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書房》宮島未奈《奪取天下的少女》獲日紀伊國屋店員最想推薦、書評網站票選榜首,及其他藝文短訊

【業界新聞】

■日本紀伊國屋書店在上個月公布「2024最佳推薦書單」,揭曉書店員工心中最想推薦給讀者的30本書。今年的推薦書籍前5名,分別為宮島未奈《奪取天下的少女》(新潮社)、川上未映子《黄色之家》(中央公論新社)、津村記久子《水車小屋的尼尼》(每日新聞出版)、西加奈子《尋雲》(河出書房新社),以及杉井光《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新潮社)。

另外,角川旗下電子書平台BOOK WALKER經營的日本最大書評網站「読書メーター」(Bookmeter),亦在上個月發布2023-2024年度書籍排行,由讀者投票選出心中最佳前10名。読書メーター的榜單中,《奪取天下的少女》同樣攻佔首位,第2到5名,則分別為青山美智子《明月高懸的林間》(ポプラ社)、辻村深月《觀看今夏之星》(角川出版)、千早茜《白銀之葉》(新潮社),以及永井紗耶子《木挽町的復仇》(新潮社)。

■日本金融教育家田內學,繼《金錢的另一端是「人」:高盛前交易員教你大人、小孩都看得懂的幸福經濟學》後,再次推出金融概念科普書《你的錢為誰而賺:老闆教我的「金錢之謎」與「社會機制」》(東洋經濟新報社),成為日本亞馬遜綜合類銷售榜首。田內曾任職於高盛證券16年,經手過的金額高達數千億日圓。

在新作中,他以故事形式,解答現代人對金錢的不安與疑惑。某個大雨天,中學生優斗與偶然相識的銀行員七海,一同進入一棟神秘豪宅,並與被稱為「老闆」的大富豪,開啟一段關於金錢本質與社會機制的對話。田內以平易近人的筆觸,探討「國家是否會因債務而破產」、「物價上漲和下跌,究竟哪個更好」、「貧富差距為何越來越大」等社會議題,希望讀者在理解金錢的運作方式後,能獲得更多人生選擇,許多讀者在讀完後留下「豁然開朗」、「完全改變了我的金錢觀」、「也想讓我的孩子讀讀這本書」等正面評價。

■貓咪真的是療癒身心的處方?2014年以小說《番茄老師》踏入文壇的作家石田祥,去年以新作《開立貓處方》獲得讀者好評,並在10月榮獲京都書籍大獎後,推出系列作第2集,再續貓與人的溫柔羈絆。位在京都市中京區昏暗巷弄的「中京心靈診所」中,有位風格奇妙的醫生,他為患者開立的身心科處方,居然不是藥物,而是真實的貓。

在這部作品中,石田勾勒急需心靈慰藉的人們,在與敏感善變的貓咪共處的過程中,心情逐漸發生的改變。續集中,與男友感情觸礁的女大生、失去妻子的老人,以及在貓咪收容所工作的男人,各種各樣的「患者」,透過與「處方貓」共度的時光,獲得毛茸茸的療癒。

【得獎消息】

■第170屆芥川獎及直木奬評選,於本月17日公布。文壇新星九段理江,以反映AI時代的《東京都同情塔》(新潮社),榮獲本屆芥川獎,直木獎則由河崎秋子的自然派小說《同類相殘》(新潮社)及萬城目學的青春小說《八月的御所棒球場》(文藝春秋)並列獲獎。

芥川獎得主九段,在2021年以出道作〈糟糕的音樂〉贏得文學界新人獎,隔年發行的《Schoolgirl》,更一舉摘下藝術選獎新人獎和野間文藝新人獎,並入圍芥川獎及三島由紀夫獎。此番獲獎的《東京都同情塔》,以虛構的未來為舞台,呈現充滿欺瞞的日本現代巴別塔。故事中的平行時空日本盛行寬容主義,以「犯罪者應被憐憫」為出發點,興建名為「共感塔東京」新監獄,讓罪犯過著舒適的生活。

