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一句「吃飯沒」開啟華人移民身世的千言萬語:訪紀錄片《吃飯沒》導演兼作者關卓中

與《吃飯沒》作者關卓中的約訪時間正值4月3日大地震發生的午後,街頭的螢幕和話題都是地震消息。一路從加拿大、日本飛抵台灣的關卓中卻一派輕鬆,他說:「一切都還好,沒有特別擔心或害怕。」

年過70的關卓中自嘲是變色龍,到哪裡都可以迅速適應。香港出生、新加坡長大、日本求學、美國讀大學、落籍加拿大,單是人生的養成過程就跑遍半個地球。他最初任職於資訊科技領域,因著工作性質而繞著地球跑,變動,對他來說是如常。

早期在世界各國工作的時候,關卓中便敏感於自己的華人身分,明顯察覺海外華人在全球的身分差異。他越是行旅各地,越加深想推動族裔平權的理想。因此在定居加拿大後,關卓中積極推動亞裔人士的平權運動。他覺得不管任何族裔,在這個地球上都應該互相尊重、權利平等,人人都是世界公民。

想為海外華人發聲的使命感,驅使關卓中決定透過鏡頭記錄華人處境。1988年他於紐約大學進修電影製作,之後成立「帝須電影公司」(Tissa Films),以自己的人生經歷為基礎,結合對美食和旅行的熱愛,拍攝一系列紀錄片,來探究華人移民於世界各地發展出的文化。

他說:「平權的基礎是要增進彼此的理解,我想做的就是讓大家認識海外華人的文化。」

➤《吃飯沒》影像變文字

行旅世界各地時,關卓中特別注意該地的中餐廳。20年前他拍攝15集以世界各地中餐廳為題的紀錄片《Chinese Restaurants》,每集26分鐘,採訪了馬達加斯加、土耳其、以色列、模里西斯、南非、挪威、巴西、阿根廷、秘魯等地的中餐館。

他說:「我沒有拍攝有名的唐人街,像舊金山,而是去我好奇的國度,比方為何華人會落腳馬達加斯加?在南非的種族隔離下華人又如何生活?」

中餐廳是關卓中觀察華人在異地生存的載體,除了記錄菜色口味的保存與演變,重要的是這些人究竟是怎麼遷移到遠方之境、中國移民又如何透過中餐館在地球上開枝散葉。15集的節目本來是拍給歐美人看,呈現華人移民的勇氣和求生之道,「沒想到這系列影片在華人圈引起討論,很多人看了才知道馬達加斯加有華人、餛飩湯是該國的國菜!」

影片是21世紀初拍的,拍攝小組在世界各地中菜館廚房火裡來油裡去,在餐桌上記錄讓人又哭又笑的移民故事,甚至在墓園裡尋找遷徙的軌跡。而在影片拍攝結束的20年後,關卓中將這些素材寫成了書《Have You Eaten Yet?》,今年出了中譯版《吃飯沒》。

「不同於影片,文字可以探索的面向更多元。在拍攝的時候我每一集都有上萬字的筆記,為了寫書,重新看拍帶、重新讀筆記,把每一篇變成5000字(英文)的故事,也把我自己的經歷寫進去。」關卓中說:「因為我跟這些受訪者一樣,也是移民。」他在這些中餐廳的故事裡看到自己的身影,尤其是異地求生的勇氣。

➤華人的求生移動

關卓中指出,「求生」一直是華人移民的宿命,《吃飯沒》是一則又一則華人在遙遠之地的求生故事。他以出生地香港為例,1949年之前廣東沿海縣市的人因為政治和經濟的因素,先逃到香港再轉往世界各地。1967年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香港爆發六七暴動,當時不少中國人是游泳到澳門、香港,然後再逃難至他國(書中的巴西主角就是從中國游泳到澳門)。1997年更有大批香港人移民到海外……

