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儀式的復活,文明的孩子:讀柏森詩集《原光》

時間中的儀式,就像空間中的家一樣。時間流逝並非如手中沙一樣消耗和摧毀著我們,而是使我們達到完整之物,這太好了。因此,我從一個慶典,走向另一個慶典。

──《要塞》,法國作家、飛行員安東尼.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幾乎無法定義柏森的詩。柏森是個奇妙的人。 

時常,我們沿著窄巷散步,或在行天宮近旁的木椅上長坐,天空又高又藍,能聞到陽光曝曬的芬芳,萬物呈現一種清晰的柔焦。坐在公園或僅限外帶的咖啡店前,有時,就滿足地盯著一叢紫色的花,看上半天。有時,會有一種自由的錯覺:所有煩惱,憂傷,快樂都消失了。這不是一個可能發生戰爭的島嶼,也不太餓,咖啡呢,可有可無。好像我們在布拉格了,或威尼斯。一個完全陌生,完全美麗的城鎮,與任何人,任何事物都沒有聯繫。

俄國猶太裔詩人曼德爾施塔姆(Osip Emilyevich Mandelshtam)也曾這樣,在被蘇聯迫害、拘留後,短暫的自由時光,和情人長坐小城,某塊大理石台階上,虛耗一下午,哪怕他買不起一束花。這樣一個「對文明懷有鄉愁」的詩人,詩中常出現柱廊、拱頂、教堂、環形競技場。這些建築昭示著一種秩序,一種建構的信念,昭示著古代人,曾多麼想將飛沙走石,從蔓草荒煙中,建作現世裡的天堂。這是一種理想與樂觀,一種如今已不復現的耐心和餘裕。


俄國猶太裔詩人曼德爾施塔姆(左)及蘇聯流亡詩人布羅茨基。(圖源:維基)

當1987年蘇聯流亡詩人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領取諾貝爾獎時,他說,曼氏比他更有資格領獎。他評述曼氏的一個詞——文明的孩子——當我展讀柏森的詩,經常浮現。這些詩看似平淡,實則蘊藏著一股衝動,以日常生活為底色,卻透露出一種直視死亡與消逝的堅決。

像刮傷的黑膠
無可避免地重複
童年的舒曼,熄燈之後
遺留在迴廊的深處

衰色的靜物間,眼神曾經流過

──〈談及消逝〉  

詩人,欲將他的世界,他的個人文明,與人類總體文明的所有造物,藉由自我的敞開,藉由語言的圈地,或藉任何媒介(唱盤、音樂、相片)強力留存。生死俯仰,迢迢趕赴,一開始是尋找肉身,最終卻找到詞的靈魂。詞語,似乎是靈魂最好的居所了。海德格說,語言是人類的家屋。而人類這些終有一死者,透過詞語,度量出存在的「廣度」,才得以棲居,而非漂泊無依。 

上述古典建築的對照物,對柏森而言顯然是音樂:巴哈、德布希、馬勒。為何說音樂是一種建築呢?首先,聲音是時間的所在地,是一個背景,在這個背景的襯托下,思想和內容獲得一種立體感。是聲音,使時間停駐,讓思維下沉,繼而得以向上堆疊,拔尖,直抵形而上。柏森詩中的敘述背景,常擺有一台撥放中的唱片,彷彿,只要音樂一響,時間就得以圈地,展開漣漪,鞏固結界。

散開的是夢
如果你正想著,音樂就到這
停下來,我將光碟回放
不疾不徐
正如寫詩
生怕錯過任何
細節與理解:訊號的紀錄
也是如此,彷彿時間邁向時間

──〈詩歌盡頭〉

詩的聲音,諸如腔調、語感、音形、慣用句、鋪排的章法,在在使語言構成殷實的建築體。它可能是巴洛克、哥德式,甚或現代派、未來主義,由它的聲音所決定。這必然是一種儀式的建立,儀式化的空間邀情人們沉思,要求專注,故而不畏繁複的禮節,或劇烈的空白停頓,吸引聽眾去介入,投入,沉浸其身心。指揮家在交響曲啟動前,往往會設定一個邀集全體樂手進入節奏的拍點,就像是賽跑前高舉的鳴槍,要求所有人全神貫注。