無法對犯罪者抱持寬容態度、並對滲透各處的AI語言感到不安的建築師牧名沙羅,一邊苦於工作與信念的分歧,一邊竭力追求未來。透過流暢的節奏,九段揭示虛浮語言及虛假正義間的關係,並預言生成式人工智慧時代可能的樣貌。這部得獎作品,已在今年1月由新潮社正式出版。直木獎得獎作《同類相殘》及《八月的御所棒球場》詳細資訊,則可見〈東亞書房2023年11月號〉〈東亞書房2023年8月號〉

■第16屆日本MOE繪本屋大獎,於去年12月28日公布評選結果。2020年以《麵包小偷》奪下第13屆MOE繪本屋大獎的柴田啟子,這次以《麵包小偷》第5集《麵包小偷與麵包車》成為本屆贏家。《麵包小偷》系列,從身為麵包熱愛者的主角到處尋找好吃麵包的經歷,講到麵包小偷成為優秀麵包師傅,與新麵包小偷鬥智鬥勇、讓飯糰男孩愛上麵包的逗趣過程。

最新作中,麵包小偷收到山羊奶奶的請求,前去為她運送麵包,卻在途中遇到困境,並因一台偶然經過的車而展開新冒險。除了以《麵包小偷與麵包車》奪得首獎外,柴田亦以《熊貓大叔與熊貓平底鍋》獲得本屆第3名。

另外,以《綿綿與莫里》獲得第2名的吉竹伸介,同樣是10年來穩坐MOE繪本屋大獎前10的繪本大師,在首次創作的長篇繪本《綿綿與莫里》中,他用拉丁文memento mori(「勿忘你終有一死」)的日文諧音,為綿綿與莫里兩姐弟取名,並透過兩人的生活插曲,思考「生存意義」與「生存目的」的必要性。


《麵包小偷與麵包車》內頁(圖片來源:amazon

【作家動態】

■2015年以小說《流》榮獲直木獎的台籍作家東山彰良(本名王震緒),去年底推出最新作品《我就是我》(書肆侃侃房),透過6個短篇,講述充滿變化的人生中,一連串的放棄、悲傷、懊悔與寂寞。本書以《流》的續篇〈I love you Debby〉開場,在這個故事中,主角帶著女兒自美國歸來,回到叔叔身邊,並以此帶出《流》中叔叔未曾揭曉的秘密。另外5個短篇〈唐・羅德里哥與無頭妖〉、〈拖把與清潔劑〉、〈我就是我〉、〈遡上〉及〈Reason to Believe〉,則以不同角色,以及他們人生的幸與不幸,講述命運帶來的各種考驗,以及看似成功背後的無底深淵。

■以2019年出版的《線,畫出的我》獲得第59屆梅菲斯特獎、2020年書店大賞第3名等殊榮的砥上裕將,於去年12月推出《線,畫出的我》第2部《一線之湖》,再續前作優美的水墨世界。主角青山霜介與競爭對手千瑛參加「湖山會」以來,已經2年過去。大學3年級的霜介,成長為水墨畫家的同時,也煩惱畢業後要繼續留在繪畫的世界,還是該尋找其他生活方式。

相對於猶豫不決的霜介,千瑛則堅定地以成為「水墨畫界年輕寶藏」而努力。正當霜介躊躇與焦慮時,身體狀況不佳的師兄西濱湖峰,請霜介代替他成為小學生的水墨畫老師,因緣際會使霜介在與孩子們的相處中,重新思考自己的過去和未來。砥上在這部青春小說中,以水墨一色隱含的無限色彩,映照主角霜介在人生路上的成長與掙扎。

