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漫電訊報13》漫改影視的兩難:多方角力注定無法皆大歡喜嗎?

一月底,《SEXY田中小姐》漫畫的改編電視劇爆出原著者告白親撰劇本的來龍去脈,當人們還在為此爭論時,卻急遽發展成不可挽回的憾事。雖然還有許多不明確的部分尚待釐清,但如果時間能夠回轉的話,真希望有人能及時安慰老師:「請不用為一次失敗的合作結果暗自神傷自責,希望老師用更多精彩的創作超越這一切,相信還會有其他優秀的影劇製作群帶來改編機會……

影劇改編會出現的問題,其實遠在漫畫開始受人改編之前,就在許許多多小說作品發生過了。首先因為不同表現媒介帶來的美學差異(即使同樣以影像為主,連續靜態圖片的漫畫還是與動畫影劇的動態表現有所不同),自然要做出一定程度的變動來轉換原作的精彩之處。

此外也因為篇幅問題,原作劇情段落、角色戲份的時間分配不一定契合影劇的片長,改編者也因此需要對情節及人物進行刪除或增補,尤其若是改編尚在連載中的作品,還要配合影劇篇幅給出故事的高潮與完結段落,甚至可能需要準備原作沒有的新創劇情。這一切都極有可能讓影劇版本的故事出現天壤之別的變化,不可不慎。

不過,很多人看到影視改編爭端時會自然地靠往原著至上的立場,但至少對觀眾來說,「大改原著」本身絕非罪惡。

一些作品為人稱頌的導演,也有著「原作粉碎機」的稱號。像是宮崎駿(《魔女宅急便》、《霍爾的移動城堡》其實都有原作,被他做了非常大幅度的變動)、押井守(《福星小子》電視版就放任製作群恣意加入各種原創要素,到了他擔綱編劇的「劇場版2綺麗夢中人」,更是讓作者高橋留美子說出「這是押井守的福星小子」劃清界線),他們擁有自己的創作風格與見解,原著對其來說更像是作為一種靈感依託,說好聽是「有獨特的詮釋方式」,說難聽點或許是「借題發揮」、「借殼上市」。

但這些歷經時間考驗的地位成就顯示出,如果動畫作品本身有吸引人的獨到風格,其實不管原作者做何感想,觀眾是會認可的。另一種「不照漫畫原著改編」的例子,則是像「漫威電影宇宙」這樣的作品。雖然有著通透漫威漫畫的總監來執掌全局,讓影劇的角色、事件與要素不致跳脫漫畫過遠,但也確實從來不會照搬原著情節發展來演,更多是作為一種靈感與致敬的來源。而最終評定各部電影好看與否的,也不是原著漫畫的讀者,而是更為廣大的全球電影觀眾。
 
當然,絕大多數的影劇改編並非由上述那些獨特的製作人士經手,主要是由既有電視電影公司的影劇產製工業進行。影劇公司與電視製作人的考量是將影視產品的商務成果放在優先位置,而且以電視劇來說,他們希望優先吸引的不是已經熟悉原著的讀者,而是平日觀看各種影劇,可能根本沒有漫畫閱讀習慣的另一批客群。因此製作方面很可能會根據影劇界的經驗提出各種合理乃至不合理的改動需求,把一些容易對目標客群取得成功的劇情模式套用進來。

例如,要有充分篇幅的戀愛劇、人情劇,甚至還有要突顯特定演藝明星、因而加強飾演角色戲分之類的業界要求。這類要求也不是專對漫畫改編而來,就算是原創影劇也一樣,只是有了原著可供比較,更讓觀眾讀者容易意會到差異而已。如果洽商改編案子的製作人在原著上面尋求的,只是便於配合檔期制式出產影劇的故事素材,安排改編人員時就很可能會組成一個對原著並無共鳴、或者錯誤解讀原著要旨的製作團隊,有意無意地造成改編成果出現重大落差。

過去幾十年的業界生態如此,在漫畫的社會地位還不高時,多數漫畫原作者對於改編影視也往往不會抱著太高的期待。如果能忠實呈現自然最好,如果內容改動過大或者成果不盡人意,也就保持著友善的距離,當作是一次打書廣告的機會就好。近來隨著漫畫社會地位的提高、原作者高度參與帶來改編成功的作品越來越多,使得影視製作方更願意讓原作者在企劃中有更多提出意見的空間,同時也提昇了作者對成果的期待程度。

