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書房》躲藏的炸彈犯父親,梶原阿貴推出自傳散文《炸彈犯的女兒》及電影《我是桐島》,及其他藝文短訊

【業界新聞】

➤女演員兼編劇梶原阿貴,6月底以自傳散文《炸彈犯的女兒》(Bookman社)踏入文壇,展現她在影視領域之外的創作能量。今年7月4日在日本上映的真人真事改編電影《我是桐島》,講述東亞反日武裝戰線成員桐島聰的故事。桐島在1970年代涉入連續企業炸彈事件,被警方列為通緝要犯,逃亡長達50年後,終於在2024年1月自首,並在1月底因病辭世。

擔綱《我是桐島》編劇、出生於1973年的梶原阿貴,之所以能如此細膩地描繪這部作品,原因之一在於她的父親——前演員梶原讓二——也和桐島一樣參與了爆炸案,並遭警方通緝。《炸彈犯的女兒》既是《我是桐島》關聯作品,同時也以涉案人員家屬視角,講述嫌犯女兒被謊言席捲、遭命運左右的波折人生。梶原另外也透露,同樣由她負責編劇的2022年電影《在候車亭睡到天明》,登場人物「炸彈」的原型便是她的父親。

➤日本寶島社邀請7位作家,共同推出名為《七大罪》的短篇合輯,以基督教七宗罪「傲慢、嫉妒、憤怒、怠惰、貪婪、暴食、色慾」為題,寫出墮落的不同面向。這次參與《七大罪》創作的作家,都有著「七」這個共同點,例如名字含「七」的川瀬七緒、中山七里、七尾與史、若竹七海、鴨志田Seven,名字數字相加等於七的三上幸四郎,以及7月7日出生的岡崎琢磨,他們各以七宗罪其一撰寫短篇。

聚焦「傲慢」的中山七里,講述兼具人脈與聲望的資深記者,長期對部下進行職場霸凌,直到遭受權勢性侵的新進記者向警局報案,職場黑暗才浮上檯面。以「嫉妒」為題的七尾與史,則講述女主角久呂惠因夏目漱石的長篇小說《心》,與K一拍即合成爲戀人,卻因過度嫉妒而被提分手。負責「色慾」的藝人、小說家兼書店店員鴨志田Seven,則以〈父親請把色情雜誌藏好別被孩子發現〉為題,透過獨特有趣的世界觀,訴說精彩紛呈、張力十足的故事。

➤台灣作家楊双子於2023年夏季推出的小說《四維街一號》,本月初在日本發行日譯本《住在四維街一號的五個人》,由三浦裕子翻譯,中央公論新社出版。《四維街一號》以臺中市現存的歷史建築爲舞台,昔日老屋「西區四維街日式招待所」,如今搖身一變,成為神祕女房東與4位女房客,共同探索飲食與人生百味的生活場域。

這部融合了「女生宿舍」、「台灣美食」及「懷舊建築」3大元素的作品,讓日本聲優兼散文家池澤春菜,讚嘆「讀來如此令人懷念」,並表示「我一定也曾住在四維街一號」,凸顯楊双子作品的感染力。

【得獎消息】

➤第173屆直木獎及芥川獎評選於今年7月16日舉行,此番評選出現兩獎史上第6次同步槓龜的狀況,相當令人意外。直木獎上次從缺已是近20年前,芥川獎也有14年未發生從缺,而前次出現兩獎皆無獲獎者的結果,是在27年前的第118屆評選。這次進入直木獎決選的,分別是逢坂冬馬《擊球軌跡》、青柳碧人《亂步與千畝Rampo and Sempo》、芦澤央《謊言與鄰人》、塩田武士《跳舞跳到筋疲力盡》、夏木志朋《N的偏離》,以及柚月裕子《逃亡者向北走》共6部作品。

另外,芥川獎的決選入圍作品則有4部,分別是駒田隼也《若是鳥作的夢》、向坂鯨《跳舞吧,朝著比愛更痛之處》、日比野惟子《不停加總的光》,以及美籍作家格雷戈里・凱涅賈特(Gregory Khezrnejat)的《軌跡Trajectory》。

