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厭世輓歌:你敢去愛發生過的一切嗎?評《不要出生,是不是比較好?厭世時代的生命哲學》

你是否曾認為人生在世「沒有意義」?要是自己「沒有出生」會更好?甚至覺得「人都不應該存在」,世界才會美好?這種厭世的態度(反出生主義)其實在各民族的宗教、哲學、文學裡都有記載,包括否定自己誕生的「否定出生」和否定延續後代的「否定生育」。森岡正博以歌德的《浮士德》(Faust)作引子,看見眾生往往在肯定與否定出生一事上,拉扯終生。

➤活著,或是未曾活過?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叔本華認為死比生好,時常被誤解為對自殺的肯定,但他實際想表達不出生比生好。

書中從南非哲學家貝納塔(David Benatar)的反出生主義展開否定出生的哲學論調,他指出人生只要出現一丁點壞事,在邏輯上便足以證明存在的人生一定比不存在的更糟,人們亦不應再生育。

「一切生命的本質即是痛苦」的想法雖然引人共鳴,但說出這句話的叔本華進一步認定,這個痛苦的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糟的一個,因此「人」不如自始不出生。又由於壞事與好事因性質不同而無法相抵,所以壞事的存在叫「世界」也不值得存在!叔本華那一套對任何事物都漠不關心的「無意志」追求,亦滲入佛洛伊德對有機生命以死亡作為目標的構想,他曾把死亡驅力稱做「涅槃原則」(nirvana principle)。

森岡認為是對現狀的焦躁,才教人去想像一個比現在的世界更好的「否定出生」可能世界,即去問那些無用的「假設性問題」。藉由古印度教《奧義書》的生死觀,點出「真我永不滅」,即任何反出生主義都遺憾地無法除去「存在」,森岡以此引導讀者從厭世論調轉向「肯定出生的哲學」!

為此,他亦從哲學層面重新檢視哲學家們因情緒干擾而產生的錯誤推論,說道:

根本不可能比較『我所生存的現實世界』與『可能世界』這兩個世界的好壞。原因在於,要比較世界的好壞,這兩個世界必須在屬性上處於同一水準,但實際上這兩個世界在屬性上並不相同。

森岡認為,當人能夠接受正確的思考,就自然會活出「肯定出生」的生活態度,就像尼采「全然肯定在此世生存」的態度。

然而,想純粹以哲理或邏輯去扭轉受苦的人們在情感上認定的事,作為心理治療師的我看來,機會比較渺茫。但也許我們可以先從臨床角度,思考是怎樣的心理狀態會導向反出生主義,進而瞥見肯定出生的心理基礎?

➤對厭世哲學家的精神分析:瞧!樂觀主義者!

否定出生的哲學家——我視為極致化且理智化的厭世者——大致分屬「心理受虐」(psychic masochism)一類,他們以證明「人最好不存在」為樂,就是某種在自毀中獲取快感的心理動力。
也許違反直觀,但厭世者其實如精神分析師芮克所指,都是樂觀主義者,心裡對最終勝利保有絕對的希望。

很難想像?厭世者可是至少為自己活在無法接受的現實世界,找到一種精神勝利,即「否定出生」終必辯贏的希望,他們渴望這如同死後的勝利。換言之,要是最終勝利沒有以某種方式被期待著,極致厭世者又為何、以及何需思考與書寫下去呢?就這點而言,他們無比樂觀!

然而問題正在於,這個想法必須等思考者不存在時,才能得勝,即人必須從哀怨的受虐端翻越到毀天滅地的施虐端,才能保證最終勝利的希望。這裡的弔詭是,若是「否定出生」值得追求,便代表最終勝利的「希望」得在厭世者的「自我所不在的世界」才能「存在」,亦即「希望/自我」無法於「自我所在的現實世界」存在!

森岡做出了相關的提問:「如果我試圖正確地完成『如果我不曾出生』這個反事實的想像,那麼目前正在思考的『我本身』,存在也將被抹去。」——箇中奧妙,我們再從「心─身」學問來窺探。

➤心身安住的自我,或逃向理智化來保住自我

絕大部分人不會是極致厭世者,其實源於我們感到心靈多少能夠安居在身體內,生命在安穩的世界中值得活著。精神分析師溫尼考特(Donald Winnicott)指出,心靈(psyche)的基礎是軀體(soma),唯有心靈安住(indwelling)在軀體之中,「自我」才能於「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中存在。否則,自我就只能活在非自身、非現世、非存在的別處。

