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評》好的問題會引導出創新的思考:評《爸爸的機械魚》

「你想過變成一條魚是什麼感覺嗎?」女兒維蕾娜問了爸爸這個問題。某一天,發明家菲利普斯(Lodner D. Phillips)帶著家人去密西根湖釣魚時,女兒問了這個問題。

爸爸聽了女兒的問題,興奮的說:「維蕾娜,你太棒了!」接著立刻衝回家中的工作間。一陣噹啷鏗鏘敲打聲之後,打造出「白魚一號」——第一艘潛水艇。

繪本《爸爸的機械魚》是改編自這位發明家的真實事件,故事節奏輕快而充滿諧趣。由大女兒提出的問題引發創新的思考,弟弟妹妹和在嬰兒車裡的寶寶也都參與其中,媽媽則扮演一旁支持家人的角色。爸爸不畏失敗,參考大家的建議和改良,創造出一代又一代的機械魚。

本書繪者在角色表情上著墨許多,連水中的魚也畫出驚訝的表情,増添了不少趣味。不同跨頁中融合了多種視角,不只從水面上俯瞰、水裡透視,還有水面下的側視圖,當然也包括爸爸打造機械魚的黑白設計圖。

經過了多次改良,爸爸的機械魚有沒有成功呢?是的,畫面中呈現一家人乘坐「白魚四號」與魚兒共游的情景。但是,對發明家來說,故事就這樣結束了嗎?當他們浮出水面,坐在湖畔野餐時,女兒說:「你想過變成一隻鳥是什麼感覺嗎?」高舉雙手奔走的爸爸,故事似乎在工作間哐啷聲中延續著……

「好的問題會引導出創新的思考!」對現代人來說,很會記憶知識並不是最重要的,會問好問題的人更受到重視。隨著AI時代的來臨,可以預見AI的知識儲備量終究會贏過人類,但人類可以不停的思考和創造新的概念與事物。

藉由這本書,我們可以一起來練習提問——你有沒有看到、想到這台機械魚需要改良什麼地方呢?我們可以跟著這本輕鬆易讀的繪本情節中的問答,和孩子對話、觀察和對比前後頁插圖的差異,討論繪本中女兒提出的問題與爸爸解決方案之間的關係。例如女兒提問:魚在水裡是如何移動?而爸爸的方案說道:加上了魚鰭般的設計,並且用腳踏車的踏板製造動力。

除此之外,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工程設計(engineering design)的三個主要概念。首先是「定義並釐清問題」——在爸爸與女兒的對話中,透過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目前這台機械魚是空間太小呢?還是沒有前進的推動力?接著是「設計方案並解決問題」——爸爸透過女兒的提問,在工作室裡做出相對應的解方。畫面中呈現出爸爸新版的設計圖,搭配上文字的解說,可以看到爸爸的解決方案。最後是「優化設計」——對於目前的版本有沒有更好的改良方向。故事裡白魚一號、二號、三號的迭代變化,是不是越來越精良了?

這本書也適合低年級的孩童閱讀。繪本中沒有艱深的科學專有名詞,因此孩子們亦能藉由繪本文字搭配圖像,理解科學思考和實驗的歷程。從「工程師都在做什麼?」的提問開始,搭配繪本故事的引導,討論主角爸爸展現出哪些科學家的特質?再透過「讓我們也來做一艘能承載更多重量的小船」活動,讓學生實際動手操作,應用各式不同材料進行改良,體驗和理解工程設計的過程。

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是工程類別才需要,各行各業甚至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同的問題。《爸爸的機械魚》真實描繪了解決問題的過程,期許讀者可以透過這本書,和孩子一起練習提問和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科學家和工程師的精神。如同故事中爸爸和女兒的對話,透過不停的提問、設計、改良、優化,「解決問題」並獲得成果。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爸爸的機械魚
Papa’s Mechanical Fish
作者: 坎迪斯‧弗萊明(Candace Fleming)
譯者:劉淑雯
出版:小山丘出版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坎迪斯.弗萊明 (Candace Fleming)

