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學在北歐I》第一次翻譯台灣小說就大受歡迎:丹麥小出版社的大力量

2023年11月,丹麥最大的文學活動哥本哈根書展(Bogforum),主舞台前坐滿了人。依照傳統,在每場集會,尤其是文化集會開始前,與會者會拿著全丹麥印刷與銷售量第二高的《高校歌曲集》(Højskolesangbogen, Folk High School Song Book),跟著台上的主持人與鋼琴手和聲高唱。在很多文化場合或重要集會時,丹麥人會像這樣先談論文化,再用歌聲讚頌丹麥哲學、文學、歷史的美好,講一講然後唱歌,再談談再唱一首歌。

Bogforum雖然是丹麥最大的書展,但並非國際書展。在這裡,所有的標示和文宣都是丹麥文,活動都以丹麥語進行,場內的出版品也大多都是丹麥文。根據官方網站的敘述,Bogforum是一個讓作家、讀者、出版社、譯者、書商等各種與閱讀和書本有關的人,可以相遇及互相支持交流的平台。

在Bogforum,人們關心的不是搶便宜,也不是買賣版權,而是看書、找好書、認識作家和出版社,聽各種講座,盡可能地吸收各種知識。在這樣的場合,一位來自台灣的作家,紀大偉,要為開幕致詞。

30多年來,只有另一位外國作家受邀到Bogforum進行開幕致詞,就是至今在丹麥仍備受歡迎、著有《上帝之柱》等書的英國歷史小說家肯.弗雷特(Ken Follet)。

這是一件大事。紀大偉告訴我,他收到邀請很驚訝,出版社Korridor的編輯克里斯滕森(Simon Darø Kristensen)也告訴他這不太尋常。紀大偉覺得一切都是機緣,我則很好奇,是什麼創造了這些機緣?

➤丹麥的翻譯出版概況


丹麥版的《膜》

紀大偉的《膜》8月在丹麥出版,是以丹麥文出版的第一部台灣小說,一上市就得到許多注目,丹麥最大報《Politiken》與不少媒體都刊登了相關書評。因為《膜》廣受歡迎,出版社Korridor因此決定邀請紀大偉在文學氣息最濃厚的秋季,造訪哥本哈根,與丹麥讀者見面。

丹麥人口大約550萬,克里斯滕森告訴我,丹麥市場小,一般書籍可以賣到500本就算成績很好了。話雖如此,從Bogforum的人潮與熱絡程度卻看不太出丹麥的圖書市場那麼小。

根據丹麥文化部的統計,2022年丹麥出版了超過6000種書籍,其中最大宗是丹麥原創的非文學類書籍,約2300種,占總出版量約1/3。丹麥文學位居第二,翻譯類文學排名第三,兩種文學類書籍共約3600種。翻譯的非文學作品則出版量最少,約500種。

翻譯文學中,大多數譯自英文作品,佔翻譯文學總量的44%。瑞典文、法文、挪威文與德文則是丹麥書市中最常見的翻譯語種,佔了40%。其他語種加起來只佔所有翻譯文學的15%,中文等東亞語言在其中佔比又更小。

根據丹麥文化部的調查報告,大型(主流)出版社出版的高品質翻譯文學越來越少,這塊空缺正由中小型的獨立出版社填補。

➤小型出版社運用專業 端出好菜令人無法忽視

丹麥的小型出版社,或者以丹麥人自己的話稱作「微型出版社」(Mikroforlag),通常由1或2人組成。他們多是對某個語種文學或某種文學類型有特殊專長或愛好的譯者或文化人,為了跟更多人分享自己喜愛的書,進而成立出版社。

有別於主流大型出版社依據商業考量的選書,微型出版社的選擇多半依據主事者的興趣與專長,填補了主流市場的不足。因為翻譯書的利潤相對不高,主流出版社多半不願意做翻譯書,讓小型出版社得到很大的發揮空間。

出版社Rebel With a Cause的Iben H. Philipsen告訴我,丹麥主流書市很「白」、很歐洲中心、很男性、很基督教、很健全人……這是她投入獨立出版的動力。她運用自身的翻譯長才,將更多酷兒、女性主義交織性、「全球南方」的觀點帶進丹麥。


Bogforum中挑選圖書的讀者。(圖源:Bogforum主辦)