在聲音上,柏森極盡可能地發揮漢語曲折變化的潛力,你會發現詩的主詞經常隱去,而名詞輕易座落在句尾,句子展開的過程,基本上是觀念的盤繞,迂迴。未到結尾,柏森不會輕易透過押韻,去煞停詩行的步勢。修辭上,柏森的詩從句複雜,時有格言的迴旋,使人感覺自己在閱讀外文語法,然而,字裡行間的控制力,推進感,節奏性,卻又是充分琢磨的漢語。

但凡有珍貴性的
也屬於那日復日地琢磨
包括技藝
包括生長
包括前所未有
或包括一種終點
  平靜如初,教我察覺
一切隱藏奔動的
遙遠而清明的遺逝

──〈源泉〉 

這絕非分析性的語言。由「但凡」、「屬於」、「包括」、「察覺」等指向句,在疊加態勢下,錯綜複雜,交織共享著一道文勢、意向(intentionality)。這種語法高度的自我懷疑,反覆自我糾偏——但凡、也屬於;然而仍抑制不住擴張——包括;一波未平,又順勢重新指認、統攝,改錯為正——如初、察覺。倏忽間,段落竟已完成。彷彿這是爵士樂。 

總體而言,柏森的詩拒絕過度的押韻、協調、齊整,也拒絕直接宣示意義,保有一種道德敏感的哲學氣質,是一種對抒情自我的平衡策略。其實,抗拒押韻本身,即以最基本的形式,反對意義的凸顯。這使得柏森詩中豐沛的意念,產生一種斑駁、繽紛、纖脆的特質。它不加固表象,卻也不掏心自剖。

浪漫,何以崇高?因為有了愛的能力
閃爍,盈滿我的心,服貼夕日,照映
泛光的細沙,
迅疾的信使傳遞它的方言:寄居蟹,拉丁學名
消柔的隱士,我看見了霧中的花正如你
不復存在,繁複,激起無盡泡沫的螺旋

──〈印象〉

這並非拐彎抹角或修辭練習。這樣的語言如許誠實,以至於在修辭上貶低自身,從思想上斷定「描述、及物、觸碰、凝視」注定艱難,必須收斂自我,輕柔以待。它抗拒著「本真性」,懷疑自我主體的真,卻仍追求客觀世界的真。這樣的語言,是使自我變成容器,使詩,成為建立共同體的「儀式」。  

借助彌撒,牧師們學會以美待物──輕拿聖杯、聖餅,悠閒擦拭聖器,翻動書頁;還有發自內心的喜悅,那是與物圓融相處的結果。

──《對重複的幻想》,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

柏森似乎很少讓語義落實,而總是不斷綿延生長,產生一股滯後感。《原光》大量以「虛詞、副詞、介詞、連詞」作為轉折引導,並將「名詞、主題、意象」往後挪置。而書名所涉的思想,似乎早也涵藏這「滯後」的意蘊。

《原光》源於奧地利作曲家馬勒(Gustav Mahler)第二交響曲《復活》的第四樂章,是一部涉及生死本質的曲目,旋律的主要意象從墳墓開始,回顧過往的生命,青春純真的失去,緊接著是絕望、厭惡、迷茫。到了〈原光〉一章則首次如耳邊絮語,傳來「歸向神」的渴望。

原光,最初的光,按照德語原詞「Urlicht」的意思,是「光到來前的光」,一種暈染的視覺。意識到「那是光」的「前夕」,光「已經」來到。因為人的感官總是滯後,也正是這種滯後,給人帶來鄉愁、帶來預感,使人活在雙重的時間感中:其中一個向後指往「遺逝」,另一個向前指向「救贖」。而終有一天,某一時刻,兩者也將疊合,同頻共振。雖無法直接指認,卻總相信一種神祕、奧祕、啟蒙的到來。每一瞬,都可能是到來的「前一刻」。