對他來說,香港不只是出生地、國際港口,還是華人為了追求更好生活的跳板,包括他自己。

上個世紀,華人因為政治動盪與追求更高的經濟收益而移民海外,到了21世紀移民持續,「反送中運動」後,香港又有一波移民潮。《吃飯沒》英文版出版後,關卓中在加拿大溫哥華碰到一名剛移民至加國的香港人,那名讀者說:「這裡面寫的就是我的故事啊!」

《吃飯沒》書中受訪者的逃難移民史,可追溯到70多年,但華人為生活所困或政局所逼以至於遠走高飛的冒險、在新環境為了求生的種種拚搏則不分年代皆如此。關卓中說:「移民的故事是普世性的,海外華人可以在這本書看到自己的影子。」

➤落葉歸根落地生根

《吃飯沒》裡的中餐廳接住了離鄉背井的華人。由於開中餐廳的門檻低,許多移民一落腳就開始炒飯、炒麵,用炒鍋端出青椒牛肉或咕咾肉,開啟小生意。餐館安頓了自身經濟後,也成了宗族來投靠的溫暖港口,其中不乏一些無身分的朋友也來投靠。人生在異地下錨,自身的風俗文化也扎了根,單單數不清叫做「北京」、「台北」、「金龍」、「長城」、「香港酒家」的店名,就是和家鄉最深連結的座標。書中在伊斯坦堡開餐館的移民,每週固定閱讀從台灣寄來的報紙,甚至還把小孩送回台灣讀書。

為了《吃飯沒》的中文版,關卓中一一和20多年前的拍攝者聯繫。他說:「當時是拍攝英語節目,並沒有確認他們的中文名字,這次中文版,就是要好好地請教他們的中文名字怎麼寫。」

再次聯繫,有感動也有感傷。關卓中表示:「有的人離世了,有的人轉行了,大多數的受訪者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女繼續開中餐廳,畢竟這是辛苦活。」時間和距離也左右了這些海外華人「回家」的意念。從一開始一定要光宗耀祖的回家、再怎麼樣骨灰都要葬回中國,到現在多半決定就在新的國度落腳,至於骨灰也沒那麼執著於要拿回中國。

關卓中引用在阿根廷開餐廳、被封為春捲大王的江福清的話:「以前是有這個想法,落葉歸根嘛。但是現在歸不得,扯不清了。每次回大陸都有很多麻煩的事情。」


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聖特爾莫區的最後一晚,向江福清道別。Copyright © 2023 by Cheuk Kwan

➤你是哪裡人?

關卓中在《吃飯沒》每一篇章的結尾都會問受訪者:「你覺得自己是哪裡人?」有人回答:「我是千里達人」、「我是巴西人」,但大部份還是會回答「我是中國人」。

「採訪、拍攝和寫作的過程中,到最後一定會觸及身分認同的問題。」關卓中說:「這其實也是我個人的命題。我擁有3本護照,我一路從香港、新加坡、日本、美國乃至於落腳加拿大,我不斷會問自己是誰?是哪裡人?」

「那你是哪裡人?」我問。

「我是漢人、是華人,應該說是世界公民。」他答。

20年前關卓中拍攝中餐廳時,他輕鬆地飛去以色列、南非、模里西斯等地,當時的世界氣氛是天涯若比鄰。但20年後寫《吃飯沒》,世界變得完全不一樣,烏俄戰爭、以哈戰爭、大批難民湧入美國(其中有大批中國人出現在墨西哥邊界想辦法偷渡入美),世界各地樹起更多藩籬,「世界公民」的稱號顯得過於理想化。

關卓中悠悠的說:「烏俄開戰時,我非常沮喪,然後世界的局勢越變越差。」回首紀錄片拍攝歷程和《吃飯沒》的寫作過程,關卓中認為這本書像是個人的回憶錄,記錄行旅世界各地中餐廳探索的旅程,也是近代華人移民和世界局勢的縮影。

