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與他的AI.ㄩㄐ黃昱嘉》圖像、文案、程式碼和一點點幽默感
身為文字創作者、軟體工程師與自由工作者,我的每日工作流程已經脫不開 AI。
AI 省的不只是時間,更是「省意志力」。需要克服不情願、耗費注意力才能完成的無趣工作,如今都可以讓 AI 代勞,降低工作啟動門檻。修改 AI 的初版草稿,似乎比從無到有更加輕鬆。
因為長期關注科技與商業領域,幾年前我已經聽說過 GPT;在 ChatGPT 發佈第一天,被社群洗版而開始使用。Midjourney 開放後,工作所需插圖便全面改用 AI 生成。我追蹤不少 AI 趨勢帳號,筆記下的待用清單早已塞滿。
相較於其他社群上的 AI 狂熱愛好者,我的使用需求相當務實:開箱即用、解決問題、只需少量修改便能完成任務。也因此,我較少嘗試自行下載或微調模型,大多使用現成的 AI 產品。
其中,圖像生成、翻譯與撰寫行銷文案,是我目前最仰賴 AI 的任務 。一些難度不高的程式片段,也會丟給 AI 生成,以節省腦力。這也讓單人作業的我,像多了好幾位同事,有時還會感受到擬人的安慰與趣味。
➤生成圖像,卻意外感受到 AI 的幽默
圖像生成是我感受最深的流程改進。過往工作,常需要花許多時間逛圖庫,或請求設計師同事幫忙畫幾張插圖。現在,幾乎全部都可以交給 AI 生成。起初我曾付費訂閱 Midjourney,後來愛上微軟的 Image Creator,並使用 Photoshop 一鍵去背、放大圖片、補完部分區域畫面。
生成的圖片通常可以直接使用,甚至常常超乎我的期待;少數時候,才需要進到繪圖軟體內微調細節。我相當熟悉影像編輯技術,卻只具備很基本的電繪能力。圖片生成 AI 不僅節省時間,更延伸了我的作業範圍。
當然,AI 生成有隨機性,有時一次搞定,有時卻怎麼微調提示詞(prompt)都做不出滿意的圖。也曾出現一些有趣的時刻:有次,我指定可愛風,要 AI 幫我畫個裝滿寶石的木桶。我的想像是遊戲中的 Q 版水桶,AI 卻畫出帶著水汪汪大眼的嘟嘴桶子:
實在太可愛了。一瞬間,我幾乎以為 AI 在和我鬧著玩,像上班時同事在圖片上畫笑臉。無意圖的幽默,對於總是獨自一人在家的自由工作者,竟也有點撫慰孤單的作用。
➤在翻譯與文案中,發現 AI 的不同個性
若要寫高度精緻的英文文案,以往要花費許多心力查詢道地用法,並注意文字風格,卻還是偶爾出現文法與時態錯誤。更常發生的狀況是,看得出文字不夠漂亮,卻不知道如何下手修改。
有了 ChatGPT 等大型語言模型(LLM)後,工作模式變成:先用簡單直接的英文,將產品特色與想傳達的重點列舉出來,再讓 AI 幫我潤稿。過程通常要反覆數次,要求寫出不同版本草稿,經過人工重組與改寫,再檢查錯誤,並修改得更優雅、簡潔、易讀。
翻譯任務流程相仿。先要求 AI 直譯,再改寫成特定風格,相較一開始就指定風格效果更好。藉此我甚至可以中英夾雜,寫非常粗糙的原稿,最後產出優美的英文文章,大幅省去時間精力。
不同的語言模型,也有不同個性。手邊有個枯燥的任務,內容是幫一堆句子上標籤,例如「我很快樂」會被標成「正向、快樂」,「這東西有夠難吃」會被標成「負向、憤怒」。
我分別使用 ChatGPT 和 Bard 測試:前者起初表現良好,隨後開始偷懶,所有句子都上同一組標籤。我發現後,問為什麼這樣上標,他卻開始道歉,並順從地把標籤移掉。修改提示詞,禁止標籤全上,則會變成每句只上一個標籤。

Bard 完全不同。當被問到上標的理由,非但不會軟弱道歉,反而充分解釋自己如何理解標籤的背後涵義。我驚訝發現自己被說服。而這簡直是職場縮影:我們都不喜歡做事草率又唯唯諾諾的人,而更喜歡堅定立場、能提出行事原則的同事。
Bard 當然並不完美。積極提供理由的另一個面向是「幻覺」嚴重。當任務換成翻譯,ChatGPT 便能中規中矩輸出,Bard 卻會突然寫出不存在於原文的內容。Bard 就像能力不錯,卻熱心過頭的同事,太想幫忙反而造成困擾。
於是,我開始將任務分類。需要精準與穩定,便交給 ChatGPT 完成;需要更多創意與解釋,就交給 Bard。況且,我們暫時不需要照顧 AI 的情緒。結果不盡人意,就微調提示詞、要求再次輸出。大不了開啟新對話,AI 便會忘記曾與你經歷的一切。