但是對自身原著的忠實性重視到什麼程度、接受改動的開放程度,每位作者自然不會相同,如果影劇製作人與代為洽商的出版方沒有真的理解「作者能接受的改編底限」在哪裡,即使簽訂了合約,也不能保證整個計畫有協調出一個彼此都真心同意的共識。影劇改編背離原著期待而引來失敗危機,最大的癥結或許不是個別改編細節的忠實與否,而是讓原著與改編雙方的共識溝通出現嚴重斷裂、各行其是。

例如這次《SEXY田中小姐》事件,就是在原著與改編雙方並沒有建立起基本共識的情況下倉促成行,只有約定好「作者會確認劇本是否忠於原著,並視需要改動」,影視製作人對於雙方的見解鴻溝卻消極應對,自始至終沒有安排製作群與原作者預先見面討論,而放任他們用自己慣有的方式改動原始故事寫成每一集劇本稿,造成作者需要逐一勞神反覆修改,到最後還必須親自下來寫劇本,卻招來(可能不知原著方與電視台約定細節的)影劇編劇的不滿。

如果編輯能協助作者當機立斷審慎評估,在更動部分可能會超出容許界線、監修工作無法負荷的不利條件下斷然中止改編企劃,或許就沒有後續這些爭議與悲劇了。

同樣由小學館漫畫改編、由同一位編劇家負責編劇、同樣出現異於原著角色安排的影劇《勿說是推理》,卻是由導演製作人主動爭取改編,而且請來原作者也高度認可的主角演員,作者也不時前往拍攝現場與工作人員交流,劇本部分只需要負責提供各種意見發想、追加部分台詞,最終卻得來備受好評的結果,可以說是完全顛倒過來的案例。

擁有諸多亮眼改編紀錄、甚至獲得國際影視改編合作的集英社,其成就也不是一蹴可及。十五年前他們率先進軍好萊塢的《七龍珠:全新進化》,也率先成了一樁大慘案,讓人們對美國改編日本漫畫徹底失去信心。十五年來隨著日本漫畫國際市場持續開拓、產業地位與資源優勢不斷增強,出版社也持續發展改進影視合作的交涉立約辦法。

最近與網飛合作推出了叫好又叫座的《航海王》影集,就是成功協商將作者的意向優先放到最關鍵:相較於《七龍珠:全新進化》鳥山明空有執行製作人的虛位,製作團隊卻可以不需要聽從他的建議,《航海王》則能約定只要作者尾田榮一郎不滿意,這耗費超過一億美金的影集就不被允許公開。

這樣將原作者的把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再配合製作群積極與他來回交涉討論各種更動細節、甚至配合他的要求重拍或刪除部份拍攝結果,才能達成製作規模如此龐大,卻又在尊重原著與變更內容達成平衡的影劇成果。代表原著方的出版社該作到的,或許就是這樣談好合約規範、對改編團隊做出合宜的底限限制,讓原作者不需要被動期待對方的善意,就能夠在各自利益與規範的合約運作下,確保原著、改編者、觀眾三方都能獲得滿意的結果。接下來就是需要整個業界建立起完善的制度,讓這些成功的交涉不再是「特例」而能成為「基本慣例」。  

(文章授權轉載自「CCC追漫台」,原標題與連結:〈漫改影視的兩難:多方角力注定無法皆大歡喜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話題》白先勇《牡丹花開二十年》選文:二十年青春夢 ──見證海峽兩岸劇場的變遷與發展

由作家白先勇集結海峽兩岸藝術界共同打造的崑曲大戲——青春版《牡丹亭》,2004年4月29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首演。那時的我只是全場1500位觀眾之一,抱著觀摩的心情欣賞這齣受到各界矚目的新製作。沒想到戲看完了,我和青春版的緣分才要開始,隔年加入團隊擔任燈光設計,一做就是19個年頭,不只參與這齣戲從青春到盛年,也見證海峽兩岸劇場的變遷與發展。