心─身的緊扣、鬆散或失聯,反映在心靈能否安住於軀體的程度差異上。要是心─身一直分離(depersonalization),自我便流離失所,人們可能認為自己在樹枝裡、在家俱上,唯獨不在自己身體內,就像一些精神病患者所經驗到的那樣。而沒有身心症狀的極致厭世者,則是用思想把自我與希望,置放到他並不存在的另一世界中保護起來,溫尼考特稱之為逃向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

從那些否定出生的厭世個案身上,我都能聽見早期家庭照顧失敗,並引致理智化的故事。他們可能會說:「我活著都找不到希望,怎麼可能把另一個小孩帶到這沒有希望的世界呢!最好世界上所有人都去死一死!」如果這算是可惡之人,亦總有可憐之處,他們其實長年受焦慮折磨,卻無力招架。

同理,被現實與不公打壓的人,若一直無法得到理解與援助,也難免會產生類似的想法,社會弱勢的厭世態度有其道理。理智化雖然防止主體進一步的崩解,代價卻是與內心、與身體、與他人、與世界的關係斷裂,也難以欣賞現實的各種性質與體驗——這不就是厭世哲學家們的剪影嗎?

森岡認為厭世者需要邏輯正確的思考糾錯,但思考只會進一步加強理智化的防衛。因此,我認為他們需要的,更是感受到心安住於身的療癒經驗。別忘記,雖然極致厭世者對眾生乃至世界的存在都作出否定,但他們所說所做的背後,仍是跟所有人類一樣:希望被愛,安住此生!

➤你敢去愛發生過的一切嗎?

為了論證肯定出生的哲學,森岡先從《浮士德》、《伊底帕斯王》、《哈姆雷特》、《聖經》的故事裡提煉架構,再來回比對東、西方哲人的思想。他也揉合不少日本哲學家的研究來回應各方觀點,不論知識饗宴或思辨過程,皆留待讀者細閱與贊賞。

在結束前,我想不顧邏輯地問、但用安住的心去回答兩道有關愛情的假設性問題,以此作為對森岡寫出這本精彩著作的回禮:

  • 假如有另一個世界,讓你跟已分別的某位最愛廝守終生,你會否定現存的世界嗎?
  • 又假如這一生重來,你會改變當年跟對方相遇與相爭的任何細節嗎?

都不會!如果一直相愛,我就無法體驗思念、珍惜與後悔之情,更不會發現我是如此的不懂得愛。即便要再次分離,我也願命運毫不更改地重演,因為,要是未曾痛心的錯過,又怎麼證實我們深愛過?而我又怎能學會該如何去愛下一個?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不要出生,是不是比較好?厭世時代的生命哲學
生まれてこないほうが良かったのか?ー生命の哲学へー
作者:森岡正博 
譯者:卓惠娟
出版:衛城出版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森岡正博

1958年生於日本高知縣,大阪府立大學人間科學系博士,現任早稻田大學人類科學系教授、日本大阪府立大學人類社會學系名譽教授,研究範疇涉及現代哲學、生命哲學、應用哲學等哲學領域。

森岡正博是「生命研究」一詞的開創者,他不僅僅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包括親情、性別),更關注腦死、墮胎、殘疾人士的人權運動以及生死問題。作為人類學者,他也投身於社會現實的研究,包括關注日本腦死新生兒的器官移植問題、近代日本草食系男子的興起等議題。


點擊圖片,活動熱烈報名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2-15 11:00
日漫電訊報12》日漫界最大的禁忌:漫畫稿費的公開價碼知多少?

去年11月,《週刊少年JUMP》公開雜誌刊登單篇/連載漫畫作品的最低稿費,引發諸多現役漫畫家在社群網站上熱議;今年1月,講談社《週刊Young Magazine》也聯合旗下月刊誌及二大電子平台公開各自的最低稿費。大出版社直接透過網際網路公開稿費價碼,不單以優渥的條件吸引人才,也有促進業界工作條件透明化的效果,讓新人漫畫家了解行情時,有一個具體可靠的依據。


講談社、集英社公開稿費底價。資料來源:集英社、講談社。重新製圖:CCC編輯部。

在此之前,漫畫家稿費基本上沒有確切的數字參考,除了一些漫畫家的作品回憶錄零星提及之外,只有模糊約略的行情傳言。因此,曾任出版編輯兼寫手的竹熊健太郎在《漫畫稿費為何這麼少?》一書中,還以「漫畫界最大的禁忌」作為宣傳詞。

