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漫電訊報12》日漫界最大的禁忌:漫畫稿費的公開價碼知多少?
去年11月,《週刊少年JUMP》公開雜誌刊登單篇/連載漫畫作品的最低稿費,引發諸多現役漫畫家在社群網站上熱議;今年1月,講談社《週刊Young Magazine》也聯合旗下月刊誌及二大電子平台公開各自的最低稿費。大出版社直接透過網際網路公開稿費價碼,不單以優渥的條件吸引人才,也有促進業界工作條件透明化的效果,讓新人漫畫家了解行情時,有一個具體可靠的依據。

在此之前,漫畫家稿費基本上沒有確切的數字參考,除了一些漫畫家的作品回憶錄零星提及之外,只有模糊約略的行情傳言。因此,曾任出版編輯兼寫手的竹熊健太郎在《漫畫稿費為何這麼少?》一書中,還以「漫畫界最大的禁忌」作為宣傳詞。
在同名文章當中,竹熊回憶起80年代末的他在某中堅出版社工作,偶然趁編輯部沒人時瞥見了預算表,看到一整排的漫畫家稿費清單,呈現出非常大的差距:稿費最低等級是一頁7,000日圓(而且並非新人漫畫家,是出身小眾漫畫雜誌、有超過十年業界資歷的知名人士),最頂的則是某位無人不知的資深大作家,一頁稿費達到34,000日圓。(據傳言,還有更少數的一些漫畫家能達到一頁十萬日圓以上。)
竹熊提及這些,也不只是在爆料業界秘辛而已。在那之後十幾年,漫畫界隨同日本經濟經歷一陣泡沫期:雜誌與單行本銷量節節攀升又從高峰持續下滑,但業界的稿費行情並沒有什麼變化,依舊保持在這個範圍內,沒有隨著物價提昇。
竹熊分析,這樣的現象之所以沒有受到漫畫家廣泛的抗議,應當是由於單行本版稅的收入蓋過了這邊的不足。隨著漫畫市場的不斷擴大,只要能畫出足夠暢銷的單行本作品,就能帶來不小的收入,事業有成的作家也就不會太過於計較稿費的增長幅度。
但是從實務營生來說,停滯的稿費行情還是為漫畫家帶來了窘境。有些人以為稿費就是全部單純作為漫畫家個人收入,看起來待遇似乎不差,但實際上一旦進入連載體制,需要固定每週、每月穩定產出品質充裕的原稿時,助手聘僱的人事費、器材費、工作室租金等費用就成為必要的持續支出。扣除這些費用之後,剩餘的稿費可能還不足以支撐漫畫家自己的生活費用,弄不好還會落到入不敷出、虧錢畫漫畫的狀態。
由於漫畫稿費這樣兼任製作經費的性質,如何平衡作畫品質與產稿速度、稿費收入與工作支出,就成了漫畫家需要自己傷腦筋的問題了。也因此,作家在爭取稿費時,不只是從個人生計的角度去想,更要顧及作品品質與助手人員的待遇。
《醫界風雲》作者佐藤秀峰就在他的《漫畫貧乏》一書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因為作畫工作人員要求提高薪資,佐藤也覺得他們有著維持作品繪畫品質不可或缺的功勞,著實應該隨著作品的熱賣提昇待遇才是。
但是當他對編輯提出這樣的需求時,得到的答覆是:「我是編輯,錢的事我不懂。你獲得的版稅不是已經很多了,為什麼還來多要錢呢?」於是佐藤表示要休刊不畫以示抗議,終於獲得主編出來交涉,將稿費的定義確立清楚,在修訂稿費金額時,除了要考量作品的實際成績、連載年份、雜誌貢獻程度等等之外,還要將製作原稿的必要經費考慮進來。遵循這樣的合約條文,佐藤為自己單頁稿費多爭取到一萬日圓,每年就增加了960萬日圓的收入。

這是出過暢銷作、擁有相當成績保證的職業漫畫家經過據理力爭才獲得相應的報酬,初出茅廬、還沒有證明自己實力的新人漫畫家,就需要做好財務規劃,如何在有限的稿費資源下穩定品質與速度,累積出自己的銷量成績了。
