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短評》#153顛倒過來看世界!陪孩子一起翻轉想像力

可不可以說

西西著,廖倍恩繪,希望學,390元
推薦原因: 趣   文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一株檸檬茶/一雙大力水手/一頓雪糕梳打/一畝阿華田」西西的小詩《可不可以說》把每樣東西都套上了不一樣的「量詞」,簡單一字之差,延伸出好多雙關趣味,邊吟讀邊聯想,超級有意思。在廖倍恩的畫筆加持下,這首宛若文字遊戲的小詩有了另一種形象化面貌。明亮繽紛的場景角色讓童趣更突出了,詩意更濃厚了,甚至翻轉再翻轉,把文字裡的那股叛逆狠狠地放又靜靜地收,凝聚出新的力量。內容簡介➤


《可不可以說》內頁,希望學提供

永遠笑哈哈的奶奶

えまちゃんばあちゃん
文、圖:橋本悦代(はしもとえつよ),林家羽譯,大穎文化,340元
推薦原因: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不管是襪子破了、糖果掉了,甚至被嘲笑說長得像大猩猩,奶奶永遠笑哈哈不在意,一句話就打趴所有的壞情緒。看似永遠不生氣的她,卻著急了,流淚了,為的是哪個人哪樁事呢?書裡的祖孫互動一幕幕都細膩動人,你來我往的對話就像在自家一樣,直白又爽快,裡頭藏著小小洋蔥與濃濃智慧,甜中帶嗆的滋味讓人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內容簡介➤


《永遠笑哈哈的奶奶》內頁,大穎文化提供

你想要開什麼車?

どんなくるまに のるでしょう?
鈴木守(鈴木まもる)著,黃惠綺譯,東方出版社,320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鈴木守的車車書就是好看,不只顏色線條賞心悅目,更有簡單卻懸疑的故事布局、拿捏得當的知識分量,以及字裡行間透露出的親和力,讓孩子一眼就愛上,理所當然百看不厭。從近到遠、從慢到快、從常用到特殊,各形各樣的車子隨著翻頁現身,與人們默契十足達成各種生活任務,朝氣幹勁模樣真的很迷人呢!內容簡介➤


《你想要開什麼車?》內頁,東方出版社提供

強盜的女兒

Ronja RÖvardotter
阿思緹.林格倫(Astrid Lindgren)著,張定綺譯,小麥田,399元
推薦原因: 文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國中(9−15歲)
《強盜的女兒》無疑是林格倫最好最迷人的作品,儘管提筆創作時已逾古稀,那奔放於荒野森林、破舊城堡、妖精世界之間,呼嘯著自然野性也盪漾著炙熱青春的小說情節,始終飽滿撼動,映照過多少世代大小讀者的臉龐。主角隆妮雅與柏克就像是野蠻版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左右為難於愛情誓約與家族對立,但流著冒險維京血液的他倆扭轉了殉情命運,美麗大自然見證了所有的愛恨與親情、鬥爭與和解。簡單文本架構配以豐富真摯的肌理,明晦翻轉的象徵與暗示流動於情節之間,經典兒童小說當如是也。內容簡介➤

小塊

Pezzettino
文、圖:李歐.李奧尼(Leo Lionni),林真美譯,大塊文化,40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小塊」總是迷惘著、羨慕著、仰望著一切。他擔心自己不完整,他覺得自己是某個大傢伙身上掉落的一小塊,滾動與拼湊的旅程於焉展開。 這本李歐.李奧尼寫於1975年的作品,如今讀來仍感寓意深濃,縱使沒有具體化的角色,卻充滿了返璞歸真的視覺意象與魅力,讓小讀者能愉悅又放心的投射自我情感,跟著這方小小色塊一起找信心、找歸屬。最後那驚天動地的一句「我是我自己!」,便是故事與人生的最好答案。內容簡介➤