是一位廣受大家喜愛的兒童圖畫書和傳記作者,其中《Gator Gumbo》和《Boxes for Katje》被《Publishers Weekly》評為年度最佳書籍之一。現居在伊利諾州奧克帕克。

繪者簡介:
鮑瑞斯.庫利柯夫 (Boris Kulikov)

是許多廣受好評圖畫書的插畫家,包括凱特.班克斯(Kate Banks)的《Maxs Castle》和崔西.費恩(Tracey Fern)的《Barnums Bones》。《科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在一篇星級評論中稱他的藝術作品為機靈富有活力。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劉淑雯(南加州師範學院教授、臺北市立大學退休教授)
  • 黃譯平(長庚醫院林口分院醫學研究發展部經辦)
2024-01-19 18:00
OB短評》#453 劃破曖昧界線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大留工務店(全四冊)

ちいさこべえ1-4
望月峯太郎、山本周五郎著,馬世儀譯,大塊文化,140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山本周五郎的時代感,望月峯太郎的志怪氣,兩種不太搭嘎的風格在此配合得嚴絲合縫,把一個八點檔的劇本打磨得洗鍊至極,沒有一筆多餘的線條,每個分鏡都是戲。【內容簡介

中國縱橫

漢學巨擘史景遷的歷史與文化探索
Chinese Roundabout: Essays in History and Culture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黃中憲譯,時報出版,6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這裡的「微型」史景遷,看起來更有趣,更多元,更熱情,也更天馬行空。不變的是博覽群書的紮實功底,抽絲剝繭的敏銳度,以及給出一個精彩故事的編排能力。【內容簡介

活躍在歷史舞台的藥與毒

有助病人復健的肉毒桿菌、可殺人於無形的香水⋯⋯無數次改寫人類命運的善惡化學!
「毒と薬」のことが一冊でまるごとわかる
齋藤勝裕著,林詠純譯,台灣東販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此藥學科普書非常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從「藥與毒」之間曖昧的界線出發,作者一一提點各類植物、氣體、保養食品、家庭用藥、食用毒物在「藥與毒」之間擺盪的標準如何被訂定與判斷,更因作者屬性,提及許多東亞文化中常見的案例。書中各篇文章知識歸納清晰簡明,很適合作為生活手邊書隨時翻閱。【內容簡介

定心丸

江青著,時報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樂 
這部人生散文直白通透,諸多影人影事,浮華熱鬧,自有藴藉。往事前塵一一化為涓滴,大風大浪過後,波光粼粼,看著清爽,看了福氣。【內容簡介

有點噁的科學

尷尬又失控的生理現象
Rude Science:Everything You’ve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the Science No One Ever Talks About
史蒂芬.蓋茲(Stefan Gates)著,林柏宏譯,時報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以身體自然代謝、排出、脫落的那些黏黏的、黑黑的、有味道的東西為題,此書充滿對身體的細緻觀察與冷知識,讀來既實用又有趣。作者更進一步提醒的是,我們是基於什麼樣的原因,對這些身體體現象感到尷尬(流汗為何「失禮rude」)?而這樣的排拒,又讓我們如何錯失治療、與善待身體的時機?是一本重新認識身體的好書。【內容簡介

直立猿與牠的奇葩家人

47種影響地球生命史的關鍵生物
The Earth: A Biography of Life: The Story of Life On Our Planet through 47 Incredible Organisms
艾爾莎.潘齊洛里(Elsa Panciroli)著,林潔盈譯,大塊文化,7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此書為了「地球」的身世而寫,涵蓋古生物物種與地質學,圖文並茂地呈現充滿趣味的知識。書中簡潔呈現古生物演化的獨創性,輔以充滿想像空間的奇幻圖鑑,讓古生物學知識與地質學史一直以來蒙上的厚厚灰塵,隨想像力飛揚,落地成為紮實的普及知識。【內容簡介

