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現場》自由,青春的歌詠:左萱X蔡錦堂走尋《芭蕉的芽》

➤臺師大身世之謎

衣衫不整、頭髮長到遮眼,晚上從宿舍溜去風俗店,半夜喝醉了還在路上唱歌跳舞,這是哪個學校的學生啊?翻開左萱的漫畫《芭蕉的芽》,才第一頁就有一群穿制服的學生在大街上胡鬧,書店老闆娘說:「沒辦法,那是臺北高校的學生呀!」


《芭蕉的芽Vol.1》內頁(©左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蓋亞文化)

2022年臺灣師範大學舉辦「百年校慶」的時候,大家才曉得,臺師大那棟磚紅色、最上面有個尖塔、略帶歌德風格的行政大樓,以及講堂、文薈廳、普字樓已是市定古蹟,古蹟名稱為:「臺灣師範大學原高等學校……」。

原來,以孕育教學人才為宗旨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前身是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畢業之後可以直接進入帝國大學就讀。許多臺灣醫界政界的要角都是臺北高校的校友,例如李登輝總統、辜振甫資政、中研院院士李鎮源等。而臺大醫學院多任院長如楊照雄、黃伯超等,也是畢業於臺北高校。


1928年完工的臺北高等學校本館(圖源),右為懸掛於校門右側門柱的銅製校名銘牌。(圖源

「所謂的舊制高校,全日本只有38所,臺北高校就是其一。那時我們已經做了很多日治時期的教育史研究,但唯獨漏了臺北高校這一塊。」2004年蔡錦堂教授從淡江大學來到臺師大臺史所後,發現臺北高校在日治時期教育史裡占有重要地位,決定投入研究。如今臺師大圖書館裡「臺北高等學校資料室」中的所有資料,幾乎都是蔡錦堂和學生從零開始,一點一滴,花了十幾年時間四處搜集、訪談來的。

等等,說好的荒唐學生呢?

這就說來話長了。人才備出的臺北高校,教育方針是「自由、自治」。其精神象徵是懸掛於本館頂樓、一大一小的兩座鐘,名為「自由之鐘」,1929年由第二任校長三澤糾從美國農場購入。當時的臺北高校不但是日治時期臺灣學生進入日本大學的唯一管道,也是唯一沒有髮禁的學校。「會玩又會念書」成了臺北高校學生最自豪的特質。

「我最喜歡的地方就是那個尖尖的鐘塔,」蔡錦堂在小雨中指著行政大樓頂樓,「不對,我最喜歡的地方是天花板上的兩個洞,我帶你們去。」

一行人緊跟著這位走路超快的臺灣史教授走進臺師大行政大樓,樓梯間的窗外透入傍晚微光,隊伍中的還有《芭蕉的芽》作者左萱。漫畫家的眼睛從一走進母校就開始掃瞄個不停,即便她為了畫《芭蕉的芽》已做過無數功課,在我們兜轉於臺師大及周邊時,她仍在蔡教授身邊問東問西,兩人亦師亦友的交情展露無遺。

明明是美術系的學生,卻因為在日語學程裡上了蔡教授的日本史,結果就把自由學分全都拿來修蔡教授的課,而且還高分完修。「我太喜歡歷史了。」左萱說。

「左萱和阿獰都不是我系上的學生,卻都拿98分。」蔡錦堂邊說,邊拿出好幾本左萱和阿獰的漫畫。因為這兩位愛上歷史課的美術生,「推廣臺北高校史」和「漫畫」搭起了連結。「左萱當時送我一本《白紙的白》,我覺得插畫很漂亮。後來我看見《神之鄉》在日本得獎,才知道左萱還很會畫漫畫,就想到找她畫臺高的故事。」

為了創作《芭蕉的芽》,蔡錦堂和左萱,以及其他研究臺高歷史的老師們有一個名為「重版出來」的line群組。在創作過程中,左萱有什麼考據上的疑問,隨時能和大家討論。不過,左萱私底下都稱這組人為「臺北高校漫研社」,投入之深,彷彿故事裡角色的生活,與自己的生活已交疊在一起。