出席記者會的芥川獎評審川上弘美表示:「很遺憾這次沒有選出得獎作。雖然本次入圍作品都有嘗試突破,但多數讓人覺得『這裡如果能再加油一點會更好』。」她也說明,委員們在評審時並未進行「是否應該選出得獎作」的具體討論,而是在那之前「花了很多時間探討每部作品的優缺點」。

【作家動態】

➤曾以《中間的孩子們》入圍芥川獎,並推出代表作《好去好來歌》、《我住在日語》、《魯肉飯的聲音》的台籍旅日作家温又柔,今年5月底發行新作《戀戀往時》(集英社),帶來4篇雋永的生命篇章。温又柔在3歲時移居日本,作品多聚焦台日關係及家庭羈絆,今年推出的《戀戀往時》,同樣著重不受國境限制的語言及情感交會。例如在短篇〈兩隻老虎〉中,她講述年幼時與母親從台灣啟程、前往日本與父親共同生活的「我」,40年後再度從日本出發,回台參加祖母的葬禮。

作者透過主角兒時耳聞的台語、懷念的老家景象,以及已故祖母的爽朗歌聲,寫出存在於回憶中的美好時光。她寫道:「若這本書能讓大家意識到自己所擁有、而別人沒有的事物,並比過去更加珍惜,對身為作者的我而言幸福莫過於此。」

➤著有《沉默博物館》、《博士熱愛的算式》,並曾以《祕密結晶》入圍布克國際獎的小川洋子,睽違6年發行長篇新作《沉默歌手Silent Singer》(文藝春秋),帶來寧靜而動人的抒情傑作。故事從名為「金合歡原野」的土地展開,那裡的居民內向寡言,通常以手語進行含蓄的溝通。在那裡出生的莉莉卡,也在學說話之前,先學會用2隻眼睛與10根手指表達自我。其後,莉莉卡又學會了歌唱,她的歌聲真摯純淨,雖不過度張揚,卻帶著一種滲入耳膜深處的生命力。

動人的歌聲悄悄改變了莉莉卡的人生,讓她與形形色色的人們相遇,也帶她走出原野、邂逅愛情。小川透過沉默與歌曲的擁抱與交織,書寫由音樂點綴的生命。日本詞曲作家n-buna,對於小川筆下的動人旋律,及其呈現的溫柔和療癒感,給予極高讚譽。

➤以《兔子麵包》奪得日本達文西文學獎,其後又推出《洋蔥和蜂蜜》、《解憂音樂盒》等代表作的瀧羽麻子,上個月底發行新作《妻子不吃蘋果》(幻冬舍),透過一對看似平凡無波的夫妻,探討愛情與相處的點滴。邁入40歲的主角小川曉生,原本對夫妻二人世界相當滿意。然而妻子某天回娘家參加法事後,卻自此失去蹤影。明明用手機就能輕易聯繫彼此,曉生卻無法得知妻子身在何處,只好從她的京都老家開始,由南到北苦苦追尋。

每到一處與她有關的地點,曉生都只找到妻子留下的「痕跡」,而沒看到她的人。她在這些地方做了什麼?她是否平安無事?她又藏著什麼祕密?隨著情節推進而逐漸揭曉的,並非出軌、婚外情等男女糾葛,而是妻子獨有的理由與處境,書名提到「蘋果」的原因,也將水落石出。讀者評述本書節奏流暢又具渲染力,是一部兼具娛樂及深度,能讓人一口氣讀完的優秀之作。

➤得獎作《女人們的聖戰》、《虛擬儀式》、《鏡子的背面》作者篠田節子,本月初發行新作《藍的純度》(集英社),打造藝術與懸疑交織的異想世界。幾乎將全副心力奉獻給工作的藝術雜誌編輯有澤真由子,在迎接50歲生日之際,前往一間老牌度假飯店小憩放鬆,卻意外邂逅一幅畫作。畫家的名字是尚皮耶・瓦雷茲,他曾在泡沫經濟時期,因絢麗的海中畫而風靡一時,卻從未被正統藝術界接納,已成為過氣畫家。