面對所處的世界,關卓中說:「和過去相比,現在更沒有希望。」儘管時局讓人悲觀,一句「吃飯沒?」開啟溝通的橋樑,千言萬語的移民故事,就從這句問候語開始。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吃飯沒?:探訪全球中餐館,關於移民、飲食與文化認同的故事
Have You Eaten Yet? : Stories from Chinese Restaurants Around the World
作者:關卓中(Cheuk Kwan)
譯者:張茂芸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5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關卓中(Cheuk Kwan)

生於香港,在新加坡、香港、日本度過年少歲月。獲加州柏克萊大學系統工程學碩士學位後,在美國工作數年,於1976年移民至加拿大,服務於資訊科技領域長達25年。現居多倫多市。

自幼即不斷在多國間遷徙的生活經驗,讓他很早便領略周遊世界的樂趣,結識不同國家的人,也通曉多種語言,包括英語、日語、法語、粵語、中文。

定居加國後積極投身社會運動,推動亞裔人士平權。1978年與朋友共同創辦《亞裔加人》(The Asianadian)雜誌,旨在介紹、推廣亞裔加拿大人的藝術、文化與政治。翌年因加拿大電視台播出對華裔加人帶有種族偏見的不當報導,曾協助帶領爭取華裔加人平權的社會運動。

1988年於紐約大學進修電影製作,後成立「帝須電影公司」(Tissa Films),以自己的人生經歷為基礎,結合對美食和旅行的熱愛,探究華人流徙世界各地後發展出的文化,完成《中餐館》系列紀錄片(Chinese Restaurants series),包括:《流徙之歌》(Song of the Exile)、《島國情懷》(On the Islands)、《天涯三洲》(Three Continents)、《拉丁情愁》(Latin Passion)、《邊境無疆》(Beyond Frontiers)等5部影片。

本書是作者的回憶錄,也是走遍16國的遊記,他以這些國家中餐館的廚師、勞工、創業家與夢想家的故事,繪成一幅繽紛動人的世界華人地圖。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黃麗如(文字與紀實影片工作者)
2024-05-02 18:00
OB短評》#467 觸摸土地與自我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一天一則酒知識,以及那天發生的醉重要大事(應該)

The Thinking Drinkers’ Almanac: A day by day guide to drinking less but better
班・麥克法蘭(Ben McFarland)、Tom Sandham(湯姆・桑德漢)著,吳國慶譯,創意市集,38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說替飲者留其名,可能太過沉重,這本書只是單純的在歷史裡,找出各式各樣和酒精有關的小故事,塞在日曆裡。嗯,就算有些故事看起來和酒沒什麼關係,沒關係,我們自行用喝醉的大腦腦補一下就好。翻開這本書,不是為了什麼知識,而是在各種醉言醉語酒痴酒癖裡會心一笑。清醒時閱讀可以體驗微醺時的放鬆,用來配酒則效果更佳,完全就是心靈最佳的下酒菜,而且還是不用擔心變胖的那種。【內容簡介➤

夕暮人生

夕暮れへ
齋藤薺(齋藤なずな)著,高彩雯譯,鯨嶼文化,40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獨 
以簡單的線條和構圖,雲淡風輕卻又一針見血地道盡中年惆悵和老年哀傷。書中的每一則故事皆是作者人生經驗和體悟的轉化,在消去了自我的執念或怨念之後,萃取出對生命中的洞悉。雖是漫畫,但很可能是現今出版市場上,以中老年主題的作品中,最誠實也最重要的那本書。 【內容簡介➤

滿花

林文心著,遠流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這本集子裡的女系書寫,哀傷,無奈,痛,卻又穩妥得若無其事。鋪天蓋地的感官與身體,不黏不膩,幽幽閃爍著清冽的光,令人想起托特牌的女祭司,在鈷藍虛空中撒佈銀線的網。這樣的母體是潛意識,更是超意識。內容簡介➤

家的樣子

Soupy與Struan的蘇格蘭冒險記
Soupy Tang著,時報出版,580元
推薦原因: 設   議   樂 
惶惑的失婚母親,老靈魂的小男孩,前夫家的關愛,蘇格蘭的天光。這本簡靜的圖文書有種不療而癒的氣質,彷彿置身於初雪的原野,大地消音,喜悅清明,萬物都收攝了進來,愛在哪裡,家就在哪裡。 內容簡介➤