這個製作的龐大在於:幕前是大陸崑曲名家汪世瑜、張繼青一手調教的蘇州崑劇院小蘭花班青年演員,幕後則是台灣的製作團隊,因為白先勇老師的號召,不只集結劇場著名設計者,還有電影界(導演王童擔任美術總監暨服裝設計)、學界(華瑋、辛意雲、張淑香參與劇本修編)、書畫界(董陽孜題字、奚淞繪畫)各領域大咖一同加入,「眾星雲集」的陣容不遜於台前的明星。然而,如果沒有一個有決斷力的領航者,很容易淪為各說各話的紛雜局面。

因為有「白元帥」(白先勇)坐鎮,青春版不曾出現這樣的問題。過去參與過的劇場製作,設計者對應窗口通常只有導演,青春版則是團隊的行動,集體創作,所有想法攤在會議上討論,白老師只提出原則性大方向,遇到意見難以統合時才做裁斷,不會「會而不議,議而不決」,運作起來很有效率。

雖然是中途加入製作團隊,對我而言,第二版就是從零開始的全新創作。不過,還是得感謝首演版的實驗與碰撞,讓後繼者不必再重複同樣的問題。

光影,是很虛幻的存在,燈光的變化通常不會直接刺激到觀眾,設計的考量都是圍繞著劇本走,包括:一,場景:戶外或室內、白天或黑夜、春夏或秋冬……;二,戲劇的情緒:歡樂、纏綿、悲傷、孤獨……藉由燈光導引觀眾進入劇中人的情緒,同悲同喜。

燈光設計不能只考慮自己的想法,必須因應布景的形式、顏色、舞台陳設、投影、服裝、演員走位各個面向,同步思考,通盤考量。傳統戲曲的演出,燈光通亮,台上一舉一動一覽無遺,演員永遠站在中間的C位,就是看戲、聽戲。隨著現代劇場的發展,戲曲開始導入新的表現手法,藉由燈光明暗將舞台收緊成不同的小區,創造出更多的表演空間及C位,戲的流動更加豐富而有變化。

燈光語彙必須因應劇種或是劇團特色做調整。我做過一些新編戲曲,演員一個亮相、音樂一個重拍、打架……燈光都要跟著變化,以「重口味」聲光營造舞台效果。崑曲是很優雅的,燈光如果變化得太快,對戲是一種干擾,必須知所節制。

2005年參與青春版時,海峽兩岸劇場燈光系統以傳統燈為主,電腦燈剛開始應用,還不普及。傳統燈是模仿太陽光的鹵素燈泡,以色紙來調色,色溫溫暖偏黃,缺點是必須經過精密的設計,燈具上了吊桿很難修改。電腦燈的光源則是高亮度金屬鹵化物燈泡,以色盤混光,燈光顏色偏白,較為亮麗。科技的日新月益,電腦燈可迅速轉換圖案、顏色,以及調光、聚焦、光斑水平、垂直移動的機械操作,工作起來更方便。

構思青春版時,曾想過是否採用電腦燈,後來考量到成本,以及崑曲更適合色溫溫暖的傳統燈,最後作罷。觀眾可能很難想像:傳統燈要製造滿台樹影效果,就需要4或6個燈具。台前演得精彩,舞台上方也熱鬧滾滾,懸吊系統不只吊布景,還有上百具的燈,雙方人馬不時上演搶桿大戰。

燈光設計不是做完設計就完事,每次演出要因應劇場條件、燈光廠牌的不同做調整。青春版《牡丹亭》分為上、中、下三本,每演一輪就是三齣戲的工作量,第一天的戲落幕了,得上緊發條做第二天的燈光,經常是大白天進場工作,忙到凌晨才走出劇院。

2005年12月,重製版的青春版《牡丹亭》回到首演地台北國家劇院發表,接著展開兩岸三地及歐亞美洲的長征之旅。50場、100場、200場、300場、400場……不斷累積的演出場次,標示著我和青春版走南闖北的印記。記不清參與了多少場青春版的燈光工作,中、港、台、新加坡、美國、英國、希臘……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劇場、不同的工作夥伴,數十年設計生涯很難碰上同一齣戲做了近20年,以至於燈具的位置、顏色及畫面都深深烙印在腦海中,那是由燈光譜寫出的《牡丹亭》。

