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時光的回饋,不早也不晚:鄭穎/駱以軍的共情之書,相伴之路
雖然之前早在駱以軍的片段敘述裡,知道他有一位美人妻子,然而第一次和鄭穎照面,仍然驚訝於她的清麗秀美,尤其是站在駱以軍身傍,渾似鍾馗和瑤池仙子的奇妙組合。鄭穎晶亮像小鹿的眼睛還有些孩子氣,歲月老了容顏,卻未挪移她的氣質靈光。
鄭穎和駱以軍是少年戀侶中年夫妻,從在文化大學唸書就相識相戀。雖然這無以解釋駱這樣粗莽的流氓漢子當年是如何打動像從紅樓夢裡走出來的林黛玉?畢竟駱怎麼橫看豎看也不像是賈寶玉。然而驗諸多年後,不得不承認,鄭穎確有慧眼慧心,識穿皮囊後真性情鍾馗心裡的老靈魂,駱確然是肉身錯置的賈寶玉。
這回夫妻同時推出的新書,重返啟蒙青春、深度縱談的《如何抵達人心,如何為愛畫刻度》,對駱以軍來說是日常的操練、本事的正常發揮;抒寫故宮文物時代容顏的《戀物》,則是鄭穎初次將她的心靈祕境,以文字言說展示給他人。
駱以軍的小說技藝是本格派的文學練家子,鄭穎卻是無招無式的素人高手,一個能解文物密語的通靈人。無數次的參詳故宮的展品文物,鄭穎似乎能精準的抓住那些靈光密語,宛如戀人透析對方靈魂最深處的質地,不見人處的細微講究、經過時光及戰亂流離的巧奪天工、書畫筆觸裡的豁然悲喜。那些穿越時空倖存至今的技藝和美,都在鄭穎的筆下宛然復生。
➤「我的手指頭一定有神經通往快樂!」那是靈魂的性感帶
訪談時,鄭穎送給我一個小小的粉色皮革口金包,上面還有她的皮革老師為它電焊的書名「戀物」二字。精巧的小皮包,原本鄭穎想做了和新書一起義賣,所得可以用來捐助流浪狗。但駱以軍表示這個價錢沒人要買啦,於是轉身便成了新書發表會致贈給讀者的小禮物。
這個手作小物讓鄭穎又重拾了荒置多年的皮革創作活兒,她原本是那樣的熱衷於此,「如果我的人生中會有一次展覽,我相信一定會是皮革創作。卻萬萬沒想到會是一本書,一場新書發表會。」

澎湖女兒鄭穎從小喜歡手作,國小一、二年級連腳都還構不大著踏板,就會踩裁縫車。「我的手指頭一定有神經通往快樂!」鄭穎的小鹿眼睛又閃閃發光,說起她的瘋魔。
「我喜歡做針線,剛結婚那時正在迷拼布,有時駱以軍到哪裡去演講,我就跟著去,找個角落或是咖啡館,我就拿出來一直做一直縫,即使懷孕時也沒有停過。台灣習俗說孕婦不該碰針線,可是我根本停不下來,一直做到快生產前。」
「從以前做拼布到皮革,很多比我做更久更厲害的老師們,對於我針腳縫得如此整齊穩妥,都甘拜下風。我自己都覺得很厲害,好像是天生的,我的手有它自己的神奇技藝。」這個手指好似通了電的美人,就這樣沉浸在自己的快樂中樞上。
然而現實生活的粗礪困頓沒能饒過誰,作為駱以軍的妻子,很長時間她被遮蔽在丈夫巨大的光芒之後,就像世俗價值譜系裡,成功男人背後的偉大女人,而這個偉大,是付出了自身的存在感,去滋潤那個心愛之人。
鄭穎是情願的——她說從以前在文大時,駱以軍就是很需要有時間空間創作的人,每天需要有一段時間專心的寫,其他時間陪著她玩兒都不要緊。後來結了婚生了孩子,鄭穎就帶著孩子回娘家,讓他能專心寫。
「我一直對自己沒有什麼企圖心,也很混,博士唸到第7年論文還出不來,以軍也總安慰說寫不出來就算了,我養妳。後來是(吳)繼文大哥和(黃)錦樹罵了他,要他好好讓我把論文寫完。所以小兒子兩歲時就送去幼幼班,我每天進國圖去寫,還好終於拿到學位,教書,成為專任,生活也才算是安頓下來。」
➤對老東西有特殊的感應,渴切想捕捉那份對過去時代的哀傷感
鄭穎語氣閒閒淡淡帶過他們夫妻多年來的起伏曲折,波瀾不驚而其實充滿糾結。和駱以軍外表野莽心地柔軟相反,她纖柔的外表裡是剛強心志。
他們一起經營一個家,對一路扶持提攜的恩友前輩都竭力相報,在長達多年,甚至一整個世代的文化權貴PUA故事裡,鄭穎一直陪伴著努力著,直到油盡燈枯幾乎破碎。她也曾想過離婚,但絕不是因為不再相愛。
