最後趴倒在地,不知餓了多久的白色身影震撼了許多人,該團隊表示,牠在影片拍攝的幾小時或幾天後就死了。
暴瘦的加拿大北極熊觸動很多人的悲傷和同情,當然也讓人意識到氣候變異的災難正在發生。可是並不意外地,跟過去一樣,這則影片同樣引起一些人的反駁,甚至懷疑團隊造假,說「牠本來就生病了,當地的北極熊都活得好好的,並沒有減少」。
其實所謂的「造假指控」一般有兩種。第一種是為人詬病的「擺拍」,很多野生動物攝影刻意製造並不存在的情境,甚至故意把動物用膠水、釣魚線固定,造成被拍攝動物的傷亡;另一種情況則是真實照片,但被放到不同脈絡裡「看圖說故事」。
之前曾有一個攝影案例,是母鹿看起來凜然地被獵豹所包圍,網路上以「偉大的母愛」廣為流傳,後來攝影師跳出來說那並非母鹿,而是高角羚;亦沒有刻意犧牲,應該是生物死亡前被嚇傻的本能反應。
不過無論如何,這兩種狀況在北極熊這個例子中其實都不太成立,因為影像屬實,至於以此熊的消瘦來談北極熊本身生存處境的艱難,也並未過度引申。
但或許值得思考我們的是,「為何當地人會覺得北極熊明明很多?」我想,這和北極熊因食物不足,逐漸與人的生活空間重疊是有密切關係。同樣的狀況例如棕熊,在美國和加拿大,現在也越來越多熊直接跑到你家後院的通報案例。
這類「野生動物就在你身邊」的案例,一定程度地說明了棲地劣化造成食物匱乏與生存空間越來越少,野生動物逐漸往人類活動空間移動的情形;而人類的開發亦從反方向侵逼野生動物的生活場域,於是此種雙重的重疊,就形成惡性循環。
香港近年也有很多所謂的「野豬入侵事件」,於是香港的漁護署,最近開始試行野豬避孕計劃,但同樣引起很多爭議。有人認為這似乎過度干擾野生動物的生存權;以及,我們可以把野豬視為流浪貓狗一樣絕育嗎?比起過去的獵殺,絕育當然是往人道方向靠近了一步,但無法改變人為介入野生動物族群的事實。如同台灣的獼猴也造成很多人猴的衝突,不少人主張開放獵殺,但我們如何確定野生動物的數量多到需要進行絕育控制?又要控制到什麼程度才算「夠了」?顯然都是必須回應的問題。
有些人可能會想,如果在野外活不下去、瀕臨絕種,那麼動物園是否也是延續牠們一線生機的選項?很不幸地,答案並沒有那麼樂觀。
北極熊在世界各地的動物園,多半生活得很糟,如影片中所見,這頭一直撞牆再倒退的老熊其實已經精神錯亂,所以並不是送進動物園問題就解決了,相反地,對於北極熊、大象這類動物來說,幾乎沒有任何動物園有辦法提供適合牠們的圈養環境。
動物園延伸的倫理思考,又是另一個必須花時間討論的議題,每個人看待的方式可能很不一樣,但也絕不是把動物園關起來就沒事。像最近麻豆鱷魚王結業後,把明星動物「小河」送去大陸繼續表演,就讓人很感嘆,如果我們始終把動物視為表演和娛樂的工具,牠們的命運就很難有實質的改變。
另一方面,我們對待動物最常出現的爭議就是「我們是不是獨厚某些動物?」例如貓或狗。有本書叫《盲目的肉食主義》,裡面有個生動的例子──如果朋友請你吃晚餐,你覺得那鍋燉牛肉很好吃,於是請教朋友做法,他卻回你其實那是黃金獵犬肉,你可能會很驚嚇,但如果他立刻跟你說開玩笑的,那麼那鍋肉,和剛才還會是一樣的嗎?