在同名文章當中,竹熊回憶起80年代末的他在某中堅出版社工作,偶然趁編輯部沒人時瞥見了預算表,看到一整排的漫畫家稿費清單,呈現出非常大的差距:稿費最低等級是一頁7,000日圓(而且並非新人漫畫家,是出身小眾漫畫雜誌、有超過十年業界資歷的知名人士),最頂的則是某位無人不知的資深大作家,一頁稿費達到34,000日圓。(據傳言,還有更少數的一些漫畫家能達到一頁十萬日圓以上。)

竹熊提及這些,也不只是在爆料業界秘辛而已。在那之後十幾年,漫畫界隨同日本經濟經歷一陣泡沫期:雜誌與單行本銷量節節攀升又從高峰持續下滑,但業界的稿費行情並沒有什麼變化,依舊保持在這個範圍內,沒有隨著物價提昇。

竹熊分析,這樣的現象之所以沒有受到漫畫家廣泛的抗議,應當是由於單行本版稅的收入蓋過了這邊的不足。隨著漫畫市場的不斷擴大,只要能畫出足夠暢銷的單行本作品,就能帶來不小的收入,事業有成的作家也就不會太過於計較稿費的增長幅度。

但是從實務營生來說,停滯的稿費行情還是為漫畫家帶來了窘境。有些人以為稿費就是全部單純作為漫畫家個人收入,看起來待遇似乎不差,但實際上一旦進入連載體制,需要固定每週、每月穩定產出品質充裕的原稿時,助手聘僱的人事費、器材費、工作室租金等費用就成為必要的持續支出。扣除這些費用之後,剩餘的稿費可能還不足以支撐漫畫家自己的生活費用,弄不好還會落到入不敷出、虧錢畫漫畫的狀態。

由於漫畫稿費這樣兼任製作經費的性質,如何平衡作畫品質與產稿速度、稿費收入與工作支出,就成了漫畫家需要自己傷腦筋的問題了。也因此,作家在爭取稿費時,不只是從個人生計的角度去想,更要顧及作品品質與助手人員的待遇。

《醫界風雲》作者佐藤秀峰就在他的《漫畫貧乏》一書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因為作畫工作人員要求提高薪資,佐藤也覺得他們有著維持作品繪畫品質不可或缺的功勞,著實應該隨著作品的熱賣提昇待遇才是。

但是當他對編輯提出這樣的需求時,得到的答覆是:「我是編輯,錢的事我不懂。你獲得的版稅不是已經很多了,為什麼還來多要錢呢?」於是佐藤表示要休刊不畫以示抗議,終於獲得主編出來交涉,將稿費的定義確立清楚,在修訂稿費金額時,除了要考量作品的實際成績、連載年份、雜誌貢獻程度等等之外,還要將製作原稿的必要經費考慮進來。遵循這樣的合約條文,佐藤為自己單頁稿費多爭取到一萬日圓,每年就增加了960萬日圓的收入。


漫畫家的收入、支出如何分配?職業漫畫家必要經費與收益概算。資料來源:竹熊健太郎《マンガ原稿料はなぜ安いのか? 竹熊漫談》(2004年)。重新製圖:CCC編輯部。

這是出過暢銷作、擁有相當成績保證的職業漫畫家經過據理力爭才獲得相應的報酬,初出茅廬、還沒有證明自己實力的新人漫畫家,就需要做好財務規劃,如何在有限的稿費資源下穩定品質與速度,累積出自己的銷量成績了。

但也因此,像《JUMP》這樣願意公開且與時俱進地給出優渥待遇(有90年代在《JUMP》出道的資深漫畫家表示這價碼是他出道時的三倍),才更能夠吸引到最優秀的創作人才、培養出新的暢銷作品,為自己也為業界帶來良性的循環。

(文章授權轉載自「CCC追漫台」,原標題與連結:〈日漫界最大的禁忌:漫畫稿費的公開價碼知多少?​〉)


點擊圖片,活動熱烈報名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人物》100%的幸福與100%的不幸都是不存在的:訪《剝皮》作者井上荒野

Q:這部作品以性暴力事件為主軸,受害的場景、人物們的反應都描寫得相當深入,您能否談談為何會選擇性暴力為書寫主題,或是創作本書的契機?