所謂的彌賽亞。其實是對於無可言喻之物,無窮的言說欲望,以讚頌,託付,信任與愛為主題。

這種滯後、光暈,含著雜訊,像底片攝影模糊的邊框,使清晰之處更清晰,有助於我們識見真實的脈絡。然而是從柔焦、散景開始,提示我們集中、收縮,但同時也維持著廣張、平坦的注意力,恍如曼陀羅圖形,「激起無盡泡沫的螺旋」。  

柏森曾提及:「詩和音樂,在最好的情況下,等同於一,它既是直觀,又是回聲。」直觀與回聲的共振共構,建立了實在的感受,卻毫無範圍可言,它不知來處,亦不知去向,人如站立在盪過鐘聲的草原。

柏森的詩,正如馬勒的音樂,基本上就是一段綿長的鐘聲,延遲自身,不設因果背景。但是聽到最後,仍有一種曲律、弧度、氣息上的圓滿。它層疊、徬徨、幽微,但不斷推進,最終帶來了滿足。這裡確實有種強烈的宗教情懷,復活前,終將被復活的人子,必先遭受折磨與苦難,而為了這階段性的承受,他須將自我清空,使自我成為容器,乃「儀式」的自覺。

或許這就是為何詩人總在模擬氣息吐盡,彷彿連同模擬著記憶淡逝的過程。

柏森所鍾愛的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以提出「惡的平庸性」概念聞名,曾被指責為一種判斷力的匱乏,因為鄂蘭似乎並無給出終極、確定的推論。然而,鄂蘭本人更願意提及的概念或許是「判斷的判斷」。意思是,思維並非只有快速、效率、理性,還同時涉及感官層次,以直觀、直覺、直敘共構一種知性,如此,我們觀看這世界,在意的不是開始與終結的因果關係,而是經驗蒐集,捕捉結晶,且一再咀嚼有哪些被遺忘的可能性,造成了整體事態的生發。

時間再無理會我們的迷失
有些人持續詮釋 所謂再現
以徬徨和動機穿鑿夢的歎息。

──〈前奏曲與複寫紙〉

這樣的迷失,及最終的穿鑿,在《原光》中屢見不鮮,往往是詩行整體結構,最後一行的消失點。

來時的濃霧,離開的荒草。
循路徑則盡頭發生,過程是什麼
不得而知,心愛的情節總是
充滿懸念──黑暗中,沿著輪廓,我能感覺靜謐
寬厚如步履默許,最深處
路的開始。

──〈神祕的路障〉

這是路的開始,卻也是夢的歎息。柏森的詩作為儀式,重新發明了一種空間化的時間觀——先是遺逝,然後駐停,最後復活——形成環形的閉合。以死亡為前提,歌頌生命的完成。法國哲學家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曾說,性愛中的每一次高潮都是一次「小死」,那麼柏森詩中的每一次停駐、游移、調頻、閉合,最終也都完成了一次「小復活」。

時間對於人究竟會產生什麼影響?活在慣性加速的生活中,我們往往對此無所知。但若所有事物一瞬消失,經過思維的擇定、細節的保存、情感的結晶,再重新擺設一次,會留下什麼? 

詩人曾這樣描述觀海(天牝)的神祕經歷:

太陽的犄角,落在山麓與岩石的夾縫之中,生長
一隻名為天牝的透明的獸,日日汲取
萬物的色澤
尚無語言時,如幻一般
交匯,那空白的背景底,祂的魂魄注入人的世界
沉靜的人,便最獲得祂眷顧。

──〈印象〉  

柏森的詩,最終令我心領神會的是:人在生活之中,原來可以這樣託付語言,使經驗敞開。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原光