香港最近有位女士通報某家店掛羊頭賣狗肉,很多人跟著一窩蜂批評該店,後來發現是誤報,證實真的是羊肉,結果群眾的反應除了譴責她之外,許多人甚至用「應該去那家店拼命吃羊肉」,或者「乾脆吃狗肉」,來作為一種「報復」。
但這個例子其實就是前述該書的「道德實驗」真實版。我們很多時候確實會因為對象不同,而有不同標準。我時常強調,道德不一致是必然的,但並不等於因此就可理所當然地說,「對,我就只關心某種動物」,而是應該更有意識地去思考自己的這些一致或不一致背後的理由,才更有可能打開我們的道德關懷。
很多人會在狗肉引起爭議時,連到下面這個問題,「難道吃牛羊豬雞就不殘忍嗎?」或反過來說,「你既然不關心牛羊豬雞,也沒資格管狗肉」,但真的是這樣嗎?一方面,我們多半同意人就是雜食者,可是為何許多時候,肉食好像會引發某種不安,讓我們需要透過很多方法來合理化「動物被我們吃」這件事?
來看一下這兩個例子:
香港有個頗受歡迎的飲食節目《阿媽教落食平D》,某次播出引起觀眾抗議,原因是主持人從冰櫃裡拿起兩隻保鮮膜包裹的、眼耳口鼻清晰完整的冰鮮乳豬,很多人覺得這一幕實在太「殘忍、噁心及令人不安」,也有人說:「吃就吃,不要拿牠來揮舞」。
這則新聞後續雖然沒有引起太多討論,但卻相當值得注意。事實上,對於已經成為冷凍鮮肉的乳豬來說,是否被拿來揮舞,無關乎「殘忍」與否,而是某種程度上,說明了我們不太想知道盤子裡的食物是怎麼來的;以及我們不想被提醒這些食物曾經是生命。
可是同樣提醒觀眾「我們的食物原本是生物」的下面這則廣告,卻引發很多迴響:
「那麼,我就去當蔥香烤雞串吧」,便踏上了旅途。於是這隻雞搭上了電車,在車子行進途中,牠卻想著:「如果可以把今天早上生下來的雞蛋帶著就好了」。
下車後,雞遇到了一隻兇猛的狗狗擋住去路,「我絕不能在這裡被吃掉」,迅速地逃離了危機重重的現場。經過一番跋涉,雞終於來到了串燒店門口,對著店內老闆大聲喊著「食材到了喔」,牠的旅途終於在這裡畫下句點。
這個廣告本想強調食材新鮮,卻引發熱議。有人看了之後表示雞太可愛了,還是不要吃好了;也有人看完之後說有點沉重,決定「以後抱持著感恩的心吃下雞肉」。
其實無論哪種反應都很自然,因為這個廣告本身具有某種曖昧性,一方面它看似補充了食材來到店門口之前,本是一隻活生生的生命這件事,但其實進門之後的部分,仍然是被隱蔽的;另方面,雞自稱食材,以及「千辛萬苦也要被人吃掉」,是否又是人類的過度投射?它如何反映與影響我們看待「食材」的心情,其實很值得思考。
無論如何,如前所述,我們對待動物可能永遠無法同一個標準,但這些不一致之處,或許反而可以帶來更多思考。最近美國藝術家Joseph Grazi,在紐約舉行一場名為Prehysteria的展覽,他表示目的是要討論人類「恐懼」的主觀情緒。其中一件作品是在一格格的地磚中放入小白鼠。
展覽果然引起批評,他說這正是他希望探討的:「為什麼同為動物,貓狗惹人喜愛,但鼠類就要成為爬蟲的糧食?如上網輸入老鼠(Mice)作搜尋,9個搜尋建議中有8個也是關於如何殺滅老鼠。」(香港01)這位養蛇的藝術家表示,這些白鼠本來就是他拿來餵蛇的,放在展覽中和被蛇吃掉,為何大家的反應那麼不同?
動保團體後來介入協助,70隻小老鼠全數送養成功。這個例子似乎應證了藝術家說的,老鼠作為實驗動物、寵物糧食、或拿去展覽,一方面大家不只在意的程度迥異,另方面大眾關心這70隻白鼠的命運,卻無視其他白鼠每天可能遭到更多不人道的對待,其實還凸顯了另一個常見的狀況,就是所謂的「聚光燈效應」──我們會對某些被放大的例子,投注大量的關心與同情,但類似的狀況還有很多,卻彷彿無人聞問。
很多人會批評這類在聚光燈效應下才表現同理心的人,但我認為,雖然這的確造成資源過度集中或是道德標準不一致,可是如果沒有聚光燈先照亮某處,我們可能在一片黑暗中,根本任何問題都沒發現;如果聚光燈能成為一個起點,讓我們從此願意看見某些黑暗中的處境,它就有可能慢慢擴及,讓更多黑暗被照見。●
牠鄉何處? 城市‧動物與文學 黃宗潔著,新學林出版,450元【內容簡介➤】
【2017Openbook好書獎】 ➤專題目錄 ➤評審報告;評審名單 ➤年度好書.中文創作 ➤年度好書.翻譯書 ➤美好生活書 ➤最佳童書與青少年圖書 ➤抽獎活動辦法 ➤9場巡迴講座
▇九場巡迴講座,讓我們陪你讀好書
來看看讀者版本的年度好書!
