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評》吉米.罕醉克斯 X 墨必斯的交融體驗:《印加石》與〈Little Wing〉

Well she's walking through the clouds
With a circus mind that's running round
Butterflies and zebras
And moonbeams and fairy tales
That's all she ever thinks about
Riding with the wind.

When I'm sad, she comes to me
With a thousand smiles, she gives to me free
It's alright she says it's alright
Take anything you want from me, anything
Anything.

Fly on little wing,
Yeah yeah, yeah, little wing

這是搖滾樂傳奇吉他手Jimi Hendrix的名曲之一〈Little Wing〉。說是名曲,在他眾多經典中,知名度可能相對有限,大概就是可以用來區分是聽熱鬧或聽門道的鑑定曲(至於是否為死忠鐵粉的鑑別,則另有指定曲目)。


Jimi Hendrix beim Fehmarn Festival 1970(圖源:wikipedia)

以我自己為例,開始聆聽搖滾樂,Hendrix的大名絕對是一開始就會知道的名字,甚至早在接觸搖滾前,就已經在許多電影或媒體上聽過他的吉他聲響。他是典型的搖滾傳奇,留下太多讓樂迷傳頌的神話。他曾在舞台上將吉他點燃,在焚燒時發出的扭曲聲響中頂禮膜拜;他在1969年Woodstock現場,重新演繹美國國歌,以吉他做出戰場征伐的效果,成為反戰世代的重要光影……

這些叛道離經的時刻,讓Hendrix成為渴望叛逆者的偶像。然而就像那把在台上燃燒的吉他,舞台上的張揚作勢,只是為了遮掩他千瘡百孔的靈魂。他在音樂的索求,更多的是個人的探索與解惑,與樂迷期盼的快意灑脫有顯著的落差。這也成為他創作人生的心魔,最終更間接促使他走入「27歲俱樂部」的早逝結局。

意識到這些,是在我終於「領悟」了〈Little Wing〉這首歌時。那是在我自稱搖滾迷的多年之後,從馬世芳的廣播節目,聽他一一解析每個字句和樂曲的段落,並比較數個不同的翻唱版本,我才真正進入這首短短不到三分鐘的歌曲世界,了解那略顯浮誇、晦澀的歌詞背後涉及的諸多意義和解釋,以及看似簡練實則複雜的曲調。我不只理解了一首歌,重新認識了一位創作者,更讓〈Little Wing〉成為日後失落沮喪時支撐自己的力量。

「開悟」的隔日,馬上和打工的好友分享這首歌,天花亂墜的轉述了一堆。事後他也愛上這首歌,但對於那時剛結束一段戀情的他來說,嗯,就真的只是提供了一首讓他沉浸苦戀回憶的情歌。

好吧,對藝術的感受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一首歌的好與壞,終究不是用言語能完全析理的。不論原因為何,我和我的朋友動機不同,但都有機會去感知那無法言說的世界。

言語無法,但圖像可以。

➤Jimi Hendrix的同時代迷弟──墨必斯

多年之後,在不經意的機緣下,我看到法國漫畫大師墨必斯(Moebius)上世紀90年代一系列關於Jimi Hendrix的插圖,再次重溫了那領悟的瞬間。


由墨必斯繪製的專輯封面《Voodoo Soup》(圖源:wikipedia)

一生崇拜Hendrix的墨必斯,不管是繪製的合集封面《Voodoo Soup》,或者將Hendrix繪成巨大石雕、最後晚餐的耶穌、行走於荒原的獨行者、頭髮冒火的思想者……一幅幅的插畫,藉由線條、色彩的運用,以大量的圖像符號,透過平面捕捉了Hendrix,讓Hendrix像是理所當然的存在一般,融入墨必斯終其一生精心構建的宇宙。

我們不只在閱讀時彷彿能聽到Hendrix獨有的音樂聲響,更能觸及Hendrix音樂最深層的內核。細細品味每一幅墨必斯向Hendrix致敬的圖像,他是真正懂得Hendrix的音樂,或者,更確切地說,他們共享著同一世代的追求與渴望。

墨必斯本名尚.吉哈(Jean Giraud),1938生於法國,和1942年出生的 Hendrix年齡相仿。人們在談及Hendrix時,多半聚焦在他後來於美國樂壇的功成名就,忽略了他最初是遠赴英國出道,才獲得世人的重視。