今年共有20多家小型出版社參與這屆Bogforum,在「微型出版社」區,他們設立了自己小小的攤位,一個小酒吧,還有獨立的舞台。在這裡除了作家講座以外,也有音樂活動,跟會場中其他區域的氣氛明顯不太一樣。

「微型出版社」區雖然迷你,但設在超高人氣的漫畫區、兒童區旁邊,更位於民眾進入主流出版社展區的必經之路,讓人完全無法忽視它的存在。「微型出版社」在Bogforum場地中的位置,似乎也反映了小型出版社在丹麥社會的地位。

小型出版社有不少人本身就是譯者,他們運用語言專長與對該文化的了解,引介了許多該語種中頂尖或非常重要的作品。

我在微型出版社展區發現安妮.艾諾(Annie Ernaux)的作品,非常驚訝。專門出版法國文學的Etcetera出版社,負責人Sofie Vestergaard Jørgensen本身就是譯者。她告訴我,因為對法文世界的熟悉,她在安妮.艾諾2022年得到諾貝爾文學獎之前,就已出版了多本艾諾的作品。

將紀大偉的《膜》翻譯出版的Korridor出版社,負責人克里斯滕森本身雖然不是譯者,卻是個眼光與品味獨到的文化人。除了出版工作,他也在丹麥重要的文化學校兼課。Korridor與許多優秀的譯者合作,推展翻譯小說系列,這幾年集中力量出版東亞文學作品。

克里斯滕森說,主流出版社不做翻譯書,反而讓小型出版社展現身手。「跟我們合作的都是最頂尖的作家和譯者」,他拿起攤位上日本作家今村夏子的《紫色裙子的女人》,自信又滿足的告訴我:「丹麥譯本出版時,這本小說都還沒有英文版呢。」

克里斯滕森信任譯者的專業與判斷,喜愛科幻小說的譯者艾喜(Astrid Møller-Olsen)偶然發現了《膜》,讀完之後愛不釋手,於是向克里斯滕森大力推薦,台灣小說《膜》於是得以跟丹麥讀者相見。小型出版社端出的高品質作品,吸引了許多文學愛好者的關注,因此總能在主要媒體上佔據不少版面。

丹麥最大報《Politiken》評論《膜》是走在時代尖端、歷久彌新的作品;專門刊登深度評論的《Weekendavisen》週報也發表書評,認為《膜》是一本值得成為酷兒科幻經典的作品。哥本哈根最重要的酷兒刊物《Out and About》,認為《膜》應該要成為丹麥暢銷書;具有反抗色彩的報紙《Information》,書評指出《膜》讓讀者用一種全新的方式看待身體與性別,小說中以幽默諷刺的方式,描繪出的科技未來主義式宇宙與人物以及故事裡的隱喻,在今日看來更加有意義。《Information》隨後又以3大頁的滿版,推出紀大偉的深度訪談。

紀大偉登上丹麥《Politiken》、《Information》等報(圖片提供:Korridor)

紀大偉發表開幕演說當晚,丹麥電視台TV2 Kosmopol播放了一個對小型出版社與紀大偉的專訪,主題正是小型出版社為什麼這麼不可忽略。隔天,Bogforum的微型出版社區域人山人海,紀大偉的座談會上座無虛席。

我問克里斯滕森,他怎麼找到這麼多媒體來報導,甚至敲到開幕式演說?他只是聳聳肩,給了我一個從容的微笑,說他不過打了一些電話,問對方有沒有興趣,事情就成了。丹麥小型出版社到底有什麼魔力,讓主流社會無法忽略?

➤我們只做真心喜愛的書:我微型出版我驕傲

Bogforum主辦單位負責接待紀大偉的Johan Lose告訴我,他們邀請紀大偉致詞的原因,包括《膜》一出版就不尋常地受歡迎,作品本身的文學品質以及對氣候危機、性別、資本主義與科技這些重要議題的見解都令人驚艷。再加上,《膜》是在丹麥翻譯出版的第一本台灣科幻小說,主辦單位因此決定要把握作家到訪丹麥的機會,邀請他做開幕致詞。

Lose並表示,邀請一位出身自丹麥不常聽到的文化脈絡與寫作背景,並且受到國際認可、具有天賦的作家來演講,對丹麥讀者來說不但很有意思,也極為重要。

Lose說,他們看重的是作者與作品本身,而不會以出版社的大小去決定邀請誰來演講。小型出版社對Bogforum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因為小型出版社引介來自陌生文化脈絡、被忽略但具有品質的作品到丹麥,打開了人們的視野,也帶來新的理解文學的方式。