得獎好書,各大網路與實體書店熱烈推廣中:
閱讀更多
Tags:
暖得像春天的聖誕節前夕,「Openbook好書獎」巡迴導讀講座隨著「讀力時代」行動書車開拔到淡水捷運站。在花枝燒的香味與叫賣聲充斥的捷運廣場上,展開一場與隔壁賣唱阿伯30年老歌力拼的快閃演講。
講座一旁還有遊戲協會三頭身的聖誕老人來助拳,身掛《牠鄉何處》書籍分享會牌子,吆喝「平安夜來關心動物喔~」,與個頭嬌小的主講人黃宗潔形成反差萌,倒也吸引不少手裡拎著小孩、嘴裡嚼著食物的路人好奇駐足。
「淡水廣場上,聽老師分享動保觀念,有一種力抗渾沌世界的感覺。」一名專程前來聆聽的讀者這麼形容;「不愧是宗潔,身經百戰且論述直切核心與痛處,而且很優雅。」另一名淡江大學「不相關科系」教授也這麼說。
究竟在(後來阿伯改換阿桑唱的)黃梅小調歌聲中,突然手比蓮花指、口裡談的卻是猴子的黃宗潔,將如何化身「偽街頭藝人」,為動保出道?她又如何在兵荒馬亂的淡水老街旁,用「人類與動物的倫理難題」給群眾一記醒腦的當頭棒喝?且看以下演講摘要:
《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新學林出版公司)
(2017Openbook好書獎.美好生活書)
整理記錄/佐渡守
攝影/沈如瑩
「面對動物,你的道德選擇不一樣?」一開場,黃宗潔即帶來了知名的電車難題。
眾所周知的電車難題中,情境一和情境二的對比,意在凸顯多數人會同意的「最小犧牲原則」,在情境二中會突然失效。換言之,我們自以為符合邏輯的道德選擇,可能因為一個小小的變化,就帶來完全不同的答案。
但情境三和情境二的狀況完全相同,只是把人換成黑猩猩,此時更詭異的事卻發生了。情境二中因牽涉「意圖推人」而讓多數人卻步的情況,在情境三中突然又讓位給「最小犧牲原則」,多數人此時會同意「把黑猩猩推下去拯救更多猩猩」是合理的。
這個例子讓我們清楚看見人對待動物與人類採用的是完全不同的道德標準,另一方面,又因為許多道德選擇其實禁不起追問,用作家賀扎格(Hal Herzog)的話來形容,就是「一不小心就會踏進道德沼澤」裡,於是多數人便乾脆選擇規避思考。
但面對矛盾,其實正是開展動物倫理的第一步,因此,這場分享主要會用一些真實發生的新聞案例,來看我們面對動物時的雙重或多重標準,但目的不是譴責人們的道德不一致,而是意圖從每一個無論我們在不在意、覺得可接受與不可接受的道德界線的例子中,去重新思考我們和動物的關係。
***
這是很多人最近相當關注的新聞之一,Sea_Legacy團隊在加拿大北極圈的巴芬島拍攝了這段影片,消瘦的北極熊在垃圾桶翻找食物,最後趴倒在地,不知餓了多久的白色身影震撼了許多人,該團隊表示,牠在影片拍攝的幾小時或幾天後就死了。
暴瘦的加拿大北極熊觸動很多人的悲傷和同情,當然也讓人意識到氣候變異的災難正在發生。可是並不意外地,跟過去一樣,這則影片同樣引起一些人的反駁,甚至懷疑團隊造假,說「牠本來就生病了,當地的北極熊都活得好好的,並沒有減少」。
其實所謂的「造假指控」一般有兩種。第一種是為人詬病的「擺拍」,很多野生動物攝影刻意製造並不存在的情境,甚至故意把動物用膠水、釣魚線固定,造成被拍攝動物的傷亡;另一種情況則是真實照片,但被放到不同脈絡裡「看圖說故事」。
