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國家漫畫博物館園區落腳臺中,即日起開放東側基地試營運
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今(2023)年4月1日宣布國家漫畫博物館選址於臺中刑務所官舍群,8個多月後,東側基地率先於12月23日開放參觀,北側基地主建築博物館預計2029年正式開放。此外,第14屆金漫獎特展也將首度離開臺北,至臺中進行首展,實踐12月「在臺中遇見臺灣漫畫」夢想。

國家漫畫博物館總基地面積2.75公頃,規劃總使用空間超過7345坪,包含19棟歷史建築共845坪、北側新建主場館超過6500坪,預期形塑成為兼具博物館、圖書館、創意基地的國家漫畫博物館園區。展出內容將鎖定不同主題及世代的漫畫作品,並打造各種型態的漫畫展演。典藏方面,除歷年已蒐集逾萬件臺灣漫畫文物外,更於今年獲臺灣知名漫畫家葉宏甲之子葉佳龍同意,將捐贈「諸葛四郎」相關漫畫文物。
首度開放的國漫館8大主題策展,以讀、品、住、轉、泡、追、畫漫畫及體感劇場出發,期待觀眾進入園區能沉浸式體驗漫畫的魅力及官舍群特有的空間氛圍。如在整個園區可說是精神時光屋的演武場,「臺漫的魔幻時刻」特展以打開時間膠囊概念,展出歷屆金漫獎經典作品及典藏,包含劉興欽、許貿淞、游龍輝、蕭言中等手稿。來自不同金漫得主的珍貴記憶片段,不僅看見不同世代的共同記憶,也逐步勾勒未來國家漫畫博物館輪廓。
而為延續宿舍的空間概念,特別規劃漫畫旅宿「HOSTEL NAME ネーム COMICS in TAIWAN」,以廢廢子《廢廢子の充氣大冒險!》、每日青菜《Day Off》等7個愛情與關係為主軸的漫畫,創造出7個專屬漫畫作品及作者的風格空間。
「漫畫雜貨屋」以日常生活裡的商店,在阮光民《用九柑仔店》與謝東霖《神明便利商店》作品中,藉由柑仔店與便利商店2個在不同世代臺灣人熟悉不過的風景,呈現2位漫畫家大量使用臺灣元素的創作,以及漫畫作品授權影集、舞臺劇等各種跨域的可能。

其他展覽包含臺中首展呈現臺灣漫畫產業職人精神的第14屆金漫獎特展「職人魂.臺漫ALIVE」、以日漫入射再次思考臺漫系譜的「當臺漫成為光譜-臺日動漫美學特展」、敖幼祥及魚夫等8位漫畫家經典與世代對話的「漫流來襲-經典與世代的對話」、漫畫家Litalan嵐作品《山神一家》結合5位職人共同以味覺演譯的體驗式策展空間「圖像味覺:峰味VS.風味」,以及「泡漫畫-公共澡堂體驗」、「時代封面-臺灣漫畫雜誌流行回顧」、「阿甘與阿諾-從漫畫、動畫到故事屋」等。還有臺灣漫畫家氫酸鉀、凱子包、李隆杰及日本深谷薰、巴西盧卡斯等將帶來現地創作。
「時代封面-臺灣漫畫雜誌流行回顧特展」,將風靡臺灣1950至2010年代的漫畫風格及流行趨勢的漫畫雜誌一次展出。「當臺漫成為光譜-臺日動漫美學特展」特別邀請日本知名動畫《科學小飛俠》角色設計師天野喜孝展出大型原件作品《Madonna》。《夜巡貓》作者日本漫畫家深谷薫也特別受邀進行現地創作,主角「遠藤平藏和阿宙」將以聖誕裝扮與參觀者一同迎接聖誕節。
曾榮獲安錫影展水晶獎、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的漫畫家兼導演王登鈺,最近以新作「幽暗小徑的鬼」獲西班牙錫切斯影展最佳動畫短片,因此特別策劃「阿甘與阿諾-從漫畫、動畫到故事屋」特展,展出作品《 最棒的種子阿甘!》與《機器人流浪記》中阿甘與阿諾模型等,亦在戶外展區攜手打造結合漫畫、動畫的體感劇場「移動故事屋」,藉由180度環形動畫、聲光特效、近距離的說書人互動,跟隨劇情軸線給予觀眾驚喜的雨水、煙霧、水霧、震動等,讓孩子們來場沉浸式的奇幻冒險。
此外,園區內也特別規劃3處閱覽區域,包含在演武場附屬設施的「林森路33號租書店」裡,設有懷舊狹窄的租書店書架;臺中刑務所浴場則延續空間的公共性,邀請大眾一起「泡漫畫」及漫畫塗鴉;以及在12號宿舍可以邊「甲拉麵」邊看臺漫雜誌。