真由子曾對他的畫嗤之以鼻,但那天竟不由自主地受畫中的寧靜感吸引。不久後,她得知東京某間飯店,即將舉辦瓦雷茲的原畫展。為何瓦雷茲會睽違多年再次被提起?當年的狂熱究竟是怎麼回事?那抹藍是真實的嗎?違和感被勾起的真由子,獨自踏上前往夏威夷的旅程,並將一步步揭開「泡沫繪畫」華麗畫風背後的無底深淵。

➤以《在夜空中綻放星星》榮獲直木獎的窪美澄,本月推出新作《從水塔看見的彩虹》(集英社),書寫孩子們在家庭、同儕及文化衝突中的掙扎與體悟。就讀國二的桐乃,住在一個聚集各國移民的老舊住宅區。這個社區組成複雜,坐落在此的學校,也因而衝突不斷,越南裔同學阿孝,就成了班上同學的排擠對象。

桐乃的母親里穗,平時熱心協助不同國籍的居民,卻讓女兒覺得「自己被放在外人之後」,本就對老社區生活感到厭倦的她,對這裡的排斥感日益加深。某天,在學校意外與阿孝產生交集的桐乃,發現她和阿孝有著相同的願望:「離開這個社區,去遙遠的地方。」

窪美澄從桐乃、阿孝以及母親里穗3人的視角,勾勒出社會中的分裂與矛盾,以及在此搖擺掙扎的兩個孩子,在青春逃亡中邁向「大人」的歷程。作家武田綾乃,認為這是一部相當「誠實」的小說,而《觀眾席的母親》作者早見和真,則評述本書在這個習於以二分法論斷事物的年代,展現出難能可貴的曖昧性。

➤《屋頂上的風向標》、《左撇子的你》,以及日劇《跳槽的魔王大人》同名原著小說作者額賀澪,本月中出版全新連作短篇集《天才望遠鏡》(文藝春秋),紀念文壇出道10周年歷程。「有才華的人其實很多,但『天才』卻不同。那是發現他們才華的人,單方面賦予他們的名稱。」

出道10年兢兢業業卻紅不起來的作家、乖張難搞卻因作品暢銷而被追捧的同業、以最年少職業棋士之姿打破新紀錄的中學生棋士、曾被喻為「冰上妖精」但不識珍珠與馬卡龍滋味的少女,以及擁有絕佳歌喉、一路過關斬將的選秀參賽者,額賀以5位不同領域的天才,以及持續關注他們的人們,思索奇蹟如何降臨在「被選中的人」身上,並將10年作品曾涵蓋的主題,包含青春、體育、音樂、職涯等,都濃縮到這本短篇精選中。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Annie(文字工作者)
2025-07-20 09:00
童書評》看見微小的永續奇蹟:讀《細菌偵查隊》

沒有了細菌,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子?沒有了細菌,你、我還能活得下去嗎?

是的,你没看錯!「沒有了」細菌,人類可能還真活不了多久!我們吃的食物、呼吸的空氣、甚至乾淨的水,其實全都靠「細菌」這群肉眼看不見的小東西才能維持日常生活。

➤用「外星視角」打開永續新眼界

故事發生在外太空的「貝克星」。貝克星人為了拯救自己這顆資源枯竭、環境瀕臨崩潰的星球,於是派出小偵探雷文前往地球,調查人類是如何與自然共處、維持永續。

這個巧妙的故事設定,充滿閱讀趣味和親臨的融入感,讓讀者們「轉換視角」,像外星偵探一樣重新認識我們腳下這顆地球。


《細菌偵查隊》故事背景設定發生在外太空的「貝克星」。(小麥田提供)

➤細菌不是壞東西,而是地球工程師

一聽到「細菌」這個關鍵詞,想必多數人會聯想到「生病」這件事。但是本書從創意的角度切入,將會顛覆你對細菌的印象。閱讀這本書就像欣賞一份整理完善又清晰易懂的研究報告,跟隨著主角雷文一邊解開任務、一邊了解地球上默默運作的細菌。例如:細菌如何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屬?細菌如何在汙水中吃掉汙染物?細菌如何幫助植物成長?甚至……細菌參與了減碳工程!

