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華裔作家匡靈秀雨果獎被「排除資格」,流程備受質疑,外媒懷疑中國政治因素介入

科幻文學界重要獎項雨果獎2023年首度於中國(成都)舉辦,10月21日公布獎項後,本屆備受矚目且已相繼榮獲星雲獎、軌跡獎的華裔美籍作家匡靈秀(R. F. Kuang)《巴別塔學院》意外落選,甚至沒能躋進入圍名單,引起全球書迷的不解,懷疑中國政治因素已插手雨果獎。

直到近日(2024年1月20日,相較往屆竟延遲數月)投票數據公開,其中顯示《巴別塔學院》在提名階段名列第三,卻被註記「不具備提名資格」而無緣角逐獎項,且毫無具體說明。雨果獎由世界科幻協會創立,但組織委員會並不介入提名與投票。雨果獎每屆獎項與典禮細節均由當地主辦單位處理,舉辦城市則由會員投票決定。本屆雨果獎從票選舉辦城市就已引起過疑慮,當時在票選截止前,大量「沒有記載地址」的選票投給成都,擠下加拿大成為本屆主辦方。

成都主辦方於本屆獎項條款中,加入作品須符合「當地法規及規範」的細則,而提名階段遭排除的作品除《巴別塔學院》之外,還包含加拿大華裔作家趙希然(Xiran Jay Zhao)《鐵寡婦》(Iron Widow)、尼爾・蓋曼(Neil Gaiman)《睡魔》(The Sandman)劇集。

評選委員會負責人Dave McCarty對此僅回應:「雨果獎行政團隊與中國政府之間,沒有任何官方形式的溝通。(Nobody has ordered me to do anything … There was no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Hugo administration team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 any official manner.)」否認典禮受到干預,但未具體解釋何以部分作品不符資格。

儘管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中國的介入,但種種不透明的作法仍引發各界疑慮。英國《衛報》的標題特地點出「in China」。

同樣被視為本屆受影響者之一、英國奇幻大師尼爾・蓋曼,更在社群媒體多次與評選委員會溝通後重語道:「一直以來,雨果獎以其過程的透明度和清晰性別具一格。然而,這次的做法卻顯得晦澀難懂,若無法提供一些明確的解釋,意味著出現的任何問題都無法被解決,且恐難不損害雨果獎過去70年來的信譽。」(原文

匡靈秀則表示:「我本來不想談論《巴別塔學院》在雨果獎上無故被取消資格的事。但我認為這種情況常常因為含糊不清的說法、難以解決的疑問,以及那些看似回答卻又不是真正回答的話而更加撲朔迷離。我想澄清的是,沒有人向我或我的團隊提供《巴別塔學院》不符合資格的原因。我沒有拒絕提名,因為根本沒有提名。我會假定這是一個『不被歡迎』的問題,而非『不符合資格』。排除不受歡迎的作品,不只讓所有相關人士困窘,更是讓整個程序和組織失去公允。感到遺憾。」(原文

《巴別塔學院》於2023年在台出版時,匡靈秀正好來到台大交換,因而難得促成一場國外作家在非國際書展場合舉辦中文版新書分享會的活動,信義誠品座無虛席。作為華裔作家,匡靈秀非常有意識地在創作中重構中國近代面對列強入侵的遭遇,充份表現出其反殖民主義與對東亞創傷的關懷。

《巴別塔學院》在雨果獎意外落馬,事後投票數據延宕、主辦單位含糊其辭,已令聲譽卓越的雨果獎公信力深受質疑。面對種種聲浪,主辦單位至今仍無具體回應。


點擊圖片,活動熱烈報名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人物》跨領域的求知為何重要?筆訪《大查帳》、《自由與干預》歷史暨會計學教授雅各.索爾

➤變成「天才」之後:雅各.索爾與麥克阿瑟獎

Q:您在2011年獲頒麥克阿瑟獎(MacArthur Fellowship,俗稱「天才獎」)榮銜,想請問這個獎項的性質與特色為何?獲得這個獎項對您的學術或生活上有什麼影響與改變嗎?