青春版受到白老師百般呵護,演到哪盯到哪,深怕一個不注意就走了樣。尤其,這齣戲發表的頭10年演出非常密集,一年我總要出門十多趟。當製作團隊其他成員無法隨團時,不只要管燈光,服裝、布景、音響……舞台大小事有了狀況,都要應變處理。

早年,大陸老一輩劇場工作者對於現代劇場沒有太多認識,「燈光放上去就好了,還需要調整?」因為不理解,配合度不高。但吵架解決不了問題,需要耐心溝通,除非真的動不了,才會把白老師搬出來當令箭。

為了拉近崑曲與年輕人的距離,青春版走進兩岸校園。大學禮堂設備不足,要想辦法在有限的條件下做出劇場級的燈光效果。記得在安徽合肥大學演出時,吊桿不夠,臨時以竹竿綁繩子吊燈具。我為蘇崑小蘭花班設計燈光的第二齣戲《玉簪記》在大陸巡演時,裝台才發現部分景片黏在一起,十萬火急重做,幸好沒耽誤到演出。

青春版一演近20年,見證了兩岸,特別是大陸劇場的變遷與發展。大陸不只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新的劇場如雨後春筍建成,接受現代劇場訓練的年輕新血接棒加入,20年來有了長足的進步。2000年以後舞台燈光系統也緩慢起了變化,如今電腦燈、LED燈已成主流趨勢,兩岸劇場不論是人才或環境都已經世代交替,青春版的燈光設計也必須與時俱進,加入新的思考及工作模式。

做為青春版一份子,最讓我感動的是:白老師鍥而不捨的毅力,這個龐大的製作才能走下去,而且一走就是20個年頭。復興崑曲的口號喊得再響,沒有堅強的意志力與執行力,一切都是空談。外界看來,以白老師在文學界的地位應該可以輕鬆成事,事實不然,第一筆贊助金容易談,數百場巡演每出一趟門就是「食指浩繁」的花費,都得從零開始。白老師舉著大旗從六十多歲領軍到八十多歲,永遠精神奕奕,從不喊累。身為後輩的我們怎麼能不提醒自己:「要跟上白老師的腳步,不能鬼混。」

COVID-19三年疫情難得停下忙碌的腳步,不免懷念起青春版《牡丹亭》在各地巡演的點點滴滴,有時因工作時間撞期而煩惱;有時因倦怠而心煩;有時因為工作理念不同發生爭執;有時完成不可能的任務而自嗨;有時拖著疲憊身體走出劇場,一頓可口的宵夜疲勞頓消。20年的情感交織著酸甜苦辣各種滋味,最終化為滿足與開心。

心裡明白:以後或許不會再有這種機會,但也慶幸:至少曾經青春。2024年,青春版《牡丹亭》即將迎來雙十年華,期許這場青春美夢還會繼續下去。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牡丹花開二十年:青春版《牡丹亭》與崑曲復興
作者:白先勇
出版:聯合文學
定價:22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白先勇

民國二十六年生,廣西桂林人。臺大外文系畢業,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

白先勇為北伐抗戰名將白崇禧之子,幼年居住於南寧、桂林,民國三十三年逃難至重慶。抗戰勝利後曾移居南京、上海、漢口、廣州。三十八年遷居香港,四十一年來臺與父母團聚。五十二年赴美留學,五十四年獲碩士學位,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任教中國語言文學,八十三年退休,投入愛滋防治的公益活動和崑曲藝術的復興事業,製作青春版《牡丹亭》巡迴兩岸、美國、歐洲,獲得廣大迴響,從「現代文學傳燈人」,成為「傳統戲曲傳教士」。八十六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圖書館成立「白先勇資料特藏室」,收錄一生作品的各國譯本、相關資料與手稿。曾先後獲國家文藝獎、元智大學桂冠文學家獎、北京中國音樂學院太極傳統音樂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貢獻獎,二○二一年獲頒臺灣大學名譽博士、臺北文化獎。