但也因此,像《JUMP》這樣願意公開且與時俱進地給出優渥待遇(有90年代在《JUMP》出道的資深漫畫家表示這價碼是他出道時的三倍),才更能夠吸引到最優秀的創作人才、培養出新的暢銷作品,為自己也為業界帶來良性的循環。●
(文章授權轉載自「CCC追漫台」,原標題與連結:〈日漫界最大的禁忌:漫畫稿費的公開價碼知多少?〉)
話題》厭世輓歌:你敢去愛發生過的一切嗎?評《不要出生,是不是比較好?厭世時代的生命哲學》
你是否曾認為人生在世「沒有意義」?要是自己「沒有出生」會更好?甚至覺得「人都不應該存在」,世界才會美好?這種厭世的態度(反出生主義)其實在各民族的宗教、哲學、文學裡都有記載,包括否定自己誕生的「否定出生」和否定延續後代的「否定生育」。森岡正博以歌德的《浮士德》(Faust)作引子,看見眾生往往在肯定與否定出生一事上,拉扯終生。
➤活著,或是未曾活過?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書中從南非哲學家貝納塔(David Benatar)的反出生主義展開否定出生的哲學論調,他指出人生只要出現一丁點壞事,在邏輯上便足以證明存在的人生一定比不存在的更糟,人們亦不應再生育。
「一切生命的本質即是痛苦」的想法雖然引人共鳴,但說出這句話的叔本華進一步認定,這個痛苦的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糟的一個,因此「人」不如自始不出生。又由於壞事與好事因性質不同而無法相抵,所以壞事的存在叫「世界」也不值得存在!叔本華那一套對任何事物都漠不關心的「無意志」追求,亦滲入佛洛伊德對有機生命以死亡作為目標的構想,他曾把死亡驅力稱做「涅槃原則」(nirvana principle)。
森岡認為是對現狀的焦躁,才教人去想像一個比現在的世界更好的「否定出生」可能世界,即去問那些無用的「假設性問題」。藉由古印度教《奧義書》的生死觀,點出「真我永不滅」,即任何反出生主義都遺憾地無法除去「存在」,森岡以此引導讀者從厭世論調轉向「肯定出生的哲學」!
為此,他亦從哲學層面重新檢視哲學家們因情緒干擾而產生的錯誤推論,說道:
森岡認為,當人能夠接受正確的思考,就自然會活出「肯定出生」的生活態度,就像尼采「全然肯定在此世生存」的態度。
然而,想純粹以哲理或邏輯去扭轉受苦的人們在情感上認定的事,作為心理治療師的我看來,機會比較渺茫。但也許我們可以先從臨床角度,思考是怎樣的心理狀態會導向反出生主義,進而瞥見肯定出生的心理基礎?
➤對厭世哲學家的精神分析:瞧!樂觀主義者!
否定出生的哲學家——我視為極致化且理智化的厭世者——大致分屬「心理受虐」(psychic masochism)一類,他們以證明「人最好不存在」為樂,就是某種在自毀中獲取快感的心理動力。
也許違反直觀,但厭世者其實如精神分析師芮克所指,都是樂觀主義者,心裡對最終勝利保有絕對的希望。
很難想像?厭世者可是至少為自己活在無法接受的現實世界,找到一種精神勝利,即「否定出生」終必辯贏的希望,他們渴望這如同死後的勝利。換言之,要是最終勝利沒有以某種方式被期待著,極致厭世者又為何、以及何需思考與書寫下去呢?就這點而言,他們無比樂觀!
然而問題正在於,這個想法必須等思考者不存在時,才能得勝,即人必須從哀怨的受虐端翻越到毀天滅地的施虐端,才能保證最終勝利的希望。這裡的弔詭是,若是「否定出生」值得追求,便代表最終勝利的「希望」得在厭世者的「自我所不在的世界」才能「存在」,亦即「希望/自我」無法於「自我所在的現實世界」存在!