作者:柏森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柏森

1999年,台北人,春日生。稀有的雙生肖命格。修讀哲學,喜愛馬勒。現寫有評論、散文等,詩作各散。出版詩集《灰矮星》(逗點,2019)。獲2023年新詩學會優秀青年詩人獎。詩集《原光》曾入圍周夢蝶詩獎,獲2024年楊牧詩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4-28 17:00
閱讀隨身聽S12EP6》 以書相遇、與人相聚的燦爛時光——訪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店長張正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是臺灣唯一一間以東南亞書籍為主的書店,以只借不賣的方式,提供民眾閱覽相關書籍,並經常舉辦藝文講座、語言學習課程。這裡是讓臺灣人更加認識東南亞的重要空間,也促成過許多交流、創作的發生。雖然書店已於近日歇業,但在台北車站的週日行動書攤仍將持續擺設,依然只借不賣。

本集節目邀請「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店長張正,分享10年來經營書店的甘苦歷程與觀察,以及他為何投入移民工倡議與文化交流。內容精彩,請別錯過。

【精華摘要】

➤為何結束,如何開始

主持人:最近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結束營業了,為什麼選在這時候結束呢?

張正:今年2月時宣布4月12日結束實體空間的營業,因為我們是10年前的4月12日潑水節開幕的。在10週年收掉好像就是預計好的,其實不是,而是這兩、三年就已經考慮想收掉。


民眾出國旅遊帶回的泰文繪本,捐贈給燦爛時光書店。(圖源: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粉專

10年前開東南亞主題書店,是想推廣大家看東南亞書,或是推廣在臺灣的東南亞朋友閱讀。當時也提出很多配合的活動,例如「帶一本你看不懂的書回臺灣」,大家出國去東南亞的話,就幫忙帶一本東南亞語文的書回來,提供給在台的東南亞朋友看。

主持人:10年前的時候手機可能還沒有那麼流行?

張正:10年前已經有手機了,但沒有現在流行,或是大家沒有想到移民、移工需要閱讀。現在不管是臺灣人或者是外籍移民、移工,可能也都不再閱讀。但是總還是有人在讀,而作為一個好的在地主人,我認為應該提供閱讀的選項給這些外國人。響應的人多不多呢?我覺得對我來說很多。10年來一直收到大家帶東南亞書籍來捐給我們。

主持人:數量大約有多少?

張正:應該超過萬本了,但只是粗估,要詳細登錄,技術上有困難,例如收到泰文書、緬甸文書,不知道怎麼打字。我們一開始人力就非常精簡,沒有辦法仔細處理。收到的書會借出去,或是轉給其他空間,譬如願意陳列東南亞書籍的咖啡店等。

經過10年來不斷推廣,現在的公立圖書館幾乎都有「多元文化書區」,只是位置不一定很好,也許在角落。既然公家機關已經編列預算做這件事,就是國家也有所重視。我們也累了,就決定在10週年這一天,宣佈這個Happy Ending。


結束營業的燦爛時光書店,將書籍整理、裝箱後,露出了10年開幕時彩繪的東南亞意象牆面。(圖源: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粉專

➤書店閉幕,書攤繼續開張

張正:我觀察到,燦爛時光書店是讓對越南、印尼或泰國有興趣的臺灣人,有一個聚集點。比如,你去了越南,很喜歡越南,但也許你跟人家講「我去越南!」大家沒有什麼興趣。但如果到燦爛時光,會遇到很多同好。你也去、他也去,他還會兩句越南文。或者另一個人是去泰國,那泰國跟越南怎麼比較?這在臺灣社會不是主流話題,但是在燦爛時光這邊可以暢談,也許會碰到更厲害的高手。書店實體空間結束,我覺得這件事是可惜的。

主持人:書店是人與人能實際相聚、交流的場所。

張正:不過我們也都想好替代方案了。10年前書店成立沒多久,我們就在臺北車站大廳地板上開始擺行動書攤。我們每個禮拜天請工讀生或志工,有的時候是我和我太太,帶一箱印尼書擺在大廳。大廳茫茫人海,其中只有我們,是一群人圍著一箱書的。

主持人:你們有沒有在哪個固定的位置?