小塊 © 李歐.李奧尼/大塊文化

漢字是拼出來的

文、圖:小象漢字,臺灣麥克,420元
推薦原因: 知 
適讀年齡:小學低、中年級(7−10歲)
「口」加上一隻「鳥」、一隻「虎」會變成什麼字呢?跟著書中的趣味提示猜一猜,也別放過藏在甲骨文裡的線索,嘗試組合唸讀看看,再翻到下一頁揭曉答案,保證一下子就把形音義都理解了、記住了呢!這本書專為剛學習認字的小讀者及外國朋友而生,不走密密麻麻的字典排版,而是用清爽的焦點圖像與活潑的推理解說,一頁一頁耐心扎實,拆解出每個字的生動意象與構成。讀完此書,掌握造字基本規則後,形聲字與會意字就輕鬆解鎖了一大半,茫茫字海不再怕孤單。內容簡介➤

小漁顛倒游

Ursula Upside Down
科瑞.R. 塔博(Corey R. Tabor)著,柯倩華譯,小山丘出版,370元
推薦原因: 趣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聰明的小讀者一眼就看出小漁與眾不同——她上下顛倒著游呢!上方有水草,下方有陽光,從她的視角看世界,其他的鴨啊魚啊蟲啊反而像倒掛著一樣,畫面感迷人奇妙。故事走到中段,小漁突然跳上岸,小讀者也跟著把手裡的書轉了又轉,視角跟心情180度大切換,紙本書獨有的遊戲感與戲劇感此時淋漓大爆發。究竟世界該是什麼樣子?誰才是顛倒的呢?小漁悠游自在的樣子已給出最好的答案。內容簡介➤


《小漁顛倒游》內頁,小山丘提供

不可思議的貓妖生活曆

ねこまたごよみ
石黑亞矢子著,張克柔譯,遠流出版,399元
推薦原因: 趣   圖   創 
適讀年齡:小學全年級、國中(7−15歲)
這本書完美創造一個華麗奇幻卻充滿尋常生活感的妖怪世界。隨著春去冬來,新婚的「貓又」夫妻迎來小寶寶誕生、女兒節、畢業季、跨年等慶典。每個月份都有古典美麗的名字,每個節令都有敲鑼打鼓的新鮮事,每個畫面都細節滿滿又巧妙串聯!石黑亞矢子的畫筆既可愛又神祕,巧妙復刻古代繪卷形式,畫出妖怪家庭社會的濃濃日本味與成長祝福,無以倫比的想像力讓我輩人類也淪陷。內容簡介➤


《不可思議的貓妖生活曆》內頁,遠流提供


識性.味性.學性.像表現.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報導》第37屆信誼幼兒文學獎揭曉:年年有成,碩果累累!!

臺灣原創圖畫書的重要獎項信誼幼兒文學獎今(4/26)日揭曉第37屆得獎名單並舉行頒獎典禮,百餘位老、中、青三代兒童文學界創作者齊聚一堂,見證得獎者的榮耀時刻。包括文化部長李遠、教育部終身教育司副司長顏寶月、立法委員陳培瑜等人都與會表達支持。

自36屆(2024年)起,信誼幼兒文學獎擴大徵求「幼兒圖畫書組」及「兒童文學組」作品,邀請兒童文學創作者不拘形式、不限文本,為孩子創作更多好作品。

文化部長李遠與信誼基金會關係深厚,曾有兩本童書由信誼出版,分別書寫與媽媽、與女兒的故事;他也曾擔任第9屆信誼幼兒文學獎的評審,更是長年的忠實讀者,每年都會閱讀信誼出版的新書,他十分敬佩信誼幼兒文學獎持續舉辦了37屆。

李遠也指出,近年臺灣的繪本創作與出版,不斷被日本、韓國超越。於是文化部推出對繪本新人創作者的年度補助計畫,並宣佈將舉辦金繪獎,期望帶動臺灣的繪本發展。

 ➤幼兒圖畫書

幼兒圖畫書組決審主任委員葉嘉青在評審報告中表示,今年入選的16件作品主題涵蓋環境保護、親情、成長與自我認同等,視覺風格多元,創意獨特,富有想像力與文化深度,展現了臺灣原創圖畫書的創作潛力。

針對參賽作品,評審團提出觀察與創作建議,包括強化畫面敘事力,讓圖像成為推動劇情的關鍵;在情節安排與角色的情感傳遞上,需要更細膩鋪陳,讓故事更具感染力。此外也應充分發揮圖像即語言的特性,讓幼兒能從畫面中發現更多訊息與細節,而不只是依賴文字。

葉嘉青強調,今年的作品展現豐富的創意與美學表現,未來若能強化故事層次、圖文互動與情感鋪陳,將使臺灣原創圖畫書更具深度與吸引力。期待更多動人作品,讓圖畫書成為孩子探索世界的重要橋樑!