2018年的時候,日本有個知名的攝影記者被人告發性騷擾。他是一位人權問題的專家,也撰寫了許多內容很棒的報導。而這種人卻對於立場比自己弱小的女性們施加性暴力。我因此對於這種雙面性感到相當有興趣,是我寫作本書的契機。

Q:書中透過豐富的人物視角切換,呈現不同立場的想法,不僅有當事人與其家人,更涵蓋對事件進行猜測的第三方、網路鄉民等等,幾乎全都在現實生活中上演過。能夠涵蓋到這麼多層面,並呈現得如此真實,請問您在撰寫上做了哪些事前準備呢?

為了本書而做的準備,大概就是去追蹤引發我寫作契機那位攝影記者性騷擾的相關報導,另外還讀了一本收集性騷擾被害告發相關的書籍。之後還有去參觀過一次文化中心的文學講座。
書中角色的個性等都是創作。我的興趣是觀察人類,所以就從我先前的庫存當中拿出來東加加西減減捏出角色。

Q:這部作品並非只單純譴責了加害者之惡,角色們的反應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性暴力事件的複雜度,我們可能會覺得他們說得有道理,或在現實生活中也成為了書中的人物。閱讀《剝皮》時,會帶來許多的思考,您希望透過這部作品,向大眾傳遞什麼訊息呢?

並不僅限於《剝皮》,我不曾想過自己的小說要傳達什麼訊息給讀者。我只是想要表現出「有這種情景」、「有這些人」等等的事情。我認為每個讀者閱讀以後,再自行思考接收到什麼東西就好。

Q:這個故事讓人不禁連結到現實生活中延燒的 #MeToo運動,您是否期許自己或這本書,能在這一波波運動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我認為大家在讀了這本小說以後,能夠思考被害者之外,加害者(還有旁觀者、中傷被害者的那些人)並非與自己毫無關係,或許這些人都在自己的延長線上,這樣一來也許能夠對於理解Me too風潮一事有所幫助。

Q:故事中,從事件爆發到後來發展,咲步的丈夫俊的態度與行動有很大的轉變,給了咲步很多力量。但起初,俊的反應參雜著不知所措、質疑、逃避……非常真實地呈現了男性面對相關事件的無所適從。談論性騷擾、性侵害的門檻之所以那麼高,原因之一是在對相關議題的了解上,男女比有很大的落差。對於要如何促進理解,您是否有任何的建議呢?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不要去思考自己和對方的性別,而是以身為「人類」來思考。

Q:故事尾聲,洋子關於「剝皮」的一席話相當動人。她提到「書寫的沉潛也像是剝下一層皮,過程很辛苦,但是能夠再生出更漂亮的一層皮」,在您的寫作經驗中,也曾有過類似的經驗嗎?

我寫了三十多年的小說,一直都是這種感覺。

Q:您另外兩部在台灣出版的作品,《獻給炒高麗菜》書寫三個年過六十的女人的人生況味;《在那邊的鬼》則是以您自身的生命背景為題材的故事,當您發想創作時,哪些事物、事件或是作品會為您帶來靈感或影響呢?

對我來說,寫作的最大動機就是「謎」。為什麼這個人在這種時候,會做出這樣的行動呢?比方說若是那樣的狀況,這個人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呢?書寫就是為了要接近(雖然無法完全得到)這個謎題的解答。

Q:您的作家生涯已經超過30年,創作出許多精采又深刻的作品。在寫作上,您是否有任何在意或是不能妥協的地方?

不管是百分之百的好人、百分之百的壞人,百分之百的幸福與百分之百的不幸都是不存在的,這就是我創作的基本態度。

Q:您有其他想嘗試書寫的題材嗎?是否方便透露接下來的其他創作計畫?

我想寫一個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本為舞台的同性之愛故事。

Q:非常感謝老師接受訪問。最後是否能跟台灣讀者說幾句話?

我去過台灣旅遊兩次,是我很喜歡的國家。希望在我的小說裡的小巷子,都能與台灣讀者們心中的小巷相連。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剝皮:直木賞作家井上荒野凝視創傷的動人力作。
生皮 あるセクシャルハラスメントの光景
作者:井上荒野
譯者:黃詩婷
出版:皇冠出版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井上荒野(いのうえ あれの)

1961年生。1989年以〈我的紐瑞耶夫〉榮獲費米娜獎,2004年以《潤一》獲得島清戀愛文學獎,2008年以《切羽》奪下直木賞,2011年《別去那裡》得到中央公論文藝獎、2016年《向紅》得到柴田鍊三郎獎、2018年以《那件事今天別談吧》獲頒織田作之助獎。

著作有《是媽媽做的》、《被寫下的愛人》、《在那邊的鬼》等。


點擊圖片,活動熱烈報名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2-07 11:3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