    每個星期日下午在台北車站大廳擺設的行動書攤。(圖源: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粉專)​​​​

張正:當然是在東南角!沒有特別選黑地磚或白地磚,剛好有個空位就擺下去。9年多來,也變成一個風景。雖然燦爛時光在南勢角的據點要收了,但是我們進入一個更大的空間:台北車站大廳。

那是公共空間,沒有房租。大家圍坐,有人帶食物來,或自拍,或抓寶可夢,我們的書攤在那邊繼續免費借閱,也還是實體空間。之後如果有想跟同好談越南、談東南亞的人,可以禮拜天下午到那邊集合、面對面交談。

之前在書店經常辦演講,疫情前,一年辦了300多場。平均一天一場,是小眾的演講,談越南或許就來20個人,談馬來西亞來10個人。其實是不合算的,但我們將空間充分使用。

疫情後大家比較習慣線上,我們也在北車大廳辦過幾次讀書會和演講,大家就圍坐在行李廂周圍,開一個線上會議室,可能有二、三十個人參加。

➤書是無價寶,知識不應打折

主持人:聽起來滿有趣,那原本放在書店的書怎麼辦呢?

張正:目前先租了一個小倉庫存放。這10年來大家捐給我們的書、沒有借出去的,從2月之後開始整理,還沒有完全整理好,又不想便宜賣。因為燦爛時光的另一個初衷就是:書不應該打折,即使是舊書也不應該。如果有人在上面寫筆記眉批,是幫這本書加值,我認為應該要加價才是!但是市場不會接受,所以我們的原則是按照原價,或是直接免費,不要打折。

最近很多人聽到燦爛時光要收了,發現再不來就沒機會了。來了看到書想借回去的,需要給押金。可是之後怎麼還呢?我說,去北車還。

但是我們又不希望在北車有現金交易,所以就發明一個辦法:你就來幫忙做一點工作。因為我們最近都在打掃、收拾,好像永遠都收不完,很需要人手。或是來書店緬懷、朝聖的人,看到喜歡的書,就讓他拿走,因為我覺得書,有人看、有人喜歡最重要,比放在倉庫裡好。

但是也不要不勞而獲。拿走一本書的話,之後就找一個禮拜天下午來臺北車站大廳幫忙,讓我們的工作夥伴可以趁機去上個廁所或休息。

主持人: 哇,你真的想了很多辦法!

張正:對,但都想不到賺錢的辦法,賺錢之外的辦法倒是想了很多。

➤臺灣的東南亞觀點10年來的變化

主持人:你認為,10年前與現在的臺灣社會,對東南亞議題有什麼變化?

張正:雖然才10年,當時還是更年輕一點。我們老了,很多更年輕的團體、新二代自己組成的團體,或者網紅,都陸續發展起來。有當年才19歲的工讀生,後來出了移民工相關的書,成為作家。也有人去做移工音樂,或最近去緬甸救災。燦爛時光書店或許是一個通道,讓還不太知道要做什麼的年輕朋友,可以有一個尋找方向的機會。

主持人:變成可以先暫時待著的空間,思考自己要做什麼,然後可能碰到其他志同道合的人,或者發展出其他想法。

張正:也或許待一段時間發現,自己還是不喜歡東南亞,那就離開也沒關係。我常分享一個例子,有一對情侶本來並不特別喜歡泰國,只是隨意找個語言課來上,沒想到來書店上了泰文課到最後變成網紅,專門向臺灣人介紹泰國,還跟泰國的旅遊局合作。

主持人:就整體環境來講,我覺得這10年來也看到臺灣出版界,引進東南亞的翻譯書、或談東南亞相關的書變多了。政府的南向政策,也是在這10年之內推出。

張正:10年前我寫文章介紹臺灣出版的東南亞書,好像一張表可以列完,後來出的書已經多到來不及推薦了。這是好事,雖然這些書籍大多是翻譯的,但可以透過別人的觀點去認識東南亞,臺灣慢慢再養成自己的觀點。

東南亞雖然很近,但是臺灣對東南亞沒那麼感興趣。透過這些翻譯書、透過政府南向政策的預算,會引導各公部門或民間團體的發展方向,所以對東南亞的認識,的確是提高了。

主持人:你認為所謂臺灣的東南亞觀點是什麼呢?