首獎:《來,我跟你說— 地球人聽話指南》, 文.圖/鄭萱婕

故事設定為「外星人移住地球」的第一天,各種模樣的外星人排隊等待通過星際海關,要取得地球居留證,科幻喜劇般的氛圍成功吸引讀者的好奇心。通關後的外星人需前往「語言部」參加人類語言速成班,故事以「來,我跟你說」這簡單的一句話,發展出各種對話的情境,也帶出同一句話潛藏的不同動機,有些令人無言,有些則流露體貼溫暖。

評審團讚譽,這件作品以非常新鮮的角度,詼諧探討說話的藝術與人際互動的奧妙之處。色彩飽滿清爽,既活潑又協調,具辨識度的角色造型也和「怪有趣」的故事相得益彰。在敘事節奏與平面藝術的表現上,皆令人激賞。 最後,此件作品僅只是外星人來到地球展開新生活的第一天,「來,我跟你說」也只是外星人學習語言的第一課。讀完有意猶未盡之感,無論是擴大篇幅、擴充情節,或是發展成系列,充滿令人期待的可能性。

得主鄭萱婕自10年前即參與信誼幼兒文學獎,曾9度入圍,獲得3次佳作,今年終於獲得首獎。她說,每年都會盡量參賽,每次都像第一次參加,非常緊張。但如果作品入園,就能收到評審委員的意見,這些專業意見對創作者的幫助非常大 !這次作品的創作靈感,是來自在學校裡跟外籍老師與同學互動的經驗,她發覺原來同一種語言、同一句話會因為不同情境、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解讀,要流暢的溝通,還是要多聽別人怎麼說、多仔細觀察才行。所以在這次的創作中,安排了讓外星人來地球學習地球語的橋段,也想透過這個故事分享察言觀色的樂趣。


幼兒圖畫書獎首獎由鄭萱婕(中)獲得,由文化部長李遠與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共同頒發。

佳作:《藍皮慢火車》,文.圖/王照鈞

以曾經遍及大城小鎮的藍皮火車為主角,詩意的敘事帶出昔日的生活景像,文字簡潔但意韻豐沛。斷句如同慢車緩行,一句一句向前推進,隨著沿途風景逐步開展。適度的停頓(「等待自強號通過的二十分鐘,就像大雨來臨前的寧靜」),更能讓想像自然發酵。

評審團指出,作者以粉彩技法營造的朦朧懷舊氛圍,色彩飽和且生動,寫實中又彷彿帶著氤氳的水氣,如同記憶中的些許模糊,更符合全書敘事的調性。視野從遠而近,復次拉遠,節奏舒緩。背景細節層次豐富,如天花板上吱嘎作響的電風扇、半空中的天燈、月臺上賣便當的小販等,增添故事的趣味與吸引力。

首度參賽即得到佳作的王照鈞,獲得現場與會者熱烈掌聲,他領獎時笑稱有點驚喜加驚嚇,並坦言是為了生計才參加比賽,又引起現場一陣笑聲。王照鈞去年自工業設計系畢業,在思索未來職涯方向時,看到不限題材的信誼幼兒文學獎,決定嘗試看看。從小喜愛火車的他,大約用兩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這篇作品。獲獎除了意外,他也特別感謝一直支持自己創作的父母,能獲得家人支持,他感到非常幸運。


立法委員陳培瑜 (右)頒發幼兒圖畫書佳作獎予得主王照鈞。

➤兒童文學組

兒童文學組決審主任委員廖玉蕙表示,本屆入圍作品題材多元,包括優美童詩、奇幻童話、學童的探險筆記、尋找自我、親子關係的連結、人工智能的家常運用、電話的歷史沿革、童話人物的集體抗議甚至轉生議題等等,堪稱百花齊放。可惜的是未有特別突出的作品,本屆首獎從缺,選出兩名佳作。

