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從《妖怪獵人》到《阿朽》:諸星大二郎的克蘇魯與民俗學

第四台還沒有開始實施分級制度的1990年代,有很多不適合未成年觀看的影視內容,堂而皇之地走進大家的客廳,例如塚本晉也執導的恐怖電影《怪談比留子》。裡面那些盤據在古墳之下,難以名狀的人頭蜘蛛怪物,聽說曾在深夜時段嚇尿不少誤觸頻道按鍵的小學生。

用「聽說」,是因為我很小就接受《霹靂布袋戲》的洗禮,別說人頭蜘蛛,早年的劇情連蜘蛛都可以讓人類產子、生化科技把人變成半獸人、砍下頭顱還能復活的蔭屍等等,小學生我練就鐵膽,專程查節目表,眼睜睜看完整部《怪談比留子》,也沒留下什麼創傷後遺症,還是敢一個人去上廁所。

反倒是後來《怪談比留子》高清復原,來臺重映,因為我已逐漸具備日本神話與民俗學的基礎知識,這才被整部電影嚇得驚嘆不已。想不到一部看起來很B級的日式怪談片,竟然處處都是典故,甚或安排了許多對典故的致敬與改編。而且還能看得出,很多後來極具知名度的影視娛樂作品,都從《怪談比留子》這部片或者這部片的原作,得到非常多的靈感與養分。

日本民俗學的研究系譜可以上溯到柳田國男的研究,妖怪創作則可以從大師水木茂的作品找到源頭。以日本民俗與妖怪為素材的作品,大概都是以這兩位大師的成果為基礎。而諸星大二郎野心勃勃,他更將觸角延伸到洛夫克拉夫特(H. P. Lovecraft)的克蘇魯神話,與古神的觸角相碰。


柳田國男的代表作《遠野物語》、水木茂的代表作《鬼太郎》是日本妖怪創作的重要源頭,水木茂後來也出版了前往遠野的漫畫紀行《漫畫遠野物語》。

➤妖怪獵人其實是妖怪 獵 人

猶如米開朗基羅《創世紀》壁畫上的亞當,從神的指尖獲得了生命之火,諸星大二郎筆下那些無法區分是妖還是鬼的存在,雖然依循著日本傳統民俗學與妖怪學的形象,但通常都會跳出傳統的詮釋,讓那些妖怪更像從未知地心竄出,隨時會取代人類,甚至以計畫進行的可怕存在。

《怪談比留子》就是這種風格的作品,改編自諸星大二郎的漫畫《妖怪獵人》其中的一冊《海竜祭の夜》。我特別喜歡這冊的同名短篇,用琵琶法師的《平家物語》開場,場景借自山口縣長門元乃隅稲成神社的鳥居,講述小皇子投海而亡,最後幻化為龍,渴求人類血祭的故事。

我常常借這篇故事來想像陸秀夫揹著宋少帝投海之後,宋少帝是否也會變成海底的某種巨靈,在崖山興風作浪,期待人類的祭祀。

《妖怪獵人》是一套單元式的短篇漫畫系列作,主角民俗學者稗田禮二郎,因為接受委託或是意外探訪,來到某個偏遠的日本村落,針對村子裡特殊儀式或傳說禁忌展開調查。隨著禮二郎涉入的程度愈來愈深,超自然現象也開始頻繁發生。身為民俗學者,禮二郎活用所學,穿梭在田野現場與文獻成果之間,慢慢揭開村子裡的謎團。

記不得當年看的《妖怪獵人》是哪間出版社印的,或許是走非法的管道。就像某個也是讓我找了很久,目前依然毫無線索,幾乎是我性啟蒙的16P情色短篇,其實是臺灣盜印商硬塞在某些熱血青年大部頭漫畫後面的「小贈品」。租書店退場後,我就再也沒見過那個短篇漫畫,也買不到舊版的《妖怪獵人》了。

那個年代的版權觀念就是一本爛帳。在電影《怪談比留子》飾演禮二郎的沢田研二,在臺灣的知名度不高,但他的百萬銷售名曲〈時の過ぎゆくままに〉,其實就是由萬沙浪首唱,後來被伍佰再度唱紅的〈愛你一萬年〉。

《怪談比留子》上映的那個年代,華人們正在風靡《包青天》。雖然也是援引了龐博文史典故,運用古典小說與戲曲作品的傳奇作品,但過份強調善惡有報的僵化教條式思維,無法繼續推往地心,直探克蘇魯神話那種,只有純然邪惡與無盡啖噬人血精氣皮骨毛髮的深淵境界。

往深處推當然是必要的,流於表面的天道循環才是騙小孩的鬼話連篇。我經常幻想,當包拯披上黑紗,靈魂出竅,探入陰山,卻意外探往早在人類之前的古神領域,發現紅髮判官跟閻羅王其實都是受到人類欲望召喚出來的古神傀儡。