而在「新書畫廊」首展規劃以太空系漫畫為主題,率先展出尚未出版的臺中在地漫畫家鐵柱最新作品《月娘咬耳》畫稿,以及 貳號《無光區》作品。
國漫館開展儀式除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文化部長史哲之外,並有京都國際漫畫博物館事務局長勝島啟介、北九州市漫畫博物館館長田中時彥、比利時漫畫藝術中心館長Isabelle Debekker、英國漫畫策展人Paul Gravett、日本漫畫家深谷薰、有馬啟太郎及漫畫產業各界貴賓與會。
鄭文燦表示,「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而漫畫是跨國界、跨世代的記憶」。在文化部完成場地優化、工程提升、策展等工作同時,行政院也核定組織規程、人事編制、經費,並支持未來新建主場館預算,希望整體完成後的國家漫畫博物館具備完整典藏、研究、創作、交流等功能,並創造觀光旅遊效益,讓大眾看見國漫館的魅力。鄭文燦承諾,開展後行政院會繼續支持,期盼國漫館成為臺中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文化部長史哲致詞時笑稱,國家漫畫博物館從確定選址到開展,是從「愚人節到聖誕節的傳奇」。他指出,國家漫畫博物館扮演著地方長遠文化建設的使命,同時也提供漫畫家創作園地的角色。過去臺中市民的兒時記憶總有著國美館、自然科學博物館,未來的孩子也將有屬於國家漫畫博物館的記憶;另一方面,當創作者、漫畫家在艱困的環境中都能屢屢在國外創造佳績時,國家也應該趕快讓漫畫家擁有一個創作的園地。史哲表示,因著這樣的使命,促成文化部改變過去文化建設必須花費多年時間完成,而以最快的速度採開展先行,期盼「讓這個漫畫家的家有固定經費,也讓未來的孩子看著臺灣漫畫成長」。●
▊國家漫畫博物館園區 東側園區開放資訊
地址|臺中市西區林森路33號 (原臺中刑務所官舍群)
開放時間|平日10:00-19:00,週末10:00-20:00。
每週二休館,國定假日比照週末開館。
➠更多詳細資訊,請見臉書專頁「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處 Preparatory Office of NTMC」
對談》追尋真實的虛構實踐:賀淑芳、童偉格談《蛻》與五一三事件
作家賀淑芳剪了短髮,據她說,那是她自己拿剪刀剪的。「自己剪?刀刃遇到頭髮,產生阻力,很容易歪掉啊!」我看著她清新整齊,如學生般的髮型驚訝說。賀淑芳笑說,「是剪歪掉了。圍著圍巾,你看不出來。」笑容一貫的溫柔靦腆。
很難將這樣的作者,與她書寫中毫不迴避的殘酷與暴力,破碎的角色們(受虐打的女人、必須使用暴力以解痛苦的男人、以碎布編織繩索意圖上吊卻被嘲笑「你在搞什麼飛遜」的布店女孩……),以及書寫至今未曾動搖的堅信連結起來。
那份堅信,如同對談現場,作家童偉格引用歷史學家提摩西・史奈德(Timothy Snyder)所言:「受害者是人,所以對他們真正的同情與理解,應該是去了解他們的人生,而非只是去審視他們的死亡。」
近日甫出版,直面馬來西亞五一三事件的長篇小說《蛻》,正是賀淑芳運用虛構技術,創造出許多角色接力的內向性聲音,述說關於受害者的真實。
➤貪心、不安、清醒的書寫者
賀淑芳和童偉格兩位作家對談《蛻》,賀淑芳首先坦言,7年前寫作時她選擇「徹底魔幻,閉門造車。」因為政府單位刻意噤聲的管制,能取得的資料少之又少,拿得到手的卻沒什麼參考價值。
例如國家檔案局裡馬來人與華人和諧親愛、互相贈花的照片。政治作用力下的留白,合理地讓作家選擇繞過歷史,然而進入書寫,發現這是條無法前行的路。賀淑芳拋棄舊稿,從頭來過,這次她去採訪事件家屬,儘管這路在各方聲音干擾與當事者顧慮下同樣艱辛,但至少,可以放手在真實細節搭建起的牆垣裡,盡情虛構了。