圖博千年

一個旅人的雪域凝視
Tibet, a Thousand-Year Journey: Tibetan Culture and Identity

陳斐翡著,心靈工坊,790元
推薦原因: 批   議   文   樂   益  
這本充滿勇氣和同理心的圖博報告,不但update了雪域的監控與抗爭,對華文「西藏」論述的自省尤為難得。作者從文史考辨與田野踏查中,提調出一種天涯若比鄰的觀照,引人入勝,怵目驚心。內容簡介➤

苦土之囚

世上最年輕國家南蘇丹的希望與絕望
A Rope from the Sky: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World’s Newest State

查克.威爾汀(Zach Vertin)著,楊芩雯譯,馬可孛羅,7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南蘇丹這塊陌生的土地,上演著我們並不陌生的認同與圖強,鬥爭與暴力。作者將這一幕幕的動盪描繪得環環相扣,高潮迭起,字裡行間盡是關愛的急切。這是今天的地球儀亟需補上的一塊非洲拼圖。內容簡介➤

法庭上的偽科學

Junk Science and the American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克里斯・法布里坎特(M. Chris Fabricant)著,堯嘉寧譯,商周出版,5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作者撥開重重審判迷霧,戳穿科學鑑識的假面:專家意見其實並不可靠,甚至根本就是織人於罪的偽科學。不管有意還是無心,科學證據總有誤偽的可能;而現階段的科學,來日也可能被完全推翻。本書是一記沉重的提醒,執法者與科學人不可不慎。【內容簡介➤

蝙蝠俠:黑暗騎士歸來

三十週年紀念版
The Dark Knight Returns 30th anniversary edition

法蘭克・米勒(Frank Miller)、克魯斯・詹森(Klaus Jason)、琳恩・瓦麗(Lynn Varley)著,李函譯,木馬文化,70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雖然名為「歸來」,但這本漫畫當年上市時,掀起的是某種類似文藝復興式「以復古為更新」的鉅變。關於蝙蝠俠的所有創作,此後不限媒介,都不再只是聚焦懲奸除惡的正邪對戰,而是在超級英雄與超級惡人的心理狀態,直接由童話故事升級成精神分析。本書影響了所有超級英雄的敘事框架,甚至扭轉了整個流行文化。這次的30週年版,對臺灣讀者來說是一次遲到的補課,藉由重新閱讀這本經典,不管對圖像的美感,或者掌握文化的趨勢,都可以立刻增加數十年修練的道行。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從星盤讀郭良蕙.獅子座》四分相能量,用文學衝撞社會,始終浴火重生的鳳凰

1949年於國共內戰失利的國民黨政權撤退來臺,翌年韓戰爆發,美軍協防臺灣海峽,臺灣就此進入冷戰結構,執政當權不只對社會展開大規模清共,也在文壇發起了「文化清潔運動」,標舉「戰鬥文藝」,期望上下齊心,軍民一體,共同實現「反共抗俄復國建國任務」(中國文藝協會會旨)。 

在這冷冽的肅殺氛圍裏,部分女性作家以臺灣為背景,以家園日常、男女情愛為主題的創作,散發著迥異於主流意識的色彩,從響應反共國策的1950年代,至西方現代主義盛行的1960年代,始終屹立於市場,受到讀者喜愛。有意思的是,這類題材被不分省籍的男性作家同聲一氣地評為無視時代空氣,是「躲在象牙之塔裡做兒女私情的綺麗的夢境」(葉石濤語)。

前一篇文章〈從星盤讀葉石濤.天蠍座》對分相能量,抑鬱而緩慢,當烈火與玫瑰合而為一〉,從對分相理解臺灣文學引路人葉石濤,這篇文章則聚焦另外一位經典作家郭良蕙,她擅長描繪都會女性的情愛糾葛,可說是「兒女私情」的代表。尤其,1962年出版小說引起「心鎖事件」,遭遇了不分性別作家群起攻之,成為最受爭議的箭靶。為什麼《心鎖》被指責為「淫亂悖德的黃色小說」?郭良蕙為什麼會受到作家們的亂箭攻擊?