「左萱還跟我借了一本超厚的西川滿的書,後來我乾脆送給她了。」蔡錦堂說。這一會兒,我們站在蔡教授說的「兩個洞」下面,仰著頭,眼巴巴等著他給個解釋。

「你們猜嘛,為什麼天花板上有兩個洞?」蔡錦堂吊著我們胃口,不曉得他上課時是不是也用這招。


三澤糾是頗具盛名的教育家,在臺北高校校長任內軟硬體逐漸完備,開創自由與自治風氣。(圖源

大家亂猜一陣全沒中。最後的答案是:「為了讓拉鐘的繩子從頂樓直接穿下來到一樓,所以每層樓板都挖了兩個洞」。這樣,負責打鐘的人就不用爬樓梯了。

這樣率性、以人為本的作風,真的很「臺北高校」啊。

「臺高的校風講究自由學習,師生是一起討論學問的關係,老師站在引導的角色。從當時留下的刊物中,可以看到他們師生之間的互動是很親近的。不過呢,谷本校長和三澤校長對教育的看法很不一樣。」左萱說得彷彿他們是自己經歷過的校長一般。

看著左萱和蔡錦堂兩人一討論起史料就你來我往個沒完,總覺得好像穿越時空回到了臺北高校時期的本館。只是眼下天花板上只有兩個洞,沒有拉鐘的繩子。

➤學生辦刊熱血群戲

「上一部作品(《神之鄉》)之後,我一直在尋找適合畫成長篇的題材。」左萱說:「曾經想過要用臺灣美術史裡的畫家傳記,還想過《民俗臺灣》編輯部的故事。」

喜歡歷史的左萱在研究潛在題材時,有意識到,處理真人真事難免會限制故事的發展,然而她一直想要畫「一群人一起創作」的故事。因此,當臺師大百年校慶,蔡錦堂邀請她以臺北高校為背景畫一部漫畫時,左萱發現臺高校史中記載了豐富的文藝創作,正是她尋找已久的題材。

「當年臺灣學生和日本學生的互動,例如灣生背景的日本學生、臺灣學生的自我認同等等,都是我很想描寫的主題。」左萱繼續說,「那個年代的高中生如何度過青春?這很吸引我。」

左萱提到,由於想發展長篇,所以每個角色都有各自的背景故事。《芭蕉的芽》前兩集,較集中描寫臺灣學生葉星橋,以及日本學生南城雲太郎。

「我想看看這兩種視角、不同的成長背景會擦出怎樣的火花。所以我也讓他們性格極端一點。」但隨著故事發展,左萱發現星橋和雲太郎的內心其實也有相同之處,「我很注重角色之間的同與異。」除了角色本身的同異,左萱也特別注意角色身上的特質是否兼具「熟悉感」和「新鮮感」。

「比如說戰文組和理組、女大當嫁……」左萱解釋:「雖然時空背景不一樣了,當時選文組可能還要面臨得更早上戰場的現實,但這種『成績好的理科生就該去當醫生』,還有諸如『女孩子不用讀太多書以免嫁不掉』的觀念,到現在還是存在。」幸而故事背景的年代,能讓漫畫家好好發揮特殊性。因此,《芭蕉的芽》既能引發讀者對角色的共鳴,又能展現具有新鮮感的復古情調。

於是乎,戰戰兢兢的星橋,和狂放不羈的雲太郎,還有幾位同好,被左萱放在一起,共同辦刊物,上演左萱最喜歡的群戲。「喜歡一群人一起努力的同伴感。」她說。至於辦刊,因為是熟悉的主題,實務上也比較知道怎麼掌握。

「我會把我想處理的議題,放到不同角色身上。比方葉星橋的作品被西川滿老師批評了,最後他和朋友想辦法消化這份批評。這也是我當時對創作的一些想法。」

「我很喜歡葉星橋和雲太郎兩個角色的設計。」蔡錦堂細細點評:「一個臺灣人、一個日本人。雲太郎學臺語的橋段很好玩。竹內昭太郎《永遠的臺灣島》最後一句就是『呷飽未?』,雲太郎比他還厲害呢!尋常科直升,德文就已經那麼厲害,整個人很自由的發展。葉星橋很會讀書、想當醫生,可是其實對文學感興趣。當時臺灣人真的有很多這樣的情況。這兩個人一起去編《鐘之音》,這樣的發展,能有很好的發揮。」

➤變動的自由

聊到一個段落,大夥兒迫不及待要去看看傳說中的「臺北高等學校資料室」。蔡錦堂說起一切的開端:原本,臺北高校的學籍簿直到戰後都保留著,上面有所有入學學生的資料,但後來因為無處保存,也不被重視,就被銷毀了。要找尋臺北高校的史料,因此變得困難重重。