■著有《孤狼之血》、《棋盤上的向日葵》、《教誨》等作的推理作家柚月裕子,於今年初發行長篇家族小說《迎風而立》(中央公論新社),以岩手縣盛岡為舞台,描繪笨拙卻感人的父子之情。南部鐵器的工匠孝雄,某天無預警地提出,願意擔任一位因家庭問題被移送家事法庭的少年的臨時監護人。身為職人的孝雄,雖然在專業領域備受敬仰,但一心工作的他,卻並非一位好父親。孝雄的兒子悟,更是對自家突然要成為寄養家庭感到困惑不解。然而,不甘不願地與少年一同在工作室工作、並同住一個屋簷下的悟,隨著時間推移,想法也逐漸產生變化。柚月以家族概念為敘事核心,訴說父與子、以及家庭內難以用言語傳達的情感糾結。

■以《你的人生,我來整理》、《養老金沒了!》、《分開可以嗎?》等作獲得廣大迴響的文學獎作家垣谷美雨,去年底推出新作《墓葬狂想曲》(朝日新聞出版),訴說一齣圍繞死亡與身後事的家族劇。「我就算死也不想葬在你爸的墓地裡。」岳母的遺言,不只引發死後埋葬方式討論,也將親戚、孩子們牽連在內,成為思考墓地必要性的契機。透過這場風波,垣谷將夫婦別姓、改葬費用、樹葬、土葬、少子化等議題包裹其中,主題看似嚴肅而繁瑣,文字卻輕快且充滿趣味,引領讀者思考每個人終將面對的臨終問題,以及與葬儀相關的性別、姓氏及世代想法差異,使本書獲眾多書店店員大力推薦。

■多部作品皆以京都為舞台的暢銷作家森見登美彥,於本月底出版新作《夏洛克.福爾摩斯的凱旋》(中央公論新社),講述維多利亞時代發生在京都的精彩冒險。森見在學生時期,便以出道作《太陽之塔》奪得日本奇幻小說大獎,後續的《夜行》、《有頂天家族》等得獎作,更獲漫畫、舞台及電視劇改編。

在今年初的新作中,森見結合日式風格及膾炙人口的福爾摩斯探案推理,讓讀者透過約翰.華生的神秘手記,迷失在難以逃脫的懸疑世界中。曾在京都內外轟動一時的名偵探福爾摩斯,似乎陷入了嚴重的低潮,他生俱來的才能,究竟消失到何處?森見在〈詹姆斯.莫里亞蒂的徬徨〉、〈艾琳.艾德勒的挑戰〉、〈瑞秋.馬斯格雷夫的失蹤〉、〈瑪麗.摩斯坦的決心〉及〈夏洛克・福爾摩斯的凱旋〉5個篇章中,創造出環環相扣的謎團,構築一齣酣暢淋漓的推理劇。

■因《再生巨流》及「朝倉恭介・川瀬雅彥系列」廣為人知的犯罪暨經濟小說家榆周平,上個月推出新作《末代皇帝》(角川出版),刻畫日本汽油車界的最後榮光。在即將邁入電動車時代的前夕,汽車大廠富田的社長村雨克明,為了製造汽油車傳世之作,決定開發頂級車種「皇帝」新款車型。

村雨邀請在義大利知名汽車製造商加爾巴迪任職的篠宮凛,擔任項目負責人,但凛提出了一個條件。這個前所未有的提案,不只左右新車型的開發,甚至可能在電動車的紀元,拯救岌岌可危的富田。在時代變遷中,獻身汽車產業的人們,為了樹立日本車輝煌歷史的紀念碑,以及促成汽車產業未來,即將迎來全新的挑戰。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Annie(文字工作者)
2024-01-28 12:00
童書書房》洋溢魅力的新刊!繪本雜誌《さがるまーた》匯聚人氣創作者陣容,及其他童書藝文短訊