60年代正是歐陸風起雲湧的時刻,無論文化、政治、社會等不同層面,歐洲都在那個劇烈變動的年代裡擔任領頭羊的角色。墨必斯很年輕時就展現繪畫的天賦,18歲即投身漫畫創作,斷斷續續參與不同創作。1963年與Jean-Michel Charlier合作推出《藍莓上尉》(Lieutenant Blueberry)這部長銷的商業作品,讓他聲名大噪。

但如同Hendrix在大獲成功的出道專輯《Are You Experienced》一鳴驚人之後,試圖轉向更為概念層次的音樂探索,年輕的吉哈在《藍莓上尉》大賣的同時,開始使用另一筆名進行創作,隱喻無限的「墨必斯」。這個全新的自我身分,不只是單純商業和非商業的區隔,或專用於奇/科幻類型的題材,而是他以內心層次的探索出發,打造獨特的宇宙世界,以這些作品觀照並超越現實的表象。

相對於Hendrix在短短4、5年之間將自己燃燒殆盡,2012年去世的墨必斯,擁有更長的創作人生。但他並沒有選擇安全或保守,無時無刻不在作品中進行實驗。尤其1974年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漫畫家,一同創辦了法國前衛漫畫雜誌《金屬咆哮》(Métal Hurlant)之後,他筆下的宇宙就開始不斷的膨脹,並將觸角擴及不同領域。這直接或間接影響了1980年代好萊塢科幻電影諸多奇想的開疆拓土,我們在同時期日本科幻動畫中,不時也能看到來自墨必斯宇宙的投射。

墨必斯的名字不時和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和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這些科幻電影的前鋒連結在一起,和宮崎駿兩人更是相知相惜的好友。這群80年代秀異的科幻創作者,成為改寫人類想像力的人,推動著我們對於未知的臆測和奇想。


出席第4屆羅茲國際漫畫展的墨必斯(尚.吉哈)(圖源:wikipedia)

➤《沙丘》試畫的分鏡腳本──《印加石》

比起類型創作的商業成功,墨必斯似乎還想追索更多。在他以畫筆打造的超現實世界裡,似乎總保有上世紀的反文化(Counterculture)精神,就像Hendrix的樂曲,每個不同的聽眾都可以有自己時代的詮釋,但也都能將人瞬間拉入那已然逝去的20世紀60、70年代的理想與玄思。

無論劇情,墨必斯筆下最靜謐平靜的畫面,也總暗藏金屬磨擦時的尖銳咆哮,宛如Hendrix利用效果器發出的扭曲聲響。那不只是傳達憤怒或狂爆,更多時候在張狂的表象之下,不時流露著切割自我之後,直視人性意識底層的觸動,以及對於人為何存在於世間的思索。

就以《印加石》(L'Incal)為例,這是墨必斯從1981年起,和老搭檔前衛電影導演尤杜洛斯基(Alejandro Jodorowsky)開啟的合作,創作期橫貫了整個80年代。兩人第一次攜手的漫畫,是1978年的另一部經典《貓之眼》,以50多頁的篇幅,勾勒著沒有目的、純粹以歡娛為目的的暴力。尤杜洛斯基一度試著將科幻經典《沙丘》改編成電影,後來胎死腹中,但當時由墨必斯試畫的分鏡腳本,卻成為《印加石》的發想。


《印加石》編劇尤杜洛斯基(圖源:wikipedia)

《印加石》的劇情架構相當簡單:主角是個自顧自己,癟腳怕事的中年私家偵探約翰.迪佛。他在一次任務中意外獲得了宇宙能量的來源「印加石」,引起各路覬覦的人馬瘋狂追殺。捲入光明與黑暗兩大勢力對決的迪佛,逐漸掌握並洞悉了印加石背後蘊藏的能量與祕密。整個過程既腦洞大開又血脈賁張,相對於此前墨必斯另一本繁中譯本《伊甸納:星際修復師的奇幻迷航》,動作片屬性、情節又很鬧的《印加石》,對一般讀者而言可能更好理解。

事實上,敏感的讀者一定馬上發現,《印加石》的劇情架構像極了1997年法國導演盧.貝松(Luc Besson)自編自導,墨必斯也有參與製作團隊的電影《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上世紀「反英雄」的英雄代表布魯斯.威利(Bruce Willis)完全就是約翰.迪佛的人間翻版。

然而,在這樣基本的動作片架構下,尤杜洛斯基和墨必斯耗費了10年的時間,並不只是想要說一則討好讀者的科幻童話,他們甚至在有意無意間還刻意挑釁既有的套路。尤杜洛斯基不斷反轉人們對敘事的預期,刻意安排各式各樣的歧路,像架設陷阱一般,把讀者推入最後的結局。