或許這樣的劇情,會讓我們更能誠實面對自己的罪惡。在某個關鍵時刻,我們都可能成為那個包庇親眷好友的紅髮判官。而最終我們都將承受的報應,不是什麼龍頭鍘虎頭鍘,而是在腦髓裡生根的記憶條碼,時不時發出侵入性警訊,逼迫我們回想自己所做過的一切。

➤拿捏日常的恐怖

熟悉日式怪談片的人,應該對《妖怪獵人》的敘事方式不陌生。像是同樣漫畫改編的《噬亡村》;清水崇導演近年策畫的恐怖村莊系列《犬鳴村》、《樹海村》、《牛首村》、《忌怪島》;熱銷20幾年的恐怖電玩《零》系列,以及真的用到人頭蜘蛛這個設定的《死魂曲》系列。甚至在歐美市場評價極高的《沉默之丘》,儼然就是披上一層白人世界外衣的日本恐怖村莊遊戲。

這類作品的敘事邏輯都跟《妖怪獵人》差不多:在一個被地圖抹除的村莊裡,剩餘或者已故的村人依舊頑固地在籌備或進行著古老儀式。主角們誤闖村莊,碰上接二連三的怪事或離奇命案,最終在民俗學者遺留的筆記裡,逐漸拼湊出村莊消失的真相。

小時候看《妖怪獵人》時就知道作者很厲害,卻沒想到是這麼厲害。在娛樂作品與文史考究裡,拿捏出一道這麼精準的分際線,幫後來的創作者們開拓出一個很好活用的敘事架構。

相較於踏入異境的恐怖村莊,《阿朽》的故事都發生在我們周遭日常,這對於恐怖的營造容易產生一種後座力。就算闔上書本,還是會因為鬼怪出現過的廁所、公園、屋頂等常見的現代生活空間,而惶惶然以為書中的情節有可能是參考於真實。

而真實的我們誰說不可能遇到書中那些鬼怪?雖然也是日式怪談的風格,但我完全無法想像,在《阿朽》裡面的妖怪或鬼魂,究竟是否可以透過傳統的除靈方式解決。換言之,《阿朽》裡的鬼怪更像是一種具有實體的生命。

諸星大二郎的漫畫也常常讓我想起日本動漫《靈異教師神眉》。例如〈赤い唇〉用左手封印怨靈的老和尚;或者像《阿朽》沿用鳥居的傳統設定,即鳥居代表著陰陽兩界之間的出入口,但另一方面又打破鳥居的規則,創造出一個像旋轉門般的鳥居;又或者用民俗流傳的小巫術,以「切八斷」的方式來跟鬼魔道別,劃清界線,像極了「童守小學」裡的學生玩一玩最後不小心召喚出惡鬼,得拜託神眉來降妖伏魔的禁忌遊戲。

這裡的小巫術,是指日文的「おまじない」。這個單字很難翻得妥善,雖然漢字寫成「御呪い」,也的確可以用巫術或詛咒來直譯。但是像小孩跌倒時,父母敲打著地板,對地板說「地板壞壞」,也算是一種「おまじない」;到飯店進房之前敲敲門,也是一種「おまじない」。

不限於語言或動作,不盡然涉及宗教信仰,日本有很多這種巫術即日常的例子,坊間也出了不少相關書籍。有時候我會想,是因為那些與世隔絕的村子真的鎮壓住許多我們看不見的鬼魔,所以需要大家一起用「おまじない」來延續咒力?還是因為人類不斷在使用「おまじない」,壯大了未知的力量,所以讓那些村人們疲於各種儀式與禁術的進行?

《靈異教師神眉》某集在講屋頂上的黑色人影,會造成該房子的住民過世。從那之後,有一段時間我被搞得疑神疑鬼,常常把修水塔的工人看成是召喚死亡的陰影。

無獨有偶,《阿朽》也有這種關於屋頂人影的章節。但是《阿朽》沒有神眉,屋頂鬼怪的來去與動機,沒人知道實情,不再有什麼積累仇恨而成的怨靈,只因為小小的補償作用就感動得升天成佛的情節。人一旦變成了鬼,就是窮究鬼生都要做亂,禍害人間。

我現在就住頂樓加蓋,看完《阿朽》也是翻來覆去了好幾個晚上,深怕哪天家門前就蹦出那個弔喪的黑色人影。

以前來不及讓《妖怪獵人》猛擊心靈的人有福了,現在我們有《阿朽》與《夢之阿朽》,是時候來好好面對一下自己的罪了。


《夢之阿朽》有一話《妖怪獵人》的小小彩蛋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阿朽系列套書:阿朽、夢之阿朽
あもくん、夢のあもくん
作者:諸星大二郎
譯者:丁安品
出版:獨步文化
定價:64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諸星大二郎Morohoshi Daijiro