張正:可以先從史實開始,4月30號是越南戰爭結束紀念日,今年是50週年。臺灣有很多在越戰結束之後遷移來的人。在越戰之前,其實臺灣與越南的關係也很密切。例如張郅忻的小說《織》,寫祖父被派到越南的紡織工廠工作。或是像香港電影《英雄本色》的背景是越戰,不是藍波角度的越戰,是香港人、華人角度的越戰,帶出越南、香港、臺灣等地的人其實是互相流動遷徙。

我不敢說我發展出什麼觀點,但是我們可以慢慢把跟「臺灣有關的東南亞、跟東南亞有關的臺灣」的事情提出來。例如最近的電視劇《聽海湧》,還有馬來西亞導演廖克發拍的紀錄片《由島至島》,裡頭呈現臺灣兵在東南亞的角色,都不是那麼平面的。也許有爭議,但是有爭議就表示大家可以慢慢釐清。

主持人:臺灣跟越南的關連,可能是大家比較忽略的。例如近100多年來影響臺灣最重要的兩次戰爭:清法戰爭、甲午戰爭。清法戰爭的源頭是因為清朝跟越南的問題,結果導致臺灣被捲入其中。

張正:對,越戰也跟臺灣民歌的興起有關, 因為臺灣作為美軍基地,大量文化輸入。

➤成露茜的啟發:往人少的地方去,讓弱勢者說話

主持人:我們理應對東南亞要有更多的瞭解,但是以前好像並不是這樣。以你自己來說,是怎麼對東南亞產生興趣的?

張正:「燦爛時光」這個店名,是我過世的老闆成露茜的傳記書名。他給我的概念是「逆向思考」,往人少的地方去找題目——不是逃避到人少的地方,是去別人不關注的地方找題目。

我大學畢業後進了《立報》,在成露茜的潛移默化之下,什麼事情都逆向思考、要找另外一個觀點去挖。當時我已經是報社很年輕的高層,成露茜給了我兩本東南亞史,看了之後才發現,我怎麼對東南亞完全一無所知?裡面講的事情,我都不知道?以前我們的國中高中課本,東南亞就半頁、一頁帶過。

站在大中國的觀點,不把東南亞放在眼裡也很合理。可能會很重視日本,因為日本打過中國,而美國、歐洲國家也很強大,但東南亞國家從來沒有佔領過中國,甚至被視為是漢民族治理的一個小地方而已。我覺得臺灣是繼承了這個觀點。

我去讀東南亞研究所,是2000年左右,當時臺灣有愈來愈多東南亞的移民、移工。我做新聞工作,也認為這是個值得關注的事情。

我們在小報紙寫的評論,其實對政策不太有影響力。或是替高官、富商發聲,不差你一個,但是替一個在中文社會語言不通的弱勢發聲,他會很感謝你,我們也很有成就感。所以從《立報》開始就這樣做,持續到《四方報》,這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替東南亞移民、移工們講話,幫他們講出遇到的問題。

主持人:但是從商業層面而言,通常沒有人去做的事情,可能就是賺不到錢的事情。

張正:因為我們設定的目標不是賺大錢。《四方報》是可以打平的,雖然是靠很多補助、得獎。但我們建立了一個社群,讓全臺灣的越南人、印尼人,都可以在我們的報紙上交流。所以大家來投稿件,他想像自己的文字可以讓全臺灣的越南人看到。

可是當紙本轉換到數位的階段,手機普及,看紙本報刊的人已經很少了。原本《四方報》一天收到30封信,到後來是一個月收到3封信。那時是2013年,我們就覺得可以結束了,之後才來做燦爛時光書店。

主持人:我記得成露茜的父親、報人成舍我晚年寫過一張紙條:「我要說話!」 有些人是希望自己說話的時候,其他人都不要說話;但如果自己想要說話,也希望大家都能說話,盡力維護大家說話的權利。這似乎就是四方報或燦爛時光在做的事情:讓不太容易發聲,或者發出的聲音有點微弱的人,都能夠被聽到。

張正:對,我覺得話能說出來,不管有沒有人聽到,就已經很開心。那有人聽到當然更好。至於要讓大家都能說話,那的確是不容易,在我們可實踐的範圍內,比如在燦爛時光書店,有試著這樣做。

➤如何長出自己的東南亞觀點?