白先勇是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戲劇家,著作極豐,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八千里路雲和月》、《白先勇的文藝復興》,舞臺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兩岸均已出版《白先勇作品集》。小說多篇曾改編為電影、電視、舞台劇,並翻譯成多國文字。關於白先勇文學創作的研究,兩岸均不斷有學者投入,人數眾多,面向多元,形成白先勇文學經典化現象。

民國一○○年起致力整理父親白崇禧傳記,出版《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與廖彥博合著)。一○三年在臺灣大學開設《紅樓夢》導讀通識課程,將畢生對《紅樓夢》的鑽研體會傾囊相授,並出版《白先勇細說紅樓夢》、策畫編纂《正本清源說紅樓》。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黃祖延(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兼任教授)
2024-03-19 18:00
現場》《楊牧全集》書信佚稿全收錄,幕後編輯友情綿長

「我當然不會辜負你們的期望,一定要在社會上爭出一席地位來,尤其在詩壇上,我一定要努力工作,務使自己稱霸(詩霸嗎?一笑)於此。」

1960年,年方二十的青年楊牧在寫給好友葉步榮的信中,發下如此豪語。後來,他果真憑著這等努力和決心,成為備受海內外尊崇的詩人。

文學家楊牧於2020年3月13日以80歲之齡辭世,今逝世4週年之際,洪範書店出版《楊牧全集》,涵蓋他畢生創作共30冊、375萬字,依文類分詩卷、散文、文論、譯著、別卷,包括大批他寫給友人的書信,呈現大師私下深情又率真的個性。


楊牧全集30冊(洪範書店提供)

其中新製內容,包括楊牧兩本英文著作和論文的全新漢譯,以及別卷共8冊,含「集外集」、「書信」、楊牧手筆的「洪範書介」、未公開照片手稿等。「集外集」首度發表楊牧未結集或發表的作品,從他的手稿與散佚在台、港、星、馬等各地報刊收集整理而來,編輯曠時費力。

《楊牧全集》的編纂先後由新匯流基金會、洪範書店接力進行,除了楊牧夫人夏盈盈的推動,與14位編輯委員奚密、許又方、陳育虹、陳義芝、須文蔚、張力、楊照、楊澤、謝旺霖等人的協力,楊牧摯友、洪範書店共同創辦人葉步榮更是幕後重要的靈魂人物。

➤終身情誼不滅,冥冥中注定編纂全集

楊牧本名王靖獻,早年筆名葉珊,1940年生於花蓮,家中經營印刷廠,他最早的兩部詩集《水之湄》、《花季》便由父親親自印行。葉步榮與楊牧是花蓮同鄉,花蓮中學初中部同校、高中部同班,自此展開終身情誼,即使長時分隔台、美兩地,也未曾疏淡。

1976年,楊牧與葉步榮、詩人瘂弦、生化學家沈燕士4人共同出資成立洪範書店,策畫文學出版,幾乎網羅了當今重要名家,堅持文學經典的理念延續至今。


洪範書店成立週年創辦人合照:葉步榮(前左)、瘂弦(前右)、楊牧(後左)、沈燕士(後右)。(洪範書店提供)

葉步榮透露,楊牧生前不打書,從不寫應酬或別人出題的文章,他只寫自己想寫的,因此這套《楊牧全集》也是「原汁原味」、純度有如24K金,每一個字都是楊牧之言,僅有一篇例外,是鄭毓瑜教授為全集作的序。

既是好友又是編輯夥伴,葉步榮也爆料楊牧的「龜毛」,不僅對字體、行數、版面都有嚴格堅持,而且最不喜歡文章旁有編輯「案語」或導讀等別人來指點作品,「楊牧自己的書後來再版,也把別人的序跋統統拿掉,封底摺口的字也刪;2006年之後的詩集連書介都不要了,全空白。算潔癖吧,他是處女座。」

洪範的書編輯體例獨樹一幟,多出自楊牧的意見,例如頁碼都很小,他自己的詩集甚至只放一邊的頁碼,力求「乾乾淨淨」。還有諸多小細節,如破折號要比一般的短一點;有些用字如「彷彿」、「髣髴」,楊牧會依上下文視覺決定怎麼用;復興「崗」則堅持用「岡」,因他認為「上面的山是多餘的」。