丹麥目前有將近80間品質良好的小型出版社,Christel Sunesen本身經營出版社Ekbátana,她長期經營小型出版社社群,集結眾人一起為獨立出版努力。她是專賣小型出版社產品的網路書店Mikrofest發起人之一,也是小型出版社書展Lille Bogdag主辦團隊的成員。

Sunesen用「遊戲場」來形容小型出版社創造出的文學場域。她認為小型出版社之所以能夠得到主流媒體的關注與尊敬有幾個原因:過去將近10年來,小型出版社互相幫助、也協助彼此宣傳,而不是相互競爭。他們利用數量眾多的優勢,製造能見度,並且舉辦各種活動、參加主流書展製造曝光率。然而,最重要的是,他們認真對待出版品。

對Sunesen來說,出版者、作者、譯者都是在文學遊戲場中一起「玩」的夥伴。他們把主流忽略的、具實驗性的、來自各種語言文化的文學作品帶進丹麥,而且只做他們喜愛的作品。一段時間下來,不但出版社獲得重要的皇家獎項,書評與媒體也自然知道,小型出版社出品等於品質保證。

紀大偉是Korridor翻譯的第一位台灣作家,接下來還有吳明益的《迷蝶誌》與李琴峰的《獨舞》將陸續問世。譯者艾喜早已把獨特的眼光投射在香港作家謝曉虹的作品上,而出版人克里斯滕森會繼續堅持用做藝術品的方式經營小說系列接下來的每一部作品。獨特的顏色、上選的紙材,以及風格強烈的封面,當然,還有一個又一個來自遙遠亞洲的動人故事。


Bogforum提供作者、編輯、譯者、出版社、讀者一個自由交流的平台。(圖源:Bogforum主辦)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2-05 11:30
報導》許雅雯與其譯作《如刀的書寫》獲2023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法國巴黎銀行翻譯獎非文學類首獎

台灣法語譯者協會宣布,許雅雯以譯作《如刀的書寫》奪得2023年「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法國巴黎銀行翻譯獎」(Prix de la Traduction ATTF–BNP PARIBAS)非文學類首獎。

本屆投件作品眾多,進入決選的5本作品,包含作家對談、 哲學、歷史評論、藝術史及社會學的經典,反映出近年來台灣法語翻譯作品的多元化。本屆決選評審團由5位專家學者組成,分別是作家房慧真、輔仁大學法文系系主任何重誼(Jean-Yves HEURTEBISE)、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戴麗娟、資深口/筆譯者賴盈滿,以及作家朱嘉漢。

經過2個月詳細審閱,決選評審會議於2024年1月13日舉行。評審逐一分析入圍作品並進行評分,最終由許雅雯翻譯, 安妮.艾諾(Annie Ernaux)及費德里克-伊夫.吉奈(Frédéric-Yves Jeannet) 的作品《如刀的書寫》,從5件優秀入圍作品中勝出。

何重誼表示,本書文字翻譯恰如其分,具備客觀性與透明性:「譯者在原作上下了很大功夫,讓譯文中的評論不僅是翻譯,更傳達出安妮.艾諾的個人風格。」

戴麗娟則認為,《如刀的書寫》作者用字精確,篇幅不長;譯筆流暢易讀,多處選詞和譯文頗具巧思:「在譯註中,能詳細說明作者其他作品中文譯著之用詞,及自身選詞考量,由此可見譯者用功程度,值得肯定,也是值得推薦的佳作。」

房慧真分析:「安妮.艾諾的創作論如同其『自我的社會學式傳記』的骨感文體,沒有過多的脂肪修飾,單刀直入核心,逼近『危險』的書寫。」她表示,恥辱是記憶的贈禮,艾諾剝離精緻高等教育的文化語言,找回父母輩勞工藍領階級的「原」語言,即使粗礪無文,卻如堅石利刃能切開最複雜的筋脈網絡。


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安妮.艾諾 (取自wiki commons

賴盈滿細讀許雅雯的譯文後,感受到譯者在文字處理上的鋪墊及轉換,讓書中文句流暢,富有節奏感:「本書整體感強烈,很大程度重現了安妮.艾諾的風格。不過度華麗,亦不過於直白,克制的展現反而是很強大的功力。」