【童書雜誌的另類山頭】

■說起介紹繪本與童書的日本雜誌,最先浮現的可能是《Moe》吧。不過在去年11月30日,也就是日本的繪本節當天,一本跨界跨到堪稱劈腿的前衛繪本雜誌《さがるまーた》重磅問世。這本由講談社出版的雜誌跨足漫畫和圖鑑等領域,匯聚多位人氣作家、插畫家作品。此外更打破講談社社內的部門界限,請各編輯團隊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家並邀稿,打造出這本具有多樣性和獨特風格的魅力新刊。

以荒井良二為首,雜誌內容集結了及川賢治、田中達也、加藤休ミ等人作品,就算不是繪本作家也有出場機會,例如奇書《人類堆肥化計畫》的作者東樫就是如此。他另外一個身分是「全日本棍棒協會」會長,因此他創作棍棒相關內容,搭配nakaban的插圖,形成了《こんぼうバアアアン》(棍棒 磅!!!!)魄力十足的作品,收錄於雜誌中。動物圖鑑編輯杉原則邀請水彩畫家中村愛創作《しろくま ひぐま ときどきぱんだ》(北極熊、棕熊,偶爾還有貓熊)繪本,使得中村首度挑戰故事創作。

除了精彩的雜誌本文,《さがるまーた》還提供讀者切割、黏貼、紙雕等勞作內容,帶來豐富的互動體驗。至於別冊則是全白內頁繪本,邀請讀者動手畫畫看。附錄是石黑亞矢子的不知名生物「UMA」面具。

總的來說,《さがるまーた》代表講談社對繪本的嶄新嘗試。該社透過雜誌的形式,將不同領域的創作者齊聚一堂,打造出充滿活力和創意的兒童繪本雜誌。「さがるまーた」是尼泊爾語中對於聖母峰的稱呼,雖然講談社借用這詞彙想必帶有創刊期許,但筆者期待《さがるまーた》雜誌可以成為童書雜誌的另類山頭。

【得獎消息】

■兩年一度的國際安徒生獎日前宣布決選名單(shortlist),入選的作家與插畫家如下所述,究竟獎落誰家,將於4月波隆那書展開跑時正式宣布。


國際安徒生獎公布本屆入選的作家(左2排)與插畫家(右2排)決選名單。(圖片來源:IBBY

作家組:

  • 巴西: Marina Colasanti
  • 奧地利: Heinz Janisch(海茲‧雅尼許,著有《史婆婆的帽子店》)
  • 南韓: Lee Geum-yi(李琴䬁(一ˊ),著有《有真與有真》)
    【延伸閱讀】讓傷痛開出花朵,貼近青少年的心:訪韓國兒童文學作家李琴䬁談《有真與有真》
  • 比利時: Bart Moeyaert(巴特.慕亞特,著有《圍牆上的夏天》)
  • 芬蘭: Timo Parvela(提摩.帕維拉,著有《蹺蹺板》)
  • 荷蘭: Edward van de Vendel(愛德華.范登文德爾,著有《藍色小鹿的秘密》)

插畫家組:

  • 中國: 蔡皋
  • 波蘭: Iwona Chmielewska(齊米雷絲卡,繪有《心的房子》)
  • 巴西: Nelson Cruz
  • 西班牙: Elena Odriozola(伊蕾娜,繪有《快快長大/拔秧苗》)
  • 加拿大: Sydney Smith(悉尼.史密斯,繪有《我說話像河流》等作)
  • 智利: Paloma Valdivia(著有《就是這樣》)

【新作上市】

■旅居上海、紐約兩地的插畫家Vikki Zhang(張文綺)最新繪本作品《The Lucky Red Envelope: A lift-the-flap Lunar New Year Celebration》將帶領讀者進行一場歡樂且充滿驚喜的紙上拜年。主角Yue與父母準備迎接新年,特別不同的是今年有剛出生的弟弟加入行列。傳統習俗如送灶神或是讓人身心俱疲的大掃除,在新生命到來之後,都讓家庭成員體會到有別過往的意義。