這些我們人類日常中容易忽略的「微觀奇蹟」,對貝克星來說,卻可能是拯救文明的關鍵科技。


《細菌偵查隊》內頁。(小麥田提供)

➤微生物,是最早的永續行動者

維持地球的健康與永續,從來不只是未來科技的任務。事實上,存在於我們身邊、腳下,甚至空氣中的微生物,早就在默默執行這項工作。那麼,我們能否從微生物的生態中學習,進一步善用並放大它們的力量呢?舉例來說,「微生物肥料」就是一項已廣泛應用的技術,不僅能取代部分化學肥料,還能以無汙染、環境友善的方式,為農業帶來永續轉型的可能。

除了闡述細菌的優點,也提出質疑與反思。書中也提及:「生物可分解塑膠」是否真的能解決地球上的塑膠汙染?細菌雖然能分解有機毒物,當汙染物超出細菌負荷時,它們還能維持淨化功能嗎? 這些問題不只是貝克星人該煩惱,其實正是我們這個世代的地球人面臨的真實挑戰。


《細菌偵查隊》內頁。(小麥田提供)

➤開啟挑戰任務,閱讀之後動手做!

「你知道嗎?」、「給地球人的任務!」每個章節都設有這兩個單元,補充相關的科學小知識、提出簡單的生活行動挑戰,是本書的一大亮點。這些任務可作為親子共學的周末計畫,也可以與課堂知識連結。例如,試著自己做一罐優格,或者,蹲下來觀察身邊的土壤環境。透過實作,更能理解微生物在生活中的重要角色。

我們不僅無法離開微生物而生存,現在更需要學會與它們合作!如果你對微生物還不熟悉,那麼,不妨從這本外星小偵探雷文所寫的「報告書」開始。

最後,也必須向你這位地球人提問:如果連微生物都從未停止修復人類留下的痕跡,我們是否也該起身行動,成為永續的守護者,而非絆腳石?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細菌偵查隊:發電、分解垃圾、解決糧食危機、減少溫室氣體,和細菌一起守護地球!

作者:陳俊堯
繪者:茜Cian
出版:小麥田出版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陳俊堯

住在有山有海的美麗花蓮,目前是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的老師,天天對著學生講細菌話。立志讓這座島上的人不要討厭細菌,講故事吸引只看得到大東西的人低下頭來,看看微米小世界的細菌在忙些什麼。

作品《值得認識的38個細菌好朋友》獲得金鼎獎、Openbook好書獎、臺北國際書展大獎首獎肯定。《細菌好朋友2》獲得吳大猷科普獎特別推薦獎。

繪者簡介:茜Cian

喜歡畫畫的新竹人,擅長溫暖童趣的日系風格。目前主要參與兒童叢書的插畫、漫畫繪製。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劉淑雯(南加州師範學院教授、臺北市立大學退休教授)
  • 黃譯平(繪本多一點企劃主持)
2025-07-19 12:00
報導》「國語之亂」下,語言是否還能代表認同?Boom.磅! ft.社會語言學者萬宗綸

台灣人與所謂的「國語」之間,究竟是怎樣的關係?對社會語言學者、陽明交通大學外文系助理教授萬宗綸而言,若談起這個問題,不只是「複雜」而已,必須使用的詞彙還有「混亂」,甚至還包含了「破碎」。

這場講座是由春山、衛城、左岸、八旗、臉譜5家出版社聯合成立的「Boom.磅!」所主辦,從《誰的「國語」?誰的「普通話」》這本新書開始延伸。在這本書中,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家陳怡君(Janet Y. Chen)追溯了「國語」在上個世紀初的中國被發明而又被排斥,在戰後台灣被強勢推行但又被現實所阻礙,在共產黨的「新中國」被高調推廣卻又被默默忽視的故事。