葉步榮笑稱,以前如果跟他建議統一用字,他就回:「你說的沒錯,但改了以後,作者就不要寫楊牧,寫葉步榮。」讓他實在沒辦法,所以這次全集當然也都照楊牧意思來編。

葉步榮說,楊牧的手稿、刊出作品自己整理得很完善,但為怕漏失,從年輕時就囑咐他幫忙保存一份,「現在看來,冥冥之中注定了我要幫他編這套全集。」

編輯過程找到楊牧未結集的詩作超過200首,但全集只收了40餘首,包括他16歲的少作。葉步榮表示,雖然這些是楊牧過去自己沒選入單行本的創作,但楊牧曾寫信給瘂弦提到,未來這些作品如何被評論或發表,他也無法限制,算是保留了公開的可能。


洪範書店共同創辦人葉步榮。

➤我到底能成為什麼樣的人物?

《楊牧全集》別卷中的3冊「書信」,除了給兒子的家書,更有大量他寫給瘂弦、余光中、王文興、白先勇、林文月等文壇友人往來的書簡,足見他交遊之廣。與葉步榮的信單獨成冊,橫跨1960年到2015年,近一甲子歲月。

但這些書信仍不及楊牧寫出去的十分之一,如他寫給七等生的信,在出版前夕才收集到,可惜趕不上付梓。因此目前楊牧書信的收羅仍持續進行,全集未來還有可能增補。

葉步榮透露,楊牧寫信和文章完全不同,口氣直接,非常真性情。但楊牧字跡極為潦草,只有他和學者張力等少數人能辨識,編輯困難。尤其寫給葉步榮的信,「實在太私密了」,他連影印都不敢經由他人之手,最後是他自己念出、透過聽打軟體打字,敏感人名則斟酌隱去。

兩人通信從少時抒發抱負、談論愛情,到商討洪範編務、分享家庭生活等,字句坦率真摯,呈現可比親人的深厚交情。

青年楊牧的來信往往直抒胸懷,例如就讀東海大學英文系時,曾為準備期末考而大嘆「嗚呼哀哉」。他自述大學後「『揮淚』放棄繪畫……因為我要『專心一志』寫詩做個詩人,只好把做畫家的夢一拳打破。」

訴說想家的寂寞:「我已半年多沒回過家,有時候想起來是很黯然的。」「我希望能去海邊游泳,去池南划船——老了自己,辜負了山水,這就是『成長』的過程。」

在金門當兵時,他寫信介紹葉步榮訂閱新詩刊《創世紀》,同時徬徨「到底我將來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一個『人物』?教員嗎?作家嗎?植物學家嗎?窮光蛋嗎?傳教士嗎……你沒想到我居然動了『做醫生』的念頭吧。我大概仍然是一個『可塑性極強』的青少年。」

也討論對婚姻的想像:「我們要求的對象不能是傻瓜,不能是只會生小孩,洗衣服,燒蹄膀的女人,應該是乾乾淨淨,會說話,會發愁,會歡笑的女人……總有一天,會像神話一般出現那麼一個女子。」


楊牧夫人夏盈盈女士。

1966年楊牧留學美國,葉步榮於花蓮銀行任職,信中寫兩人「一個在花蓮做事,一個飄洋過海,到老時看看誰智誰愚,一定只能啞然失笑。」時隔半個多世紀,此言令人會心一笑。

相交大半輩子,葉步榮笑說緣分使然,當然也會吵架,或在洪範編務上意見不合,「但通常過兩天就好了。」

➤遠觀論戰,自詡不做虧心事

書信集也隱隱呼應當時文壇事件,如1970年代初台灣掀起現代詩論戰,傅敏(詩人李敏勇當時筆名)和陳鴻森寫〈蓋棺話葉珊〉一文批評楊牧。楊牧經余光中來信得知,回信表示初以為可笑,繼又覺得過分,「更又覺得有點生氣,復又坦然」,只說作者「這樣刻薄是沒有風采的事。」

這場論戰中,陳芳明也撰文批評《創世紀》詩社成員。因此1973年,楊牧邀陳芳明在志文出版社「新潮叢書」出書時,特地回信給《創世紀》詩人洛夫解釋:他與陳芳明素昧平生,但細讀過這本評論書稿,認為思路清楚、論點有意義,而自己與洛夫的交情「是建立在互信互愛上……我是這樣想,永遠這樣想,只做對的事,不做虧心的事……《創世紀》的朋友如果不贊成,大可寫文章駁他,文明世代,一切講求思想的邏輯合理性。」