➤摩登女性,擔任雜誌封面,卻因寫婚內出軌,被各大作家團體開除會籍

郭良蕙,1926年8月17日出生於中國開封,戰後與空軍夫婿到了臺灣嘉義,接著陸續遷居屏東、岡山、臺南與臺北,育有二子。外文系畢業的她由翻譯入手,並於1953年發表第一本創作短篇小說《銀夢》,爾後不斷寫作,作品發表於臺灣各大著名報刊,也刊登於香港雜誌。因為亮麗摩登的外貌,郭良蕙除了擔任過雜誌封面人物,還拍過電影(《君子協定》,1961年),活躍於臺港,可說是備受矚目的暢銷作家。


擔任雜誌封面的郭良蕙

1962年,郭良蕙連載於徵信新聞報「人間副刊」的小說《心鎖》,因婚內出軌與女性情欲的爭議內容,引發社會嘩然。不只作品受到批評, 部分女性前輩作家甚至指責郭良蕙的外型打扮。她被各大作家團體自清門戶、開除會籍,《心鎖》遭到當局查禁。「心鎖事件」幾乎成為史家筆下「郭良蕙」的代名詞。即使引起如此騷動,郭良蕙卻從未停止筆耕,活動範圍遍及世界——為香港剪綵,赴菲律賓演講,獨遊歐洲、埃及與印度等地,晚年頻繁往返美港臺三地。

➤同落固定星座的太陽與月亮:穩固與不變

「愛是一種感覺,你難道沒有感覺到?」
「沒有,我只感覺到你把我當作玩物,希望從我這裡得到情欲的滿足。」

───郭良蕙,《心鎖》

打開郭良蕙的星盤,首先可以看見她的太陽落在獅子,月亮落在天蠍。

屬於火象的獅子自信而大方,如同守護星熱力四射的太陽,散發天生的群眾魅力與旺盛的生命力。在古典占星的領域中,太陽落在獅子就像家中的山大王一樣自在,擁有強勢能量,得以盡情展現自我、追尋理想。而象徵情感的月亮坐在屬於水象的天蠍,弱勢的位置帶來的是深藏於內的濃烈情感,以及敏銳的覺知能力,得以窺見繁華世間的幽微縫隙。

郭良蕙曾經自言,初期的寫作動機猶如火山岩漿──「非連續爆發出來才痛快」,由於重視故事性,她的作品彷彿堆砌各種鮮豔色彩的畫布,對應著獅子座豪放的戲劇化性格。

而後主軸逐漸聚焦於心理層面的刻劃,著墨於性與罪的《心鎖》亦如是:「一個無知的人犯了罪可能並不痛苦,由於不知道罪惡是罪,但是一個知道罪惡的人一旦犯了罪,便會痛苦萬分。」望盡闃黑心底,既是郭良蕙引起爭議的特色,也呼應著星盤裡月天蠍的能量。


在希臘羅馬神話中,由於赫拉攪局,海克力斯(Hercules)因故弒子,為了贖罪,第一個任務便是殺死一頭兇猛巨獅(Nemea)。與巨蟹座相同,獅子座神話原型亦與赫拉有關。Galería online, Museo del Prado)

在眾多星座屬性分類裡,「四正星座」(quadruplicities) 是以時間辨別特質的一個方式。位於季節中段的「固定星座」,對應節氣能量,具有穩定持續推進事物與積累成果的能力,性格執著。透過郭良蕙兒子的描述,我們可以看見這位夜夜通宵寫稿,寫作之途遭遇風雨,仍默然堅定不移;晚年即使身體狀況不佳,「一生好強」不示弱的母親,日月同落固定星座的特質。