本書採取問答翻翻書的形式,每頁都設有12處機關,全書多達144處,一時之間玩也玩不膩。Vikki繪圖風格獨特,擅長寫意花鳥的她結合傳統版畫和剪紙元素,呈現出華美的藝術效果,同時巧妙運用留白和繁複的對比。本作榮獲第66屆美國紐約插畫家協會(Society of Illustrators)金獎,高度肯定了Vikki的卓越創作能力。


《The Lucky Red Envelope》內頁(圖片來源:Quarto

■《紐約客》漫畫家Liana Finck推出繪本首作《You Broke it》。書中以動物家長對幼崽的各種斥責為主題。乍看似曾相識,細想又覺得這些小動物被罵得可真無辜呀。例如封面上的小鳥破蛋而出,母鳥沒有笑臉以對,反而怒斥「你把蛋打破了!」翻過幾頁,又看到焦急的大烏龜催促小烏龜「動作快一點好不好!」熟悉的句型,矛盾的場景,點出家長的育兒焦慮、小朋友的困惑神態。Finck解釋,她在產子育兒後十分能理解鳥媽媽的心情:雖然小鳥誕生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但看到自己辛苦生下來的蛋碎成一地,難免心疼萬分,更別提還要掃那一地碎片的心累。


《You Broke it》內頁(圖片來源:amazon

You Broke it》和即將在3月推出的圖像回憶錄《How to Baby》想必會讓家長感同身受。後者記錄Finck懷孕和初為人母的點滴,然而她創作該回憶錄的初衷並非如此單純,而是因為她發現有些育兒書讓讀者過度恐慌,例如強烈建議購齊所有嬰兒用品,或是恐嚇新手媽媽可能因為新生兒夜啼從此無法一覺到天亮;另外有些書則是戴上玫瑰色的眼鏡,過度理想化母嬰之間的互動,與實際生活脫節。熬過這段日子的Finck坦言,孕期令她感觸最深的是體型改變帶來的限制以及社交活動銳減,讓她覺得自己陷入孤立處境。她希望這本回憶錄能讓類似經歷的讀者找到情感出口。

■著有溫暖作品《Happy Dreams, Little Bunny》(小兔子,祝你有個好夢)的繪本畫家Leah Hong攜手新作家Melanie Conklin共同創作《When You Have to Wait》。封面上的小女孩望向窗外,彷彿在期待著什麼,她身旁的貓咪則是沮喪低頭,暗示了她的心境。

不管是像書中的小女孩一般排隊等待進入游泳池,或是盼望離開一週的媽媽回家,或是像多數小朋友那樣盼望盡快長大,「等待」對於生命經驗有限的孩子來說,最困難之處在於他們尚未能夠理解時間的流動,無從想像未來,因此等待就變成了焦慮,如此心境或許連成人也難以排解。

所幸書中以圖像具體呈現出時間流動的必然性,女孩看著窗外逐漸變圓的月亮,注意到日子的變化,在等待的這段時間學會轉移注意力,在達到目標前進行其他活動(例如排隊時搭訕別人交朋友)。Leah Hong以蠟筆、粉彩媒材呈現出柔軟的質感,使得情節推進同時散發沉穩的正念氛圍。本書同時榮獲柯克斯書評和出版家週刊的星級評價。


《Happy Dreams, Little Bunny》內頁(圖片來源:macmillan

【名家新作】

■知名插畫家、繪本創作者「junaida」繼《怪物園》、《の》之後於1月下旬推出新作繪本《世界》。書中沒有說明文字,只有構圖繁複的插圖。乍看沒有敘事主軸,其實卻暗藏玄機。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會發現自己的視覺動線不知不覺被junaida精心佈置的構圖牽引,以特定方式前進。


