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509矛盾衝突之後尋求解答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誰讓公務員生了病
面對上級指令、民眾需求與自我價值的矛盾與衝突,基層公務員的日常工作難題如何從個人、群體與管理面尋求解方?
When The State Meets The Street: Public Service and Moral Agency
伯納德.札卡(Bernardo Zacka)著,林芷安、唐瑄、陳冠吾譯,臉譜出版,550元
推薦原因: 議
公務員體制效能不彰,霸凌頻傳;沉屙既久,即便有心改革,也不知從何做起。本書以公務員所擁有的裁量權為關注核心,佐以民族誌的寫法,試圖為卡在不合理績效與民眾需求的公務員找出一線生機。兼顧人性和效率的公行體系,或許還是指日可期的。【內容簡介➤】
●森香不息
追尋香氣的源頭,一個香氛專家穿越世界森林的非凡尋香紀實
Le parfum des forêts: L’homme et l’arbre, un lien millénaire
多明尼克.侯柯(Dominique Roques)著,韓書妍譯,積木文化,399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伐木人家的孩子最後成了植物尋香師。香氣的根源其實連結著家族記憶,外在環境上又與伐木產業的發展有無法切割的關聯。文學質感的散文,既展現了樹木生命歷程中的不同型態,作者與他們的覊絆,蘊藏了生命與森林之同聲共氣,也寄寓了對森林的迴護與回報。追憶、記敍、論說的是一片迷漫芬多精的鄉愁。【內容簡介➤】
●你忘了一切,卻沒忘記我
一個腦科學家給母親愛的告白,打破失智者喪失愛與能力的迷思
脳科学者の母が、認知症になる記憶を失うと、その人は“その人”でなくなるのか?
恩蔵絢子著,郭清華譯,遠流出版,39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益
這部結合個人情感、長期照護、科學知識、親子關係的失智症手記,在共感家人患病無能為力之餘,給予讀者一個強大的指引:作為照顧者、作為失智症患者,我們還有可以做的事。失智並非失能,因此在日常生活與心靈層面都還有一定能量,只是必須調整既有規則,重新思考正常不等於日常。透過腦科學家女兒的科學理性與情感協作,此書帶來珍貴的訊息,有助於推進我們對失智症的理解。【內容簡介➤】
●雲端咕咕國
Cloud Cuckoo Land
安東尼.杜爾(Anthony Doerr)著,施清真譯,時報出版,6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從地上到天上,從世態到生態,從古希臘到太空艙,杜爾此番雲遊頗有概括人類文明的雄心。溫好良善的故事,讀來輕鬆愉快,讓人想起那個阿卡西記錄,所有的故事都在這裡了,就看你怎麼提調你所需要的前世來生。【內容簡介➤】
●逃逸路線
張卉君著,大塊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樂 獨
陶瓷器要不是生活器皿,要不就被昇華為藝術品。兩者之間的軌跡,以及究竟如何欣賞作品,面向大眾的闡述其實不多見。與陶器相處,成為煉製者的過程,及其間悟出的心法,既成為作者脫離塵世紛擾的桃花源,讀來靜觀省思,舒緩沉澱,亦在此際為大家捏出了瞭解陶瓷的徑路。【內容簡介➤】
●一線之間
流轉於民族歷史、流行象徵、身分認同的眼妝符號
Eyeliner: A Cultural History
扎赫拉.漢克爾(Zahra Hankir)著,羅亞琪譯,臺灣商務,49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小小一道眼線,源遠流長,門道頗深。除了美的追求之外,還可以用來勾魂攝魄,自我武裝,乃至於抗議表態,威嚇賦權。作者蒐集諸多個體經驗,串起一部眉來眼去史,明眸善睞,令人對女友(或男友)的美妝堅持肅然起敬。【內容簡介➤】
●西來安魂
吳欣翰著,遠流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這部安魂曲從余清芳寫到70年代的白色恐怖,以今日的宮廟儀軌,逆向工程當年的信仰世界。談人也談靈,眼界獨到,別有胸懷,為西來庵事件提供了另一種清新超驗的詮釋向度。【內容簡介➤】
●往生之間
緬懷逝者的建築影像詩,追憶摯愛的空間告別式
Ashes to Ashes
賴伯威、WillipodiA都市研究團隊著,野人出版,8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益
此書以建築視角、影像與殘影,結合不義遺址、死亡之所、紀念形式等重要議題,帶來一趟莊嚴肅穆的建築與歷史行旅。而從火葬場、墓園、納骨塔、紀念館/碑的設計來看生死的關係,更能感受到其中的連結,而非中斷與終止。【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話題》以文字作為鏡頭、基底與依靠:《長鏡頭》
每當被誇獎「文字具有影像感」,或是「因為影視背景,小說中充滿畫面」時,我總是感到心虛。在劇本中,文字的確是影像的工具,但在寫文學作品時,不就是要寫拍不出來的東西嗎?事實上,在創作的當下,我會加倍警覺,我現在是在描述畫面呢?還是讓文字走在前面?文字的節奏、氣韻、音律、語感是不是都如呼吸般渾然天成了?更重要的,是不是像作品可以代替作者簽名般地,形成了個人獨特風格?