雅各.索爾:這是一個挺有意思的美國獎項,它頒發給具未來性與高度潛力的人士。因此它非常具有「美國」的特色:一切過程都是祕密進行,像一場賭局。有一群人提名你,然後他們會追蹤你很多年。至少以我的狀況來說,他們收集了110封信,其中並非全都對我有利(笑)。但我對此毫不知情!

他們開了一次又一次的會議,進行了一輪又一輪的選拔,然後做出決定。如果你得獎了,你就可能像我突然在某天接到電話——我當時正在費城的雨中漫步,他們要我坐下來聽。起初,我掛了電話3次,覺得這是個惡作劇。最後接起的那通電話持續了一個小時,他們向我解釋了整個選拔過程。當年我獲得了50萬美元的獎金(如今獎金已高達80萬美元),而這改變了我的人生。

突然之間,每個人都對我刮目相看,也同樣認真看待我的工作。我得到了一份完美的工作,許多好事也開始在我身上發生。這就像是中了樂透,是美國夢文化的一部分,同時也有「贏者全拿」的一面。不過,它也確實讓我更加努力工作。我原以為我會放鬆享樂,結果我工作了5年都沒有休息!(笑)要符合這個獎項的期待是很大的壓力,它變成一種責任。為了不辜負「天才獎」的頭銜與形象,人們都會備感壓力。

我曾在一次演講結束後,聽到有人說:「他不是天才!」(笑)這獎項當然也會招來嫉妒,損害人際關係,這是一件滿有趣的事。但它的確改變了我的人生,我對此心懷感激,也希望我的工作能證明我正努力回報這個獎項對我的肯定。

➤會計vs歷史: 少一科都不行

Q:在台灣,學院內的學科分野常是界線嚴明,尤其商管學類與人文學界跨領域的情形更為罕見。您認為歷史學的視角解讀會計,或是會計學的視角關懷歷史,有什麼特別與可貴之處?

雅各.索爾:我認為,所有的知識都是相互關聯的。這是研究亞里士多德、義大利文藝復興時,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最偉大的思想家常常是試著將所有事物融會貫通、形成通用性的知識。在文藝復興時期,這些思想家們教授古代語言、神學、哲學、科學和藝術,還有會計,以便人們可以用宏觀的方式思考,看見數字的所有可能性。否則,這些知識只會變得單調乏味、黑暗且缺乏人味。

我們需要以宏觀、具有野心與創意的方式思考,來應對我們所面臨的各種挑戰。因此,我們必須記取達文西如何處理事情——古代語言、技術、藝術、哲學和會計,而不是將我們的思維限縮與簡化。難道我們不如達文西,註定無法和他一樣具備如此野心與視野嗎?並不是的,其實只要看看我們的年輕人就知道。

我在南加州大學的台灣學生想要財富,這不令人意外,但同時也有很多人追求書籍和藝術的滋養,渴望人性的體驗。我們給他們機會展翅高飛,但要達到這點,他們當然就需要具備超越商學院的思維來應對知識。只要我們夠有創見,商業也可以是富有人文情懷的一門藝術。

Q:2017年,台灣曾發生過會計系嘲笑歷史系學生會被維基百科取代的網路新聞。不曉得兼具會計學與歷史學專業的您,會怎麼回應或看待各個專業學科之間的競爭與誤解?


圖源:黑特政大

這太令我驚訝了!前陣子,我也聽到一群史丹佛大學學生吃早餐時的談話,發現他們竟然不了解美國選舉制度的基本原則。此外,其實也有許多人不清楚獨裁主義的歷史。甚至,大多數美國人都不知道女性在1974年後才能獨立開設銀行帳戶。

人們渴望財富,但對於它真正的運作方式卻一無所知,而這一切全都有它的歷史脈絡需要被認識。舉例而言,人們似乎認為威權主義可以使人致富,但如果你回顧歷史,可以發現,威權主義在經濟上或可取得成功,但只能維持短暫的時間。歷史學教導我們如何思考,特別是如何以創造性和批判性的方式,來思考各式各樣的問題,這當然包含來自財務與會計上的各種問題。

Q:在大專學科選讀上,職業取向的社會風氣在台灣社會瀰漫,更使得有志於人文學科的學生卻步,請問研究上兼具數理邏輯與史學專業的您,是如何看待這樣的現象?