(圖片來源:Junaida絵本地図

走完主線以後,視線會再度回到焦點尋找其他支線,這時又會發現第一次閱讀時忽略的圖像,令這趟視覺饗宴之旅充滿了驚喜;不需要文字輔助,圖像本身就是永遠說不完的故事。一如文案所述,《世界》是一本「閱讀圖像的繪本」,也是「關於結尾與開始的故事」。本作見證 junaida 勇於突破自己,挑戰繪本形式的創作生涯。

■義大利現代兒童文學之父羅大里在他活躍的年代,不僅創作童書,也在報紙專欄上回答小朋友的問題。諸如「大象的鼻子為什麼那麼長?」、「汽車為什麼要加油才能跑?」的科學問題或是「人類為什麼會出生?」、「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大哉問,羅大里都能用機智幽默的押韻短詩回應,在答覆之餘刺激小讀者的想像。

The Book of Whys》收錄羅大里在1955-1958年間,於lUnità 日報專欄「愛做夢的孩子來散步(A Daydreamy Child Takes a Walk)」上的問答。插畫家JooHee Yoon以刻意扁平的繪圖風格反應出專欄文集與當代的時間差,同時也增添了一股童趣。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吳品儒(譯者/節目企劃/創作者)
2024-01-27 11:00
話題》照顧者聯盟:2023台北雙年展作品《心.坎》與照護書單

他們總是必須成為脆弱他人的支柱,卻也不時在此過程中緩緩感受到自己的無助與無力,迷失在讓另一方活下去或優雅走向死亡的緊迫性和即時性中,但不奢求對等的關懷。

娜塔莎.薩德爾.哈吉安,《心.坎》,2023

冬季到來之時,身邊又有人陸續傳來流感、新冠確診的消息,讓消毒、口罩、疫苗規訓了近三年的身體感覺一下又復返。我們或還未真正進入後疫情的時代,但已有不少出版、藝文作品、研究論述試圖回顧整理疫情帶來的各種影響,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即是近期最具體的一例。

而當我去到北美館步下B1展場後,迎面而來的竟是熟悉的粵語流行歌聲,來自伊朗裔藝術家娜塔莎.薩德爾.哈吉安(Natascha Sadr Haghighian)與華裔創作者洪子健協力製作的《心.坎》(Watershed)這件作品。

安置在中庭花園的作品,除了庭院環境中有的植物、公園椅、碎石步道外,錯落放置了數件以助行器(行走輔具)鑲嵌著色彩斑斕的塑料雕塑。這些雕塑內配置聲音傳感、共振的載具,觀者在作品中移動時即播放歌唱、人聲對話和流行音樂等聲響。

吸引我步入中庭的流行歌為何,就留待讀者進到美術館後自己解謎。更驚豔的是當我辨識出助行器這個創作元素時,才驚覺這個物件有著如此強的存在感。助行器瞬間轉換環境符號,讓中庭背景不再是美術館,而可能是醫院或養老中心、照護院所。而藝術家正是希望透過這件為本屆雙年展新製的作品,向照顧者致意。 在我關注的文化研究出版領域,「照顧者」也是近年快速累積的主題。


《心.坎》作品中,鑲嵌在助行器中的雕塑(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照顧者的心靈

《心.坎》正視照顧者「總是必須成為脆弱他人的支柱,卻也不時在此過程中緩緩感受到自己的無助與無力」的心靈狀態,而這一心靈狀態與病者的處境親密連動。哈佛大學醫療人類學學者凱博文(Arthur Kleinman)在《談病說痛:在受苦經驗中看見療癒》(2020)一書中認為,對於慢性病的合宜照護,應是理解、處理以患者病痛為中心的社會脈絡。

減少失能、而非追求痊癒,更是醫療的目標與照護典範。《照護的靈魂:哈佛醫師寫給失智妻子的情書》(2020)更進一步以自身擔任照護者十數年的經歷叩問:為什麼照護應是醫療的核心,卻不受重視?凱博文除了倡導照護的權利是基本人權,呼籲美國政府應修訂政策,改善健保制度,讓照護專業和居家照顧者獲得應有的報償、獎勵、訓練與尊重,更深思照護如何彰顯身而為人的核心價值。

