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看見了「被手機支配」的災難,然後呢?讀《失控的焦慮世代》
➤必讀本書的原因:要先看見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誰能告訴我,有了智慧型手機之後,我的孩子為何就變了?」這是當今多數父母與師長內心最大的疑問。《失控的焦慮世代》試圖回應這個問題,聚焦於現今最大規模的心靈瘟疫,指出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媒體對Z世代(1995年後出生者)造成的巨大傷害,並剖析其成因。
作者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為美國知名學者,活躍於「正向心理學」領域,致力於「幸福學研究」。自2014年起,他與友人葛瑞格.路加諾夫(Greg Lukianoff)開始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兩人合著《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指出美國高等教育在有意無意間教導學生認知扭曲,從而導致學生焦慮與憂鬱大增。
《失控的焦慮世代》延續此一議題,並加入對家庭教育的觀察,認為Z世代的父母在實體世界保護過度,在虛擬世界卻又控管不足,兩者交互影響之下,使得Z世代心理健康急遽惡化,成為「失控的焦慮世代」。
作者在書中引用各種研究數據,論證智慧型手機對未成年者造成的根本性傷害:社交障礙、睡眠剝奪、注意力碎片化與上癮,並且從性別差異的角度說明女孩與男孩各自在哪方面最受影響。
其實,上述現象在前幾個世代身上也曾出現,但從未導致如此大規模的心理崩潰。可以說,以智慧型手機為核心的生活,使這些青少年問題「加速」、「擴大」並且「更肆無忌憚」,這就是最值得人擔憂之處。
海德特之所以反對「科技樂觀主義」,是立基於這樣的想法:未成年者的大腦未完全發育成熟,無法自我控制、延遲滿足與抵禦誘惑,若放任他們使用科技產品,帶來的傷害遠大於幫助。網路上充斥著大人也難以抵禦的誘惑與陷阱,而智慧型手機讓未成年者過早進入成人世界,這就是失控的元兇。
要解決問題,必須先看見問題,可以說,《失控的焦慮世代》精準地抓住現代父母的痛點,並試圖梳理問題的成因,海德特在其邏輯框架內,試圖給出一套可能的解方,這便是本書最值得一讀之處。
在本書第4部中,作者從政府、科技公司、學校、父母等4個方面提出「為了更健康童年的集體行動」,大抵而言可分為兩種做法——消極防堵層面,如:立法規範網路使用方式、實施無手機學校;積極引導層面:如:設計寓教於玩的學校、增加父母的陪伴時間等。
再簡而言之,我們幾乎可以使用「控制」(或者「保護」)兩個字概括作者的所有主張:為了對抗手機巨人,大人築起一道道高牆,想保護城內的下一代不被傷害。然而,這樣做真的能阻止巨人入侵嗎?若大人帶著失控的焦慮,想要控制青少年失控的焦慮,我們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u22218/4c972771-4048-4b87-a860-4618e1ddb924.jpg)
➤第一線教師的觀察:問題出在手機,也不完全如此
《失控的焦慮世代》讓我們看見這群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經歷「童年大重塑」的青少年所面臨的困境。這個困境是時代演進下的不得不然,如果真的要落實作者的建議,那會是一場非常大型的社會實驗,成敗實難預估。在疫情停課的兩年期間,許多青少年由於各種原因獲得無限制上網的體驗,從而對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上癮,頓時要他們戒斷,真的是難上加難。
此外,作者的主張也可能忽略了社會的複雜性。大人們團結一心,透過防堵與控制,導正目前已經歪斜的方向,協助青少年走回正軌,這是作者期待的場景。然而,如今萬物齊漲、貧富差距日益拉大,不少家長為了生計已疲於奔命,是否人人都有餘力成為「在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皆用心的園丁」?
文化多元、生活形態各有不同,科技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因人而異,將手機災難化是否忽略了它可能帶來的正面幫助?民主為本,難以定於一尊,政府的控管如何才不會變身為監控?該如何要求科技公司在商業利益與道德間做出適當取捨?要如何才能做到作者建議的,對孩子進行全面性的監督、協助,甚至是資源供應?這些都是作者的主張被質疑之處。
再者,透過立法來規範網路使用狀況,也是有待斟酌。不僅因為可能招來政府侵害人權的惡果,也忽略了手機(包括社群媒體)與菸、酒等受管制品的最大不同之處——前者不僅僅是工具而已,它改變的是全人類的「生活模式」,未來更有可能成為「生活本身」,要未成年者自外於這個時代洪流來生活與學習,談何容易?