並非每個人都對數字在行,就像會計學也不見得適合所有人。如果每個人都來學習數字,那麼誰來研究這些數字對人類的意義呢?對理工(STEM)教育的過度沉迷,可能會使世界變得悲哀,更無法解決複雜的問題。

我們當然需要理工教育,但也同時需要具有人文素養的思想家。

你有沒有關注過一些來自矽谷的觀點?那還真稱不上美好。有時候,我反而更喜歡一個相對不富裕但更人性化,擁有藝術、良善和豐富文化的社會。看看葡萄牙,它吸引許多人都想搬去那裡好好生活,但這並非因為它的理工環境!我認為,臺灣應該大力投資於所有的學科與學習形式,為年輕人提供利器,使他們能想像更美好的未來,並有能力將其付諸實現。

所以,我常認為,最偉大的「程式碼」存在於19世紀的小說,因為這些曠世巨作能夠擴展人的思維,一如學習鋼琴,也有同樣效果。擁有財富的目的,本就不是為了讓你得到與其他人相同的轎車,而是為了享受藝術、文學、文化和大自然。我是基於自己的經驗談論這些事情。財富固然宏偉,但它終將消逝,但高雅的文化則會常伴我們、賦予人生正面的意義。

➤金融數字不能脫離敘事:雅各.索爾的寫作理念

Q:從《大查帳》到新書《自由與干預》,可以發現您的研究跟書寫使用大量敘事而非數字,重視敘事性和故事性。請問這樣的書寫方式,反映您什麼樣的學術觀點和寫作理念?

是的,我寫了有關會計和公共財政的「大歷史」著作,但我並不從事金融工作。金融人員常無法看到、更無法理解它們的相關性,及它們運作的種種方式與局限。順帶一提,金融史上最成功的人物正是將他們對金融的理解跟文學、歷史相互結合;而創造財富最為成功的社會,也往往是以人文角度養成人才。如此一來,金融人員就可以用更為宏觀的方式處理財金問題。我有很多在商界的朋友,其中有些更是億萬富翁,他們對金錢暸若指掌,但當他們談到當下社會時,卻對社會運作與造福人群的方法,流露令人沮喪的觀點與誤解。

這顯示了,這些管理財金數字與實際賺取財富的人們,往往對自己的重要性或不重要性一無所知。所以我想傳達的是,沒有敘事性與脈絡性的複雜數字,可能會具有非常、非常嚴重的誤導性。事實上,若我們回顧這些經濟史上的早期階段,財務帳目也確實總是伴隨著文字敘述而存在。

Q:除了敘事性與故事性,《大查帳》與《自由與干預》都能清晰地見識到,您喜歡挑戰非常長時段的歷史敘事,很好奇您為何喜歡用「長歷史」來寫作?《自由與干預》中使用了西元前一世紀的羅馬貴族院的西塞羅為個案,並指出歷史學家往往不會將其視為現代經濟思想起源的關鍵,但為何您會找到他、分析他,更給他適切的歷史位置?


羅馬共和國政治家、哲學家、作家西塞羅(圖源:wikipedia)

我成長於法國,我的父親是基因學家,我認為萬物都有其悠久的歷史脈絡。我的目標是向讀者解釋自由市場的思想,它的優勢和被投射的華麗幻想,其實都可以追溯至古希臘和羅馬時代,並自此牢牢地嵌入我們的文化和觀念之中,使我們仍持續活在這古老傳統的籠罩下。

如果我們遺忘了這些過去,就會變得盲目。要能洞見這些並不容易,而我的工作正是協助讀者看清這些雄偉而古老的框架,究竟如何塑造我們今日的生活方式,無論它們是好是壞。如果我們想要塑造現在和未來,必須了解我們所擁有的資源與經驗,其實都是由過去傳承下來的。