1949年出生。1970年獲選手塚治虫創辦的漫畫雜誌《COM》每月新人獎出道。

作品多從古代歷史取材,將其博學多聞的知識底蘊融入劇情中,為日本民俗傳奇漫畫第一人。

另一方面,也擅長描繪日常/異界幽微不明的界線,令讀者感受到世界觀遭到徹底顛覆,不寒而慄。出道超過50年,風格橫跨恐怖、科幻、搞笑等等,對之後的日本漫畫業界影響巨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6-19 11:30
報導》我要寫台灣的推理小說:藍霄《錯置體》20週年座談側記

「推理迷應該都很清楚,霄哥的正式身分是推理圈的鎮圈神獸!」在推理作家藍霄的《錯置體》20週年紀念珍藏版座談會上,主持人路那這麼說道。

20年前的《錯置體》,是日本首部以「亞洲本格聯盟」引進的台灣長篇推理小說。作者藍霄在網路日益蓬勃的當時,創立討論區,吸引大量推理迷前來討論交流,對於促進台灣推理的發展功不可沒。今年重新出版的《錯置體》座談會,彷彿一場新舊推理迷的見面會。

➤接觸推理小說的起源

藍霄在30多年前開始接觸推理小說,當時他在《開卷》周報上,發現推理評論家杜鵑窩人擁有《犬神家一族》。當時的推理小說出版量非常少,藍霄完全沒聽過這本書。他鼓起勇氣寫信給不認識的杜鵑窩人詢問,原來當時杜鵑窩人自製了影印本,還寄了一本給藍霄,從此他與推理作品結下不解之緣。

藍霄最早閱讀的作品,是台灣引進電影的《砂之器》原著。一讀之下十分驚豔,便跑遍書店尋找松本清張的其他作品,只是找半天也只發現《霧之旗》。

1984年創刊的《推理雜誌》,也激發藍霄對於推理的熱愛。藍霄表示,這份刊物引進了大量的日本與歐美作品,對於台灣推理小說的發展十分重要。當年不像現今有網站、Facebook,也沒有手機可以即時互動,《推理雜誌》上有許多文學作者創作的小說,像是司馬中原、袁瓊瓊等人。藍霄每個月都會入手《推理雜誌》閱讀,是非常珍貴的故事來源。

➤從讀者成為作者,從業餘創作到專業認知

在《推理雜誌》上看到許多台灣創作者的作品,讓藍霄萌生一股「我也來寫寫看」的心情。他投稿短篇,很快被錄用,後來更參加第二屆林佛兒推理小說獎,以〈醫院殺人〉獲得第三名。

藍霄擔任醫官的時候,《名偵探柯南》與《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開始流行。他發現推理用漫畫的形式可以講得非常有趣,更因此促發了寫長篇的慾望。最早創作的《天人菊殺人事件》主要是為了練習電腦打字,寫完之後存在3.5吋磁片裡,擺著很久都沒有出版。後來,又為了參加比賽寫了《光與影》。

藍霄認為,參加徵文獎是寫長篇很好的動力,因為會產生一種創作的節奏,而且有截稿期限,非寫完不可。

真正不為比賽、而是為了寫出心中想法的作品,正是《錯置體》。這個心情的轉變對藍霄來說是非常特別的。他表示,看了這麼多小說後,開始會去思考作品的表達形式,而自己又是推理網站的負責人,好像應該實踐一下這些推理的理論。雖然現今書市早已不乏各種稀奇古怪的推理小說,但那個時候並不常見。憑藉著一股熱情,藍宵便將這個故事寫出來。

路那提到,她乍讀到《錯置體》時十分震驚,故事中的主角是一名叫「藍霄」的精神科醫師,他收到病患寫信來求助,希望藍霄能證明自己的身分,然而這個病患是用自己的犯罪事實,試圖喚起藍霄的回憶。

路那指出,當年的華文推理創作者都喜歡把自己的筆名寫進故事,但藍霄除了在故事裡使用自己的筆名,甚至還讓凶手說出:「當年,你也有份!」這種看似詆毀自己的行徑,在當時非常少見。

《錯置體》對藍霄而言也是一部非常特別的作品——大部分的創作他幾乎都不會回頭去看,唯獨這本書,每隔幾年他就會拿出來重溫,對故事中的布局及詭計的設計都有新的啟發。

路那提問,書中第四章敘事者從故事中的藍霄轉變成友人小李,是否有特別用意。藍霄說,當年他並未特別思考,便讓小李這個角色擔任了「偵探」的要角,這是自然湧現的想法。然而20年後的現在,當他回頭思考這個設計,覺得是非常合理的安排。