楊牧在「不使一個年輕人失望」之餘,懇切向老友表明心跡。


楊牧一生戮力耕耘文學。

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又起,人在美國的楊牧遠觀煙硝,去信余光中:「我曾想寫一以台灣人身份寫的文章,竟被阻止,所以我看這事是政治之事,不是文學之事……不管他們怎麼說,我於寫詩此事是不會放棄的。一個人唸了文學史,大風大浪存在知識的領域裡,倒也不是容易被人嚇倒的。」

從書信也可見楊牧狂放的一面,如1986年與郭松棻信上寫:「你教我不必和同輩友儕競賽,應該和時間競賽。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有人直指著我的野心說話,使我不得不感動。」並自比已超過杜牧之類,「我心目中真正的『假想敵』是蘇東坡。」

信中也流露他對朋友的關懷,例如要郭松棻不要「太苦」,「應該在工作之餘放鬆一點,甚至偶爾放縱一下。」聽聞吳潛誠生病,他難過地寫信:「像我們這樣做事的人,若要生病,應該我先開始,沒想到卻讓年輕的老弟忽然罹恙,令人震驚。」

➤提攜後輩不遺餘力,一生追求突破

楊牧取得美國柏克萊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後,長年任教於華盛頓大學、普林斯頓大學,之後又參與香港科技大學創校、花蓮東華大學創校籌組中文系和英美語文學系,擔任人社院院長,並曾出任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首屆所長,在創作與學術領域都成就非凡。

如同他自己在學生時代受到徐復觀、牟宗三、陳世驤等師長深刻的影響,楊牧也在紀錄片《朝向一首詩的完成》中提到,除了詩人,「學校老師」也是他很看重的身分。

因此楊牧提攜後輩不遺餘力,即使不在課堂上。1970年代他鼓吹《聯合報》副刊應該登詩,並擔任幕後編選,當時「新人」如向陽、羅智成、楊澤、陳義芝、敻虹等投稿刊出,他都一一悉心剪報收藏。

在學者廖咸浩記憶中,楊牧則永遠是他16歲時在復興文藝營首度見到的模樣,「他一上台就說:『我可以抽根菸嗎?』非常帥氣!」


學者廖咸浩

綜觀好友一生,葉步榮認為楊牧始終不變的,是努力追求突破,「他的研究博大精深,文學面向寬廣,詩、散文、戲劇、翻譯都有,大概只有小說沒寫。他完全不理會市場口味,認為作者不能讓讀者輕易追上。另一方面,又總說最滿意的作品還沒寫出來,顯得謙虛與不滿足。」

葉步榮回憶以前有時讀到楊牧的新作,會對他說自己讀不太懂,楊牧也不解釋,只回他:「你慢慢看就會懂。」他因此明白,文學經典的價值是永恆的,亦是讀者要自己慢慢揣摩的。

詩人楊牧已遠行,幸而,留在人間的除了他的遺愛,摯友,還有文學。


《楊牧全集》編輯群合影。前排左起:陳義芝、陳育虹、謝旺霖、鄭毓瑜、葉雲平、楊澤、許又方。
後排左起:須文蔚、廖咸浩、童子賢、夏盈盈、葉步榮、張力。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楊牧全集 1-30:詩卷、散文卷、文論卷、譯著卷、別卷
作者:楊牧
出版:洪範書店
行銷:目宿媒體
定價:210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楊牧
本名王靖獻,筆名葉珊、楊牧等,台灣花蓮人。東海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柏克萊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美國麻薩諸塞大學、華盛頓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台灣大學、東華大學、政治大學等,曾任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兼中國文哲研究所所長、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楊牧一生戮力耕耘文學,著有大量詩、散文、戲劇、評論等中英文類,有數十種外文譯本在國外出版。曾獲中山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國家文藝獎、馬來西亞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Newman Prize for Chinese Literature)、瑞典蟬獎(Cikada Prize)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3-19 11:02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