➤程式碼輔助:從不抱怨的菜鳥工程師
程式工作佔據我每日工作的最大一部分。我時常要求 ChatGPT 幫我寫一些簡單的小程式,並使用編輯器外掛的 AI(如 Copilot)生成重複性很高的程式碼。學習一項新技術時,AI 的幫助也非常大。不懂的問題可以直接詢問,並得到詳細的解釋與範例程式碼,大幅加快學習速度。
然而,AI 不總是能帶來正面效果。某次需要排版前端網頁,我認為任務足夠簡單,便要求 ChatGPT 幫忙。他嘗試了兩種不同的寫法都不成功,反而讓我前後花了兩個小時幫他 debug,反覆在提示詞指出哪裡有誤。最後受不了,決定自己重寫,只花了十分鐘的時間。
於是,我在社群上詢問其他工程師的意見,得到的回應大致相仿:AI 善於整理資料、轉換格式,卻不太能勝任更複雜的工作。Vercel 近期推出的 v0,雖然可以快速生成外觀漂亮的前端網頁元件,許多細部錯誤仍需要人為介入修改。
難以量化,軟體工程師的生產力,向來是企業難解的謎題。看似簡單的任務,背後可能牽扯複雜的架構,甚至因系統限制根本無法做到。而看似複雜的功能,有時可能在解決癥結點後便能快速完成。
軟體工程師的主要工作,並非「量產程式碼」,而是不斷做出一個又一個決策,小至變數宣告,大至系統設計。資深工程師用於團隊溝通、釐清目標以及資料研究的時間,往往遠大於實際寫程式的時間。
AI 幫忙寫程式,很可能只能微幅提升生產力;一旦低品質程式碼大量混入,還會導致未來技術債加重,反而降低生產力。這是工程師版的生產力悖論(productivity paradox)。
話雖如此,我對於 AI 輔助程式設計的前景還是相當樂觀。現在的 AI 就像是有耐心、出錯率卻很高的菜鳥工程師。對於有經驗的工程師來說,提高產值的方式,並非百分百相信 AI 寫出的程式碼,而是將無趣的工作交由 AI 完成,並將自己的時間與注意力,放在產品目標與系統架構之上。
➤幻覺與真實:當我嘗試自己做 AI 產品
我的「待嘗試 AI 產品清單」裡,還有音樂、人聲、剪輯、影片⋯⋯有些是嘗試過後,未能解決現有的問題,有些則還沒有機會試用。不過,除了使用其他人的產品,我的另一個關注面向是透過串接 API,便快速打造出 AI 產品。
幾年前簡直難以想像。為了熟悉 AI 串接與產品化過程,我做了個看似難度不高的 AI 塔羅牌解讀服務。在這項好玩的專案,花最多時間的竟然是如何要 AI 別再說教。用盡辦法在提示詞中禁止,似乎都無法完全避免。
但最終我還是驚豔於成果。我幾乎沒花太大力氣,就完成了一個可以解讀牌卡的 AI。測試時,偶爾還會被 AI 的回覆打動。
所有 AI 的相關詞彙中,我最喜歡「幻覺(hallucination)」。尤其英文,大量擦音讓這個字眼本身就像夢境一般,輕讀出嘶嘶聲,帶點 ASMR 朦朧奇特的愉悅感。幻覺是指 AI 生成時,出現範圍外失控的內容。詢問聚會推薦地點,卻提供現實中不存在的餐廳;辨識語音,卻在空白段落出現句子。
然而幻覺有時卻也那麼美。生成圖像時,我們往往不稱之為幻覺,而稱之為創意。明明只寫了一句簡單的話,AI 卻能繪製出超乎想像的畫面。幻覺在此時變成魔法。
製作 AI 塔羅解牌服務的時候,我多次感覺,在螢幕那邊確實有個「什麼」,正在傾聽我的煩惱。
這無疑是幻覺,卻是我願意沉浸其中的幻覺。我們不都時而活在幻覺裡,難以分辨是記憶還是夢、是事實還是謊言?AI 擁有幻覺,竟然讓我感到更加真實。●
童書書房》大雨終將過去,《A Horse Called Now》描繪與心裡的不安共處,及其他童書藝文短訊
【新作上市】
■在平靜的日子裡擔心暴風雨即將來襲,這是未雨綢繆還是焦慮感在作祟?繪本《A Horse Called Now》中,母雞和野兔向白馬傾訴她們的擔憂,例如狐狸和飛鳥有可能突然衝出來攻擊她們。而名為「當下」的白馬教導她們放下煩惱,先觀察周遭的狀況,整理自己,這等於做好了心理準備。緊接著暴風雨來襲,白馬帶著野兔和母雞衝進穀倉躲雨,卻發現天敵們出於同樣的理由也出現在漆黑潮濕的室內,獵人獵物共處一室,象徵主角們終於能夠和心裡的不安共處。