因為故事中的藍霄已是身心俱疲的狀態,真正解謎的秦博士也不適合問案,小李的個性鮮明、跟其它主角比起來身心相對穩定,更適合成為敘述者。這些角色在《關於高雄的殺意與哀愁》中也有後續發展,就像是跟隨藍霄一同成長。

➤時間管理的祕訣

藍霄不僅是推理作家,同時也是婦產科醫師,目前還擔任醫院院長的職務,主持人路那十分好奇他的時間規劃。

「我覺得做什麼事情都要有愛。」對藍霄來說,只要是喜愛的事物,就會做得非常有效率。他認為自己並不是專業作家,久久才出版一本書,因此會把時間分配在對自己重要的事情上,例如創作,或者是閱讀小說。

對藍霄來說,最重要的娛樂也是讀小說。他並不會仔細去閱讀每一本書,而是先大略讀過,知道這本書的精巧之處後,再回頭去思考其中的設計。如此多年下來,閱讀的速度好像也變快了。只不過在選擇書籍時他往往會陷入掙扎,因為看長篇小說需要花費的時間較多,又想知道後續的情節,所以忙碌時只能選擇短篇閱讀。

➤心目中的「台灣推理小說」

台灣引進的國外推理小說為數眾多,藍霄在《關於高雄的殺意與哀愁》自序中強調,他想寫「台灣的推理小說」。他認為在世界上、在生活中,很多事物涉及普世價值,擺在哪個地方都很類似,但總有一些是台灣人特有的環境、特殊的感受。例如《錯置體》中隱藏了一個議題,是不管20年前或現在,台灣人都還一直在討論、有所爭議的。這些議題在國外也有人討論,但因為民情的不同,表達的方式和見解也會有所差異。

從事文學研究的路那更提到,身為台灣創作者,會自然而然浮現的問題就是與其他國家作品的分別。譬如讀者看日本推理小說,可以從中發現日本社會對於女性的觀點、對於生育的想法,而去做出折射性的理解。當我們與其他文化相較,風土人情、事件脈絡,還有歷史淵源各自不同,會讓台灣的故事擁有特殊的樣貌,作者就是透過這個方式去挖掘出屬於「台灣」的故事。

講座最後藍霄提到,除了已出版的舊作《東方慢車謀殺案》、《關於高雄的殺意與哀愁》以及20週年紀念版《錯置體》,接下來也會將《光與影》修訂重新出版。明年他還將推出一部全新作品,或許正是現代讀者看看藍霄實踐創作「台灣推理小說」的大好機會。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錯置體(20週年經典珍藏版)
作者:藍霄
出版:博識圖書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藍霄

1967年生,婦產科醫師,國內知名的不孕症治療專家。高中時,受到松本清張《砂之器》的啟蒙,開始閱讀推理小說並走上創作之路,在《推理》雜誌上的投稿屢獲好評。醫學院時,以土屋隆夫《不安的初啼》為契機,生殖內分泌與不孕症成為執業方向。由於工作關係一直想當覆面作家,但自認在網路時代有相當困難。因為喜歡推理小說,所以多年後又走上台前。

台灣推理俱樂部(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前身)四位發起人之一,並曾創立全台灣最大的推理資訊網站「blue的推理文學醫學院」,是早期推理迷重要集散地,不僅本身擁有充沛的創作能量,也致力於提攜後進,是台灣近代推理相當重要的催生者,曾出版《錯置體》、《光與影》、《天人菊殺人事件》,2022年再度執筆創作,接連出版《東方慢車謀殺案》、《關於高雄的殺意與哀愁》。

2024年重新出版經典作品《錯置體》20周年紀念版,本書亦曾於2009年以「島田莊司選 亞洲本格聯盟」系列在日本出版,是日本第一本翻譯出版的臺灣長篇推理小說。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文字工作者)
2024-06-18 10:30
影評》文明絕育的靈感,正來自文化大革命:Netflix對《三體》的刪減,劉慈欣對文革的省略

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在這年代總不免受到嚴格檢視。硬科幻小說《三體》改編的Netflix影集,沒逃過這項宿命。

《三體》是一本融合外星人入侵與中國「文化大革命」歷史的科幻小說。文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亂紀元」時代,書中的情節觸及群眾的集體瘋狂,與政權對個體凌遲的過程。這導向本書一個重要的主題:當受害者有選擇機會時,她將報復轉向整個人類群體,終結人類歷史。