廖玉蕙提醒創作者們,創作時應衡量讀者的年齡,考慮孩童的接受程度,若是關於知識方面的內容應力求正確,但不可填塞、堆疊太多。想像類的故事情節亦需要符合邏輯,敘事需聚焦,切莫太過瑣碎。評審團一致肯定入圍者都具備相當的寫作能力,只要再多寫、多看、多琢磨,必能積累可觀的成績。

佳作:〈毛線團太郎的一生〉 文/鄭若珣 

團太郎是一球毛線,無意中滾落路邊,進入鉤針編織物的小店,此後便展開修補之旅。從協助破損的補夢網、毛線娃娃,到之後三篇古典童話與神話去客串一角, 讓各角色能完成任務。末了,僅剩一小條毛線的團太郎,變身花戒指,圈出一對佳偶的幸福,雖然沒有成為完整的毛帽毛衣,但以另一種方式,完整了自我。

評審團認為,這篇作品筆致細膩,將毛線球修補萬物,從傳統的「犧牲自我」 轉化為「成全他人的幸福」。作者另用舒徐之筆捕捉街道景致、晨昏光線、星空的流星⋯⋯情景交融得渾然無間,像一首動人的詩,也讓直線進行的甜蜜童話提升為有層次、有時間感的溫柔小說。尤其毛線團獻出最後的肢體,綑綁著小花成為一枚成就婚姻的戒指,見證幸福的生活,極動人,也極具創意。

多次參賽的鄭若珣上台領獎時,也與張杏如董事長擁抱,表達對基金會長年支持創作的感謝。她說,這是一個溫馨可愛、帶有人生深意的故事,說明了即使不被看見的人,也能藉由助人產生影響。想將這個故事獻給世界上不被看見的無名英雄,感謝他們堅守崗位,讓世界能夠運轉甚至更為美善。而精神價值的傳遞也常常是看不見的事,這個故事也激勵自己,要努力成為以文字訴說精神價值的寫作者。


教育部終身教育司副司長顏寶月(左)頒發兒童文學組佳作獎予得主鄭若珣。

佳作:《艾瑪的瘋狂探險》,文/劉毓婷

這是一則新時代的校園故事,彷如「長襪皮皮」的艾瑪,充滿想像力與膽大的行動力。全文以輕鬆幽默的筆調,寫出人我的差異、對生活和世界的探索。雖然故事中的事件都很平凡,但是在艾瑪的創意催動下,卻屢屢帶來新鮮變化和意外的驚喜,讓平靜街不再平靜。

評審團稱讚作者的文筆簡潔流暢、妙趣橫生。11則小故事的篇幅都恰到好處,簡短有力,通篇洋溢出新鮮躍動的氣息,鼓勵讀者發揮創意、大膽嘗試,在行動中享受過程,是一篇深具啟發性又讀來輕鬆愉快的佳作。

剛從加拿大飛回臺灣的劉毓婷說,能站在這裡領獎,彷彿就是一件冒險的事。由於工作關係而離開心愛家鄉遠赴異國的她,很心疼不得不跟著大人一起遷徙的孩子們,必須因此適應新環境、面對文化差異帶來的衝突,但也看到他們有跌倒再站起來的勇氣,流淚再微笑的力量。劉毓婷10年前曾以大女兒為題材創作入圍,這次則是以小女兒為故事原型,故事中試圖以積極、樂觀、幽默去看待和化解文化差異帶來的挫折。也將滋養自己的童年回憶與風景帶入,例如,外公手作的竹風箏、路邊常見的日日春花、巷口的臺灣土狗等。她相信,當孩子知道自己從哪裡來,面對新環境時會更有力量。


永豐餘董事長何壽川頒發兒童文學組佳作獎予得主劉毓婷

➤信誼幼兒文學獎,提供多元的在地好故事,涵養孩子生命質地

第37屆信誼幼兒文學獎持續擴大徵獎,同步徵求「幼兒圖畫書組」及「兒童文學組」作品。參賽踴躍。總計收到305件作品,分別選出幼兒圖畫書組16件,兒童文學組15件進入決審。兩組決審委員從兒童本位與創意出發,經過公正嚴選、多方討論後,最後選出4件優秀作品給予獎項肯定。