最後,正如作者在第3部最末提到的:「以手機為主的生活,不只在青少年身上,而是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製造了靈性退化的現象。」在現代社會這個龐大的系統中,被工具化的芸芸眾生都免不了面臨憂鬱與焦慮。這是整體社會的系統性問題,而不僅只是智慧型手機造成的,更不僅僅是青少年獨有的問題,談解方,還需要更宏觀的視野。
Z世代焦慮的成因,可能比作者認為的更加複雜,手機只是代罪羔羊而已。據筆者觀察,Z世代的焦慮可能來自以下幾個困境:
- 困境一:社交圈狹窄
工業社會使鄉村日漸都市化,雙薪家庭、核心家庭增加,導致傳統農村相互支援的人際網絡瓦解,這就限縮了Z世代能自由探索的空間。Z世代社交圈狹窄不完全是父母過度保護所造成,而是客觀環境使然。在現代社會這樣疏離的關係中,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自然易導致青少年陷入焦慮與憂鬱。
- 困境二:感覺無聊
科技發展帶來便利的生活,AI人工智慧誕生之後,更降低了不少領域的技術門檻,當生活不再被勞動填滿,面對無聊反而成了最大的課題。再加上目前的教育制度尚未轉型成功,仍然依照舊時代的邏輯與節奏提供學習經驗,便導致青少年花了大把時光在校園中,卻未能應付不穩定的未來。這種人生的無意義與不確定感,也容易導致不安的情緒。
- 困境三:能力不足
這裡的能力不足,不僅僅指「生活能力」,也指「學習能力」。無論是社交圈狹窄或便利的科技生活,都導致青少年在生活中缺乏鍛鍊。而過早將科技融入學習過程中、過度強調快樂學習,都造成青少年基礎不穩、能力不足。帶著這樣不穩固的基礎前進,進入國中以上的學習階段,便會出現左支右絀的窘境,從而導致極大的自卑與挫敗感。
- 困境四:不當的自我暗示
網路出現之後,社會朝著分眾的方向發展,各種邊緣者透過網路社群形成同溫層。但同溫層就像一把雙面刃,接住了極端孤獨的青少年,卻也可能增強他們的負面思考。心理學的興盛也造成類似的狀況,不少人從中找到人生問題的解答,卻也有人因此給予自己不當的自我暗示。而在急遽變動的社會中,許多人將未來災難化,也會導致能力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更感到無望與無力。
以上現象,被海德特視為智慧型手機導致的「果」。但換個角度來看,這些現象或許才是「因」,從而讓Z世代逃到手機的世界中,以舒緩這個時代加諸其身又無法處理的焦慮。
![](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u22218/a01e653c-2761-49a1-a191-933b437d0f67.jpg)
➤或許可以這樣做:用賦能取代控制,用陪伴給予力量
作者的主張或許無法馬上被落實,但誠如司馬光在〈訓儉示康〉中所說:「雖不能禁,忍助之乎?」時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急遽惡化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已透過《失控的焦慮世代》看見問題,接下來,還可以怎麼做呢?
身為Z世代的家長與老師,筆者特別想針對海德特提出的「無手機學校」提出看法。
首先,從執行面來說,「無手機學校」確實在某種程度上能透過「他律」來協助學生專注於學習。但這個措施的前提是:我們要提供學生一個「有功能」的學習環境。當學生在學校真的能夠學到有意義的知識與能力,「是否有手機」就不是需要討論的問題了。否則,即使禁用手機,學生還是能用聊天、放空、睡覺等方式來抗拒學習,不是嗎?