朱嘉漢則讚賞今年入圍作品皆展現相當高的翻譯水準:《馬內的象徵革命:藝術場域的誕生》譯者幫助讀者進入皮耶.布迪厄艱難的理論殿堂;《生之奧義》譯筆無比優美細膩;《歷史Z咖搞什麼!》譯文精準表現年輕化藝術及創意;《如刀的書寫》則精準掌握安妮.艾諾風格與語氣。

雖然作品類型差異大,但譯者各有所長,評選過程必須多方考量翻譯精準度、流暢度、節奏感,及轉化能力、譯注功力等因素,才能選出最終首獎之作。朱嘉漢表示:「期許未來更多作品透過此翻譯獎的推介,讓台灣讀者看見法語著作的豐富底蘊。」

邁入第9年的「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法國巴黎銀行翻譯獎」,見證法語譯作整體水準年年提升。2023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法國巴黎銀行翻譯獎頒獎典禮,將在2024年2月20日於台北國際書展法國館開幕式舉行。獎項獨家贊助單位法國巴黎銀行 (BNP PARIBAS)台灣區總經理博瑪儂(Manon Breuvart)將出席典禮,親自頒發獎金5萬元及水顏木房魏榮明總監設計打造之獎座予以獲獎者。


20232023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法國巴黎銀行翻譯獎,左起:何重誼、房慧真、朱嘉漢、戴麗娟、賴盈滿。

2023年非文學類首獎-許雅雯《如刀的書寫》譯後記

翻譯是一件孤獨的事,經常要獨自埋首查找資料,深夜裡的鍵盤聲就是我們的伴侶。然而,之所以樂此不疲,關鍵就在於每一本書帶來的挑戰。

安妮.艾諾得到諾貝爾文學獎一事在法國,乃至全世界都引起了軒然大波。讀者們在媒體上搜尋關鍵字,希望藉此了解這位(女)作家,希望找到說服自己的觀點。就在此時,啟明給了我一項重要的任務,把安妮.艾諾的「初心」翻譯成中文。這個重責大任著實讓我猶豫許久,最後還是編輯給了我信心,把她犀利的想法呈現給台灣讀者。

身為教師的艾諾談起文學來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她對文學和小說的看法更是獨樹一格,我自己也不敢說百分之百同意。然而,身為譯者的挑戰就在於,要把她的思路清楚、明白地說出來,把她這個人的模樣立體地擺到讀者面前。就是這種必須讓作者「附身」的挑戰刺激著我的腎上腺素,完成了這部作品。

至於這本書的內容,你可能會在裡面得到祝福,也可能收到一記當頭棒喝,你可以不認同它,但是理解一個「不想只是活著」的作者絕對能為你打開一扇窗。開了窗,才能知道自己的定位。我享受翻譯的過程,也希望你們享受閱讀的過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OB短評》#455 幽微而強大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第六十七隻穿山甲

陳思宏著,鏡文學,45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就創作拓撲而言,作者似乎有意無意在經營某種國際書寫策略,這次來到了法國,語言也跟著法文了起來。本事依然是他心心念念的情歸何處:親情友情愛情,乃至於激情無情絕情,無一不是為了安頓當下的身心,然而一旦有了期待,卻又注定受傷失落,這樣的戲碼是不限Gay蜜的。【內容簡介

敲鐘者言

朱耀明牧師回憶錄
朱耀明、知日著,左岸文化,55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作者是香港著名的「佔中三子」之一。但是我們大可不必只將此書視為一部政治受難者的回憶錄。作者自一個父母雙亡的幼童如何從廣東鄉間來到香港說起,將一生娓娓道來。脫出與移居之路;做工與黑道糾葛草根生活;與信仰交織的日常生活;殖民、回歸到抗爭,我們看到一個人從外來者一步步成為香港的一份子,也明瞭了為自身新生之地挺身而出、負重前行的長者的心路歷程。閱讀起來,既有人生如戲的精彩,也宛如一部微觀香港現代史的縮影。【內容簡介