墨必斯也以畫面的經營,呼應尤杜洛斯基在荒謬情節下暗藏的野心,在每個畫格中精心雕琢不同的細節,然後又以一格格的畫格,堆砌出數個不同的世界。這些世界彼此交疊,經由畫面交遞,直到最後我們才猛然驚覺,他們並不是要畫下一本「漫畫」,而是藉由漫畫為媒介,打造出一幅巨大的曼荼羅(maṇḍala)。

➤一旦體驗,即是永恆

在《印加石》裡,尤杜洛斯基的劇和墨必斯的圖,從來就不是只打算述說一則乍看荒唐無稽的科幻動作大劇,就像〈Little Wing〉那些什麼斑馬、蝴蝶的意象,或高深的吉他技巧,從來也不只是要打造一首滿足你情緒快意或失落起伏的歌曲。

這些反文化世代的人們,無論作品多麼動人,總是忍不住想挑動現世的沉悶,回歸內心反覆的求索和挖掘(多半也摻雜著藥物的實驗),企圖捕捉那超越存在的樣態。在〈Little Wing〉裡,Hendrix講述著破碎的靈魂企及圓滿的一瞬喜樂;在《印加石》裡,尤杜洛斯基和墨必斯則藉著一則帶有宗教意味的科幻神話,表達對生死輪迴的參悟和洞悉。

在這個意義上,卷末那句「永遠不會消失在海洋裡的那滴水」,與其說是故事的結尾,還不如說是一則要再三思索以求頓悟的偈語了。

當然,你也可以在看完《印加石》之後,完全無視我上面的看法,單純覺得,呃,這就是一本劇情和圖像都很特別而已的科幻漫畫。嗯,這也無妨,最重要的,是你已經閱讀過墨必斯(或者順帶一同聆聽Jimi Hendrix,效果更佳),也許還是一頭霧水,但終將是難忘的經驗。

墨必斯在漫畫世界裡期盼讀者的,也許不是知性的理解或感性的娛悅,而是Jimi Hendrix不斷質問的那句:你體驗過了嗎?(Are You Experienced?)一旦體驗,即是永恆。

歡迎一起來到墨必斯的世界。


圖片來源:積木文化《L'INCAL印加石》/亞歷山卓.佐杜洛夫斯基  Alejandro Jodorowsky 著、墨必斯 Moebius 繪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L’INCAL印加石
L’Incal, Intégrale
作者:尤杜洛斯基(Alejandro Jodorowsky)
譯者:陳文瑤
出版:積木文化
定價:12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尤杜洛斯基

1929年出生於智利的蘇俄裔移民,13歲開始在馬戲團當小丑與傀儡戲學徒,稍後遠赴巴黎從默劇大師馬歇.馬叟(Marcel Marceau)修習默劇。其所執導的《鼬鼠》(El Topo)、《聖山》(The Holy Mountain)已成為影迷心目中的超現實主義電影經典。1975年開始著手法蘭克.赫柏(Frank Herbert)同名小說《沙丘魔堡》(Dune)的電影改編工作,不過由於出資者的臨時抽退,導致這部大戲最後改由大衛.林區(David Lynch)執導。1996年榮獲安古蘭國際漫畫展的「最佳劇本獎」,躋身世界一流漫畫編劇家之列。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翁稷安(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2024-03-04 11:00
OB短評》#458 動人且無法輕忽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保持真誠

Stay True: A Memoir
徐華(Hua Hsu)著,王凌緯譯,二十張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即使是一本英翻中的作品,閱讀這本回憶錄仍有種特殊的親密感。不僅是因為作者的台裔身分,或其父執輩留美經驗可以連結到台灣的護國神山,那些在大學宿舍打屁的日夜、想在文學理論音樂電影中尋找自己的獨特性,同時渴望群體歸屬的矛盾,或是在年少時遭遇突如其來的死亡等等的成長經驗,都讓這本得獎作具備極高的滲透力與感染力,成就一本既普世又私密的經典作品。【內容簡介

愛是失守的煞車

曹馭博著,九歌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文字精煉並善於處理符號訊號的詩人,將其高核心運算組裝進小說載體後,出現一種奇異的速度感。是失守的煞車、失能的駕馭者,又或者是衝撞前的節制與冷謐,讓各篇小說讀來張力十足。而在張力之下,小說建立的敘事又是那麼穩重漂亮,句子間的連繫扎實緊緻,讀來順暢安心又有其獨特辨識度。是一部文字語感與情節都十分優異的小說集。【內容簡介