一九四九

中國革命之年
China 1949: Year of Revolution
何傑明(Graham Hutchings)著,廖彥博譯,時報出版,6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對於近代中國乃至亞洲而言,20世紀可謂革命的年代,其中1949年中國共產革命所產生的鉅變,影響及於今日。本書聚焦於1949年中共革命前後的歷史背景,關注其中各方勢力乃至不同階層的活動與反應,尤其是在過去政治史視野中相對被忽略的女性、學生與平民,為讀者認識近當代中國的形成,提供歷史縱深與多元觀點。【內容簡介

飛蛾撲火

兩個女人組織工會的故事
On the Line:A Story of Class, Solidarity, and Two Women’s Epic Fight to Build a Union
黛西.皮特金(Daisy Pitkin)著,楊雅婷譯,春山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批   議 
這本書乍看之下為美國女工紀事,有個人憶述也有歷史爬梳,但讀來更像是飛蛾撲火傷後的修復事典,因此「書寫」在此作中並非議題的載體,而是議題發展的其中一個階段。特別是黛西的書信呈現了勞工運動中急需被看見的「運動傷害」,無論是實質衝撞後的身體、自我身分與同袍情感裂解後的心理狀態。這一寫作的向度,將女工抗爭帶向更深刻的討論。【內容簡介

看不見的國境線(上、下)

邱永漢短篇小説傑作選—— 見えない国境線
邱永漢著,李彥樺譯,惑星文化,49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作者邱永漢為曾獲日本直木賞的台裔企業家,其特殊的身分反映在這套書中的各篇小說,並成為重要的時代紀錄之作;如〈偷渡者手記〉即成為最早以二二八事件為小說主題的作品。書中收錄作品原以日文寫成、發表於1954-1958年間日本文壇,這一特殊的時空性,讓邱永漢得以獨特視角處理戰後東亞複雜的跨國族、跨境、跨文化議題。但也因其自身跨國族、跨領域的特質,在台日兩地文壇被遺忘許久,直到現在我們才迎來這珍貴的作品集。【上冊:內容簡介】【下冊:內容簡介

太平洋廣場號返鄉記

東年著,聯合文學,38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通過描述1974年離開台灣遠航的小說主人公,在闊別故鄉40年後重新返回基隆的心路歷程,作者深刻的觸及鄉愁、認同與離散等議題,與作者近半世紀前發表的《失蹤的太平洋三號》遙相呼應,對於人性的本質有發人省思的刻畫。【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評》生死不只是肉體,還在一念間:讀以法式幽默玩弄科幻的《異常》

蘇聯導演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拍了一部名為《飛向太空》(Solaris,1972)的科幻電影,改編自波蘭小說作家林姆(Stanisław Lem)的同名科幻小說。

在一個被海洋完全覆蓋的遙遠星球,觀察站上的科學家發現星球出現異象,如四米高的全裸男人。地球上的專家認為這些科學家神經錯亂,於是派出故事主角,一個心理學家,去觀察站調查和協助。

主角到站後,發現他死去10年的妻子居然在太空站憑空出現。不是鬼魂,而是有血有肉的人,擁有和他妻子一樣的外貌和記憶,卻不知道她已經死去,像失憶一樣。

原來那片海洋是這星球的生物,能洞悉人類腦海的想法並形象化。

駐站科學家稱這些不請自來的「人」為「訪客」(visitor),並被這種不可思議逼瘋。

如果只是單純召回逝者,《飛向太空》就不過是部奇幻愛情電影,但故事把主題挖得很深,也更深沉偉大。主角把「妻子」殺掉後,她又再憑空出現,但她自知不是他的妻子,也問:「我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不知道我是誰,不知道我是什麼。」

有了這些哲學大哉問加持,整部電影的格局就提升到哲學層次。而「我從哪裡來?我是誰?我將往何處?」這哲學三問,自第一次被柏拉圖提出以後,也成為我們每個人在人生都要面對的課題,不然就不會有很多人會熱衷於求神問卜,想知前世和未來。

➤上飛機那刻

《飛向太空》的結局拋出「身處的世界並不真實」,這也是科幻小說和電影常出現的概念。從狄克(Philip K. Dick)的小說和改編的影視作品,到《駭客任務》系列(The Matrix),到近年的《西方極樂園》(Westworld),都在不停提醒讀者和觀眾,甚至連馬斯克也認為我們活在擬真度極高的世界裡。