主持人:如果我們透過閱讀或者旅行或其他方式,對東南亞瞭解越多、接觸越多,越會察覺我們對這個地方的瞭解是不足的。那你覺得還有什麼,是我們平常可以做到的?

張正:我有個「三個一」的方法。首先是一本書:找一本東南亞的書來看,旅遊書也可以,也許就看出興趣。

其次是一個人:試著去跟一個東南亞人認識。怎麼認識呢?最容易的是去公園,看到包頭巾的女生,大概99%是印尼朋友,你就跟她說「apa kabar」,就是「你好」的意思。不要擔心沒辦法溝通,因為他們的中文其實都夠好,有的人可能台語比你還好。試著跟他們認識,有沒有變成朋友,那要看緣分。

最後,學習一種東南亞語言,語言可以讓你跟「人」接上。

當更多臺灣人認識東南亞之後,我們臺灣對東南亞的觀點,也許就可以慢慢形成,這是我的建議。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童書短評》#153顛倒過來看世界!陪孩子一起翻轉想像力

可不可以說

西西著,廖倍恩繪,希望學,390元
推薦原因: 趣   文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一株檸檬茶/一雙大力水手/一頓雪糕梳打/一畝阿華田」西西的小詩《可不可以說》把每樣東西都套上了不一樣的「量詞」,簡單一字之差,延伸出好多雙關趣味,邊吟讀邊聯想,超級有意思。在廖倍恩的畫筆加持下,這首宛若文字遊戲的小詩有了另一種形象化面貌。明亮繽紛的場景角色讓童趣更突出了,詩意更濃厚了,甚至翻轉再翻轉,把文字裡的那股叛逆狠狠地放又靜靜地收,凝聚出新的力量。內容簡介➤


《可不可以說》內頁,希望學提供

永遠笑哈哈的奶奶

えまちゃんばあちゃん
文、圖:橋本悦代(はしもとえつよ),林家羽譯,大穎文化,340元
推薦原因: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不管是襪子破了、糖果掉了,甚至被嘲笑說長得像大猩猩,奶奶永遠笑哈哈不在意,一句話就打趴所有的壞情緒。看似永遠不生氣的她,卻著急了,流淚了,為的是哪個人哪樁事呢?書裡的祖孫互動一幕幕都細膩動人,你來我往的對話就像在自家一樣,直白又爽快,裡頭藏著小小洋蔥與濃濃智慧,甜中帶嗆的滋味讓人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內容簡介➤


《永遠笑哈哈的奶奶》內頁,大穎文化提供

你想要開什麼車?

どんなくるまに のるでしょう?
鈴木守(鈴木まもる)著,黃惠綺譯,東方出版社,320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鈴木守的車車書就是好看,不只顏色線條賞心悅目,更有簡單卻懸疑的故事布局、拿捏得當的知識分量,以及字裡行間透露出的親和力,讓孩子一眼就愛上,理所當然百看不厭。從近到遠、從慢到快、從常用到特殊,各形各樣的車子隨著翻頁現身,與人們默契十足達成各種生活任務,朝氣幹勁模樣真的很迷人呢!內容簡介➤