➤日海合相:追逐浩瀚迷霧中的光芒

在郭良蕙的星盤裡,我們還會看見與太陽鄰座的海王星,與之形成度數相近的緊密合相。

合相:兩個行星距離接近,度數在5度容許值內即為合相。行星交疊,不同能量纏繞融合,相對較難區辨,為我們帶來的影響可能不易察覺,卻是股強勢能量,也是星盤中引人注目的存在。

天文學家以希臘羅馬神話裡的海神Neptune,為這顆漾著海洋般湛藍色的行星命名。在占星學裡,海王星象徵虛幻、無相、想像力與理想主義,如同無邊無際的大海,消弭自我疆界,相融於眾生,帶來混沌或者啟示。

海王星的緊密合相,為駕駛著戰車疾馳於實現人生目標路途的太陽,帶來不見前方蹤跡的十里白霧。罩上薄紗的自我處於不穩定的狀態,不滿意「我」的情緒,除了出現逃避面對內在的可能性,也容易在價值外尋的過程裏,遭遇不同的打擊與幻滅。不過,太陽與海王星的合相也帶來了細緻的感受力,心無旁鶩地捕捉瞬間靈思,猶如迷霧裡的那道光。

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將她向上推動,向上,向上,越推越高;越到高處,空氣越加稀薄,她的呼吸急促,脈搏加快,她擔心一旦到達窒息的地步時,會從高空跌下來,跌進無底的大海;她緊張而絕望地掙扎著,直到她的身體驟然爆炸,炸成碎片,紛紛下降, 下降,她不由自主地呻吟起來,她感到世界已毀,生命已盡…… 

郭良蕙毫無避諱地在《心鎖》描繪女主角夏丹琪涉及「亂倫」的婚外關係,不斷越境復又倒退的心理拉扯,與試圖探索自己身體的情節。完美揉合畫面的感受文字蘊含了強大的情緒張力,讓讀者不自覺地在腦海中浮現想像,令60年後的我們驚艷不已。

「從事藝術的人往往懷著理想境界,是無法把人生看成美滿的。」對於自己的作品始終不甚滿意,郭良蕙鑽進人性深處,不停的寫,「我只要求自己在進步,即使進步得很慢,也心滿意足。」追求自我突破的理想主義性格,呼應著日海能量。

在兒子的回憶裡,我們看見她是眷村裡最早擁有鋼琴的家庭、重視家屋內部設計、對畫作與古物等藝術作品的愛好。日海合相在獅子,為郭良蕙帶來藝術鑑賞能力,也帶來了富有圖像思維且不避張揚的書寫與行事風格。

不停的寫,郭良蕙對於婚戀主題的執著,也呼應著為了獲得清晰自我而價值外尋的日海能量。即使遭遇婚變、黯然神傷的三角關係,她似乎沒有放棄過愛情,不過是否真如外顯那般自信無傷?原為歸屬的他者變了調,我該往何處去?同為女性的她,透過幽暗的婚戀關係書寫,描摹都會(臺北或香港)女子的糾葛情緒,或許也是郭良蕙找尋人生價值的某種抒懷吧。

➤日土的拉鋸:「惡女」的幸福

每個人的星盤對應誕生瞬間的天體星象,交織著複雜能量,延伸成各自殊異的人生風景,是福是禍,難以用吉凶一語論定。「凶星」之一的土星徵象陰鬱,總是帶來嚴厲的考驗,使人心生畏懼,感覺挫折,同時也可能是我們改變行為模式的柴火,得以翻身越級的機會。

郭良蕙的土星落在由火星守護的天蠍座,與太陽形成衝突相位──四分相(square),宛如有著多變球路的壁球(squash),敵人不知由何處來襲,帶來頓挫與自我懷疑的感受,也是觸發個體改變現狀的重要驅力。天蠍內心那個充滿欲望的潘朵拉盒子,原為土星鐵鍊嚴密綑綁,受到太陽能量衝撞,伏流有如洶湧海潮翻攪而出,為社會價值帶來強大撞擊。