書中的主人翁葉文潔,邀請外星智慧生命體「三體星人」來「改造」地球。遺憾的是,葉文潔報復人類的心理,沒有得到充分陳述,Netflix版並沒多少篇幅探究這問題。

有趣的是,《三體》作者劉慈欣某些討論當代中國政權的爭議言論,在Netflix影集上映後又引起討論。一些讀者以《三體》描寫了文革,為這些爭議言論開脫。

確實,現今的中國影視作品,光是描寫文革就屬「政治不正確」,會被官方定義為歷史虛無主義的歷史陳述,是破壞共產黨的統治合法性。

然而劉慈欣書寫歷史的立場一直曖昧不明,葉文潔的角色設定正折射了劉書寫上一些讓人不安的部分,而Netflix版透過刪去某些內容,避免了這些問題被檢視的機會。

以下先討論《三體》的原著敘事,接著說明Netflix版在葉文潔這個角色刪去了哪些情節。這些刪去的部分,不僅關乎葉文潔耐人尋味的復仇動機,更顯示出劉慈欣文革敘事與立場上的偏狹。希望透過這些討論,顯示出劉慈欣寫作上未被認真檢視的一些問題。

➤《三體》原著敘事

《三體》最初是以連載方式,2006年5月起在中國《科幻世界》雜誌開始刊登。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的重慶出版社挪動了原本的連載順序。華裔科幻小說家劉宇昆(Ken Liu)的英譯版,則保留以文革歷史事件開頭的章節順序。中文讀者在閱讀《三體》刊印版時,無法感受這種以歷史事件作為科幻小說的衝擊感。以下以英譯版說明《三體》原有的敘事順序。

《三體》全書有近1/2篇幅,涉及主人翁葉文潔遭受的各種文革創傷。英譯版《三體》第一章「瘋狂年代」,描寫一場北京的群眾組織武鬥事件,作者將這些廝殺比喻為「這樣的熱點遍布整座城市,像無數並行運算的CPU,將『文化大革命』聯為一個整體。」

讀者視角隨後才被帶往Netflix版的開頭:發生在清華大學的批鬥活動,批鬥對象是葉文潔的父親,清大物理系教授葉哲泰。主持批鬥的紅衛兵是他的物理系學生,揭發葉哲泰作為思想犯事實的,是他妻子兼同事紹琳。葉文潔作為旁觀者,觀看父親的死亡。


《三體》劇照

「瘋狂年代」以鉅細靡遺的方式,描述群眾運動的騷亂與暴力樣態。第二章聚焦葉文潔從北京流放後遭受的各種迫害,過去的故事在葉文潔進入紅岸基地後暫結。基地的目的表面是為了研發新型國防科技,後來揭露是為最高領袖的狂想服務:尋求接觸外星智慧生命體。

接下來故事回到時序設於近未來的「現在」,並以葉文潔之女,理論物理學家楊冬的自殺為起點。小說各章此後時而插敘葉文潔的過去經歷,直到結尾。

➤Netflix版影集刪去哪些葉文潔過去的遭遇?

1、葉文潔的喪子與家庭悲劇

Netflix版首先刪去了葉文潔在紅岸基地的一些「過去」,包括她與大她十幾歲的保護者、紅岸基地總工程師楊衛寧的婚姻,以及楊冬的出生。葉文潔心裡認為這場無關愛情的婚姻,在那個年代是「自然而然」。楊衛寧後來死於基地工安意外,楊冬則是遺腹子。

小說直至尾聲,才揭露這其實是葉復仇下的家庭悲劇。楊冬的誕生與死亡,是個莫比烏斯環,一切命定。「過去」的葉文潔向三體星發出人類世界的「求救信」後,她懷了楊冬。「現今」的楊冬則死於三體星人的詭計,她主持的高能加速器實驗,在三體星人的高科技智能「智子」操縱下,實驗不斷失敗。她留下「物理學從來就沒有存在過」遺書後自殺。

2、葉文潔對丈夫楊衛寧的謀殺

楊衛寧的死亡實則出於葉文潔的謀殺。當基地領導發現葉文潔已接觸外星生命體,為了隱瞞與三體星人的通信內容,某次基地搶修懸崖設施時,葉文潔鋸掉領導身上的繩索,繩索上還有楊衛寧,楊衛寧與領導一起墜入谷底。

Netflix版本中,葉文潔與楊衛寧沒有婚姻關係,葉文潔的女兒被改名成Vera Ye,她的生父改成地球三體運動創始人麥克・伊文斯。Netflix版大量刪改這些情節,多少削弱了葉文潔復仇的深沉與瘋狂。


《三體》劇照

3、葉文潔與母親的決裂

Netflix版另外還刪去葉文潔1980年代的經歷,包括她與母親紹琳的重聚。原著中紹琳與一位平反的國家老幹部再婚,成為一所名牌大學的副校長。在招待葉文潔母女的家庭聚會中,繼父趁紹琳不在的場合,冷漠地要求葉文潔別再追究生父的死因,還告知「我是在轉達你母親的意思」。