之前曾有一個攝影案例,是母鹿看起來凜然地被獵豹所包圍,網路上以「偉大的母愛」廣為流傳,後來攝影師跳出來說那並非母鹿,而是高角羚;亦沒有刻意犧牲,應該是生物死亡前被嚇傻的本能反應。
不過無論如何,這兩種狀況在北極熊這個例子中其實都不太成立,因為影像屬實,至於以此熊的消瘦來談北極熊本身生存處境的艱難,也並未過度引申。
但或許值得思考我們的是,「為何當地人會覺得北極熊明明很多?」我想,這和北極熊因食物不足,逐漸與人的生活空間重疊是有密切關係。同樣的狀況例如棕熊,在美國和加拿大,現在也越來越多熊直接跑到你家後院的通報案例。
這類「野生動物就在你身邊」的案例,一定程度地說明了棲地劣化造成食物匱乏與生存空間越來越少,野生動物逐漸往人類活動空間移動的情形;而人類的開發亦從反方向侵逼野生動物的生活場域,於是此種雙重的重疊,就形成惡性循環。
香港近年也有很多所謂的「野豬入侵事件」,於是香港的漁護署,最近開始試行野豬避孕計劃,但同樣引起很多爭議。有人認為這似乎過度干擾野生動物的生存權;以及,我們可以把野豬視為流浪貓狗一樣絕育嗎?比起過去的獵殺,絕育當然是往人道方向靠近了一步,但無法改變人為介入野生動物族群的事實。如同台灣的獼猴也造成很多人猴的衝突,不少人主張開放獵殺,但我們如何確定野生動物的數量多到需要進行絕育控制?又要控制到什麼程度才算「夠了」?顯然都是必須回應的問題。
有些人可能會想,如果在野外活不下去、瀕臨絕種,那麼動物園是否也是延續牠們一線生機的選項?很不幸地,答案並沒有那麼樂觀。
北極熊在世界各地的動物園,多半生活得很糟,如影片中所見,這頭一直撞牆再倒退的老熊其實已經精神錯亂,所以並不是送進動物園問題就解決了,相反地,對於北極熊、大象這類動物來說,幾乎沒有任何動物園有辦法提供適合牠們的圈養環境。
動物園延伸的倫理思考,又是另一個必須花時間討論的議題,每個人看待的方式可能很不一樣,但也絕不是把動物園關起來就沒事。像最近麻豆鱷魚王結業後,把明星動物「小河」送去大陸繼續表演,就讓人很感嘆,如果我們始終把動物視為表演和娛樂的工具,牠們的命運就很難有實質的改變。
***
另一方面,我們對待動物最常出現的爭議就是「我們是不是獨厚某些動物?」例如貓或狗。有本書叫《盲目的肉食主義》,裡面有個生動的例子──如果朋友請你吃晚餐,你覺得那鍋燉牛肉很好吃,於是請教朋友做法,他卻回你其實那是黃金獵犬肉,你可能會很驚嚇,但如果他立刻跟你說開玩笑的,那麼那鍋肉,和剛才還會是一樣的嗎?
香港最近有位女士通報某家店掛羊頭賣狗肉,很多人跟著一窩蜂批評該店,後來發現是誤報,證實真的是羊肉,結果群眾的反應除了譴責她之外,許多人甚至用「應該去那家店拼命吃羊肉」,或者「乾脆吃狗肉」,來作為一種「報復」。
但這個例子其實就是前述該書的「道德實驗」真實版。我們很多時候確實會因為對象不同,而有不同標準。我時常強調,道德不一致是必然的,但並不等於因此就可理所當然地說,「對,我就只關心某種動物」,而是應該更有意識地去思考自己的這些一致或不一致背後的理由,才更有可能打開我們的道德關懷。
很多人會在狗肉引起爭議時,連到下面這個問題,「難道吃牛羊豬雞就不殘忍嗎?」或反過來說,「你既然不關心牛羊豬雞,也沒資格管狗肉」,但真的是這樣嗎?一方面,我們多半同意人就是雜食者,可是為何許多時候,肉食好像會引發某種不安,讓我們需要透過很多方法來合理化「動物被我們吃」這件事?