童偉格指出,《蛻》在類型上「不是所謂的歷史小說。意思是說,它不會僅僅只是歷史的附註或歷史的翻譯而已。正好相反,這其實是一個事關歷史書寫的現代小說。」讓人想到賀淑芳曾說自己「是個貪心的人」,解讀她所謂的貪心,應該更接近雄心。
《蛻》的敘事從受到約束的裸體畫室揭開序幕。人體畫模特的男孩穿著泳褲,呈現政治介入下,身體被隔離的標籤。凝視身體,如實描繪身體,難如登天。從被箝制的身體意象進入歷史,像一根針刺挑讀者的神經,反思政治威權怎樣深入各場所,像切割動脈般,阻斷我們與原初的身體或慾望連結。
讀者不安,作者本身也不安。賀淑芳說,寫這本小說也是冒險,她擔心這樣書寫歷史不正統,擔心言說主體會破壞五一三的框架。童偉格回應說,他喜歡這個不安。在檔案空白的冷硬現實下,「作者以自己發明出來的,琢磨好的聲音,企圖帶領我們進入我們的日常語言不能夠進入的地方,這就是這個小說的目的。」
童偉格提醒讀者閱讀小說時要有耐心,「彷彿進入霧中,進入荒原裡面的身體感受,是這個聲音被造出來的理由,這聲音如同一種迷霧裡面的嚮導。」
童偉格說賀淑芳其實是清醒的,具備現實意識的。賀淑芳的書寫並未背離受難書寫,早於〈死人沼國〉一文,就可窺見《蛻》的起點。她並未浪漫化受難者的形象,未將受難者擺在那個刻板的位置。
➤讓自我的時間閉合
「文學創作很辛苦。」五一三事件的相關文獻實在太少太難查找,能找到的閱讀資料付之闕如。童偉格最後搜索到一部紀錄片,是廖克發於2019年完成的《還有一些樹》。影片裡有段記事,呈現事件後從馬來西亞寄出的信件加蓋標註四種警語的郵戳:「請勿散播謠言」。有關當局下令噤聲,由官方統一對外口徑,真實只有一個版本。真實的單一化、絕對化,是威權體制難以撼動的滅證,並且導致族群間隱形的對立遲遲無法修復。
十多年來的書寫意向,是否能理解成,言說主體試圖修復歷史,將歷史自身,從民族國家的歷史解放出來?
童偉格詢問賀淑芳:「建構這個長篇小說的重要意義,是怎麼樣把那個言說主體發明出來,非常內情,非常抒情的聲音。這個聲音在十多年以後,第一次要帶我們跨越非常難以跨越的領域,充滿死難的歷史,這個聲音還是一樣脆弱,一樣的敏感,但十幾年的時光到底加之於這個聲音什麼東西?」
可能是作家本身的感性與敏銳,又或者答案早已醞釀許久。賀淑芳直接給出的答案是撼動的,如同詩,那樣深刻,像賀淑芳本人也是如此,溫柔強悍。
賀淑芳比喻記憶有如光透過葉子的縫隙閃爍,從來不是線性,可以想像成平攤的,從一點跳耀至任一點。那些點在時間繞了一圈後,產生連結,而時間在此神祕地閉合起來。「當你體驗到這些時,你會說,還好我有多活這十年,而且為了這種閉合感,我願意再多活另一個十年。」賀淑芳說。
《蛻》不但在召喚墓園裡的生者,跨越歷史的陰陽分界,如童偉格所言,「像生物蛻皮一樣,去尋回生的意志。」也像作者這些年來自我重重包覆與凝結,然後在時間閉合點,幻化出脫。
一個自己拿剪刀剪頭髮的女孩,用圍巾包裹著她認為的瑕疵,儘管在我眼裡,看起來已經很美了。賀淑芳謙虛,仍對自己的書寫冒險感到不安,但她也說,「也許我沒有很成功,但我在路上。」明明白白,抬頭挺胸,這是條長路,作家要繼續前行。●
作者:賀淑芳
出版:寶瓶文化
定價:43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賀淑芳
一九七○年出生於馬來西亞吉打州,馬來西亞理科大學物理應用系學士,政大中文所碩士,南洋理工大學博士,曾任工程師和報章副刊專題記者,以及馬來西亞拉曼大學講師和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
曾獲中國時報文學評審獎、聯合報文學獎、九歌年度小說獎,以及臺灣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首屆馬華長篇小說創作發表專案補助等。著有短篇小說集《湖面如鏡》、《迷宮毯子》。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