西塞羅是古代西方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甚至直到1950年代,所有受過教育的人都閱讀過他的經典。他的著作孕育代代精英的思維方式,甚至影響我們的語言,像是伊莉莎白女王的英語就是由西塞羅式修辭形塑而來的。同時,我更發現每一位主張市場具有自主機制的思想家都以西塞羅為基礎,他們的市場理念或思想都深受其影響。事實上,亞當.斯密(Adam Smith)是一位道德哲學教授——他即是一位西塞羅思想的教授。這就是我得到的線索,而我只是往前追溯而已。我想,他本人可能也是這樣看待他自己。

因此,這也使我詫異於經濟學者們竟然忽略了如此明顯的事實。當然,許多經濟學者當然對這件事不感興趣,因為這將使得亞當.斯密變得更加複雜,更難被應用於當代。可是,若我們想要了解我們經濟思想的起源,我們則需要研究西塞羅,因為在19世紀初之前的每個主要的相關文本中,都有他的蹤影。這正是如前所述、宏觀性的人才培育之所以重要的原因:能讓我們看見所有人事物的關聯性。

➤所以,歷史有什麼用

Q:去年台灣爆發政治人物的會計醜聞,帳本成為檢調單位的關鍵證物,制度顯然不是萬無一失的。請問您希望透過寫作,達到什麼樣的效果?您希望讀者具備什麼樣的知識、素養與態度,來面對「極端困難、脆弱甚至危險」的制度?

我希望能夠明確地讓人們明白,我們有必要對我們文化中看似理所當然的事物,具備鞭辟入裡的理解能力。因此,除非我們理解並勇於當責,否則會計無法發揮作用,而經濟更不是在某個神奇體制內簡便地自主運作。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對這些做為人類繁榮的核心工具和機制,時刻培養深遠的人文體察,而這正是商人或科學家難以、而歷史學家卻能做到的事。

雖然我不是會計師,但我可以協助你認清,如果忽視會計,你和你的社會將會蒙受損害。我還可以向你展示,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甚至容許其支配我們生活和政治論述的種種經濟觀念,實際上都是極度複雜的、甚至往往與我們的既定認知正好相反。悖論、盲點和神話可能讓人類陷入困境,而歷史學家的工作就是為這些問題掃除迷霧。

Q:您在《自由與干預》結論引用很有趣的時事:老牌市場經濟大國英美走回頭路,衛護自由市場的居然是共產中國的習近平。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是您關懷的焦點,我們應該期待國家如何平衡多元平等機會的保障,以及個人自由與經濟發展的維持?作為公民的讀者們,又該扮演何種角色?

你是否曾見過100%的自由市場?你是否曾見過一個國家僅單單允許人民自由交易就能一夜致富?事實上,亞洲之所以變得富有(請記住僅僅在50年前,它有多貧困)並不僅僅是因為大開自由市場,實際上還包括大規模的國家補貼、工業策略以及對於教育的投資。

當今國家對於研擬工業策略越來越迫切,自然即更需要投資於教育和研究工作。這也意味著對理工計畫(STEM)的巨大挹注,同時更要投資於人文科學和文化,以培養人民能夠思考、創新和解決複雜問題的多重能力。世界並不會變得更加簡單。因此,我們同時需要科技和人文兩方面的問題解決者——我們需要一種富有人文主義、文藝復興式的廣博路線。舉例來說,藝文發展即有其關鍵性與重要性。

針對這個問題,我實在沒有簡單的答案,但我認為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斯總是一個值得探索的世界,這也是我一直向學生教授馬基維利的原因。順帶一提,他是第一位真正承接西塞羅思想並運用它的現代人,但同時他也改造了他原著中有關美德、政治自由,甚至經濟學方面的觀點。

如果想了解更多,就請讀我的書吧!(笑)更多內容都在裡面。

hui_juan_shui_hu_chuan_-di_yi_bu_-shang_.jpg 大查帳:掌握帳簿就是掌握權力,會計制度與國家興衰的故事
The Reckoning: Financial Accountability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Nations

作者:雅各.索爾(Jacob Soll)
譯者:陳儀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自由與干預
Free Market: The History of a Dream Imagination
作者:雅各.索爾(Jacob Soll)
譯者:聞翊均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5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雅各.索爾(Jacob Soll)