在葉哲泰的批鬥會上,紹琳雖不負責肉體凌遲,但指控他是思想犯,以摘掉他的知識分子高帽。過去的加害者紹琳如今卻以受害者姿態,要求葉文潔別再追究。母女從此一生不再往來。

➤後文革創傷,沒有因為政治上的撥亂反正而癒合

另一場景是葉文潔返回首都後,與打死父親的紅衛兵對峙。這些當年都還是中學生的紅衛兵,如今以歷史受害者的形象出現,帶著不合年齡的蒼老樣貌,其中一人的手臂還在武鬥時被坦克壓碎。這個場景在Netflix版雖然出現了,但遭到大幅更動,發生的時序被移至葉文潔進入紅岸基地前。

原著特別花篇幅描寫一名紅衛兵的淒涼下場。在批鬥會上,這名紅衛兵曾問出整本《三體》小說最聰明的問題(劉慈欣稱她是他們之中最聰慧的一個)——聽到葉哲泰與紹琳關於宇宙大爆炸的辯論後,不懂物理學的她問葉哲泰:「連時間都是從那個奇點開始的!?那奇點以前有什麼?」這是許多科幻小說常追問的宇宙起源問題。這個角色在上山下鄉運動中,以肉身阻擋洪水而淹死了。

倖存的紅衛兵面對葉文潔對其當年惡行的責難,以驕傲姿態向她叫囂:「……是歷史!是歷史了!」並說「現下是新時期了,誰還會記得我們,拿咱們當回事兒?大家很快就會忘記乾淨的!」經歷這些過程後,小說描述葉文潔對背叛人類群體,不再有罪惡感。


失去手臂的紅衛兵(《三體》劇照)

劉慈欣有意藉此描述1980年代一些光怪陸離的社會現象:在文革批鬥他人的知識分子,搖身一變成了當權新貴。參與運動的紅衛兵,則被歷史這個絞肉機碾碎。

劉慈欣如何看待1980年代是耐人尋味的,他認為一些後文革的集體創傷,沒有因政治上的「撥亂反正」而癒合。

➤《三體》小說對紅衛兵運動史的刻意簡化

雖然如此,《三體》書中有許多描述,和史實並不相符。不符的程度,不免令人懷疑劉慈欣有意淡化敏感議題。

1、紅衛兵運動的時間混亂、武鬥方式與史實不符

首先在「瘋狂年代」一章,關於首都紅衛兵組織的武鬥事件,有很大問題。這章開頭先寫到「中國,1967年」,接著描述「紅色聯合」與「四二八兵團」兩個紅衛兵組織,展開「陣地戰式的血腥廝殺」

書中提及「紅色聯合」成立於1966年初,是運動早期的紅衛兵,「四二八兵團」成立時間較晚,是新生的「造反派」。從歷史上紅衛兵運動史的歷程而言,較早成立的首都紅衛兵組織,派系屬性會被歸類是「保守派」。因此,推測這應是場「保守派」與「造反派」組織的衝突事件,如果發生在現實,時間不晚於1967年8月。

熟悉北京紅衛兵運動史的人都瞭解,1967年8月後,不太可能有「保守派」與「造反派」武鬥事件。約在1967年1月,「保守派」組織由於反對當時運動的最高權力機構:中央文革小組,被宣布為「反革命組織」,遭到公權力嚴格取締,「保守派」聲勢至此大幅下降。


《三體》劇照

「保守派」與「造反派」組織的衝突高鋒,集中在紅衛兵運動早期(1966下半年)。當時的鬥爭方式多是用大字報小報這類文宣品互罵的「文鬥」,「武鬥」最多就是棍棒刀槍。不可能如小說描述的出現衝鋒槍、卡賓槍彈互轟打死人的情況,也不可能有土製炸彈出場。

這不是說類似以熱兵器為主的血腥武鬥事件在歷史沒發生過,只是書中描述的衝突規模,更像是1968年4月~7月清華大學的「造反派」內亂:清華大學百日大武鬥。這次事件促成當局對全國大學院校實施軍事管制,也是紅衛兵運動結束的導火線。

2、保守派vs造反派,紅衛兵組織的社會特徵與立場,是有差別的


紅衛兵於天安門廣場(《人民畫報》1967年

現有研究對紅衛兵運動史的觀察,大致得出一個共識:文化大革命雖是一場從上到下搗毀一切的運動,但紅衛兵組織的社會特徵與立場,是有差別的。

以首都來說,「保守派」是以中央黨國高層子女為骨幹的菁英群體;「造反派」的成員較複雜,但主要是身分清白的兵工農子女,只是社會地位與前者相比較低。

這兩派在壓迫的社會群體、作亂方式也有很大差別。「保守派」只會打擊傳統社會的「黑五類」,多在學校、民宅與古蹟打砸搶燒。「造反派」針對的是黨國高層與政府官僚,還會去衝撞政府機構。這種差別使兩派的運動立場有很大差別,也是雙方衝突的主因。