位於臺師大圖書館的「臺北高等學校資料室」,收藏豐富的文件、物件及影音資料。

巧合的是,蔡錦堂擔任臺師大臺史所所長時,開了一門「日本近代史」。有一天,一位老太太說想來旁聽。幾堂課後,她介紹前臺大醫學院院長黃伯超給蔡教授認識,因為他是臺北高校同學會會長。蔡錦堂後來才得知,那位老太太是臺大醫院的院長夫人。

與臺北高校同學會牽上線之後,搜集資料的速度突飛猛進,也進一步和日本的臺高同窗會「蕉葉會」取得聯繫,進行交流。「我還在蕉葉會遇到臺灣人類學家移川子之藏的兒子移川丈兒,賓果!」蔡錦堂回憶道:「移川丈兒是後期《臺高》的編輯,我們在他那裡取得好幾期《臺高》和《翔風》。」至於學籍資料,則從臺灣總督府的府報、官報以及臺北高校最後一年所製作的一覽表等史料中一一尋回。

穿過圖書館大門,左萱和蔡錦堂熟門熟路往前衝,一夥人塞進電梯裡。出了電梯,映入眼簾的是一把放在玻璃櫃裡的扇子。

蔡錦堂解釋道,這把畫有淡墨山脈的扇子,是北高的英語科講師葛超智(George Henry Kerr)離臺返美前,圖畫科講師塩月桃甫(也是臺北高校校徽的設計者)繪贈的餞別之物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葛超智必須離開,鹽月桃甫親手畫了這把扇子送給他,上面還寫著『葛先生再見』(日文)。」


美國歷史學者、外交官葛超智(左圖,圖源)。右為1942年北高文甲班的學生,於江山樓和英語科老師葛超智(右五)送別聚餐合照留影。(圖源

扇子的捐贈者川平朝清是琉球人,戰後去美國留學時認識了葛超智。當時葛超智以英文撰寫的《被出賣的台灣》(Formosa Betrayed),由蕭成美譯成日文,川平朝清則擔任校訂。「葛超智後來也寫了幾本琉球歷史的書,兩人關係很好。葛超智過世前,川平去訪問他,錄音也有留下來。最後葛超智把所有和臺高有關的物品,都送給川平朝清。」日後川平朝清受邀來臺演講時,將這些物品捐給了臺師大臺高資料室。

「我在看這些資料的時候,最喜歡看的就是畢業紀念冊。」左萱說,「除了學生在上課的照片之外,各種學外教學、旅行的合照,讓人覺得他們和現在的高中生沒有差太多。後面還有同學留言,和現在有很多共同點,青春真的很美好。」

左萱高中念師大附中,她說師大附中的學生也是很愛玩、愛唱校歌,對學校認同感很強,「所以臺高的學生讓我很有共鳴。」

「臺高的校友們真的非常喜愛校歌。辜寬敏快過世之前,我們去拜訪他,還有當時一起住七星寮的同學,他們兩個人就一定當場就要唱校歌!」蔡錦堂同意:「我認為臺高有很值得借鏡的地方,就是他們很重視語言教育,和通識教育。音樂、美術、哲學、歷史、地理、文學……現在通識課變成營養學分,其實通識課要墊基好,才能學專業,這才是精英養成該有的過程。」

臺高創立於大正民主時期,橫跨二戰。相對於戰後,戰前那種「即將失去自由」的漸變,更能突顯故事當下的時空中,年輕人盡情享受自由的珍貴時光。


《芭蕉的芽Vol.2》內頁(©左萱/蓋亞文化)

「那是一個從失去到得到,又眼看著將要再度失去、而試圖努力抓住的過程。」左萱說:「從歷史脈絡來看,對臺灣人而言,自由不是理所當然的。我利用這個特殊的時期,去描寫青少年們各自對『自由』的不同認知,對於自由這個大主題,角色們如何用不同的視角去詮釋。」

她解釋:「在我的故事裡會慢慢描寫到,自由不純然是個閃亮亮的存在。例如日本學生和臺灣學生對自由的心態一定很不一樣,透過角色的互動,我想去辯證這件事。我沒有要給答案,每個讀者心中應該都有屬於自己對自由的想像。」