我沒想到埃爾韋.勒.泰利耶(Hervé Le Tellier)的《異常》也是在玩同一概念。用「玩」這個字,因為這部長篇小說和很多人心目中那種炫耀未來高科技的科幻小說非常不一樣,作者像在用法式幽默玩弄科幻這個類型。

故事一開始就是介紹一系列不尋常角色的背景,他們的人生各自精彩,但都不科幻。然而就像韓國電影《寄生上流》一樣,在中場時出現劇變,帶讀者沿那道意想不到的樓梯走往地下密室,不,《異常》是帶讀者上飛機。

然後整個故事就變了調。

原來這些角色都登上同一個航班,但詭異的是,這個航班的飛機(有一模一樣的乘客檔案名單manifest)原來在幾個月前就降落了。

所以這些再次出現的到底是什麼人?或者,到底是什麼東西?又或者,像書裡的科學家問,他們是否身處類似《駭客任務》的世界裡?

小說讀到這裡就無法煞車,被作者的奇思妙想挾持直奔結局。

軍方拘留了這批乘客,也找來科學家、心理學家和哲學家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千方百計去調查他們「到底是什麼」(怕連人也不是),如同《飛向太空》裡的一眾角色面對訪客那樣。

由於這些再次出現的乘客並不是失蹤人口,所以沒有國家要求釋放他們,但軍方也找不到理由去殺掉他們,只好釋放他們回去外面的世界。

➤如何面對「多出來的人」

如果你寫過小說或劇本就知道,把角色殺掉其實是最容易處理衝突的手法。人死了,衝突也就消失,作者只需要處理逝者家人和朋友怎樣面對生死,然後在逆境裡成長,學到人生寶貴的一課。

《異常》一如《飛向太空》,反過來玩,增加「不應該出現的人物」。

這也就是諾蘭的《頂尖對決》(The Prestige)裡兩個頂尖魔術師面對的難題,我們也知道,不管是誰,都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怎樣和多出來的一個和平共處?誰才是多出來的那個人?怎樣處理財產?怎樣處理身分?怎樣面對相同的自己?

其中一個角色幹掉多出來的自己,做最毫不意外的決定,但不是每一個人都這麼凶狠。

女兒從一個變成兩個,家人怎下得了手?手心手背都是肉呀!

媽媽從一個變成兩個,多出來的媽媽和原來的媽媽擁有相同的記憶,孩子和丈夫如何取捨?

《異常》這書最堪玩味之處,不是作者用驚天動地的科幻方式去解釋那個異常,而是用文學手法去解決異常。這一系列角色面對異常,不同的處理方法反映不同人物的性格,也就是不同的命運。

書裡有個意象我覺得非常高明。其中一個女孩的寵物蟾蜍死了,她非常傷心,她父親撿起蟾蜍,放進湯碗裡。我不明所以,以為他要把蟾蜍吃掉,沒想到女孩的母親給湯碗加水,蟾蜍又活起來。

這等於給整本書提綱挈領:生死只在一念間。

面對「異常」,引申出來,這遠不止一個人面對另一個自己,也可以是一個民族如何面對在同一塊土地上的異族人。在以巴衝突期間講到這本書,我特別有感。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異常【龔固爾獎之作、《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驚悚小說】
L’anomalie
作者:埃爾韋.勒泰利耶 
譯者:陳詠薇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埃爾韋泰利耶(Hervé Le Tellier)

1957年出生於巴黎。法國作家、語言學家,曾任科學記者,國際文學團體Oulipo成員。該團體擅以嶄新的結構開創文字的各種可能,成員包括了數學家、小說家、詩人等;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亦是成員。

泰利耶作品眾多,讓文字逸離制約的框架,是他寫作的一大特色。以科幻小說《異常》贏得2020年法國最負盛名的文學獎之一「龔固爾獎」,光在法國銷量賣出一百萬本,售出45種語言。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1-18 11:3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