幼兒圖畫書組決選評審包括:臺灣師範大學兼任講師葉嘉青、繪本作家暨視覺藝術家鄒駿昇、《Openbook閱讀誌》總編輯周月英、作家暨繪本評論家海狗房東。兒童文學組決選評審則有:作家暨語文教育學者廖玉蕙、兒童閱讀推廣與兒童文學作家莊世瑩、兒童文學作家王淑芬、兒童文學作家林世仁。

去年獲獎的作品,已陸續在今年成書出版。包括由幼兒園老師和孩子共同創作的《在詩的季節裡牽你的手》、結合木刻版畫線條與客家花布拼貼的《米糕甜蜜蜜》、去年兒童文學組首獎得主《媽媽樹》,以及佳作獎《沙塵暴裡要回家》。

頒獎典禮最後,特別放映長年旅居撒哈拉的《沙塵暴裡要回家》作者蔡適任的短片。她說,這本書是將沙漠的自然生態、身邊人的經歷、與自身體悟揉合成的故事,希望能與島嶼的孩子們分享撒哈拉的多重樣貌。尤其沙漠生態破壞愈來愈嚴重,所以特別想為未來世代寫下,水來過的沙漠有多麽美。書本編輯過程中,她盡力提供各種素材。她感謝繪者南君把心愛的耳廓狐「麥麥」畫進書中,讓麥麥能一直活在她的童話宇宙,給但失所愛的她很大安慰。

信誼幼兒文學獎走過37個年頭,每年吸引眾多創作者熱情參與,以童心與創意,一筆一畫描繪在地原創好風景。得獎作品不僅逾百本已出版成書,更有高達37本書授權海外,包括近來的《小黑與櫻花》授權波蘭文版,《好忙的除夕》授權日文版,以及《企鵝演奏會》、《阿嬤家》、《小威的眼睛》授權韓文版, 讓世界看見臺灣的創作實力和文化魅力。

創立及推動信誼幼兒文學獎的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說,民間單位辦獎十分不易,每年都擔心是否能夠徵到好的作品,也曾思考過是否要停辦。雖然舉辦徵獎是想培養、鼓勵臺灣的創作者,但心裡想的是孩子,希望孩子能夠讀到從這塊土地長出來的作品,而守護孩子,就是守護社會的未來。為了對孩子的承諾,走了37年至今,她感謝與會眾人,37年來陪伴信誼幼兒文學獎成長,大家一起開拓出一畝綠油油的良田。

 


左起幼兒圖畫書首獎得主鄭萱婕、佳作獎得主王照鈞、文化部長李遠、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兒童文學獎佳作得主劉毓婷及鄭若珣 (信誼基金會提供。)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4-26 19:30
童書評》流動的生命氣息 : 讀安・艾珀繪本《奶奶什麼時候回來?》

繪本採用文字與圖畫搭配的形式,加上紙張、書本的組合,使得書裡的時間與空間能夠有無窮的變化。創作者既可以單純的以文字呈現時間,以圖畫營造空間,也可以藉由連續的圖像敘事,讓時間和空間同步呈現,近似動畫效果,又或者透過像鏡頭一般的遠近變化和視角轉換,產生如同觀賞電影的感受。

比利時作家安.艾珀(Anne Herbauts)的《奶奶什麼時候回來?》就是一本類似電影的繪本,簡短的文字與充滿細節的圖畫,形成緩緩流動的節奏,帶動著時間與空間。

書中的文字是祖孫之間一段一段的問答,文字和圖畫分別在左頁或右頁。孫子從頭到尾都問著同一個問題:「奶奶什麼時候回來?」奶奶的回答總是:「我在這裡啊⋯⋯」。顯然,「這裡」指的就是所有的畫面共同組成的空間:是一間公寓,是一個家。


(圖片提供:大塊文化)

畫面是由主觀視角所呈現的陽台、玄關、廚房、走廊、客廳、浴室和裡面放置的日用物品。畫裡沒有任何人物出現,無從知道空間裡有幾個人?用的又是誰的視角?是在房子裡走動的小男孩?還是奶奶?或者是在其間穿梭的燕子、吹拂的風、移動的光、流動的時間?然而,即使不確定,他們的存在感卻非常鮮活,讓讀者彷彿感覺就在他們身邊。