《親愛的人生:關於醫療、老年及照護的思辨》(2021)也有著類似的提醒。作者自年少起到成為醫師的歲月裡,不僅在病房中送走親人,也在病房中迎來新的苦痛,成為銘刻在其心靈的景象。而這一切發生在病房中的實體狀態與心理景觀,都被現代醫療科學與資本主義邏輯轉化為政策效益、資源缺口、社會負擔等負面資產,等待被處理、被承擔、被解決。

作者以深刻的觀察與堅定的敘事提出重新思考「老年」、「醫療」、「照護」等社會議題,也以溫柔深情的文體呼籲修正以制度為導向的關懷主義。就如《照顧別人,是一門不可能完美的藝術:一個全職照護者的生命故事,為照護之路帶來撫慰與希望》(2021)作者亦以自身經驗加上與其他照護者的訪談,呼籲醫療系統創造一個讓照護者與失能者不再恐懼的環境。

同時,更提醒每一個照護者學會善待自己、尋找社群、面對悲傷、體驗喜悅,並且能有支持的夥伴告訴自己:「你不孤單,而且你已經做得夠好了。」

➤照顧的本質

在台灣思考長期照護議題時,除了被照護者的需求與永續生活,有關「照顧者」的討論也開始聚焦重視身心健康之必要。《我是照顧者-成為照顧者篇》(2022)這本作為照顧者的個人經驗筆記,更拉出性別、家庭關係等重要議題。與純文字記錄不同,此作透過輕盈的漫畫筆觸、帶出照護的沈重壓力與人際矛盾之外,在閱讀時似乎能稍微讓出情緒空間。

視覺性之外的洞見,就從作者透過一句「女性的自由是有期限的」開啟照護工作的性別差異與心理衝擊,是一部揭露真實、但附上力量的陪伴之書。在續作《我是照顧者-與摯愛親人告別篇》(2023)裡,作者更進一步提點,在政府與民間團體提供更完善的長照服務之前,家內照顧者依舊是主要的支援人力,也是非常需要重視、培力的群體(特別是嚴重的性別比例失衡)。

而透過作者一手經驗分享與幽默輕巧的畫風,書中非常現實與殘酷的生死、照護議題不讓人感到沈重,而是更能有距離地領會對於生命(無論是照顧者或被照顧者)的鄭重以待。

照護之本乃在於人與人的相互對待,即是《照護的本質:人性照護法創始人對照護的思索及實踐》(2022)一書的核心關懷。透過提倡「人性照護法」,運用人擁有的特性「注視」、「對話」、「觸摸」、「站立」,讓受照護者意識到「自己是人」,作者們提醒,從病痛中復原並非僅是醫療的成果,更重要的是由照護者為他人著想的本心促成,這是書中開篇案例中照服員流淚的含義。

就如《照護的邏輯:比賦予病患選擇更重要的事》(2018)凸顯荷蘭健康照護人員的包容性,以「邀請」病者加入復原的團隊賦予其主動性,而非單向建立照護關係。此書強調醫病關係的透明平等,在於溝通與資訊的共享,這也是照護的核心,即醫病、照護與被照護者雙向的協作。

➤共病照護

如《我和阿嘉特》(2023)作者身兼心理學家與作家身分,透過其實務經驗與文學技巧,在這本精巧的作品創造了一個有別於醫病筆記與疾病象徵的小說。一個屆臨退休的心理師、一個突然現身的病人,在作者佈置的短小的篇章、突然開啟的敘事與對話中,凸顯了兩個主角不同的時間感,但最終交織為一個同步的命題,即面對自我、看見自己,是生命各階段都需要思索的事情。