1966年8月後,「保守派」紅衛兵由於「紅色出身」成為原罪,家中父執輩還遭到「造反派」批鬥,這使得他們對領袖與中央文革小組產生很大不滿。

另一方面,「造反派」則得到中央文革小組的「尚方寶劍」,逐漸掌握運動主導權,且在資源上得到官方支持。這些原因,使得「保守派」在運動中期後逐漸退場。

3、造反派當時的鬥爭對象是黨國高層,而非學校教授

理解了這層意義,便會明白書中描寫的葉哲泰批鬥會,不會發生在1967年的清華校園。這種批鬥大學教師的活動,大多發生在1966年8月「保守派」製造的「紅色恐怖」殺戮事件(史稱「紅八月」)。

到了1967年,群眾運動主體已是「造反派」,他們批鬥的對象是黨國高層與官僚。清華大學紅衛兵這時不會有閒情逸致,搞一場主角是教授的千人批鬥會。作為紅衛兵運動的標誌性據點,他們非常配合領袖想要清算政敵的運動目標。

當年4月,知名紅衛兵造反派領袖蒯大富與其組織清華井岡山兵團,才剛在校園廣場發動數十萬人規模,揭發國家主席劉少奇夫人王光美罪行的批鬥大會、多位劉少奇高幹同僚一同「陪鬥」。


清華大學批鬥王光美萬人大會,1967年(wiki)

至1968年7月百日大武鬥結束為止,是清華大學造反派紅衛兵的黃金時代。他們主導全國運動指點江山,直至領袖都無法忍受他們的作亂為止。

4、幹部子女紅衛兵,不可能晚景如此淒涼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後續章節,打死葉父的中學紅衛兵經歷的描述。清華附中紅衛兵是中學紅衛兵中信仰「血統論」最強的保守派組織,以幹部家庭背景「血統正確」自傲,敢於毆打學校教師這類「黑五類」。

書中提到的「西糾」、「聯動」,後來出了許多中國政商界知名的「太子黨」代表人物。這些「保守派」組織在成員入會時都有嚴格的政治身分審查。而「三司」則是奉中央文革小組之命,在1967年1月取締「西糾」、「聯動」的造反派標誌組織,書中甚至還提到打死葉父的紅衛兵也參與過清華造反派內亂的百日大武鬥。


1966年8月31日毛澤東乘吉普車接見紅衛兵,身旁林彪、賀龍和楊成武左臂佩戴西糾的袖章(People's Daliy, China

歷史上不太可能有紅衛兵在這些政治立場分屬光譜兩極的組織之間任意來去。若他們是幹部家庭子女,更難想像他們的晚景會如此淒涼。

5、為何劉慈欣刻意模糊紅衛兵動機?

這些問題,顯示劉慈欣在《三體》中對紅衛兵的描寫頗為片面。他筆下的紅衛兵沒有清晰的面貌,似乎是只為領袖打砸搶燒的木偶。但紅衛兵運動歷史的研究者多少都同意,紅衛兵不是聽任領袖擺佈的,他們多數非常聰慧且自利。

在當時,許多紅衛兵領袖年紀輕輕就善於運籌帷幄,熟悉和高層打交道,舞文弄墨不輸中共中央的高層文膽。若劉慈欣不是不理解這些,那麼他模糊紅衛兵動機的理由,就顯得很耐人尋味。

➤葉文潔復仇動機:為何向全人類,而不是向「政治領袖」復仇?

劉慈欣在他早期未發表的小說《中國2185》中說「拿破崙式的人物不會再有了」,比喻「偉大領袖」毛澤東對歷史的影響。

在他觀點,主宰蒼生浮沉的人物是偉大的,歷史是由他們創造。由此思考《三體》主人翁葉文潔的復仇動機,就有點弔詭:葉文潔算帳的對象為何是人類全體,而不是創造歷史的偉大領袖呢?

有趣的是,如果將三體星人入侵地球,視為一次架空的集體歷史創傷事件,葉文潔也變成人類群體的加害者了。葉似乎也完成一種拿破崙式人物的偉業。劉慈欣評價一個人是否是拿破崙式人物,無關好壞,他一直認同基於歷史進程,個體犧牲是必要的。

但讀者有時很難同理葉文潔的復仇動機,這反映在葉看待文革的立場上。

《三體》書中有一段內容,描寫葉文潔在人生最後時刻,回憶起《寂靜的春天》這本著作如何影響她看待人類惡行的體悟。

「……人類行為——使用殺蟲劑,在文潔看來只是一項正當和正常的、至少是中性的行為;而本書讓她看到,從整個大自然的視角看,這個行為與『文化大革命』是沒有區別的,對我們的世界產生的損害同樣嚴重。那麼,還有多少在自己看來是正常甚至正義的人類行為是邪惡的呢?」