面對文學前輩貌似惋憐實則貶抑的話:「駱以軍不應該娶妳,他不應該結婚,甚至你們還生了兩個孩子。如果沒有妳和孩子,他的成就必然遠不止於此。」連影子的角色都嫌多餘。那些年,鄭穎也病了,憂鬰症發作時,她無處可逃,到故宮去看文物,竟是她最大的療癒和出路。
瘋魔的時光旅人,鄭穎說到自己第一次到紫禁城,竟然有一種異常的熟悉感,甚至連裡面的某一棵樹,都有特殊的感應。那是一種對過去時代的哀傷感,對老東西,特別是中國文物的神奇感應。而她渴切的想要捕捉這個哀傷感從何而來……
在文大教書那些年,開武俠小說、歷史小說還有紅樓夢,課很重,幾個同事還分擔著幫罹癌的同事代課,幫忙保住教職。那時他們住在深坑,鄭穎每天急匆匆的送小孩去幼兒園,再急匆匆的開車上陽明山,勞頓疲累,日出日落日復一日陷在一種無邊的迷亂裡。
「後來我會在中午到故宮走走,只要到了那裡,就像回了家,一個療癒紓壓的片刻。」那是一個關於時間的咒語,當被那些文物環繞,鄭穎得到了來自文明和美的撫慰,人生困境有了出口。
「當你看著《寒食帖》,就好像忽然整個人清醒過來了。這是千古獨有的蘇東坡啊,千百年前,蘇東坡人生的高光時刻也就只在寫出了一篇驚世的科舉好文章,然後一生落拓貶謫、節節敗退。政治上的他或許失意,可是千百年後我們居然能夠擁有蘇東坡,竟然還可以看著《寒食帖》,共感他當時被貶到黃州的傷感。」
正是這種穿越時空的共情共感,那些攜帶著龐大人類文明密碼的器物書畫,經歷戰亂人禍天災而竟然歷劫安好在眼前,這讓鄭穎感到自己所煩惱著急的一切,是多麼微不足道。
這樣的熱烈激動,正是駱以軍所引用的昆德拉的「同情」。不是一般固見的可憐不忍或是悲憫,而是「妳對置身這個世界的那種一不小心就碎裂的『惘惘的威脅』,我全部能感受,同等程度的痛感。」這其實該說是一種共情。
駱以軍陪著妻子兩人一起出版的這兩本書,正都是共情之書,對他者他物的共情同感——於鄭穎是汝窯青瓷毛公鼎鬥彩雞缸杯溪山清遠明代漆器快雪時晴帖……;於駱以軍是川端大江張愛玲波拉尼奧昆德拉馬奎斯魔戒卡夫卡魯西迪……。那些超越人類想像不可思議的超級大腦們,以不同形式不同載體,給予同樣深刻熱烈的癡迷。

➤曾想過,我的下一本書應該是「死了一個駱以軍之後」
和梵谷生日只差一天的牡羊座駱以軍,在同梯的文友裡是狠甩大家幾條街的老大哥。2010年以《西夏旅館》獲得紅樓夢文學獎,哈佛大學王德威教授給他的評論是:「他的文字奇詭豔異,既有實面現實的尖銳白描,也有遁入超寫實的想像冒險。」這評論置於今日,似乎仍能總結駱以軍半生創作的風格形貌。
在《西夏旅館》的高光時刻後,下半場的駱以軍歷經生病(物理上和精神上皆是)、與創作相干與不相干的種種繁難是非,沉潛的這段時間甚至也有過自殺的念頭,「當時覺得自己的下一本書,應該是『死了一個駱以軍之後』吧!」曾經在半夜發訊息給朋友們,駭得友人隔日急詢鄭穎夜裡駱以軍發生了什麼事。
走過那段創傷的駱以軍看起來已經晴朗,對鄭穎一家人來說,這些磨難是好事,讓一家人反而凝聚起來。他們陪伴療傷的方式,就是每天晚上一家人一起看宮崎駿的卡通。駱家大兒子當時已經在唸大學,他誠實的慰解父親,現在根本沒有年輕人在看臉書了,那些你感受到的撲天蓋地的殺伐和惡意,根本不是你所感受的真實樣態。這也是不同世代的溫差和所見的殊異風景。
➤「這個時間點出書,是時光給我的回饋,不早也不晚。」
駱以軍這次的新作,其實背後的創作動機是陪鄭穎跑一段。駱以軍是寫作專業戶,而鄭穎是初出手的素人作者,他們相陪著,一前一後完成。
「她對這些藝術品真的是戀,是用滿懷愛情的眼光在述說這些文物。我有認識一些壽山石的行家大哥,他們都是真懂的行家,我在裡面就是淘寶等級的小咖。有一次也是安排鄭穎做一次故宮導覽,每個展廳哪個角落是什麼展品,她都熟得不得了。我們走過定窯、建盞,記得是走到汝窯的瓷器,感覺就像雲破天青一道光打下來,那些大哥們出來之後就是目光癡迷,神魂顛倒。」
駱以軍描述著他眼中戀物成癡的鄭穎,那種熱切和崇拜是對待另一個強大的創作者,而不只是伴侶妻子。他看到的鄭穎是宮崎駿「魔女宅急便」裡的小魔女,不知道自己具有強大的飛行能力,在歲月的困頓中摸索受挫,找不到自己的掃把。