小說中的心理疾病雖然是建立關係的樞紐,但並非限縮在醫與病之間,也巧妙取消諮商角色間的權力位置。

而現代照護關係已不再是單純的健康者與失能者的組合,《病非如此:一位人類學家的母女共病絮語》(2023)即是台灣醫療人類學者與母親的共病與照護日誌。此書記下的不僅是罹病日常,而是「病」如何成為生活樞紐,自此轉換生命的節奏與紋理。在思索的篇幅以外,作者採取了第三人稱敘事,稍稍抽離切身苦痛、述說「小華」與「小美」生命史;如此重整的並非只是過去,也指向當下的掙扎與未來的生活。

即使如小說《修復事典》(2022)指向的未來不免籠罩死亡,但也回溯母親因病痛選擇自死,絕不是一個念頭一個瞬間的事。而母親離世後,敘述者無法停止剖析母親的死亡,成為「自殺遺族」,與死亡緊密聯繫。而此書記錄了敘述者試圖從前述狀態離開的思索,修復自我與日常生活的嘗試,讀來有如目睹在頹傾廢棄的心靈中慢慢長出一株綠芽,文字代以柔光呵護之。

《此處收不到訊號》(2023)則是一本非常「當下」的小說,以一個家庭揉合了失智、高齡化、疫情、憂鬱、長照等重要的社會議題,在流暢的敘事中以每個角色帶出各自獨立又緊密的議題內涵。而作者又進一步以這些議題辯證親情、記憶、正常等「形而上」的主題,為病體與本體之間的雜訊調頻,讀著讀著訊號也漸漸清晰起來。

這些訊號在《寫字療疾》(2023)中,則透過多頻道發射出重要訊息。從台文館展覽延伸出的專書策劃系列,此書對於特展有著實質的引介功能,並且擴及到展覽因實體資料的局限而未及之處。書中收錄文章不僅止於文學研究領域的討論,亦有文化史、醫療史、創作觀點的介入,也連結了病者、醫者、照顧者等多重位置的經驗呈現與反思。此書充分展現了當代台灣社會探討疾病的各種進路,並與前述在台出版作品,以及藝術作品一起建立了照顧者聯盟,為此議題拉開重要的思索路徑。


照護者書單:

  • 《我是照顧者-成為照顧者篇》,米奧,2022,尖端出版。【內容簡介➤
  • 《我是照顧者-與摯愛親人告別篇》,米奧,2023,尖端出版。【內容簡介➤
  • 《我和阿嘉特》,安.凱瑟琳.鮑曼,2023,馬可孛羅。【內容簡介➤
  • 《修復事典》,江佩津,2022,大塊文化。【內容簡介➤
  • 《此處收不到訊號》,凌明玉,2023,時報出版。【內容簡介➤
  • 《寫字療疾》,李欣倫,2023,遠流出版。【內容簡介➤
  • 《病非如此》,劉紹華,2023,大塊文化。【內容簡介➤
  • 《談病說痛:在受苦經驗中看見療癒》,凱博文,2020,心靈工坊。【內容簡介➤
  • 《照護的靈魂:哈佛醫師寫給失智妻子的情書》,凱博文,2020,心靈工坊。【內容簡介➤
  • 《照顧別人,是一門不可能完美的藝術》,潘妮.溫瑟爾,2021,商周出版。【內容簡介➤
  • 《照護的邏輯》,安瑪莉.摩爾  ,2018,左岸文化。【內容簡介➤
  • 《照護的本質:人性照護法創始人對照護的思索及實踐》,伊凡.傑內斯特、蘿賽特.馬雷史考特  ,2022,如果出版社。【內容簡介➤
  • 《親愛的人生:關於醫療、老年及照護的思辨》,凱倫.希區考克  ,2021,游擊文化。【內容簡介➤

➤展覽訊息:【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
➤展期:2023.11.18-2024.03.24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1-26 20:3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