左圖:臺北高校的自由之鐘(圖源)右圖:《芭蕉的芽Vol.1》內頁(©左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蓋亞文化)

在成堆的史料中創造一份虛構的刊物《鐘之音》,是左萱在史實中找到的空隙,可以自由創作的空間。面對第一部長篇計畫,左萱花很多時間打地基,也運用較有彈性的編劇方式,讓故事可以發展下去,同時還要留心注意主線和支線的收束。「很困難,但是很有趣。我也參考了很多美劇和日劇的編劇書。」

左萱最喜歡的自由之鐘已經破損,被收藏起來了。目前對外展示的是一件90周年時製作的複製品,孤零零地立在臺北高校時期的生徒控所(學生活動室)、現在的文薈廳前的草坪上。

「我想描寫的自由是變動的、立體的,是『自由』流動的過程。」左萱說。涼爽的冷氣從文薈廳裡吹出來,她順手將學生沒關好的門給拉上。

對左萱而言,能夠在創作路上順從自己的求知欲和感興趣的主題,努力做功課,慢慢地發展一部長篇,就是目前最大的自由。


(場地協力:八大美術社)

芭蕉的芽vol.1
作者:左萱
出版:蓋亞文化
定價:240元
內容簡介
芭蕉的芽vol.2
作者:左萱
出版:蓋亞文化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左萱

漫畫、插畫工作者。2015年出版第一本長篇漫畫《神之鄉》獲日本國際漫畫賞銅賞,已售出日、法、義、越南版權,並授權改編電視劇,於2020年上映。代表台灣參加2017年法國安古蘭漫畫節與德國法蘭克福書展、2022年義大利盧卡漫畫節、2023瑞士洛桑漫畫節。

2017年參與「漫畫植劇場」企劃,繪製漫畫版《五味八珍的歲月》。2022年開始創作長篇作品《芭蕉的芽》,獲第14屆金漫獎年度漫畫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李華(自由接案編輯)
2025-01-09 18:00
OB短評》#511飽含生命能量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我的怪物日記

Eyeliner: A Cultural History
艾彌兒・菲利斯(Emil Ferris)著,穆卓芸譯,鯨嶼文化,120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設  
非常震撼人心的作品。即使媒材多元、議題龐雜、時代稍遠,但對於台灣讀者來說,創作者的生命能量、詩意的視覺性、豐富的敘事,都超越了閱讀界線。透過10歲小女孩的視角,1960年代美國芝加哥城市邊緣的各種奇異存在,有如「怪物」般遊走於歷史邊界。屠殺暴力、戰爭創傷、性別越界、黑幫爭鬥、藝術地景,這些時代氛圍混合成怪物元素,形成一場炫奇的夢,等待作者帶來這部作品,召喚、解封,並除魅。【內容簡介➤

地下街的透明少女01

丁柏晏著,原動力文化,320元
推薦原因: 樂  
中國古代將畫像稱為「寫真」,後來日語則將照片稱為「寫真」。而至21世紀的今日,對擁有各式影像、虛擬工具的我們來說,何者為「真」?丁柏晏透過一個青春的故事,科幻又懷舊的場景,向時光考掘記憶的麟光片羽,講述著科技為人帶來的困惑。即便成相如真,心思幽微處仍然指向對溫度與觸感的渴求。【內容簡介➤

記事與隨想

周志文著,聯合文學,4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一部自在吐納的散文,寫生平之事與思。詩歌、書畫、人物、見聞、寫作,信手拈來,視野平等。俯瞰天地,不卑不亢,沉靜自潛卻又輕盈而瀟灑。貫穿其間的傳統文學賞析,穿引起一代時空、社會,看人物千秋,也看生活哲學。如此的老派蘊藉,乃由歲月、學問與人格融鑄而成,渾然天成,實非人造可至。 【內容簡介➤

魔術師

The Magician
柯姆.托賓(Colm Toibin)著,陳佳琳譯,時報出版,65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獨  
托賓版的托瑪斯.曼,不是那個被供起來的文豪,而是一個傲嬌而負責、敏感有野心、求名而得名、耽美而半自宮的淺櫃。這部不炫而技的傑作,細細推敲,共情滿滿,總算讓托瑪斯做了一次坦蕩蕩的自己。【內容簡介➤