我喜愛的法國導演侯麥曾自嘲說,因為沒辦法當個好的小說家,才來當導演。所以,對於能寫的人,為什麼要拍片呢?我也始終好奇。以我自己而言,是將編劇當作工作,將接案作為收入來源。但要賺錢,可以教書、當公務員、賣雞排,為什麼要寫劇本呢?我想,還是源自對電影的熱愛。即使不是在第一線拍攝現場,想到自己的文字可以作為「一劇之本」,還是會恨不得祭上更多的熱情。
然而,曹仕翰導演是屬於生來要拍片的那種作者。完整扎實的學院訓練,加上多部短片的實戰經驗,一直到交出了長片劇本《南方時光》,籌備多年後完成拍攝。轉眼已入行十多年。讀完《長鏡頭》書稿,好似看到一位導演拉開抽屜,拿出一疊筆記本,說:我是這樣走過來的。
我認識的導演之中,能寫、會寫的不少,但「認真」寫的,很少。所謂「認真」,是指把文字當作另一種創作媒介,質量皆用心經營,而非把文字作為影像的「周邊商品」。
大部分導演聽到「你寫得很好,要不要認真寫些什麼?」時,都是回以:「拍都沒時間了,還寫咧!」或是「我不會寫,你幫我寫比較快吧!」但從《長鏡頭》可以讀到在這十多年裡,「文字」是如何作為基底與依靠,支撐著曹仕翰的電影創作。我相信曹仕翰也是在書寫之中會感到安穩靜定的人。
《長鏡頭》不只是「導演養成記」而已,更是一個成長於南方——高雄的年輕人,對自己成長過程的溫柔凝視。以文字作為鏡頭,在黑暗與光亮之間緩緩攀移,如首篇〈微光〉的童年電影院;或手持直接親臨現場,直探尷尬與難堪,如〈密道〉一篇那滿滿一桌難吃又坑爹的旗津海鮮。整本散文集,就像是在履行侯孝賢導演在電影學院給曹仕翰的建議:「你應該回高雄拍你最有感覺的故事。」曹導不但交出了電影《南方時光》,還交出了散文《長鏡頭》。
南方青年因電影而北漂,光怪陸離的頂樓租屋記是養分,電影導師Y導演的嚴厲調教是肥料,但曹仕翰深知自己踩踏的「土地」才是創作之本。這些磨練與訓練終得回到原鄉故土開花結果,於是我們讀到這些多以簡練而悠遠的兩字為題的長散文:〈更迭〉、〈機遇〉、〈南飛〉、〈星盤〉⋯⋯等等,如一顆顆重新命名的行星,組成了曹仕翰的南方宇宙。
由於近年追蹤曹導的臉書,不免期待翻至書末會不會出現〈之敏〉或〈小牛〉等記述妻兒的篇章(笑),我想那應該已在另一個新抽屜裡,期待曹仕翰的下一部文字作品。●
作者:曹仕翰
出版:九歌出版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曹仕翰
成長於高雄,為了拍電影離開長大的地方。現職導演、編劇。到了北部才知道原來衣櫃裡的衣服會發霉。想念高雄的寬闊與陽光,過往兩部短片《春之夢》、《貓與蒼蠅》都回高雄拍攝,皆入圍全世界最大的短片影展法國克萊蒙費宏國際影展,並入選金馬獎、台北電影節等國內外多項重要影展。而最新電影計畫《南方時光》著眼90年代高雄少年的成長故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