許多讀者都知道,現在通行的台灣華語之所以成為「國語」,並非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戰後國民黨政府強勢推行國語政策的成果。然而,這也只不過是故事的開頭而已。當時的政府再怎麼強勢,終究無法單方面決定華語對台灣社會的意義,特別是在已經過了大半世紀後的今天。

而在之後一個又一個世代中,一般人對於「國語」的使用經驗也是重要的。萬宗綸在講座中陸續介紹許多案例,也拋出關於語言與認同的諸多命題:人們真的認為台灣人一定要會講「國語」嗎?台灣人依然認為「國語」的口音越像中國人、特別是中國北方人,才越「標準」嗎?而當網路上不少人認為必須區別台灣和中國的用詞習慣,尤其要避免使用他們口中的「支語」時,是否也意味著,他們認為「台灣華語」其實是台灣人重要的共享特質,所以其特有的用字遣詞才絕對不能被中國用語取代?

顯然,這些問題雖然都有關「國語」的地位,背後卻都有各自的故事,不能一概而論,有時甚至可能會得出令外人感到矛盾的答案。

而這樣混亂且破碎的過程,並非台灣所獨有。雖然很多掌權者都曾試圖影響語言的使用,但萬宗綸說,這些「都不是自然而然被大眾買單」。中國也好,烏克蘭也好,每個國家、每種語言都有各自的故事,也都同樣混亂、同樣破碎。

➤從中國到烏克蘭,語言和認同的關係向來破碎

講座中,萬宗綸提及這本書中他印象深刻的案例:在當年為了團結中國而企圖「發明」國語的知識分子之間,國語的讀音和標音等問題並不是某個群體、某位有權者可以直接決定,經常是「每次開的會,結論都會再被下一次會議的人推翻,或是因為當時政治情勢混亂,很多人也其實不那麼在乎什麼是標準華語,一連串的會議常常被忽略。」背後既有專家的派系鬥爭,也有出版社的推動策略,並非單純上命下從的關係。

國民政府遷台之後,國語教育的推行也不是出自國民黨政府單方面的指令。比如,原先主流的教學方式其實是「方言比較」,讓學生運用台語等母語去學習國語,並非一開始就亟欲剷除本土語言。然而某些教育學者提出「沉浸實驗」的理論,認為在單語環境內才會有夠好的學習成效,在他們向黨政要員強力主張之後,才終於確立獨尊國語、禁說母語的教學方式。

「我讀到這則故事之後非常驚訝,覺得很震撼也很有趣」,萬宗綸說。許多人都知道學校內台灣本土語言被打壓、國語被定於一尊的故事,但萬宗綸提到,「過往討論國語政策的時候,都比較關注『黨政高層』,比如要中國化、要消滅本土認同,但從這個史料的呈現,可以看到教育學者、理論、教師在政策訂定執行過程裡成為『幫兇』,跟意識形態結合起來發揮影響力。」

對萬宗綸來說,這個案例恰恰展現了「細緻而破碎的協商過程」,顯示因為有太多人參與其中,有太多不同的考量被包含在內,各種意識形態、利益、理念互相競爭。也因此,語言與國族、權力的關係,其實並不那麼理所當然。

除了20世紀初期中國之外,萬宗綸也談到了烏克蘭的經驗,同樣充滿矛盾。誠然,數據顯示,在俄羅斯大舉侵略之後,烏克蘭人說俄羅斯語的比率大幅降低,尤其有許多人不想在公開場合中被人聽見使用俄語,「把俄羅斯語留在家裡用」。然而,每3個烏克蘭人中,依然有至少1個人持續使用俄羅斯語、至少是雙語並用——即使他們多數同樣反對俄羅斯的侵略。

萬宗綸說,依據學者訪談的結果,對這些人而言,「俄語是自己的母語,是情感的、思考的語言,無法割捨,不能因為俄羅斯入侵就要我不用。」他們的烏克蘭認同不需要透過改變語言才能證明,「我的烏克蘭身分跟我講什麼語言沒有關係。」