異鄉人之地

清帝國在新疆的教化工程
Land of Strangers: The Civilizing Project in Qing Central Asia
許臨君(Eric Schluessel)著,苑默文譯,黑體文化,5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本書最為有力之處是,作者罕見地能夠利用察合台語文書,將中亞歷史重建中的發語權交還至基層與本地人手中。分別象徵階級、種族、性別三個向度的士兵、穆斯林、女性的能見度因此提高了。論述由湘軍採行的儒家式秩序結構與政治思想切入,再延伸至仲介群體「通事」,然後透過女性、家庭與性,討論穆斯林族群的內涵與邊界如何被調整,最後則一切終歸於歷史記憶的塑造。經過如此立體又鞭辟入裡的重建,細膩揭開了穆斯林的故鄉如何成為帝國的「新疆」與異鄉人之地的軌跡。【內容簡介

今生好好愛動物

馬尼尼為著/繪,新經典文化,54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用「精彩」來評價此書似乎會顯得有點輕易,但這本書從企劃到成書、從文字到視覺、從作者到被書寫對象,都呈現了難能可貴的出色內容。用「動人」來描述此書似乎也會有點輕軟,因為從簡稚澄的故事到每位收容所裡人與動物所述說的生命重量,都讓人感到無法輕忽。然而作者的文字與插圖都直覺地讓人不禁讚嘆其精彩與動人,也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更多人握在手裡、揣在心裡。【內容簡介

五湖四海

王安憶著,麥田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王安憶終究是王安憶,即使在一本看似余華世界的小說裡,依舊以獨有的文字魅力和敘事節奏,打造出她筆下一貫的天地。看似溫和,又不時暗露著鋒利;看似描述成功,但更多的是傳達成功過程中的失落。以一則看似遙望過去的虛構小說,不時提醒讀者重新思索眼下的真實世界。【內容簡介

坡上的見證者

陳顥仁著,九歌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設   文   樂  
詩集是建築人與空間纏綿的情歌,助我們以詩讀建築,也以建築讀詩。在那些靈光輝室,可鑒毫芒之際,建築也不是冰冷孤立的存在,構件、事態、時節、風景,賦形為聲韻、節奏、意涵,與詩共生。於是,詩歌鑄成的空間意象,也映照出人世的質地,叮鈴噹啷,流洩成人間一刻。【內容簡介

等待在夜裡被捕

維吾爾詩人的中國種族滅絕回憶
Waiting to be Arrested at Night: A Uyghur Poet’s Memoir of China’s Genocide
塔依爾.哈穆特.伊茲格爾(Tahir Hamut Izgil)著,韓絜光譯,衛城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益  
詩人以他的筆寫生命的實況。顯得格外平實沉靜的筆觸,一路揭開從天而降的難局,偶然才迸發的詩意,似乎就是忍痛壓抑的情緒那難免失控的閃現。化整為零的詩意也仿如化整為零的族群,於偌大的網羅中鑽探出路。我們除了讀當代離散的故事,讀醒世警惕,也讀到一部具有文學高度的創傷經驗書寫。【內容簡介

許明涓短篇小說集
許明涓著,木馬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鳥,是這部小說集的核心裝置。舉凡愛戀、性別、繁衍、親子、病痛……所有的心思都隨著鸚鵡、五色鳥、白文鳥、夜鷺翩翩起舞,彷彿只有借助羽毛的輕盈,人世紛擾才能得到暫時的安放。然而這些溫柔底下,還有某種物種間的共情,甚至移形換位亦無不可,讓人覺得肩胛骨癢癢地伸出翅膀來。【內容簡介

自由

在歷史盡頭長大成人
Free: Coming of Age at the End of History
蕾雅.烏琵(Lea Ypi)著,賴盈滿譯,時報出版,460元
推薦原因: 思   議   文   樂   益  
這部ㄎㄧㄤ中帶刺的馬克思女孩成長記,好看好笑,沒心沒肺又有情有義,還是阿爾巴尼亞出品,未免太稀奇。作者敘事直爽歡潑,free得不得了,不只顛覆了一般對東歐小國的刻板印象,甚至讓人覺得,你才是那個被自己的鐵幕關起來的人。【內容簡介