四分相:兩個行星坐落位置呈現90度,拉扯能量帶來某種壓力,宛如敵人不知由何方來襲的壁球,讓握著球拍的我們必須繃緊神經,隨時警戒。也因為具有張力,成為突破困境的出口、成長的契機。

彷彿與傳統唱反調般,郭良蕙筆下的婚戀淨冒著漆黑泡泡,在《臺北的女人》,我們看見以援交維生的女性,揣懷著不安走進都會叢林黑暗深處,不知自己將遇見何等怪物;陷入第三者關係的女性,一身黑衣如喪考妣,不知對方一心僅想獨佔,恣意享用。

如同陰暗的土星徵象,小說裡的女性始終孤獨而不幸,而男性角色若非自私,則為無能。我們也在小說中讀到殘酷的母職書寫-考量家庭開支,放棄嗜好的母親久違進入戲院,「本來他們擠進去並不困難,而多了個孩子就麻煩了」,猶如身體般沉重的婚姻現實,最後只能抱著哭鬧的孩子逃離,「感覺到今生好像都犧牲了」。

尤有甚者,她跨越了性別界線,碰觸酷兒議題、書寫多元性別情欲如《青草青青》與《第三性》。不斷挑戰禁忌的郭良蕙,以迥異於時代氛圍的「惡女」姿態,藉由浮動的女性主體和情欲,堅定地自我探問與建構,追求完美;也深刻地探問著僵化固著的主流意識,企求轉化。


2015年作家郭良蕙哲嗣孫啟元(左5)編輯出版的《郭良蕙著作典藏版全集》分贈國內48所圖書館,國家圖書館曾淑賢館長(左6)出席受贈(取自國家圖書館)

➤詩意之心與穿透人性的筆鋒

頸部被劃破的那個女人,得到了鰓。

——陳恩英,〈星辰為魚〉(施沛譯,轉引洪承喜,《紅線》)

2023的下半年,土海進入雙魚,臺灣MeToo運動延燒,遭受個體界線侵害的描述文字滿是鮮血與傷疤,令人同感悲傷與憤怒。不再沉默的受害者們手拉著手,以自己的力量發聲,奪回自己的故事,也讓大家開始意識共犯結構的問題。位於十二星座之末的雙魚共感力強,現代占星將其分類對應迷濛的海王星,也象徵著同理心與受害者。直到2024年此刻,充滿創傷的新聞仍未停歇,時刻擾動人心。

究竟「我」的價值是什麼 ? 如何活出夢想模樣 ? 郭良蕙的星盤裡,和諧且強硬的行星揉合成鏗鏘有力的協奏曲,也許曾經有過感嘆,但她始終沒有停止寫作。

郭良蕙以詩意之心與穿透人性的筆鋒,細數看似叨絮的「小情小愛」,劍指整齊壯麗的「家」「國」敘事其背後的意識形態與權力結構,隱藏未說的,或許是她對於理想彼端的寄託。

晚年的她將眼光轉向骨董,嘗試散文,終身完成逾六十本著作。這些文學作品跟郭良蕙的靈魂一樣,閃耀著珠寶般的亮光,跨越時代湍流,等待有心人淘取。

【參考書目】

  1. 郭良蕙,心鎖,九歌,1962。
  2. 郭良蕙,我的寫作階段與路線,1966/6/7,徵信新聞報
  3. 郭良蕙,臺北的女人,爾雅,1980。
  4. 范銘如,眾裡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綜論,麥田,2002。
  5. 廖淑儀,被強暴的文本──論「《心鎖》事件」中父權對女/性的侵害,靜宜中文碩論,2003。
  6. 鍾欣怡,郭良蕙婚戀小說,國北教大臺文所碩論,2008
  7. 應鳳凰,解讀1962年臺灣文壇禁書事件──從《心鎖》探討文學史敘事模式,文史臺灣學報,2010。
  8. 孫啟元,遊子心 - 我的母親郭良蕙,郭良蕙新事業,2014。
  9. 王鈺婷,五O年代臺港跨文化語境 : 以郭良蕙及其香港發表現象為例,臺灣文學學報,2015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5-01 23:01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