他們有些人會說「語言本身根本不是問題」,另一些人則說「烏克蘭語是西部的人用的語言,跟我們(烏克蘭東部)無關」。這些故事都是衝突的、破碎的,從來不能只用強勢或不強勢、接受或不接受、認同或不認同等簡單的二分法予以概括。「大家或許以為烏克蘭的情形單純很多,但俄羅斯語使用者的感覺依然會掙扎,會覺得被排除。」萬宗綸說。

➤「國語」對台灣人多重要?答案同樣混亂

所以,台灣人對華語的感受混亂,其實不是那麼奇怪的事。萬宗綸在講座中雖然援引了許多研究,但他多次提到「這可以回到2003年的那份調查。」他所指的是,那一年中央研究院進行的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

根據這份調查結果,認為台灣人必須「會說國語」的比率已經不到6成,雖然超過半數,但仍稱不上是社會共識;同時,也比認為必須會說台語的比率高出一點而已,差距為6%。

換言之,是否必須得講什麼語言才「夠資格」是台灣人?台灣社會對此早已沒有絕對的共識。所謂的「國語」,未必是所有台灣人心中鑑別「自己人」的必要條件,至少並不比台語來得強上多少。

同樣有意思的是,在許多台灣人的日常生活中,這套戰後從中國被帶來的語言又已經「去中國化」。萬宗綸引用台灣語言學家的研究指出,雖然台灣社會仍傾向將所謂的「外省腔」國語當成「標準國語」,但如果聽到真正的中國北方普通話,台灣人卻普遍認為其「不標準」,對之評價很低。跟當代中國人真正的說話方式相比,台灣人反而認為自己一般所使用的當代台灣華語才更加「標準」。

在回答聽眾提問時,萬宗綸更進一步補充一個小故事。某次他接待幾位來自新加坡的訪客時,竟被他們詢問「難道台灣人不知道自己講話(發音)很不標準嗎?」。同樣說華語的新加坡訪客發自心裡感到詫異,因為即使他們在新加坡成長,口音與中國北方徹底不同,但他們從小都認為中國北方的普通話才是標準的華語腔調。萬宗綸笑說,新加坡訪客的疑問,恰恰可以印證台灣人所認知的「標準國語」已經和中國脫鉤。

正是在同樣的背景下,近年來網路上經常引起爭論的「支語」問題,或是台灣網友用注音互相辨別,同樣都顯示了許多台灣人相當在乎台灣華語的特殊性,與中國的華語可以劃出界線、也必須劃出界線。所以,在主觀層次上,「說國語」對台灣人到底多重要?在行為層次上,人們又會選擇怎麼「說國語」?這些問題其實都沒有能夠一刀切的簡單答案,而充滿了矛盾與混亂。

講座最後,萬宗綸提到面對台灣社會多語言的現實,有些群體試圖透過語言推廣扣連認同,但台灣人普遍並不將語言使用當成認同的核心。若要不引起反感,他認為,要避免將同溫層的界線想像得太過僵固,首先就是要認識語言與認同之間的複雜關連,以及其中充滿矛盾、乃至衝突破碎的故事。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誰的「國語」?誰的「普通話」?

作者:陳怡君Janet Y. Chen
譯者:吳煒聲
出版:臉譜出版
定價:599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陳怡君(Janet Y. Chen)

畢業自耶魯大學,現為普林斯頓大學歷史與東亞研究教授,專攻20世紀現代中國研究。前著有《貧窮有罪:中國都市貧民,1900-1953》(Guilty of Indigence: The Urban Poor in China, 1900-1953;暫譯)。2024至2025年,陳教授於普林斯頓大學負責推動、主持「位於交叉路口的島嶼:台灣研究新方向」(Island at the Crossroads: New Directions in Taiwan Studies)計畫。

譯者簡介:吳煒聲

美國蒙特瑞國際研究學院中英口筆譯組碩士,目前任教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和淡江大學,致力於英語教學與中英翻譯研究。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