森岡做出了相關的提問:「如果我試圖正確地完成『如果我不曾出生』這個反事實的想像,那麼目前正在思考的『我本身』,存在也將被抹去。」——箇中奧妙,我們再從「心─身」學問來窺探。
➤心身安住的自我,或逃向理智化來保住自我
絕大部分人不會是極致厭世者,其實源於我們感到心靈多少能夠安居在身體內,生命在安穩的世界中值得活著。精神分析師溫尼考特(Donald Winnicott)指出,心靈(psyche)的基礎是軀體(soma),唯有心靈安住(indwelling)在軀體之中,「自我」才能於「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中存在。否則,自我就只能活在非自身、非現世、非存在的別處。
心─身的緊扣、鬆散或失聯,反映在心靈能否安住於軀體的程度差異上。要是心─身一直分離(depersonalization),自我便流離失所,人們可能認為自己在樹枝裡、在家俱上,唯獨不在自己身體內,就像一些精神病患者所經驗到的那樣。而沒有身心症狀的極致厭世者,則是用思想把自我與希望,置放到他並不存在的另一世界中保護起來,溫尼考特稱之為逃向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
從那些否定出生的厭世個案身上,我都能聽見早期家庭照顧失敗,並引致理智化的故事。他們可能會說:「我活著都找不到希望,怎麼可能把另一個小孩帶到這沒有希望的世界呢!最好世界上所有人都去死一死!」如果這算是可惡之人,亦總有可憐之處,他們其實長年受焦慮折磨,卻無力招架。
同理,被現實與不公打壓的人,若一直無法得到理解與援助,也難免會產生類似的想法,社會弱勢的厭世態度有其道理。理智化雖然防止主體進一步的崩解,代價卻是與內心、與身體、與他人、與世界的關係斷裂,也難以欣賞現實的各種性質與體驗——這不就是厭世哲學家們的剪影嗎?
森岡認為厭世者需要邏輯正確的思考糾錯,但思考只會進一步加強理智化的防衛。因此,我認為他們需要的,更是感受到心安住於身的療癒經驗。別忘記,雖然極致厭世者對眾生乃至世界的存在都作出否定,但他們所說所做的背後,仍是跟所有人類一樣:希望被愛,安住此生!
➤你敢去愛發生過的一切嗎?
為了論證肯定出生的哲學,森岡先從《浮士德》、《伊底帕斯王》、《哈姆雷特》、《聖經》的故事裡提煉架構,再來回比對東、西方哲人的思想。他也揉合不少日本哲學家的研究來回應各方觀點,不論知識饗宴或思辨過程,皆留待讀者細閱與贊賞。
在結束前,我想不顧邏輯地問、但用安住的心去回答兩道有關愛情的假設性問題,以此作為對森岡寫出這本精彩著作的回禮:
都不會!如果一直相愛,我就無法體驗思念、珍惜與後悔之情,更不會發現我是如此的不懂得愛。即便要再次分離,我也願命運毫不更改地重演,因為,要是未曾痛心的錯過,又怎麼證實我們深愛過?而我又怎能學會該如何去愛下一個?●
生まれてこないほうが良かったのか?ー生命の哲学へー
作者:森岡正博
譯者:卓惠娟
出版:衛城出版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森岡正博
1958年生於日本高知縣,大阪府立大學人間科學系博士,現任早稻田大學人類科學系教授、日本大阪府立大學人類社會學系名譽教授,研究範疇涉及現代哲學、生命哲學、應用哲學等哲學領域。
森岡正博是「生命研究」一詞的開創者,他不僅僅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包括親情、性別),更關注腦死、墮胎、殘疾人士的人權運動以及生死問題。作為人類學者,他也投身於社會現實的研究,包括關注日本腦死新生兒的器官移植問題、近代日本草食系男子的興起等議題。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