瘟疫與文明

人類疾病大歷史
Plagues Upon the Earth: Disease and the Course of Human History
凱爾.哈珀(Kyle Harper)著,林俊宏譯,時報出版,8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疾病與人類文明史如此宏大的主題,過往已有不少人文領域的作品面世,但此書在既有的相關論著基礎上,加上更多跨領域的知識與思考,往前納入古代DNA與細菌演化學,也加入當代公共衛生醫學的轉變。書中並強調修正過往致力於將疫病從人類生活消除的史觀、是讓人類社會體質更加脆弱的問題之一,由此重新思考疫病與人類緊密的關係。【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英美書房》為助以色列戰爭重傷兒童,作家響應募款「#BooksForGaza」募得近7萬英鎊,及其他藝文短訊

【產業消息】

■為幫助在哈瑪斯—以色列戰爭中受重傷的兒童,《好女孩:日常謀殺》(The Good Girls: An Ordinary Killing)作者兼記者索尼婭・法雷柔(Sonia Faleiro)、《逃亡者》(The Runaways)作家詩人法蒂瑪・布托(Fatima Bhutto)和文學經紀人茱莉雅・邱契爾(Julia Churchill)共同發起「#BooksForGaza」募款活動,號召作家捐出親筆簽名書供拍賣,響應者包括《來世》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納、《微物之神》阿蘭達蒂・洛伊、《My Friends》希沙姆.馬塔爾(Hisham Matar)、《聊天記錄》莎莉・魯尼等。此專案最後募得近7萬英鎊(約新臺幣273萬元),捐款將用於受傷兒童至黎巴嫩進行治療的交通費、手術醫療、心理治療和社會救助基金等,投入協助截肢兒童回歸生活的長期計畫。

■自去年6月以來,美國國內作家和組織發起數項訴訟,主張ChatGPT和LLaMA等大型語言模型(LLM)人工智慧軟體的所屬公司侵犯著作權。其中加州的三案併為一案,加州的聯邦法院審理合併訴訟案後,本月將6項指控中的4項撤銷,包括代理侵權、刪除或修改著作權管理資訊、不正當競爭法下的疏忽,以及不當得利。不過,原告仍可以繼續主張「直接侵害著作權」以及「不正當競爭」,法院也給予原告1個月的時間修改起訴書,更精確定義論點。

■美國國家書卷獎放寬參賽資格,非美國公民的作者不再被拒於門外,3/13起開放本屆報名。只要是「在美國、美國屬地或部落土地上長期居住」的作者,即可報名小說、非小說、詩歌和青少年文學獎,2018 年增設的翻譯文學類別本身即從未對作者或譯者設立公民資格門檻。幾個月前,普立茲獎委員會亦宣布取消圖書和藝術獎的美國公民身分門檻,將資格擴大到具有美國永久居留權,及「長期以美國為主要居住地」者。

■去年於成都舉辦的世界科幻大會於1月底爆發黑箱資格審查,多部入圍作品如匡靈秀《巴別塔學院》、尼爾.蓋曼《睡魔6》都被標注「資格不符」而失去提名資格。2024年格拉斯哥世界科幻大會主席馬卡倫史都華(Esther MacCallum-Stewart),代表大會對此致歉,並將參與該屆評選會務、並曾在郵件中表達《巴別塔學院》具政治性煽動疑慮的凱特・瓊斯(Kat Jones)從2024年的行政名單除名。

為贏回公眾對雨果獎的信任,主席馬卡倫史都華宣布本屆將採取3項措施:

1. 於2024年春季公布決選票數時,也將同步揭露所有入選作品被認定資格不符或退選的原因
2. 完整的投票結果、提名統計和投票統計將在今年8月11日頒獎典禮後立即公開
3. 主辦單位也將在頒獎典禮後立即發布會議紀錄,解釋他們因應世界科幻大會章程所做的評選決策


格拉斯哥世界科幻大會於官網發布的公開聲明與致歉。(翻攝自Glasgow 2024


【延伸閱讀】華裔作家匡靈秀雨果獎被「排除資格」,流程備受質疑,外媒懷疑中國政治因素介入


【新書快報】

■《Peaces》、《Gingerbread》等書總帶有奇思妙想的海倫.奧耶耶美(Helen Oyeyemi),推出如萬花筒般令人目不暇給的新小說《陽傘或斧頭》(Parasol Against the Axe),教主角和讀者難以分辨幻覺和妄想、事實與詮釋的界線。

主角希蘿(Hero)受邀到布拉格參加朋友的婚前單身派對時,並未料想自己會答應,更未料想到兒子送她的那本書似乎有點古怪,今天讀是神聖羅馬皇帝魯道夫二世時期的貴族婚外情和冒險故事,隔天讀卻變成1950年代共產黨法官宣揚正義的長篇大論,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隨著情節進展,讀者會發現這些故事中的故事都在講述布拉格不同時期的歷史,但隨著角色的心境而展現不同面貌。一段曾經親密但疏遠已久的友情,一個活過來的城市,一本不斷變換內容的怪書,這段旅程將會把希蘿帶向何方?