什麼是有功能的學習環境?作者主張要「增加自由玩耍」的時間與空間。筆者想補充建議:學生更需要的是「有意義的學習過程」——能掌握學習方法,而非被灌輸知識。
要讓學生同時擁有手機並專心上課,可以透過一些教學設計來達成。具體做法是在教學場域創造更多「做中學」的機會——搭建更多鷹架,讓學生從小小成就感中找回學習的樂趣,保護青少年學習的火種,不使熄滅。
以國文課來說,「做中學」不能只是由學生上台講述所學到的「知識」,而是由教師指派適當的工具(如某種文學理論觀點),引導學生掌握工具分析本文,再上台報告,如此,才是真正的「學到」。當課堂中的學習任務明確,且能讓學生真的有所成長,手機就會成為學習的幫手而不是阻礙。
在校園內全面禁用手機恐有窒礙難行之處,但創造實體生活經驗絕對是可以做到的事。ChatGPT出現之後,很多人在討論學校與老師存在的意義,或許,未來的學校就是體驗真人互動的珍貴場域,是Z世代進入社會的先修場所。
其次,無論是否實施無手機學校,家長都不應該把手機災難化。即便孩子看似手機成癮,我們都要放下焦慮,先去理解他們真實的想法。孩子跟著家長一起生活,家長將手機視為洪水猛獸,孩子就會將自己對手機的沉迷視為一種罪惡,從而感到自責與焦慮,最後反而更沉迷於手機以取得暫時性的緩解,這就是一種惡性循環。
作者在書中主張,高中是可以擁有智慧型手機的年紀。然而,在教學現場,我們看到有不少在高中階段才擁有智慧型手機的學生,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地沉迷於其中,過去被限制到多麼嚴格,擁有之後就會多麼不可自拔。許多學生告訴我,在苦悶的求學生涯中,是手機幫助他們撐過難熬的每一天。
由此可知,在手機成癮的背後,有一個更大的困境如影隨形,我們更應該瞭解的是孩子想逃離的究竟是什麼,而不是僅從表象來控管。若沒有做到這個前提,貿然實施「無手機學校」,在此政策下的學校會比現在更像監獄,最後只會增加更多拒學的學生,並加劇親子衝突。
人的成長過程不是一刀切,不會在滿18歲生日當天就變成一個成熟的大人。青春後期(高中)是探索自我、學習自律最重要的階段,是作者認為最適合擁有智慧型手機的階段,卻也是大人最難介入與控制的階段。一味禁止是沒有用的,每個時代都有被禁止的事物,卻反而更激起人們想一探究竟的慾望。
所謂「案主自覺」,就是助人者必須提供資訊與建議,協助當事人設定目標,為自己做出正確的決定。如果我們認為青少年使用網路已經「成癮」,那麼,家長與老師的工作絕對不是「防堵」,而是要幫助他們看見自己的困境,並找到走出困境的動力。
最後,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家長,都只能在力有所及的範疇內做到最好,改善大環境則是政府的責任,但這個責任不能只是立法禁止未成年人使用手機或是社群媒體。因為,大人要在謀生之外還有餘裕,才會有心力陪伴孩子成長,而整體社會經濟狀況、育兒方面的社會支援系統,都左右了大人是否有這個餘裕。這些,都有賴政府從制度面來解決,絕非靠學校與家長達成什麼共識就能做到。
這是個因科技而質變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是時代的先行者,也是探索者。放下焦慮,用賦能取代控制,用陪伴給予力量,或許這是大人能給焦慮世代最好的禮物。●
|
作者簡介: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 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Stern School of Business)湯瑪斯・庫利(Thomas Cooley)倫理領導學教授,一九九二年取得賓州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曾在美國維吉尼亞大學任教十六年。道德與政治心理學是他的研究重點,詳見暢銷書《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他的最新著作《失控的焦慮世代》延續了《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與葛瑞格.路加諾夫合著)所探討的主題。他也在Substack平台建立部落格「巴別塔之後」(After Babel),發表文章。 |
閱讀讀者》2023年我抽中全套年度好書——遷徙,移動,文字悄悄掉進了時間的裂縫
「……我們來找你催稿啦!」看著Openbook編輯傳來的訊息,不禁心頭一顫。原來,一年又這樣逝去了。歲末年終追著我討的,不只編輯(?),還有工作上的業務、研究所的論文計畫,更別說大大小小的報告。對於我而言,如此動盪的這一年究竟是如何活下來的?或許,這40本書也成了支撐的力量吧!
依稀記得是2023年12月抽中這40本書的!在抽獎截止日前一晚,半夜睡不著覺,把去年看的書挑了10本列出來,然後,就……就中獎了。我想或許這就是我和這40本書的緣分吧!知道中獎的那一刻,人正在學校開會,手機跳出訊息,差點叫了出來,真是那陣子最開心的事了!