2011年榮獲麥克阿瑟「天才獎」,南加州大學的歷史暨會計學教授。著有《大查帳》及《資訊大師》(The Information Master)。目前定居洛杉磯。


點擊圖片,活動熱烈報名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藍暄侑(政大臺灣史研究所碩士生)
2024-01-31 11:30
2024台北國際書展》閱讀造浪!青年書展門票政府出,文化幣點數2點送1點,購票享門票抵用金

2024台北國際書展以「閱讀造浪」為主題,與主題國荷蘭共同攜手,將於2月20至25日於世貿一館舉辦,6天展期內將有近千場活動、展覽推出。

文化部為鼓勵青年踴躍購書,號召全民共同支持臺灣出版產業及創作者,人文出版司司長楊婷媜今日(1/30)宣布,書展期間不分平假日,購票入場均可獲得與門票同額的「門票抵用金」,於書展現場消費不限金額,當日可全額折抵。

台北書展基金會執行長王秀銀亦補充各項優惠措施,包括:桃園(含)以南及宜花東讀者持當日臺鐵、高鐵票根即可享免費入場參觀。18歲以下者可免費入場,18歲以上未滿22歲的青年「書展門票政府出」,可憑文化幣進場,且全面適用「點數2點送1點」,最多回饋600點。


文化部人文出版司司長楊婷媜(Openbook攝影)

➤數位主題館「文字遊戲:未來森林」:建立專屬個人的AI冒險之書

由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策畫的數位主題館展覽「文字遊戲:未來森林」,透過AI即時生成技術打造互動體驗,邀請讀者用手機化身勇者,進入未來森林,建立專屬個人的冒險之書。

「如果今天展覽完,大家不只是拿到獎品,完成的東西還真的可以上傳到各個數位電子書城上,是不是就有意願註冊帳號,把自己的那本電子書下載下來呢?」林大涵表示,本次數位主題館將不會展出100本、1000本書,而是抱著「上傳5000本書,創作 5000個數位書城使用者」的野心,讓讀者也能同時化身為數位創作者。

➤「船說」兒童主題館:用多元媒介讓孩子體驗航海

本屆兒童主題館以「船說」為名,由甘樂文創策畫。裝扮成海盜現身的甘樂執行長林峻丞說明,「船說」除了呼應書展「造浪」主題,亦以荷蘭大航海時代為背景,打造模擬船艙、藏寶箱、碼頭、燈塔,透過錄音工作坊、手偶DIY等體驗,創造新的閱讀航道。

在模擬船長室的錄音間,孩子們化身出海冒險的水手,如同經歷一場海上探險回來,現場有iPad呈現不同語言的podcaster頻道,結合船的主題概念(聲波、無線電),搭配耳機聆聽互動。Podcaster說故事時間邀請蘇菲老師前來與大小朋友說故事、玩遊戲。

模擬船艙空間的燈窗上,呈現不同與海有關的圖片及資訊,配合船艙空間的文字介紹,以話筒接聽不同船艙的情境音效,還原船上每一時刻。「非常了不起ê台語劇場|手操偶表演」請來「公視台語台」白大蝦與阿猴,帶來一連串精彩手操偶表演。隨機放置展區的藏寶箱,可閱讀到海洋探險相關書籍,進行有趣互動體驗。


甘樂文創執行長林峻丞裝扮成海盜現身記者會(Openbook攝影)

➤臺灣漫畫館:以星際飛船概念策展,展示臺漫國際力

繼2023年成功將旗下臺漫原創連載平台《CCC追漫台》化為「CCC夢境博物館」,文策院2024以臺漫星際飛船概念策展「臺灣漫畫館」,帶來超過30部人氣臺灣漫畫參展,包括各大書店銷售成績第一的漫畫《直到夜色溫柔》、《我的助理男友》、金漫獎大賞漫畫《海倫娜與大野狼》、原創IP風雲榜TOP IP《食屍鬼》、小說跨域改編《乩身》漫畫版等精彩作品皆囊括其中。