《你想要開什麼車?》內頁,東方出版社提供

強盜的女兒

Ronja RÖvardotter
阿思緹.林格倫(Astrid Lindgren)著,張定綺譯,小麥田,399元
推薦原因: 文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國中(9−15歲)
《強盜的女兒》無疑是林格倫最好最迷人的作品,儘管提筆創作時已逾古稀,那奔放於荒野森林、破舊城堡、妖精世界之間,呼嘯著自然野性也盪漾著炙熱青春的小說情節,始終飽滿撼動,映照過多少世代大小讀者的臉龐。主角隆妮雅與柏克就像是野蠻版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左右為難於愛情誓約與家族對立,但流著冒險維京血液的他倆扭轉了殉情命運,美麗大自然見證了所有的愛恨與親情、鬥爭與和解。簡單文本架構配以豐富真摯的肌理,明晦翻轉的象徵與暗示流動於情節之間,經典兒童小說當如是也。內容簡介➤

小塊

Pezzettino
文、圖:李歐.李奧尼(Leo Lionni),林真美譯,大塊文化,40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小塊」總是迷惘著、羨慕著、仰望著一切。他擔心自己不完整,他覺得自己是某個大傢伙身上掉落的一小塊,滾動與拼湊的旅程於焉展開。 這本李歐.李奧尼寫於1975年的作品,如今讀來仍感寓意深濃,縱使沒有具體化的角色,卻充滿了返璞歸真的視覺意象與魅力,讓小讀者能愉悅又放心的投射自我情感,跟著這方小小色塊一起找信心、找歸屬。最後那驚天動地的一句「我是我自己!」,便是故事與人生的最好答案。內容簡介➤


小塊 © 李歐.李奧尼/大塊文化

漢字是拼出來的

文、圖:小象漢字,臺灣麥克,420元
推薦原因: 知 
適讀年齡:小學低、中年級(7−10歲)
「口」加上一隻「鳥」、一隻「虎」會變成什麼字呢?跟著書中的趣味提示猜一猜,也別放過藏在甲骨文裡的線索,嘗試組合唸讀看看,再翻到下一頁揭曉答案,保證一下子就把形音義都理解了、記住了呢!這本書專為剛學習認字的小讀者及外國朋友而生,不走密密麻麻的字典排版,而是用清爽的焦點圖像與活潑的推理解說,一頁一頁耐心扎實,拆解出每個字的生動意象與構成。讀完此書,掌握造字基本規則後,形聲字與會意字就輕鬆解鎖了一大半,茫茫字海不再怕孤單。內容簡介➤

小漁顛倒游

Ursula Upside Down
科瑞.R. 塔博(Corey R. Tabor)著,柯倩華譯,小山丘出版,370元
推薦原因: 趣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聰明的小讀者一眼就看出小漁與眾不同——她上下顛倒著游呢!上方有水草,下方有陽光,從她的視角看世界,其他的鴨啊魚啊蟲啊反而像倒掛著一樣,畫面感迷人奇妙。故事走到中段,小漁突然跳上岸,小讀者也跟著把手裡的書轉了又轉,視角跟心情180度大切換,紙本書獨有的遊戲感與戲劇感此時淋漓大爆發。究竟世界該是什麼樣子?誰才是顛倒的呢?小漁悠游自在的樣子已給出最好的答案。內容簡介➤


《小漁顛倒游》內頁,小山丘提供

不可思議的貓妖生活曆

ねこまたごよみ
石黑亞矢子著,張克柔譯,遠流出版,399元
推薦原因: 趣   圖   創 
適讀年齡:小學全年級、國中(7−15歲)
這本書完美創造一個華麗奇幻卻充滿尋常生活感的妖怪世界。隨著春去冬來,新婚的「貓又」夫妻迎來小寶寶誕生、女兒節、畢業季、跨年等慶典。每個月份都有古典美麗的名字,每個節令都有敲鑼打鼓的新鮮事,每個畫面都細節滿滿又巧妙串聯!石黑亞矢子的畫筆既可愛又神祕,巧妙復刻古代繪卷形式,畫出妖怪家庭社會的濃濃日本味與成長祝福,無以倫比的想像力讓我輩人類也淪陷。內容簡介➤


《不可思議的貓妖生活曆》內頁,遠流提供


識性.味性.學性.像表現.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