魔女終竟找到飛行的掃把,駱以軍在鄭穎的創作初跑,扮演了較勁的對手和配速員。鄭穎把自己的戀物轉化為文字之書,精選了36件她最為鍾情感動的展品。和故宮文物的專業書籍相較,鄭穎更是以文人之眼,詩人之心,飽含情感的品鑑這些歷盡千百年時光摧折歷劫的美好。
強者駱以軍,拜倒在妻子的戀物之前。目前戰績是鄭穎新書已三刷,以軍才二刷。
「這是時光給我的回饋,沒有這些年教書、帶學生一次又一次的導覽介紹,或許也就沒能耕耘出這麼多讀者。新書發表會好多來現場買書簽名的學生,很感動。這也是一種時光財吧。」鄭穎打趣自己。
這就是愛吧,對於鄭穎和駱以軍彼此,也對於創作。「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 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 剛巧趕上了。」●
|
作者簡介:駱以軍 1967年生,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畢業。曾獲2018第五屆聯合報文學大獎、第三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首獎、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台北文學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推薦獎及多屆新聞媒體年度好書等。著有《白馬與黑駱駝》(與宋明煒合著)、《匡超人》、《明朝》、《大疫》、《計程車司機》、《胡人說書》、《肥瘦對寫》(與董啟章合著)、 《讓我們歡樂長留:小兒子2》、《女兒》、《小兒子》、《棄的故事》、《臉之書》、《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夢遊街》、《西夏旅館》、《我愛羅》、《我未來次子關於我的回憶》、《降生十二星座》、《我們》、《遠方》、《遣悲懷》、《月球姓氏》、《第三個舞者》、《妻夢狗》、《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紅字團》等。 |
|
作者簡介:鄭穎 1969年生,澎湖人。 |
OB短評》#472從不同視角與世界交流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為什麼魚不存在
關於失去、愛與生命的本質,踏上追尋人生意義的解答之旅
Why Fish Don’t Exist: A Story of Loss, Love, and the Hidden Order of Life
露露.米勒(Lulu Miller)著,閻蕙群譯,采實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本書是一本偽裝成科普書的自我審視,看似介紹19世紀分類學家大衛.喬丹的一生(連這名字都平易近人到像作者杜撰出來的),實則將這位有點偏執,又不知偷偷隱瞞著什麼的學者,當作一面心靈之鏡,反覆檢視作者的內心。一來一往,時代和背景截然不同的兩人,生命竟不時有著共同的呼應,緊緊相扣,呈現出生活的迷惘和彷徨,以及如何繼續堅持下去的力量。情節完美得像是一則虛構的小說,連書中的版畫插圖,都增添了莫名的韻味。讀完不見得能了解什麼科學,卻能更進一步認識人生在世的有限與解脫。【內容簡介➤】
●去倫敦上繪畫課
英國皇家繪畫學校的20堂課
Ways of Drawing
朱利安.貝爾(Julian Bell)、茱莉亞.包欽(Julia Balchin)、克勞蒂亞.托賓(Claudia Tobin)著,朱浩一譯,大田出版,899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實 樂