月底收到了書,和室友一起從1樓的管理室扛上8樓住處,那時警衛還問我們:「到底是什麼東西,這麼重?」不好意思地對著警衛笑了笑:「書啦!」40本書的重量,真的很可觀。我想這輩子還沒有一次扛40本書過,這就是所謂甜蜜的負擔吧!抽到40本書這件事,著實讓朋友們都羨慕著呢!開箱時和室友一起快速翻閱每本書,我們像極了兩個拆禮物的小孩,又興奮又雀躍,身旁的友人也開始討論著要向我借哪本書。
第一本閱讀的是唐捐的《噢!柯南》,我帶著它一起去跨年旅行。在前往宜蘭的火車上讀著這本詩集,有幾首詩挺有趣的,仿古人的風格,令人莞爾一笑,看到喜歡的詩句便把它拍下來。最近重新翻看當時的照片,我拍了一頁「論文真歹夏,螢幕睏去幾若擺,請為伊蓋被。」一年過後,論文還是沒寫出來,感覺到教授發亮的眼睛,在後頭盯著我。論文怎麼這麼難寫啊!真正足歹夏!
除了在火車上,也在南方澳海邊讀它,在海邊讀詩何其浪漫!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首。
時間過得快速,2月開學後,因為種種因素被派去接後母班。抽到的40本書中也有一些繪本,就帶去和小孩們分享。看著二年級的孩子翻看著繪本,也覺得挺快樂的。小孩拿著《國界》問我,什麼是東德、西德,還有柏林圍牆?一個國小老師究竟要如何向二年級的孩子陳述這些歷史與複雜性?大略解釋一番後,也提及了烏俄戰爭。幾天之後,聯絡簿上的小週記上,孩子寫著:「我希望遠方可以不要有戰爭。」身處在平安的環境,卻也理解到不同的世界。或許難以解釋的、說不出口的,書都替我說了。
暑假前夕,趁著轉換行政職前,去了一趟韓國旅遊放鬆,索性帶著《海風酒店》陪我一起上飛機。
看見,凝視,與被凝視。雖身處異鄉,卻把自己丟回台灣的山裡,雲裡,夢裡,東海裡。現在想想,我最常閱讀的地點,經常是在各種交通工具上。平日庶務繁雜,只有在移動的過程中才有自己的時間。在所剩無幾的時間裡,珍惜屬於自我的時刻。閱讀,沉思,我貪戀著那樣的孤獨與自在。遷徙,移動,文字悄悄掉進了時間的裂縫。離開,抵達,拾起思緒的碎片,試圖拼湊穿梭在不同境域的靈光。
《奶奶的夏威夷祭祀》裡,三代的人們和奶奶都有不同的記憶,然而一個歷經過戰爭,接著躋身藝術圈的亞裔女性,是如何傳奇的、自我的活著?書中的一段話觸動了我:
而這三代的人們在面對自我的人生課題,或許正是和(故事中的奶奶)沈時善的連結,於是他們都有自我的一套解決方式。這些方式影響著讀者用相異的角度看待每個生命中的難題。
從《今夜來放送》看見台語流行歌和當代音樂人的璀璨時代,將美麗的歲月珍藏;或是,潛入《沒口之河》的那片濕地,聽聞微小細膩的故事。還沒讀完的世界,等著我去追尋。回頭看看自己的生活,也是這般漂蕩,像個漂游者。正如日常,不斷的移動與遷徙。
書寫這篇心得時,耳機裡播放著929樂團的〈渺小〉:「未來對我們太遙遠,宇宙太大看不到邊界,生命太小太脆弱,太無法掌握」。這一年來,走得何其辛苦。認知到人類的渺小,之所以活著,還有些未竟之事,還沒完成。像是40本書還沒看完,還沒親耳聽到喜歡的韓國團體現場演唱,還沒看完那些存在手機備忘錄裡的電影清單。太多還沒、還沒、還沒完成的事了。
所以啊!繼續的、渺小的活著。看著書,看著電影,聽著音樂。愛著這些滋養我,灌溉我的美好事物。2025的願望,就是繼續活在這些美好事物裡。●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