走進中世紀的世界

一本寫給過去、現在、未來旅人的歷史指南
A Travel Guide to the Middle Ages: The World Through Medieval Eyes
安東尼・貝爾(Anthony Bale)著,蔡耀騰譯,馬可孛羅出版,59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這本穿越之作特別像穿越,考據扎實,有梗有料,加上作者精心設計的腦洞和腦補,讀來興味盎然。有時空跳躍的驚險,卻沒有追劇的狗血強迫性,你完全可以設定自己的漫遊時間軸。A great bang for your buck and time。 【內容簡介➤

pink

岡崎京子著,謝仲其譯,臉譜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議   獨   設  
這本在泡沫經濟高峰期問世的日漫經典,物慾的物慾,不倫的不倫,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理直氣壯,看似崩壞,實則解放——倒過來說也完全成立。今天看來,這簡直是豪氣的預言,只是當年的多巴胺已經不再了。 【內容簡介➤

夜鶯眼中的惡靈

A.S.拜厄特童話作品集
The Djinn in the Nightingale’s Eye
A.S.拜厄特(A. S. Byatt)著,李函譯,奇幻基地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這本堪稱經典的童話集,展示了拜厄特舊瓶裝新酒的功力,不只是當代議題和人事物的俏皮代入,更有趣的是情節轉折的各種飄。彷彿敘事本身就是個不大穩定的變形怪,不斷地逃跑,又不斷地被捕獲。【內容簡介➤

支配與抵抗的藝術

潛藏在順服背後的底層政治,公開與隱藏文本的權力關係
Domination and the Arts of Resistance: Hidden Transcripts
詹姆斯.斯科特(James C. Scott)著,黃楷君譯,麥田出版,59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一本談權力的支配和抵抗的書籍,怎麼可以沒有繁體中文的譯本。台灣譯本處處可見用心,流暢的譯筆還原了作者文字應有的魅力,何明修教授的導讀更詳盡呈現了詹姆斯.斯科特的學術世界,立體而完整。這當然是不容錯過的學術著作,但在威權甚至極權在世上橫行無阻的年代裡,重新正視支配和抵抗之間幽微難明的複雜關係,不只是知性的探求,更是為著正在遭受或行將面對脅迫的人們最大的鼓舞。如同那首今日已然變調的歌曲所唱:「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創造人類的幸福, 全靠我們自己!」【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現場》屬於東亞各國的冷戰經驗:《文化冷戰與知識外交》講座側記

關於冷戰,教科書裡標準的版本是這樣的:二戰後美國蘇聯兩大集團對立,但並未真正爆發軍事衝突;普遍認為,這樣的狀態在1989年前後結束,指標性的事件包含柏林圍牆倒塌、蘇聯解體、東歐各國獨立並加入北約等等。

但是,這符合東亞國家的經驗嗎?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教授川島真不這麼認為。來台參加新書發表會的川島指出:「1989年以後我們的狀況怎麼樣?70年代後越南問題可以說是解決了,但台灣海峽、朝鮮半島的狀況呢?1989年前後雖然有變化,但並沒有歐洲那麼大的變化。」

單從這點便可以看出,即使在東亞,人們所熟悉的冷戰歷史,很多時候其實太過以西方的經驗為中心。川島提醒,在這樣西方中心的觀念引導之下,連帶地,人們理解自己國家、自己所在區域歷史局勢的框架也就有所偏誤。

那麼如果要好好談論東亞各國的冷戰經驗,又該從什麼方向談起呢?川島真和日本學界同僚聯手主編新書《文化冷戰與知識外交:美國戰略與東亞方針》,邀集12位來自台灣、日本、韓國、中國的研究者,選擇從文化與知識的角度出發,理解冷戰下的東亞局勢。舉凡新聞人才的培育,乃至學術圈內對日本、中國等的研究方式,再到農業技術的輸出,通通都涵蓋在本書的討論範圍之內。

➤台灣、馬來西亞等外圍國家彼此互動,回過頭形塑美國決策的後果

文化這個切入方向,非常適合用於修正太過美國或西方中心、太過強調軍事力量的冷戰觀點。在講座上,參與此書撰寫的台灣學者、政治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藍適齊進一步提到,美國確實以其強大的力量成為該陣營的「核心」,但對他影響很深的觀點是:談論冷戰歷史不一定只能看核心如何影響個別的外圍國家,也可以回頭討論外圍國家如何反過來影響核心?外圍國家之間又是如何互動?