➤葉文潔、紅衛兵、三體人,對劉慈欣而言,心態並無不同

葉文潔居然將紅衛兵作亂,與噴灑殺蟲劑兩者視為同等的「惡」。她顯然認為。紅衛兵察覺不到惡,是自覺自己高人一等,就像人類看待昆蟲一樣,使用殺蟲劑當然不會有感覺。

在《三體》一書終章,三體星人對人類世界發出的最終警告,指出這種「惡」的意涵。三體星人稱地球人「你們是蟲子!」。三體星人、地球人感受不到「惡」,都與物種的先進度程度有關。人類先進於昆蟲,正如三體星人先進於人類。

有趣的是,作為完成拿破崙式人物偉業的主人翁,葉文潔很多時候也感受不到自己在作惡。從這角度看來,她應該也是自覺高人一等,比他人聰明。

這樣一來,她和她仇視的紅衛兵,心理上似乎也沒什麼不同。而根據小說的描寫,她能得到對人類群體「天罰」的機會,也只是運氣好而已。

➤劉慈欣喜愛獨裁者?葉文潔在書中的複雜性可謂深沉

本文所討論的,都屬於涉及政治哲學的倫理議題。葉文潔究竟站在什麼高度,逕自決定人類的歷史走向?在「電車難題」成為網絡迷因的時代,個體無論基於何種理由,倫理上無權擅自決定他人的未來,除非已經存在一個集體的社會契約,他才有權這麼做,而他的裁決權多數是受限的。

人類歷史中,特別喜歡幫大家做決定,而且不受制約的,正是劉慈欣喜歡的偉大「獨裁者」人物。

結果整本《三體》小說中,真幹了大事的葉文潔,心理動機卻和她厭惡的紅衛兵一樣渺小。這難道是一種寫作的蓄意諷刺?

葉文潔奇怪的報復心理,好像使得劉慈欣小說一向遭人詬病的「人物描寫過度蒼白」的問題都解套了。基於她奇怪的心理狀態,我認為葉文潔是整個「三體三部曲」中最複雜的角色。


《三體》劇照

➤一場文明的自我絕育:靈感來自《寂靜的春天》和文化大革命

1979年,一個東方古老文明決定實施自我絕育運動。他的領導人接見外賓的場合表示:「人口問題是一個重要問題。現在,我們正在把計劃生育、降低人口增長率作為一個戰略任務。」 劉慈欣曾在《中國2185》表現出他對英國人口學家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理論的偏執:未來這個古老文明將遭遇嚴重的人口老化,老人因此該自我了結,給小孩與年輕人多點生活空間,試圖做出這個決定的,是一位年輕的民選女性領導者。這篇未發表的小說寫於1989年2月,六四前。

幾年後,劉慈欣在接受《紐約客》雜誌訪問時,表示「一胎化」政策對國家發展非常重要,否則:「這個國家如何應對爆炸性的人口增長?」(原文

而《三體》再度透過葉文潔的故事告訴我們,當女性有機會替一個社會的生存困境提出解方時,她應該選擇為文明絕育。這次絕育的靈感,是《寂靜的春天》和文化大革命。


《三體》劇照

中國社會在1980年代瀰漫著科學主義的樂觀氣氛。長成於80年代的劉慈欣,相信古老文明將以科學戰勝一切,科學有義務替人類作出選擇,遵循馬爾薩斯的理論絕育,對大家都好。但計劃生育政策,如今已被指為是政權基於科學主義信仰的決策,這個決策在人口學上其實沒有依據;決策者更沒思考到經濟增長對抑制人口增長的積極影響。

讀完《三體》,我有時想起莫言小說《蛙》中那個80年代為全村女性絕育的女醫,她後來居然為了傳承香火,不斷尋找代理孕母。葉文潔在這方面勇敢多了,她為完成人類絕育的大業費盡心機。只是,我有時搞不清楚,女醫和葉文潔比起來,究竟誰比較瘋狂。

一個充滿矛盾、深沉複雜的角色,女性科學家果決處理了文明絕育問題。但面對真實歷史議題時,劉慈欣的寫作曖昧性與簡化成了出口,男性領袖則消失了。

我同意硬科幻小說應該在科學邏輯推導的合理性上決勝負,這方面「三體三部曲」稱得上是好的系列小說。但《三體》還告訴了我們什麼?瘋狂科學成了一帖覆蓋在文革傷痕上的狗皮膏藥?

我還是認為他應該問問他崇拜的偉大男性歷史人物,不要每次都把這類文明絕育問題推給女性。畢竟在現實,很少女性有自主絕育的選擇,劉慈欣似乎搞不懂這點。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蔡儀儂(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2024-06-17 11:22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