本書跳脫單純以藝術史中偉大作品的序列框定藝術的常見方式,而是回到「畫畫」此舉,談論「關於繪畫」此事。在學習繪畫的途中,摘取百年樹人的果實,透過訪談,既有賞析、練習題,也分享觀察,展現了以繪畫觀察世界的方式及其成果的呈現。從中得以了解「繪畫」除了是個人藝術感知的表現,做為人類世界文化活動之一,又有何豐富的面向與內涵。【內容簡介➤】
●壞胚子
騙子、殺手、叛徒與無賴的真實故事
Rogues: True Stories of Grifters, Killers, Rebels and Crooks
派崔克.拉登.基夫(Patrick Radden Keefe)著,林熙強、吳侑達、汪冠歧、王婉茜譯,黑體文化,55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獨
作者的說書能力簡直驚人,把這些犯罪檔案的來龍去脈寫得比劇集好看,說得比犯罪小說動聽。八面玲瓏的場景調度、教科書等級的畫面感、直驅無人之境的心理描寫⋯⋯派崔克.拉登.基夫根本就是來踢館寫作課的。【內容簡介➤】
●桑和朵瑪
西藏離散社群的流動與社會韌性
On the Way Home with Them: Tales of Animal Behaviors
林汝羽著,麥田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作者由個人的旅行展開他與西藏的緣分,他們是先從好友做起,而非國仇家恨起步。在他凝視西藏的雙眸中,離散藏人的處境浮現:他們如何與印度教共處,身分與土地脫離了又如何斡旋。在他有意識的田野反思中,我們既能見到他與自我的對話,也可以看到成長軌跡。本書豐富了閱讀西藏的角度與質地,於是,我們有了比較輕柔的眼神望向香格里拉。【內容簡介➤】
●懷舊黑心食品
劉志偉著,黑體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益
黑心食品加上了懷舊,立刻就有了朦朧的光暈,往事不只能回味,還能映射當前的食安風暴,頗有照妖解憂之效。作者存心嘻笑怒罵,卻也有憑有據,知識考掘毫不馬虎,既凸顯出一代人百毒不侵的體質,也揭露了精緻吃的無慘原罪。【內容簡介➤】
●鳥類創世紀
神話、餐桌到政治,改變世界的關鍵物種
Ten Bird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史蒂芬.摩斯(Stephen Moss)著,賴皇良譯,臺灣商務,5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益
這本鳥書流暢精彩,洋洋灑灑道盡人鳥之間的牽連。作者的慧眼精準犀利,不僅令人對這些恐龍後裔所面臨的生存危機感同身受,又能無縫引領讀者穿越,直擊牠們如何每每華麗巧妙地介入人類歷史的轉捩點。【內容簡介➤】
●Punch!青花菜的重擊
李有梨短篇小說集
브로콜리 펀치
李有梨著,張雅眉譯,小異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作者名字中的梨字,似乎點出了這批短篇的玄機:不論是骨灰盆栽的兩情相悅,還是變成青花菜的手,所有物種都能無礙流轉,以另一種生命形態繼續貪嗔痴慢疑。在體質偏hardcore的韓流小說中,如此的輕盈實在可愛,極具辨識度。【內容簡介➤】
●求其生而不可得?
台灣殺人案件背後被遺棄的世界
謝孟穎著,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35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一步步走進「天理不容」的罪人們的世界,將惡魔打回人形。我們會讀到曲曲折折、令人動容的故事,看到他們如蜉蝣如塵埃的人生困境和難處,而那些場景或背景,甚至對你我並不陌生。陳述之間並沒有反覆推銷立場之感,而是蘊含了兼具理性思辨與人性的關係。【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