香港不屈

不能被磨滅的城市
Indelible City: Dispossession and Defiance in Hong Kong
林慕蓮(Louisa Lim)著,廖珮杏譯,八旗文化,460元
推薦原因: 批   議   文   樂 
乍看書名以為又是一本直球對決近年局勢的書,其實作者以其華英融混的血緣與背景為墨水,透過綿密的思慮,為深入香港歷史另闢谿徑。特別令人驚喜的是,藉由四處塗鴉的「九龍皇帝」這個草根人物,串連起型式上的書法與內涵中的書寫能力、話語權的關係,再關照至背後的政治、社會結構。作者穿街走巷,以自己的生命史與銳利的眼光,織就了一幅超越傳統敍事格局,卻又貼近在地生活視線的歷史圖像。 【內容簡介

佩吉男孩

他的破框與跨越
Pageboy
艾略特.佩吉(Elliot Page)著,艾平譯,采實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身為演藝圈的一份子,作者的性別流轉經驗非比尋常,一路遭遇各式各樣的攻擊、揶揄、被出櫃,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卻也獲得各種支持、讚許、自信與愛。這份真情的人生告白溫柔動人,幽微而強大,令人想起古希臘的跨性先知,提瑞西阿斯(Tiresias)。【內容簡介

秋生回憶

黃秋生、林蕾著,亮光文化,580元
推薦原因: 樂   獨 
推薦原因,嗯,秋生很帥。好吧,如果這個原因還不能滿足你,還要再多說點什麼,那就是這本書藉由對秋生前半生的回憶,解釋了秋生為什麼會那麼帥。那是來自於作為單親混血兒成長在上世紀香港的經歷,是內心反覆受傷和結痂之後,呈現的率性和堅強;是香港仍是東方明珠時,自由奔放的時代洗禮。是小我也是大我,在折服於他種種人生體悟的同時,也讓人忍不住懷念那座已然消失的城市。千言萬語,結論還是那句,秋生好帥。【內容簡介

地納於心

周漢輝著,二〇四六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詩人眼中的香港,人聲依舊雜沓,卻有股淡漠的鬼氣,彷彿荒野中的荒城,燈火輝煌,繁華如夢,卻一點一點被剜走了心。【內容簡介

送禮的藝術

從特洛伊木馬到動物園熊貓,50件外交禮物背後的世界史
Diplomatic Gifts: A History in Fifty Presents
保羅.布魯梅爾(Paul Brummell)著,鄭煥昇譯,衛城出版,5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作者身為英國資深外交官,從絕佳位置爬梳全球外交送禮的文化史,以50則逸事捕捉古代到當下的送禮文化政治。閱讀此書時時被提醒「禮物」本身如何高度的符號化與情感化,特別是在國與國之間的外交關係中,掌握禮物複雜的象徵意涵與功能,等於掌握了一國之興衰,得救或得咎只在一物之間。【內容簡介

話語

畫中有話的插畫家アボガド6全彩畫集
言葉
アボガド6著,蔡承歡譯,平裝本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酪梨6的作品像忘了的密碼,你要先回想一下各種提示,踹踹還記得的幾種組合,幸運的話可以在3次前就順利登入,不然就要重新註冊,或者乾脆放棄,自行腦補好了——往往這樣才能讀到最令人心動的訊息。【內容簡介

當越南王子走進彭瑞麟照相館

一張照片背後不為人知的台越歷史
洪德青著,貓頭鷹出版,57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以照相館的一段軼事,牽引出資料闕失的台越交誼歷史時刻。書中一張照片串連了失落的越南王子與台灣相館先驅彭瑞麟,更道出法國、日本帝國與越南台灣等殖民地間的複雜歷史。除了上述主線,書中亦收錄諸多歷史照片,仔細提供歷史還原圖說,留下文字與視覺等多類珍貴資料。【內容簡介

為什麼有人會怕貓?有人囤積成癮?

讓世界身心失調的狂愛與恐懼之因
The book of phobias & manias : A history of obsession
凱特.莎莫史克爾(Kate Summerscale)著,吳盈慧譯,PCuSER電腦人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此書跨時空、跨文化呈現了99種「恐懼」(phobias)與「狂熱」(manias)的歷史資訊,讀來有趣扎實,同時又觸碰不安情緒。書中有各種奇觀般的病症,也有現代生活中大多數人都能共感的日常焦慮(無手機、社交恐懼等)。即使是基於西方世界的醫學知識,也不減此書跨文化的魅力。【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