「那個觀念是hub and spoke。過去的架構中,我們只看美國對中華民國、對日本、對南韓、對菲律賓的關係,比如菲律賓就會成為一個輻射出去的軸點。」藍適齊說:「但我意識到有兩個很重要的面向——

第一,影響力不是從中心到輻射點而已,這些輻射點的政府或社會的回應也會影響美國這個中心再來會做的決策,美國也會評估它的政策是否有效,這可以說是一個雙向的影響。在此之外,輻射點之間也有互動:中華民國跟日本,菲律賓跟中華民國,韓國跟越南等等,這是spoke跟spoke之間的關係。」

「從這個角度來看,冷戰可以很不一樣:冷戰不再是以美國為中心,冷戰其實可以是中華民國跟越南等的關係,只是背後有美國的影響。」

在《文化冷戰與知識外交》書中,藍適齊貢獻的章節即呈現了這兩個重要的面向,既看見中華民國政府在接受美援後究竟做了什麼,也探究在這個過程中,台灣又如何和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等社會發生關聯。

藍適齊研究的是美國為了培養友好的新聞從業人員,遂大量資助政大新聞系,而學生的來源則是大量來自各地的「僑生」,其目的在於爭搶東南亞華人的支持,阻止他們大量赴中華人民共和國就讀大學。在幾個年度裡,僑生占新聞系學生的比率甚至超過半數。藍適齊在文章中指出,在此,中華民國政府既是美援的接收者,卻也是援助東南亞僑生的提供者。

然而,這些僑生媒體人之後卻也有相當比率立場傾向中共,或者至少批判中華民國政府。在此同時,也有些人逃離了意識形態鬥爭的前線,並未投入媒體,選擇進入學術界,反倒成為各自社會內華人、華文新聞教育的關鍵推手,而這也超出了美國原先的設想。

➤看見「小寫的衝突」:國民黨的內部鬥爭,扭曲了美國援助的原意

同樣的觀念,用本書共同主編小林聰明的話來說,就是要看到「小寫的歷史」。日本大學法學部教授小林聰明在講座中指出,「以大寫的政治為主的冷戰史」是不足的,不能只看到美國對日本的安全保證等等軍事力量作用。相反地,即使在日本、台灣等國家內部,也會有「很多小寫的衝突,很多內鬥、很多心理層面。」這些衝突也經常是「在知識、文化的領域表現出來」,同樣必須注意。

針對小林聰明強調的內部衝突觀點,川島真也分享他自己的研究,恰恰展現了中華民國的黨政鬥爭如何形塑、扭曲美國政策的實際效果。

1961年起,美國福特基金會資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從事中國研究,但屬於國民黨內自由派的所長郭廷以卻遭到黨內保守派鬥爭,「被嫉妒得很厲害」,動輒指控郭廷以在海外學術交流時接觸費正清等「親共」、「台獨」人士。郭廷以晚年赴美不歸,有些人認為是為了避禍,也有人懷疑他根本被列入中華民國政府的黑名單,進而左右了台灣和美國華人研究者的研究取向。

這樣的案例,又進一步證明了《文化冷戰與知識外交》這本書的取徑價值何在。「美國給他那麼、那麼多錢,卻引起那麼、那麼多問題,這也是以軍事為主的冷戰史無法說明的。」川島真總結。

「台美之間也有雙向的影響,台灣國內複雜的政治、國民黨內的『小』政治、中研院內的『小』政治,都會發生作用。」——而這些動態,也正是必須藉由以東亞為本位、以文化為切入方向的研究策略才能看見的。


在提問環節中,小林聰明回應一位讀者時提到,寫文章時,選擇用哪些文字、詞彙表現,往往也會帶有權力性、政治性的意味。因此,他也在思考如何透過不同形式表現,例如攝影也是其中一種可能。(攝影:小林聰明)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文化冷戰與知識外交:美國戰略與東亞方針
文化冷戦と知の展開 - アメリカの戦略・東アジアの論理
作者:森口(土屋)由香, 川島真, 小林聰明, 金嵐(Miriam Kingsberg Kadia)等臺日作者
譯者:周俊宇, 陳柏傑, 蔡傳宜
出版:麥田出版
定價:690元
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1-09 11: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