■歷史的大哉問莫過於What if ——「如果那時沒發生這件事,後面會怎麼發展?」擅長讓筆下城市的氛圍和性格躍然紙上、將地域與居民連結的作家法蘭西斯・斯波佛(Francis Spufford),繼取景曼哈頓的《金山》(Golden Hill)、描寫倫敦南方小鎮五兄妹的《願光恆久照亮》(Light Perpetual)之後,最新小說《卡霍基亞爵士》(Cahokia Jazz)在密西西比河畔的卡霍基亞奏出樂章,探問如果美洲原住民的文化並未被鄙視、摧毀,而是蓬勃茁壯,會如何改變美國。

《洛杉磯時報》書評讚此書「精雕細琢、緊湊卻又動人心弦⋯⋯『本書』是建構的世界、是偵探黑幫小說,也是對我國(實際)歷史的狠狠批判。」

2020年以出道作《什麼荒謬年代》入圍布克獎並獲多家媒體年度選書的文壇新星凱俐.瑞德(Kiley Reid),第2本小說《Come and Get It》透過大量寫實、精準的對話和第一手的學術圈觀察,再次帶來階級、種族與性別議題難分難捨的成長寓言。

大學生米莉擔任宿舍管理員又兼好幾份差,一心只想儘快畢業和存夠錢買房子,因此當一名訪問教授找上她協助研究時,她欣然抓住這個天上掉下來的大好機會。她們開始偷聽宿舍舍友的談話和流言蜚語,還沾沾自喜蒐集到不少研究素材,殊不知該小心隔牆有耳的人,可能是她們自己⋯⋯。這部小說裡沒有絕對的善惡之分,只有一群人因短視近利或自我中心而形成的複雜糾葛。在所有錯誤的決定匯聚至終點爆炸前,還有多少挽救的機會?


凱俐.瑞德出版新小說《Come and Get It》。(右圖來源:凱俐.瑞德官網

■其小說《散佚的篇章》(Fugitive Pieces)於出版後25年獲BBC精選為「形塑我們世界的100本小說」的加拿大詩人安・麥克斯(Anne Michaels),發行新小說《Held》,以如詩般的文字扛起量子物理、光學原理等科學解釋,撬動生與死間的鐵幕。

1917年的法國戰場上,被炸斷腿的英國士兵約翰躺在河畔奄奄一息,靠著對戀人海倫娜的思念與美好回憶撐過險境,直到獲救。約翰幸運回到家鄉與戀人重聚,並努力以攝影營生,無法擺脫戰爭夢魘的他,卻在沖洗好的照片中發現來自鬼魂的訊息⋯⋯《Held》的故事線穿梭於4個世代,輾轉於法國、白羅斯等不同戰場間,熱戀與死別不斷被複寫,過於短促的有限生命中反而迸發強大熱燙的愛情、渴求、希望,跨越時空在不同人群間引發共振。


加拿大詩人安・麥克斯發行新小說《Held》。(左圖來源:安・麥克斯官網

■詩作散見於《紐約客》、《紐約時報》、《巴黎評論》的青年詩人兼編輯卡維・阿克巴(Kaveh Akbar),端出今年最讓文壇驚艷的小說處女作《烈士!》(Martyr!,暫譯),靈巧機智的文字串起深刻的哲學對話,熱烈探討了悲傷、罪惡感、性取向、種族主義、創作的衝動,以及我們在這個殘酷冷漠的世界中對目標的苦苦追求及奉獻。

和作者同為美籍伊朗裔作家的主人翁Cyrus Shams,於他年幼時死於空難的母親,是他失落人生的黑洞核心,無法抵禦的酒癮、毒癮、憂鬱症則是這股巨大引力的具現。Cyrus著迷於死亡議題,滿腔熱情想寫出一本關於將生命奉獻於理想的烈士的著作,因緣際會下來到布魯克林博物館,拜訪被醫生宣告時日不多、因此正與觀眾暢談死亡的行動藝術家Orkideh,展開關於生死、殉道、身分歸屬的精采對話。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Sway(文字工作者)
  • Bambook(文字工作者)
2024-02-29 11: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