作者巧妙地用穀倉躲雨的遭遇和無奈來比喻與情緒相處的難受。然而身處多雨的城市,類似的情境勢必一再發生,如果難受,不用費心假裝輕鬆愉快,這場雨終究會過去。小動物的焦慮和白馬的溫和敦厚,在插畫家Alexandra Finkeldey溫柔的筆觸之下具體呈現。
■著有《新動物寓言》系列繪本的瑞秋.布萊特(Rachel Bright)和《歡迎光臨瘋狂森林》小說作者納迪亞.希琳(Nadia Shireen)攜手合作,帶來風格亮麗搶眼的繪本新作《Snail in Space》(小蝸牛上太空)。書中的小蝸牛生活在步調緩慢、重視傳統的社群裡,長輩教導她做事慢慢來,一步一腳印,然而她的夢想卻已經萌芽、迫不及待要突破現實——她要成為第一隻登陸月球的蝸牛。她擬定計畫並且逐步實現,但就在通過訓練即將登船的那一刻,她竟然縮回殼裡了!怎麼會這樣?誰能帶她走出來?透過兩位名作家的機智文字和明快節奏,全書散發出強烈的正能量,觸動了躲藏在殼裡的幽深悸動。
起初一切宛如Emma想像中美好,後來竟闖入了不速之客,愛吵鬧的Owen!兩個人水火不容,但是Emma發現只有在她說故事的時候,Owen才會安靜下來——她好像找到與噪音相處的辦法了。藉由敘說真實想法的過程中,自己的聲音浮現,而這聲音也被聽見了。苦於感官過載的讀者們,或許能從本書得到些許啟發吧。
【名家新作】
至於更進一步的「如何找到適合工作?」、「如何做到想做的工作?」等問題,雖然需要透過實際行動才能產生結論,但本書用輕鬆的風格切入,簡單一句「想做什麼工作,和想過什麼生活是很類似的。」令人回味再三。不管現在是否就職中,相信書中的討論都能帶給大小讀者收穫或是閱讀樂趣。
■出道50多年的繪本大師五味太郎,新作《ぼくは ふね》(我是船)在本月7日上市,是作者自認的集大成之作。原本在海上航行的小船遭遇暴風,獲得直升機吊掛脫困,之後卻被放置在陸地上動彈不得。然而聽到遠方船隻傳來的呼喚和鼓勵後,小船展開了一趟艱困的回應之旅。雖然一路上它也納悶自己為何會來到不適合的環境,感嘆前途茫茫,它還是有路就走,有山就爬。小船能否回應呼喚,前往適合它的環境呢?
■超人氣微型藝術攝影師兼擬物創作者田中達也端出新作《おすしが あるひ たびにでた》(壽司在某天旅行去了)。在這部作品中,他巧妙地運用攝影技巧,讓鮪魚壽司上山下海,往壽司店前進。田中用麵包粉、削皮刀、鮮奶油等料理器具,製作出逼真的沙灘、滑雪纜車以及凝霜般的雪山。這是他第2本繪本,之前的《壽司買衣服》也在日本大受歡迎,將於3月在台出版。
【得獎消息】
■包含紐伯瑞獎在內的童書重大獎項已在1月下旬公布,今年的大贏家《BIG》不僅囊括凱迪克插畫獎首獎,還獲得了金恩獎的文字和插畫榮譽獎。書中女孩因為體型比周遭的人大一號而時常遭到霸凌,終至崩潰。但在重建自我認知的過程中,她意識到了個體的差異性。
作者Vashti Harrison試圖透過「Big」(大)來突破「胖」的負面聯想:一個人體型寬大,不代表肥胖,卻擅自被他人貼上負面標籤,導致生活範圍受限,甚至陷入孤立。書中一句「she’s big...yet invisible」(她那麼大...卻不被看見)凸顯社會偏見導致特定族群被忽略的處境。具有非主流特質的讀者,可能會在閱讀書籍前半部時感受到強烈共鳴。
今年紐伯瑞金獎作品為曾在去年〈6月號童書書房〉介紹過的《The Eyes and the Impossible》,值得一提的是為本書繪製書封和內頁插圖的Shawn Harris以自然、野生動物主題的作品見長。他首度自寫自畫的繪本《Have You Ever Seen a Flower》獲得2022年的凱迪克榮譽獎。他與麥克.巴奈特 (Mac Barnett)合作推出的繪本《A Polar Bear in the Snow》以及圖像小說《First Cat in Space》頗受好評。
三大獎得獎書籍表列如下,然而因金恩獎得獎書籍的討論度較低,為了資訊的平衡性,將為該獎項得獎書籍提供簡短書介:
紐伯瑞銀獎
《Eagle Drums》Nasuġraq Rainey Hopson
凱迪克獎銀獎
金恩獎
文字組首獎
文字組榮譽獎
插畫組首獎
插畫組榮譽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