從封面上畫的陽台往外看,是一棟棟城裡的公寓。對面的公寓映照著早晨的陽光,而揚起的白紗簾有如房子的主人,邀請讀者進入室內(書內)。


(圖片提供:大塊文化)

接著,主觀的視角如同無形的嚮導,帶著讀者隨著地上的花磚、擺設的傢俱、散落的漫畫等等形成的引導線,進出屋裡不同的空間。

畫家的「鏡頭」捕捉到各個角落散放的器具、植物、食物、衣物、玩具、照片,以此勾勒出這家人的生活日常,以及個性、喜好,和可能藏在物品裡的記憶與故事。他們雖沒有現身,但是相框裡的照片,透露出一些訊息,幫助讀者想像。


(圖片提供:大塊文化)

相對於圖畫呈現的現實場景,文字對話中奶奶對於小男孩詢問「什麼時候回來?」的回應,比較像是在空間中迴盪的聲音,而不是直接的回答。因為她一再說「我在這裡啊」,男孩卻仍繼續發問,表示他沒有聽到,也沒有看到奶奶。

其實,奶奶的聲音和她傳達的訊息是融合在畫面裡的,換句話說,是奶奶生活過的空間在代表奶奶說話。奶奶話語中的抽象意念和圖畫空間互相作用,產生了更豐富的聯想。

她溫柔地告訴男孩,雖然他看不見她,她卻依然存在。透過這間房子裡,有形的物品和流動的氣息,可以記起他們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想到她對他的信任、愛與期望,體會她留給他的精神遺產,以及在他們之間血脈相承的生命。

艾珀說,她想用這本書傳達的訊息是:「將你珍視的人銘刻在心,他們將與你同在,給予你力量。這是一種傳承,一種將他們曾給予親人的一切延續下去的方式。」正如一部雋永的電影透過影像,展現現實世界裡看不見的意境與氣度,繪本作家也能用圖文創造的時空,超越現實世界的表象,傳遞永恆的價值。

奶奶什麼時候回來?
Quand Hadda reviendra-t-elle?
作者:安.艾珀(Anne Herbauts)
譯者:林幸萩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安.艾珀(Anne Herbauts)

比利時童書作家,1975 年生於布魯塞爾的于克勒(Uccle)地區,從小便對視覺藝術充滿興趣。她畢業於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ARBA),主修插畫與漫畫,師從安娜.奎維(Anne Quévy)與布魯諾.古斯(Bruno Goosse)。這段經歷啟發她探索圖像與文字的關係,並引領她發展出獨具特色的繪畫風格。

迄今已出版約50本書,涵蓋童書、繪本、漫畫和圖畫小說,偶爾也涉足短片或動畫等不同的敘事媒介,代表作包括《風是什麼顏色?》與《微乎其微的小事》等繪本。她的作品已被翻譯成多國語言,並屢獲國際獎項肯定,其中包括義大利波隆那書展(Bologna)童書大獎、法國女巫獎(Le Prix Sorcières)等。2021 至 2023 年間,她曾榮獲比利時政府頒發的「兒童文學三年獎」(Prix triennal de littérature de jeunesse),兩度獲得比利時法語兒童文學評論協會(FIBBC)頒發的「比利時 Libbylit 最佳繪本獎」(Prix Libbylit – Album belge),並於 2024 年第十次入圍瑞典「林格倫文學紀念獎」(Astrid Lindgren Memorial Award)。

安.艾珀自認既非插畫家,也非作家——而是在兩者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創作領域,游走於文字與圖像之間。她的作品充滿詩意與哲理,並經常以細膩的筆觸探討抽象的議題。她喜愛挑戰書籍的可能性,將書本視為一個充滿遊戲、實驗與自由的空間,不僅僅是傳遞訊息的工具,更邀請讀者進入、翻閱、探索,穿梭於頁與頁之中,發現另一種觀看與閱讀的方式。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宋珮(兒童文學評論者)
2025-04-26 12: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