文策院內容策進處組長葉子豪表示,本次漫畫館選書來自國際市場、跨域改編或在電子銷售亮眼的臺漫作品,預計要介紹給書展參觀者,共計32部,並與中華動漫出版同業協進會合作「原創IP風雲獎」活動,邀請跨域及資深漫畫編輯等評審,從中選出年度最具有開發潛力的台漫作品後陳列館內,也提供CCC追漫台、beanfun!漫畫星、LINE Webtoon三大數位漫畫平台人氣作品。現場將有17家漫畫出版社進駐,且設計獨立空間讓讀者能享受臺漫影音沉浸體驗。

➤文學書區「人選之文」:透過文學獎與年度選集,走入文學世界

文學書區以「人選之文」為題,邀集九歌、文訊、印刻文學、洪範、爾雅等出版社響應。臺文館館長林巾力說明,本書區會以年度書選、獲得重要文學獎肯定的出版品為展出主題,呈現豐富。

林巾力表示,文壇就像威利旺卡的巧克力冒險工廠,只有持入場券的人才能進入。而至今公認的入場指標之一,就是文學獎。舉凡聯合報小說、時報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臺灣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都是作家初試啼聲或大鳴大放的舞台。年度選集的出版與閱讀,是主編將一年內發表的上千作品,經過閱讀挑選匯編成書,是一年成果的切面,也是記下那個時代美學、人們關注的事物、理解世界的方式。「人選之文」主題邀集在國內文學獎、年度選集深耕許多的文學出版社、雜誌社一起響應,要帶領讀者一窺文學典律生成的過程,了解文學作品是如何被挖掘、推介到我們日常生活中。

➤公民書區「讀字樂園」與「在場」:快樂閱讀,探索實體書店的功能意義

每每創意爆表跌破大家眼鏡、多次奪下台北國際書展最佳大型展位金獎的讀字公民,今年又有全新主題啦!獨立出版聯盟理事長陳夏民一開頭就展示聯盟新出爐的可愛吉祥物「讀讀Do Do」動畫短片,邀情大家前來「讀字樂園」。除了40家出版社與NGO精心準備的選書與活動,聯盟還跟遊樂園借來旋轉木馬、海盜船、咖啡杯、雲霄飛車,期待大家能從閱讀中得到快樂。

「讀力公民行動」勞陣副祕書長楊書瑋亦透過陳夏民代為傳達:「社會運動工作者想要的不是衝撞與對立,而是期待可以如同遊樂園當中的旋轉木馬,讓不同年紀的參與者,都能夠構思如何建構起理想中的公民社會。」


獨立出版聯盟理事長陳夏民(Openbook攝影)

另外,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以「在場:人的重返」為主題。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祕書長林虹汝表示,本次展出以聲音為主要媒介,總計邀請31家獨立書店錄製聲音,進行「書店聲景計畫」集體創作,探討書店在場/不在場的雙重性。除了試圖觸及更普遍的生活情境經驗,也反思實體書店與閱讀、書籍之間所發揮的功能。

林虹汝說:「在場並不是描述一種靜止狀態,而是只要我們有意識持續探索這個世界,讓認知跟世界持續產生關係,在場同時也代表了積極的行動。希望透過這個策展開啟大家對於在場/不在場的各種想像。」


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祕書長林虹汝(Openbook攝影)

➤8大書區、9大活動區及現場直播,首創戶外書展市集

2024台北國際書展規劃8大書區,包括綜合書區、童書區、動漫輕小說區、國際書區、外文書區、數位出版及學習區、公民及文學書區、文創文具區,還有9大活動區,展示多元出版品與呈現豐富講座。今年書展現場新增直播室,將現場活動透過網路直播,提供遠距讀者參與書展,未來也將剪輯成台北國際書展Podcast內容,並與迷誠品、聽天下、閱讀夏lala等Podcast頻道合作現場直播。

此外,本屆國際書展首創戶外書展市集規劃,由台北書展基金會與推廣生活美學的新動工作室聯手,以「浪人說書,職人造市」為題,激盪閱讀與文創的浪花。


點擊圖片,活動熱烈報名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1-30 19:30

頁面