來看一下這兩個例子:
香港有個頗受歡迎的飲食節目《阿媽教落食平D》,某次播出引起觀眾抗議,原因是主持人從冰櫃裡拿起兩隻保鮮膜包裹的、眼耳口鼻清晰完整的冰鮮乳豬,很多人覺得這一幕實在太「殘忍、噁心及令人不安」,也有人說:「吃就吃,不要拿牠來揮舞」。
這則新聞後續雖然沒有引起太多討論,但卻相當值得注意。事實上,對於已經成為冷凍鮮肉的乳豬來說,是否被拿來揮舞,無關乎「殘忍」與否,而是某種程度上,說明了我們不太想知道盤子裡的食物是怎麼來的;以及我們不想被提醒這些食物曾經是生命。
可是同樣提醒觀眾「我們的食物原本是生物」的下面這則廣告,卻引發很多迴響:
「那麼,我就去當蔥香烤雞串吧」,便踏上了旅途。於是這隻雞搭上了電車,在車子行進途中,牠卻想著:「如果可以把今天早上生下來的雞蛋帶著就好了」。
下車後,雞遇到了一隻兇猛的狗狗擋住去路,「我絕不能在這裡被吃掉」,迅速地逃離了危機重重的現場。經過一番跋涉,雞終於來到了串燒店門口,對著店內老闆大聲喊著「食材到了喔」,牠的旅途終於在這裡畫下句點。
這個廣告本想強調食材新鮮,卻引發熱議。有人看了之後表示雞太可愛了,還是不要吃好了;也有人看完之後說有點沉重,決定「以後抱持著感恩的心吃下雞肉」。
其實無論哪種反應都很自然,因為這個廣告本身具有某種曖昧性,一方面它看似補充了食材來到店門口之前,本是一隻活生生的生命這件事,但其實進門之後的部分,仍然是被隱蔽的;另方面,雞自稱食材,以及「千辛萬苦也要被人吃掉」,是否又是人類的過度投射?它如何反映與影響我們看待「食材」的心情,其實很值得思考。
***
無論如何,如前所述,我們對待動物可能永遠無法同一個標準,但這些不一致之處,或許反而可以帶來更多思考。最近美國藝術家Joseph Grazi,在紐約舉行一場名為Prehysteria的展覽,他表示目的是要討論人類「恐懼」的主觀情緒。其中一件作品是在一格格的地磚中放入小白鼠。
展覽果然引起批評,他說這正是他希望探討的:「為什麼同為動物,貓狗惹人喜愛,但鼠類就要成為爬蟲的糧食?如上網輸入老鼠(Mice)作搜尋,9個搜尋建議中有8個也是關於如何殺滅老鼠。」(香港01)這位養蛇的藝術家表示,這些白鼠本來就是他拿來餵蛇的,放在展覽中和被蛇吃掉,為何大家的反應那麼不同?
動保團體後來介入協助,70隻小老鼠全數送養成功。這個例子似乎應證了藝術家說的,老鼠作為實驗動物、寵物糧食、或拿去展覽,一方面大家不只在意的程度迥異,另方面大眾關心這70隻白鼠的命運,卻無視其他白鼠每天可能遭到更多不人道的對待,其實還凸顯了另一個常見的狀況,就是所謂的「聚光燈效應」──我們會對某些被放大的例子,投注大量的關心與同情,但類似的狀況還有很多,卻彷彿無人聞問。
很多人會批評這類在聚光燈效應下才表現同理心的人,但我認為,雖然這的確造成資源過度集中或是道德標準不一致,可是如果沒有聚光燈先照亮某處,我們可能在一片黑暗中,根本任何問題都沒發現;如果聚光燈能成為一個起點,讓我們從此願意看見某些黑暗中的處境,它就有可能慢慢擴及,讓更多黑暗被照見。●
牠鄉何處?
城市‧動物與文學
黃宗潔著,新學林出版,450元【內容簡介➤】
【2017Openbook好書獎】
➤專題目錄
➤評審報告;評審名單
➤年度好書.中文創作
➤年度好書.翻譯書
➤美好生活書
➤最佳童書與青少年圖書
➤抽獎活動辦法
➤9場巡迴講座
▇九場巡迴講座,讓我們陪你讀好書
得獎好書,各大網路與實體書店熱烈推廣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延伸閱讀
2017Openbook 美好生活書》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
閱讀更多
2017Openbook好書獎》美好生活書 評審報告
閱讀更多
2017Openbook好書獎》得獎書單與專題全文上線了!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